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艺藏>正文

法书要录-唐-张彦远

时间:2024-10-30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78分类:艺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法书要录-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 唐 张彦远

● 序

  彦远家传法书名画,自高祖河东公收藏珍秘,河东公书迹俊异,尤能大书。本传云:“不因师法,而天姿雄劲。”(定州《北岳碑》为好事所传。)曾祖魏国公少禀师训,妙合钟、张,尺牍尤为合作。大父高平公幼学元常,自镇蒲陕,迹类子敬。及处台司,乃同逸少。书体三变,为时所称。金帛散施之外,悉购图书。古来名迹,存于箧笥。元和十三年,宪宗累访珍迹,当时不敢缄藏,遂皆进献。长庆初,又于豳州散失。传家所有,十无一二。先君尚书少耽墨妙,备尽楷模。彦远自幼至长,习熟知见,竟不能学一字。夙夜自责,然而收藏鉴识,有一日之长。因采掇自古论书凡百篇,勒为十卷,名曰《法书要录》。又别撰《历代名画记》十卷。有好事者得余二书,书画之事毕矣,岂敢言具哉!

  ●卷一

  後汉赵一非草书晋王羲之论书晋王羲之教子敬笔论(不录)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陆断犀象。

  百钧弩发。

  万岁枯藤。

  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

  ○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齐王僧虔录)

  臣僧虔启:昨奉敕须古来能书人名,臣所知局狭,不办广悉。辄条疏上呈羊欣所撰录一卷。寻案未得,续更呈闻。谨启。

  秦丞相李斯。

  秦中车府令赵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篆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善篆、隶,采斯、喜之法,真定《宜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

  杜陵陈遵。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每书,一座皆惊。时人谓为“陈惊座”。

  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

  师宜官。后汉不知何许人、何官。能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书。甚自矜重,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俟其饮足,削书而退。

  安定梁鹄。后汉人,官至选部尚书。得师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鹄书悬帐中。宫殿题署,多是鹄手。

  陈留邯郸淳。为魏临淄侯文学,得次仲法。名在鹄后。

  毛弘。鹄弟子。今秘书分分,皆传弘法。又有左子邑,与淳小异,亦有名。京兆杜度。为魏、齐相,始有草名。

  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每书云:“匆匆,不暇草书。”人谓为“草圣”。芝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今世云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姜诩、梁宣、田彦和及司徒韦诞。皆英弟子,并善草。诞书最优。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馆宝器,皆是诞手写。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盛诞,辘轳长纟亘引之,使就榜书之。榜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乃掷其笔以下,焚之。仍诫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官至鸿胪少卿。诞子少季,亦有能称。

  罗晖、赵袭。不详何许人。与伯英同时,见称西州。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

  河间张超。亦善草,不及崔、张。

  刘德升。善为行书,不详何许人。

  颍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钟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繇子会,镇西将军,绝能学父书。改易邓艾上事,皆莫有知者。

  敦煌索靖。字幼安,张芝姊之孙。晋征南司马,亦善草书。

  陈国何元公。亦善草书。

  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

  荥阳陈畅。晋秘书令史。善八分,晋宫观城门皆畅书也。

  荥阳杨肇。晋荆州刺史。善草隶。潘岳诔曰:“草、隶兼善,尺牍必珍。足无辍行,手不释文。翰动若飞,纸落如云。”肇孙经,亦善草、隶。

  京兆杜畿。魏尚书仆射。子恕,东郡太守。孙预,荆州刺史。三世善草稿。晋齐王攸。善草行书。

  泰山羊忱。晋徐州刺史。羊固,晋临海太守。并善行书。

  江夏李式。晋侍中,善隶、草。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晋中书院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琅琊王云。晋平南将军,荆州刺史。能章楷,传钟法。晋承相王导,善稿行。(云从兄也。)

  王恬。晋中将军,会稽内史,善隶书。(导第二子也。)

  王洽。晋中书令,领军将军。众书通善,尤能隶行。从兄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恬弟也。)

  王珉。晋中书令,善隶、行。(洽少子也。)

  王羲之。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博精群法,特善草。羊欣云:“古今莫二。”(云兄子也。)

  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稿,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羲之第七子也。)兄玄之、徽之、兄子淳之,并善草、行。

  王允之。卫军将军,会稽内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颍川庾亮。晋太尉,善草行。庾翼,晋荆州刺史,善隶、行,时与羲之齐名。(亮弟也。)

  陈郡谢安。晋太傅,善隶、行。

  高阳许静民。镇军参军,善隶、草,羲之高足。

  晋穆帝时有张翼,善学人书。写羲之表,表出,经日不觉。后云:“几欲乱真。”会稽隐士谢敷、胡人康昕。并攻隶草。

  飞白本是宫殿题八分之轻者,全用楷法。吴时张弘好学不仕,常著乌巾,时人号为“张乌巾”。此人特善飞白,能书者鲜不好之。(自秦至晋凡六十九人。)○《传授笔法人名》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处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水传徐浩、颜真卿、邬肜、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南齐王特进《答齐太祖论书启》僧虔启:恩眷罔已,赐示古迹十一帙。或其人可想,或其法可学,爱玩弥日,暂得忘其沉疴。辄率短见,并述旧闻,具如别笺。民间所有,帙中所无者,或有不好。今奉别目二十三卷,追惧乖误,伏深悚息。

  吴大皇帝书 吴景帝书吴归命侯孙皓 晋安帝亡高祖丞相导 亡曾祖领军洽亡从祖中书令珉 韦仲将张芝 索靖张翼 卫伯儒右十二卷,故州民王僧虔奉。

  ○南齐王僧虔《论书》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王平南云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云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书云:“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张翼书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翼写题后答右军。右军当时不别,久方觉云:“小子几欲乱真。”

  张芝、索靖、韦诞、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张澄书,当时亦呼有意。

  晋齐王攸书,京洛以为楷法。

  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较其多少。

  庾亮书,亦能入录。

  亡高祖丞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入棺。

  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桓玄书,自比右军,议者未之许,云可比孔琳之。

  谢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嵇中散诗。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羊欣、丘道护,并亲授于子敬。欣书见重一时,行草尤善,正乃不称。

  孔琳之书,天然绝逸,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丘道护与羊欣俱面授子敬,故当在欣后。丘殊在羊欣前。

  范晔与萧思话同师羊欣,然范后背叛,皆失故步,名亦稍退。

  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

  谢灵运书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昔子敬上表多于中书杂事中,皆自书窃易真本,相与不疑。元嘉初方就索还。上谢太傅殊礼表亦是其例。亲闻文皇说此。

  谢综书,其舅云:“紧洁生起,实为得赏。”至不重羊欣,欣亦惮之。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颜腾之、贺道力,并便尺牍。

  康昕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识道人作右军书货。

  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但工夫少自任,故未得尽其妙,故当劣于羊欣。

  谢静、谢敷,并善写经,亦入能境。居钟毫之美,迈古流今,是以征南还有所得。

  钟公之书,谓之尽妙。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世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行书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散骑常侍,张芝姊之孙也。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观题署多是诞手。魏明帝起凌云台,先钉榜未题。笼盛诞,辘轳长纟亘引上,使就榜题。榜去地将二十五丈,诞危惧,诫子孙绝此楷法,又著之家令。官至鸿胪。

  ●卷二

  ○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平(谓横也。)

  直(谓纵也。)

  均(谓闲也。)

  密(谓际也。)

  锋(谓端也。)

  力(谓体也。)

  轻(谓屈也。)

  决(谓牵掣也。)

  补(谓不足也。)

  损(谓有余也。)

  巧(谓布置也。)

  称(谓大小也。)

  字外之奇,文所不书。世之学者宗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羲之有过人之论,后生遂尔雷同。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如画龙也。余虽不习,偶见其理。不习而言,必慕之欤?聊复自记,以补其阙。非欲明解,强以示物也。傥有均思,思盈半矣。○陶隐居《与梁武帝论书启》奉旨,左右中书复稍有能者,惟用喜赞。夫以含心之ぼ,实俟夹钟吐气。今既自上体妙,为下理用成工。每惟申钟、王论于天下,进艺方兴,所恨微臣沉朽,不能钻仰高深,自怀叹慕。前奉神笔三纸,并今为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画画抽心。日觉劲媚,转不可说。以雠昔岁,不复相类,正此即为楷式,何复多寻钟、王。臣心本自敬重,今者弥增爱服。俯仰悦豫,不能自已。启。

  ○梁武帝答书近二卷欲少留,差不为异。纸卷是出装书,既须见,前所以付耳。无正,可取备于此。及欲更须细书如论、箴例。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大师箴》小复方媚,笔力过嫩,书体乖异。上二者已经至鉴,其外便无可付也。

  ○陶隐居又启《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箴咏吟赞,过为沦弱。许静素段,遂蒙永给。仰铭矜奖,益无喻心。此书虽不在法例,而致用理均,背间细楷,兼复两玩。先于都下偶得飞白一卷,云是逸少好迹。臣不尝别见,无以能辨。惟觉势力惊绝,谨以上呈。于臣非用,脱可充阁。愿仍以奉上。臣昔于马澄处见逸少正书目录一卷,澄云“右军《劝进》、《洛神赋》诸书十余首,皆作今体,惟《急就篇》二卷,古法紧细”。近脱忆此语,当是零落,已不复存。澄又云:“帖注出装者,皆拟赉诸王及朝士。”臣近见三卷,首帖亦谓久已分。本不敢议此,正复希于三卷中一两条更得预出装之例耳。天旨遂复顿给完卷,下情益深悚息。近初见卷题云第二十三、四,已欣其多。今者赐书卷第遂至二百七十,惋讶无已。天府如海,非一瓶所汲,量用息心。前后都已蒙见大小五卷,于野拙之分,实已过幸。若非殊恩,岂可觖望。愚固本博涉而不能精,昔患无书可看,乃愿作主书令史。晚爱隶法,又羡典掌之人,常言人生数纪之内,识解不能周流天壤。区区惟充恣五欲,实可耻愧。每以为得作才鬼,亦当胜于顽仙,至今犹然,始欲翻然之。自无射以后,国政方殷,山心兼默,不敢复以闲虚尘触。谨于此题事,故遂成烦黩。伏愿圣慈照录诚慊。

  ○梁武帝又答书又省别疏云“故当宜微以著赏,此既胜事,风训非嫌”云云,然非所习,聊试略言。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拥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苯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趋舍无违,值笔廉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众家可识,亦当复繇串耳;六文可工,亦当复繇习耳。一闻能持,一见能记,且古且今,不无其人。大抵为论,终归是习。程邈所以能变书体,为之旧也;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也。既旧既积,方可以肆其谈。吾少来乃至不尝画甲子,无论于篇纸。老而言之,亦复何谓。正足见嗤于当今,贻笑于后代。遂有独冠之言,览之背热,隐真于是乎累真矣。此直一艺之工,非吾所谓胜事;此道心之尘,非吾所谓无欲也。

  ○陶隐居又启二卷中有杂迹,谨疏注如别,恐未允愚衷。并窃所摹者,亦以上呈。近十余日,情虑悚悸,无宁涉事,遂至淹替,不宜复待。填毕,余条并非用,惟叔夜、威辇二篇是经书体式,追以单郭为恨。伏按卷上第数甚为不少,前旨惟有四卷。此书似是宋元嘉中撰集,当繇自后多致散失。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像赞》、《洛神》,此等不审犹得存不?

  第二十三卷,(今见有十二条在别纸。)按此卷是右军书者惟有八条。前《乐毅论》书乃极劲利,而非甚用意,故颇有坏字。《太师箴》、《大雅吟》,用意甚至,而更成小拘束,乃是书扇题屏风好体。其余五片,无的可称。“臣涛言”一纸、(此书乃不恶,而非右军父子,不识谁人迹,又似是摹。)“给事黄门”一纸、“治廉沥”一纸,(凡二篇,并是谢安卫军参军任靖书。)后又“治廉沥狸骨方”一纸,(是子敬书,亦似摹迹。)右四条,非右军书。

  ○梁武帝又答书钟书乃有一卷,传以为真。意谓悉是摹学,多不足论。有两三行许似摹,微得钟体。逸少学钟,的可知。近有二十许首,此外字细画短,多是钟法。今始欲令人帖装,未便得付来。月日有竟者,当遣送也。

  ○陶隐居又启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从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世中不能别也。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放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今圣旨标题,足使众识顿悟,于逸少无复末年之讥。阮研,近闻有一人学研书,遂不复可别。臣比郭摹所得,虽粗写字形,而无复其用笔迹势。不审前后诸卷,一两条谨密者,可得在出装之例?复蒙垂给至年末间不?此泽自天,直以启审,非敢必觊。

  张芝(伯英)

  钟繇(元常)

  王羲之(逸少)

  崔瑗(子玉) 杜度(伯度)

  师宜官 张昶(文舒)

  王献之(子敬)

  ──右五人上之中论曰:崔子玉擅名北中,迹罕南度。世有得其摹者,王子敬见之称美,以为功类伯英。杜度滥觞于草书,取奇于汉帝。诏复奏事,皆作草书。师宜官鸿都为最,能大能小。文舒声劣于兄,时云亚圣。子敬泥帚,早验天骨。兼以掣笔,复识人工。一字不遗,两叶传妙。此五人允为上之中。

  索靖(幼安) 梁鹄(孟皇)

  韦诞(仲将) 皇象(休明)

  胡昭(孔明) 钟会(士季)

  阮研(文几)

  卫夫人(茂猗) 李式(景则)

  谢安(安石) 王珉(季琰)

  桓玄(敬道) 羊欣(敬元)

  王僧虔(孔琳之) 孙琳之(彦琳)

  魏武帝(曹操孟德) 孙皓(吴王元宗)

  卫觊(伯儒) 左子邑(伯字子邑)

  卫恒(巨山) 杜预(元凯)

  王云(世将) 张彭祖任靖 韦昶(文休)

  王修(敬仁) 张永范怀约 吴休尚施方泰──右十五人中之中论曰:魏帝笔墨雄赡,吴主体裁绵密。伯儒兼叙隶草,子邑分镰梁邯。巨山三世,元凯累叶。王云为右军之师,彭祖取羲之之道。任靖矫名,文休题柱。敬仁清举,致畏逼之词;张、范递时,俱东南之美。施、吴邺下,同年后萃。此十五人,允为中之中。

  罗晖(叔景)

  赵袭(元嗣) 刘舆张昭 陆机(士衡)

  朱诞 王导庾亮(元规) 王洽(敬和)

  刘绘 陶隐居(名弘景,字通明)

  姜诩 梁宣魏徵(玄成)

  ──右二十人下之上论曰:此二十人;并擅毫翰,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允为下之上。杨经 诸葛融杨潭 张炳岑渊 张舆王济 李夫人刘穆之(道和) 朱龄石庾景休 张融(思光)

  褚元明 孔敬通王籍(文海)

  ──右十五人下之中论曰:此十五人,虽未穷字奥,书尚文情。披其丛薄,非无香草;视其涯岸,皆有润珠。故遗斯纸,以为世玩。允为下之中。

  卫宣 李韫陈基 傅廷坚张绍 阴光韦熊 张畅曹任 宋嘉裴邈 羊固傅夫人 辟闾训谢晦 徐羡之孔闾 颜宝光周仁皓 张欣泰张炽 僧岳道人法高道人──右二十三人下之下论曰:此二十三人,皆五味一和,五色一彩,视其雕文,非特刻鹄;人人下笔,宁止追响。遗迹见珍,余芳可折。诚以驱驰并驾,不逮前锋;而中权后殿,各尽其美。允为下之下。

  今以九例,该此众贤。犹如玄圃积玉,炎洲聚桂。其中实相推谢,故有兹多品。然终能振此鳞翼,俱上龙门。傥后之学者,更随点曝云尔。

  ○袁昂《古今书评》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有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徐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好尚风范,终不免寒乞。

  阮研书如贵胄失品次,丛悴不复排突英贤。

  王仪同书如晋安帝,非不处尊位,而都无神明。

  施肩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便音态出。

  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

  殷钧书如高丽使人,抗浪甚有意气,滋韵终乏精味。

  袁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

  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

  曹喜书如经论道人,言不可绝。

  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

  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

  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钟司徒书字十二种意,意外殊妙,实亦多奇。

  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

  张伯英书如汉武帝爱道,凭虚欲仙。

  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

  梁鹄书如太祖忘寝,观之丧目。

  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

  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

  孟光禄书如崩崖,人见可畏。

  李斯书世为冠盖,不易施平。

  张芝经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绝妙。

  右二十五人,自古及今,皆善能书。奉敕遣臣评古今书,臣既愚短,岂敢辄量江海。但圣旨委臣,斟酌是非,谨品字法如前,伏愿照览,谨启。普通四年二月五日,内侍中尚书令袁昂启。

  ○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陈天嘉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既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后,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宝爱,陈世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累载方得。此书留意运工,特尽神妙。其间书误两字,不欲点除,遂雌黄治定,然后用笔。陶隐居云:“《大雅吟》、《乐毅论》、《太师箴》等,笔力鲜媚,纸墨精新。”斯言得之矣。释智永记。

  ●卷三

  唐虞世南《书旨述》唐褚遂良《右军书目》李嗣真《书后品》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徐浩《论书》徐浩《古迹书》何延之《兰亭记》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李约《壁书飞白“萧”字记》大武相国高平公萧斋记蔡恽《书无定体论》(不录)

  ○《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正书行书)褚遂良撰○正书,都五卷。(共四十贴。)

  第一,乐毅论。(四十四行,书付官奴。)

  第二,黄庭经。(六十行,与山***士。)

  第三,东方朔赞。(书与王循。)

  第四,周公东征。(十一行。)年、月、日、朔小字。(十四行自誓文。)尚想黄绮。(七行。)墓田丙舍。(五行。)

  ○草书,都五十八卷。

  第一,永和九年。(二十八行,兰亭序。)缠利害。(二十二行。)

  第二,爰有猗人。(九行。)庾新妇。(五行。)九月二十三日,羲之八日书。(八行。)十一月七日,羲之报,知少は。(五行。)十二月六日,羲之报,一昨因暨主簿书。(六行。)臣羲之言,伏惟皇太后。(七行。)臣羲之言,严寒不审。(四行。)臣羲之言,伏惟陛下。(五行。)雨凉,佳得书。(五行。)问庶子哀摧。(四行。)

  第三。

  第四,七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期晚生不有。(六行。)五月二十四日,羲之顿首,二旬哀悼。(五行。)羲之报,曹妹。(五行。)羲之顿首,违远亡嫂积年。(八行。)昨殊不散。(三行。)殷中军奄忽哭之。(三行。)第五,羲之死罪,亡兄灵柩。(七行。)五月七日,羲之顿首、顿首,昨便斩草,亡嫂尚停此。(十行。)期小女四岁,暴疾不救。(五行。)秋中,诸感切怀。(五行。)

  第六,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得示,慰吾频以服散。(三行。)二十三日,发至长安。(八行。)羲之死罪,不审何定尚扶持。(四行。)适远告承如常。(五行。)

  第七,羲之顿首,舅夭殁。(四行。)羲之顿首,奄承遘难。(五行。)羲之顿首,君眼目。(五行。)六月十五日,羲之顿首,大行皇帝崩。(四行。)大行皇帝。(五行。)月半增感伤,奈何。(四行。)

  第八,谢新妇,春日感伤。(七行。)羲之死罪,无亦永往。(七行。)谢范新妇,得富春还疏。(十行。)向书至也,须君至射堂。(四行。)

  第九,五月二十七日,州民王羲之死罪,比夏交。(十一行。)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国佐命之宗。(十七行。)君须复以何散怀。(七行。)

  第十一,羲之顿首,快雪时晴。(六行。)未复知问晴快即转胜。(七行。)去血有损不堪耿。(三行。)月行复半,痛伤兼摧。(三行。)

  第十二,六月十七日告循纪。(四行。)柳匏比问贼。(五行。)足下犹未佳。(四行。)羲之顿首,卿佳不,家中犹尔。(八行。)

  第十三,遍热既{宀歹}一且盛农。(五行。)知龄家祖可悲慰。(九行。)山下多日不复意问。(十行。)晚复热,想足下。(八行。)

  第十四,都下二十六日书云,中郎。(五行。)近绝不得新妇诸叔问。(十行。)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行因孔待中。(八行。)既逼近羸劣。(六行。)第十五,想大小悉佳。(十行。)谢新妇,贤从弟。(八行。)隔日不知问,二旬哀伤。(七行。)

  第十七,报恒何如。(七行,有一帖云:羲之报,恒何如。)二月二日,汝归母。(二行。)虽问和笃疾。(十一行。)此粗平安。

  第十八,二十二日,羲之报,近得书。(五行。)毒热,疟斫未斫甚耿耿。(五行。)足下可不?吾眼少劣。(四行。)再昔来热如小有觉。(十行。)第十九,官奴小女。(十行。)一月二十五日。(四行。)大热,得告。(五行。)汝中冷褚侯遂至薨。(二行。)

  第二十一,十九日,羲之顿首。明二旬增感。(七行。)十月十五日,羲之顿首,月半哀伤。(八行。)得示,知,羲之报。(五行。)

  第二十二,安西复问。(二十六行。)忽然夏中。(九行。)

  第二十三,得阿遮书。(七行。)二十五日告期。(六行。)二十日告姜。(三行。)知庆等。(三行。)二十七日告姜氏母子。(五行。)得书知卿。(四行。)

  第二十四,初月一日,羲之报,忽然改年。(六行。)卿各何以先羸。(四行。)此上下不可耳,出外。(六行。)六日告姜,复雨始晴。(五行。)书未去,得疏为慰。(五行。)第二十五,行复二旬,伤悼情深。(五行。)羲之死罪,难信非笺。(五行。)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便涉冬。(六行。)夫人遂善平康也。(三行。)羲之顿首,节至,远感。(五行。)过一旬,寻念伤悼。(四行。)五月九日,羲之顿首、顿首,虽未叙。(五行。)

  第二十九,二十九日告仲宗。(五行。)十四日告刘氏女。(六行。)人理之故。(四行。)十一月二十六日,已摧退。(二行。)月行复旬感伤。(七行。)有哀惨。(七行。)送此鲤鱼。(二行。)诸妇小儿辈。(三行。)

  第三十一,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六行。)三月十九日,羲之顿首,末春哀痛。羲之自想上下悉佳。(五行。)八月十五日具疏,羲之再拜。(六行。)第三十二,羲之顿首,月半,感慕抽切。(五行。)改月,感慕抽痛,当奈何。(六行。)昨欢宴,可谓意。(五行。)向得信,知足下疟。(五行。)第三十三,张博士定何日去。(四行。)八月二十六日告仲宗。(十行。)雨无复解足下可耳。(五行。)六月羲之报,至节哀感。(四行。)初月一日告姜,忽此年。(四行。)

  第三十四,极有眷意。(四行。)九月十八日,羲之报,近问。(七行。)司州葬送。(六行。)

  第三十五,十四日告期明月半。(十三行。)十三日羲之报,月向半。(四行。)承上下不和反侧。(六行。)过一旬哀痛兼至。(八行。)昨暮遣信,值足下以行。(七行。)诸哀毒兼至,终日切心。(七行。)乃复送獐劳汝。第三十六。

  第三十七,得示,慰之。吾迎不快。(五行。)九月二十五日,羲之报,祸出不图。(六行。)阴寒,足下各可不?(八行。)五月二日,告胡毋甥幸。(六行。)夏中节除感远兼伤。(四行。)

  第三十八,四月五日,羲之报。(五行。)七日告期痛念玄度。(十行。)妹转佳庆不乃啼不?(三行。)知静婢犹未佳,悬心。(二行。)治墓下皆以集也。(三行。)

  第三十九,三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过二旬哀悼。(六行。)羲之顿首、顿首,想冬盛念,一旦感叹并哀穷。(十行。)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顿首、顿首,冬月感叹兼伤。(六行。)

  第四十,十月二十二日,羲之顿首、顿首,贤从陨逝。(四行。)想家悉佳。(九行。)吾未得便得效。(四行。)吏转辄与宽休。(六行。)

  第四十一,二月州民王羲之死罪。(六行。)向书至也,得示,承尊夫人转平和。(七行。)五月十日羲之报,夏中感远。(六行。)时见贤子君家平。(三行。)前郡内及兄子家比有。(五行。)

  第四十二,四月二日,羲之顿首、顿首,初月感怀。(七行。)得示,慰之。足下克致,(六行。)羲之白,服见仲熊。(七行。)知汝故尔欲食。(三行。)第四十三,纸一千。(五行。)僧远遂佳也。(三行。)脯五夹。(七行。)羲之死罪,不当有桂。(四行。)

  第四十四,不知远姝定何当至。(八行。)从兄弟一旦哀穷。(四行。)昨遣书,今日至也。(四行。)

  第四十五,知足下得吾书。(七行。)前比遣信。(七行。)想应姝普平安。(七行。)腊遂佳也,悬念。(八行。)比承至也,得二书。(四行。)得二日书,具足下问。(四行。)足下在芜湖。(九行。)不图哀祸频仍。(五行。)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道祖重能行。(二行。)十月二十日,羲之顿首,节近岁终。(六行。)节除,诸感兼哀。(四行。)四月二十日,羲之顿首,二旬期等小祥。(五行。)新岁月感伤。

  第四十八,羲之顿首,一旦公除。(四行。)羲之顿首,从弟子。(四行。)岁尽诸感。(五行。)

  第四十九,四月九日,羲之顿首,报腊日。(七行。)得二谢书,司州丧。(六行。)二月六日,羲之报,昨书悉。(四行。)上下如常不?(五行。)承都开清和。(五行。)

  第五十,二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一日有书。(九行。)事情无所不至,惟有长叹。(五行。)雨后无已,不审体中各何如。(九行。)知贤弟并毁顿。(三行。)

  第五十一,羲之顿首、顿首,何图祸痛。(五行。)繇白张白骑遂自猜疑。(七行。)晴便寒,想转胜。(七行。)六月十九日,羲之报,仲熊夭折。(三行。)仲熊虽笃疾,岂图奄忽。(四行。)

  第五十二,汝母子比佳不?(六行。)十八日羲之顿首。(四行。)敬祖虽久疾,谓其年少。(八行。)五月二十七羲之报。(五行。)五月十一日,羲之敬问得旦书。(三行。)吾贤之常事耳。(四行。)

  第五十三,闰二月二十五日,羲之白。(四行。)向书想至。(四行。)八月十四日告父。(四行。)许玄度昨宿。(四行。)七月六日,羲之顿首。(五行。)省告犹示。(三行。)修年虽笃。(七行。)

  第五十四,六月十六日,羲之顿首。(八行。)羲之死罪告终。(十一行。)二十九日羲之顿首。(九行。)九月二十八日,羲之顿首,昨。(六行。)第五十五,前使还有书猥。(九行。)羲之顿首,二孙女。(四行。)四日羲之顿首,昨感寒。(五行。)八月二十五日,羲之白,顿首。(五行。)得书为慰,汝转平复。(六行。)

  第五十六,周氏上下翻佳。(六行。)亡王等便以去十月禅。(四行。)卿汝母子粗平安。(八月。)九月十三日,羲之顿首,追伤切割。(六行。)第五十七,羲之顿首,寻念痛惋。(八行。)长风一日哀穷。(五行。)得信知问。(五行。)敬祖虽久疾。(四行。)初月五日,羲之顿首,忽然此年。(六行。)

  第五十八,省别具怀。(五行。)阿康少壮。(四行。)范中书奄至此。(二行。)妹复小进退。(五行。)羲之顿首,昨暮儿疏。(十一行。)晋右军王羲之正书、行书目。贞观年河南公褚遂良中禁西堂,临写之际,便录出。唐初有史目,实此之标目,尽其类也。(未见草书目。)

  ○唐李嗣真《书品后》(张彦远以李公之品甚有当处,过事词采,不如直置评品。量效袁品之作,又不具人代,为浅学者未深晓。)

  ○逸品五人李斯(小篆)

  右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张芝(草) 钟繇(正)

  羲之(三体及飞白) 献之(草书,行书,半草)

  赞曰:苍颉造书,鬼哭天廪。史籀烟灭,陈仓藉甚。秦相刻铭,烂若舒锦。钟、张、羲、献,超然逸品。

  △上上品二人程邈(隶) 崔瑗(小篆)

  郗鉴 王云 卫夫人(正)

  赞曰:程邈隶体,崔公篆势。梁、李、蔡、索,郗、皇、韦、卫。羊习献规,褚傅羲制。邈乎天壤,光厥来裔。

  △中上品七人张昶(文舒) 卫恒 杜预张翼 郗嘉宾 阮研汉王元昌右文舒《西岳碑》文,但觉妍冶,殊无骨气,庾公置之七品。张翼代羲之草奏,虽曰“小人几乎乱真”,更乃编之乙科,泾渭混淆,奇难品会。至于卫、杜之笔,流传多矣。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非有余,便媚少俦匹。嘉宾与王、庾相埒,是则高手。颜黄门有言,“阮交州、萧国子、陶隐居各得右军一体,故称当时之冠绝。”然萧公力薄,终不迨阮。汉王作献之气势,或如舞剑,往无邻几。

  赞曰:西岳张昶,江东阮研。银鹰贞白,铁马桓玄。卫、杜花散,安、康绮鲜。元昌、陆柬,名后身先。

  △下中品十人范晔 萧思话 张融(文舒)

  △下下品七人刘穆之 褚渊 梁武帝梁元帝 沈君理 陈文帝张正见右数君亦称笔札,多类效颦。犹枯林之青秀一枝,比众石之孤生片琰。就中彦回轻快,练倩有力,孝元风流,君理放任,亦后来之所习,非先达之所营。吾党论书,有异于是。

  评曰:前品云:“萧思话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亦则仙矣。”又云:“张伯英如汉武学道,凭虚欲仙,终不成矣。”商榷如此,不亦谬乎!吾今品藻,亦未能至当,若其颠倒衣裳,白圭之玷,则庶不为也。后来君子,傥为鉴焉。赞曰:蚌质怀珠,银瑰蕴砾。陆、谢参踪,萧、王继迹。思话仙才,张融赏击。如彼枯秀,众多群石。

  跋尾排署如后:右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舒国公、臣褚无量。

  秘书监兼侍读、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常山县公、臣马怀素。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梁国公、臣姚崇。

  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许国公臣。

  ○唐褚河南《拓本〈乐毅〉记》贞观十三年四月九日,奉敕内出《乐毅论》,是王右军真迹,令将仕郎、直弘文馆冯承素模写,赐司空、赵国公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特进、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特进、郑国公魏征,侍中、护军、安德郡开国公杨师道等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褚遂良记。

  ○唐高平公《萧斋记》陇西李君约于江南得萧子云壁书飞白“萧”字,以笔势惊绝,遂匣而宝之。其遇之之由,则君之赞序与崔监察备论之详矣。君与字俱载舟还洛阳仁风里第,思所以尽其瞻玩,藏置之宜。谓箱椟临视不时,又有缄启动摇之变,遂建精室,陷列于垣。复本书之意,得遥睹之美。寂对虚牖,势若飞惊,虽烟雾交飞,龙鸾萦动,轻旆翻扬,微云卷舒,不能状也。李君以至行雅操著名当时,逍遥道枢,脱落荣利,识洞物表,神交古人,而风致之余,特精楷、隶,所得魏晋已降名书秘迹多矣。以不越于尺素之间,未为殊珍也。盖壁字奇踪,乃为希宝。意象所得,非常域也,故异而室之,文而志之。夫萧之为言也,切然而清;于文也,蔚然而整。宜乎铭壁,宜乎命斋。“萧斋”之名,于此字俱传矣。

  ●卷四

  ○颜师古《注急就章》(不录)

  蔡邕 张昶 荀勖皇象 韦诞 钟会度德比义,崔、张之亚也,可微劣右军行书之价。

  ──以上六人第二等。

  ──以上四十三人第三等。

  ──以上二十九人第四等。

  张越 张融 陶弘景阮研 毛喜 僧智永虞世南 欧阳询 褚遂良等,可敌右军草书四分之一,──以上九人第五等。

  以上率皆估其甚合者。其不会意,数倍相悬。大凡虽则同科,物稀则贵。今妍古雅,渐次陵夷。自汉及今,降杀百等。贵远贱近,淳漓之谓也。凡九十六人,列之如右。五等之外,盖多贤哲。声闻虽美,功业未遒。空有望于屠龙,竟难成于画虎。不入流品,深虑遗材。天宝十三载正月十八日。

  △真书逸少第一 元常第二 世将第三子敬第四 士季第五 文静第六茂弘第七△行书逸少第一 子敬第二 元常第三伯英第四 伯玉第五 季琰第六敬和第七 茂弘第八 安石第九△章书子玉第一 伯英第二 幼安第三伯玉第四 逸少第五 士季第六子敬第七 休明第八草书,伯英创立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然其法太古,质不剖断,以此为少也。有椎轮草意之妙,后学得渔猎其中,宜为第一。

  ○唐韦述《叙书录》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真迹,总一百五十卷,付集贤院,令集字拓进。寻且依文拓两本进内,分赐诸王。后属车驾入都,却进真本,竟不果进集字。自太宗贞观中搜访王右军等真迹,出御府金帛,重为购赏,由是人间古本,纷然毕进。帝令魏少师、虞永兴、褚河南等,定其真伪。右军之迹,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卷;小王及张芝等亦各随多少,勒为卷帙,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尾。其草迹,又令河南真书小字帖纸影之。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则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则江总、姚察等署记其后。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记其后。《兰亭》一时相传云将入昭陵玄宫,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拓写,《乐毅论》因此遂失所在。开元五年,敕陆元悌、魏哲、刘怀信等检校换衤票,分一卷为两卷,总见在有八十卷,余并坠失。元悌等又割去前代名贤押署之迹,惟以己之名氏代焉。上自书“开元”二字为印,以印记之。右军书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张芝、张昶书各一卷。右军真、行书唯有《黄庭》、《告誓》等四卷存焉。萧令寻奏滑州人家藏右军扇上真书《宣示》及小王行书《白骑遂》等二卷,敕命滑州给驿赍书本赴京。其书扇有贞观旧衤票织成题字,奉进,上书本留内,赐绢一百疋以遣之,竟亦不问得书所由。

  ○唐卢元卿《法书录》晋平南将军、荆州刺史、琅琊王云字世将书一卷。

  沈炽文 满骞 徐僧权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起居郎、臣褚遂良。

  司空、许州都督、赵国公、臣无忌。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梁国公、臣玄龄。

  特进、尚书右仆射、申国公、臣士廉。

  特进、郑国公、臣征。

  吏部尚书公。(逆人侯君集名初同署,犯法后揩名。尚书字已下似有而暗。)中书令、驸马都尉、安德郡开国公、臣杨师道。

  左卫大将军、武阳县开国公、臣李大亮。

  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臣唐俭。

  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河间郡王、臣李孝恭。

  邢部尚书、彭城县开国公、臣刘德威。

  兼太常卿、扶阳县开国男、臣韦挺。

  少府监、安昌县开国男、臣冯长命。

  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左丞、济南县开国男、臣康皎。

  齐高帝,姓萧氏,讳道成,字绍伯,书一卷。

  开元五年十一月五日陪戎副尉、臣张善庆装。

  文林郎、直秘书省、臣王知逸监。

  宣义郎、行左司御、率府录事参军、臣刘怀信监。

  宣德郎、行左骁卫、仓曹参军、臣陆元悌监。

  承议郎、行右金吾卫、长史、臣魏哲监。

  右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上柱国、舒国公、臣褚无量。

  秘书监侍读、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常山县开国公、臣冯怀素。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梁国公、臣姚崇。

  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申国公、臣士廉。

  特进、郑国公、臣征逆人侯君集。(犯法后揩印。)

  中书令、驸马都尉、安德郡开国公、臣杨师道。

  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通川县开国男、臣姜行本。

  起居郎、臣褚遂良。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上柱国、梁国公、臣玄龄。

  右前件卷,是官库目录第三十,共四帖,都一百六十一字,玳瑁轴,古锦衤票,有“贞观”印字及李氏印。谨具跋尾如前。元和三年四月六日,卢元卿记。

 ●卷五

  ○《述书赋》上(前简校刑部员外郎窦Н撰、检校国子司业窦蒙注定)

  ●卷六

  ○《述书赋》语例字格(窦蒙)

  ──右语例述书赋(凡七十四首六十言,并注二百四十句。)

  不伦(前浓后薄,半败半成。) 枯槁(欲北还南,气脉断绝。)

  忘情(鹏鹗向风,自成骞翥。) 天然(鸳鸿出水,更好仪容。)

  质朴(天仙玉女,粉黛何施。) 砻斫(错综雕文,方申巧妙。)

  体裁(一举一措,尽有凭据。) 意态(回翔动静,厥趣相随。)

  专成(直师一家,今古不杂。) 有意(志立乃就,非工不精。)

  正(衣冠踏拖,若正若行。) 行(剑履趋锵,如步如骤。)

  神(非意所到,可以识知。) 圣(理绝名言,潜以意得。)

  能(千种风流曰能。) 妙(百般滋味曰妙。)

  精(功业双极曰精。) 古(除去常情曰古。)

  逸(纵任无方曰逸。) 高(超然出众曰高。)

  伟(精彩照射曰伟。) 老(无心自达曰老。)

  喇(超能越妙曰喇。) 嫩(力不副心曰嫩。)

  薄(阙于圆备曰薄。) 强(筋力露见曰强。)

  稳(结构平正曰稳。) 快(兴趣不停曰快。)

  沉(深而意远曰沉。) 紧(团合密致曰紧。)

  慢(举思闲详曰慢。) 浮(若无所归曰浮。)

  密(间不容发曰密。) 浅(涉于俗流曰浅。)

  丰(笔墨相副曰丰。) 茂(字外精多曰茂。)

  实(气感风云曰实。) 轻(笔道流便曰轻。)

  瘠(瘦而有力曰瘠。) 疏(违犯阴阳曰疏。)

  拙(不依致巧曰拙。) 重(质胜于文曰重。)

  纤(文过于质曰纤。) 贞(骨清神正曰贞。)

  艳(少古多今曰艳。) 峻(顿挫颖达曰峻。)

  润(旨趣调畅曰润。) 险(不期而然曰险。)

  怯(下笔不猛曰怯。) 畏(无端羞涩曰畏。)

  妍(逶迤并行曰妍。) 媚(意居形外曰媚。)

  讹(藏锋隐迹曰讹。) 细(运用精深曰细。)

  熟(过犹不及曰熟。) 雄(别负英威曰雄。)

  雌(气候不足曰雌。) 飞(若灭若没曰飞。)

  爽(肃穆飘然曰爽。) 动(如欲奔飞曰动。)

  成(一家体度曰成。) 礼(动合典章曰礼。)

  法(宣布周备曰法。) 典(从师约法曰典。)

  则(可以传授曰则。) 偏(唯守一门曰偏。)

  乾(无复光辉曰干。) 滑(遂乏风彩曰滑。)

  拔(轻驾超殊曰拔。) 放(流浪不穷曰放。)

  郁(胜势锋起曰郁。) 秀(翔集难名曰秀。)

  峭(峻中劲利曰峭。) 散(有初无终曰散。)

  质(自少妖妍曰质。) 鲁(本宗淡泊曰鲁。)

  肥(龟临洞穴,没而有余。) 瘦(鹤立乔松,长而不足。)

  壮(力在意先曰壮。) 宽(疏散无检曰宽。)

  丽(体外有余曰丽。) 宏(裁制绝壮曰宏。)

  ──右字格大历十年龙集乙卯二月乙丑,陕州大都督府夏县尉窦士初校,检校国子司业、太原县令窦蒙甫校。

  ○《述书赋》附论朝代自周至唐一十三代。

  论工书史籀等一百九十八人。

  论署证徐僧权等八人。

  论印记太平公主等十一家。

  论征求保玩韦述等二十六人。

  论利通货易穆聿等八人。

》上(并序)

  〖卷上〗古文 大篆 籀文 小篆八分 隶书 章书 行书飞曰 草书 作书九人附者四人 赞十首 论一首〖卷中〗三品总目 优劣 神品十二人传附九人 妙品三十九人〖卷下〗能品三十五人 传附二十九人凡一百七十四人 评一首○古文案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夫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字者,言孳乳寝多也。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著明万事,记往知来。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往不经。实可谓事简而应博,岂人力哉!《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夫至德之道,化其性于未然之前;结绳之教,惩其罪于已然之后。故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契为信不足,书为言立征。书契者,决断万事也。凡文书相约束皆曰契。契亦誓也,诸侯约信曰“誓”。故《春秋传》曰:“王叔氏不能举其契。”是知契者,书其信誓之言,而盟之滥觞,君臣之大约也。亦谓刻木剖而分之,君执其左,臣执其右,即昔之铜虎竹使,今之铜鱼,并契之遗象也。皇甫谧曰:“黄帝史苍颉造文字,记言行,策藏之,名曰‘书契’。”故知黄帝导其源,尧、舜扬其波,是有虞、夏、商、周之书,神化曲谟,垂范万世。及周公相成王,申明礼乐,以加朝祭服色尊卑之节,又造《尔雅》,宣尼、卜商,增益润色,释言畅物,略尽训诂。及秦用小篆,焚烧先典,古文绝矣。汉文帝时,秦博士伏胜献《古文尚书》,时又有魏文侯乐人窦公,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一篇。以今文考之,乃《周官》之《大司乐》章也。及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壁内石函中得《孝经》、《尚书》等经。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子屋,得古文二篇。晋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安厘王冢,得册书千余万言,或写《春秋经传》、《易经》、《论语》、《夏书》、《周书》、《琐语》、《大历》、《梁丘藏》、《穆天子传》、及《魏史》至安厘王二十年,其书随世变易,已成数体。其《周书》论楚事者最妙,于是古文备矣。甄酆删定旧文,制为六书,一曰古文,即此也,以壁中书为正。周幽王时,又有省古文者,今汲冢书中多有是也。滕公冢内得石铭,人无识者,惟叔孙通云:“此古文科斗书也。”科斗者,即上古之别名也。(卫恒《古文赞》云:“黄帝之史,沮诵、苍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中正循检,矩折规旋。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淼尔下颓,若雨坠于天。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篆、籀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苍颉,即古文之祖也。赞曰:“邈邈苍公,轩辕之始。创制文字,代彼绳理。粲若星辰,郁为纲纪。千龄万类,如掌斯视。生人盛德,莫斯之美。神章灵篇,自兹而起。”

  ○大篆案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云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甄酆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书?艺文志》云:“史籀十五篇。”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秦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又汉元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秦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苍颉造大篆。”非也。若苍颉造大篆,则置古文何地?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蔡邕《大篆赞》云:“体有大篆,巧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放尾,长翅短身。延颈负翼,状似凌云。”)史籀,即大篆之祖也。赞曰:“古文玄胤,太史神书。千类万象,或龙或鱼。何词不录,何物不储。怿思通理,从心所如。如彼江海,***洪涛。如彼音乐,干戚羽旄。”

  ○籀文案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甄酆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讽宣王畋猎之所作,今在陈仓。李斯小篆,兼采其意。史籀,即籀文之祖也。赞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赞曰:“草法简略,省繁录微。译言宣事,如矢应机。霆不暇发,电不及飞。征士已没,道愈光辉。明神在享,其灵有歇。斯艺漫流,终古无绝。”

 

  △神品二十五人大篆一人:史籀。

  籀文一人:史籀。

  小篆一人:李斯。

  八分一人:蔡邕。

  隶书三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行书四人: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

  飞白三人:蔡邕、王羲之、王献之。

  草书三人:张芝、王羲之、王献之。

  ○妙品九十八人古文四人:杜林、卫宏、邯郸淳、卫恒。

  大篆四人:李斯、赵高、蔡邕、邯郸淳。

  八分九人:张昶、皇象、邯郸淳、韦诞、钟繇、师宜官、梁鹄、索靖、王羲之。

  飞白五人:萧子云、张弘、韦诞、欧阳询、王云。

  行书十八人:宋文帝、司马攸、释智永、萧子云、萧思话、齐高帝、陶弘景、汉王元昌、王导、王承烈、孙过庭、高正臣、裴行俭、王智敬、王修、卢藏用、薛稷、释智果。

  飞白一人:刘邵。

  后汉杜度,字伯度,京兆杜陵人,御史大夫延年曾孙。章帝时为齐相,善章草,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其唯杜公。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芝自谓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诚则尊师之辞,亦其心肺间语。伯英损益伯度章草,亦犹逸少增减元常真书,虽润色精于断割,意则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质素之风,俱不及其师也。然各为今古之独步。萧子良云:“本名操,为魏武帝讳,改为度。”非也。案蔡邕《劝学篇》云:“齐相杜度,美守名篇。”汉中郎不应预为武帝讳也。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る。子玉官至济北相,文章盖世,善章草,师于杜度,点画之间,莫不调畅。伯英祖述之,其骨力精熟过之也。索靖乃越制特立,风神凛然,其雄勇过之也。以此有谢于张、索。(一本云:“师于杜度,媚趣过之,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炼,美玉天姿,可谓冰寒于水也。”)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隐谓之草贤。晋平苻坚,得摹子玉书。王子敬云:“张伯英极似之。”其遗迹绝少,又妙小篆,今有《张平子碑》。以顺帝汉安二年卒,年六十六。子玉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逸少骨鲠高爽,不顾常流,与王承、王沉为王氏三少。起家秘书郎,累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初度浙江,例有终焉之志。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加常侍。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然割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亦犹钟鼓云乎,雅、颂得所。观夫开襟应务,若养由之术,百发百中,飞名盖世,独映将来。其后风靡云从,世所不易,可谓冥通合圣者也。隶、行、草书、章草、飞白俱入神,八分入妙。妻郗氏,甚工书。有七子,献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并工草隶。凝之妻谢道韫有才华,亦善书,甚为舅所重。

  ○妙品秦胡毋敬,本栎阳狱吏,为太史令,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时赵高为中车府令,善史书,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及狱律法令,亥私幸之,作《爰历》篇六章。汉兴,总合为《苍颉篇》。

  曹喜,字仲则,扶风平陵人,明帝建初中为秘书郎。篆隶之工,收名天下。蔡邕云:“扶风曹喜,建初称善。”卫恒云:“喜善篆,小异于李斯。”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庭师淳而不及也。善悬针、垂露之法,后世行之。仲则小篆、隶书入妙,虽贺彦先沉潜,乃青云之士也。

  师宜官,南阳人。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后为袁术将命,《钜鹿》、《耿球碑》,术所立,是宜官书也。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知名。举孝廉为郎,灵帝重之,亦在鸿都门下。迁幽州刺史。魏武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钉壁,以为胜宜官也。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

  张昶,字文舒,伯英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家风不坠,奕叶清华,书类伯英,时入谓之“亚圣”。至如筋骨天姿,实所未逮。若华实兼美,可以继之。卫恒云:“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韦仲将之徒,皆张之弟子,各有名于世,并不及文舒。”又极工八分,况之蔡公,长幼差耳。华岳庙前一碑,建安十年刊也。《祠堂碑》昶造并书。后钟繇镇关中,题此碑后云:“汉故给事黄门侍郎、华阴张府君讳昶,字文舒,造此文。”又题碑头云:“时司隶校尉、侍中、东武亭侯、颍川钟繇字元常书。”又善隶,以建安十一年卒。文舒章草入妙,隶入能。

  邯郸淳,字子淑,颍川人。志行清洁,才学通敏。初为临淄王傅,累迁给事中。书则八体悉工,师于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自杜林、卫宏以来,古文泯绝,由淳复著。卫恒云:“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梁鹄云:“淳得次仲法,韦诞师淳而不及也。”袁昂云:“应规入矩,方圆乃成。”张华云:“邯郸淳善隶书。”子淑古文、小篆、八分、隶书并入妙。

  晋张华,字茂先,范阳人。父平,后汉渔阳太守。茂先官至司空壮武公,博涉群书,盈万余卷。高才达识,天文、数术,无所不精。善章草书,体势尤古。度德比义,嵇叔夜之伦也。

  王云,字世将,琅琊临沂人。祖览。父正,尚书郎。导从父之弟也。官至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侍中,逸少之叔父。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卫遗法,自过江,右军之前,世将书与荀勖画为明帝师。其飞白,志气极古,垂雕鹗之翅羽,类旌旗之卷舒。时人云:“王云飞白,右军之亚。”永昌元年卒,年四十七。世将飞白入妙,隶入能。

  王洽,字敬和,导第四子。理识明敏,拜驸马都尉,累迁中书令。书兼诸法,于草尤工。落简挥毫,有郢匠乘风之势。虽卓然孤秀,未至运用无方。而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饰之过也。升平三年卒,年四十四。敬和隶、行、草入妙。妻荀氏,亦善书。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十八征著作郎,辞疾,寓居会稽,与王逸少、许询、桑门支遁等游处十年,累迁尚书仆射。太元十年卒,赠太傅,谥文靖公,年六十六。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学草、正于右军,右军云:“卿是解书者,然知解书者尤难。”安石尤善行书,亦犹卫洗马,风流名士,海内所瞻。王僧虔云:“谢安得入能书品录也。”安石隶、行、草入妙。兄尚,字仁祖。弟万,字万石,并工书。

  薄绍之,字敬叔,丹阳人,官至给事中。善书,***小王,风格秀异,若干将出匣,光芒射人;魏武临戎,纵横制敌。其行、草倜傥,时越羊欣。若用力取之,则真正悬隔。敬叔隶、行、草入妙。

  梁萧子云,字景乔,晋陵人。父嶷,景乔官至侍中。少善草、行、小篆,诸体兼备,而创造小篆飞白,意趣飘然。点画之际,若有骞举。妍妙至极,难与比肩。但少乏古风,抑居妙品。故欧阳询云:“张乌巾冠世,其后逸少、子敬又称绝妙尔。飞而不白,萧子云轻浓得中,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其真、草少师子敬,晚学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名盖当世,举朝效之。其肥钝无力者,悉非也。今之谬赏,十室九焉。梁武帝擢与二王并迹,则若牝鸡仰于鸾凤,子贡贤于仲尼。虽绝唱于彼朝,未曰阳春白雪。以太清三年卒。景乔隶书、飞白入妙,小篆、行、草、章草入能。子特,字世达,亦善书,位至太子舍人,先景乔卒。

  阮研,字文几,陈留人,官至交州刺史。善书

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