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读史方舆纪要
叙
叙宁都魏禧
叙
叙南昌彭士望
总叙一
总叙二
总叙三
或曰:“审如子言,则乡导之于地利,重矣。然则子之书,其可废乎?”曰:“何可废也?孙子言: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书,亦不可以用乡导。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乡导,乡导其可恃乎哉?何也?乡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乡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是故先知马陵之险,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谋;先知井陉之狭,而后可以决胜赵之计。不然,曹瞒之智,犹惕息于阳平;武侯之明,尚迟回于子午。乃谓求地利于临时,而不求地利于平日,岂通论哉?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欲出此途,而不径出此途者,乃善于出此途者也;欲攻此城,而不即攻此城者,乃善于攻此城者也。此知之于平日,而不得不资于临时者也。攻则攻敌之所不能守,守则守敌之所不能攻。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乡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寡,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乡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此吾书所以必不可废也,且不独行军之一端也。天子内抚万国,外莅四夷,枝干强弱之分,边腹重轻之势,不可以不知也。宰相佐天子以经邦,凡边方利病之处,兵戎措置之宜,皆不可以不知也。百司庶府,为天子综理民物,则财赋之所出,军国之所资,皆不可以不知也。监司守令,受天子民社之寄,则疆域之盘错,山泽之薮慝,与夫耕桑水泉之利,民情风俗之理,皆不可以不知也。四民行役往来,凡水陆之所经,险夷趋避之实,皆不可以不知也。世乱则由此而佐折冲、锄***,时平则以此而经邦国、理人民,皆将于吾书有取焉耳。”“然则孙子之说,固未当乎?”曰:“非也。孙子之言,固以地利者,行军之本;而乡导者,地利之助也。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军;以地利行军,而复取资于乡导,夫然后可以动无不胜。凡吾所以为此书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无所适从者,任天下之事,举宗庙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为愤痛呼号,扼腕以至于死也。予小子既已奉遗命采旧闻,旁搜记载,规之正史,稍成一家之言,合为一十八部,分为百三十卷,藏之家塾,以俟来者。”
凡例二十六则
地道静而有恒,故曰方;博而职载,故曰舆。然其高下险夷、刚柔燥湿之繁变,不胜书也;人事之废兴损益、圮筑穿塞之不齐,不胜书也。名号屡更,新旧错出,事会滋多,昨无今有,故详不胜详者,莫过于方舆。是书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名,质之于方舆。史其方舆之乡导乎?方舆其史之图籍乎?苟无当于史,史之所载不尽合于方舆者,不敢滥登也。故曰《读史方舆纪要》。
天地位而山川奠,山川奠而州域分,形势出于其间矣。是书以一代之方舆,发四千余年之形势,治乱兴亡,于此判焉。其间大经大猷,创守之规,再造之绩,孰合孰分,谁强谁弱,帝王卿相之谟谋,奸雄权术之拟议,以迄师儒韦布之所论列,无不备载。或决于几先,或断于当局,或成于事后,皆可以拓心胸、益神智。《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俯仰古今,亦可以深长思矣。
禹平水土,主名山川。《职方》辨州,惟表山薮川浸。司马迁作《史记》,昔人谓其能言山川条列,得《禹贡》之意,班、范诸家所不逮。唐太宗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六典》所载,犁然可观。是书亦师其意。两京十三司之首,皆列疆域、名山、大川、重险,俾一方之形势,灿列在前;而后分端别绪,各归条理,亦以详前人之所略也。
城邑、山川、关隘之属,有特见者,如专言某城某山是也;有附见者,如言某山而附以某山,言某川而复及某水是也;有互见者,如言某山而旁及于某川某关,言某关而旁及于某城某山是也。
从来沿革,有竟不入是书者。王莽篡汉,尽易天下郡县名号;侯景陷台城,契丹入汴,皆妄有改易之类是也。若夫晋弃中原,南北淆乱,州郡县邑,纷纭侨置,河南有广陵、丹阳之名,江渚有晋阳、太原之号;又疆埸战争,得失屡变,荒左依附,有无顿岐,循名责实,大都湮废。余力为考订,其引据不诬,义类可据者,悉为采入。至传闻互异,史氏浮靡史臣撰述,往往地属前朝,而讳从当代。如《晋书》《隋书》,皆讳虎为武,讳渊为泉之类,或地名相同而方域绝异,地名本异而里道正同,千里毫厘,未尝敢忽也。
古人著述,类皆慎重。《左氏传》析实白羽,夷实城父,慎之也。杜氏《释传》,或但曰鲁地、齐地,或竟曰地阙,不敢强为之辞也。盖寡陋之过小,缪戾之罪大。近世言方舆者,依据失伦,是非莫主;或一事而彼此相悬,一说而前后互异;称名偶同,漫为附会,传习不察,竟昧繇来;欲矜博洽之名,转滋缪戾之罪。余不敢妄为附和也。
方舆之书,自经史而外,彬彬成家者,魏晋以降,代有其人余辑《方舆书目》凡二卷,约千有余家。然自唐以前,传者绝少。由唐以迄宋元,可见者亦不过数家耳。《括地志》序于唐太宗,称其度越前载,然在宋时,已不可多得宋《崇文目》云:《坤元录》一本,即《括地志》。按杜氏《通典》,《坤元》与《简地志》并列,则非一书也。括,唐大历中讳曰简。其闻于世者,有江融、郑虔及贾耽之书,亦不可复见也。余尝读《元和志》,善其敷陈时事,条列兵戎,然考古无乃太疏。《寰宇记》自谓远轶贾、李之上贾耽、李吉甫,而引据不经,指陈多误。《纪胜》山川稍备,求其攻守利害则已迂。《广记》考核有余,而于形势险夷,则未尽晰也。《胜览》以下,皆偏于词章之学,于民物远犹无当焉。国家著作之材,虽接踵而出,大都取裁于乐史、祝穆之间,求其越而上之者,盖鲜也。
地利有错见于他条,而不载于郡邑之下者,有两说互异,而并存之者,疑以从疑也。
六经而外,《左》《国》《史》《汉》,皆有诠释。古人散逸之书,见于古人援引者为多,是书悉为搜讨。至杜郑马三家之书,其言方舆,皆资采取,而杜氏尤长。王厚斋《玉海》一书,中所称引,类多精确。而《通释》一种,为功于《通鉴》甚巨,胡身之从而益畅其说,搜剔几无余蕴,余尤所服膺,故采辑尤备。
水道迁流,最难辨晰。河渠沟洫,班、马仅纪大端,而余史或缺焉。其详为之辞者,惟郦氏《水经注》,而杜佑甚病其荒缪。盖河源纡远,尚依《史》《汉》旧文,而江、汉以南,又皆意为揣测,宜其未尽审也。若其掇拾遗闻,参稽往迹,良为考古之助。余尝谓郦氏之病,在立意修辞,因端起类,牵连附合,百曲千回,文采有余,本旨转晦。使其据事直书,从原竟委,恐未可多求也。后世河防水利之书,作者相继。至于晚近,记载尤多,浮杂相仍,鲜裨实用余所见河防、海防、江防、水利、泉河、筹海诸书,不下十余种,惟潘氏《河防》、张氏《三吴水利》两书,差有可采。《川渎》一书,略仿《水经》之文,仰追《禹贡》之义,务期明确,无取辞费。
名山支山,山之大端也。其间有特峙者焉,有并峙者焉,连峙叠峙者焉山主分而脉本同,其间或起或伏。有突然独起者,有判然并峙者,有连接千百里,虽异名而实一山,又或一山而中包数山,一山而上起数山,诡异不可名状。经川支流,水之大端也。其间有汇流者焉,分流者焉,并流绝流者焉水主合而源各异,其间或合或离。有数流而汇为一川者,一川而散为数川者;有两川势敌,既合而并流数里,仍分二川者;有水性劲弱不同,清浊互异,绝流各出,竟不相通者,诡异亦不可名状也。蔡氏曰:“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丘氏曰:“山体阳而用阴,用阴故静而能深。天下之幽奇险奥,莫过于山也。水体阴而用阳,用阳故动而多变。天下之纵横恣肆,莫甚于水也。”此可以语山川之性情矣。
水之至浊者莫如河,故河最善决。北纪大川,漳水最浊。南条大川,汉水最浊。故漳、汉之水,亦多溃溢。水道既变,小而城郭关津,大而古今形势,皆为一易矣。余尝谓天至动,而言天者不可不守其常;地至静,而言地者不可不通其变。此亦一验也。
管子曰:“不知地利者,不能行军。”孙子曰:“地形者,兵之助。”晁错曰:“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何承天曰:“山陵水泉,地阵也。盖地利之于兵,如养生者必藉于饮食,远行者必资于舟车也。《孙子》十三篇,大都推明地利,不特九攻九地之文而已。”李吉甫序《元和志》曰:“今言地利者,凡数十家。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或传疑而失实。至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皆略而不书。此微臣所以精研,圣后所宜周览也自宋《寰宇记》以后,凡兵戎战守之事,皆略而不书。岂欲公之天下,如汉人所云,《史记》载山川险易远近,不当在诸侯王者乎。”
正方位,辨里道,二者方舆之眉目也。而或则略之,尝谓言东,则东南、东北皆可谓之东。审求之,则方同而里道参差,里同而山川回互。图绘可凭也,而未可凭;记载可信也,而未可信。惟神明其中者,始能通其意耳。若并方隅里道而去之,与面墙何异乎?
前代之史易读,近代之史难读。司马公作《通鉴》,于《史》《汉》《三国》,采取最多,晋宋而降,则旁稽博考,参取成书。其正史所存,什或未能三四也。十七史以后,宋元二史,最为芜缪。《通鉴》续编,引蔓延流,开卷欲卧。《续纲目》因袭义例,稍成体裁,然而疏漏不少矣。近时史学益荒,方舆一家,尤非所属意。余尝谓五代以前,尚可据史以绳志;五代以后,又当据志以律史。盖志犹凭实,而史全蹈虚也。是书于宋元诸史,不能尽存,而近时闻见,尤用阙如。盖不欲以可据之方舆,乱以无稽之记载也。
编户多寡不同,大约以嘉、隆间为断。水陆道里远近不同,大约以水道为主。其后先迂直之数,可折衷而得之也。
说者曰:风后受图,九州始布,此舆图之始也。山海有经,为篇十三,此地志之始也。《周礼》大司徒而下,职方、司书、司险之官,俱以地图周知险阻,辨正名物。战国时,苏秦、甘茂之徒,皆据图而言天下险易。萧何入关,先收图籍。邓禹、马援,亦以此事光武成功名。儒者自郑玄、孔安国而下,皆得见图籍,验周汉山川。盖图以察其象,书以昭其数,左图右书,真学者事也。余初事方舆,即采集诸家图说,手为摸写旧藏朱思本画方图及罗洪先《广舆图》,寻得宋人《南北对境图》及近时长江、海防及九边图,凡数种,既成,病其疏略,乃殚力于书。苏氏曰:“图者,所以辅书之成也。书以立图之根柢,图以显书之脉络。以图从书,图举其要可也,不患其略也。”
太祖初有天下,即编列天下地理形势为书,藏之太府;既又诏天下各献图籍,以求山川险易之实。英庙时,诏大臣撰《一统志》,所成乃仅如此。惜当时争其事者,不诏之以祖训,而遽格于陈循之讠皮说也。倘有任修明之责者,明示体裁,使郡邑各上图志,正封域,稽里道,验山川城池关塞之大,邮亭烽堠之细,无不具载,而古今政事贡赋风俗,以次详焉。散而为百国之车书,合而为一朝之典故,此亦度越古今之一端与。
方舆所该,郡邑、河渠、食货、屯田、马政、盐铁、职贡、分野之属是也。《禹贡》记九州,亦叙田赋、贡物、贡道及岛夷、西戎。《职方》则兼详人民、六畜、土宜、地利。《唐六典》亦载贡赋、外夷。余初撰次《历代盐铁》《马政》《职贡》及《分野》,共四种,寻皆散轶,惟《分野》仅存。病侵事扰,未遑补缀,其大略仅错见于篇中,以俟他时之审定,要未敢自信为已成之书也。
目次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唐虞三代 春秋战国秦
○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二两汉 三国
○卷三
历代州域形势三晋 十六国附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南北朝 隋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唐下 五代 九国附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宋上 夏附
○卷八
历代州域形势八宋下 辽金元附
○卷九
历代州域形势九明
○卷十
北直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十一
北直二顺天府
○卷十二
北直三保定府
○卷十三
北直四河间府
○卷十四
北直五真定府
○卷十五
北直六顺德府 广平府
○卷十六
北直七大名府
○卷十七
北直八永平府 保安府 延庆州
○卷十八
北直九万全行都司 开平、大宁二卫及诸裔附
○卷十九
南直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二十
南直二应天府
○卷二十一
南直三凤阳府
○卷二十二
南直四淮安府
○卷二十三
南直五扬州府
○卷二十四
南直六苏州府 松江府
○卷二十五
南直七常州府 镇江府
○卷二十六
南直八庐州府 安庆府
○卷二十七
南直九太平府 池州府
○卷二十八
南直十宁国府 徽州府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徐州 滁州 和州 广德州
○卷三十
山东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三十一
山东二济南府
○卷三十二
山东三兖州府
○卷三十三
山东四兖州府下
○卷三十四
山东五东昌府
○卷三十五
山东六青州府
○卷三十六
山东七莱州府 登州府
○卷三十七
山东八辽东行都司
○卷三十八
山东九朝鲜等裔附
○卷三十九
山西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四十
山西二太原府
○卷四十一
山西三平阳府
○卷四十二
山西四汾州府 潞安府
○卷四十三
山西五泽州 沁州 辽州
○卷四十四
山西六大同府
○卷四十五
山西七蒙古等裔附
○卷四十六
河南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四十七
河南二开封府
○卷四十八
河南三河南府
○卷四十九
河南四怀庆府 卫辉府 彰德府
○卷五十
河南五归德府 汝宁府
○卷五十一
河南六南阳府 汝州
○卷五十二
陕西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五十三
陕西二西安府
○卷五十四
陕西三西安府下
○卷五十五
陕西四凤翔府
○卷五十六
陕西五汉中府
○卷五十七
陕西六延安府 庆阳府
○卷五十八
陕西七平凉府
○卷五十九
陕西八巩昌府
○卷六十
陕西九临洮府 河、洮、岷三卫
○卷六十一
陕西十榆林镇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宁夏镇
○卷六十三
陕西十二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卷六十四
陕西十三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下
○卷六十五
陕西十四哈密等裔附
○卷六十六
四川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六十七
四川二成都府
○卷六十八
四川三保宁府 顺庆府
○卷六十九
四川四夔州府 重庆府
○卷七十
四川五遵义府 叙州府
○卷七十一
四川六潼川州 眉州 邛州
○卷七十二
四川七嘉定州 泸州 雅州
○卷七十三
四川八龙安府 马湖府 镇雄等各羁縻 府司卫所附
○卷七十四
四川九建昌行都司 番戎附
○卷七十五
湖广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七十六
湖广二武昌府 汉阳府 黄州府
○卷七十七
湖广三承天府 德安府 岳州府
○卷七十八
湖广四荆州府
○卷七十九
湖广五襄阳府 郧阳府
○卷八十
湖广六长沙府 常德府 衡州府
○卷八十一
湖广七永州府 宝庆府 辰州府
○卷八十二
湖广八郴州 靖州 施州等羁縻卫司附
○卷八十三
江西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八十四
江西二南昌府 瑞州府 南康附
○卷八十五
江西三九江府 饶州府 广信府
○卷八十六
江西四建昌府 抚州府
○卷八十七
江西五吉安府 临江府 袁州府
○卷八十八
江西六赣州府 南安府
○卷八十九
浙江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九十
浙江二杭州府 严州府
○卷九十一
浙江三嘉兴府 湖州府
○卷九十二
浙江四绍兴府 宁波府 台州府
○卷九十三
浙江五金华府 衢州府
○卷九十四
浙江六处州府 温州府
○卷九十五
福建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九十六
福建二福州府 兴化府 福宁州
○卷九十七
福建三建宁府 延平府
○卷九十八
福建四汀州府 邵武府
○卷九十九
福建五泉州府 漳州府
○卷一百
广东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一百一
广东二广州府 肇庆府 罗定府
○卷一百二
广东三韶州府 南雄府
○卷一百三
广东四惠州府 潮州府
○卷一百四
广东五高州府 雷州府 廉州府
○卷一百五
广东六琼州府
○卷一百六
广西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一百七
广西二桂林府 平乐府
○卷一百八
广西三梧州府 浔州府
○卷一百九
广西四柳州府 庆远府
○卷一百十
广西五南宁府 太平府
○卷一百十一
广西六思恩军民府 镇安府 思明府 田州 泗城等羁縻州县及长官司附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安南等裔附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一百十四
云南二云南府 曲靖军民府 寻甸府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楚雄府 姚安军民府 武定府 景东府 镇沅府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大理府 鹤庆军民府 丽江军民府 永宁府 北胜州 澜沧卫附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永昌军民府 蒙化府 顺宁府 云州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车里等各羁縻土司附
○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封域 山川险要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贵阳军民府 安顺军民府 都匀府 平越军民府 黎平府各卫所附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思南府 思州府 镇远府 铜仁府 石阡府 各卫附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龙里军民等卫
○卷一百二十四
川渎一《禹贡》山川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大河上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大河下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淮水 汉水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大江 盘江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漕河 海道
○卷一百三十
分野
读史方舆纪要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天下不能有治而无乱也。繇乱而之治,则州域奠定,而形势操于一人。繇治而之乱,则州域纷更,而形势散于天下。盖有都会焉,有藩服焉,有疆索焉,此州域也。而即一人之形势也,封域不可恃为强,城郭不可恃为固,山溪不可恃为险。一夫荷戈,群雄角逐,天下各有其形势,而州域于是乎不可问矣。有大力者出焉,提衡握机,取天下之形势,而独决于指掌之中,于以芟除僭伪,削平祸乱,而形势复定。呜呼!自生民以来,乱则必归于治也。其治也,必有所以致之者也。治则必趣于乱也。其乱也,亦必有所以致之者也。时代之因革,视乎州域;州域之乘除,关乎形势。州域之建置有定,而形势之变动无方,譬之奕焉:州域其画方之道也,形势其布子之法也;譬之治田者焉:州域其疆理之迹也,形势其垦辟之宜也。布子同而胜负不同,则存乎奕者之心手而已矣。垦辟同而获否不同,则存乎田者之材力而已矣。禹迹茫茫,其得失成败之故,不越于此也。览者盍亦知其大指焉。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唐虞三代 春秋战国 秦
昔黄帝方制九州,列为万国《周公职录》:黄帝割地布九州。《汉志》: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或曰:九州颛帝所建,帝喾受之《帝王世纪》: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颛帝所建。《通典》亦云。尧遭洪水,天下分绝。舜摄帝位,命禹平水土,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恒山,在直隶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详直隶名山。舜之并州,今直隶之真定、保定、山西之太原、大同等府皆是,又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医无闾山,在辽东广宁卫西五里。幽州,今直隶之顺天永平府及辽东广宁等卫以西北,皆是其境,又分青州东北辽东之地为营州辽东,地在辽水东也。辽水,在辽东都司城西百六十里。营州,今辽东定辽诸卫以北,又东至朝鲜之境。《书》曰肇十有二州,是也。
刘氏曰:舜分幽、并,内固王畿,外维疆索,包天下后世之虑也。○叶氏曰:《祭法》云共工氏霸九州,然则九州之名旧矣共工氏在黄帝以前。《春秋纬》云,人皇氏分九州。又邹衍、淮南所称九州,其辞甚诞。大抵九州者,古今之通谓也。
夏有天下,还为九州。《禹贡》所称,其较著矣。
冀州今直隶、山西,及河南之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及辽东之广宁诸卫,皆是。
孔氏曰:冀州,帝都也,三面距河河,大河也。自积石入中国,历《禹贡》雍、豫、冀、兖四州之域。冀州东西南三面皆距河。大河详川渎异同,下仿此。蔡氏曰:《禹贡》冀州,不言所至,盖王者无外之义。
济、河惟兖州济水,发源河南济源县王屋山,至山东利津县入海。详川渎异同。兖州,今山东东昌府及济南府北境、兖州府西境,又兼有北直大名府及河间府景、沧诸州境。
孔氏曰:兖州,东南据济,西北距河。
海、岱惟青州海,大海,今环绕青、登、莱三府之境。详见川渎异同,下仿此。岱,泰山,在山东泰安州北五里。详见山东名山。青州,今青、登、莱三府,以至济南府之西境。又辽东定、辽诸卫,亦《禹贡》青州地也。
孔氏曰:青州,东北据海,西南距岱。
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在南直淮安府东北。淮水,出河南桐柏县桐柏山,至南直安东县东北入海。详见川渎异同。徐州,今山东兖州府及南直徐州,又凤阳府之宿州、泗州,淮安府之邳州、海州,皆是其地。
孔氏曰:徐州之域,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淮、海惟扬州海在古扬州东境。扬州,今南直、浙江、江西、福建皆是。
孔氏曰: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
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湖广南漳县西北八十里。衡山,在湖广衡山县西三十里。详见湖广名山衡山。荆州,今湖广州郡至四川遵义府及重庆府南境,又贵州思南、铜仁、思州、石阡等府及广西之全州、广东之连州,皆是其地。
孔氏曰: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荆、河惟豫州豫州,今河南州郡及湖广襄阳、郧阳府境,皆是其地。
孔氏曰:豫州,西南至荆山,北距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十里。详陕西名山。黑水,或以为云南境之澜沧江。详川渎异同。梁州,今四川州郡及陕西汉中府境。
孔氏曰:梁州,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
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今陕西肃州卫西北十五里有黑水河。在古雍州东曰西河者,主冀州而言也。雍州,今陕西州郡皆是。
孔氏曰:雍州,西据黑水,东距河。
郑氏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蔡氏曰:《禹贡》作于虞时,而系之夏书者,禹之王以是功,又即夏有天下以后之成制也。
殷商革命,《诗》称九有,因夏之制,无所变更。
周既定鼎,亦曰九州,属职方氏。
东南曰扬州。山会稽在浙江绍兴府城东南十三里。详见浙江名山,薮具区即太湖也,在南直苏州府城西南五十里,与常州府及浙江湖州府分界。详江南大川,川三江三江,一曰松江,自太湖分流,由苏州府吴江县长桥口,至嘉定县东南四十里吴淞口入海。一曰娄江,亦自太湖分流,经苏州府城东,至太仓州东南七十里刘家河口入海。一曰东江,亦自太湖分流,从吴江县东南入浙江嘉兴府境,至海盐县东北三十五里入海,今由南直松江府合松江入海。详南直大川三江,浸五湖五湖,孔氏曰:太湖东岸五湾也。水弥漫而滩浅者曰薮,洼下而钟水者曰浸。
正南曰荆州。山衡山衡山,见《禹贡》荆州,薮云梦在湖广德安府城南五十里,川江、汉江水,发源四川茂州西北之岷山,历梁、荆、扬三州之域,至南直海门县入海。汉水,发源陕西宁羌州东北之れ冢山,至湖广汉阳府城东北入大江。俱详川渎异同,浸颍、湛颍水,发源河南登封县阳乾山,至江南颍上县东南入淮。详河南大川。湛水,出河南汝州鱼齿山,经叶县北下流入汝。二水在《禹贡》为豫州域内。
正东曰青州。山沂山沂山,在山东临朐县南百五十里。详山东名山,薮孟诸孟诸泽,在河南归德府东北,于《禹贡》为豫州境,川淮、泗淮水,见《禹贡》徐州。泗水,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至南直清河县南入淮。详见南直大川清河。二水,于《禹贡》皆徐州川也,浸沂、沭沂水,出山东临朐县沂山,至南直邳州南入泗水。沭水,亦出沂山,至南直安东县入淮水。
河东曰兖州。山岱山见《禹贡》青州,薮大野大野泽,在山东巨野县东五里,川河、[1111]河,见《禹贡》冀州。[1111],见《禹贡》兖州,浸卢、潍卢水,《通典》曰:在济阳郡卢县。今山东长清县有废卢县,卢水湮废不可考。潍水,源出山东莒州西北箕屋山,至潍县北入海,于《禹贡》为青州川也。
河内曰冀州。山霍山霍山,在山西霍州东南三十里。详山西名山,薮扬纡《水经注》:大陆泽,一名扬纡薮。今在北直宁晋、隆平及巨鹿县境,川漳漳水有二:浊漳,出山西长子县西发鸠山;清漳,出山西乐平县西南少山,至河南临漳县西合焉。其下流复分为二:经流自北直献县,合滹沱河;支流自山东馆陶县,合于卫河,俱经北直静海县北小直沽入海。今详见北直大川,浸汾、潞汾水,出山西静乐县北管涔山,至荥河县西入大河。详见山西大川。潞水,阚る曰即浊漳水。今浊漳经潞安府城西南二十里,土人犹呼为潞水。《通典》潞水在密云县。今北直通州之白河,即潞水也。
正北曰并州。山常山即恒山,见舜十二州,薮昭余祁昭余祁薮,在山西祁县东七里,川滹沱、呕夷滹沱水,出山西繁峙县东北泰戏山,至北直河间府静海县北小直沽入海。详北直大川。呕夷水,一名唐河,出山西灵丘县西北高是山,至北直安州北而合于易水,浸涞、易涞水,在北直涞水县北,一名拒马河,下流合于易水。易水,出易州西山,有三源,并导分流,东注合卫河及滹沱河以入于海。今详北直大川。
魏收曰:《夏书・禹贡》,《周礼・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书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李氏曰:《禹贡》无幽、并,《职方》无梁、徐。盖周合梁、徐于雍、青,分冀野为幽、并。《考工记》言:天下之大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两川之间,必有涂焉。广谷大川,风俗之所以分。故推其高且大者先正之,然后九州可别。如大山定,而山之西为兖大山,谓泰山;大河定,而河之南为豫。此分画之要也。
传称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在南直怀远县东八里,执玉帛者万国。成汤受命,其存者三千余国。武王观兵,有千八百国。东迁之初,尚存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诸侯更相吞灭,其见于《春秋》经传者,凡百有余国;而会盟征伐,章章可纪者,约十四君。
鲁今自山东兖州府以东,南接南直邳、泗之境,皆鲁分也。
卫今自北直大名府开州以西,至河南卫辉、怀庆府之境,皆卫分也。
【都邑考】卫都朝歌,即殷纣都也。故《酒诰》曰:明大命于妹邦妹、沫通。其后戴公庐曹今北直滑县,文公迁楚丘见前。成公徙帝丘,即颛顼都也。故《春秋传》曰:卫,颛顼之墟又《传》云: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盖夏后相亦徙帝丘也。亦谓之濮阳战国时名。至元后徙野王而祀绝野王,今怀庆府河内县。
齐今自山东青州府以西,至济南东昌之间,又北至北直河间府景沧诸州,东南则际于海,皆齐分也。
【都邑考】太公初封营丘营丘,即山东临淄县。或曰昌乐县东南废营陵城,为古营丘,胡公徙薄姑今青州府博兴县东北十五里有薄姑城,献公徙临淄即今县。
晋今自山西平阳、太原以东,至北直广平、大名之间,皆晋分也。
【都邑考】虞叔封唐今山西太原县北有古唐城,燮父徙居晋今太原县治东北晋阳故城是,穆侯徙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五里故翼城是,孝侯改绛曰翼。既而曲沃灭翼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左邑故城是,晋文侯弟成师所封,复都绛按《左传》隐五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是年,桓王立翼侯子哀侯于翼。六年,晋人迎翼侯于随,纳诸鄂,谓之鄂侯。桓八年,曲沃灭翼,王命立哀侯弟缗于晋。庄十六年,曲沃武公并晋,僖王因就命为晋侯。二十六年,献公城绛,自曲沃徙都之。随,晋别邑,或曰在今汾州府介休县东。鄂,晋阳故城之别名也,即晋矣。绛亦翼也,迁新田后,谓之故绛。景公迁新田今曲沃县西南二里之绛城是也,仍称绛。
宋今自河南归德府以东,至南直徐州境,皆宋分也。
【都邑考】宋都商丘,即相土所迁者。
郑今河南开封府以西,至成皋故关,皆郑分也。
【都邑考】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又陕西华州西北有故郑城,则郑桓公始封邑也。
陈今河南开封府以东南,至江南亳州之西境,皆陈分也。
蔡今河南汝宁府以东北,即蔡分也。
【都邑考】蔡叔始封蔡今汝宁府上蔡县,平侯徙新蔡今汝宁府新蔡县,昭侯徙州来今南直寿州北三十里下蔡城是也。哀二年,为吴所迁,亦曰下蔡。
曹今山东曹州以南,即曹分也。
【都邑考】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故陶城是。一云都曹,今曹州城也。哀八年,为宋所灭。
许今河南许州以东,即许分也。
【都邑考】许都许今许州东三十里故许昌城,灵公迁于叶今河南叶县,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南直亳州东南七十里废城父城是,旋还叶昭九年,楚灵王迁许于夷。十三年,平王复许于叶,又迁于析实白羽今河南内乡县。许男斯迁容城,为郑所灭容城,或曰在叶县西。自叶以下,皆为楚所迁也。《左传》定四年,许迁容城。六年,郑灭许。其后仍见于《春秋》,盖楚所复也。
秦今自陕西西安府以西,皆秦分也。
楚今自湖广荆州府以北,至河南裕州、信阳州之境,皆楚分也。
【都邑考】熊绎封丹阳今湖广归州东南七里丹阳故城是。本号曰荆,《春秋》僖公初,始改称楚,文王始都郢今荆州府北十里有纪南城,即故郢城也,平王更城郢而都之今荆州府东北三里故郢城是。昭王迁若阝今襄阳府宜城县西南九十里有若阝城,旋还郢。至襄王,东北保陈城即故陈国。考烈王迁巨阳或曰:南直颍州西北四十里细阳城,即古之巨阳,又迁寿春今南直寿州,亦曰郢。最后怀王孙心都盱眙今南直盱眙县,又徙长沙郴县而亡郴县,今湖广郴州也。
吴今自南直淮、泗以南,至浙江嘉、湖二府之境,皆吴分也。
【都邑考】吴都吴今南直苏州府治。《史记正义》:泰伯居梅里。今常州府无锡县东南四十里,有泰伯城。至阖闾始筑吴郡城都之。今犹谓之阖闾城。哀二十二年,为越所灭。
越今自浙江杭州府以南,又东至于海,皆越分也。
【都邑考】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府治。又勾践尝徙琅邪。今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有琅邪城。
司马迁曰: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冀州三面距河也,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迭兴,更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其子男附庸之属今考定百有十三国,则悉索币赋,以供大国之命者也。
邾今兖州府邹县。《左传》文十三年,邾文公迁绎。今邹县东南二十五里,有绎山。鲁缪公时,邾改曰邹。今《国语》亦作邹。
杞今开封府杞县。宋忠曰:周封杞于雍丘。至春秋时,杞已迁东国。故隐四年,莒伐杞,取牟娄。牟娄,近莒也。杜预曰:桓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僖十四年,又迁缘陵。襄二十九年,晋入城杞之淳于。杞又迁于淳于。《列国考》:周武王封东楼公于杞。先春秋时,徙鲁东北,其故地入于郑、宋。传二十一世,至杞简公,为楚惠王所灭。雍丘,即今之杞县。牟娄、缘陵,俱在山东诸城县。淳于,见下州国。
滕今兖州府滕县西十四里,有古滕城。
薛今滕县西南四十里,有薛城。《左传》定二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为汤左相。邳,今南直邳州也。
莒今山东青州府莒州。
向今山东沂州南百里故向城是。隐二年,莒人入向。
纪今青州府寿光县西南三十余里,有纪城。《左传》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
夷今山东胶州即墨县西废壮武城,即古夷国。隐元年,纪伐夷。
曾阝今兖州府峄县东有曾阝城。襄六年,莒人灭曾阝。
遂今兖州府宁阳县北有遂城。庄十年,齐灭遂。
谭今济南府东南七十里,有谭城。庄十年,齐灭谭。
Τ阳峄县南五十里,有Τ阳城。襄十年,晋及诸侯灭Τ阳,以与宋。
郜今兖州府城武县有郜城。僖二十年,郜子来朝。
铸宁阳县西北有铸城。
寺阝兖州府济宁州东南有寺阝城。襄十七年,取寺阝。
宿兖州府东平州东二十里无盐城,即古宿国。庄十年,宋人迁宿。
任今济宁州,即古任国。
须句即今东平州。《左传》僖二十二年,邾人取须句。鲁伐邾,取须句而复封之。文七年,取须句。
颛臾今沂州费县西北,有颛臾城。
郯今郯城县西南有古郯城。宣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
州今青州府安丘县东有淳于城。薛瓒曰:州国都也。桓六年,经书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也。《周国地名》云:杞改国号曰州。误。盖其地并于杞耳。
於馀丘或曰在沂州境。庄二年,鲁伐於馀丘。
牟山东泰安州莱芜县东二十里,有牟城。桓十五年,牟人来朝。
鄣东平州东六十里,有鄣城。庄三十年,齐人降鄣。
成阝东平州汶上县北二十里,有成阝城。隐五年,卫人入。
禹阝今沂州东南有故开阳城,即禹阝国也。昭十八年,邾入禹阝。
极或曰在兖州府鱼台县西南。隐二年,鲁入极。
根牟莒州沂水县南有牟乡,即古根牟国。宣九年,取根牟。
阳沂水县南有阳都城,故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Τ迁之于此。《左传》闵二年,齐人迁阳。
介今胶州高密县东北有故黔陬城,即古介国。僖二十六年,介葛卢来朝。
虞今山西解州平陆县东北四十余里有虞城,即虞国都也。僖五年,晋灭虞。
虢今河南陕州城东南有上阳城,即古虢仲国都也。杜预谓之西虢。其郑州汜水县,古虢叔所都,谓之东虢。杜佑曰:陕州之虢为北虢,汜水之虢为东虢。又陕西凤翔府南三十五里有虢城,谓之西虢,亦曰小虢。东虢为郑所灭,在春秋之前;小虢为秦所灭,在鲁庄公之季;北虢为晋所灭,在僖公五年:是为三虢也。
祭开封府郑州东北十五里,有祭城。隐元年,祭伯来。
共今卫辉府辉县,即古共国。隐元年,郑叔段出奔共。杜预曰:共国也。
南燕今卫辉府胙城县。本胙国,春秋时为南燕国。或曰胙为南燕所并也。《春秋传》凡称燕者皆南燕,而召公所封之燕,则曰北燕。
凡今辉县西南二十里,有凡城。隐七年,凡伯来聘。
苏今怀庆府温县西南二十里故温城,苏子国都也。亦曰温。僖十年,狄灭温。或曰自是温子徙邑于河南。
原今怀庆府济源县西北十五里,有原城。僖二十五年,襄王以温、原与晋。自是原在河南。温、原,皆畿内国也。
周畿内国也。其采邑在今陕西岐山县。东迁以后,其采邑在洛阳东郊。
召亦畿内国。其采邑即今陕西凤翔府治。后徙而东,今山西垣曲县东有邵亭,是其采地云。
毛畿内国。在河南府境。僖二十四年,狄伐周,获毛伯。
甘畿内国。今河南府西南二十五里,有甘城。襄王弟子带之封邑。
单或曰今在河南孟津县东南。亦畿内国。
成在河南府境。亦畿内国也。成十年,成肃公会晋侯伐秦。
雍怀庆府修武县西有雍城。
樊畿内国。或曰今济源县西南十五里曲阳城,是古阳樊也。《晋语》:阳有樊仲之官守焉。盖仲山甫采邑,后徙于河南。
尹畿内国。或曰在今河南府新安县东南。东迁初,自岐西迁于此。
刘畿内国。今河南府偃师县南三十五里,有刘聚。宣十年,刘康公来报聘。
巩畿内国也。今河南府巩县。
芮今陕西同州。即古芮国。又山西解州芮城县西有古芮城。桓三年,芮伯万出居于魏,即此城也。
魏芮城县东北有古魏城。闵元年,晋灭魏。
荀亦曰郇。今山西蒲州临晋县东北十五里,有古郇城。
梁今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少梁城,即古梁国。僖十九年,秦取梁。
贾今陕西华州蒲城县西南十八里,有贾城,即古贾国。《左传》桓八年,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时曲沃灭翼也。
耿今蒲州河津县有耿城,即殷祖乙都也。闵元年,晋灭耿。
霍今山西霍州。闵元年,晋灭霍。
冀今河津县东北有冀亭。僖三年,晋荀息所称冀为不道者。
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十八里,有黎侯城。宣十五年,晋灭黎氏,而立黎侯。盖先为潞〔氏〕所灭。
邓今南阳府邓州。庄十六年,楚灭邓。
申今南阳府北二十里,有申城,即故申国都也。庄六年,楚灭申。
滑今河南府偃师县南二十里废缑氏县古费邑,滑都也。僖三十三年,秦人灭滑。
息今河南光州息县北有故息城。庄十四年,楚灭息。
黄今光州西十二里有黄城。僖十二年,楚灭黄。又山西境内亦有黄国。子产所谓沈、姒、蓐、黄,晋主汾而灭之者。
江今汝宁府真阳县东南有故江城。文四年,楚灭江。
弦今光州西南有弦城,僖五年,楚灭弦。又昭三十一年,吴围弦。盖楚复其国也。
道今息县西南十里故阳安城,即春秋时道国。
沈今陈州沈丘县。杜预曰:平舆县有沈亭。盖在今汝宁府东北。定四年,蔡灭沈。
顿今陈州商水县北有南顿城,即古若阝国。僖二十五年,楚围陈,纳顿子于顿。定十四年,楚灭顿。
项今陈州项城县。僖十七年,鲁灭项。
若阝今南阳府内乡县西丹水城,即古若阝国。文五年,秦人入若阝。杜预曰:后迁于南郡若阝县。即今湖广宜城县之故若阝城也。楚昭王所都。
胡今南直颍州西北二里有胡城。定十五年,为楚所灭。
随今湖广德安府随州。
唐今随州西北八十里有唐城。定五年,楚灭唐。
房今汝宁府遂平县,即春秋时房国。
戴今河南睢州考城县故城,即古戴国。隐十年,郑取戴。
葛今归德府宁陵县北十五里,有故葛城。桓十五年,葛人来朝。
萧今南直徐州萧县。宣十二年,楚灭萧。
徐今南直泗州北五十里有徐城。昭三十年,吴灭徐,徐子奔楚,楚迁徐于夷,即许国所尝迁者。
六今庐州府舒城县东南六十里,有六城。文五年,楚灭六。
蓼今寿州霍丘县西北有蓼城,古蓼国也。文五年,楚灭蓼。又宣八年,楚灭舒、蓼。或曰:楚改封蓼,而复灭之。杜预曰:湖阳县亦古蓼国。今河南唐县南九十里故湖阳城是也。桓十一年,与郧、随伐楚。盖湖阳之蓼国云。
宗或曰:在今庐州府庐江县西境。文十二年,楚执宗子。
巢今南直无为州巢县东北有居巢城。文十二年,楚围巢。
英氏在南直六安州西。僖十七年,齐人、徐人伐英氏。
桐今南直安庆府桐城县。杜预曰:庐江舒县西南有桐乡,古桐国。舒,即今舒城县。定二年,桐叛楚。
舒今庐州府舒城县。僖三年,徐人取舒。杜预曰:舒有舒庸、舒鸠之属。文十二年,群舒叛楚是也。宣八年,楚灭舒。
舒鸠在南直庐州府境。襄二十五年,楚灭舒鸠。
舒庸在南直安庆府境。成十七年,楚灭舒庸。
钟吾今南直邳州宿迁县,即古钟吾国。昭三十年,吴执钟吾子。
贰在随州应山县境。
轸在德安府应城县西。桓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
郧亦作云阝。今德安府治,即故郧都也。
绞在湖广郧阳县西北。桓十二年,楚伐绞。
罗今襄阳府宜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罗川城。又南漳县南八十里,有罗国城。桓十三年,楚伐罗。杜预曰:罗在宜城县西山中,后徙南郡枝江县。又今岳州府平江县南,亦有罗国城。《志》云:楚自枝江徙罗于此。
赖今河南光州商城县南有赖亭。昭四年,楚灭赖,迁赖于鄢,即湖广宜城县也。
州今荆州府临利县东有州城,即古州国。桓十一年,郧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此则楚境之州国也。
权今湖广荆门州当阳县东南有权城。《左传》: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今荆门州东南故那口城是也。
厉今随州北境有厉乡,即古厉国。僖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
庸今郧阳府竹山县东四十里,有上庸城。文十六年,楚灭庸。
麋今郧阳府治,古麋国也。又岳州府境有东西二麋城。文十一年,楚伐麋。
夔今湖广归州东二十里,有古夔城。僖二十六年,楚灭夔。
巴今四川重庆府治巴县是。王氏曰:夔州以西,叙州以北,皆古巴国地。
邢今北直顺德府治,即古邢国。僖元年,邢迁于夷仪。今山东东昌府西南十二里,有夷仪聚。又顺德府西百四十里有夷仪城。僖三十五年,卫灭邢。
北燕今北直顺天府治,春秋时燕都也。《元和志》云:本古蓟国,武王封尧后于此。燕故都在易州城东南,后并蓟地,遂迁于蓟。
焦今河南陕州南二里有焦城,古焦国。
扬今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东南十八里有扬城,古扬国。
韩今陕西韩城县南十八里,有古韩城。襄二十九年,晋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曰:八国皆晋所灭。
不羹羹,音郎。今河南许州襄城县东南有西不羹城,又裕州舞阳县西北有东不羹城。《左传》昭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杜预曰:陈、蔡二不羹。二不羹,子革所谓四国者也。
又有九州夷裔约十八国,则参错于列国间者也。
戎蛮河南汝州西南有蛮城,即戎蛮子国。哀四年,楚围蛮氏,尽俘以归。
陆浑今河南府嵩县北三十里,有陆浑废县。僖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昭十七年,晋灭陆浑。
鲜虞今北直真定府西北四十里新市城,即鲜虞国都。定四年,晋荀寅曰:中山不服。又哀三年,齐卫求援于中山。中山即鲜虞也。盖自是改称中山。
无终今北直蓟州玉田县,即山戎无终子国。或曰:无终本在太原东境,后为晋所败灭,徙于燕蓟之东。昭元年,晋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是也。
潞氏今潞安府潞城县,春秋时潞子婴儿国也。宣十五年,晋灭赤狄潞氏。十六年,灭甲氏及留吁、铎辰,皆潞氏之属也。
墙咎如或曰在山西太原府境。亦赤狄别种。咎,读曰皋。其属又有皋落氏。闵二年,晋伐东山皋落氏。
白狄在陕西延安府境及山西汾州府西境。亦曰狄。
骊戎今陕西西安府临潼县,即古骊戎国。
犬戎在陕西凤翔府北境。杜预曰:西戎别在中国者。
山戎今北直永平府境。庄三十年,齐伐山戎。或曰即北戎也。
茅戎在河南陕州境。成元年,刘康公伐茅戎,败绩于徐吾氏。杜预曰:茅戎,戎之别种;徐吾氏,又茅戎之别种也。
叟阝瞒在山东济南府北境。亦曰长狄。文十一年,叔孙得臣获长狄侨如。或曰:今青州府高苑县有废临济城。古狄邑,即长狄所居。
北狄在山西大同蔚州诸境,即庄公末伐邢伐卫之狄也。
淮夷在南直徐邳诸州境。亦曰东夷。
肥山西平定州乐平县东五十里,有昔阳故城,肥国都也。昭十二年,晋灭肥。又今北直永平府西北有肥如城,真定府藁城县西南有肥累城;又山东济南府有肥城县。或曰皆晋灭肥后其族类散处之地。
鼓今直隶晋州,即故鼓国也。《左传》昭十五年,晋取鼓而反之。二十二年,晋灭鼓。
戎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古戎国。今山东曹县东南有楚丘城。《括地志》云:即春秋戎州巳氏邑也。济阳,亦见曹县。
濮亦曰百濮。文十六年,麋人率百濮伐楚。杜预曰:今建宁郡有濮夷。建宁,今云南曲靖府境也。或曰:湖广常德辰州府境,即古百濮地。
《国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即楚也、申、吕今南阳府西二十里有吕城,故吕国、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翟、鲜、虞、路即潞氏、洛在今陕西庆阳府东北境。《汉・匈奴传》: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又《西羌传》:洛有大荔之戎,即洛戎矣。盖以洛水为名、泉《左传》所云泉皋之戎也。今河南府西南有泉亭、徐或曰:即徐吾氏之戎,茅戎之属也、蒲亦赤翟之属,西有虞、虢、晋、隗或曰:隗,即白狄也。白狄,隗姓。言隗者,别于上文之北翟也、霍、阳、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即邾国、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荆蛮戎狄之人也按杜佑曰:《春秋》经传所载之国,凡百七十,百三十九知土地所在,三十一国不知其处。今考定大小诸国以及戎蛮之属,凡百四十有五国,而春秋以前之国不录焉。
莫不弱者先灭,强者后亡。凌夷至于战国,存者惟有七君,而田齐、三晋,又非春秋之旧。
吕氏曰:秦变于戎者也,楚变于蛮者也,燕变于翟者也,赵、魏、韩、齐以篡乱得国者也。周以空名,匏系其间,危矣哉!
吕氏曰:周都岐、丰,复卜巩、洛,被山带河,形势甚壮。班氏言: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是也。平王东迁,赐秦以岐、丰之地,而周始弱;既又割虎牢畀郑虎牢,见前,酒泉畀虢酒泉,或曰今河南府渑池县地。襄王又畀温、原数邑于晋温、原,俱见前子男国,畿甸益削矣。
既又分为东西二周,秦人入寇,周遂先亡。
夫秦,七国之雄也都邑见前。
荀子曰:秦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府之利多,此形胜也。
《史记》:田肯曰: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隔绝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韩,秦魏之门户也。
【都邑考】晋封韩武子于韩原即故韩国,见前,宣子徙居州今怀庆府东南五十里武德城是,贞子徙平阳即尧都也,景侯徙阳翟阳翟,今河南禹州也。本郑地,为韩所并,于是韩亦兼郑之称,哀侯徙新郑故郑都也。哀侯二年,灭郑,自阳翟徙都之。或云懿侯复迁于阳翟。
魏,山东之要,天下之脊也。
【都邑考】晋封毕万于魏城即故魏国。见前,悼子徙霍故霍国,庄子徙安邑夏都也,至惠王徙大梁今开封府,因称梁。
赵,河北之强国也。
【都邑考】造父始封赵城今平阳府赵城县,赵夙邑耿故耿国也,成子居原赵衰为原大夫是也。原,即故原国,简子居晋阳故晋都也,献侯治中牟今河南汤阴县西五十里有中牟城。后复居晋阳,肃侯徙都邯郸今北直广平府邯郸县。《竹书纪年》: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自晋阳徙都邯郸。胡三省曰:成侯二十二年,魏克邯郸。三十四年,魏归邯郸。成侯,敬侯子也。若敬侯已都邯郸,安有魏克其国都而不亡者?至肃侯三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盖是时赵方都邯郸,以为敬侯者,误也。
燕,附齐、赵以为重者也。
【都邑考】燕都蓟蓟,即今北直顺〔天〕府附郭大兴县。一云燕都在汉故安县,即今保定府易州也。因〔今〕易州南犹有古燕国城,广袤六十里。蓟本尧后所封《〔史〕记》曰:武王克商,封帝尧之后于蓟,是也。后燕并其地,因迁都焉。
《战国策》:苏秦曰:燕东有朝鲜、辽东朝鲜,今辽东塞外国。辽东,见舜营州,北有林胡、楼烦林胡、楼烦,见前胡貉。叶氏曰:燕最近翟。战国时,林胡、楼烦雄于北方,西有云中、九原云中,见前燕守云中。九原,今榆林西北古丰州是也,南有呼沱、易水呼沱、易水,见前《职方・并州》,地方二千里。南有碣石、雁门之饶碣石山,在今永平府昌黎县西北二十里。详北直名山碣石。雁门关,在太原府代州北三十里。今附详名山勾注。鲍氏曰:云中九原及雁门,本赵地,而兼言之者,与燕接壤也,北有枣栗之利,此天府也。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代郡、上谷郡,俱见后四十郡,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其后张仪胁燕,则曰: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有也。盖立说不同。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东垣,即今真定府;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齐,东海之表也都邑见前。
《战国策》:苏秦曰:齐南有泰山泰山,见《禹贡・海岱》,东有琅邪琅邪山,在青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见山东名山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所谓四塞之国也,地方二千余里。夫韩、魏之所以畏秦,以与秦接界也。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阳晋,在今山东曹县北。战国时属卫,为适齐之孔道。径亢父之险亢父城,在今山东济宁州南五十里,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国子曰: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三国与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覆三国之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又劫赵、魏,疏中国疏,离散也,封卫之东野犹东鄙,兼魏之河内河以北地也,绝赵之东阳春秋时,晋以太行山东为东阳。杜预曰:魏郡广平以北是也。即今大名、广平、顺德府之境,则赵、魏亦危矣。赵、魏危,非齐之利也。韩、魏、楚、赵,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心一志以逆秦逆,拒也。三国与秦壤界而患急,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不得不事齐。秦得齐,则权重于中国。赵、魏、楚得齐,则足以敌秦,故秦、楚、赵、魏,得齐者重,失齐者轻。齐有此势,不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其用者过也。
《史记》:田肯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即墨,今山东平度州东有故即墨城,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即大河也,北有勃海之利,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秦也。
楚,南服之劲也都邑见前。
《淮南子》:楚地南卷沅、湘沅水,出贵州镇远府境,至湖广常德府东境注洞庭湖。湘水,出广西兴安县南海阳山,至湖广长沙府北境入洞庭湖。俱详湖广大川,北绕颍、泗颍,见《职方・荆州》。泗,见《职方・青州》,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郯,见郯国。淮,见《禹贡・徐州》,颍、汝以为洫汝水,出河南鲁山县大孟山,至江南颍州东南入淮。详河南大川,江、汉以为池江、汉,见《职方・荆州》,垣之以邓林邓林,林氏曰:邓州西多山林,故名,绵之以方城方城山,在河南裕州东北四十里,山高寻云,溪肆无景。
秦用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先灭韩,次灭赵,次灭魏。
《战国策》:范雎曰: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又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如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患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顿弱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
杜牧曰: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得韩,遂折天下脊;复得赵,因拾取诸国。
次灭楚,次灭燕,并灭代赵灭后,群臣奉公子嘉为代王。代,今大同蔚州地,乃灭齐。
《史记・六国表》: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林氏曰:六国之所以灭者,以不知天下之势也。六国之势,莫利于从而卒败于衡者,祸在于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也。齐、楚自恃其强,有并包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燕、赵、韩、魏,自惩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是以苏秦之说阻,而张仪之志申也。秦知天下之势,取韩、魏以执天下之枢,故能并天下。是故后之有为者,必先审知难易之势。唐宪宗欲平藩镇,李绛以为先淮、蔡而后恒、冀;周世宗欲平天下,王朴以为先江南而后河东,良有以也。
于是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内史今陕西西安府、凤翔府。秦都咸阳,此其畿内也。
三川今河南之河南府、开封府、怀庆府、卫辉府。郡治洛阳,周故都也。
河东今山西平阳府。治安邑,故魏都也。
上党今潞安府及辽、泽、沁等州。魏收曰:上党郡,秦治壶关,汉治长子。壶关,今潞安府治长治县是。长子,今潞安属县。
太原今太原府、汾州府。郡治晋阳,赵故都也。
代郡今大同府北及蔚州之境皆是。
雁门今太原府代州以北、大同府之应州、浑源州、朔州,皆是其地。
云中今陕西榆林镇东北四百余里废胜州一带,是其地。
九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