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藏>正文

麻疹阐注-清-张霞谿

时间:2025-01-16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22分类:医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麻疹阐注-清-张霞谿

麻疹阐注 清 张霞溪

  麻疹阐注

  序

  叙

  自叙

  御定医宗金鉴麻疹

  卷一

  疹原

  轻重

  麻疹主治大法

  麻疹未出证治

  麻疹见形证治

  麻疹收没证治

  卷二

  身热不退

  烦渴

  谵妄

  喘急

  咳嗽

  喉痛

  失音

  牙疳

  呕吐

  泻泄

  痢疾

  腹痛

  衄血

  瘙疹

  盖痘疹

  瘾疹

  卷三

  麻后龟胸

  麻后肺痿肺痈

  麻后疳瘵

  麻后发搐

  麻后急慢惊风

  麻后眼病

  麻后脱肛

  麻疹达权

  卷四

  谢心阳子家传

  辨诀

  致五液法

  子初发表主方

  子消后方

  序

  张子霞 先生讳廉。字通源。为我邑名贡士。天资高迈而性耽经史。旁及艺术。屡不得志于名场也。夫麻疹莫醇于金鉴。赵氏既集为汇补。而谢氏又有七十二症之书。则金鉴之阐注。似可不作顾乃以简约烦琐变易之故。而必疏解而融贯之。并先示以读书之法。先生盖有深意焉。乡里鲰生。以医师自命。凡疾病之临门者。无论症之平险。每不肯以不知辞。而平日于岐黄家言。或未尽见。即见之而简约者不能扩充。烦琐者不能审择。变易者。不能条贯。则仍即其平生耳食之谬说。卤莽灭裂而治之。而民命遂等于草芥。阐注之作。所以教人读医书。固不第为麻科者言也。而麻科之精且详。卒非他书所能及。顾是书向无硬板。郦子非 先生曾为校订。拟刻不果。往岁春夏。麻症多危。其侄孙蕙坡在越。以霞 先生族侄辑园语及。遂从家邮致。与其尊甫紫庭叔耶 从弟重皋分参而登诸梨枣。嘱予一言以志其巅末云。

  道光二十有八年岁次戊申孟夏之月后学煦斋徐渐逵书于蠡城试寓

  叙

  张子。诸暨老宿也。博通经史。工举业。善古文词。一时经其口授指书者。皆有名于时。掇巍科而去者岁有之。所著书积高至三四尺许。皆明理学。辨是非。论治乱。有关身心性命天下国家之言。旁及艺术小数。无不曲通其旨。浦阳戴太史东珊先生。题其孝感里志。曰非张子之积学有素。精心果力。其孰能是。赵子耀绪题其章氏季汉书评曰。张子惟熟于肃常郝经谢少连之书。故知章氏之书为独善。然非有才学识三长。虽熟于三子之书。不能知其善。何能言其所以善。朱子得章氏而其义益彰。章氏得张子而其意始显。赵子思恭题其春秋说曰。六通四辟之论。如万斛源泉。自天而下。飞沫溅衣。令人不敢逼视。文十年次于厥貉以后。多右楚左晋。是先生独具手眼处。孝廉蒋子锦川题其文集曰。张子学宗新建。文学老苏。皆能升堂而入其室。故其所言多可为世用。是数子皆知张子之深者。世人谓张子不幸而穷故著书。不知不穷不足以著书。张子之不幸。后人之幸也。近年吾暨麻疹大剧。诸医束手。谢不治者。问之张子。应手而愈。人咸神之。请其秘方。张子曰。方无秘。方有秘。方之所以穷也。出其阐注御定医宗金鉴麻疹。授之曰。读其书。得其意。忘其言。庶几有豸乎。人珍为拱璧。恐积久残毁不传。即传。抄录不广。为惠有限。以余颇明岐黄。又为张子老友。嘱言其本末。付梓以公诸世。余览之废卷而叹曰。此张子之绪余也,乌足珍。虽然。绪余验则其诸书之足为世用也益信。张子谓谁。水霞廉通源霞溪也。

  道光二年十月同学弟寿椿怀玉书

  自叙

  麻疹一科。古无专书。惟于痘症后略见之。痘重而麻轻也。近数十年。麻多剧症。较重于痘。

  于是有心济世者。各著书以传之。然犹少刊本。往往私相传抄。矜为秘方。其实瑕瑜不掩。

  醇驳杂出。甚至有以蜈蚣全虫五虎散治麻疹。夸为神方。笔之于书。而互相传授者。是可哀也。余所见麻科。自万氏而后。以谢氏七十二症。赵氏麻 汇补。最为平稳。然谢氏未免烦琐。愈烦琐则愈挂漏。盖言其常。风痰食火四者可该。穷其变。则千变万化。非七十二症所能尽也。赵氏汇补。悉本御定医宗金鉴。故较谢氏尤醇。但变易其方药词句。使若不出于金鉴者以神为心得。又条款倒置。线索不清。未为善本。总不若金鉴之醇而又醇也。但金鉴言简而赅。非得其言外之意。必疑其略而不详。余所阐发。未必得其奥旨。然悉本前贤。未敢杜撰。而所采之说。赵氏尤多。不注姓名者。以便文势耳。非敢掠美也。

  岁在HT 蒙大渊献月惟皋诸暨张廉叙。

  御定医宗金鉴麻疹

  读书之法。当逐字读。逐句读。逐节读,复举全篇融会贯通而读。斯能得其言外之意。而为善读书者矣。医门之书。如我朝御定医宗金鉴。言简而意赅。义近而旨远。非易读也。即其麻疹一科。凡言某方主之者。言主之必有辅之者矣。所谓逐字读也。于见形条云。有不透彻。须察所因。言因则因之者广。不可枚举。因之者猝不可预揣。故下第列因风因火因虚可知之三项。以见举一反三之意。所谓逐句读也。于收没条。言当散不散。内有虚热。不可纯用寒凉之剂。以柴胡四物汤治之。于身热不退条。言麻既出透。身仍大热。此毒盛壅遏。宜化毒清表汤治之。疹已没落而身热者。此余热留于肌表。宜柴胡清热饮治之。何言之相反乃尔。盖分观则偏。合观则全。所谓逐节读也。详于正症。略于变症。正症可言。变症不胜言也。详于麻前。略于麻后。麻前得法。麻后自无患也。只言实症。不言虚症。麻为阳毒。绝少虚症。麻后之虚。不言可知也。所谓统举全篇。融会贯通而读也。故于主治条曰。此首尾主治之大法。至于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富哉言乎。一篇微旨。已揭于此。读是书者。当无不领略而会悟之。而余复为之阐发者。为浅学通其旨也。然而高明之家。已窃笑其蛇足矣。乙亥仲夏。

  霞溪张廉书于白HT 湖 山之指川书塾。

  卷一

  疹原

  疹非一类。有瘙疹。瘾疹。温疹。盖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则为正疹。亦胎元之毒。伏于六腑。感天地邪阳火旺之气。自肺脾而出。故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两胞浮肿。身热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见点于皮肤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间有类于痘大者。

  此麻疹初发之状也。形尖疏稀。渐次稠密。有颗粒而无根晕。微起泛而不生浆。此麻疹见形之后。大异于痘也。须留神调治。始终不可一毫疏忽。较之于痘虽稍轻。而变化之速。则在顷刻也。

  廉按身热一二日。疹点一齐涌出者重。三四日出者轻。五日后出者重。至六七日隐隐皮肤之间而不见点者尤重。

  轻重

  麻症出时。有轻重之分。临时须要详察。若气血平和。素无他病者。虽感时气。而正能制邪。故发热和缓。微微汗出。神气清爽。二便调匀。见点则透彻。散没不疾不徐。为轻而易治者也。若素有风寒食滞。表里交杂。一触邪阳火旺之气。内外合发。而正不能制邪。必大热无汗。烦躁口渴。神气不清。便闭尿涩。见点不能透彻。收散或太紧速。则为重而难治者也。

  廉按风甚者。宜疏风为主。寒郁者。宜用麻黄。食滞者。宜用消导。痰甚者。宜化痰。火盛者。宜清火。无汗。风寒闭也。烦躁。毒闭于内。发不出也。口渴。火盛也。便闭。大肠火郁而兼食滞也。尿涩膀胱与心火相煽也。喘急。毒郁于肺而兼痰壅也。神气不清。毒盛也。又疹脉。以浮大滑数有神者为吉。细软微弱无神者为凶。尤以肺脾脉洪大有神。虽有别症。

  亦不为害。若细软无神。则阳症得阴脉矣。脉症不相合。恐有变卦。必先察其虚实。庶乎无误。

  至于收完热退。虽细软微弱。无害也。形色桃红润泽者轻。其毒轻微也。深红者重。火毒盛也。紫黑灰黯隐伏不明者重极。火毒伏于脏也。阳部多者轻。***多者重。头为诸阳之首。面为阳中之阳。背为太阳。四肢外向为阳。胸为阴中之阴。四肢内向为阴。腰亦为阴。阳部多而***少者顺。***多而阳部少者逆。必有后患。二部俱少。火毒轻。二部俱多。火毒重。头面胸腹手足不出。惟背上有红块者不治。热极。喘促。胃胸。肩胁。狂言。衄血。搦手。摇头。寻衣。摸床。哕恶。便闭。口出尸气者不治。黑暗干枯如灰煤者不治。鼻煽。口张。眼胞陷。目无神者不治。痰声在喉内。气喘。胸高者不治。鼻面俱青。粪色青黑如烂鱼肠者不治。后牙疳臭烂。齿落无血者不治。两颊浮肿。环口青黑。颊漏。齿脱。唇崩。鼻坏者不治。口如鱼嘴。气急作鸦声者不治。 后大便不通。气喘。皮肉渐乌者不治。 后余热内攻。谵言妄语。神昏丧志者不治。 后阴虚血燥。疳痨肉脱者不治。

  麻疹主治大法

  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表发。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

  多致毒瓦斯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

  且麻疹属阳。热甚则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须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此首尾治疹之大法。至于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

  廉按主治大法。以表发清利养血三项该之。此真的确不磨之论。仲景复起。不能易斯言也。

  诚能依此用药。何有危症。然此其大法也。表发固忌清利。亦有火闭而宜兼用清凉者。食闭而宜兼用消导者。痰闭而宜兼用化痰者。没后固宜养血。亦有匿表而宜兼用疏散者。火郁而宜兼用清凉者。食积而宜兼用消导者。痰壅而宜兼用化痰者。且有元气本虚。初发而即宜兼补气血。没后而即用温补者。

  亦有初发而兼补气血。没后而反用清凉者。麻疹千变万化。医者亦当以千变万化应之。初非谢氏七十二症所能尽也。故又曰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旨哉言乎。此在读其书者。明其意而推展之耳。

  麻疹未出证治

  麻疹一证。非热不出。故欲出时。身先热也。表里无邪者。热必和缓。毒瓦斯松动。则易出而易透。若兼风寒食热诸证。其热必壮盛。毒瓦斯郁闭。则难出而难透。治以宣毒发表汤。其间或有交杂之症。亦照本方随证加减治之。

  宣毒发表汤 治麻疹将出未出。

  升麻 葛根 前胡 桔梗 枳壳荆芥 防风 薄荷 木通 连翘黏子 淡竹叶 甘草引加芫荽。水煎服。感寒邪者加麻黄。夏月勿用。食滞加南山楂。内热加黄芩。气急去升麻。加苏叶葱白。甚者并去桔梗。孕妇依前法。再去木通。

  廉按风闭者。面色微青。舌胎微白。洒淅恶寒。毛窍竖起。鼻塞气粗。喘闷不宁。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拘挛。眼白足冷。大便清利。重用荆芥。防风。薄荷。升麻。粉葛。前胡。桔梗。杏仁。蝉蜕。葱白。以发之。冬月用麻黄。火闭者。面红目赤。肌肤焦热。舌燥唇裂。大便或闭或泻。甚至气喘狂叫。神昏错语。扬手掷足。喜就冷处。宜于表药中重用石膏。黄芩。知母。或犀角。川连。栀子等药。重甚者加大黄。食闭者。面色微黄。四肢倦怠。吞酸嗳腐。身热口燥。舌上黄白浓胎。胸膈痞满。甚至肚腹坚实。昏睡气急。大便不通。宜于表散药中用枳壳。浓朴。山楂。麦芽。以消其食。卜子。大黄。以通其闭。若食火动心。时发谵语。四肢厥冷。名为食厥。急用芩。连。石膏。蒌仁。大黄。仍佐以发散之药。又有痰闭者。满口痰涎。喉间有声。气急发喘。咯痰不出。宜重用桔梗。杏仁。桑皮。胆星。蒌仁。

  白芥子。竹沥等药。仍佐以疏散之剂。以上四症。已甚者俱谓闷 。宜审其所重而用药或四症俱全。宜用三黄石膏汤。再加风药痰药消食药。又闷 多痰喘。一法用明亮雄黄。盛以竹筒。于饭中蒸七次为末。酒浆调服。痰喘即止。闷 之症。有热六七日而不出者。有一出而即隐者。有头面微出而身上俱无者。有身上微影而头面胸背俱无者。有影迹。在内而外不见形者。有皮肤隐隐紫赤者。有红紫遍身紫黑成块者。此皆九死一生之症。然能审其受病之的。而大剂治之。亦可挽救。切勿弃而不治也。凡遇闷 。分其顶心细看。有红筋红瘰。挑破即出。或头面手足有 疔。用银针挑破方出。或顶心中有发。比众发更粗。其色黄赤者。拔去发根见血即出。又曰有交杂之症。宜随症加减治之。固不止此四症已也。学人当推展之。

  三黄石膏汤 治风寒毒热郁滞闷症。

  麻黄 石膏 淡竹叶 黄柏黄连 栀子 黄芩

  麻疹见形证治

  麻疹见形。贵乎透彻。出后细密红润。则为佳美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因。如风寒闭塞。必有身热无汗。头痛。呕恶。疹色淡红而黯之证。宜用升麻葛根汤。加苏叶川芎。牛蒡子。因毒热壅滞者。必面赤身热。谵语烦渴。疹色赤紫滞黯。宜用三黄石膏汤。又有正气虚弱,不能送毒外出者。必面色 白。身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以人参败毒散主之。

  升麻葛根汤 治风寒闭塞。

  升麻 粉葛 甘草三黄石膏汤 治毒热壅滞。

  麻黄 石膏 淡豆豉 黄柏 黄连 栀子 黄芩人参败毒散 治气虚白麻。

  人参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枳壳 桔梗 柴胡 甘草 赤苓引用生姜廉按此亦大略也。云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因。则所因者广。不可枚举。下列三项。亦举一反三之意。如食重则宜消食。痰重则宜化痰之类。触类而旁通之。斯为善读书者矣。或因身体手足厥冷而不透。经曰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此乃阳气郁遏。热极反寒之象。宜重用升葛。荆防。甘桔。黏子。蝉蜕之类。甚者加麻杏石甘汤。便闭。加卜子。大黄。使上升下泄。郁热达外。自然出透。或因切牙而不透。切牙者。胃火盛也。宜用石膏。或因呃逆而不透。呃逆者。火毒上攻也。疹未出透。于升阳透发中。重加石膏一二三两以救之。疹已出透。

  或白虎汤凉膈散。随症加减治之。疹后气虚而呃逆者。用人参。扁豆。柿蒂。姜。枣之类。或因沉睡而不透。沉睡者。火郁于内。未得发扬于外也。宜用升阳散火之剂。余治一侄孙。年未满周。一见形而即隐。既隐而沉睡。重用升。葛。荆。防。前胡。桔梗。杏仁。黏子。蝉蜕。

  胡荽。角针。以表之。麻疹略现而又隐。沉睡如故。次日加黄芩。石膏。知母。枳壳。山楂。

  服之。

  亦略现而又隐。隐而变黑。三日服原方如故。至第四日。用三黄石膏汤。一泻而汗出。神气清爽。麻终不见而愈。盖毒从泻出。不必复现也。疹后沉睡多属虚。或因吐蛔解蛔而不透。吐蛔解蛔者。热毒壅迫而出也。胃热则吐蛔。肠热则解蛔。此热极之症。解者稍轻。吐者尤重。疹未出而吐蛔者。宜于升葛。荆防散中。重用石膏。及栀子。使君子。芦根之类。疹已透而吐蛔者。宜用白虎汤。加连芩等药。便闭用大黄。又有麻后胃中空虚。闻饮食香气上行而呕出者。宜用山药。扁豆。茯苓。广皮。使君子。半夏曲。姜炒黄连之类。凡吐蛔不可用甘草及甜物。余见一人年方八九岁。疹未见点。隐隐在皮肤之间。一日吐蛔十一条。一医治之。用升。葛。荆防。前胡。桔梗。杏仁。黏子。石膏四钱。知母一钱。服之如故。此由方是而分两太轻。杯水不能救车薪之火也。一医于表药中用肉桂三分。其疹一涌而出。数日而死。可不痛哉。或因夹斑而不透。发斑者。胃热也。疹色稀而红绽。斑则大而干塌。色赤如锦纹。宜石膏托里清热。紫黑者热极也。宜升麻白虎汤。化斑解毒汤。兼以表发之药。青蓝者胃烂也。十不一生。余三弟染疫发蓝斑。治以十四味延中汤而愈。此亦万死一生之症。

  若在麻疹。原由阳毒逼致胃烂。恐难用此。余所见麻疹发青蓝斑者。惟马舒之女。有大如钱者。如围棋子者。满身青蓝而肿。此亦不救。有疹出已透。而根地颗粒。混成一块。形色红紫者。用白虎汤之类。有疹出时遍身凹限而黑者。内有伏毒。外有风邪。内服犀角地黄东加减。外以羊须豆煎汤。时时洗之。红豆亦可。须要避风为主。又白麻有血虚而色白者。宜于疏散中加当归。赤芍。丹皮。红花等药。有见点三四日而转红者。有不红而渐次收没者。有没后而翻出火症者。随症治之可也。切勿拘于初为白麻。而作虚热论。

  麻杏石甘汤 治风热厥冷。

  麻黄(蜜炙) 杏仁 石膏 甘草白虎汤 治切牙呃逆。

  石膏 知母 甘草加粳米数十粒凉膈散 治呃逆。

  栀子 连翘 黄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淡竹叶本方加大黄。名加减凉膈散。加黄连。黄柏。大黄。芒硝。名凉膈散合解毒汤。

  三黄石膏汤(见前)

  升麻白虎汤 治斑石膏 知母 甘草 升麻化斑解毒汤 治斑。

  石膏 升麻 知母 黏子 甘草 元参 淡竹叶大便闭加大黄。

  麻疹收没证治

  麻疹见形三日之后。当渐次没落。不疾不徐。始为无病。若一二日疹即收没。此为太速。因调摄不谨。或为风寒所袭。或为邪秽所触。以致毒反内攻。轻则烦渴谵狂。重则神昏闷乱。

  急宜内服荆防解毒汤。外用胡荽酒熏其衣被。使疹透出。方保无虞。当散不散者。内有虚热留滞于肌表也。其证潮热。烦渴。口燥。咽干切不可纯用寒凉之剂。以柴胡四物汤治之。使血分和畅。余热悉除。疹即没矣。

  荆防解毒汤 治麻毒内攻。

  薄荷 连翘 荆芥 防风 黄芩 黄连 黏子 大青叶 犀角 人中黄引用灯心芦根水煎服。

  柴胡四物汤 治虚热留滞当没不没。

  白芍 当归 川芎 生地 人参 柴胡 淡竹叶 地骨皮 知母 黄芩 麦冬引加生姜红枣。

  廉按荆防解毒汤。治麻毒内攻。此诚万金良方。余用之屡试屡效。从此可悟其未言者矣。如冬月风寒甚而内隐者。可再加麻黄。杏仁。或竟用三拗汤。加黏子。蝉蜕。荆防等药。或因伤食而内伏者。可于荆防解毒汤内。加枳壳。卜子。神曲等药。或遍身青紫热肿。腹胀喘促溺涩脐凸者。此毒滞血凝。半匿肌表。急投凉膈散。加麻黄。石膏。葶苈子。大黄。庶或可救。若内夹痰热。火毒亢极伏匿烦躁。或腹胀喘急不省人事者。白虎东加元参。淡竹叶。此二说本于医通。余意后说。夹痰者。宜加杏仁。胆星。腹胀者。宜加枳壳。大黄、并不可离荆芥。前胡。斟酌用之可也。云当散不散。内有虚热留滞于肌表。不可纯用寒凉之剂。此亦经常之大法。言不可纯用寒凉。则有宜寒凉者矣。张玉潞曰。西北水土刚劲。禀质亦浓。

  麻必五七日乃收。东南风气柔弱。麻出不过二三日即化。迩来地运变迁。未有不绵延数日者。当非难没之比。此说是也。又麻疹难没。多属于热。亦有表里未净而迁延五七日不没者。风则表之。食则消之。下之。痰则化之。火则凉之。毒则解之。又宜兼用鲜生地。丹皮等药。凉血养血以顾其本耳。又张玉潞曰。麻见点三四日后。点燥色白。隐隐于肌肉而难没者。此必卫气素弱。不能 发。或衣被单薄。身贪凉快。阻其发越之机以致绵延多日。法当辛散透达。

  不可遽用寒凉。蔽塞开泄之路也。

  三拗汤 治风寒外袭。麻毒内攻。

  麻黄 石膏 杏仁凉膈散(见前)

  卷二

  身热不退

  麻疹非热不出。若既出透。其热当减。倘仍大热者。此毒盛壅遏也。宜用化毒清表汤治之。

  疹已没落而身热者。此余热留于肌表也。宜柴胡清热饮治之。

  化毒清表汤 治麻既出透而身犹大热者粉葛 薄荷 地骨皮 黏子(炒研) 连翘(去心) 防风 黄芩 黄连 元参 知母木通 甘草 桔梗 加灯心柴胡清热饮 治没后身热。

  柴胡 黄芩 赤芍 生地 麦冬地骨皮 知母 甘草 加灯心廉按此亦言其大略也。身热而兼他症者。宜随症加减治之。合下并看自见。且益见前收没条所云当散不散为虚热之止言常法也。然而此条亦当合前条观之。倘有虚症。不至过于寒凉矣。

  烦渴

  凡出麻疹烦渴者。乃毒热壅盛也。盖心为热扰则烦。胃为热郁则渴。当未出时。宜升麻葛根东加麦冬花粉。已出者。宜白虎汤。没后烦渴者。用竹叶石膏汤。

  升麻葛根汤(见前)

  白虎汤(见前)

  竹叶石膏汤人参 麦冬 石膏知母 淡竹叶 甘草廉按烦渴而兼他症。当随症加减治之。或他症重于烦渴。当以他症为主烦渴为兼。此当统前后而观也。亦有火毒内蕴而不烦渴者。

  谵妄

  谵妄一证。乃毒火太盛。热昏心神而然也。疹未出而谵妄者。宜三黄石膏汤主之。疹已出而谵妄者。黄连解毒汤主之。

  三黄石膏汤(见前)

  黄连解毒汤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炒) 加灯心廉按云主之者。必有辅之者也。病至谵妄。必不止谵妄一疹矣。如风寒痰食。以及诸变症。

  各宜随症用药辅之。故金鉴下一字宜细细揣摩。不同他书之一条止一事。所谓言简而该也。

  喘急

  喘为恶候。麻疹。尤忌之。如初出未透。无汗喘急者。此表实拂郁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汤发之。疹已出。胸满喘急。此毒瓦斯内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气化毒饮清之。若迟延失治。以致肺叶焦枯。则难救矣。

  麻杏石甘汤(见前)

  清气化毒饮前胡 桔梗 栝蒌仁 连翘(去心) 桑皮 杏仁 黄芩 黄连 元参 甘草 麦冬 重用芦根廉按此二方。余屡用之而屡效。诚万金良方也。然前云临时权变。神而明之。此语直贯全部。读是书者。疑其太简。由不能融会贯通耳。如此二方。诚为治喘之良方。然人各异症。症各异治。风火痰食。自宜随症加减。余治出未透而喘急者。于麻杏石甘汤内加荆防。桔梗。

  桑皮。黏子。知母。葶苈子等药。治已透而喘急。及隐伏而喘急者。于清气化毒汤内加石膏。枳壳。胆星。大黄等药。皆应手而效。故麻 汇补云。风痰食火四者。皆能气喘。治宜祛风化痰消食清火是也。但不宜用苏合香丸。抱龙。牛黄等丸。亦不可纯用降气之药。初发而喘者。三拗东加淡竹叶。石膏。已出而喘。鼻干口燥者。用白虎东加疏表药。或羚羊泻白散。便闭者。加前胡。蒌仁。杏仁。大黄。黏子。西河柳。火喘。羚羊。蒌仁。石膏。最妙花粉。海石。次之。此亦脱胎于金鉴二方。但少为加减耳。故备载之。以供采用。至于麻后喘急。有虚实之分。楼全善曰。喘而有汗。须扶正气。喘而无汗。须散邪火。虚者气乏。身凉。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闭。麻 汇补曰。虚者宜用补肺化痰之药。如人参。阿胶熟地。蛤蚧。核桃肉。纳气归元。实者宜用白虎汤。减羚羊泻白散。加减治之。活人书曰。时医每见喘急。不将麻毒外出。发表清火。而徒用苏子顺气等药。不反耗其血气而致变。曰有 毒痰喘甚者。宜用栝蒌仁。桔梗。花粉。海石。金沸草等药。消痰清火。如痰逆壅盛者。可用牛黄珍珠散。气虚者加人参立应。楼全善曰。鼻孔掀开。黑如烟煤。或鼻尖连人中生疮枯焦。或鼻干胸高者。皆肺绝也。急则三日。缓则十二日。死于丙丁日火克金也。至于发直如麻。头汗如油。鼻煽如炉。腹胀如鼓。面青唇黑者。死更速。

  三拗汤(见前)

  羚羊泻白散生桑皮 地骨皮 甘草 羚羊角珠黄散珍珠 牛黄等分为末。灯心汤冲服。

  咳嗽

  麻疹发自脾肺。故多咳嗽。若咳嗽太甚者。当分初没治之。初起咳嗽。此为风邪所郁。以升麻葛根东加前胡桔梗苏叶杏仁治之。已出咳嗽。乃肺为火灼。以清金宁嗽汤主之。

  廉按云治之。不必加减也。云主之。当随症加减也。

  升麻葛根汤(见前)

  清金宁嗽汤橘红 前胡 甘草 杏仁 桑皮 川连 蒌仁 桔梗 浙贝

  喉痛

  疹毒热盛。上攻咽喉。轻则肿痛。甚则汤水难下。最为可虑。表邪郁遏。疹毒不能发舒于外。致咽喉作痛者。元参升麻汤主之。里热壅盛。或疹已发于外。而咽喉作痛。以凉膈消毒饮主之。

  元参升麻汤 治表郁喉痛荆芥 防风 升麻 黏子 元参 甘草凉膈消毒饮荆芥 防风 连翘 薄荷 黄芩 栀子(生) 甘草 黏子 芒硝 大黄(生)加灯心

  失音

  失音者。乃热毒闭塞肺窍而然也。疹初失音者。元参升麻汤主之。疹已发而失音者。加减凉膈散主之。疹没后声哑者。儿茶散主之。

  元参升麻汤 见喉痛加减凉膈散薄荷 栀子(生) 元参 连翘 甘草 桔梗 麦冬 黏子 黄芩儿茶散硼砂(二钱) 孩儿茶(五钱)共为细末。凉水一盏。调药一匙服之。

  廉按喉痛。可于元参升麻汤内。再加射干。山豆根。其余随症加减。疹后失音而至不能出声者。名哑 。多不治。宜用甘。桔。元参。黏子。蝉蜕。射干。黄芩。花粉。杏仁。卜子。

  沙参。麦冬。川贝。竹肉。山豆根之类。或以竹沥八匙。姜汁二匙冲服。再用丹参茯神。石菖蒲。麦冬。花粉。桔梗。陈皮。甘草。诃子肉之类。痰盛。加川连蒌仁。羚羊或牛黄散吹入终不开声者。不救。若但声音低微不清。与此不同。养阴润肺自愈。又有其声哑嗄。默睡不食上唇有疮。则虫蚀其肺。下唇有疮。则虫蚀其肛。上下不定。名为狐惑。此由内热生虫。水谷久虚。虫无所食。故内食脏腑及肛。而外见唇口也。此候最恶。治宜黄连化 丸主之。便结桃仁承气东加减服之。先用苦参煎汤洗之。后用末药敷治。京山郭某有子患此疹向系金竺天医治。病既大危。令其生邀余看视。其声哑嗄,呛饮。上下唇内。及舌上。舌根。喉间。俱有疮。其脉软微。余决为不治。果死。

  牛黄散牛黄 青黛 黄柏 硼砂 雄黄 冰片共为末。先用薄荷汤。漱咽后次入神效。

  黄连化 丸 治狐惑疮。

  黄连(二钱) 芦荟(一钱二分) 干蝉(一钱二分) 芜荑(一钱五分) 川楝子肉(一钱)加槟榔。雄黄。青黛。黄芩。胡连共为末。用乌梅洗净去核。捣膏和丸米汤下。或杏仁汤下。

  清热黄连犀角汤 治狐惑。

  犀角(二钱磨冲) 黄连(一钱) 木香(三分研冲) 乌梅(四个)桃仁汤 治狐惑 唇口生疮。声哑不出。

  桃仁 槐子 蕲艾(各三钱)枣十个。水二钟。煎至一钟。分二次服。

  狐惑疮末药川连 黄柏 青黛 槟榔(各一钱) 雄黄 杏仁 使君子肉(各一钱五分)石膏(五钱) 芜荑 松花(各七分) 枯矾(五分)共研细末。先用香油调成块次用凉水调薄涂疮上数次自愈。亦可加兰香叶烧存性研末。共调。此方再加胡连。芦荟化虫丸。可治鼻疳。

  牙疳

  廉按。牙疳为麻后之大症。此编不见者。见于外科牙部也。口臭生疮。为牙疳之兆。白虎汤。清胃散。主之。戴元礼用甘桔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若兼泄泻。脾虚有湿者。加味连理汤。外以姜柏散抹之。阴虚者。甘露饮主之。经曰。上牙疼阳明受热。下牙疼肾虚不能制火。大抵胃热即血热。治宜凉血清胃。各依经络加引经药。上正四牙属心。加川连。麦冬。下正四牙属肾。加黄柏。知母。上边四牙属胃。加葛根。川芎。下边四牙属脾。加升麻。白芍。上左尽牙属胆。加连翘。胆草。下左尽牙属肝。加柴胡。栀子。上右尽牙属大肠。加枳壳。大黄。下右尽牙属肺。加黄芩。桔梗。上下牙床肿。凉膈散加石膏。知母。升麻。内床曰齿。外板曰牙。牙齿肾之标。若齿缝疏豁。动摇脱落。六味地黄丸主之。口糜者。口中糜烂或时出血。宜清心脾胃。三经之火。兼润大肠。用金花消毒饮为主。化毒汤。清胃散俱可用。阴虚有火者。犀角地黄东加麦冬。元参。或甘露饮主之。至若脉弱热微。唇白形寒。口中不臭。下利。不思饮食。此由脾虚火炎。宜用理中汤。外以上桂末吹之。牙宣者。口臭龈肿。牙缝出血。欲成牙疳也。宜清胃化毒等方加侧柏叶。或白虎东加升麻。青黛。栀子。连翘。元参。丹皮。或用益元散。冷水调服。如阴虚火旺。用甘露饮牙疳者。上下齿腐烂也。

  此由阳明火毒。其症最危十死七八。必须内外兼治。内服犀角地黄汤。加葛根。川连。石膏。

  大黄。外以玉阿散。黄龙散调治。至于身体大热。面目浮肿。环口青黑。今日方见黑点。明日即至穿腮。落齿。鼻崩。唇脱。不能饮食而死。名曰走马。喻其速也。外面患处用猪肉贴之。吹口丹调治。或灸唇下陷中承浆穴。岐伯曰。口臭可治。鼻臭不医。鼻梁上发红点如珠不治。上唇龙门牙落者死。蒂中红肿。难于饮食者死。总之此症皆当以石膏重剂治之。必胃强能食。堪胜重剂。否则难治也。切忌冰麝。余有女学生金某之女。年二十余。见疹六七日俱已收没。惟鼻梁上一点未收。其色如珠。上唇龙门牙微痛。身亦微微潮热。前医以参麦六味汤治之。历五六日渐甚。其弟至余斋中乞方。余曰。此症甚危。非数日可愈余至其家。按脉。右寸关独强弦。余亦有余。余饮以白虎承气汤。兼生地。白芍。丹皮。黄芩。麦冬等药。

  连服十六大剂。其初所下者。如泄泻。或红或黑。至是始吐紫血数碗。鼻梁红点随散。齿痛亦愈。其人困倦已甚。奄奄若无生气。举家旁皇。余曰无畏。其病已愈。但补其元气可也。

  余饮以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麦冬。归身。白芍数剂。元气稍复。去人参。麦冬。服归芍六味汤五十剂而愈。此症若非用如此重剂。则必不救。然非余之学生。及其家之相信。余亦不敢担抬。甚矣。医之难也。然而认症不的而误药之。则又为杀人之刃矣。冯楚瞻曰。脉微无力脾虚。口不臭者。宜用理中汤之类。阴虚胃热。宜甘露饮加石膏。羸瘦阴虚者。六味地黄丸加犀角。总宜凭脉用药。勿执定麻为阳毒。盖诸病皆有始中终之殊也。牙床腐烂无脓血者不治。口臭涎秽穿腮破唇者不治。通口色白者不治。黑腐不脱牙落无血者不治。吹药涎从外出者生。涎毒内收者死。

  清胃散 治牙痛牙宣。口臭口疮。

  黄连 石膏 升麻 生地 丹皮 连翘 元参 甘草 粳米出血加侧柏叶白虎汤 统治牙症。见前。

  甘桔汤甘草 桔梗黄连解毒汤(见前)

  凉膈散(见前)

  加味连理汤 治麻后口臭。脾虚泄泻。

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