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古今医统大全 明 徐春甫
序
予尝谓造化者,万物之司命;君人者,三才之司命;典校者,文章之司命;将帅者,三军之司命;而医也者,又自天子以至庶人者之司命也。其所关系岂浅鲜哉?故先儒有云: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而孙思邈亦曰:不明阴阳者,不足谓之太医旨哉斯言,诚业是业者所当深切究心者也。予独怪今时之医,始无见理之明,终无应变之巧。务奇诡者,或远慕而近遗:局方书者,或举一而废百。此虚实损益之间,不免毫厘千里之谬,而医之祸人不为少矣。 其然者,则考索未精,体玩未熟,与闻见之未广耳。新安徐东皋氏,潜心斯道者,殆三十年,其活人不可以千万计。尝谓予曰:医之精髓奥窍,《内经》一书备之。嗣是人殊代异,门径虽多,要不能出乎此。譬诸峙者皆山,而泰岳则其宗也;流者皆水,而沧溟则其元也。然自非综博千古,参伍诸家,旁搜曲证,又乌知《内经》有兼总条贯之妙耶?此《医统》之编所以不容已也。予取而读之,见其条分缕析,随论折衷,如纲之在网,如领之在裘,俾学子一举而免颠倒紊乱之弊,题之曰《古今医统》。是真能会百家之异同,接轩岐之正脉,虽谓此书之外无医可也。昔仲尼簇圣之大成,朱子集诸儒之大成,若徐君亦可谓集医家之大成矣所以登斯世斯民于春台寿域之中,厥功固不伟欤!虽然,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徐君以明医重京师,齐驱襄扁,奴仆刘张,无险夷难易,随试而辄效者,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医统》又其绪余也。
是在学人之自得焉耳。知言者以为何如?
钦差提督漕运镇守淮安地方总兵官太子太保灵璧侯古濠汤世隆撰
序
《古今医统》四十帙,厘为百卷。祁徐君春甫所裒辑。上自太昊炎黄,迄于我明,本原医经、药品、禁方、诸名家论著,旁及经史、国典、诸杂家言,凡二百七十余家,二百八十余部。
区别类从,钜纤毕举,斯已勤矣。徐君为人,诚一长者,操术慎而用志精。其为医先调护而后攻伐,不捷出以为奇,不亟效以为快。遨游诸公卿间,虽绵 沉痼,能终任之,迄以无害,庶几哉孔子所谓有恒者乎!故其博考远稽,折衷辨正,若斯之勤也。余读诸史艺文志,医家者流为书无虑数百种,盖其详哉。然古经微义,逸者过半,而新义凿说日益多,始学眩乱,莫适为准。又古文玄奥,骤难句读。于是窃取晚近,以偶幸一中,而轩岐诸书,往往束而不观。即号称名医,间叩以运气脉候及俞穴所居,辄愕眙口噤。夫医非小道也,立生民之命,赞天地之功,其惟医乎?古圣代作,辨百药性味,自神农;原百病起愈,自轩帝;制汤液匕剂,自伊芳尹;乃其传,自《内经》。《内经》衍于秦越人,为《八十一难》。汉兴,仓公传其学,史称《脉书》,即《内经》。
《药论》者,本草也。下及南阳仲景益着。盖徐君有言:譬之儒家,《内经》尚矣,斯医之六经乎;《本草》其《尔雅》也;南阳、河间、东垣,其四子书也。惟是六七家言,是谓本业。儒不习本业,不可为儒;医不习本业,不可为医。今世祖《难经》《脉诀》,与《内经》等;宗高平、义乌,与南阳诸家等。徐君不然,独违众而发其谬,谓今医学坏于《难经》《脉诀》。《难经》所引多非《素问》《灵枢》本文,而意旨相矛盾。《脉诀》误以大小肠属两寸,而下部脏脉乃越关而上。
此皆后人所托名,甚非秦越人、王叔和之本书。然《脉诀》之谬,本叔和《脉经》启之。夫脉误则证治未有不误者。故世宗高平,非也。彦修诵法南阳、河间、东垣,能读三家书,而不知合变。
盖其用药执泥,如士人用帖括耳。故世泥义乌亦非也。大都徐君,上下数千载,一准于《内经》,以律诸名家。合经者宗之,悖经者斥之。故其书首《内经要旨》,次羽冀《内经》者,次脉候,次运气,次经穴,次针灸,然后及内外诸证治,妇女老弱、奇病秘方,为说甚具,而以本草集略及养生家言终焉。要在明《内经》之旨,正炎黄之统,使轩岐问答千古如存。其他解肌搦髓、揲荒爪幕、浣胃涤脏,神术也,存而不论;巫祝、马钤、楮书、高诀、赵要、彭编,异说也,削而不录。总统百家,以归《内经》,此徐君《医统》之所为作也,盖有恒者之效也。
赐进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前太常寺卿两京国子监祭酒司经局洗马经筵日讲官知起居注同修国史会典副总裁郡人颖阳许国书
序
天下之治方术者,亦异于古之道矣。古者人专师,师专法,累功而就业,历试而尝效。故挟策寡而取用宏,彼精于己,无藉于外也。乃后世不然矣,临病而考治,按方而索功,彼之不效,而此之是求。嗟嗟,以余观于今,天下尽然,而独医乎!古者人专师,师专法,师秘而不忍传,学人久而后可得。然且斋戒以将之,盟誓以信之,诚而听之,终而守之。其治人也,一意摄志,罔敢二三。故病者之听夫医,犹听神明,正反从逆,惟其所用,至割皮解肌浣肠刳骨不惜,医诚良而听之诚是也。今医师遍天下而不攻,学人亟求食而不能尽其术。病者疑信半而姑听命焉,而又以好全恶危之心待之。病非在皮肤,而效求于旦夕,旦不效旦更,夕不效夕更。而医不敢聚毒以尽其技,况敢言割皮解肌、浣肠刳骨之难乎?故天下不尊医,而医亦不自尊。急而求医,医亦急而求术,夫然后贵于蓄方,曰:吾其方,非吾方,上古圣人之方。故病者即不信医,信上古圣人,而医亦不至妄投一剂以祸天下。故古之艺精而试,今之艺试而精;古之人法治病,今之人病合法;古之法宜简,今之法宜繁,亦势然已。徐君之作《医统》也,上自黄帝、岐伯、俞跗、和缓、仓扁、和佗、叔和、仲景之书,下逮曲巷小师之技,裒 欲尽。一病而状百变,一药而效百试。此之一法,而又有彼之一法者存,使天下之治方术者,就资而就给,精思而慎发。借无十全,亦寡失耳。故余谓徐君有功于今也。徐君新安人,名春甫,合为太医之官。太师成国朱公客之,公卿皆名其术。始徐君行四方,挟书多。其在京师,会国家有大编摩,公卿得观秘书,故聚方滋富。然徐君所治病有妙巧,病已辄自纪所以治。满几合矣,而未尝胶方。此长安所以名徐君哉!
赐进士翰林院国史检讨纂修世宗实录从仕郎句甬蛟门沈一贯撰
序
余盖读黄帝书云:若窥深渊而迎浮云,一何难究哉!夫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古人属意甚微,穷力甚久,其术洞鬼神,含造化,至精矣。犹然噤 睢盱,盖其慎也。周之时,医师隶于冢宰,岁终有稽,十而失一。即次其食。未必人镜于道,乃斤斤守法,论究经脉、五诊奇 ,不敢以堕,有足尚焉。后之业医者,较视之何如哉?灵兰、石版,既未有能名其说,专家授受者,药性、脉理、病机、治法尚芒如。而乃肆炮纵合,以规偶中之利,又未有以稽其失者。师无所承,宪无所畏。以眇微幽 不可致思之术,而灭裂若此为。吁,其可慨矣!吾邑东皋徐君,少时学儒,去学医,攻探研极,究寻诸名家。谓淳于意以医状,王叔和以《脉经》,钱乙以五脏方,杨士瀛以《直指论》,刘完素以《原病式》,罗天益以《卫生宝鉴》,类不可胜数。然人各师其见,家各颛其方。辞说丛衍,则译导难;简牍浩汗,则裒 难;机指甲乙,则审谛难;针石离合,则该验难。欲以提综五行,参纬十二候,启玄命之秘,而施弘济之功,何由哉?乃远稽古哲,近述名流,宗旨必存,小技兼录,纂成一书,名曰《古今医统》。纪众术之所从,则河济殊派;穷万毕之攸致,则溟瀚同趣。使读之者,如笼挫韬略,抡算无遗。或张旗整列,而接刃广原;或衔枚循间,而决骤顷刻。虽奇正不常,要之皆足制胜,何也?其法具也。余又闻,法之示人迹耳已。至乎不以汤液醴洒,而湔浣肠胃,不以 石 熨,而解搦筋脉,非通于神明者,不能与几。徐君以法公诸人,而其所治病,则神在秋毫,每遗外而自得。故从治逆治,罔不辄效。
其于声称甚着,盖又以用法而不胶于法也。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编修纂修会典文林郎新都余孟麟撰
序
新安徐君春甫者,余闻之且久。其人少通儒学,博综群籍,性高迈爽恺,言论 不倦,有古逸士风。晚精轩岐家书,日夕揣摩其理,即一诊一视,一方一药,必穷其要领,而后乃用且治。
今居药京师里中,凡几何年,活人已莫可计,户外履常满。即人不持钱来,病而有疑且难,众人莫可谁何,又有亟且殆,医师过而却走,君以次应之,鲜有误。传谓挠之不浊,澄之不清,盖不特如其人,又如其术矣。君子故尝与之并论,然又无他术,要之惟得乎要领焉耳。君尝谓:病所凭者,医也;医可恃者,方书也。今之书不为不侈且盛,然多支离蔓延,渊源莫究,或执用己私,而失于商略。宝陈言者,燕石十袭;夸世传者,敝帚千金。披书于席,不啻聚讼;挟艺乎市,鲜克奏功。是则何以见往圣赞化成能康济元元之道?于是尽取其书,自炎帝以还,讫于我明,凡大圣名贤,哲流高技,玄编异帙,奥言隐论,一一为之纲分目析。考异同之说,祛乖戾之见,参之实识,验乎经效。未尽厥理者,则衍之以会其通;隐僻不断者,则伸之以见其旨。使议论有源,治疗有法,勒成一书,号曰《医统》。一开卷而其道灿然大明,譬之行者手挽指南之车,即失路于遐荒僻壤,盖有不必谋之道旁,而无有乎倒行逆施之患也。君子曰:由是而可以见徐君之用心矣。
始君以一人之身行于一方,以为未足,乃必使其道传之人人,俾五方之人相与终受其济焉。较之过邯郸为带下,入雒阳为耳目,居咸阳为小儿,则大有间矣。书凡百卷。梓之者,太师成国朱公。
公博古好善,以HT 写讹舛,则不无误人,此则公梓之之意。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实录纂修官婺州HT 阳赵志皋撰
序
《医统》一书,新安徐君所编次者。徐君自言其少时喜攻医术,即古今方书裒辑甚备。即未备,辄又遍历坊肆间,访文献大家求之矣。以是博精诸方伎,为人已病奇验。行游京师,诸贵人饬舆马迎君者,踵相属也。往岁吾乡侍御少泉郝公疾,予过而问焉。其仆为予言:昨朝出,无恙。
比暮,之客所,与客语未竟,忽自仆地。及持归,即患左臂不和,又时作眩状,疾呼弗省也。予私心危之,属医数辈至,治皆弗验,乃往迎徐君。徐君视诸医所为治,则笑曰:夫兹病,郁也,烦懑而不宣,其发必遽,纭缘于阳络,为臂痹;逆攻于上,必作眩。诸君以风治之,左矣。乃为清痰发郁之剂饮之。有顷,少泉公目微瞬,嘘唏服臆,泪淫淫承睫,呼儿以泣。众惊问其故。有客曰:少泉公性至孝,即京邸宁独居,不以携家,曰:留侍太夫人尔。以故公子卒且数月,不及闻。既闻,意其拊擗忉怛,顾避左右,无以尽哀,则含悲贮恸而止。兼为太夫人虑,恐以其孙毁,奈何不郁而为疾?徐君言是也。于是,众皆挢舌相视,奇徐君术为神。不数日,少泉公愈,乃持徐君所集《医统》一书示王子。王子曰:嗟乎!《灵枢》《素问》玄藐矣。上池奇刻青囊金匮之术,载籍所不传。后学人罕通其说。仓公、阳庆、东垣、仲景诸人,扬镳分轨,各自名家,顾知其孰为方书之六经,医宗之孔孟也?予特善徐君近述远稽,泛游广涉,即上下数千年间,圣儒哲匠、绝伎殊方,综考殆尽,可不谓博雅者哉?夫闻见富,故智意充;品惊精,故运用妙。以能决嫌疑,定可治,随试辄验,安可谓无所本也?世医问证而厉针,按方而投匕,犹尚茫然寡效矣,矧夫疾痛幽暖, 结心曲,有左右所不及知者。而望气察色,顷刻立断,即阻垣见物,曷以加焉?然则徐君玄识洞解之妙,固不在方书间,特籍方书以为筌蹄云尔。遂书其卷端归之。
隆庆庚午夏六月望日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纂修国史云中对南王家屏拜书
序
昔者上古之世,洪 未凿,民不夭札。厥后风气渐开,情窦日启,疾病生焉。黄帝恻悯,济以医药,而《内经》作矣。后世因之,迨自秦汉唐宋以下,代不乏人。载之简篇,汗牛充楝。咸以神其术,妙其用,而跻天下后世于仁寿之域者也。春甫家世业儒,恒读《素问》诸书,颇探索其医之赜隐。然而义理微茫,精渗错别,甲可乙否,莫之适从。所以惮浩繁者,撮拾残言,谓之快捷方式。致使本源根核,无所稽考。其不淆圣经而残民生者几希。予不自惭愚陋,以平素按《内经》治验,诸子折衷,及搜求历世圣贤之旨,合群书而不遗,析诸方而不紊,舍非取是,类聚条分,共厘百卷,目曰《古今医统》。盖援上古之法,以迨历世之良,而兼总于今日,统集异同,井然区别,汇成编帙,灿乎可观。庶几厌繁者有所归,趋简者无少失。一开卷而医之法制权衡始终本末,如视诸掌。其于养生,不无小补。若谓全书,曰非阙典,则犹俟于贤知者焉。
嘉靖丙辰仲冬长至日新安徐春甫序
内经要旨序
予尝谓操舟必资于剡木,而射者必以彀。医之有道,古也。自神农氏开其天,黄帝氏继天创始,与其臣岐伯着《内经》《灵》《素》,为万世医学之鼻祖。邈乎不可尚已。嗣是而下,代有作者,如张机以热论著《伤寒》,李杲以谷气着《脾胃》,守真以运气着《原病式》,咸得《内》《素》之旨。迄今阐圣济民,传之永永,诸贤之功不可诬也。何后世之业是者,惟执方以待病,不胗候以裁方。有定之见,牢不可破;无穷之病,懵不加察。上溯正反从逆之治法,虚实补泻之权衡,蔑如也。且率用己意,别立门墙,如王之《脉诀》,七表八里九道;朱之《纂要》,指病泥方。学者乐趋捷迳,而寝失其大道。寥寥数百载,卒莫有厘而正之者,岂不由真经之晦塞,他歧之滋惑欤?有唐及宋,屡诏名家,校正徒勤而真传靡获。方书种种,汗牛充楝,奚益哉?甫本庸愚,辄不自忖,乃敢因滑氏之钞目,而益以诸贤之勾玄,提注详明,辨释条达,僭名曰《内经要旨》。
而于黄岐之神圣,历代之精英,虽不足以窥其阃奥,而宏纲大旨,似有得其门而入者。通方大哲,幸鉴管蠡之见云。
嘉靖丁巳仲春既望新安后学徐春甫序
跋
《古今医统》之于医书也,犹河海之于细流也。医经之类悉以靡不载于兹,便一披卷,则古今之群书粲然可见。然近世所将来之唐本几希,而志于医者大率索之弗能辄得,不可以无遗憾。
故今二三氏胥共命工欲寿之梓,以广其传。其用心原虽不殊龙断求利,矢人函人岂齐论哉?兹书遍行于世,则宿病顿愈,沉 可起,斯亦可谓济民之一助,而众庶之幸者也。于是予窃聚数本,与精于此业二先生俱分帙检阅焉。脱简衍字已不少也,各窥瞰之所及,粗虽加点窜,尚恐有风叶在矣。然中间或一字,或二三字,有相磨灭难通晓者,阙以俟来者,庶识者考之云。
明历三祀龙集丁酉年十月壬辰立野春节书于蓬生巷
凡例
一、是书之编,目曰《古今医统》。撰取历代医源,肇自羲皇,流于斯世,翰衍相承,其来尚矣。凡圣贤立法制方,足为天下后世准绳者,今悉考其事迹,例于卷首,俾后学得以溯流穷源云。
一、诸名医史书所载及出各家文集,学本《内经》,方法醇正者,录之无阙。若涉于幻诞理法之外,如《晋书》所载佛图澄、单道开,金之马宗素、程德斋之流,不敢悉录。其有名,如矫氏、俞氏辈,皆医之宗,虽无传亦录之。
一、纂是书以黄帝《内素》为宗,及史书诸子之集,凡有一节之所长,可以羽冀医学人,悉探而附之。其畔经背理,如马宗素之《钤法》、高阳生之《脉诀》、赵氏之《精要》、彭氏之《类编》,则反滋医之惑也,并不载录。然古今医书,天下广博,殆非一人所能遍睹,若会其极而该其全,则有俟于博雅君子。
一、《内经素问》为医书之祖,诚古先圣人立言立法之准者也。其后诸贤悉宗其义而发明之,未有舍《内经》而成良医者。自唐太仆启玄子注释,得失相半,嗣以滑氏《钞》而陈之,尚未足以尽善。今纂其要旨,集为一卷,俾业医者熟诵玩味,自有以契其玄。而凡临病诸说之同异,故不能乱其真也。
一、先哲立论切于证治之可法者,广博兼该,而非一隅之说。如王安道、朱彦修辈,《本草衍义》、《病治八要》、《奇效良方》、《药用君臣》等论,则凡可以翼医者,通考附前,便于观览。
一、医道以脉为先,苟不明脉,则无以别证。今世医言脉者,多以《脉诀》七表八里九道为名,左心小肠为宗。部位错乱,而诊候必不准矣。今辨叔和《脉诀》之谬,取《内经》诊候之法,合为一卷。
一、病证各分门类,首论病源,一主《内经素问》;次以脉候,较以王氏《脉经》、滑氏《枢要》;次以治法,历取名家之所长;次以药方,精选经史之必效。出自某集,纪别各条之下,庶有所据而知其本云。
一、病机祖《内经》,述巢氏,区别表里虚实寒热之源,则类药方,亦按表里虚实寒热继之于后。庶对证检方,如方圆之就规矩,自有不容少戾者。
一、各病宜于针灸,其经穴附带本证之后。古人针灸,并书卷首,以其有神速功。今人畏而不用,为医殆亦鲜精。竟不知奇功伟绩,立可起死回生;对证取穴,无不应手获效,岂小补哉?一、凡不可治证,医所当知。病有一脏之气绝者,药必不能以强生。如黑色见于耳及命门悬壁间如烟煤,是肾气以绝,死;肉脱身不去者,死;脉无胃气者,死。皆其元气绝亡,断不可治。
今人不工望闻问切,而惟以问之一端,多有不识死候而药之。此医之大弊也。扁鹊之于齐桓,医缓之于晋景,皆莫能生之证。今以死候类编脉法之后,例之无惑。
一、论养生导引,诚古人治未病之方。今人惟待病而求药,殊不知善摄生者,譬犹曲突徙薪,自无焚燎之患矣。故选修真道藏之可法者,并附焉。
一、药性最为要务,本草故为备悉。兹亦附探节斋《集要》,并周王《救荒本草》,合为二卷。
其庶乎大观捷目云。
一、运气为天地阴阳造化之常变,而凡民病莫不因之。医家不知运气,则亦眇而能视,不足与有明也。至于马宗素之流,多见其为穿凿也。今若此并删之,而惟以《内经》运气为主,详释图说,集成全书,以备治疗验证稽考之易耳。
一、凡出奇治法并秘验药方,及平日闻见于四方之说,而可以为规鉴者,窃附卷后,不敢同例于前贤也。
一、妇人门悉纂《妇人良方》之要者。胎产之病,尤为至要,备选《产宝》程氏等书奇效之方,而并附焉。
一、凡老人血气既衰,投药亦异。王隐君之论一着,而后《养老奉亲》等书嗣而集焉。兹录表端,固不敢略。其所以平居食养,疾病方宜,无不具备。然则,孝弟也者,其可不知此云?一、小儿病机悉尊钱氏、陈氏。至于痘疹惊疳,此又急证,诸名家辨论病源,经验奇方,悉备采录,以成全书。俾学人无遗憾也。
一、凡服药忌宜,制药法例,并引经新久,人多以为不紧而忽之。殊不知行远升高必由卑且近者及之耳,故录之无阙。
助梓缙绅诸公氏号
太师兼太子太师成国公朱(讳希忠,号葵亭,直隶凤阳人。)太子太保恭顺侯吴(讳继爵,号松川,陕西凉州人。)中军都督府管府事临淮侯李(讳言恭,号秀岩,直隶盱眙人。)太子太保漕运总兵平江伯陈(讳王谟,号万峰,直隶合肥人。)户部尚书王(讳国光,号疏庵,山西阳城人。)礼部尚书陆(讳树声,号平泉,直隶松江人。)太子少保都察院掌院事刑部尚书葛(讳守礼,号与川,山东德平人。)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朱(讳衡,号镇山,江西万安人。)兵部右侍郎梁(讳梦龙,号鸣泉,直隶真定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讳省,号幼溪,福建长乐人。)右春坊右谕德翰林院侍读何(讳洛文,号震川,河南信阳人。)翰林院修撰赵(讳志皋,号 阳,浙江兰溪人。)大理寺左少卿前兵科都给事中李(讳巳,号月宾,河南磁州人。)太常寺少卿前户科都给事中贾(讳三近,号石葵,山东泽县人。)太仆寺少卿前吏科都给事中刘(讳不息,号观海,山东滋阳人。)大理寺寺丞前提督校学监察御史傅(讳孟春,号仁泉,江西高安县人。)锦衣卫管卫事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黄(讳浦,号涧川,河南洛阳人。)锦衣卫南镇抚司管司事指挥使冯(讳邦宁,号后溪,直隶深州人。)锦衣卫南镇抚司管司事指挥佥事史(讳继书,号云津,应天溧阳人。)锦衣卫提督象房都指挥佥事朱(讳希慎,号修,直隶凤阳人。)分守燕河副总兵陈(讳文治,号膺溪,浙江秀水人。)吏部考功司郎中戚(讳杰,号肖湖,直隶泗州人。)吏部验封司郎中郑(讳汝壁,号昆岩,浙江缙云人。)吏部文选司员外蒋(讳遵箴,号松屏,广西全州人。)吏部验封司员外徐(讳元太,号华阳,直隶宣城人。)吏部文选司主事赵(讳国璧,号全吾,直隶东明人。)吏部文选司主事王(讳城,号四槐,顺天文安人。)吏部考功司主事黄(讳克念,号思轩,河南宁陵人。)吏部验封司主事徐(讳一 ,号宾吾,浙江西安人。)户科都给事中光(讳懋,号吾山,山东阳信人。)工科都给事中侯(讳于赵,号葵所,河南杞县人。)刑科左给事中周(讳良寅,号象林,福建晋江人。)户科给事中张(讳孙绳,号约斋,广西临桂人。)江西道监察御史雷(讳嘉祥,号震宇,四川井研人。)湖广道监察御史王(讳民顺,号如水,江西金 人。)太仆寺寺丞葛(讳昕,号龙池,山东德平人。)左军都督府经历周(讳宝,号龙津,直隶吴江人。)顺天府治中刘(讳巡,号水山,河南鄢陵人。)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伏羲氏以木德王,风姓,蛇首人身,生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因始有妊,生帝,都于陈。其理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人,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作二十七弦之琴,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炎帝因斯,尝百草,以制九针,以拯夭札矣。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按《通鉴》《帝王世纪》及《本草》序,炎帝以火德五,生于姜水,因而姓姜,有圣德,始教天下耕种五谷,故曰神农。味草木之滋,察寒热温平之性,辨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神而化之,作方书以疗民疾,立医道救民夭札,着《本草》四卷。至梁,陶弘景以《名医别录》加之为七卷。至唐,李绩、许孝崇等奉诏更复采摭,去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缪,纂修为二十卷,于今行焉。炎帝救民,泽及当时,恩垂万世,何休哉!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按《通鉴》《帝王世纪》《九鼎丹经》,黄帝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之子,长于姬水,故又姓姬。生而神灵,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见日月星辰之象,着星官之书,占斗纲所建,始作甲子。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受青牛紫府先生,三皇天文以效,万神至具。适崆峒,问广成子,受以自然经。登玉阙,得玄女九鼎神丹。至茅山,采禹余粮烹之,得铜,还荆山之下,鼎湖之上。三炉定药,九鼎丹成。黄龙下迎,黄帝上升。群臣从上者七十余人。万姓仰望,故后世因名其处为鼎湖云。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按《素问》,黄帝时人,岐伯师也。岐伯相为问答,着为《内经》云。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按《内经》序,岐伯为黄帝之臣。帝师之,问医,着为《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唐太仆王冰次注,为医之祖书,脉理、病机、治法、针经、运气,靡不详尽。真天生圣人,以赞化育之书也,今行世。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黄帝臣,未详其姓。佐帝论脉经,穷究义理,附《素问》中。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黄帝臣,未详其姓。佐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有问对难经,究尽义理,以为经纶。自到于今赖之。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黄帝臣也,善医术。治病不以汤液醪醴、 石矫引、汤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炼精荡形,以去百病。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黄帝臣,俞跗弟也,其医术多与其兄同。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按《本草》序,为黄帝臣。撰《药性》四卷及《采药录》,纪其花叶形色,论其君臣佐使,相须相反,及立方处治寒热之宜,至今传之不泯。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按《素问》,雷公为黄帝臣,姓雷,名 ,善医。帝燕坐,召雷公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若能览观杂学,别异比类,通合道理,务明之,可以十全。若不能知,为世所怨。又曰:子知医之道乎?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王侯。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愚蒙,以惑不闻。臣受业,传之以教,请诵《脉经》上下编。至于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云。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 为狗。人有疾求医,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按《列仙传》,黄帝时医也。善识马形气生死,治之即愈。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师皇曰:此龙有病,我能医之。乃针其唇及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又数有龙出其陂,师造而治之。一旦为龙负之而去,莫知所之。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尧帝时臣,以鸿术为尧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三代
按《通鉴》,伊芳尹佐汤伐桀,放太甲于桐宫。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芳尹。
着有《汤液本草》,今行世。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三代
初作周医官。谓人惟五谷五药养其病,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以五脏之动,遂用五毒攻之,以药疗之。出《史记》。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三代
以上三人无传,并周之良医也。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三代
未详其姓,春秋时人,秦良医。有张子求疗背疾,谓之曰:非吾背,任君治之。 医之即愈。
必有所委,然后有所任治之也。出《尹子》。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三代
春秋时人,未详其姓。晋平公求医于秦。秦使医和治之,曰:不可为也。公近女室之疾如蛊,淫溺惑乱之所生也。良臣将死,天命不 。淫生大疾,过则为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君今不节而淫惑,不可为也。公曰:良医。是岁赵文子果卒,其后平公亦毙。出《春秋左传》。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三代
春秋时人,姓高,名缓。晋景公病,求医于秦伯。秦伯使缓治之。未至,景公梦二竖子,相谓曰:缓,良医也,我辈将逃之。一曰:我居育之上,汝居膏之下,其奈我何?缓至,视公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及,药之不至,不可为也。公曰:良医。浓礼归之。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三代
春秋时越王钩践之臣,佐越王灭吴,遂退身遨游五湖。有服饵之法,可以度世,并授孔安国等,皆成地仙,数百岁如童颜。医药济人不取利,所居处不二年,致富,弃其所积,迁徙别居,逾年而富。人咸称为陶朱公。问聚财之法,惟曰:种五谷,蓄五 而已。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三代
战国时宋之良医,洞明医道,兼能异术。龙叔子有疾,文挚令背明而立,从后视之曰:吾见子之心,方寸之地虚矣。治之遂愈。齐闵五疾,召挚视。谓太子曰:王疾得怒当愈,愈后杀挚,奈何?太子曰:吾当与母共保于王,不杀。挚不解履登王床,王怒叱,疾即瘳。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三代
吴郡人,学道于蜀中。能消灾除病,以药救民,服者立愈,功德感天。周赧王十年,老君遗节遣使召羲升天。子弟求之,不知踪迹。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三代
战国时汉阳人。常采百草花,水渍之,瓮盛泥封,自正月始,迄九月末,又取瓮埋之百日,煎丸之。卒死者,以药丸纳口中,水下之,立活。时人称为神仙云。出《外传》。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秦
六国时人。当时鲜有识之者,扁鹊奇之,谨以礼遇。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乃悉取禁方授之。出《史记》。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秦
姓秦,名越人,卢国渤海人。得《素问》、《灵枢》之旨,着有《八十一难经》。少为舍长。
舍客长桑君善医,出其禁方传之,饮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鹊如其言饮水,果视疾尽见五脏 结。一日见齐桓侯曰:君疾在腠理。侯曰:无疾。后五日复见曰:君疾在血脉。五日又见曰:君疾在肠胃。又五日曰:君疾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不数日,侯疾作,扁鹊已逃去矣,侯遂死。然则治之于轻微者,常易愈;治之于重着者,必难痊。学人不可不知。太医令李醯嫉,阴杀之。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秦
琅琊阜乡人,常卖药于东海边,人称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夜,赐金璧万数,以赤玉舄一量以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置之而去。始皇遣使徐市等入海访之,不能至而还。
出《列仙传》。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秦
泰山人,世好黄老,自言三百岁。卖药都市,后作黄散赤丸。民间疫气,死者万计。文子推朱冠与散饮之即活。后至蜀中贾药,人望之如神仙云。同上。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秦
为秦太医令,与扁鹊同时。自愧医不若鹊,遂阴使人杀之。鹊为当时神医,醯嫉杀之而不及罪,则秦之纪纲法度颓败可知矣。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秦
扁鹊弟子。号太子死,扁鹊使子阳用厉针砭石,以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遂苏。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秦
扁鹊弟子。虢太子疾死,鹊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八减之剂和煮之,以熨两胁下,遂能起坐。
俱出《史记》。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秦
不知何许人,卖药于汝南市中,悬一壶于肆,市罢,辄入壶中,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见之,因携酒往拜。公与俱入壶,但见玉堂清丽,旨酒甘肴,共饮毕而出,曰:我神仙也,子能相随乎?长房遂从公入山求道。使独处群虎中,房不恐。又使卧空室,以朽索悬万斤之石于心上,房亦不移。公曰:可教也。复令食粪,房意恶之。公曰:子几得道,妨于此不成。惟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投杖葛陂中。房如言,视之,则龙也。遂能驱百鬼。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姓淳于氏,名意,齐太仓长,临淄人。少好医方,穷道,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医愈高,视疾洞知生死。齐后疾,召诊。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便。意药一饮溲即通;再饮病已。所以知后病者,诊其脉,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脉大而燥者,膀胱气也;燥者,中有热也。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性资天成,穷格事物之极,博览群书,善医药。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王安道谓《淮南子》多寓言,夫岂不信?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桂阳人也,汉文帝时得道,人称苏仙公。公早丧所怙,乡里以仁孝着闻。宅在郡城东北,距县治百余里。公与母共食,母曰:无 。公即辍箸起身取钱而去,须臾以 至。母曰:何所得来?公曰:县市。母曰:去县道往返二百余里,顷刻而至,汝欺我也。公曰:买 时见舅氏,约明日至。次日舅果至。一日,云间仪卫降宅。公语母曰:某受命仙录,当违色养。母曰;我何存活?公以两盘留,母需饮食扣小盘,需钱帛扣大盘,所需皆立至。又语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树,患疫者,与井水一升、橘叶一枚,饮之立愈。后果然,求水、叶者远至千里,应手而愈。出《列仙传》。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山东人,得黄帝扁鹊之脉书,诊病洞知人生死。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淄川唐里人,好医,为当时重。初,淳于意从,悉教之以妙方,乃曰:无以传人。意曰:不敢。且曰:尔后必为国公,吾方尽矣。山东阳庆方甚奇,汝可师之,必得也。意遂辞光而师庆。
出《史记》。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字君卿,父为医官。护少诵经方、本草万言,有敏颖资,老者咸重之。谓之曰:以吾子之才,何不学宦。遂辞父学经,官为京兆尹,甚有声誉。出《汉书》。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不知何郡人,少敏有量,好经方本草,及究黄帝扁鹊之书。为当代良医令。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不知何郡人,习经方,工于治疗,学业精博,为齐王侍御医。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临淄人,志***人,酷尚医术。就齐太仓公淳于意学五诊脉论之术,为当世良医。并出《史记》。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临淄人,为齐太仓长,性好医方,精于延医。临淄王犹以其识见未深,更令学于淳于意,名遂着。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仕济北王太医令,王以其术未精,令就淳于意学经脉,及奇络结俞穴所在,定 石刺灸之法。
岁余尽通,以此知名。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为济北王太医,王亦以其未尽善,令就学于淳于意,数岁悉通,遂名当代。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临淄人,言貌谦恭,风仪温雅,好医,就仓公学,乃马齐医令。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不知何郡人,谦柔好学,悉心于医。受业于仓公,教以上下脉经、五诊之法,亦以名知汉代。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河间人,饵巴豆,卖药都市。河间王病瘕,服俗药,下蛇数十余头而愈。王见玄俗立日中无影,以女配之。俗夜逃去,隐于常山中。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南阳人,志性沉简,笃好方书,精明脉证,疗病十全,当时所重。张仲景从而师之。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字仲景,南阳人,受业张伯祖,医学超群,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建安年间,病伤寒死者,十居其七。机按《内经》伤寒治法,存活甚众。着论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为诸方之祖。凡移治诸证如神,后人赖之为医圣。又有《金匮方》,亦其遗意。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广汉人,常钓鱼于涪水,故号涪翁。善针,愈病应效,乃着《针经》、《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师之,年久乃授之,高亦隐不出。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广汉人,好医,问道无倦,人有一艺长于己者,必千里伏膺。闻涪翁善医,及《针经》、《脉诊》,寻积年乃得之。名擅当代,为太医丞。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和帝时太医丞,帝令嬖臣美手者,杂于女子帷中,试玉诊脉各一手,问其疾。玉云: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帝叹息称善。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丹阳人,父为长史。建好道不仕,学导引服食延年之法,治病有奇效。后自绝谷,不食烟火,行步如飞,或去或来,如此三百年,后绝迹不知所之。出《列仙传》。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不知何郡人,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矫矜,尚于救济。得仲景禁方,名著当时。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汉
仲景弟子,知书疏,撰《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囟经》行世,名著当时。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魏
按《三国志》,沛国谯人,字符化。博学通经,举孝廉,不仕。好养性之术,又精医方,有疾求疗,数剂而愈。视疾有宜针灸者,即与针一二处。宜灸者,即与炙一二处,应手而愈。有病骨髓,汤药针灸之所不能及,与麻药一服,须臾如醉死,无所知,方破割取病。右在肠胃,则取湔洗之,复缝定,膏摩之,四五日如故,人不苦痛。着有《内照图》行世。后为曹操所杀。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魏
华佗弟子,少通医经,得佗之传,尤精益着。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魏
广陵人,华佗弟子,以医知名,性恬 ,善医药,年九十而耳目聪明,齿坚固,名著当代。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魏
彭城人,受业于华佗,遂为名医。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魏
陇西人,号青牛道士,服黄连五十余年,又入鸟鼠山服汞,百岁如童。常骑青牛,有病殆死者,药之即活。后入丘山仙去云。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魏
京兆人,字伯休。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不二价,三十年活人甚多。桓帝聘之,康逃入灞陵山不仕。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吴
不知何许人,常磨镜于市,因见疾苦者,有紫药丸与之,立愈,如此十年。后大疫时行,负与药即活,不取一钱。吴人知其为真人,后处吴山绝顶。语人曰:我还蓬莱山,此下出有神水崖,汝曹饮之,可愈疾,果验。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吴
字君异,侯官人,精医。与人治病愈者,重则种杏五株,轻则一株。不数年之间,杏树多十万。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蜀
字审元,成都华阳人,好医。求治者不论贵贱必往。每于经史中得一方一论,必录之。时尚书左丞蒲公执政,擢与一官,不受。着有《经史类证备用本草》数十卷。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蜀
心性慈孝,好方药。母后病,屡更太医,不效,自制方饵,进之遂愈。群臣有疾,亲召诊视,医官服其神。宋太祖伐蜀,孟不忍生民就戮,遂走汴降阙下,太祖浓封之。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蜀
蜀人,精医,不拘局方,详察药品。释《本草》甚功,所以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蜀
字钦仲,梓潼涪人,通五经诸子,该博,笃好医方,为庶人,迁仆射,中散大夫。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高平人,为太医令。博学经方,尤精诊候,洞识摄养之道,通晓疗病之机。探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三十六卷。惜乎《脉经》误以小大肠配心肺之候,致有高阳生《脉诀》伪书窃名。误天下之苍生者,此其由也。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不知何许人,少善医方,当代称其通神。时许永为豫州刺史,其弟患心腹痛十余年,殆死。
忽一日夜间,自屏风后有鬼谓腹中鬼曰:明日李子豫从此过,以赤丸杀汝,汝其死矣。腹中鬼对曰:吾不畏之。于是使人候子豫,豫果至,未入门,患者自闻腹中有呻吟声。及子豫入视,鬼病也。遂出八毒赤丸与服,须臾腹中雷鸣彭转,大利数行遂愈。今八毒丸方是也。出《搜神记》。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字士安,安定朝那人,号玄晏先生。沉净寡欲,是有高尚之志,以着述为务。自得风痹疾,因而学医,集览经方,手不释卷,遂尽其妙。所着《甲乙经》,及《针经》行世。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不知何郡人,雅好医术,善消息诊处,为时所重。陈廪丘的得疾,连服药特发汗不出。或曰:汗不出者死。
苗教以烧地加桃叶于上,蒸之,即得大汗而愈。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字茂先,范阳方城人。学业优博,辞藻温丽,精于经方、本草、诊论,工奇理,疗多效。
《晋书》。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不知何郡人,好医术,有一艺长于己者,必千里求之。善诊诸病,疗上气尤异奇,制三物散方,治喘咳气逆最效,世所贵云。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彭城人,少以医方自达,长以才术知名,攻治众疾,随手而愈。官至太医院校尉。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不知何郡人,气性沉毅,志行敦简,善诊候,明消息,多辩论,治疸证为最高。官拜太医院校尉。出《史记》。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不知何郡人,性聪明,有才术,本草经方诵览无不通究,裁方治疗,有出众见。制五石散、矾石散等方,晋朝士夫无不敬服。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字德如,陈留尉氏人,以秀才为郎,游心博学方技,无不通会。于本草、经方治疗之法,尤所耽尚。官至河内太守。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字逸民,河东人,多学术,善医经诊处,通明方药,精富于时。名臣硕学咸敬服之。官至尚书仆射。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字敬之,为旌阳县令,时郡民患疫,十死八九,敬之以神方拯济,符咒所及,皆登时愈。至于沉 ,亦无不愈者。传闻于他郡,有疾者连路而求疗,日以千计。敬之于是标竹于郭外十里之江,置符于中,令饮皆愈。老稚羸惫之不能至者,汲水归以饮之,皆获痊愈。积功成道,白日飞升。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字稚川,丹阳人,自号抱朴子。广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下至杂文,诵记万卷,好神仙导引之法,炼丹以期遐年。所着有《神仙良史》,集五经诸史百家之言,《金匮方》、《肘后方》百卷。
年八十余,人言尸解仙云。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字玄平, 阳人,少孤,根据外家新野庾氏,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燃薪写书,写毕,诵读亦遍,遂博通百家之言。性仁爱,善医术,尝以诊恤为事。凡有疾,不以贵贱,皆治之,所活十愈八九。撰方书百余卷。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字道明,不知何郡人。以儒道自达,治莅知名,性有道风,耽尚医学。尝览本草、经方,手不释卷。及授扬州刺史,渡江食蟹,误中彭蜞毒殆死。乃叹曰:读《尔雅》不熟,为俗学所误焉。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陈郡人,祖吏部尚书,父骠骑参军。堪能清言,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强。父母疾,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微,以孝闻。武帝召为太子中庶。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不知何郡人,志性沉毅,雅有度量,少以医术知名,为太医令。出《晋书》。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晋
岭表僧人,少以聪惠入道,医术擅名。自永嘉南渡,晋朝士夫,不袭水土,所患皆脚弱,惟法存能拯济之。出《千金方》。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南北朝
徐熙
字仲融,东海人,性好黄老,隐太望山,有道士过之,求饮,因留一葫芦遗之曰:君习之,子孙当以道救世,位至二千石。熙开视,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名振海内。仕至濮阳太守。子秋夫弥工其术。
徐秋夫
熙之子,为射阳令,常夜闻有鬼呻吟,声甚凄苦。秋夫云:汝是鬼,何所须?答曰:我姓斛,名斯,家在东阳,患腰痛死。今虽为鬼,而疾痛不止,闻君善医术,愿相救济。秋夫曰:汝鬼无形,云何济治?鬼曰:君但缚刍为人,索孔穴针之。秋夫如其言,为针腰俞及针肩井各二处,设祭而埋之。明日鬼谢云:蒙君疗治,腰疼已愈。当代称其神医。长子道度,次子叔向皆神其术。
徐道度
秋夫长子,器宇深宏,节行清敏,少精医术,长有父风,位至兰陵太守。
徐叔向
秋夫次子,志性温恭,敏而好学,究心医术,官至太山太守。
徐文伯
字德秀,道度之子,精医,有学行。宋孝武路太后病,众医不识。文伯诊之曰:此石搏小肠耳。乃为水剂消石汤,病即愈。除鄱阳王常侍,遗以千金。由此名知当代,子雄亦以传业。
徐嗣伯
叔向之子,少负奇才,雅有异术,经方诊诀占候,靡不详练。悉心拯救,不限贵贱,多获奇效。时为当代所称。并出《宋书》。
羊欣
字敬元,好文艺,敦方药, 事详审,治痰精,能以拯济奇功,累迁中散大夫、义兴太守。
《宋书》。
薛伯宗
善以禁气治疾,公孙泰患发背,伯宗为气封之,置斋前柳树上。明日痈消,树上便起一瘤,旬日瘤破,脓出升许,树为之萎损焉。
秦承祖
不知何郡人,性耿介。而精于方药,不分贵贱,咸治疗之如一。出《宋书》。
僧深
齐宋间道人,少以医术鸣,疗脚软香港脚之疾,当时所服。撰录支法存等书,诸家旧方三十卷,经用多效,时人号曰《深师方》。
刘涓子
不知何郡人。晋末于丹阳郊外射猎,忽有物高二丈许,因射而中之,走如电激,声如风雨。
夜不敢走,明日率弟子数十人寻其踪迹,至山下见一小儿,云:主人昨夜为刘涓子所射,取水以洗疮。因问小儿主人为谁。答曰:是黄老鬼。乃窥小儿还,将至,闻捣药声,遥见三人,一人卧,一人开书,一人捣药。即齐声叫突而前,三人并走,止遗一帙《痈疽方》,并一臼药。时涓子得之。从宋武帝北征,有被金疮者,以药涂之,随手而愈。论者谓圣人作事,天必助之,天以此方授武帝也。演为十卷,号曰《鬼遗方》云。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南北朝
褚澄
字彦通,河南阳翟人,博学经方,善医术。初,齐高帝爱子豫章王嶷,自江陵赴都,得疾日臻,帝忧形于色,召澄治之,立愈。帝嘉其能,擢尚书职。今有《褚氐遗书》,谓女人脉反男子,以心肺候两尺,此其妄谬,疑后人托名以欺人也,学人审之。
徐审
字成伯,丹阳人,与兄文伯等皆善医。魏孝文迁洛,除中散大夫侍御,宠加鸿胪卿,转光禄大夫而卒。
徐雄
謇之子,为员外散骑侍郎,医术为江左所称,至雄子之才俱盛精,太常卿。
徐之才
字士茂,雄之子,八岁能通经义,年十二为太学生,长善医术,有机辩。武帝时封昌安县侯。
武定四年,自散骑常侍,转秘书监。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进药立愈。肃宗召赐同坐,令太皇子拜之,赠帛千段、锦四百疋、车马衣服、上利田园千亩,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西阳郡王。出《齐书》。
徐之范
之才之弟,仪同大将军,亦以医名。至袭兄爵,为西阳王。齐灭,入周。《后周书》。
徐敏齐
太常卿之范之子,工医,博览多艺,开皇赠朝散大夫。
张子信
河内人,好文学,以医名。大宁中,征为尚药典御。
马嗣明
河内人,少好经方,为人诊脉知生死,针药有异常之效。武平中,官为通直散骑常侍。
王显
字世荣,阳平乐平人,以医术鸣。时文昭太后怀宣武,梦日化龙绕身,后寤而惊,遂成心疾。诸医不识,惟显诊脉,言非心疾,将是怀妊生男之象,果如其言。侍御药出入内禁,累迁御史中尉。
出《魏书》。
李修
字思祖,父兄以医学显,修于衣冠文物太后治药有功,迁中侍。撰方书一百卷。
日华子陈氏
北齐雁门人,深察药性,极辨其微,本草、经方,多由注疏,至今赖之云。
周澹
京兆人,善医,为太医令。神瑞二年,京师朝议迁都于邺,澹与祭酒崔浩进言不可,明元帝从之,诏赐澹、浩侍外家各一人。
张远游
齐人,以医道知名,寻有诏征,令与术士同合九转金丹,丹成,显祖置之玉匣曰:贪人间之乐,不能上天,待我临死方可服。《齐书》。
李元忠
赵郡人,初以母病,集方术擅名,求疗无分贵贱辄尽心。官至骠骑大将军兼中书令。
李密
字希邕,平棘人。性方直,有志行,母疾,集经方,遂尽其妙,多所全获,由是知名。官至殿中尚书、济州刺史、安城县侯,食邑四百户。
崔季舒
字叔正,博陵安平人,少孤,有敏识,涉历经史,精医术知名。并出《齐书》。
祖
字孝征,范阳酋人,博学善文,尤长于医术,当时称良。
邓宣文
不知何郡人,少以医术名,性方直,除太医尚药典御。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南北朝
陶弘景
字通明,号隐居,一号贞白先生,丹阳人。母郝氏梦两天人手执香炉来其所,既而有孕,生景。幼而敏慧,博学通经,有志养生,集医方,专拯济。高帝擢为侍读,年八十五卒,诏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撰《神农本草经》三卷。出《梁书》。
陈藏器
注本草甚工,有功于医多矣。言药性,今皆宗之。
宋侠
不知何郡人,性明敏,有学术,于经方、本草有所敦尚,以医知名。
姚僧垣
字卫法,吴兴武康人。因父疾,留心医药。梁武帝召与讨论医术,言多合意,仕梁为太医正,兼中书舍人。梁元帝病心腹,诸医不效,僧垣诊之曰:脉洪实,宜大黄剂。帝从之,果下宿食而愈,赐钱十万贯。有《集验方》十二卷、《行记》三卷,并行于世。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隋
许州扶沟人,以母病,与弟立言专集医方,遂深究其妙。仕隋为秘书省,擢朝散大夫。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行于世。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隋
权之弟,以母病,专心医术,遂尽其妙。武德中,累迁太常丞。御史大夫杜安,患风毒发肿。
太宗令言诊之。既而奏曰:更二十一日午时死。果如其言。撰有《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行于世。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隋
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炀帝晚年尤迷于色,方士进大丹,帝服之而阳过盛燥,日饮水百杯,而渴不止。君锡奏为置冰于帝前,日夕望之,而渴遂止。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隋
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博士。奏诏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罔不该集,今行世为巢氏《病源》。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隋
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侍御,名著当代,称神。诊疗出奇,能起沉 笃疾,不拘局方,述《内经》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脉,皆宗之,鲜有得其妙者。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隋
以医鸣晋,其实不在巢、杨之下,一时缙绅慕之如神,患者仰之,得则生,舍则死。其医悉祖《内经》,所着《内经训解》行世。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隋
高阳人,以母疾博览医方,遂成名医,仕陈为散骑侍郎。陈灭,隋文帝以为员外散骑侍郎。
炀帝即位之明年,有疾,令中使舆迎入便殿,登御床,医之辄有奇效。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唐
京兆华原人,七岁日诵千言,及长盛谈百家庄老之说,精究医方。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不就。唐高宗召拜谏议大夫。着有《千金方》三十卷,《脉经》一卷,今行世。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唐
宝应中为太仆令,号启玄子。笃好医方,得先师所藏《太素》及全元起者,大为次注《素问》,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又着《玄珠》十卷,《昭明隐旨》三卷。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唐
姓韦,名讯,道号慈藏,善医术,常带黑犬随行,施药济人。玄宗重之,擢官不受。世仰为药王。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唐
太原人,博学多文,雅有才度,笃好经方,精于医药。出《唐史》。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唐
洛阳人,以医名。则天时,为侍御医,尤善疗风疾,则天令撰疗精方,奏曰:风有一百二十种,春末夏初秋暮,得通泄则不至困剧。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唐
常州宜兴人,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益沉而禁。胤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药蒸,令药气入腠,周时可瘥。遂制黄 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
如其言,便得语。拜义兴太守,或劝其着言贻后世者。答曰: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惟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之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