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藏>正文

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

时间:2025-01-10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13分类:医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

  本草述钩元 清 杨时泰

  武进阳湖合志

  杨时泰。字穆如。嘉庆己卯举人。工医事。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慎斋善以五行制化。阴阳升降。推人脏气而为剂量准。雍正以后。变而宗张路玉。则主于随病立方。遇病辄历试以方。迨试遍。则束手。时泰于医。深得慎斋阃奥。尤善以脉之并见变见。

  揣测人脏腑寒热虚实。其用药一准刘若金。备得金元四家补泻开合精理。凡值错杂难明病。

  每每敛数味成方。一若抉而去者。人咸推服焉。以道光丙戌大挑一等。署山东莘县知县卒。

  着有本草述钩元。即约刘若金之书而剃其繁芜者也。

  本草述钩元自序

  道光六年丙戌。余在京师。馆于成果亭中丞家。瞿丽江比部持此书未订本见赠。翻阅数过。爱不能释。遂手自装订。暇即就其中论义。删而约之。历丁亥戊子。乃并其前后征引各条。旋就辑次。业未卒。自都还南。馆于泰属之康二如鹾尹署。二如喜谈医。馆政最简。遂出全力掇拾此编。其年冬。手钞卷数自后半起。历庚辛壬三载告成。犹病其末数卷未归一律也。

  道光癸巳十一月十二日冬至节杨时泰识

  本草述钩元邹序

  道寓于物。而物不足以该道。理宣于言。而言不足以尽理。此言医者所以滞于言。不免害于理也。世言某物可治某病。及如法治之。而效者仅一。不效者恒九。则不得不深辨其所当然。各辨其所以然。言之缕缕。载之陈陈。古书所以简。今书所以繁矣。简则难明。繁则易讹。欲求繁简之得宜。必明乎道之所归而无歧。要于理之至当而有断。此杨君穆如于本草述所以有钩元之作也。夫本草湛深简古。洵三代以来师弟以口耳相授受者。两汉而下。仲景元化扬其波。贞白约其流。甄权日华助其澜。慎微畅其归。皆于物之体用符节相应处。指其所当然而已。金元四家颇欲明其所以然。而不校其性情功用之贴切于病机病情。凭空结撰属金属木入肺入肝诸语以联系之。谓有分派配合之妙。恐后人之滞于言者贻误不少。潜江刘若金先生着本草述。其旨以药物生成之时度五气五味五色。以明阴阳之升降。实欲贯串四家。

  联成一线。惜文辞蔓衍。读者几莫测其所归。杨君以博雅通儒。精治素理。为之去繁就简。

  汰其冗者十之四。达其理者十之六。而其旨粲然益明。择精语详。了如指掌。厥后为令山左。

  循声卓着。以良吏而兼良医。活人无算。惜乎簿书劳瘁。不禄以终。未及以所着付梓人。藏稿于家者几十余载。会君门人伍仲常秘读奉讳归里。惧是书之湮没。竭力谋剞劂。予喜是书之有成也。爰濡笔而为之序。

  道光壬寅八月中秋节毗陵邹澍谨序

  本草述初刻陆序

  故司寇潜江云密刘公。道德洽闻。以刚肠直节名于海内。年登八十。称 造 遗之老。生平于书。无所不读。而尤笃好轩岐之学。探赜反约。竭三十年之力而本草述成。其曰述者。本经合论。曲鬯旁通。以明夫不居作者。骥夙获撰杖。辱公呼为小友。甲辰阳月。访公于家。公神明不衰。剧谈弥夕。酒阑烛 。自云。不佞壮而多病。以医药自辅。看题处方。

  良用娱虽古人之好 好屐。诚弗若也。笔其所见。幸底于成。子其为我序之。 诿郑重而别。

  逾年乙巳。公正星辰之位。又逾年。乃克为序。序曰。本草古三坟之书。秦火所未焚者也。

  汉平帝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国小史篇方术本草。及以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而本草之名始着。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汉之张机华佗着其论。

  梁之陶弘景增其注。唐之苏陈补其阙。宋之刘翰集其成。明之王氏李氏缪氏广其目。而本草之书乃备。神农本草。朱字。譬则经也。诸家增补。朱墨错互。譬则传注笺疏也。医之为道。

  五运六气。相为负胜。人固有之。物亦宜然。葶苈死于盛夏。款冬菀于霜雪。寒暑之异也。

  鸡逾岭而黑。 鹆逾岭而白。山川之异也。酒饮之一石而不乱。有濡辄颠眩者。漆终日搏洒无害。有触之疮烂者。禀赋之异也。黄精钩吻。一物而异性。乌头附子。同生而异用。药之以好辨而为功也。岭南多毒。而有金蛇白药以治毒。湖南多气。而有姜橘茱萸以治气。鱼鳖螺蚬。治湿气而生于水。麝香羚羊。治石毒而生于山。药之以相胜而为用也。触类引伸。引绳切墨。沉研钻极。割剥理解。 后说之 驳。入先圣之阃奥。公之德远矣。余于是窃有说也。始余读本草而有未合也。已而读内经而无不合也。已而更读易而益无不合也。内经以人之一身。合周天三百六十度。此乾坤之策也。本草凡天施地生。水火土石。飞走草木。此万物之数。万一千二百之五十策也。神而明之。以观其会通。得意忘言。而遗筌蹄。公之述本草也。其在斯乎。其在斯乎。唐宋以来。名臣留心医道者。余得三人焉。狄梁公功在社稷。

  勋业盖代。而有胸后下针鼻端疣落之术。陆宣公经济宏深。有唐龟鉴。而有谪居荒陬。集录古方之事。范文正出入将相。先忧后乐。而有不为宰相则为名医之愿。公心三公之心。学三公之学。归欤投老。区区以方技自见。研露点笔。十易削 。后之君子。读其书而论其世。

  可以知其为人也。若余也。采天随之杞菊。制颓 于刀圭。窃公绪余。附于应璩百一之义。

  其戋戋者耳。聊藉斯文。托公书以不朽而已。

  康熙丙午仲冬月竟陵吴骥谨序

  本草述初刻高序

  太极之理。一阴一阳尽之矣。其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则阳中之阴。阴中之阳尽之矣。

  天地之阴阳。不得不散而为五行者。所谓质具于地。气行于天。不遗于一物。乃其不穷于六合者也。然则人之阴阳。其得之以为脏腑气血营卫者。不由是乎。然则草木虫鱼鸟兽金石水土。其得之以为温凉寒热燥湿升降者。不由是乎。虽然。阳阴易辨。所谓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则微妙难言。以神农黄帝之神圣。口咀内视。针引石砭。求其分际。察其脉络。而后能得焉。

  乃庸工妄人。卤莽从事。何其谬也。诚欲详审乎阳中之阴阴中之阳者。亦惟察端于万物。共此一太极。与一物各有一太极之理。而知人性之与四时通。及药性之与五脏六腑通。其理一也。夫人性之通于四时。与药性之通于五脏六腑者。自其禀天地之气以成形。而性即具之。

  故动静相反也。而互为其根。阴阳相判也。而互为其宅。所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一无极也。此万殊而一本也。大造有气化之本。然而生人生物。胥不外此。其于人也备阴阳之太极。而五脏六腑具焉。于物也又各分太极之阴阳。而若气若味分焉。此一本而万殊也。溯而为一。体之立也。而万之用无乎不具。散而为万。用之行也。而一之体未尝不存。

  轩岐之圣。生而知之。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诸贤。阐而明之。彼其于先天后天妙合化醇之故。所谓微妙而难言者。有以神而明之矣。庸工不察。而立言之家。又往往择焉而不精。

  语焉而不详。求其参互于阳阴交错之故。以消息乎盈虚之间。盖戛戛乎其难之。此大司寇潜江刘云密先生本草述之所为作也。先生在前朝。举天启乙丑进士。起家县令。历监司。忤时拂衣。以正气名闻天下。崇祯末。一再膺荐。后驱驰闽海间。见柄政下移。知事不可为。即于学易之年。坚乞骸骨归。自号蠡园逸叟。隐居着书三十载。而于是编尤加意焉。盖其存心济物。不获见诸行事。而寓意于此也。其学博。其识精。故能辨别本草禀受之性。以窥阴阳之奥。而得其协议而化之原乃。编采诸家方论。权衡而上下之。即世所奉为金科玉律如李东璧氏本草纲目。亦时有去取焉。观止矣。蔑以加矣。令嗣涟水明府。令淳安之三年。政通人和。无夭札疵疠之患。其有得于家学渊源者不浅。而欲俾斯民共跻于仁寿之域。属余较而梓之。家弟言扬适司铎是邦。相助订正。以迄有成。是仁术也。夫先生有范文正公良相良医之愿。乃不克如文正之以功业见。而徒寄情于方书。则其时为之欤。后之读是书者。可以论其世矣。

  康熙己卯夏六月天贶节嘉兴后学高佑 谨序

  本草述初刻毛序

  康熙庚辰冬。偶问道青溪。时刘涟水明府莅任五载。颂声翕然。访余邸舍。以尊人云密先生所着本草述见示。相属为序。余性椎鲁。少于岐黄家言未暇寓目。后偶读嵇叔夜养生论。

  谓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而柳子浓论服食书亦云。凡言丹砂者以类芙蓉。言当归者以类马尾蚕首。附子八角。甘遂赤肤。始念古之高人名士。于方书药性。未尝不加考核。兼以遘咯血之疾。遂潜心本草诸书。窃谓素问难经。犹儒者之六艺也。本草犹尔雅之笺注虫鱼。以为六艺羽翼者也。考汉末不过三百六十五种。至有明李东璧搜葺至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可谓明备。蔑以加矣。然或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以及气味之升降。物理之疑似。不无毫厘千里者。先生一一举而订定之。阅岁者三十。属笔者八十余万言。变通于意象之中。神明于言诠之表。令初学引伸触类。了若指掌焉。允矣神农氏之功臣。东垣丹溪诸子之益友也哉。先生以明进士。官至司寇。值明季丧乱。杜门高尚以至没身。而其抑郁 傺之况。所以销岁月而葆天真者。精力皆萃于此书。与唐之陆宣公谪居荒僻。忧谗畏讥。不敢着书。止集录古方以为救济苍生之助。仿佛略同。然宣公之书不能家传户习。而先生所述。直与素问难经相表里。其功效尤为过之。至若涟水明府清俸之余。几不能给朝夕。而损赀剞劂。

  以表扬先泽。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读之者亲亲仁民之思。亦可油然而生矣。

  康熙三十九年长至后一日遂安后学毛际可撰

  本草述翻刻吴序(节录)

  神农本草为三坟之一。汉书始着其名。隋经籍志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修是经者。有桐君采药录二卷。雷公药对二卷。古已逸其书。汉邕本草七卷。名仅见于隋志。魏李当之本草三卷。吴普本草六卷。今广内皆不存。本经所采药。凡三百五十六品。

  梁陶弘景增而倍之。谓之名医别录。厥后或朝命增修。或名医附益。至明东璧李氏集其成。

  曰本草纲目。凡千八百余种。而本草于是乎大备。然遗憾时复不免。潜江先生述此书。竭三十年精力。别具匠心。自成一子。其大要宗乎本经。旁及名论。经之以药。纬之以方。(二句增入)折衷古今同异之说而钩距之。辨百物禀气之原。推脏腑病气之变。气以生物。物以制气。精深微妙。一一参契于灵素而详说焉。岂纲目诸书所能及哉。独怪原书梓于康熙己卯。

  迄今甫逾百年。乃业此者至不能举其名。岂速化之术深中人心。而择精语详者多惮烦焉不暇及。然则功利之惑人。此亦其一端也。余既笃好是书。思欲广其传而不能。得薛氏授梓。而深为业此者幸也。于是乎序。

  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仲春月阳湖后学吴宁澜谨序

  附论药品序次

  本草述目录。与纲目先后。多有互异。按先生此书。发前人所未发。即药品去留体裁位置。俱自成一家。并不依傍前刻。兹臆测先后互异处。似俱有微意存焉。附识数则于左。

  土部蚯蚓泥。纲目在粪坑底泥前。今次于后。盖与乌爹泥俱名泥。实非泥也。至纲目伏龙肝后。墨次之。今伏龙肝百草霜釜脐墨相次。以俱灶中物也。墨则成于人工。且胶烟杂和。

  故又次之。

  金部亦铜屑。纲目列自然铜之先。今更置之。先自然也。又黄丹粉锡同出于铅。黄丹以醋点成。粉锡以醋养火。今人以作粉。不尽者炒成丹。纲目先粉锡。似谓丹出于粉也。先生先黄丹。盖取醋点者为佳。

  石部丹砂为上药。故冠诸石之首。水银从丹砂出。故次之。汞粉粉霜灵砂又从砂汞出。

  故又次之。自雄黄至石英。皆石与石类。纲目以石英为玉类。列于石前。不如丹砂之当也。

  至山草部贯众仙茅白头翁白芨。纲目俱列芩连前。今概置于后。胡黄连纲目列黄连后。今列仙茅前。其间进退。尚多不同纲目。

  芳草部纲目蛇床子在芎 后。荜茇在益智后。兰草泽兰在藿香后。今蛇床子兰草泽兰。

  俱列水苏之后。以沮洳下湿所产。同类相附。抑其芳烈不同于藿薷薄芥诸苏也。至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名同实异。连类比附。昭其辨也。纲目异是。

  隰草部 非上品药。纲目列于第二。今抑之。使与马蔺 蓄为伍。菊居首。艾蒿次之。

  至纲目有蠡实。苏恭云。即马蔺子。苏颂云。蠡草花实皆入药。先生则曰蠡草主治不概见。

  而花则仅见于淋证及疝耳。又曰。本草以治疝归实。乃方书治疝。尽主于花。故改蠡实为马蔺花。又蕺百合蒲公英纲目在菜部。先生移入隰草部。按蕺说文训菹菜。纲目遂列菜部。但左传云。 蘩 藻之菜。今何尝不入水草部。乃疑于蕺耶。百合生山隰间。虽可采食。实隰草也。盖本草可为菜食者多。但非韭芥之类。必待人种者。俱当还其山隰之本然。蒲公英亦其例矣。

  毒草部纲目野狼牙在商陆后。泽漆在大戟后。续随子在甘遂后。常山在蓖麻后。白附子在草乌后。半夏在天南星后。今大率与纲目异。

  蔓草部纲目有白蔹。今附白芨后。至五龙草纲目不载。亦自昔本草所无。先生以其治痈毒神验。故补入。

  石草部末列马勃卷柏。盖卷柏生于石。即石草也。马勃发于湿地。亦地锦之类也。纲目别列苔草部。夫苔亦草中之一。岂能别异于草。自为一部乎。故削之。

  谷部纲目先粟。次粱。次秫。先生特更易之。粟为主。粱秫皆附见。以粱即粟之粗。而秫即粟之粘者。甚合于粟为黍稷粱秫总称之义。至豆为五谷之一。纲目列于薏仁罂粟后。诚为失伦。先生特列于粟与粱粳之前。盖以古称菽粟。菽在粟先。而高粱小米五谷之别种。不可与豆衡也。至舂杵头糠。纲目在谷部末烧酒后。今改列诸曲之次。麦芽饴糖及醋酒烧酒之前。盖诸果之味部。纲目列胡椒于吴茱萸食茱萸之前。二茱萸皆椒类而产中土。今列蜀椒之次。

  胡椒来自舶上。番产也。故又次之。

  香木部檀香降真香以上。皆木之生而香者。乌药最下。故殿之。乳香没药之下。皆木之液而香者。梧桐泪枫香脂最下。故殿之。纲目以枫香脂先于没药。失其等矣。

  乔木部自黄柏以至巴豆。皆取木之或本或叶或子入药。至漆则取其汁矣。故列于末。纲目乃居漆于海桐楝槐之前。寓木部纲目雷丸在桑寄生前。桑寄生寄于桑。雷丸寄于竹。等寄也。乔苞则有辨矣。故先生更之。

  介部龟为四灵之一。故首之。纲目次玳瑁。玳瑁殊方所产也。今居介部之末。

  禽部纲目先水禽。今先家禽。且先德禽。而林禽水禽次焉。

  兽部纲目先豕。今先马。而牛羊豕狗依乎牲之序。其山林诸兽则次焉。

  天一生水。故水部居本草之首。本草所以养人也。人为贵。故人部居本草之终。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古人于胞衣致意焉。今人血人骨人势人胆等纲目载之。奈何以所以仁人者害人乎。种种概从删削。用意微矣。

  方书充栋。独先生此书。自成一子。非所例亦非所伍。于药品或先后焉。别其序也。于主治或更置焉。由所专以及所兼也。于畏恶使或去取焉。存可信删不可信也。于禁忌修治则殿焉。尽人事以全先天之功用也。于引据诸子百家多阙焉。但取实用无事夸博也。于附方或前后互见焉。先本治又证所从治也。于所引书。或有翦裁。非复则类。笔削间有微意也。视纲目徒部署整齐饰观有余矣。

  海昌后学陈 言扬氏谨识

  卷一\水部

  雨水

  立春节雨水。梅雨水。芒种后逢壬日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液雨水。立冬后十日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得雨谓之液雨。(广笔记)

  〔论〕。立春节雨水。宜煎发散及补中益气药。(濒湖) 为其得春升生发之气也。(虞抟)梅雨水多由湿热之气。郁遏熏蒸。酿为霏雨。人受其气则生病。物受其气则生霉。观此水不可造酒醋。则梅雨水不宜用矣。(濒湖)液雨水主杀百虫。宜煎杀虫消积药。(又)因此雨在严冬。百虫际此而伏蛰耳。(又)

  卷一\水部

  潦水

  淫雨为潦。故雨水降注谓之潦。(濒湖)

  气味甘平。宜煎调脾胃去湿热之药。仲景治伤寒瘀热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

  露水 气味甘平。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药。及调疥癣虫癞诸散药。百草头上露。

  止消

  卷一\水部

  腊雪水

  冬至后第三戊为腊。凡花五出。雪花六出。阴之成数也。用净瓶收之。筑实。密封瓶口。

  置阴室中。不见日色。气味甘冷。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小儿热痫狂啼。大人丹石发动。酒后暴热。黄胆。仍小温服之。宜煎伤寒火 药。抹痱亦良。

  流水 千里东流二水。皆堪荡涤邪秽。煎煮汤药。劳水即扬泛水。仲景谓之甘澜水。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勺高扬千万遍。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药。盖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虞抟云。甘澜水甘温而性柔。煎伤寒阴证等药用之。

  顺流水性顺而下流。治下焦腰膝证。及通利二便药用之。急流水其性急速而下达。故通二便及

  卷一\水部

  井泉水

  反酌而倾曰倒流。出 未放曰无根。随时初出曰新汲。将旦首汲曰井华。凡饮水疗疾。

  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浊暖。非直无效。亦且损人。(禹锡) 新汲井华水。取天一真麻知几水解云。昔尝过访灵台太史。见铜壶之漏水焉。太史召司水者。曰。此水已三周环。水滑则漏迅。漏迅则刻瘥。当易新水。因悟曰。天下之水。用之灭火则同。濡槁则同。

  至于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未尝同也。故蜀江濯锦则鲜。济源烹楮则 。南阳之潭渐于菊。

  其人多寿。辽东之涧通于侵。其人多发。晋之山产矾。石。泉可愈疽。戎之麓伏硫黄。汤可浴疠。扬子宜 。淮莱宜醪。沧卤能盐。阿井能胶。澡垢以污。茂田以苦。瘿消于藻带之波。

  痰破于半夏之洳。冰水咽而霍乱息。流水饮而癃 通。雪水洗目而赤退。咸水濯肌而疮干。

  菜之为齑。铁之为浆。曲之为酒。 之为醋。千派万种。言不可尽。至于井水一物。尚列数名。况其他乎。昔有患小溲 者。众不能瘥。子和易以长川之急流煎前药。一饮立溲。此正与灵枢治不瞑用千里流水煎半夏汤同意。后之用水者。当以子和之法为制矣。

  卷一\水部

  地浆

  亦曰土浆。掘黄土地作坎。深三尺。以新汲水沃入搅浊。少顷取清用之。(贞白)

  气味甘寒。解中毒烦闷。并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治霍乱及中 猝死者。中暑霍乱。

  乃暑热内伤。七神迷乱所致。阴气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地浆作于墙阴坎中。为阴中之阴。

  能泻阳中之阳也。(濒湖)干霍乱病。不吐不利。胀痛欲死。服地浆三五盏即愈。大忌米汤。

  中砒霜毒。地浆调铅粉。服之立解。

  卷一\水部

  百沸汤

  一名麻沸汤。又名太和汤。汤须百沸者佳。若半沸者饮之。反伤元气作胀。(汪颖)

  气味甘平。助阳气。行经络。患风冷气痹人。以热汤淋脚至膝上。浓覆取汗周身。然别有药。亦假阳气而行耳。(宗 )四时暴泄。肢冷腹疼。深汤中坐。浸至腹上。频频作之。

  生阳诸药。无速于此。虚寒人始坐汤中必颤。仍常令人伺守之。(又)初感风寒。头痛憎寒者。用水七碗。烧锅令赤。投水于内。取起再烧再投。如此七次。名沸汤。乘热饮一碗。衣被覆头。

  卷一\水部

  生熟汤

  以新汲水合百沸汤和匀。一名阴阳水。

  气味甘咸。凡霍乱及呕吐。不能纳食及药。危甚者。先饮数口即定。凡痰疟。及宿食毒恶之物胪胀。欲作霍乱者。即以盐投生熟汤中。进一二升。令吐尽痰食。便愈。上焦主纳。

  中焦腐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阴阳调和。升降周流。则脏腑畅达。一失其道。二气淆乱。

  浊阴

  卷一\水部

  甑气水

  蒸糯米时。甑篷四边滴下气水。以盘承取用之。

  主治小儿诸疳。遍身或面上生疮。烂成孔臼如大人杨梅疮者。取此水扫疮上。数日即效。

  百药不效者。用之神妙。

  卷一\水部

  磨刀水

  气味咸寒。主治利小便。消热肿。***肿痛。欲作痔疮。急取屠刀磨水服。甚效。盘肠生产。干不上者。以磨刀水少润肠。煎好磁石一杯。温服。自然收上。(扁鹊方)

  卷一\水部

  浸蓝水

  味辛苦。气寒。除热。解毒。杀虫。误吞水蛭成积。胀痛黄瘦者。饮之取下。则愈。

  卷一\水部

  染布水

  咽喉病及噎疾。温服一钟良。

  〔论〕濒湖言。二水皆取蓝及锻石杀虫解毒之义。顾蓝之治。功在能大布生阳之气。至于粳米淅二泔水 第二次洗米水。清而可用。故名。

  气味甘寒。清热。上烦渴。利小便。凉血。

  卷一\水部

  粘米泔水

  气味甘凉。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食鸭肉不消者。顿饮一盏即消。

  卷一\水部

  缫丝汤

  以 瓶收。密封。埋净土中。经久愈妙。

  止消渴。大验。

  卷一\水部

  洗儿汤

  主治 胎衣不下。服一盏。勿令知之。

  卷二\火部

  桑柴火

  凡一切补药诸膏。宜此火煎之。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助药力。除风寒痹诸痛。久服终身不患风疾故也。(抱朴子)桑火灸治痈疽发背不起。瘀肉不腐。

  及阴疮瘰 流注。 疮顽疮。燃火吹灭。日灸二次。未溃拔毒止痛。已溃补接阳气。去腐生肌。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法也。(丹溪) 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拔引毒气。祛逐风寒。所以能去腐生新。(濒湖) 但不可点艾伤肌。

  卷二\火部

  炭火

  栎炭火宜 炼一切金石药。 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药丸散。烧木为炭。木久则腐。而炭入土不腐者。木有生性。炭无生性也。葬家用炭。能使虫蚁不入。竹木之根自回。亦缘其无生性耳。(濒湖) 白虎风痛。日夜走注。百节如啮者。取炭灰五升。蚯蚓屎一升。红花七捻。和熬。以醋拌之。用故布包二包。更互熨痛处。取效。

  卷二\火部

  芦火竹火

  宜煎一切滋补药。火用陈芦枯竹。取其不强。不损药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药力。 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温养用糠及马屎牛屎者。取其缓而能使药力匀遍也。(濒湖) 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用水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 。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药须用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又)

  卷二\火部

  艾火

  主灸百病。若灸诸风冷疾。入硫黄末少许。尤良。凡灸艾火者。宜用阳燧火珠承日。

  取太阳真火。其次则钻槐取火。为良。若猝急难备。即用真麻油灯。或蜡烛火。以艾茎烧点于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痛也。其戛金击石钻燧入木之火。皆不可用。盖火无体。因物以为体。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其入木者。松火难瘥。柏火伤神多汗。桑火伤肌肉。柘火伤气脉。枣火伤内吐血。橘火伤营卫经络。榆火伤骨失志。竹火伤脉损目也。(濒湖)

  附录阳燧 即周礼夫燧火镜也。取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濒湖)

  卷二\火部

  灯火

  油能去风解毒。火能通经。凡灯惟胡麻油苏子油燃者。能明目治病。其诸鱼油。诸禽兽油。诸菜子油。棉油。桐油。豆油。石脑油诸灯。烟皆能损目。亦不治病。(濒湖)

  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凡诸惊仰向后者。灯火淬其囟门。两眉际之上下。眼翻不下者。亦淬其脐之上下。不省人事者。淬其手足心。及心之上下。手拳不开目往上者。

  淬其顶心。两手心。撮口出白沫者。淬其口上下及手足心。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

  以灯心蘸麻油点灯淬之良。外痔肿痛者。亦淬之。小儿初生因冒寒气欲绝者。勿断脐。急烘絮包之。将胎衣烘热。用灯炷于脐下往来燎之。暖气入腹内。气回自苏。又烧铜匙柄熨烙眼弦内。去风退赤。甚妙。搅肠痧痛。阴阳腹痛。手足冷。但身上有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

  淬于点上。

  卷三\土部

  黄土

  三尺以上曰粪。三尺以下曰土。凡用当去其恶物。勿令入客水。(藏器)

  气味甘平。主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结痛。下血。(取干土。水煮三五沸。绞去滓。暖服一二升。)又解诸药毒。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宋皇子病螈 。(拘急为螈。

  张纵为 。俗谓之搐。)钱仲阳进黄土汤而愈。神宗问疾愈之故。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退耳。(钱乙传) 吴少师因夏月出师燥渴。饮涧水一杯。似有物入咽。遂得疾。

  数月消瘦。每饮食入咽。如万虫攒攻。且痒且痛。张鸡峰(名锐。着有备急方。)诊之。令明旦勿食。取行路黄土。入温酒二升搅之。投药百粒饮之。觉痛几不堪。及登溷。下马蝗千余。半已困死。吴亦惫甚。调理三日乃安。此证虫入人脏。势必孳生。饥则聚咂精血。饱则散处脏腑。苟知杀之而不能扫取。终无益也。今枵腹以诱之。投其所喜。俾之乘饥毕集。一洗而空之。诚善术也。(夷坚志) 小儿乌痧惊风。遍身都乌者。急推向下。将黄土一碗。

  捣末。入久醋一钟。炒热包定熨之。引下至足。刺破为妙。肉痔肿痛。朝阳黄土黄连末皮硝各一两。用猪胆汁同研如泥。每日旋丸枣大。纳入肛内。过一夜。随大便去之。内服乌梅黄连二味丸药。

  卷三\土部

  东壁土

  向东先见晓日。得初阳少火之气者。若当午向南。则壮火气衰。不用。(宗 )

  气味甘温。治下部疮。脱肛。止泄痢霍乱烦闷及温疟。昔一女忽嗜河泥。日食数碗。以壁间败土调水饮之。遂愈。脾胃湿多。吐泻霍乱者。东壁土新汲水搅化。澄清服之。盖脾土喜燥而恶湿。取太阳真火所照之土。引真火生发之气。补土而胜湿。则吐泻自止也。岭南方。

  治瘴疟。香椿散内用南壁土。近治反胃呕吐用西壁土。或取离火所照之气。或取西方收敛之气。皆不过借气补脾而已。(濒湖)下部生疮。湿气侵脾也。得阳气之壮。故能燥湿除疮。

  脱肛亦大肠湿热所致。甘温而燥。故亦主之。其止泄痢霍乱烦闷者。甘能补脾胃。温能和中也。又土得太阳初气。能祛暑湿之邪。故主温疟。(仲淳)***凸出。故屋东壁上土一升。

  研末。以长皂荚挹末粉之。仍炙皂荚。更互熨之。

  卷三\土部

  道上热土

  猝中暑热。搅土浆与服。即解。夏月 死。取十字道上热土。围脐旁。令人撒热尿于中。

  仍用热土大蒜等分。捣汁去渣灌之。即活。

  卷三\土部

  粪坑底泥

  大寒。治发背诸恶疮。阴干为末。新水调敷。其痛立止。治疔肿。粪下土蝉蜕全蝎等分。

  捣作钱大饼。香油煎滚。温服。以渣敷疮四围。疔自出。(圣济录)又法。以热粪盛核桃壳内。覆疔肿上。根即烂出。(仲淳)

  卷三\土部

  蚯蚓泥

  气味甘酸寒。治赤白久热痢。取一升炒烟尽。沃汁半升。滤净饮之。一切丹毒。水和蚯蚓泥敷之。反胃转食。地龙粪一两。木香三钱。大黄七钱。为末。每服五钱。无根水调一二服。神效。忌煎爆酒醋椒姜热物。足 烂疮。韭地上蚯蚓粪干研。入轻粉。清油调敷。下部杨梅结毒。韭地上蚯蚓泥硫黄。等分研匀。用泥封固作团。煨过。取出研细。生桐油调搽。

  〔论〕蚯蚓孟夏始出。仲冬蛰结。雨则先出。晴则夜鸣。似有成质于阴。化气于阳。而能得气之先者。郭璞赞为土精。土固阴阳合和而成。不可谓其专属阴寒也。所食槁壤。固已脱化于寒水之气。而其转化以出者。即脱化之所余。夫土本主湿。而反能行湿者。为其阴阳相丽也。更即脱化而出者。乘于转化之气。以行湿而清热。其功不较捷乎哉。(经言三阳结谓目一名六一泥。盖谓六味(矾石黄矾蚯蚓粪咸土盐各一两。黄泥一斤。)同为末。捣和成泥。

  用以固济炼药之盒耳。若独以此名归之蚓粪。似未尽然。

  虚寒滑利。不宜用。(仲淳)

  卷三\土部

  乌爹泥

  一名孩儿茶。出南番爪哇暹罗诸国。今云南老挝暮云场地方造之。取细茶末入竹筒中。

  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其块小而润泽者为上。块大而焦枯者次之。(濒湖) 按此味用之内治者绝少。味苦涩。气平寒。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生肌定痛。止血收湿。得污泥中至阴之气。而能凉血清热。苦能燥涩能敛。故主收湿气。(仲淳)同薄荷叶细茶为末。蜜丸。饭后含化三五粒。能消痰。牙疳口疮。孩儿茶硼砂等分为末。搽之。下疳阴疮。孩儿茶一钱。真珠一分。片脑半分。为末敷之。诸肿毒。

  孩儿茶蝉蜕各等分。为细末。雄猪胆汁调敷。效。脱肛气热。孩儿茶二分。雄胆五分。片脑一分。为末。人乳调搽肛上。热汁自下而肛收也。亦治痔疮。

  卷三\土部

  伏龙肝

  此灶中对釜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迂隐其名耳。(贞白) 勿误用灶下土。其伏龙肝是十年以来。灶额内火气积久自结。如赤色石。中黄。形貌八棱。取得研细。水飞用之。(雷 ) 按二说不同。然如陶说者殊多。

  味辛。气微温。主咳逆上气。吐血衄血。肠风尿血。泄精。及妇人崩带。妊娠时疫热病令胎不安。催生下衣。又治小儿夜啼。大人中风不语。狂颠中恶。猝魇蛊毒。及诸疮痈肿毒气。(调醋涂之) 有火土相生之妙。燥可去湿。故为止血之圣药。而治崩漏虚脱者。(阆风)

  吐血久不止。伏龙肝二钱。米饮调下即止。下血。伏龙肝熟地白术附子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水煎服。女子血漏。伏龙肝半两。阿胶蚕沙炒各一两。为末。每空腹酒服二三钱。以知为度。赤白带下。日久黄瘁。六脉微涩。伏龙肝棕榈灰梁上尘。各炒令烟尽。等分为末。入龙脑麝香各少许。每服三钱。温酒或淡醋汤下。一年者半月可安。妊娠热病。伏龙肝末一鸡子许。水调服之。仍以水和涂脐方寸。干又上。中风口噤不语。心烦恍惚。手足不随。或腹中痛满。或绝而复苏。伏龙肝末五升。水八升。搅。澄清服。反胃吐食。灶中土年久者为末。米饮服三钱。此方亦治胃虚者。小儿丹毒。多年灶下黄土末。和屋漏水敷之。新汲水亦可。鸡子白或油亦可。干即易。 疮久烂。灶内黄土年久者研细。加黄柏黄丹赤石脂轻粉〔论〕 伏龙肝乃脾与肝之剂。盖取火土相生。以为各证之主治。在人身惟脾胃应之。

  更为中土之主。以司其用者。不在风化之肝乎。第火土相生之义。如以为燥可去湿。犹止得其肤而未悉其微也。夫脾胃固司湿土之化。而同干健之运。所以然者。有水中之真火。为之母气也。如土不得水中之火。则湿土无以行其化。水即不得土为之主。而寒水亦无以行其化。

  是水土合德以立地者。由是而两困也。致令一阴之为独使者。下失水之母气。中失土之用气。

  不病于风之虚以为风眚。而还以侮所胜之土乎。(此本钱仲阳黄土治螈 之义而大畅之)故必本火土相生之义。俾水土各奠其位。又必因水土合德之义。俾土木互相为用。乃全其中土生育之化。是则黄土之用。非漫然去湿也。正欲用阳以化阴。而俾湿化得行也。湿化行而血乃化。所以治血证者。非以止涩为功。盖补其生化之原。乃为固脱耳。推之女子崩带。男子泄精胥效矣。亦非用其燥也。更欲化阴以和阳。而俾风化得平也。风化平而气乃和。所以疗风证者。非以疏散为功。盖益其合化之原。乃为静风耳。推之狂颠蛊毒。中恶猝魇可愈矣。

  或曰。补土多用燥湿之剂。如白术等味与兹种何别。而迥殊若是。曰。治血证多不用术者。

  恐其燥阴而反剧耳。此味固用阳以化阴。非燥阴之剂也。先哲审处。夫岂苟然而已。

  阴虚吐血者勿用。以其中有火气也。痈肿毒盛难消者。不得独用。(仲淳)

  〔修治〕 水飞二次。令干。

  卷三\土部

  釜脐墨

  百草霜乃灶额及烟炉中墨烟。其质轻细。一名灶突墨。釜脐墨一名釜月中墨。又名锅底墨。

  味辛。气温。二物与梁上倒挂尘。皆是烟气结成。但其体质有轻虚结实之异。重者归中下二焦。轻者入心肺之分。(濒湖) 止上下诸血。治妇人崩带胎产诸病。伤寒阳毒发狂。

  黄胆。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消化积滞。(入下食药中用) 方书治吐咯下血。

  血积。伤饮食。及食滞成痢。并食滞腹痛。大便秘结。舌肿喉痹。咽痛缠喉等病。咯血。用生姜一片。蘸百草霜含咽。如霜已淡。吐出再蘸。姜已无味。吐出易之。吐血止后。百草霜同生地等味煎服。肠风下血。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饮调服。入麝香少许。其应尤捷。崩中。百草霜二钱。狗胆汁拌匀。分二服。当归酒下。胎动下血。或胎已死。百草霜二钱。棕灰一钱。

  伏龙肝五钱。为末。每服一二钱。白汤入酒及童便调下。胎产逆生横生瘦胎。及虚损经病不调崩中。百草霜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童便醋各少许调匀。热汤化服。舌肿起如猪胞。

  忽硬。逡巡塞闷杀人。用釜下墨末。醋调浓敷舌上下。须臾即消。若先决去血。更敷之。尤佳。咽中结块。不通水食。百草霜蜜和丸芡子大。每新汲水化一丸灌下。甚者不过二丸。转筋入腹。釜底墨末和酒服一钱。霍乱吐下。锅底煤五分。灶额上墨五分。百沸汤一盏。急搅数千下。以碗覆之。通口服一二口。立止。

  〔论〕 夫水属黑色。而火化之精微者仍归于黑。似有归其所始之义。故先哲多用百草霜釜底墨治诸血证。盖血原从水化。而水之能化血者。又真火成之也。其病于血者。真水不足而邪火有余也。兹味治血。取其由水而化血。又由血而归水。故能疗血之病于火者。又凡见血者。敷之即止。即不必血之病于火者而皆治之。总由水火合化之元。更取水火转化之气。

  原非用于止涩。由水火转化之气。更取水火蜕化之妙。亦且用之益虚。故无寒热而从主剂以奏效。握枢机以转关。推之所治各证。莫不皆然。会心人当自得之。不必沾沾于火化从治天热也。(化从治也。)

  用涂金疮。生肌止血。但勿入敷疮药中。其黑入肉如黥。不能去也。(仲淳)

  卷三\土部

  墨

  惟松烟墨入药。(烧取松烟。用 皮汁解胶和造。或加香药等物。)亦须年还为佳。

  粗者多以窑突中墨烟。再三入麻油。用火烧过造之。墨光虽黑。不可用。

  气味辛温。止血生肌。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猝下血。(醋磨服之)又止血痢。及小儿客忤。(捣筛温水服之) 物芒入目。点摩瞳子上即出。属金而有火。入药甚助补性。(丹溪)吐血急欲止之。用血余灰二钱。阿胶白汤化二钱。入童便生藕汁刺蓟汁生地汁各一杯。

  仍用好墨磨浓黑。顿温服。按准绳前段用醋制大黄等味。入血分。引血下行。使转逆为顺。

  此法极稳。而功亦未尝不捷。或以炒黑大黄存性为主。辅以炒黑栀子香附等味。奏效不爽。

  此方用墨。若非的系松烟。难必其不以误用为咎也。

  〔辨治〕 不问徽墨京墨油烟。但光如漆且香者。勿用。汤药磨服丸散。火 细研。或水浸软。纸包煨锉。

  卷三\土部

  石碱

  其状如石。类碱。故名。出山东济宁诸处。造法。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斤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连汁货之四方。浣衣发面。甚获利也。他处以灶灰淋浓汁。亦去垢发面。(濒湖)

  味辛苦。气温。微毒。去湿热。止心痛。消痰。磨积块。去食滞。洗涤垢腻。量虚实用。

  过服损人。(丹溪) 同锻石烂肌肉。溃痈疽瘰 。去瘀肉。点痣 疣赘痔核。神效。(濒湖)

  能消能降。肠胃中之垢腻能洗涤之。(类明) 消积破气。石碱三钱。山楂三两。阿魏五钱。

  半夏皂荚水制过一两。为末。以阿魏化醋。煮糊丸服。一切目疾。白碱拣去黑碎者。浓纸七层包。挂风处四十九日。取研极细。日日点之。痣 疣赘。花碱矿灰。以小麦秆灰汁煎二味。

  令干。等分为末。针刺破。水调点之。三日三上。即去。须新合乃效。虫牙疼痛。花碱填孔内。立止。

  阴湿之性。润下软坚。故于肠胃不宜。食之使人泄泻。作泻胃薄者忌之。(仲淳)

  卷四\五金部

  金箔

  凡使金银铜铁。只可浑安在药中。借气生药力而已。勿入药服。能消人脂。

  气味辛平。生者有毒。主治镇精神。坚骨髓。利五脏邪气。疗小儿惊伤。镇心安魂魄。治风痫失志。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作渴。方书治中风振颤。惊狂谵妄。

  消瘅。咽喉生疮。西方之行。性能制木。故疗肝胆风淫之病。(濒湖) 制木而为木之主。

  即能镇心。心肝为子母之脏也。(仲淳) 入至宝丹。治中风不语。气绝中恶。蛊毒尸疰。

  难产血晕等证。入牛黄清心丸。治诸风缓纵不随。语言謇涩。恍惚怔忡。痰涎壅塞。惊恐怕怖。或喜怒无时。颠狂昏乱。入紫雪。治内外烦热。口舌生疮。狂叫呼走。瘴疫毒疠猝死。

  温疟尸疰蛊毒。猝黄。小儿惊痫百病。(红雪治疗略同)金箔镇心丸。治小儿风壅痰热。惊悸谵妄。心神不宁。磨细屑。挑开疔头没入。能拔疔根。作针针疔疮。纳药拔疔。

  〔论〕 金具五行之一。人生得之以为肺。肺气固先入心。而还入肾。入心为火之妻。

  入肾为水之母。以合水火之交。故别录首主镇精神。坚骨髓。而惊风癫痫上气之治。皆以其禀肃杀之气。而受制者风木耳。所治诸证。乃风之淫气。然亦本于肺金之虚。致肝木侮其所不胜。用金箔以助肺之虚。而肝木自平。非此味之治。功专于肝也。其治伤寒肺损而吐血者。

  阳不能为阴之政。(元气为水中之火。经云。出地者阴中之阳。阳予之政。阴为之主。)而阴无以自主也。然则金禀中宫阴己之气。其性本刚。服之伤肌损骨。(服一二分则心腹剜痛肠胃如裂而毙。)

  惟作箔入药。可为镇心安神之用。如并无惊邪外入者。更非金箔所宜。(仲淳) 凡用金箔须辨出铜箔。(濒湖)

  卷四\五金部

  银箔

  味辛。气平。主治与金箔不远。同能平肝。过服亦能伤肝。

  〔论〕前哲多以生金为有毒。惟百炼者堪服。而生银则无毒。濒湖之说甚辨。谓验试中毒与否。必藉银物。以银之与毒。其气原不兼容。而即为色变也。然有异者。金畏水银。

  水银入肉。令人筋挛。惟以金物久久熨之。水银当出蚀金。候金色白是也。至于作银箔者。

  又借水银煎消制之。是金银之所喜忌。即一水银而迥殊矣。奈何谓金银性味如一。而毫无差别哉。又按金禀中宫阴土之气。银禀西方辛阴之神。金气合于土。而银气纯乎金。海藏故独言白银属肺也。濒湖又独言银能伤肝者。以金气合于土。斯能媾肺于肝而使之平。不得言伤肝耳。

  卷四\五金部

  自然铜

  出铜坑中。以其未经矿炼。故名自然。独孤滔谓多年矿气结成。得铜之精气。是或然也。

  有两三种。一种大如麻黍。或多方解。累累相缀。至如斗大。色煌煌明烂如黄金 石。入药最上。一种成块。大小不定。亦光明而赤。一种如姜铁屎之类。又有如不冶而成者。皆出铜坑中。击之易碎。或黄赤。或青赤。炼之乃成铜。今人多以 石为自然铜。烧之成青焰如硫黄。此亦有二三种。但俱畏火。不等于自然铜之须火 也。即此可辨。

  味辛。气平凉。主折伤。续筋骨。散血止痛。禀土金之气以生。入血行血。为续筋接骨之神药。(仲淳) 接骨之功。与铜屑同。但不可常服。即便理气活血为要。(濒湖)打扑损伤。自然铜研细。水飞过。同当归没药各半钱。以酒调服。仍手摩病处。同乳香没药 虫五铢古钱麻皮灰血竭胎骨作丸。煎当归地黄续断牛膝丹皮红花浓汤送下。治跌扑损伤。或金刃伤骨断筋。皆效。

  〔论〕 自然铜非火 不可。凡诸损药必热。能生气血以接骨。此物火金相煽。燥热愈甚。先哲云。凡刀斧跌磕。闪肭脱臼者。初时不可便用自然铜。久后方可用之。折骨者。宜便用之。若不折骨。不碎骨。则不可用。然则兹物续筋骨。乃其所长。若非骨折骨碎。尚不须此。即宜用而辄早。犹以贻患也。

  凡损伤病。妙在补气血。不宜求速效。多用自然铜。往往致成痼疾。盖骨之上下相合处。

  有臼有杵。使脱臼之骨未归其窠。而早用自然铜续之。则终身不能屈伸如意。接骨药用自然铜。非 不可。若新出火者。火金毒瓦斯相煽。更挟香药热毒。虽有接骨之功。燥散之祸。甚于刀剑。戒之。(丹溪)

  〔修治〕 火 醋淬七次。细研水飞用。

  卷四\五金部

  赤铜屑

  铜有赤白青色不一。惟赤者入药。其屑即打铜落下者。或以红铜火 水淬。亦自落下。

  (濒湖)

  气味苦平。主治同自然铜。能焊人骨。凡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损处。畜死。

  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藏器)同五倍子。能染须发。

  〔修治〕 水淘净。用好酒入砂锅内炒。见火星。取研末用。打熟铜。不堪用。

  卷四\五金部

  铜青

  即铜器上绿色。一名铜绿。铜之精华也。不问生熟铜皆有。近以醋制生绿货之。气味酸平。主治风痰明目。妇人血气心痛。合金疮。止血。治恶疮疳疮。杀虫。铜之液气所结。酸而有小毒。能入肝胆。故吐利风痰。明目杀疳。皆疗肝胆之病也。铜青涂木。入水不腐。痰涎潮盛。猝中不语。及一切风瘫。用生铜绿二两。研细水化。去石。慢火熬干。取辰日辰时辰位上修合。再研入麝香一分。糯粉糊丸弹子大。阴干。猝中者。每丸作二服。薄荷酒研下。

  余风朱砂酒化下。吐出青碧涎。泻下恶物。大效。如治小儿。用绿云丹。铜绿不计多少。研粉。醋面糊丸芡子大。每薄荷酒化服一丸。须臾吐涎如胶。神效。走马牙疳。用溺桶中白垢火一钱。入铜绿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立愈。鼻疳青金散。用铜青生矾各一钱。为末。

  每取少许。敷鼻下。又兰香散。兰香叶(菜名)烧灰二钱。铜青半钱。轻粉二字。为细末令匀。看疮大小干贴之。按铜青之治疳疮。乃土虚而木斯侮之。但治其标之急者。

  〔论〕铜禀土中阴气以生。青则其英华所结而透出于外者。凡铜入地久。或沃以咸酸之味。便生青。是能达其辛中之酸于肺。乃更畅其酸中之辛于肝。正由肺而得肝之化气入肝而致肺之用者。(本仲淳)人身肺属金。肝属木。肺喜酸收。肝喜辛散。正金木相媾之元机也。铜固金类。今用醋制生绿。正金媾于木而吐其***也。(铜属五金之一。何以独媾于木。

  盖五金惟黄金为之长。而铜则与黄金同。故字从金同也。)媾木而化其精微。所以治中风之痰涎潮盛。乃其的对。盖用其化气。非以金克木而侮其所胜也。铜青涂木则入水不腐者。木为金之匹。因木得媾于金。而木乃裕其化气。水为金之子。因金已媾于木。而水更育其子气。

  生化归于一气。是以不为水所腐也。其能明目者。肝窍开于木。又主风烂眼泪出。总不离血脏之风以为治也。兹品从金所吐之***以治木眚。用疗风脏之血。未有如是之亲切者。所以别录首主妇人血气心痛耳。又按诸疳皆脾胃病。内亡***之所作也。夫小儿肾阴原不足。独赖脾阴与胃阳表里。以为生化之地。疳证之作。因种种伤其脾阴。致胃阳独亢。是宜大补脾阴。又须理会阳生阴长之妙。令阴裕。有化原。盖足三阴同起于下。而脾阴之益。难以取效旦夕。须少少同肾肝药。以为益脾阴地。则庶几奏效也。

  卷四\五金部

  铅

  五金之祖。(雌黄乃金之苗。而中有铅气。是黄金之祖矣。银坑有铅。是白金之祖矣。

  信铅杂铜。是赤金之祖矣。与锡同气。是青金之祖矣。)能伏五金而死八石。故有五金狴犴追魂使者之称。(土宿真君) 朱砂伏于铅而死于硫。硫恋于铅而伏于 。铁恋于磁而死于铅。雄恋于铅而死于五脂。(盖赤石脂之类)故金公变化最多。一变而成胡粉。再变而成黄丹。三变而成密陀僧。四变而为白霜。(又) 多出银矿之所。性濡而滑。色黑而淄。凡煎银制矿必用之。(仙制本草)

  气味甘寒。有小毒。降热坠痰。镇心安神。主反胃呕哕。消渴风痫。明目固牙。乌须发。

  炙熨蛇蜴所伤。及解金石药毒。铅秉北方癸水之气。阴极之精。其体重实。其性濡滑。其色黑内通于肾。有镇坠归下之功。(濒湖)得汞交感。即能治一切阴阳混淆。上盛下虚。气升不降。发为呕吐眩晕。噎膈反胃。危笃诸疾。但不可多服。(性带阴毒。恐伤心胃。濒湖) 铅变化为胡粉黄丹密陀僧铅白霜。其功皆与铅同。但胡粉入气分。黄丹入血分。密陀僧镇坠下行。铅白霜专治上焦胸膈。此笃异耳。(又) 禀先天壬癸之气以生。一者数之始。水者物之初。故曰天一生水。中含生气。为万物先。第壬金为清。癸水为浊。清为阳气。浊为阴质。

  阳气为生。阴质有毒。范以法象。招摄阴阳。烹炼得宜。是成丹药。饵之仙去。(仲淳) 铅本先天真水。性含生气而属至阴。故能降热坠痰以疗所患也。(又) 五行万物中。能解一切毒瓦斯者。无过先天生气。土中冲气。铅兼有之。故又为解诸毒之首药。(又) 入养正丹。

  治一切上盛下虚。孤阳浮越。烦躁面赤。恍惚惊惕。呕吐反胃等证。盖用以镇坠阳气。使火入阴分。则上焦得宁而后可随证以施治也。入黑锡丹。治一切下元虚冷。阳气垂绝。阴阳将离。及沉寒痼冷诸病。另治真头痛。盖从阳生阴长之义。直补下元之阳而归之。全赖黑铅至阴归下。先扼其要而为主脑。若但补下元之阴。则缓而莫济也。养正丹。(治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元阳亏损。气短身羸。及中风潮涎。不省人事。伤寒阴盛。自汗唇青。妇人血海久冷。)水银黑锡(去滓净秤)硫黄朱砂。研细。各一两。用黑盏一只。先熔黑铅成汁。次下水银。以柳条搅。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下火少时。方入硫末。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

  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极细。糯饭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盐汤枣汤任下。黑锡丹。(治诸逆冲上。痰气壅塞。心火炎盛。肾水枯竭。一应下虚之症。及妇人血海久冷。赤白带下。)炮附子沉香胡卢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水飞)破故纸舶茴香煨肉蔻木香金铃子(蒸去皮核,各一两。硫黄黑锡(去滓秤)各二两。用黑盏或新铁铫。先如常法。熔结黑锡硫黄砂子。摊地上。出火毒。研极细。并与余药细末和匀。自朝至暮。研至黑光色为度。酒糊丸。

  梧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空心服四十丸。盐姜汤或枣汤下。女人艾枣汤下。

  抱胆丸。治一切癫痫风狂。或因惊恐怖畏所致。及妇人产后血虚。惊气入心。并室女经脉通行。惊邪蕴结。水银二两。朱砂细研一两。黑铅一两半。乳香细研一两。先将黑铅入铫内。

  下水银结成砂子。次下朱砂滴乳。乘热用柳木捶。研匀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空心。井花水下。病者得睡。切莫惊动。觉来即安。再一丸。可除根。多年反胃不止。紫背铅二两。石亭脂(即硫之多赤者)二两。盐卤五两。烧铅以卤汁淬尽。与亭脂同炒。焰起挑于水上。焰止研匀。蒸饼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石莲干柿煎汤下。久患风痫。吐沫翻目抽掣者。黑铅水银结砂炮南星各一两。为末。糯饭丸绿豆大。一岁一丸。乳汁下。肾脏气发攻心。面黑欲死。又诸气奔豚喘急。铅二两。石亭脂二两。木香一两。麝香一钱。先化铅炒干。入亭脂急炒。焰起以醋喷之。倾入地坑覆住。待冷取研。粟饭丸芡子大。每用二丸。热酒化服取汗。

  或下或通气即愈。如大便不通。再用一丸。入元明粉五分服。揩牙乌须固齿。黑锡一斤炒灰。

  埋四肢厥冷。命在须臾。黑铅四两。磨水一碗灌之。

  〔论〕 铅禀北方癸水之气。而属至阴。凡在上之阳。偏胜以为病者。非此至阴而归原之品。莫能疗之。第癸水为浊。浊为阴质。历按五行所生。皆以五阳配五阴。乃得展转相生。

  铅属阴质。其生气全藉于阳。故硫铅交感交化。乃真自然之妙。如铅丹则铅中入硫硝。制炒有法。庶可治疗诸病。即铅霜亦由铅汞结砂。二气交感。吐出精英。尚不似极阴之重滞也。

  铅气沉重。未经烹炼。癸水之阴质尚存。多服损伤心脾。(金石与人身气血异。悟真篇云。非类难为巧是已。)凡脾胃虚寒。阳火不足。饮食不化。下部阴湿诸证。法咸忌之。(仲淳)

  〔修治〕 凡入药。用铁铫熔化。泻新瓦上。滤去渣脚。如此数次。取净者用。

  卷四\五金部

  铅霜

  一名铅白霜。取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如钱。有孔穿成串。用瓦盆盛生醋。

  横铅串于盆。离醋三寸。仍以瓦盆覆之。置阴处。候生霜。刷下。仍合住。(濒湖)

  气味甘酸。性极冷。消痰。(治风痰)去膈热涎塞。胸膈烦闷。治中风痰实。消瘅风惊谵妄。(婴孺惊滞药用之尤多)疗舌病及咽喉证。铅霜乃铅假汞气交感。因醋以拔其英华。

  道家谓之神符白雪。病在上焦者。宜此清镇之。(濒湖) 凡中风惊悸。未有不由痰热所生。

  胸膈烦闷多渴。亦火热炎灼所致。铅霜甘寒。能除热生津。并治吐逆。镇惊去怯。(仲淳) 铅霜涂木瓜。即失酸味。金克木也。(宗 ) 痰饮 化涎散。治热痰。利胸膈。止烦渴。凝水石 一两。铅霜马牙硝雄黄俱另研各一钱。枯矾炙甘草各二钱半。龙脑少许。为细末。研匀。每服一钱。水调下。小儿风热痰涎。用沙糖水调服半钱。此药大凉。不可多服。法制半夏。消饮化痰。壮脾顺气。用大半夏汤泡洗七遍。浓米泔浸一日夜。每半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研细。温水化浸半夏。水出两指许。频搅。冬月放暖处。浸五日夜。取出焙干。再用铅霜一钱。温水化浸一日夜。通七日尽取出。后用浆水慢火煮。弗令滚。候浆水极热。取出焙干。瓷器收贮。每服一二粒。食后细嚼。温姜汤下。谵妄 镇心丸。治心风。狂言多惊。

  迷闷恍惚。牛黄铅霜铁粉各七钱半。朱砂水飞。龙齿天竺黄各研细。龙胆草远志肉干地黄各半两。金箔五十片。人参茯神犀角屑各一两。为细末。和匀。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七丸。竹叶汤下。惊□铁粉散。治风惊。铁粉朱砂铅霜天竺黄。用竹沥汤调下。每服五分。消瘅□甘露丸。解壅毒。退风热。治口舌干燥。寒水石 二斤。马牙硝三两。铅霜炙甘草龙脑各七钱半。为细末。研匀。糯饭和丸弹子大。每取半丸。食后用新汲水磨化服。木舌□马牙硝丸。

  马牙硝七钱半。铅霜元精石寒水石麝香大黄各五钱。枯矾一钱二分。炙甘草二钱半。为细末。

  研匀。炼蜜丸如小弹子大。每含一丸咽津。此证甘露丸亦治之。绿云散。治舌上生疮。铜绿铅霜各等分。同研极细。每用少许。掺舌上。咽喉□龙麝聚圣丹。治心脾客热。毒瓦斯攻冲咽喉。赤肿疼痛。或成喉痹。或结硬不消。经久不瘥。或舌本肿胀。满口生疮。饮食难进。南硼砂川芎各一两。生地黄犀角屑羚羊角屑元参桔梗升麻连翘琥珀铅霜各五钱。人参赤苓马牙硝脑子麝香各三钱。朱砂牛黄各二钱。为细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用金箔五十片为衣。

  每服一丸。薄荷汤或新汲水化下。或细嚼。或噙化。津液咽下。皆可。祛毒牛黄丸。治咽喉肿痛。舌本强硬。满口生疮。涎潮喘急。饮食难进。胸膈不利。牛黄三钱半。人参琥珀犀角细末硼砂生地桔梗各半两。雄黄飞一两。元参升麻各三钱。蛤粉水飞四两。寒水石 二两。

  朱砂研飞七钱。铅霜脑子各一钱。为细末。炼蜜丸如小弹子大。金箔为衣。瓷器收贮。每服一丸。薄荷汤或新汲水化。食后日进二三服。噙化亦得。黄 散。治咽喉生疮痛疼。黄 槟榔牛蒡紫菀栀仁赤苓生甘草各半两。元参麦冬各一两。升麻黄芩各三钱。锉碎。每服一钱。

  水一盏。煎六分。温服。桃红散。治咽疮肿赤紫色。嗌痛咽物有妨。金银箔各十片。铅霜少许。寒水石四两。元精石二两。(二味捣碎。入一盒子内。 令通赤。取出。埋土中。出火毒。研细。)马牙硝朱砂炙甘草各一两。为细末。研匀。每服一字。甘草水调下。或以稀糯粥丸如豌豆大。含化津咽。喉痹肿痛。铅霜甘草半两。青黛一两。为末。醋糊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立效。悬痈肿痛。铅霜一分。生炙甘草一分。为末。绵裹含咽。口干龈烂。气臭血出。不拘大人小儿。铅霜铜绿各二钱。白矾豆许。为末扫之。

  小儿惊热(心肺积热夜卧多惊)铅霜牛黄各半分。铁粉一分。研匀。每服一字。竹沥调下。惊风痫疾。喉闭牙紧。铅霜一字。蟾酥少许。为末。乌梅肉蘸药。于龈上揩之。仍吹通关药。良久便开。

  〔论〕 铅本天一坎水所凝。而为五金之祖。是金在水中。所谓壬金为阳而气能上交者也。水银出于丹砂。离中之坎。内蕴金精。乃坎水之母气也。其性又能下交二者。因变化而吐其精华。则以至***气。感乎离中之坎以下行。而坎水母气本于离者。却能感壬金之阳而合之。如之何不治上焦心肺之热乎。即挟肝火。亦藉其清镇而降坠矣。其性极冷。非久服常用之物。病已即去之。胃弱脾虚肠滑者。不宜。风寒咳嗽多痰者。并忌。(仲淳)

  卷四\五金部

  铅丹

  一名黄丹。可入丸散。熬膏药。不入汤用。炒铅丹法。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顷下硝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下少许黄硝。待为末。即成丹。(会典云。黑铅一斤。烧丹一斤五钱三分。)若转丹为铅。只用连须葱白汁拌丹慢煎。 成金汁。倾出即还铅矣。(濒湖) 今人以作铅粉。不尽者用硝石矾石炒成丹。(又)

  味微辛咸。气微寒。体重。性沉。内走血分。伏砒。制 硫。内服。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本经)除消渴。消积痢久积及疟。止衄血并痔证下血不止。疗热毒脐挛。

  (当脐挛急而痛是阴阳不得升降也)中恶心腹胀痛。能固气敛神气。坠痰。杀虫。治疳疾。

  (诸本草)外敷生肌止痛止血。诸疮金疮汤火疮。或煎膏用之。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科必用之药。(濒湖)鼻衄初出。多不能止。此肺金受相火所制也。用黄丹吹入鼻中。吐逆不止。北黄丹四两。米醋半升。煎干。炭火三秤。就铫内 红。

  冷定为末。粟米饭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醋汤下。小儿瘅疟。壮热不寒。黄丹二钱。蜜水和服。冷者酒服。温疟不止。黄丹炒半两。青蒿童便浸二两。为末。每服二钱。寒多酒服。热多茶服。反胃气逆胃虚。铅丹二两。白矾二两。生石亭脂半两。先以丹矾研匀。入坩锅内。

  用炭半秤 赤。更养一夜。出毒两日。入亭脂同研。粟米饮和丸。绿豆大。每日米饮下十五丸。风痫发止。铅丹二两。白矾二两。为末。用三角砖相斗。以七层纸铺砖上。铺丹于纸上。

  铺矾丹上。用柳木柴十斤。烧过为度。取研。每服二钱。温酒下。眼生珠管。铅丹半两。鲤鱼胆汁和如膏。日点三五次。咽喉肿痛。追风散。用黄丹朴硝牙皂 砂仁壳 各五钱。为细末。每以鹅毛蘸药少许。敷舌上下及肿处。后以温水灌漱。外痔肿痛。黄丹滑石。等分为末。

  新汲水调〔论〕夫就铅霜而言。铅汞固为一气之交感矣。(即取水银粉毒。用黑铅作壶。煮土茯苓酒服之。是交感之一证。)就铅丹而言。铅合硫硝炒制。是何一水一火。其交感又如是耶。

  (硫恋于铅。硫又能死铅。铅得硫则化。即治溲闭一案可验。详见硫黄条。然解硫毒者。还用黑铅煎汤解之。)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在人身水火同宫。故硫与铅交感而交化。至阳者恋乎阴而得所归。至阴者合于阳而行其化。阳得所归则火降。阴行其化则水升。水火之气和。而气血亦和。此铅丹所以能除热下气。治吐逆反胃及惊痫癫狂烦渴诸疾。而外敷疮疡更效也。又按铅丹主治有数证。可以参其微义。如齿衄属肾虚者。服凉药反甚。宜盐汤下安肾

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