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藏>正文

本草图经-宋-苏颂

时间:2025-01-10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11分类:医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本草图经-宋-苏颂

  本草图经 宋 苏颂

  本草图经序

  昔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以救万民之疾苦,后世师祖,由是本草之学兴焉。汉魏以来,名医相继,传其书者,则有吴普、李当之《药录》,陶隐居、苏恭等注解。国初两诏近臣,总领上医兼集诸家之说,则有《开宝重定本草》,其言药之良毒,性之寒温,味之甘苦,可谓备且详矣。然而五方物产,风气异宜,名类既多,赝伪难别,以蛇床当蘼芜,以荠 乱人参,古人犹且患之,况今医师所用,皆出于市贾,市贾所得,盖自山野之人,随时采获,无复究其所从来,以此为疗,欲其中病,不亦远乎?昔唐永徽中,删定本草之外,复有图经相辅而行,图以载其形色,经以释其同异,而明皇御制,又有《天宝单方药图》,皆所以叙物真滥,使人易知,原诊处方,有所依据。二书失传且久,散落殆尽,虽鸿都秘府,亦无其本。天宝方书,但存一卷,类例粗见,本末可寻。宜乎圣君哲辅,留意于搜辑也。先是诏命儒臣,重校神农本草等凡八书。光禄卿直秘阁臣禹锡、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臣亿、太常博士集贤校理臣颂、殿中丞臣检、光禄寺丞臣保衡,相次被选,仍领医官秦宗古、朱有章等,编绎累年,既而《补注本草》成书,奏御。又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本,用永徽故事,重命编述。

  臣禹锡以谓考正群书,资众见,则其功易就,论著文本,出异手,则其体不一,今天下所绘事千名,其解说物类,皆据世医之所闻见,事有详略,言多鄙俚,向非专一,整比缘饰以文,则前后不伦,披寻难晓;乃以臣颂向尝刻意此书,于是建言奏请,俾专撰述。臣颂既被旨,则裒集众说,类聚诠次,粗有条目。其间玉石金土之名,草木虫鱼之别,有一物而杂出诸郡者,有同名而形类全别者,则参用古今之说,互相发明,其 梗之细大,华实之荣落,虽与旧说相戾,并兼存之。崖略不备,则稍援旧注,以足成文意,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经、史及方书、小说,以条悉其本原。若陆英为蒴 花,则据《尔雅》之训以言之;诸香同本,则用《岭表录异》以证之之类是也。生出郡县,则以《本经》为先,今时所宜次之。若菟丝生于朝鲜,今则出于冤句,奚毒生于少室,今乃来自三蜀之类是也。收采时月有不同者,亦两存其说。若赤箭,《本经》但着采根,今乃并取茎、苗之类是也。生于外夷者,则据今传闻,或用书传所载。若玉屑、玉泉,今人但云玉出于于阗,不究所得之因,乃用平居诲《行程记》为质之类是也。药有上、中、下品,皆用《本经》为次第。其性类相近,而人未的识,或出于远方,莫能形似者,但于前条附之。若溲疏附于枸杞,琥珀附于茯苓之类是也。

  又古方书所载,简而要者,昔人已述其明验,今世亦常用之,及今诸郡医工所陈经效之药,皆并载其方用,天宝之例也。自余书传所无,今医又不能解,则不敢以臆说浅见附会其文,故但阙而不录。又有今医所用,而旧经不载者,并以类次系于末卷,曰本经外类。其间功用尤着,与旧名附近者,则次于逐条载之。若通脱次于木通,石蛇次于石蟹之类是也。总二十卷,目录一卷。撰次甫就,将备亲览。恭惟主上以至仁浓德,函养生类,一物失所,则为之恻然。且谓札瘥荐臻,四时代有救恤之惠,无先医术,蚤岁屡敕近臣,雠校歧黄《内经》,重定针艾俞穴,或范金揭石,或镂板联编。悯南方蛊惑之妖,于是作《庆历善救方》以赐之;思下民资用之阙,于是作《简要济众方》以示之。今复广药谱之未备,图地产之所宜,物色万殊,指掌斯见,将使合和者得十全之效,饮饵者无未达之疑,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穷壤,太平之致,兹有助焉。臣学不该通,职预编述,仰奉宸旨,深愧寡闻。

  嘉 六年九月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新差知 州军州、兼管内劝农及管句开治沟洫河道事、骑都尉借紫臣苏颂谨上。

  本草图经奏敕

  嘉 三年十月,校正医书所奏:窃见唐显庆中,诏修本草,当时修定注释《本经》外,又取诸药品,绘画成图,别撰图经,辨别诸药,最为详备,后来失传,罕有完本。欲望下应系产药去处,令识别人,仔细详认根、茎、苗、叶、花、实,形色大小,并虫、鱼、鸟、兽、玉石等,堪入药用者,逐件画图,并一一开说,着花结实,采收时月,及所用功效;其番夷所产,即令询问榷场市舶商客,亦依此供析,并取逐味一、二两,或一、二枚封角,因入京人差 送,当所投纳,以凭照证画成本草图,并别撰图经,与今本草经并行,使后人用药,有所依据。奉诏旨:宜令诸路转运司,指挥辖下州府军监差,逐处通判职官专切管句,依应供申校正医书所。至六年五月又奏:《本草图经》,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苏颂分定编撰,将欲了当,奉敕差知 州,所有图经文本,欲令本官一面编撰了当,诏可。其年十月编撰成书,送本局修敕 镂板施行。

  玉石上品卷第一

  玉屑

  玉屑按《本经》,玉泉生蓝田山谷,玉屑生蓝田。陶隐居注云: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徐善亭部界中,日南、卢容水中,外国于阗、疏勒诸处皆善。今蓝田、南阳、日南、不闻有玉,礼器及乘舆服御多是于阗国玉。晋金州防御判官平居诲,天福中为鸿胪卿张邺使于阗,判官回作《行程记》,载其国采玉之地云: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里。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故其国中器用服饰,往往用玉。今中国所有,多自彼来耳。陶隐居云:玉泉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

  世人无复的识者,惟通呼为玉尔。玉屑是以玉为屑,非应别是一物。《仙经》服 玉,有捣如米粒,乃以苦酒辈,消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苏恭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池中者为上。其以法化为玉浆者,功劣于自然泉液也。饵玉当以消作水者为佳。又屑如麻豆服之,取其精润脏腑,滓秽当完出。若为粉服之,即使人淋壅。《周礼》玉府王齐,则供食玉。

  郑康成注云: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王齐当食玉屑。《正义》云:玉屑研之乃可食,然则玉泉今固无有,玉屑医方亦稀用。祥符中,先帝尝令工人碎玉如米豆粒,制作皆如陶、苏之说,然亦不闻以供膳饵。其云研之乃食,如此恐非益人,诚不可轻服也,方书中面膏,有用玉屑者,此恐是研粉之乃可用,既非服饵用之,亦不害也。书传载玉之色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肪,黑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又其质温润而泽,其声清越以长,所以为贵也。今五色玉,清白者常有,黑者时有,黄、赤者绝无,虽礼之六器,亦不能得其真。今仪州出一种石,如蒸栗色,彼人谓之栗玉,或云亦黄玉之类,但少润泽,又声不清越,为不及耳。然服玉食玉,惟贵纯白,它色亦不取焉。

  玉石上品卷第一

  玉泉

  玉泉文具玉屑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丹砂

  丹砂生符陵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阶州,而辰州者最胜,谓之辰砂。

  生深山石崖间,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始见其苗乃白石耳,谓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子,状若芙蓉头、箭镞,连床者紫黯若铁色,而光明莹澈,碎之崭岩作墙壁,又似云母片可析者,真辰砂也,无石者弥佳。过此皆淘土石中得之,非生于石床者。陶隐居注:谓出武陵西川诸蛮中。今辰州乃武陵故地,虽号辰砂,而本州境所出殊少,往往在蛮界中溪溆、锦州得之,此地盖陶所谓武陵西川者是也。而后注谓出西川为非,是不晓武陵之西川耳。宜砂绝有大块者,碎之亦作墙壁,但罕有类物状,而色亦深赤,为不及辰砂,盖出土石间,非白石床所生也。然宜州近地春州、融州皆有砂,故其水尽赤,每烟雾郁蒸之气,亦赤黄色,土人谓之朱砂气,尤能作瘴疠,深为人患也。阶砂又次,都不堪入药,惟可画色耳。凡砂之绝好者,为光明砂。其次谓之颗块,其次谓之鹿蔌,其下谓之末砂,而医方家惟用光明砂,余并不用,采无时。谨按郑康成注《周礼》,以丹砂、石胆、雄黄、石、磁石为五毒,古人惟以攻创疡。而《本经》以丹砂为无毒,故人多炼治服食,鲜有不为药患者。岂五毒之说胜乎?服饵者当以为戒。

  玉石上品卷第一

  空青

  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 山有铜处,铜精熏则生空青。今信州亦时有之,状若杨梅,故别名杨梅青。其腹中空,破之有浆者绝难得。亦有大者如鸡子,小者如豆子,三月中旬采,亦无时。古方虽稀用,而今治眼翳障为最要之物。又曾青所出与此同山,疗体颇相似,而色理亦无异,但其形累累如连珠相缀,今极难得。又有白青,出豫章山谷,亦似空青,圆如铁珠,色白而腹不空,亦谓之碧青,以其研之色碧也。亦谓之鱼目青,以其形似鱼目也。无空青时,亦可用,今不复见之。

  玉石上品卷第一

  曾青

  曾青文附空青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绿青

  绿青今谓之石绿,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山之阴穴中。《本经》次空青条上云:生益州山谷及越 山有铜处,此物当是生其山之阴耳。今出韶州、信州。其色青白,即画工用画绿色者,极有大块,其中青白花文可爱。信州人用琢为腰带环及妇人服饰。

  其入药者,当用颗块如乳香不挟石者佳。今医家多用吐风痰。其法拣取上色精好者,先捣下筛,更用水飞过至细,乃再研治之。如风痰眩闷,取二、三钱匕,同生龙脑三、四豆许研匀,以生薄荷汁合酒温调服,使偃卧,须臾,涎自口角流出乃愈。不呕吐,其功速于它药,今人用之,比比皆效,故以其法附之云。又下条云:扁青生朱崖山谷及武都朱提。苏恭云:即绿青是也。海南来者,形块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时有空者,今未见此色。武昌、简州、梓州亦有,今亦不用。

  玉石上品卷第一

  扁青

  扁青,文具绿青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石胆

  石胆生羌道山谷羌里句青山,今惟信州铅山县有之。生于铜坑中,采得煎炼而成。又有自然生者,尤为珍贵。并深碧色。入吐风痰药用最快。二月庚子辛丑日采。

  苏恭云:真者,出蒲州虞乡县东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块如鸡卵者为真。今南方医人多使之。

  又着其说云:石风久则绿,击破,其中亦青也。其次出上饶、曲江铜坑间者,粒细有廉棱,如钗股米粒。本草注言:伪者以醋揉青矾为之。今不然,但取粗恶石胆合硝石销溜而成。今块大色浅,浑浑无脉理,击之则碎无廉棱者,是也。亦有挟石者,乃削取石胆床,溜造时投消汁中,及凝则相着也。

  玉石上品卷第一

  云母

  云母生泰山山谷、齐卢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间。今兖州云梦山及江州、濠州、杭越间亦有之堪入药。二月采,其片绝有大而莹洁者,今人或以饰灯笼,亦古屏扇之遗事也。谨按:方书用云母,皆以白泽者为贵,惟中山卫叔卿单服法,云母五色具者。盖《本经》所谓一名云华者,是一物中而种类有以向日看其色,详占视之,乃可知正尔,于阴地视之,不见其杂色也。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宜以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以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以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砂,宜以季夏服之; 纯白者,名磷石,四时可服也。然则医方所用正白者,乃磷石一种耳。

  古之服五云之法甚多,陶隐居所撰《太清诸石药变化方》言之备矣。今道书中有之,然修炼节度,恐非文本可详,诚不可轻饵也。又西南天竺等国出一种石,谓之火齐,亦云母之类也,色如紫金,离析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石钟乳

  石钟乳生少室山谷及泰山,今道州江华县及连、英、韶、阶、峡州山中皆有之。生岩穴阴中无雁齿,光明者善。色白微红,采无时。旧说乳有三种:有石钟乳者,其山纯石,以石津相滋,状如蝉翼为石乳,石乳性温;有竹乳者,其山多生篁竹,以竹津相滋,乳如竹状,谓之竹乳,竹乳性平;有茅山之乳者,其山土石相杂,遍生茅草,以茅津相滋,乳色稍黑而滑润,谓之茅山之乳,茅山之乳,性微寒。凡此三种,尤难识别。而唐李补阙炼钟乳法云:取韶州钟乳,无问浓薄,但令颜色明净光泽者,即堪入炼,惟黄、赤二色不任用。柳宗元与崔连州论钟乳书亦云:取其色之美而已,不必惟土之信。是此药所重,惟明白者,不必尽如上所说数种也。今医家但从鹅管中空者为最。又《本经》中品载殷孽云:钟乳根也,生赵国山谷,又生梁山及南海。又云:孔公孽,殷孽根也,生梁山山谷。又云:石花、石床并与殷孽同。陶隐居云:凡钟乳之类,有三种同一体。从石室上汁溜积久盘结者,为钟乳床,即此孔公孽也;其以次小 者,为殷孽,今人呼为孔公孽。殷孽复溜轻好者为钟乳,虽同一类,而疗体为异。苏恭云:二孽在上,床花在下,陶谓孔公孽为乳床,非也。又有石脑云:亦钟乳之类也。凡此五种,今医家稀复用之,但用钟乳耳。又观二孽所出州郡不同,陶云三种同根,而所出各处,当是随其土地为胜。既云是钟乳同生,则有孽处,皆当有乳,今并不闻有之,岂用之既寡,则采者亦稀乎?抑时人不知孽中有乳,故不尽采乎?不能尽究也。下品又有土阴孽,《经》云:生高山崖上之阴,色白如脂。陶隐居以为钟乳、孔公孽之类。苏恭云:即土乳也,出渭州,生平地土窟中。土人云:服之亦同钟乳,而不发热。又云:是土之脂液,状如殷孽,故名之,今亦不见用者。

  玉石上品卷第一

  殷孽

  殷孽,文具石钟乳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孔公孽

  孔公孽,文具石钟乳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石花

  石花,文具石钟乳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石床

  石床,文具石钟乳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石脑

  石脑,文具石钟乳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石脑油

  石脑油,文具钟乳石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朴硝

  朴硝生益州山谷有咸水之阳。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

  芒硝生于朴硝,今南北皆有之,而以西川者为佳。旧说三物同种,初采得其苗,以水淋取汁,煎炼而成,乃朴硝也。一名硝石朴,以硝石出于其中。又炼朴硝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乃硝石也,一名芒硝。又取朴硝,以暖水淋汁,炼之减半,投于盆中,经宿而有细芒生,乃芒硝也。虽一体异名,而修炼之法既殊,则主治之功别矣。然《本经》各载所出,疑是二种。而今医、方家所用,亦不复能究其所来,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色者,为朴硝。炼成盆中上有芒者,为芒硝,亦谓之盆硝。其芒硝底澄凝者,为硝石。朴硝力紧,芒硝次之,硝石更缓,未知孰为真者。又按苏恭谓晋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诸医,但用芒硝,鲜言硝石,是不然也。张仲景伤寒方:承气汤、陷胸丸之类,皆用芒硝。葛洪《肘后方》伤寒、时气、温病,亦多用芒硝,惟治食 胸膈中不化方,用朴硝。云无朴硝者,以芒硝代皆可用也。是晋宋以前,通用朴硝、芒硝矣。又胡洽方十枣汤用芒硝,大五饮丸用硝石。亦云无硝石用芒硝。是梁、隋间,通用芒硝、硝石矣。以此言之,朴硝、硝石为精,芒硝为粗。故陶隐居引皇甫士安炼硝石法云:乃是取芒硝与石脾合煮成为真硝石,然石脾无复识者。又注矾石云:生者名马齿矾,青白色,已炼成绝白,蜀人以当硝石,是硝石当时已为难得其真矣。故方书罕用,通以相代,若然今所用者,虽非真识,而其功效既相代,若然今所用者,虽非真识,而其功效既相近,亦可通用无疑矣。其《本经》所以各载所出州土者,乃方俗冶炼之法有精粗,故须分别耳。至如芎 之与蘼芜,大戟之与泽漆,俱是一物,《本经》亦各着州土者,盖根与苗,土地各有所宜,非别是一物。则朴硝、硝石,别着所出,亦其义也,他同此比。又有英硝者,亦出于朴硝,其状若白石英,作四、五棱,白色,莹澈可爱,功用与芒硝颇同,但不能下利,力差小耳,亦谓之马牙硝,盖以类得名,近世用之最多。又金石凌法,用马牙硝、芒硝、朴硝、硝石四种相参,次第下之。详此法出于唐世,不知当时如何分别也。又下有生硝条云:生茂州西山岩石间,其形块大小不常,色青白,鲜见用者。而今医家又用一种甜硝,弥更精好,或疑是此,乃云出于英硝,炼治之法未闻。又南方医人论硝或小异。有着其说云: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无马牙硝,诸家所注本草三种,竟无坚决。或言芒硝、硝石本是一物,不合重出。又言煎炼朴硝,投于盆中,经宿乃有细芒,既如是,自当为马牙硝。又云马牙硝亦名英硝,自是一物,既以芒硝为朴硝,所出不应更有英硝。今诸硝之体各异,理亦易明,而至若此之惑也。朴硝味苦而微咸,《本经》言苦,《名医别录》以为辛,盖误谓硝石也。

  出蜀部者莹白如冰雪,内地者小黑,皆苏脆易碎,风吹之则结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铸。以水合甘草、猪胆煮之减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渍一宿,则凝结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扫地霜煎炼而成,如解盐而味辛苦,烧之成焰都尽,则硝石也。能化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硝则芒硝是也。又有生硝,不因煮炼而成,亦出蜀道,类朴硝而小坚也。其论虽辩,然与古人所说殊别,亦未可全信也。张仲景《伤寒论》疗膀胱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及足下热,因作黑瘅,大便必黑,腹胪胀满如水状,大便溏者,女劳得之,非水也。腹满者难疗,硝石矾石散主之。硝石熬黄,矾石烧令汁尽,二物等之,合夹绢筛,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复取微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也。大麦用无皮者。《千金方》硝石用二分,矾石用一分。刘禹锡《传信方》,着石 山人甘露饮疗热壅凉膈,上欧积滞。蜀朴硝成末,每一大斤,用蜜,冬用十三两,春、夏、秋用十二两,先捣筛朴硝成末后,以白蜜和令匀,便入新青竹筒,随小大者一节,着药得半筒以上即止,不得令满,却入炊甑中,令有药处在饭内,其虚处出其上,不妨甑箪即得,候饭熟取出,承热绵滤入一瓷钵中,以竹篦搅,勿停手,令至凝即药成,收入合中。如热月即于冷水中浸钵,然后搅。每食后或欲卧时含一匙半匙,渐渐咽之。如要通转亦得。

  玉石上品卷第一

  芒硝

  芒硝文具朴硝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硝石

  硝石文具朴硝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生硝

  生硝,文具朴硝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马牙硝

  马牙消,文已具朴消条中。

  玉石上品卷第一

  矾石

  矾石生河西山谷及陇西、武都、石门。今白矾则晋州、慈州、无为军,绿矾则隰州温泉县、池州铜陵县,并煎矾处出焉。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炼乃成矾。凡有五种:其色各异,谓白矾、绿矾、黄矾、黑矾、绛矾也。白矾则入药,及染人所用者;绿矾亦入咽喉口齿药及染色;黄矾丹灶家所须,时亦入药;黑矾惟出西戎,亦谓之皂矾,染须鬓药或用之;绛矾本来绿色,亦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有绛名,今亦稀见。又有矾精、矾蝴蝶,皆炼白矾时,候其极沸,盘心有溅溢者,如物飞出,以铁匕接之,作虫形者,矾蝴蝶也,但成块光莹如水晶者,矾精也。此二种入药,力紧于常矾也。又有一种柳絮矾,亦出矾处有之,煎炼而成轻虚如棉絮,故以名之。今医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烦热甚佳。刘禹锡《传信方》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取一大两细研,治以熟猪肝作丸,空腹饮下丸数随气力加减,水牛肝更佳。如素食人,蒸饼丸之亦通,或云白矾中青黑者,名巴石。又治蛇咬蝎螫,烧刀子头令赤,以白矾置刀上,看成汁,便热滴咬处,立瘥,此极神验。得力者数十人。正元十三年,有两僧流向南到邓州,俱有蛇啮,令用此法救之,敷药了便瘥,更无他苦。又崔氏方治甲疽,或因割甲伤肌,或因甲长侵肉,遂成疮肿痛,复缘窄靴,研损四边肿 ,黄水出浸淫相染,五指俱烂,渐渐引上脚趺,泡浆四边起,如火烧疮,日夜倍增,医方所不能疗者,绿矾石五两,形色似朴硝而绿色,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看沸定汁尽,去火待冷,取出 为末,色似黄丹,收之。先以盐汤洗疮,拭干,用散敷疮上,惟多为佳。着药讫,以软帛缓裹,当日即汁断,疮干。若患痛急,即涂少酥,令润,每日一遍,盐汤洗濯,有脓处,常洗使净,其痂干处不须近。每洗讫,敷药如初。但急痛即涂酥,五日即觉上痂,渐剥起,亦依前洗敷药,十日即疮渐渐剥尽痂落,软处或更生白脓泡,即捺破敷药,自然总瘥。刑部张侍郎亲婴此病,卧经六十日,困顿不复可言,京众医并经造问,皆随意处方,无效验,惟此法得效如神,故录之,以贻好事者。又有皂荚矾,亦入药,或云即绿矾也。《传信方》治喉痹用之,取皂荚矾入好米醋,或常用酽醋亦通,二物同研,咽之立瘥。如苦喉中偏一傍痛,即侧卧,就痛处含之,勿咽。云此法出于李谟,甚奇。黄矾入药,见崔元亮《海上方》灭瘢膏,以黄矾石烧令汁出,胡粉炒令黄,各八分,惟须细研,以腊月猪脂和,更研如泥,先取生布揩令痛,即用药涂五度,又取鹰粪、白燕窠中草,烧作灰,等分,和人乳涂之,其瘢自灭,肉平如故。

  玉石上品卷第一

  绿矾

  绿矾,文具矾石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柳絮矾

  柳絮矾,文具矾石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滑石

  滑石生赭阳山谷及泰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今道、永、莱、濠州皆有之。此有二种,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云: 城县出 石, 石即滑石也。土人以为烧器,用以烹鱼是也。莱、濠州出者,理粗质青,有白黑点,亦谓之斑石。二种皆可作器用,甚精好。初出软烂如泥,久渐坚强,彼人皆就穴中乘其软时制作,用力殊少,不然坚强费功。《本经》所载土地,皆是北方,而今医家所用,多是色白者,乃自南方来。又按雷《炮炙方》滑石有五色,当用白色如方解石者。其绿色者,性寒有毒,不入药。又云:凡滑石似冰白青色,画石上有白腻文者,为真。如此说:则与今南中来者,又皆相类,用之无疑矣。然雷 虽名隋人,观其书乃有言唐以后药名者,或者后人增损之欤。或云沂州出一种白滑石,甚佳,与《本经》所云泰山之阴相合。然彼土不取为药,故医人亦鲜知用之。今濠州医人所供青滑石,云性微寒无毒,主心气涩滞。与《本经》大同小异。又吴录《地理志》及《大康地记》云:郁林州布山县,多虺,其毒杀人,有冷石可以解之,石色赤黑,味苦,屑之着疮中,并以切齿立苏,一名切齿石。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痱疮,或云即滑石也,但味之甘苦不同耳。谨按古方利小便,治淋涩,多单使滑石。又与石苇同捣末,饮服刀圭更快。又主石淋发烦闷,取滑石十二分,研粉,分两服,以水和搅令散,顿服之。烦热定,即停后服,未已,尽服之必瘥。

  玉石上品卷第一

  紫石英

  紫石英生泰山山谷,今岭南及会稽山中亦有之。谨按《吴普本草》云:紫石英,生泰山及会稽,欲令如削,紫色达头如 蒲者。陶隐居云:泰山石,色重澈下有根,最佳。会稽石,形色如石榴子,最下。先时并杂用,今惟用泰山石,余处者可作丸酒饵。又按《岭表录异》云暖而无毒,比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然则泰山、会稽、岭南紫石英用之亦久。《乳石论》无单服紫石者,惟五石散则通用之。张文仲有镇心单服紫石煮水法。胡洽及《千金方》则多杂诸药同用。今方家用者,惟治疗妇人及治心病药时有使者。

  玉石上品卷第一

  白石英

  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泰山。陶隐居以新安出者佳,苏恭以泽州者为胜,今亦泽州出焉。大抵长而白泽,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色如金在端者,名黄石英;赤端白后者,名赤石英;青端赤后者,名青石英;黑泽而有光者,名黑石英。二月采,亦云无时。古人服食,惟白石英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其黄、赤、青、黑四种,《本经》虽有名,而方家都不见用者。故《乳石论》以钟乳为乳,以白石英为石,是六英之贵者,惟白石也。又曰乳者阳中之阴,石者阴中之阳,故阳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乳,阴生五月后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能济者,诚不可轻饵也。

  玉石上品卷第一

  赤石脂

  赤石脂生济南、射阳及泰山之阴。苏恭云:济南泰山不闻出者,惟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慈州吕乡县并有,及宜州诸山亦出,今出潞州。以色理鲜腻者为胜,采无时。古人亦有单服食者。《乳石论》载服赤石脂,发则心痛,饮热酒不解,治之用葱豉绵裹,水煮饮之。

  《千金翼》论曰治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源以冷冻饮料过度,遂令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饮食,饮食入胃,则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淡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淡饮,服诸药不效,用此方遂愈。其杂诸药用者,则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干姜一两,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为准,去滓,每饮七合,内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愈。止后服,不尔尽之。又有乌头赤石脂丸,主心痛彻背者。乌头一分,附子二分,并炮,赤石脂、干姜、蜀椒各四分。五物同杵末,以蜜和丸,大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白石脂

  白石脂生泰山之阴。苏恭云:出慈州诸山,泰山左侧不闻有之。今惟潞州有焉,潞与慈相近,此亦应可用。古断下方多用,而今医家亦稀使。采无时。五色石脂旧经同一条,并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用之当依后条。然今惟用赤、白二种,余不复识者。唐韦宙《独行方》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以白石脂细末,熬温,扑脐中,日三良。又《斗门方》治泻痢,用白石脂、干姜二物,停捣,治以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匀,并手丸如梧子,曝干,饮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乱煎浆水为使。

  玉石上品卷第一

  禹余粮

  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今惟泽、潞州有之。旧说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

  《本经》又有太一余粮。谨按陶隐居《登真隐诀》载长生四镇丸云:太一禹余粮,定六腑,镇五脏。注云:按本草有太一余粮、禹余粮两种,治体犹同。而今世惟有禹余粮,不复识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后小镇直云:禹余粮,盒饭用之耳。余粮多出东阳山岸间,茅山甚有,好者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泯泯如面,啮之无复碜,虽然用之,宜细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而苏恭亦云:太一余粮与禹余粮,本一物,而以精粗为别,故一名太一禹余粮,其壳若瓷,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渐变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诸色通谓之余粮也。今医家但用余粮,亦不能如此细分别耳,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并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又按张华《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 草,其实食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至冬乃迄,名自然谷,亦曰禹余粮。今药中有禹余粮者,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然则 草与此异物而同名也。其云弃之江中而为药,乃与生海池泽者同种乎?

  玉石上品卷第一

  太乙禹余粮

  太乙禹余粮,文已具禹余粮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无名异

  无名异出大食国,生于石上,今广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龙济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弹丸,小者如墨石子,采无时。《本经》云:味甘,平。主金疮折伤内损,生肌肉。今云味咸,寒。消肿毒痈疣,与《本经》所说不同,疑别是一种。又岭南人云:有石无名异,绝难得。有草无名异,彼人不甚贵重。岂《本经》说者为石,而今所有者为草乎?用时以醋磨涂敷所苦处。又有婆娑石,生南海,解一切毒。其石绿色,无斑点,有金星,磨之成乳汁者为上。胡人尤珍贵之,以金装饰作指驱带之。每欲食及食罢,辄含吮数四,以防毒。今人有得指面许块,则价值百金。人莫能辨,但水磨涓滴,点鸡冠热血,当化成水,乃真也。俗谓之摩娑石。

  玉石上品卷第一

  婆娑石

  婆娑石文具无名异条下。

  玉石上品卷第一

  石中黄子

  石中黄子《本经》不载所生州土,云出禹余粮处有之。今惟出河中府中条山谷内。旧说是余粮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今云其石形如面剂,紫黑色,石皮内黄色者,谓之中黄。两说小异,谨按葛洪《抱朴子》云:石中黄子所在有之,近水之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润湿不燥,打石,石中有数十重,见之赤黄,溶溶如鸡子之在壳,得者即当饮之,不尔便坚凝成石,不中服也。破一石中,多者有一升,少者数合,法当正及未坚时饮之,即坚凝,亦可末服也。若然旧说,是初破取者。今所用,是久而坚凝者耳。采无时。

  玉石中品卷第二

  金屑

  金屑生益州。银屑,生永昌。陶隐居注云:金之所生,处处皆有,梁、益、宁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谓之生金。而银所出处,亦与金同,但皆生石中耳。苏恭以为银之与金,生不同处。金又出水中。陈藏器云:生金是毒蛇屎,常见人取金,掘地深丈余,至纷子石,石皆一头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犹若麻豆,色如桑黄,咬时极软,即是真金。麸金出水沙中,毡上淘取,或鹅鸭腹中得之。注以陈说为非是。然今饶、信、南剑、登州出金处,采得金亦多端,或有若山石状者,或有若米豆粒者,若此类未经火,皆可为生金。其银在矿中,则与铜相杂,土人采得之,必以铅再三煎炼方成,故不得为生银也。故下别有生银条云:出饶州、乐平诸坑生银矿中,状如硬锡,纹理粗错自然者真。今坑中所得,乃在土石中,渗溜成条,若丝发状,土人谓之老翁须,似此者极难得。方书用生银,必得此乃真耳,金屑古方不见用者,银屑惟葛洪治痈肿五石汤用之。今人弥不用,惟作金银薄入药甚便,又金石凌、红雪、紫雪辈,皆取金银取汁,此亦通用经炼者耳。

  玉石中品卷第二

  银屑

  银屑文具金屑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生银

  生银文具金屑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水银

  水银生符陵平土,今出秦州、商州、道州、邵武军,而秦州乃来自西羌界。《经》云:出于丹砂者,乃是山石中采粗次朱砂,作炉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 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其色小白浊。陶隐居云:符陵平土者,是出朱砂腹中,亦别出沙地,皆青白色。今不闻有此。至于西羌来者,彼人亦云如此烧 。但其山中所生极多,至于一山自折裂,人采得砂石,皆大块如升斗,碎之乃可烧 ,故西来水银,极多于南方者。谨按《广雅》水银谓之 ,丹灶家乃名汞,盖字亦通用耳。其炉盖上灰,亦名 粉是也。又飞炼水银为轻粉,医家下膈,最为要药。服者忌血,以其本出于丹砂故也。

  玉石中品卷第二

  水银粉

  水银粉,文具水银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雄黄

  雄黄生武都山谷敦煌山之阳,今阶州山中有之。形块如丹砂,明澈不夹石,其色如鸡冠者为真。有青黑色而坚者名熏(音训)黄,有形色似真而气臭者名臭黄,并不入服食药,只可疗疮疥耳。其臭以醋洗之便可断气,足以乱真,用之尤宜细辨。又阶州接西戎界,出一种水窟雄黄,生于山岩中有水泉流处。其石名青烟石、白鲜石。雄黄出其中,其块大者如胡桃,小者如粟豆,上有孔窍,其色深红而微紫,体极轻虚,而功用胜于常雄黄,丹灶家尤所贵重。

  或云雄黄金之苗也,故南方近金坑冶处时或有之,但不及西来者真好耳。谨案雄黄治疮疡尚矣。《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康成注云: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 (音武)

  ,置石胆、丹砂、雄黄、 石、磁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故翰林学士杨亿常笔记直史馆杨 年少时,有疡生于颊,连齿辅车外肿,若覆瓯,内溃出脓血不辍,吐之痛楚难忍,疗之百方,弥年不瘥。人语之,依郑法合烧药成,注之创中,少顷朽骨连两牙溃出遂愈,后便安宁,信古方攻病之速也。黄 若今市中所货有盖瓦合也。近世合丹药,犹用黄瓦鬲,亦名黄 ,事出于古也。

  玉石中品卷第二

  雌黄

  雌黄生武都山谷,与雄黄同山。其阴山有金,金精熏则生雌黄。今出阶州,以其色如金,又似云母,甲错可析者为佳。其夹石及黑如铁色者,不可用。或云:一块重四两者,析之可得千重,此尤奇好也。采无时。

  玉石中品卷第二

  石硫黄

  石硫黄生东海牧羊山谷中及泰山、河西山,矾石液也。今惟出南海诸蕃。岭外州郡或有,而不甚佳。以色如鹅子初出壳者为真,谓之昆仑黄。其赤色者名石亭脂,青色者号冬结石,半白半黑名神惊石,并不堪入药。又有一种土硫黄,出广南及荣州溪涧水中流出。其味辛性热腥臭,主治疥疮,杀虫毒。又可煎炼成汁,以模 作器,亦如鹅子黄色。谨按古方书未有服饵硫黄者。《本经》所说功用,止于治疮蚀,攻积聚冷气,脚弱等。而近世燧火炼治,为常服丸散,观其制炼服食之法,殊无本源,非若乳石之有论议节度。故服之,其效虽紧,而其患更速,可不戒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阳起石

  阳起石生齐山山谷及琅琊,或云山阳起山。今惟出齐州,他处不复有,或云邢州鹊山亦有之,然不甚好。今齐州城西唯一土山,石出其中,彼人谓之阳起山。其山常有温暖气,虽盛冬大雪遍境,独此山无积雪,盖石气熏蒸使然也。山唯一穴,官中常禁闭。至初冬,则州发丁夫,遣人监视取之。岁月积久,其穴益深, 凿他石,得之甚艰。以色白肌理莹明若野狼牙者为上,亦有夹他石作块者不堪。每岁采择上供之余,州中货之,不尔市贾无由得也。货者虽多,而精好者亦难得。旧说是云母根,其中犹夹带云母,今不复见此色。古服食方不见用者,今补下药多使之。采无时。

  玉石中品卷第二

  凝水石

  凝水石即寒水石也,生常山山谷,又出中水县及邯郸。今河东汾、隰州及德顺军亦有之。

  此有两种,有纵理者,有横理者,色清明如云母可析,投置水中,与水同色,其水凝动者为佳。或曰纵理者为寒水石,横理者为凝水石。三月采。又有一种冷油石,全与此相类,但投沸油铛中,油即冷者,是也。此石有毒,若误用之,令腰以下不能举。

  玉石中品卷第二

  石膏

  石膏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今汾、孟、虢、耀州、兴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莹白,其黄者不堪。此石与方解石绝相类,今难得真者。用时,惟取未破者以别之。其方解石,不附石而生,端然独处,外皮有土及水苔色,破之皆作方棱。石膏自然明莹如玉石,此为异也。采无时。方解石,旧出下品。《本经》云:生方山。陶隐居以为长石,一名方石,疗体相似,疑是一物。苏恭云:疗热不减石膏,若然似可通用,但主头风不及石膏也。又今南方医家着一说云:按本草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但方解石不因石端然独处。又云: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也。又陶隐居谓石膏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如棋子,此又不附石生也。二说相反,未知孰是。今详石膏,既与方解石肌理、形段、刚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岂得功力相异也。但意今之所用石膏、方解者,自是方解石,石膏乃别是一物尔。今石膏中时时有莹澈可爱,有纵理而不方解者,好事者或以为石膏。

  然据本草,又似长石。又有议者,以谓青石间往往有白脉贯澈类肉之有膏肪者,为石膏。此又本草所谓理石也。然不知石膏定是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然博物者,亦宜坚考其实也。今密州九仙山东南隅地中,出一种石,青白而脆,击之内有火,谓之玉火石,彼土医人常用之。云味甘、微辛,温。疗伤寒发汗,止头目昏眩痛,功与石膏等。彼土人或以当石膏,故以附之。

  玉石中品卷第二

  方解石

  方解石,文具石膏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磁石

  磁石生泰山山谷及慈山山阴有铁处,则生其阳。今磁州、徐州及南海傍山中皆有之。慈州者岁贡最佳,能吸铁虚连十数针,或一、二斤刀器,回转不落者尤真。采无时。其石中有孔,孔中黄赤色,其上有细毛,性温,功用更胜。谨按《南州异物志》云: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大舟以铁叶锢之者,至此多不得过。以此言之,海南所出尤多也。按磁石一名玄石,而此下自有玄石条,云生泰山之阳,山阴有铜,铜者雌,铁者雄。主疗颇亦相近,而寒温铜铁畏恶乃别。苏恭以为铁液也。是磁石,中无孔,光泽纯黑者,其功劣于磁石。又不能悬针。今北蕃以磁石作礼物,其块多光泽,又吸针无力,疑是此石,医方罕用。

  玉石中品卷第二

  玄石

  玄石文具磁石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长石

  长石生长子山谷及泰山、临淄,今惟路州有之。纹如马齿,方而润泽玉色。此石颇似石膏,但浓大,纵理而长为别耳。采无时。谨按《本经》理石、长石二物二条,其味与功效亦别。又云:理石如石膏顺理而细。陶隐居云:理石亦呼为长理石。苏恭云:理石皮黄赤,肉白,作斜理,不似石膏,市人刮去皮以代寒水石,并当 石。今灵宝丹用长、理石为一物。医家相承用者,乃似石膏,与今潞州所出长石无异,而诸郡无复出理石,医方亦不见单用,往往呼长石为长理石。又市中所货寒水石,亦有带黄赤皮者,不知果是理石否?

  玉石中品卷第二

  理石

  理石,文具长石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铁

  铁《本经》云:铁落出牧羊平泽及 (音 )城,或析城。诸铁不着所出州郡,亦当同处耳。今江南、西蜀有炉冶处皆有之。铁落者,锻家烧铁赤沸,砧上打落细皮屑,俗呼为铁花是也。初炼去矿,用以铸 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可以作 者,为 铁,亦谓之熟铁。

  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钢铁。锻灶中飞出如尘,紫色而轻虚,可以莹磨铜器者,为铁精。作针家磨 细末,谓之针砂。取诸铁于器中水浸之,经久色青,沫出,可以染皂者,为铁浆。以铁拍作片段,置醋糟中积久衣生,刮取之,为铁华粉。入火飞炼者,为铁粉。作铁华粉,自有法,文多不载。诸铁无正入丸散者,惟煮汁用之。华粉则研治极细,合和诸药。又马衔、秤锤、车辖、及杵、锯等,皆烧以淬酒用之。刀斧刃磨水作药使,并俗用有效,故载之。

  玉石中品卷第二

  生铁

  生铁文具铁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钢铁

  钢铁文具铁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铁精

  铁精,文具铁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铁浆

  铁浆,文具铁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铁落

  铁落,文具铁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铁粉

  铁粉,文具铁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铁华粉

  铁华粉,文具铁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秤锤

  秤锤,文具铁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马衔

  马衔,文具铁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车辖

  车辖,文具铁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食盐

  食盐,旧不着所出州郡。陶隐居云:有东海、北海盐及河东盐池,梁、益有盐井,交广有南海盐,西羌有山盐,胡中有木盐,而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河东盐,今解州、安邑两池所种盐,最为精好是也。又有并州两监末盐。乃刮碱(音减)煎炼,不甚佳。其碱盖下品所着卤碱,生河东盐池者,谓此也。下品又有大盐,生邯郸及河东池泽。苏恭云:大盐即河东印盐,人之常食者,形粗于末盐,乃似今解盐也。解人取盐,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临南风急,则宿昔成盐满畦,彼人谓之种盐。东海、北海、南海盐者,今沧、密、楚、秀、温、台、明、泉、福、广、琼、化诸州,官场煮海水作之,以给民食者,又谓之泽盐,医方所谓海盐是也。其煮盐之器,汉谓之牢盆,今或鼓铁为之,或编竹为之,上下周以蜃灰,广丈深尺,平底,置于灶背,谓之盐盘。《南越志》所谓织篾为鼎,和以牡蛎是也。然后于海滨掘地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又积沙于其上。每潮汐冲沙,卤碱淋于坑中。水退则以火炬照之,卤气冲火皆灭。因取海卤注盘中煎之,顷刻而就。管子曰:齐有渠展之盐,伐菹薪煮海水征积之,十月始生,至于正月成三万是也。菹薪谓以茅菹然火也。梁、益盐井者,今归州及西川诸郡,皆有盐井,汲其水以煎作盐,如煮海之法,但以食彼方之民耳。西羌山盐,胡中木盐者,即下条云光明盐,生盐州。下品有戎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者是也。然羌胡之盐,种类自多。陶注又云:虏中盐有九种,白盐、食盐常食者。黑盐、柔盐、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之类,今人不能遍识。医家治眼及补下药多用青盐,疑此即戎盐。而《本经》云:北海青,南海赤。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北胡来者,作大块,而不光莹,又多孔窍,若蜂窠状,色亦浅于西盐,彼人谓之盐枕,入药差劣。北胡又有一种盐,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谓之青盐,缄封于匣中,与盐枕并作礼贽,不知是何色类。又阶州出一种石盐,生山石中,不由煎炼,自然成盐,色甚明莹,彼人甚贵之,云即光明盐也。医方所不用,故不能尽分别也。又通、泰、海州,并有停户刮碱煎盐输官,如并州末盐之类,以供给江湖,极为饶衍,其味乃优于并州末盐也。滨州亦有人户煎炼草土盐,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药,但可啖马耳。又下有绿盐条云:以光明盐、 砂、赤铜屑酿之为块,绿色,真者出焉耆国水中石下取之,状若扁青、空青,今不闻识此者,医方亦不用。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治霍乱盐汤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干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许,气即绝。河南房伟传此汤,入口即吐,绝气复通。其法用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温和服之,少顷吐下即愈。刘禹锡《传信方》,着崔中丞炼盐黑丸方:盐一升,捣末,内粗瓷瓶中实,筑泥头讫,初以火烧,渐渐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彻,盐如水汁,即去火,其盐冷即凝,破瓶取之。

  豉一升熬焦,桃仁一大两,和麸熬令熟,巴豆二大两,去心膜,纸中熬令油出,须生熟得所,熟即少力,生又损人,四物各用研捣成熟药,秤量蜜和丸如梧子,每服三丸,皆平旦时服。天行时气,豉汁及茶下并得。服后多吃茶汁行药力。心痛,酒下,入口便止。血痢,饮下,初变水痢,后便止。鬼疟,茶饮下。骨热,白蜜汤下。忌冷浆水。合药久,则丸稍加令大。凡服药后吐痢,勿怪。服药一日,忌口两日。吐痢若多,即煎黄连汁服止之。平旦服药,至小食时以来,不吐痢者,或遇杀药人,即更服一、两丸投之。其药,冬中合,腊月尤佳。

  瓷合子中盛贮,以腊纸封之,勿令泄气。清河崔能云:合得一剂,可救百人。天行时气,卒急觅诸药不得,又恐过时,或在道途,或在村落,无诸药可求,但将此药一刀圭,即敌大黄、朴硝数两,曾试有效。宜行于闾里间,及所使辈。

  小儿、女子不可服,多被搅作耳。唐方又有药盐法,出于张文仲。唐之大夫多作之。

  玉石中品卷第二

  戎盐

  戎盐,文具石盐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大盐

  大盐,文具石盐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卤碱

  卤碱,文具石盐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光明盐

  光明盐,文具食盐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绿盐

  绿盐,文具食盐条下。

  玉石中品卷第二

  太阴玄精

  太阴玄精出解县,今解池及通、泰州积盐仓中亦有之,其色青白龟背者佳。采无时。解池又有盐精,味更咸苦,青黑色,大者三、二寸,形似铁铧觜,三月、四月采。亦主除风冷,无毒。又名泥精,盖玄精之类也。古方不见用者,近世补药及治伤寒多用之,其着者,治伤寒三日,头痛,壮热,四肢不利,正阳丹,太阴玄精、硝石、硫黄各二两, 砂一两,四物都细研,入瓷瓶子中,固济,以火半斤,于瓶子周一寸 之,约近半日,候药青紫色,住火。

  待冷取出,用腊月雪水拌令匀湿,入瓷罐子中,屋后北阴下阴干,又入地埋二七日,取出细研,以面糊和为丸,如鸡头实大。先用热水浴后,以艾汤研下一丸。以衣盖,汗出为瘥。

  玉石中品卷第二

  密陀僧

  密陀僧《本经》不载所出州土。注云:出波斯国。今岭南、闽中银铜冶处亦有之,是银铅脚。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灰池感铅银气,置之积久成此物。今之用者,往往是此,未必胡中来也。形似黄龙齿而坚重者,佳。

  玉石中品卷第二

  桃花石

  桃花石《本经》不载所出州土,注云:出申州钟山县,今信州亦有之,形块似赤石脂、紫石英辈。其色似桃花,光润而体重,以舐之不着舌者,为佳。采无时。陶隐居解赤石脂云:用然则功用亦不相远矣。

  玉石中品卷第二

  花蕊石

  花蕊石出陕州阌乡县。体至坚重,色如硫黄,形块有极大者,人用琢器,古方未有用者。

  近世以合硫黄同 ,研末,敷金疮,其效如神。又人仓猝中金刃,不及 合,但刮石上,取细末敷之,亦效。采无时。

  玉石中品卷第二

  珊瑚

  珊瑚生南海。注云:又从波斯国及师子国来。今广州亦有,云生海底,作枝柯状,明润如红玉,中多有孔,亦有无孔者,枝柯多者更难得。采无时。谨按《海中经》曰:取珊瑚,先作铁网沉水底,珊瑚贯中而生,岁高三、二尺,有枝无叶,因绞网出之,皆摧折在网中,故难得完好者,不知今之取者果尔否?汉积翠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条,云是南越王赵佗所献,夜有光影。晋石崇家有珊瑚,高六、七尺。今并不闻有此高硕者。

  玉石中品卷第二

  石蟹

  石蟹出南海,今岭南近海州郡皆有之。体质石也,而都与蟹相似。或云是海蟹多年水沫相着,化而为石,每海潮风飘出,为人所得。又一种入洞穴,年深者亦然。醋磨敷痈肿,亦解金石毒。采无时。

  玉石中品卷第二

  石蛇

  石蛇出南海水旁山石间。其形盘屈如蛇也,无首尾,内空,红紫色,又似车螺,不知何物所化。大抵与石蟹同类,功用亦相近,尤能解金石毒。左盘者良。采无时。味咸,性平,无毒。

  玉石中品卷第二

  黑羊石

  黑羊石生兖州宫山之西。味淡,性热,解药毒。春中掘地采之,以黑色有墙壁光莹者为上。

  玉石中品卷第二

  白羊石

  白羊石生兖州白羊山。味淡,其性:熟用即大热,生用即凉,解众药毒。春中掘地采之,以白莹者为良。

  玉石下品卷第三

  青琅

  青琅 生蜀郡平泽。苏恭注云:琅 乃有数种,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琅 五色具,以青者入药为胜,出 (音髓)州以西乌白蛮中及于阗国也。今秘书中有《异鱼图》,载琅有孔窍如虫蛀,击之有金石之声,乃与珊瑚相类。其说不同,人莫能的识。谨按《尚书禹贡》:雍州厥贡, 、琳、琅 。《尔雅》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之 、琳、琅 焉。孔安国、郭璞皆以为石之似珠者,而《山海经》云:昆仑山有琅 。若然是石之美者,明莹若珠之色,而其状森植耳。大抵古人谓石之美者,多谓之珠。《广雅》谓琉璃、珊瑚,皆为珠是也。故《本经》一名青珠,而左太冲《蜀都赋》云:青珠黄环。黄环是木,然引以相并者,亦谓其美如珠,而其类实木也。又如上所说,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图乃云海底得之。盖珍瑰之物,山、海、谷俱产焉。今医方家亦以难得而稀用也。

  玉石下品卷第三

  石

  石生汉中山谷及少室,今潞州亦有焉。性大热,置水中令水不冰,又坚而拒火,烧之一日夕,但解散而不夺其坚。市人多取洁白石当之,烧即为灰也。此药攻击积聚痼冷之病为良。用之须真者乃佳。又有特生 石,生西域。张华《博物志》云:鹳伏卵时,取 石周遭卵,以助暖气。方术家用之,取鹳巢中者为真,即此特生 石也。然此色难得,人多使汉中者,外形紫赤,内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状如齿,其块小于白 石,而肌粒大数倍,乃如小豆许。白 石粒细,才若粟米耳。又有握雪 石,出徐州西宋里山,入土丈余,生于烂土石间,色白细软如面也。又下条苍石,生西域。苏恭云:特生 石,一名苍 石。而梁州特生,亦有青者。房陵、汉川与白 石同处,亦有青色者,多与特生同,但不入方用。今医家多只用 石,即白 石也。形类相近,如此尤宜详择之耳。古方治寒冷积聚,皆用 石。胡洽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 石炼、干姜、桂心、皂荚、桔梗各三两,附子二两,六物捣筛,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渐增,以知为度。又有匈奴露宿丸、硫黄丸,并主积聚,及饮食不下,心腹坚实,皆用 石。近世乃少用者。

  玉石下品卷第三

  特生石

  特生 石,文具 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握雪石

  握雪 石,文具 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苍石

  苍石,文具 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代赭

  代赭生齐国山谷,今河东京东山中亦有之。以赤红青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古方紫丸治小儿用代赭,云无真者,以左顾牡蛎代使,乃知真者难得。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纹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丁头代赭。采无时。次条又有白垩,生邯郸山谷,即画家所用者,多而且贱,一名白善土。胡居士云:始兴小桂县晋阳乡,有白善,俗方稀用。

  今处处皆有,人家往往用以浣衣。《山海经西山经》:石 (音跪)之山,其阴灌水出焉,而北流于愚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郭璞注云:赭,赤土也。今人以朱涂牛角,云以辟恶。又云: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又北山经天池之山,其中多黄垩。又中山经葱聋之山,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黄垩。注云:言有杂色之垩也,然则赭以西土者为贵。垩有五色,入药惟白者耳。

  玉石下品卷第三

  白垩

  白垩文具代赭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铅

  铅生蜀郡平泽。锡,生桂阳山谷。今有银坑处皆有之。而临贺出锡尤盛,亦谓之白 。铅丹,黄丹也。粉锡,胡粉也。二物并是化铅所作,故附于铅。镜虽铜,而皆用锡杂之,乃能明白,故镜鼻附于锡。谨按《字书》:为锡,为 ,铅为青金,虽相似,而入用殊别也。

  又有铅霜,亦出于铅。其法从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醋瓮中密封,经久成霜,亦谓之铅白霜。性极冷,入治风痰,及婴孺惊滞药。今医家用之尤多。凡铸铜之物,多和以锡。

  《考工记》:攻金之工。金有六齐是也。凡药用铜弩牙、古文钱之类,皆以有锡,故其用亦近之。又铅灰治瘰 。刘禹锡着其法云:取铅三两,铁器中熬之,久当有脚如黑灰,取此灰和脂涂 子上,仍以旧帛贴之,数数去帛,拭恶汁。又贴如此半月许,亦不痛、不破、不作疮,但内消之为水,瘥。虽流过项亦瘥。

  玉石下品卷第三

  铅丹

  铅丹,文具铅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铅霜

  铅霜,文具铅锡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粉锡

  粉锡文具铅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锡铜镜鼻

  锡铜镜鼻,文具铅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古文钱

  古文钱,文具铅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金牙

  金牙生蜀郡,今雍州亦有之。《本经》以如金色者良,而此物出于溪谷,在蜀、汉江岸石间打出者,内即金色,岸摧入水年久者多黑。葛洪治风毒厥,有大、小金牙酒,但浸其汁而饮之。古方亦有烧淬去毒入药者。孙思邈治风毒及鬼疰、南方瘴气、传尸等,各有大、小金牙散之类是也。又有铜牙,亦相似,而外黑色,方书少见用者。小金牙酒,主风疰百病,虚劳湿冷缓不仁,不能行步,近人用之多效,故着其法云:金牙、细辛、地肤子、莽草、干地黄、蒴 根、防风、附子、茵芋、续断、蜀椒各四两,独活一斤,十二物,金牙捣末,别盛练囊,余皆薄切,并金牙共内大绢囊,以清酒四斗渍之,密泥器口,四宿酒成,温服二合,日三。渐增之。

  玉石下品卷第三

  石灰

  锻石生中山川谷,今所在近山处皆有之。此烧青石为灰也,又名石锻。

  有两种:风化、水化。风化者,取锻了石,置风中自解,此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则热蒸而解,力差劣。古方多用合百草团末,治金创殊胜。今医家或以腊月黄牛胆,取汁搜和,却内胆中,挂之当风百日,研之更胜草叶者。又败般茹灰,刮取用亦同。又冬灰,生方谷川泽。浣衣黄灰,烧诸蒿藜积聚炼作之。今用灰,多杂薪蒸乃不善。惟桑薪灰,纯者入药绝奇。古方以诸灰杂锻石熬煎,以点疣、痣、黑子等,丹灶亦用之。又锻铁灶中灰,主坚积,古方二车丸用之。

  灶中对釜月下黄土,名伏龙肝。灶额上墨,名百草霜,并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铛下墨、梁上尘,并主金创。屋尘煤,治齿断肿出血。东壁土,主下部疮、脱肛,皆医家常用,故并见此。伤寒黑奴丸,用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尘三物,同合诸药,盖其功用亦相近矣。

  玉石下品卷第三

  伏龙肝

  伏龙肝,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铛墨

  铛墨,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东壁土

  东壁土,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梁上尘

  梁上尘,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冬灰

  冬灰,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灶灰

  灶灰,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砂

  砂出西戎,今西凉、夏国及河东、陕西近边州郡亦有之。然西戎来者,颗块光明,大者如拳,重三、五两,小者如指面,入药最紧。边界出者,杂碎如麻豆粒,又夹砂石,用之须飞,澄去土石讫,亦无力,彼人谓之气砂。此药近出唐世,而方书着古人单服一味伏火,作丸子,亦有兼硫黄、马牙硝辈合饵者,不知方出何时,殊非古法。此本攻积聚之物,热而有毒,多食腐坏人肠胃,生用又能化人心为血,固非平居可饵者,而西土人用淹肉,炙以当盐食之无害,盖积习之久。若魏武啖野葛不毒之义也。又名北庭砂,又名狄盐。《本经》云柔金银,可为焊药。今人作焊药,乃用鹏砂,鹏砂出于

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