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藏>正文

金匮玉函经二注-清-周扬俊

时间:2025-01-15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15分类:医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金匮玉函经二注-清-周扬俊

  金匮玉函经二注 周扬俊

  叶序

  自来学医者。多讲求伤寒。而杂病则略之。盖伤寒分经论证。蹊径了然。非若杂病之门类繁赜。博综为难也。不思仲景氏祖经方而集其大成。伤寒论中一百十三方。皆自杂病方中检入。故无不可以治杂病。其专治杂病之方。则惟金匮要略一书。神而明之。足以推阐无余。顾伤寒论。自成无己、韩和、庞安时以来。注释论辨。代不乏人。厥后吾吴周君禹载。汇为三注。学人益有所钻仰尚已。

  金匮有国朝徐彬论注。虽云明显。要未若宋赵以德之明且详也。乃周禹载又为之补其未备。畅其欲言。名曰补注。合衍义而成书。为金匮玉函经二注。嘉惠后学可谓仲圣之功臣。惜其书风行未广。

  原版旋毁于火。致使学人不能家置一编。良足慨矣。今春余友春泉。见余案头叶氏医案存真。及马元仪方案。怂恿付梓。因论及此。为叹息者久之。访购抄本。苦多鲁鱼之讹。复为遍求初印原本。

  相与昕夕校雠。醵资重刊。公诸当世。医林不朽之业也。功岂在周氏下哉。既已药观厥成。而积思顿释。故志其简端如此。

  道光十二年壬辰仲冬既望长洲叶万青。

  陈序

  汉、张仲景医理最精。以伤寒一门。为病中最要。既为伤寒论以明治法。复为金匮玉函经以为治杂症之矩 。岐伯、秦越人后一人而已。后之注者。以宋赵君以德衍义为最精。国朝周扬后又为之补注于本书。益加融贯仲景之书。如四子六经。而两君之注。则高密之训诂。紫阳之集义也。康熙二十六年。楚抚丁思孔。梓于楚南。迄今百四十余年。世鲜传本。吴门李君清俊。

  名医也。于古人载籍。无所不窥。治症神效。即得此本。思以公诸当世。因为重付诸剞劂。余之识君也。

  在嘉庆丙子。适病后左足短二寸。不能着地。君治之两月而痊。至今将二十年。步履如少壮。道光戊子。余扶病重至汉上。邀君同行。君为人施诊。应手立愈。为余制药施人。亦皆灵验。汉上人至今称之。盖君之造诣渊微。立心诚笃所致。今刊此书。犹前志也。昔余弟鸿庆。亦深于医。与君最契。重刊伤寒活人书。未竟而殂。君议为竟之。俾与此书并行于朋友之际。所云笃矣。余素不习医。近以学道。从事三尼。医世功诀。读金碧龙虎灵宝毕法诸书。稍知养生之理。因兼读素问难经伤寒论及是书以相印证。

  知医家之要。尽此四书之中。君尝谓是书医可通仙。并谓余因学仙而通医理。余谓医与仙皆非余所及。其理则固能言之矣。赵君不着里籍。金匮要略又云明人。君因欲去序中宋字。余谓旧本不宜轻改。且其文笔醇浓。语多非近儒明人所及。朴学之士。潜德隐曜。不必以史乘失载为疑也。

  若夫道家之书。如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胎息经云。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南华经云。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神将守形。乃可以长生。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闭子精门可长活。

  皆身心性命之圭旨。苟能守而行之。风湿寒暑。皆不能侵。留形住世不难。又何杂病之足虑乎。

  以质李君。知余言之不诬也。

  道光癸巳八月钱塘陈文述序于吴门妙香天室

  自序

  尝思事不师古。其法不立。师古而不师圣人。其理不精。圣人每于礼乐教养之外。

  凡可以爱护施民者。无所不至。视人疾痛。如在乃身。故仲景既着伤寒论垂万世法。而复出其心思。着金匮玉函经为杂证矩范。使天下后世有志此者。于此启悟。

  以拯济斯人。固圣人无已之心。不易之学也。后之学人。若东垣之脾胃。河间之温热。丹溪之湿热。王安道之统论。易思兰之发明。薛立斋之虚弱。莫不各擅其长。要皆得力于此。今之学人。能称述诸家。而不知朔流穷源。上稽圣训。积数十年之敏悟。为百尺竿头之进步。终为浅寡而已矣。然则要略为杂病方圆之至也。为方不多。立论殊少。其间推测病由。如六淫之气。七情之感。腑脏之伤。及汤丸之补泄。气味之缓急。罔不毕备。有志之士。苟得其二三。已足名世。及观从来注释诸家。未能久读其书。岂能心知其意。又何从阐发其理。迩者程公云来、徐公忠可。各有疏注行世。已足发挥底蕴。表彰绝业。独赵以德先生衍义。理明学博。意周虑审。本轩岐诸论。相为映照。合体用应变。互为参酌。庶几大道之明也。惜乎未有梓本。读者甚少。更有遗编。注递颇缺。余购之二十余载。未得全璧。因不揣疏陋。拟为补注。又大半采嘉言之议。融会成之。而续貂之诮。知不免也。倘海内君子。有志以斯道自任者。如脉诀、药性赋、回春入门等书。决不可读。幸勉力于圣论。无自安于苟且。

  康熙二十六年秋月吴门周扬俊识于星沙寓中

  卷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方一首脉证二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

  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可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衍义〕经谓五脏相传者。又是脏气因邪并之。邪正相合。发动则有余。故得传于不胜也。今乃云肝虚。虚证知其传脾。然肝虚必弱。弱则必为所胜者克。奚能传于不胜也。藏气法时论曰。肝欲补。急食辛以补之。欲泻。以酸泻之。今云肝虚之病。补用酸。又奚为与内经相反也。试尝思之。

  金匮首篇之所叙者。由人禀五行气味以成形。形成则声色渐着。于是四者。日行变化于身形之中。

  未尝斯须离也。故列于篇首。以为治病之规范。此条特明于味者耳。夫阴阳者。在天为风、寒、湿、热、燥、火之气。在地成水、火、金、土、木之形。在人化辛、酸、咸、苦、甘之味。是故人之五脏。从五行生数。配其奇偶。互成体用。天一生水。在体为精。在气为寒。地二生火。在体为神。在气为热。精与神配。寒与热配。二者形之始着。自合一奇偶也。天三生木。在体为魂。在气为风。地四生金。

  在体为魄。在气为燥。魂与魄合。风与燥配。居形生成之中。亦合奇偶。然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

  以奇生则成而偶。以偶生则成而奇。寒之气坚。故其味可用咸以 。热之气 。故其味可用苦以坚。

  风之气散。故其味可用酸以收。燥之气收。故其味可用辛以散。土兼四时。行无定位。无专性。阴阳冲气之所生。故其味甘以缓。洪范亦曰。稼穑作甘味之成者为体。气之成者为用。有诸体而形诸用。故肝木者必收之而后可散。非收则体不立。非散则用不行。

  遂致体用之偏之气。皆足以传于不胜也。偏于体不足者必补。酸以收之。偏于用不足者必补。辛以散之。故补体者必泻其用。补用者即泻其体。因知内经云辛补。为其用也。仲景云酸补。为其体也。

  然仲景之言。亦出内经。内经谓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岂非酸乃肝之本味。以本味补本体。不待言而可知。故正言时论补泻其用之行变化者。亦不可以为仲景相反也。又云弱水壮火。使金气不行。

  则肝气自愈者。水乃木之母。火乃木之子。此即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之义。由子克退鬼贼故也。然不止一法。又有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二者之法。常对待而立。为五行逆顺而设。逆行则相胜。

  顺行则相生。治相胜者。则当弱水旺火。治相生者。则当益水泻火。水能生木。于木虚者。

  盒饭补水。水盛则木得受其所生矣。于木实者。盒饭泻火。火退则金气来制。而木平矣。仲景谓肝虚用此。实则不用者。意则在是。观夫内经治胜复之气于既复之后。两气皆虚。必补养安全而平定之。使余之气自归。其所属。少之气自安其所居。初胜之际。其气为实。则泻其有余。由是以言。仲景此条之意。又未必不似于斯也。

  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 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辛酸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衍义〕此条举生身之气而言。所谓五常者。五行经常之气也。上应列宿。在地成象。名曰刚柔。金、木、水、火、土也。在天无质。名曰阴阳。风寒、湿热、燥火也。人在气交中。秉地之刚柔。以成五脏百骸之形。秉天地之阴阳。以成六经之气。形气合一。神机发用。驾行谷气。出入内外。同乎天度。升降浮沉。应夫四时。主宰于身形之中者。谓之元真。其外感者。皆客气也。主客之气。各有正不正。主气正则不受邪。

  不正则邪乘之。客气正则助其生长。不正则害之。主气不正者。由七情动中。服食不节。房欲过度。金刃虫兽。伤其气血。尽足以虚之。客气之不正者。由气运兴衰。八风不常。尽足以虚之。客气伤人。或谓风寒湿热燥火。但有德化。政令行于时。和则化。乖则变。变则眚。岂独风能生能害于物哉。今仲景止言风而不及五气。何也。曰阴阳在天地间。有是气。则有是理。人秉是气。即以为命。受是理。即以为性。若仁者乃风木之理。风木乃仁之气。先儒且言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兼统五常之性。其风木者。亦天地生物号令之首。必兼统五常之气。五气莫不待其鼓动以行变化。故内经曰。之化之变。风之来也。大抵医之独言风。犹儒之专言仁也。内经又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灵枢曰。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

  又云。风寒伤人。自经络传入经脉肌肉筋骨。内经五内。仲景所谓人能慎养。不令邪中。为内外所因者。

  盖取诸此以分表里者也。非后世分三因之内因也。语同而理异。三因之内因。由七情房室。虚其元真。

  以致经络脏腑之气。自相克伐者也。

  〔补注〕此条首言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末言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盖重阳气以固其阴也。

  问曰。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金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其时者死。其目正圆者。

  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衍义〕青者。肝之色。肝苦急。急则痛。苦冷者。是厥阴挟其肾水为寒。寒极则阳亡。

  阳亡则死。微黑者肾之色也。肾属水。水停则色微黑而不照。若照者是水胜火而血死。黄者脾之色。脾主土。输谷气于上焦。以化荣卫。今胸中有寒。谷气不化。郁为胃热。显出其黄色。黄为中焦蓄热。今不谓中焦热。而为胸中有寒者。乃指其致病之本而言也。白者肺之色。肺主上焦。以行荣卫。荣之色充则面华。不充则面白。知其亡血也。赤为火色。若非火令之时。加于白色之上。是火重来克金也。故死。目通于肝。眼皮属之脾。其肺金不能制木。风木得以自盛。反胜脾肺。是故风急则眼皮敛涩。

  目为之正圆。甚则筋强肉重而成痉。痉由木贼土败。故亦不治。虽然。色不可一例取。则又云青为痛者。与正文义同。

  黑为劳者。房劳也。入房太盛。竭精无度。情火炽而肾水乏。则又与水气之黑异矣。此属之火也。火之色虽赤。

  然是火发于肾水之中。故不赤而反黑。其黑必枯燥。不似水气之黑。黑而光泽者也。赤为风者。由热生风。

  子令母实故也。黄为便难者。以中焦热燥其液。肠胃不润。是以便难。然是黄色必枯而不泽。所以又谓若鲜明者为留饮。留饮以津液不行。滞其谷气。化热致黄也。虽然。同此论也。及考夫内经。其五色又有从观于面。察于目。谓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又谓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者。是生色也。青如草滋。赤如 血。黄如枳实。黑如 煤。白如枯骨。

  是死色也。又有从五脏分部颜颊鼻颐者。如刺热篇谓赤色是也。由是推之。五脏善恶之色。更必有随其气。

  显露其色。各于其所司目唇鼻窍之内外者。盖仲景欲明望色知病之道。故举此略耳。

  师曰。病患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衍义〕此条举听五行之病声而言。所谓寂然者。欲语而默默处也。夫阴静而阳躁。此病在厥阴。故好寂然也。厥阴在志为惊。在声为呼。在体为筋。筋束关节。所以厥阴之病善惊。在声为呼。则知其病在骨节也。喑喑然不彻者。声出不扬也。盖肺主气。膈乃肺之部。

  宗气行呼吸入出升降于是焉。语声之不彻。则知其气不得升。是心膈之有病也。啾啾者。声小啾唧也。细而长者。其气起自下焦从阴则细。道远则长。盖是巨阳主气。少阴与之为表里。巨阳有邪。

  则少阴上从而逆于巅。肾在声为呻。阳主躁。故呻吟之声。从阳变而为啾唧细长也。巨阳脉在头。

  是头中病。亦仲景特发听声察病之一法耳。若更推而广之。则五音之宫、商、角征、羽。五声之歌、哭、笑、呻、吟之变。皆可求五脏表里虚实之病。五气之邪。尤医者之当要也。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衍义〕息者。呼气出粗。类微喘而有声也。呼出心与肺。今火乘肺。故呼气奔促而为息也。摇肩者。肩随息气摇动。以火主动故也。其心之经脉掣引也。因心中有坚实之邪。不得和于经脉。故经脉抽掣摇动。息引胸中上气咳者。胸中。脉所主也。宗气之所在。火炎于肺。则肺收降之令不行。反就燥而为固涩坚劲。气道不利。所以上气出于胸中者则咳也。息张口短气。肺痿唾沫。此又火炎于肺之甚者。收降清肃之气亡。惟从火出。故张口不合也。宗气亦衰而息短矣。津液不布。从火而为沫唾矣。

  此仲景因呼息以为察病之法。与后条吸对言以举端耳。然息病属于内外者。岂止此而已。动摇与息相应者。又宁独在肩而已。岂无阴虚以火动者焉。如内经谓乳子中风热。喘鸣息肩者。脉实大也。缓则生。

  急则死。是又在脉别者也。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衍义〕谷之精气。乃分三隧。清者化荣。浊者化卫。其一为宗气。留胸中以行呼吸焉。呼吸固资于宗气。然必自阴阳合辟而为之机。于是呼出者。心肺主之。吸入者。肾肝主之。

  心肺阳也。肾肝阴也。若中焦有邪实。则阻其升降。宗气因之不盛于上。吸气因之不达于下。中道即还。宗气不盛则吸微。中道即还则往来速。速则数。故吸而微数。泻中焦实。则升降行而吸即平矣。

  不因中焦实。即是肾肝之阴虚。根本不固。其气轻浮上走。脱阴之阳。宗气亦衰。若此者死日有期。尚可治乎。然则上焦固是主乎呼。下焦固是主乎吸。若阴阳之配合。则又未始有相离者。故上焦亦得而候其吸焉。而心肺之道近。其真阴之虚者。则从阳火而升不入乎下。故吸促。肝肾之道远。其元阳之衰者。则因于阴邪所伏。卒难升上。故其吸远。此属真阴元阳之病。皆难以治。若夫人身之筋骨血肉脉络。皆藉阴气之所成。生气无所克。然后得以镇静而为化生之宇。今阴气惫矣。生气索矣。器宇亦空矣。惟呼吸之气往来于其中。故振振动摇不自禁也。若此者。即内经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是也。故针药无及矣。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衍义〕内经有谓五脏之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强则为太过。弱则为不足。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有胃气曰平。胃少曰病。无胃曰死。有胃而反见所胜之脏脉。甚者今病。微者至其所胜之时病。又谓五脏之色。在旺时见者。春苍。夏赤。长夏黄。秋白。冬黑。所主外荣之常者。白当肺当皮。赤当心当脉。黄当脾当肉。青当肝当筋。黑当肾当骨。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其内经之言如此。斯论殆将本于是之节文也。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

  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谓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谓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谓至而太过也。

  〔衍义〕夫斗建子月中辰。即冬至节也。节阳至。一之气即至。故律管飞灰。候于是日。今仲景乃云。冬至后甲子夜半候以至未至者。何欤。殆以天干地支所合节至之日。便名甲子。非直待其真甲子日至以候气也。不然。假如乙丑丙寅日冬至。两月后方是甲子。

  其时始候之乎。考之内经。候气至不至。有谓四时者。有谓五运者。有谓六气者。发明详矣。至四时。

  则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六甲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而各从其治主焉。求其气之至也。皆从春始。未至而至。此为太过。则薄所不胜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为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然在脉应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内。在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阳年先天而至当岁之运,则气太过,阴年后天而至当岁之运。则气不及。与其年和。则非太过不及而平。与司天地气不和。

  则胜而报复。复则郁发待时而作。作则风湿燥热火寒之气。非常而暴。在六气则曰六气之胜。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燥金受邪。肺病生焉之类。在脉应则曰厥阴之至弦。少阴之至钩。少阳之至大而浮。太阴之至沉。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然候六气之应。常以正月朔旦平明视之。观其位而知其所在。而其至则从运之先天后天也。由是观之。仲景言四时之定法者。若遇气运加临主位。则必将奉天政之寒温。虽与四时气有反者。难为逆时也。候同也。且经曰。

  主胜逆。客胜从。又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此又不在独守四时之气。而参之以运气者矣。

  师曰。病患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衍义〕脉浮为虚。关前属阳。主表。关后属阴。主里。所谓表者。以足太阳言也。里者。

  以足少阴言也。一腑一脏。是其表里所合。其太阳经自足从背至项腰者。肾府也。是故表病则背强不能行。里病则腰痛短气而极少。虽然。寸尺脉浮。非一经一病之可尽。今独出此病。何也。大抵用表里而言病。必举太阳肾为例。盖太阳是诸阳之属。凡受邪必自此始。肾是治内之主事。书独言此例以推之。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上言阳虚。此言亡阴。

  〔衍义〕厥者。犹极也。独行无阴与配也。王冰注内经一水不胜五火。谓五脏厥阳也。经又谓六阳并至。谓之至阳。又云。至阳盛。地气不足。由是观之。火即阳也。至阳。即厥阳也。独行。独并至也。皆是阴不足而阳盛之极者也。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厥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衍义〕沉、阴象也。滑、阳象也。阴主血。阳主气。邪在于血则血实。邪在于气则气实。

  故血实者脉沉。气实者脉滑。邪盛者脉大。五脏治内属阴。主藏精宅神。今血气并其邪而入。堵塞于脏。身之精气不行。神机化灭。升降出入之道皆绝。荣绝则唇口青。灵枢曰。是厥阴气绝则唇青。夫六腑治外属阳。主传用水谷之气。充乎内外者也。今血气并邪入于腑。腑阳动不比脏之阴静。静者得其邪。则因而堵塞不行。动者邪虽入。终不能久闭其气道。何则。为在内之神机应乎外。主养荣卫之气。则散行于表而身和。和则腠理开。邪散而汗自出。荣卫之气行。故愈矣。

  此仲景举阴阳脏腑之大端如此。至若厥病多由。难以概论。内经曰。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暴死者。其上非膻中三焦之府者乎。而乃以气反则愈。不反则死。又如邪客五络。状若尸厥者。以通脉络为治。非头面诸脉证为难概论也。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衍义〕脱者去也。经派乃脏腑之隧道。为邪气所逼。故绝气脱去其脉而入于内。

  五脏阴也。六腑阳也。阴主死而阳主生。所以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而可治。非惟脏腑之阴阳然也。凡内外阴阳之邪毒出入表里者。皆然也。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紧。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补注〕此总内经所着之病。而为之分阴阳。悉表里。合上下内外以立言。庶几经络明。腑脏着。所因显。不致散而难稽也。如三阳在外。病头痛等六证。则各有所行之经。各显本经之证。三而六之。非十八乎。而三阴之在里者亦然。五脏各有十八。合计为九十病。其为病则于灵枢论心脉为螈 。班班可考矣。若六腑则何如。腑居内而实合于经者也。故言腑者取诸合。如胃合三里。大肠合巨虚上廉。小肠合巨虚下廉。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央。胆合阳陵泉。故邪之在腑者合外于经。其受患为浅。而欲散不难。不若五脏之深且甚焉。故曰微也。其为病。

  内经有分属。仲景括为一百八病。盖因腑之六以为数也。凡此共二百三十四病。统内外而言之也。乃专为内因者。如所谓五劳。即视久伤血等云云也。夫行立坐卧。俱不可强。乃至久者。必迫于所不得已也。

  其为伤孰甚焉。然后知人之有体。固有以用之也。不用则体为不运。然使过于用。则体亦太劳而失所养矣。

  若七伤。则太饱伤脾等云云也。夫五脏各有所司。苟无以节之。或贪于可欲之事。或任其性气之偏。皆足害其和。而况形为外之气侵。志为内之情动乎。至极者。又各极其偏之谓也。气血也。肌肉也。筋骨也。精神也。相均始为无弊。设有过则必有不及者矣。妇人三十六病。瘕居十二谓月不应期。而所下之物不一色也。夫妇人为阴。其痛属腰半以下居多者。以冲督任三脉之病。有九痛也。七害五伤三因。各详于经。共为三十六病焉。然则人之病也。邪有以中之也。明乎所中之邪。则此邪非彼邪。从可识矣。人之一身。上下表里尽之矣。而所谓清浊大小邪者。一为雾露。一为地浊。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百病之长。伤人之阳。肃杀之气。伤人之阴者是也。从口入者为内伤。亦足使人发热腹痛。喘呕胀满。不去其陈而致新。不足以为功。然邪之本于外中者。因乎六气。乃仲景以为五邪。

  如风寒湿雾热。而遗燥之一气。岂非以风寒与火。皆足以成燥。则燥本非一致。

  而其情已兼三气之内欤。夫风之伤人。三时俱有。若寒必于冬。故云暮。其脉证详于伤寒论中矣。而仲景复详于此者。以其统论病之阴阳。不可不言天地之阴阳。

  分论人之五脏。不可不言所淫之五邪。盖五气之胜在天地。五行之不足在人也。故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补注〕先表后里者。不易之法也。乃有救里先于表者。岂无谓乎。答曰。攻表者。正以里为急也。邪在表。苟不根据法治之。将延迟时日。势必内入而大患。医乃不明此理。下之或早或重。遂使下利清谷。至于不止。则里已急矣。表证虽在。法当救里。里和而表未解。仍当救表。此亦一定之法也。然仲景何以不言所以救之之法耶。而四逆以佐正。桂枝以退邪。已详于太阳篇中矣。

  大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补注〕痼疾。谓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谓卒然而来。新感而可取效于旦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

  邪尤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之学人。知所先后也。

  问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娄全善作暴食之)

  〔补注〕五脏配五味。理之正也。言理之自然。而见其性焉。即以见其情焉。何也。如仲景言脏之各得者。得其性之近也。内经则言欲。非以其情乎。仲景言所恶。亦以其性也。而复云不喜。亦即内经之所云苦。非以其情乎。然则五脏既各有性。

  则惟遂其性而情始洽焉。斯病者愈矣。使拂其性而所恶乘之。则情抑而为病。

  固其常也。虽然。肝欲酸。喜其收也。又云肝欲辛。又喜其散。五脏皆然。岂其欲本有相反者耶。殊不知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酸以固其体也。木喜条达。实近于散辛以益其用也。天下无体不立。无用不生。体用得而自和矣。论如肝恶风。木性不喜动也。而木又自足生风。风性急。木失其养。足以生之。故又云肝苦急也。苦急而肝病矣。经谓急食甘以缓之。则病可愈。假使忽思食苦。是反得子助。而气为有余。则发热可必。他脏如之。故五味得其平。则足以相养。而无偏胜之患。四时合于正。则各以相生。而无不足之虞。此在人之善调之也。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衍义〕此概言诸病在脏之属里者。治法有下之、泄之、夺之、消之、温之、寒之、和以平之。各量轻重。从宜施治。务去其邪。以要其正。故引渴病以比类之。而是证之用猪苓汤。

  见卷十三消渴证中。

  卷二

  痉湿病脉证第二

  (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补注〕此论痉病也。非伤寒也。非寒而何得以太阳目之。以其头痛腰脊痛。与太阳伤营不异。故以太阳定之。然既曰太阳。又何以名痉。其角弓反张。正内经之所谓痉也。痉亦为寒因。故寒郁而热。气闭皮毛。汗无由出。全是伤营本证。所异者。止是不恶热而反恶寒尔。其所以反恶寒者。何也。因其人先伤于湿。后复感寒。两阴相合则寒。虽发热。终为湿气挟持。经络筋节之间。闭而不宣。一身之阳。

  郁抑而不外越。故身即热。而情则恶寒也。又湿在筋节。则寒为所持。遂流连而不得去。正气阻滞。邪气独留。又安望其屈伸如故。转运无碍乎。角弓反张。有由来也。名曰刚者。寒气坚劲。性使然也。后诸名家。惟王海藏得之。以扩仲景之意。

  谓三阳太阴皆病痉。项背反张属太阳。若低头视小。手足牵引。肘膝相构。阳明痉也。若一目或左右斜视。并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阳痉也。若发热腹痛脉沉细者。太阴也。此论固善矣。惜其不及少阴厥阴。以全三阴之痉。岂二脏之经。不为内外之强,有类于太阴者乎。且灵枢曰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脊上至项。与足太阳筋合。其病在此。为主痫螈及痉。在外阳病者。不能俯。在内阴病者。

  不能仰。此非少阴之病痉者乎。况厥阴肝脏主筋。又岂有风寒过甚。犹不自伤其筋。以致其筋 短者耶。是可触而悟矣。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衍义〕是症亦出伤寒论中。注谓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非阳明症。则是太阳中风。重感于湿。为柔痉也。表虚感湿。故曰柔痉。即上条所引内经为表里兼湿内攻。大筋 短。小筋弛长之痉也。所谓柔痉者。非不强也。但刚痉强而有力。柔痉强而无力为异尔。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衍义〕此条尝出伤寒论痉病篇。彼不言难治。于是成无己止注其重感于湿。意殆以沉而细。系寒湿之本脉。故不言其难治。设不因寒湿之邪。而沉细见于太阳发热之表病。则是阳病见阴脉。诚为难矣。若朱奉议以痉病脉尽沉迟弦细者非也。如脉经云。脉沉细。名曰阳中之阴。少气。阴气不通为痉。病发热者。殆与此无少异尔。

  〔补注〕太阳、阳经也。发热、阳证也。何以知为痉。以有或刚或柔之证见也。脉沉与细阴脉也。沉为少阴本脉。而复不能鼓之使显。乃有如丝者来去其间。则是无阳中又属阴虚矣。何也。惟无阳令沉。无阴因细也。阳症阴脉。岂易治乎。嘉言为难治。初非不治。比类而观。则仲景少阴例中。原有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法。余以为不可也。盖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以脉沉是本。而发热为标。是少阴兼太阳之表。犹易为力也。若夫太阳显少阴之脉。有不难为功者乎。况较少阴更多一细乎。虽然。后条太阳病。脉亦沉细。何以不云难治。以有湿也。湿不但细宜。即沉并宜矣。然则又何以知其病之非湿乎。湿必流于关节。今关节无疼痛。故知之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衍义〕成无己注伤寒论。谓发汗太多则亡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则筋脉紧急而成痉。虽然。发汗之阳。阳亡寒起。致紧急而为痉。固也。然发汗复为痉者。难以紧急概言。发汗必用辛热之剂。汗虽出。热不为汗解。反得辛热之剂以助之。热愈甚而拘挛其筋脉亦有之。又如伤寒论中有云。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不可发汗。发汗则成痉。身强难以屈伸。注云。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于里。若发汗则虚其表。热归经络。热甚风生。故身强直为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补注〕筋者肝之合。脉者心之合。风内应于肝。外应于筋。热内应于心。外应于脉。

  是故风病而成热者。其邪气即以应筋脉。若更下之。则虚其阴。复汗之。则虚其阳。阴虚则荣血微。筋无养而成痉。阳虚则卫气衰。脉无养而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衍义〕此条亦见伤寒注。谓表虚聚热则生疮。疮家身疼如伤寒。不可发汗。发汗则表愈虚。热愈甚。虚热生风。故变痉也。虽然疮已。以其热从腠理开。汗出而散之可也。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沧沧)

  〔衍义〕伤寒注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痉也。身热足寒者。寒湿伤下。时头热面赤目赤。风伤于上也。头摇者。风主动也。独头摇者。头为诸阳之会。风伤阳也。若纯伤风者。则一身尽动摇。手足搐搦。此皆内挟寒湿。故头摇也。口噤者。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时而缓。若风寒相搏。则口噤而不时开。此皆加之风湿。故卒口噤也。风寒客于足太阳。故筋脉拘急。头项强背反张也。此症出伤寒论中。其衍文者。无发其汗以后二十五字。

  愚按金匮有此。则所重者。正在此二十五字矣。岂可无以注之乎。故谓痉病之发其汗者。误也。误则阳气徒虚。而邪不复出。且反以动其湿而湿不去。两相搏聚。蒂固根深。遂使卫气更虚。较之未汗前之恶寒。为尤甚矣。试言其脉。则因误汗。逼令真阳脱入湿中。所以形容其如蛇也。言脱出之阳。本疾急亲上。轻矫若龙。为湿气所纽。则迟滞如蛇之象。尽力奔迸。究竟不能奋飞矣。此脉之至变。义之至精者也。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衍义〕肝在五行为木。在六气为风。所胜之者燥金。不胜之者为湿土。若金旺则木受制而郁矣。木郁必发。发则从火。过其所不胜之中土。故脾土得木火而腹为暴胀大。如内经所谓厥阴在泉者腹胀。与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同类也。是故以腹之暴胀。因知木之郁于脾者也。已出之脾而木气行矣。火与俱而燥金之气退矣。金退木行。故曰欲解。解则其脉行。应脉大。今不浮大而如故。反伏弦者。则是风犹郁在肝而自病。其所合之筋脉已成痉矣。此条暴胀之先。不见叙症。遽曰欲解。必有所解之病在也。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衍义〕痉病由风寒互为之。重感于邪。寒脉则紧。风脉则弦。是本脉也。脉经谓直上下行者。督脉也。见之则大人癫。小儿痫。二者尽为背反张。由督脉与太阳合。

  行于脊里相引而急。故显出督脉之象也。今痉强无异于癫痫之背反张者。是亦相干于督脉。而见其上下行之象矣。

  痉病有灸疮。难治。

  〔衍义〕痉病有风热。燥急其筋骨。不当复灸以火。且助火深入。风热得之。愈固而不散。所以难治。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衍义〕内经谓脉沉而坚。病在中。今所伏非沉者欤。坚非如肾之弹石者欤。此两条出脉不出症。殆为前条明其表。此见其病在内外。如内经之柔痉骨强之类也。

  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KT KT (音如)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三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衍义〕谓太阳病。其症备。是何症之备也。大抵太阳经脉。自足上行。循背至头项。

  此是其所过之部。而为之状者。皆是其症也。考之伤寒论。有谓太阳病。项背强KTKT 然。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亦是其一也。正与此同。而少异者。

  彼以汗出恶风。其脉必浮。此言脉沉迟。必汗不出。不出则亦不恶风。故不加葛根而加栝蒌根。俱是益津和血养筋之剂。彼之KT KT 然。项背强。虽未至于痉。然经脉已拘急。不利于运动。故用葛根之甘行阳。从表分卫中以生津液。和其经脉。沉迟。汗必不出。不出则亦不恶风。则是病在表之荣血分。荣血阴也。其体沉。

  其行迟。所以脉应其象。外息于寸口。内不养于筋经。故痉强之病作焉。所以栝蒌根味苦入阴。用以生荣血。益阴分津液。养其筋经者为君。桂枝之辛以散。芍药之酸以收。一阴一阳。在里在表者为臣。甘草、姜、枣合辛甘之味。行脾之津液。

  而和荣卫者为使。立方之旨。其在斯欤。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衍义〕按伤寒论中有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注曰。轻可去实。以中寒表实。故加麻黄葛根以祛风。桂枝汤以和表也。今以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者。亦用之何也。盖太阳欲入传阳明。然阳明不受邪。故气逆上冲胸。而阳明筋脉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唇口。以其经多气多血。胸中肺部也。上焦主分布津液。行水道今太阳与阳明热并胸中。故水道不行则小便少。津液不布则无汗。人迎在结喉两旁。近会厌发声机关之处。

  由阳明所过筋脉。遇所并之热。遂挛急牵引。以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胸中近表。论其在上。则属太阳。论其居前。则属阳明。宜乎是方治其两经之病也。何以言之。盖葛根本阳明经药。能生津出汗。行小便。解肌。易老云。太阳初病。未入阳明。不可便服葛根。是引贼破家也。又云。用此以断太阳之路。即是开发阳明经气。以却太阳传入之邪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衍义〕此传阳明风热之深者也。无己谓伤寒症。以阳明入腑。腹满者下之。而胸满者未深入。犹带表邪。所郁阳气不宣故尔。非汗即吐。然而未论及此痉病之胸满也。胸满岂可一概而言带表乎。有表则属表。有里则属里。若此背不着席。

  齿与项肩强口噤之属表者不同。由热入甚深之所致。故此言胸满。亦热之极也。况风热燥烁津液。阴血消亡。至于下焦属阴之筋脉皆挛急矣。然其热入深者。非苦寒咸下之。不足以除其热。救其阴。夫伤寒病螈 者。以热生风而搐。

  尚为难治。况此甚于搐者。非下之不能疗也。然亦有不治者。若灵枢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 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一作缓)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衍义〕此症出伤寒论注云。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湿同水也。脉沉而细者。水性趋下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香港脚之痹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郁胜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故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虽然。大抵此为小便通阳气。行水道。今为湿气内胜。阳气被郁。故小便不利。利之则阳气行。虽在关节之湿。亦得宣泄矣。设小便利已。而关节之痹不去。必又自表治之。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衍义〕此症见伤寒注曰。色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似熏黄。即非阳明瘀热者。栀子柏皮主之。为表里有热。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痛。非伤寒客热也。知湿邪在经而使之。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是以身发黄者。为色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

  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衍义〕按伤寒论成无己注曰。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搏者也。湿胜则多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搏。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背、阳也。腹、阴也。

  太阳之脉。挟脊抵腰。太阳客寒湿。表气不利而背强也。里有邪者。外不恶寒。表有邪者。则恶寒。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湿在表而恶寒也。若下之早。则伤动胃气。

  损其津液。故致哕而胸满小便不利。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丹田有热。表中寒乘。而入于胸中。胸中有寒。故使舌上生白苔滑。藏燥则欲饮水。以胸中客寒湿故不能饮。而但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衍义〕伤寒论注曰。本是后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妄下之。

  因致此逆。盖逆则真阳自上越。阴自下脱。其额上汗出微喘者。阳之越。小便利与下利不止者。阴之脱也。阴阳离决。必死之兆也。自此而推之。下之虽额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阴气不退。而阳之根犹在也。下之虽大小便利。若额上无汗出与喘。是阳气不越。而阴之根犹在也。则非离决。可以随其虚而救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衍义〕按伤寒论注是条。曰。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寒。阴受湿气。又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在。汗微微而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患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衍义〕按伤寒论是条。注曰。病有浅深。症有内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不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邪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沉细。为湿内流。今脉大者。是湿不内流而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和无病。知其湿气微。但内药鼻中。以宣通头中寒湿。是注其理明且尽矣。若夫脉经之无身上疼痛十三字。岂无其说乎。头痛鼻塞。其痛在头。身上疼痛发热。

  其病在经脉。内药鼻中者。为去头中寒湿。故减十三字尔。然则三阳经皆上于头。太阳与阳明。俱到鼻 。今头上寒湿。而鼻为之塞也。则二经脉皆不通。郁而发热。身无疼痛。内药鼻中。头上之湿散。则二阳之经脉行。而病可尽愈矣。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衍义〕此为气湿之邪。盖邪者湿与寒合。故令人身疼。大法。表实成热。则可发汗。

  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虚其表。今是症虽不云发热。而烦已生。烦由热也。所以服药不敢大发其汗。且湿亦非暴汗可散。故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其微汗尔。然湿邪在表者。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发痉之变。所以戒人慎之。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水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衍义〕按伤寒论注曰。身尽疼痛。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客热而后感风。若久伤取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注文若是。

  其谓日晡所剧为风者。则义未了。予按内经太阴阳明论曰。太阴阳明为表里。

  脾胃脉也。外合肌肉。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所以风湿客之。则一身肌内尽痛。

  夫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属少阳。日中阳气隆。属太阳。日西气门内闭。属阳明。是故阳明之气。主乎申酉。所以日晡所剧也。方用麻黄治寒湿取汗为主。杏仁利气。薏苡仁除风热湿痹为臣。甘草和脾胃解肌肉为使。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

  防己黄 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五分) 黄 (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

  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衍义〕此症风湿。皆从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脉浮汗出。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

  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风湿在表。故不作疼。虚其卫气而湿着为身重。由是以黄 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术佐之。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

  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若其有喘者。湿中兼寒也。则加麻黄以散之。若风内应肝木。伤其胃中不和者。则加芍药以泻之。芍药味酸。能自土中泻木。若气上冲者。则加桂枝以散其逆。若下有陈寒者。谓下焦肝肾之分。则加细辛以温之。细辛散里之表药也。服后云云者。方中令作一段。然考之当在下有陈寒加细辛之后。连为一段。何则细辛佐防己去寒湿。黄 实表。表尚全实。则湿不退。所以皮中如虫行。表实未全。则阳气未周。于是从腰以下。其陈寒者犹得如冰。必以被令温。助接其阳。使之微汗。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 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尔。

  〔衍义〕按是症亦出伤寒论。其注曰。伤寒与中风。至八九日。邪气多在里。必不苦疼痛。今日数多。复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身疼不能自转侧者湿也。脉浮虚为风。涩为寒湿也。不渴不呕。里无邪也。风湿俱在经也。

  与桂枝附子汤。以桂枝散表之风。附子逐经中之湿。小便利。大便坚。为津液之不足。桂枝发汗。走津液。故去之而加白术。虽然。自病而察药。自药而察病。因知身之不能自转侧者。非惟湿邪所致也。亦为阳气不充。筋脉无养。故动之不能也。欲去阳气不充之湿者。必以辛热气味之药。则可补其阳而逐其湿。与治伤寒同法。是症之用附子者殆此欤。于是虽大便坚而不为微结者亦用之。如后条身疼不能屈伸。用附子甘草汤治者。亦此意。不然身疼脉浮。为病在经。又不言其有汗。必取汗而解。乃云其服药如 者。得非阳虚不胜夫邪药之相逐而然欤。

  〔补注〕伤寒至八九日。亦云久矣。既不传经。复不入腑者。因风湿持之也。所显外症烦疼者。风也。不能转侧者。湿也。不呕不渴者。无里症也。其脉浮虚而涩。正与相应。然后知风湿之邪在肌肉。而不在筋节。故以桂枝表之。不发热为阳气素虚。故以附子逐湿。两相绾合。自不能留矣。然在经曰。伤于湿者。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今其人与此相反者。知膀胱之气化无伤。而胃腑之津液已耗也。又安取于桂枝之散布乎。加白术者。所以安胃也。然白术性燥。仲景何以复燥其结耶。殊不知内已结者。邪入必易。况外无热症。必湿多风少可知矣。设湿气内入。

  将有初硬后溏之虑。故用术草以和中气。仍姜附以驱外邪。略转易间。便是因人而施之大道也。然则人病何常。精神不等。仲景又何能逐一以相告耶。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衍义〕此亦出伤寒论。其注曰。风则伤卫。湿流关节。风湿相搏。而邪乱经。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在表。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外薄也。此汤散湿温经固卫。观夫此方与前意同。但此不用姜枣。为汗出更不发之。白术以去湿取汗。益短气也。

  〔补注〕此条方是风行于皮毛关节之间。湿流于腠理筋骨之际。阻遏正气。不令宣通。遂致痛不可近。不得屈伸。此其征也。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邪风袭入而中卫之正气俱虚也。小便不利。身微肿者。中外为湿所持。而膀胱之化不行也。安得不以甘术和中。桂附去邪耶。然此症较前条更重。且里已受伤。曷为反减去附子耶。前条风湿尚在外。在外者利其速去。此条风湿半入里。入里者妙在缓攻。仲景正恐附子多则性猛且急。骨节之窍未必骤开。风湿之邪岂能托出。徒使汗大出而邪不尽尔。君甘草者。欲其缓也。和中之力短。恋药之用长也。

  此仲景所以前条用附子三枚者。分三服。此条只二枚者。初服五合。恐一升为多。宜服六七合。全是不欲尽剂之意。学人于仲景书有未解。即于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

  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衍义〕按是症亦出伤寒论。其注曰。病有在表。有在里。有表里俱病者。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 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其阳气而 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里有湿也。口开为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注虽已解过治之失。于当救之道则未明。予尝思之。此症属阴阳俱虚。脉弦细者。阳虚也。芤迟者。阴虚也。所以温针复损其阴汗之复伤其阳。此症惟宜甘药补正。以解其热尔。即灵枢所谓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刚剂。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一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此症亦出伤寒论。其注云。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而渴者。中 也。然而未有明其至理者。盖此但言中风初得表症。与自汗出身热恶寒相似。独以渴不渴为辨尔。吁岂谓中风终无渴者耶。若伤寒中风。则皆有背微寒。与时时恶风而渴者矣。亦以白虎人参汤治之乎。夫此症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岂不与彼证所同者哉。盖此证为令火之气酷其金。肺主气者也。肺伤则卫气虚。然太阳膀胱。属水主表。肺金之子也。母虚而子亦不足。卫虚表不足。

  由是汗出身热恶寒。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膈消则渴也。皆相火伤脉之所致。此可知其要在救肺也。石膏虽能除三焦火热。然仲景名白虎者。为石膏功独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是用为君。知母亦就肺中泻心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而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资金为佐也。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衍义〕此证尝见伤寒注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 也。身体疼痛者。

  水也。夏得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一物瓜蒂散服之。尝观仲景 病。惟出三证。岂偶然哉。举其端。将为后世准绳。一者明其表里俱虚。一者言其 中表之热。而此言外邪郁令火而成中 也。若是邪郁令火。比类而推其因。殆有不可胜言者焉。如取风凉者。感雾湿者。食生冷者。素有积热者。阴血素虚不胜夫热者。宿邪感动者。处阴地者。凡是之因。皆足以郁其令火。为中 之病。或轻或重。

  或表或里。或虚或实。随证发现若论其治邪退热。较量权衡。又可一言尽哉。诸集类方论。徒多其证。聚其方。未有明言其脉证属于何因。害于何经用何药为君以治之。苟不潜心于仲景书者。吾未信其泛然从方论者。果切于病情乎。瓜蒂本草谓其主胸腹邪气。皆吐下之。此以夏伤冷水。水行皮中。而皮中者。岂非属表。何乃用是药去胸中之水乎。盖内经有形寒饮冷则伤肺。况皮乃肺之所合。内外相应。且瓜蒂又治四肢浮肿下水。而冷水之在皮中者。不惟灌洗得散。

  而饮冷停水者。亦得散于皮中。故两者皆得而用之。嘉言合论治 。用白虎加人参汤瓜蒂汤二方。

  〔补注〕金匮治 病。只出二方。一者白虎加人参汤。专治其热。以夏月之热淫。必僭而犯上。伤其肺金。耗其津液。用之以救肺金。存津液也。孙思邈之生脉散。李东垣之清暑益气汤。亦既祖之矣。一者瓜蒂散。专治其湿。以夏月之湿淫。上甚为热。亦先伤其肺金。故外渍之水。得以聚于皮间。皮者。肺之合也。用以搐其胸中之水。或吐或泻而出。则肺气得以不壅。而皮间之水。得以下趋也。何后人但宗仲景五苓散为例。如河间之通苓散。子和之桂苓甘露汤。非不得导湿消暑之意。求其引伸瓜蒂汤之制。以治上焦湿热而清肺金。则绝无一方矣。抑知无形之热。伤其肺金。则用白虎加人参汤救之。有形之湿。伤其肺金。则用瓜蒂汤救之。各有所主也。

  卷三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证三条方十二首)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

  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钱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

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