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篇名>苏沈良方
书名:苏沈良方
作者:沈括及苏轼撰
朝代:北宋
年份:公元960-1127年
<目录>
<篇名>原序
内容:予尝论治病有五难,辨疾、治疾、饮药、处方、别药,此五也,今之视疾者,惟候气口
六脉
行
五
以一二药书,其服饵之节,授之而已;古以治疾者,先知阴阳运历之变故,山林川泽之窍发
。而又视其人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顺其所宜,违其所不宜,或药或
火,或刺或砭,或汤或液,矫易其故常,捭摩其性理,捣而索之,投几顺变,间不容发。而
又调其衣服,理其饮食,异其居处,因其情变,或治以天,或治以人,五运六气,冬寒夏暑
,雨电雹,鬼灵魇蛊,甘苦寒温之节,后先胜负之用,此天理也,盛衰强弱,五脏异禀,
循其所同,察其所偏,不以此形彼,亦不以一人例众人,此人事也。言不能传之于书,亦不
能喻之于口,其精过于承蜩,其察甚于刻棘,目不舍色,耳不舍声,手不释脉,犹惧其差也
,授药遂去,而希其十全,不亦难哉!此治疾之难二也。古之饮药者,煮炼有节,饮啜有宜
。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炽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宜温宜寒,或
缓或速,或乘饮食喜怒,而饮食喜怒为用者,有违饮食喜怒,而饮食喜怒为敌者,此饮啜之
宜也。而水泉有美恶,操药之人有勤惰,如此而责药之不效者,非药之罪也,此服药之难三
也。
知药
不测
搏漉
鱼以
酸者
以巴
不旋
疾者
妙,而
何哉?
蚊喙坼
步,则
其所宜
固未尝晰也。抑又取之有早晚,藏之有焙KT ,风雨燥湿,动有槁暴,今之处药。或有恶
火者,必日之而后咀。然安知采藏之家,不常烘煜哉,又不能必,此辨药之难五也。此五者,
大概而已。其微至于言不能宣,其详至于书不能载,岂庸庸之人,而可以易言医哉?予治方
最久,有方之良者,辄为疏之,世之为方者,称其治效,尝喜过实,《千金肘后》之类,犹
多溢言。使人不敢复信,予所谓《良方》者,必目睹其验,始着于篇,闻不预也。然人之疾,
如向所谓五难者,方岂能必良哉!一赌其验,即谓之良,殆不异乎刻舟以求遗剑者?予所以
详着其状于方尾,疾有相似者,庶几偶值云尔,篇无次序,随得随注,随以与人,极道贵速,
故不暇
<目录>
<篇名>苏沈内翰良方序一
内容:沈公内翰,字存中,博古通今,古君子也,留心医书,非所好也,实有补于后世尔,公
凡所
及
而
得一
其面目乎?余得此方十有余年,恨箧无金帛,而能成就一板,使流传天下后世,疗夫久疾
KT 缠绵之苦者也,岂自言微功有所利也,然此方经验有据,始敢镂行。
\x永嘉金门羽客林灵素序\x
<目录>
<篇名>苏沈内翰良方序
内容:雅日慕苏沈之书,晚晏方获录册,不知谁之缮写。忆自宋梓来也,观其论草物,疏骨蒸,
其
无
味,使
人身,
然其所
因而灸
而因
者。
君
妇
言
修
为之听而不折于震。布利益生民之政,以挽回酷雪之风,亦其次也。若医术一事,滞者使之
通,卧者使之起,瘠者使之充,昏者使之爽,秘者使之开,忧子者,泰父母反侧之心;痛夫
者,开妻外家颦戚之思,鬼门转其足,生宅复其魂,推展仁民之道,端在于是,此抄老之隐抱
。而沈括则博闻精见,格物游艺,旁通医药,尤所以足成一家之书也夫。
《沈氏良方》,后人益以苏氏之说,遂名之曰《苏沈良方》。非当时合著之书也。余藏旧
刻
兼及
益
氏良方》十卷,《苏沈良方》十五卷,以藏本卷数较之,虽合沈氏,却杂以苏说。若从《苏
沈良方》,则少五卷矣。岂在当时已散佚不全耶?其中误字甚多,几至不可读,为之订正。
然内症外症,妇人小儿,以至杂说,依稀略备,似非不全之本,盖古人以医卜为贱术。作史
者志方书,未必详加考订。即如《刘涓子之鬼遗方论》,宋史作鬼论,脱去遗方二字,则其
他之疏略可知也。此书卷帙,未符宋志,其间分合多寡,不可考矣。内中诸方,间已见之《
博济》、《灵苑》诸书。即其余亦莫不应病,神验异常,至有不可以理测者,岂非龙宫之所
授耶?今为授梓,并补刻《沈氏原叙》一篇,熟读五难,大有裨益。
\x瘦樵程永培跋
<目录>卷第一
<篇名>脉说
内容:脉之难,古今之所病也。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
之异,此古今所病也。病不可不谒医,而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骐骥不时有,天下未
尝徒行;和扁不世出,病者终不徒死,亦因其长而护其短尔。士大夫多秘所患,以求诊,以
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
则巧饰掩非以全其名,至于不救。则曰是固难治也。间有谨愿者,虽或因主人之言,亦复参
以所见。两存而杂治,以故药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医,盖于平时,默
验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了然知患之所在也。然后求
之诊,虚实冷热先定于中,则脉之疑不能惑也。故虽中医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
困医为事哉!
<目录>卷第一
<篇名>苍耳说
内容:药至贱而为世要用,未有如苍耳者。他药虽贱,或地有不产。惟此药不为间南北夷夏,
山泽斥卤,泥土沙石,但有地则产。其花叶根实皆可食。食之如菜,亦治病无毒。生熟丸散
无适不可,多食愈善。久乃使人骨髓满,肌理如玉,长生药也。杂疗风痹瘫痪,癃疟疮痒,
不可胜言,尤治瘿金疮,一名鼠粘子,一名羊负菜,诗谓之卷耳,疏谓之 耳,俗谓之道人
头,海南无药,惟此药生舍下,多于茨棘,迁客之幸也。己卯二月望日书。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记菊
内容:菊,黄中之色,香味和正,花叶根实皆长生药也。北方随秋之早晚。大略至菊,有微霜
乃开,独岭南不然,至冬至乃盛发。岭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开后,考其理,菊性
介,然不与百卉盛衰,须霜降乃发。而岭海常以冬至微霜故也。其天姿高洁如此,宜其通仙
灵也,吾在南海,艺菊九畹,以十一月望,与客泛菊作重九。书此为记。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记海漆
内容:吾谪海南,以五月出陆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 丛生,
土人云∶倒粘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如马乳。烂紫可食,味甘美。中有细核,并嚼之,瑟
瑟有声,亦颇苦涩。儿童食之或大便难通,叶皆白,如石苇之状,野人夏秋痢下,食其叶辄
已,取胶以代柿漆,即愈于柿也,余久苦小便白浊,近又大腑滑,百药不瘥。取倒粘子嫩叶,
酒蒸焙燥为末,酒糊丸。吞百余,二腑皆平复。然后知奇药也。因名之曰海漆。而私记之,
以贻好事君子。明年子熟,当取子。研滤晒煮为膏以剂之,不复用糊矣。戊寅十一月一日记
。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记益智花
内容:海南产益智花,实皆长穗,而分为三节。其实熟否。以候岁之丰歉。其下节以候早禾,
其上中亦如之。大吉则实,凶岁皆不实。罕有三节并熟者,其为药也,治止水,而无益于智,
智岂求于药者乎?其得名也,岂以知岁也耶?今日见儋耳圃儒黎子云言候之审矣,聊复记之,
以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记食芋
内容:岷山之下,凶年以蹲鸱为粮。不复疫疠,知此物之宜人也。《本草》谓芋土芝,云益气
充饥。惠州富此物,人食者不免瘴。吴远游曰,此非芋之罪也。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
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能益气充饥。今惠州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其瘴
固宜。丙子除夜前二日,夜饥甚,远游煨芋两枚见啖。美甚,乃为书此帖。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记王屋山异草
内容:王屋山有异草,制百毒。能于鬼手夺命,故山中人谓此草墓头回蹇葆光托吴远游寄来。
吾闻兵无刃,虫无毒,皆不可任,若阿罗汉永断三毒,此药遂无所施耶。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记元修菜
内容:蜀中有菜,如豌豆而小,食之甚善,耕而覆之,能肥瘠地。性甚热,食之使人呀呷,若
以少酒晒而蒸之,则甚益人,而不为害。眉山巢谷元修,始以其子来黄州。江淮间如识之,
此菜名巢菜,黄州人谓之元修菜。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记苍术
内容:黄州山中,苍术至多。就野入买之,一斤数钱耳。此长生药也。人以其易得,不复贵重,
至以熏蚊子。此亦可以太息。舒州白术,茎叶亦皆相似,特花紫耳,然至难得,三百一两。
其效止于和胃气,去游风,非神仙上药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记流水止水
内容:孙思邈《千金方》,人参汤须用流水,用止水即不验。人多疑流水止水无别。予尝见丞
相荆公喜放生,每日就市买活鱼,纵之江中,莫不洋然。惟鳅 入江水辄死,乃知鳅 但可
居止水。则流水与止水果不同,不可不信。又鲫鱼生流水中则背鳞白,生止水中则背鳞黑,
而味恶,此亦一验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脏腑
内容:古方言,云母粗服,则着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毛皆不可食,食射入肝肺。世俗
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又言人有水喉、食喉、气喉,亦谬也,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亦
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水与食同嚼而吞,岂能口中遂分二喉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
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咽则咽入胃脘,次入胃中,又次入广肠,下入大小肠。喉则下通五
脏,为出入息。五脏之含气呼吸,正如冶家鼓 。人之饮食药饵,但自咽入肠胃,何尝至五
脏。凡人肌骨五脏肠胃虽各别,其入腹之物,英精之气,皆能洞达,但滓秽即入二肠。故人
饮食及服药,既入腹,为真气所蒸。英精之气味,以至金石之精者,如细研硫黄朱砂乳石之
类,俱能飞走。融结者皆随真气洞达肌骨,犹如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其余
顽石草木,则但气味洞达尔。及其势尽,则滓秽传于大肠,润湿渗入小肠,皆败物不能变化,
惟当退泄耳。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尔,其质岂能到彼哉?此医不可
不知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君臣
内容:旧说有∶药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说。其意以谓药虽众,主病者专在一物,其他则节给
相为用。大略相统制,如此为宜,不必尽然也。所谓君者。主此一方,固无定物也。药性论,
乃以众药之和浓者定为君。其次为臣为佐,有毒者多为使,此谬论也。设若欲攻坚积,则巴
豆辈,岂得不为君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汤散丸
内容: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惟近世人为之。大
体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又无毒者宜汤,小毒
者宜散,大毒者宜用丸。又欲速用汤,稍缓用散,甚缓者用丸,此大概也。近世用汤者全少,
应汤者全用煮散。大率汤剂气势完壮,力与丸散倍蓰。煮散,多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
比功效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采药
内容:古方采草药,多用二八月,此殊未当。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识别耳,在
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
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
花时采,则根生定,而又未衰,如今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取;(用芽者亦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采;用实者,
取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须四月
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正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
同也。如 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 。稻有七月熟者,
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
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殒。诸越则桃李夏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
同也。同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
以定月哉?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橘柚
内容:《本草注》。橘皮味苦,柚皮味甘,此误也。柚皮极苦,不可向口。皮甘者乃柑耳。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鹿茸麋茸
内容:按月令,冬至麋角解,夏至鹿角解,阴阳相反如此。今人用麋鹿茸作一种,殆疏也。
又有刺麋鹿血以代茸,云茸亦血耳,此大误也。窃详古人之意。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长,其
次角难长,最后骨难长,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坚,惟鹿茸自生至坚,无两月之
久。大者乃重二十余斤,其坚如石。计一夜须生数两,凡骨之顿成。生长神奇,无甚于此。
虽草木之易生者,亦无能及之,此骨之至强者,所以能补骨血,坚阳道,强精髓也,岂可与
血为比哉?麋茸利补阳,鹿茸利补阴。凡用茸无须太嫩,世谓之茄子茸,但真甚难得,而其
实少功,坚者又太老。唯长数寸破之,肌如朽木,茸端如玛瑙红玉最善。又北方沙漠中,有
麋驼尘。强大而色苍,尻黄而无斑,亦鹿之类。角大有文,坚莹如玉,其茸亦可用。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鸡舌香
内容:予集《灵苑方》,论鸡舌香,以为丁香母,盖出《陈氏拾遗》。今细考之,尚为未然。按
《齐民要术》,鸡舌香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即今丁香是也。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
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
为然。又《古方》五香连翘汤,用鸡舌香,《千金》五香连翘汤,无鸡舌香,却有丁香,此
最为明验,《新补本草》,又出丁香一条,盖不曾深考也。今世所谓鸡舌香者,乳香中得之。
大如山茱萸,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金罂子
内容:金罂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世之用金罂者,待其红熟时,取汁熬膏用之,大误也。
红则味甘,熬膏则全断涩味,都失本性。今当取半黄时采干,捣末用之。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地骨皮
内容: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浓朴,甘美异于他处者。
《千金翼》云。甘州者为真,叶浓大者是。大体出河西诸郡,其次江地。闲圩埂上者,实圆
如樱桃,全少核,曝干如饼,极膏润有味。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淡竹
内容:淡竹对苦竹为文。除苦竹外,悉谓之淡竹,不应别有一品谓之淡竹。后人不晓,于本草
别疏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细辛
内容:东南方所用皆杜衡也,又谓之马蹄香。色黄白,拳局而脆,干则圆,非细辛也。细辛出
华山,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于椒,故《本草》云。细辛
水渍令直,是以杜衡伪之也。襄汉间,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非
细辛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甘草
内容:《本草注》引《尔雅》云, 大苦,注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茎青赤,此乃黄药也。
其味极苦,故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
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四五角作一本生,熟则角折。子如小扁豆,极坚,齿啮不破。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胡麻
内容:胡麻,直是今油麻,更无他说。予已于《灵苑方》论之。其角有六棱者,有八棱者。中
国谓之麻。今谓之***是也。有实为苴麻,无实为 麻,又曰牡麻,张骞始自大宛得麻之种,
亦谓之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赤箭
内容:赤箭,即今天麻也。后人既误出天麻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既无此物,乃取天麻苗为
之。滋为不然,《本草》明称。采根阴干,安得以苗为根。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为
第一。此神仙补理养生上药,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或以谓其茎如
箭。既言赤箭,疑当用茎,此犹不然。至如鸢尾牛膝之类,皆谓茎叶有所似。用则用根尔,
何足疑哉?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地菘
内容:地菘,即天名精也。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蔹。《本草》又出鹤虱一条,
都成纷乱。今按地菘即天名精也。其叶似松,又似蔓荆,(名精即蔓荆也)故有二名。鹤虱
即其实也。世间有单服火蔹法,乃是服地菘尔,不当服火蔹。火蔹本草名 蔹,即是猪膏莓。
后人不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南烛草木
内容:南烛草木记,传《本草》所说多端。今少有识者为其作青精饭,色黑,乃误用乌臼为之,
全非也,此木类也。又似草类,故谓之南烛草木。今人谓之南天烛者是也。南人多种于庭槛
之间。茎如蒴 。有节高三四尺,庐山有盈丈者。叶微似楝而小,至秋则实赤如丹,南方至
多。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太阴元精
内容:太阴元精,生解州盐泽大卤中,沟渠土内得之。大者如杏叶,小者如鱼鳞,悉皆六角,
端正似刻,正如龟甲。其裙袖,小堕其前则下剡,其后则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处,全
是龟甲,更无异也。色绿而莹彻,叩之则直理而析,莹明如鉴。析处亦六角,如柳叶,火烧
过则悉解。析薄如柳叶,片片相离,白如雪,平洁可爱,此乃禀积阴之气凝结,故皆六角,
今天下所用元精,乃绛州山中所出绛石尔,非元精也。楚州盐城县,古盐仓下土中,又有一
物,六棱如马牙硝,清莹如水晶,润泽可爱,彼方亦名太阴元精,然喜暴润如盐卤之类,惟
解州出者为正。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稷米
内容:稷,乃今之 也。齐晋之人,谓稷皆曰祭,是其土音,无他义也。《本草注》云,又名
糜子。糜子乃黍属。诗云∶维 维 。维糜维芑, 糜芑皆黍属。以色为别,丹黍谓之糜,
糜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苦
内容:苦 ,即本草酸浆也。《新集本草》,又重出苦 一条∶河西番界中,酸浆有盈丈者。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苏合香
内容:今之苏合香,如坚木赤色。又有苏合油,如 胶,今多用之为苏合香。按《刘梦得传信
方》,用苏合香多薄叶,子如金色,按之则少,放之则起,良久不定,如虫动,气烈者佳也。
如此则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薰陆香
内容:薰陆,即乳香也,本名薰陆。以其滴下如***者,谓之***香。熔塌在地上者,谓之塌
香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山豆根
内容:山豆根极苦。《本草》言味甘者,大误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青蒿
内容: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
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丛,或间有一两株,迥然青色,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
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尤青,气颇芬
芳。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文蛤海蛤魁蛤
内容:按文蛤即吴人所食花蛤也。魁蛤即车螯也。海蛤今不识,其生时,但海岸泥沙中得之。
大者如棋子,细者如油麻粒,或黄或赤相杂,盖非一类。乃诸蛤之房,为海水 砺光莹,都
非旧质。蛤之属其类至多,房之坚久莹洁者皆可用。不必指一物,故通谓之海蛤耳。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漏芦
内容: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飞廉一名漏芦,苗似苦芙,根似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
用根。今闽中所用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时用苗。《本草》自有一条,
正谓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赭魁
内容:《本草》所谓赭魁,皆未详审。今赭魁南中极多,肤黑肌赤,似何首乌。切破,其中赤
白理如槟榔,有赤汁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闽岭人谓之余粮。《本草禹余粮注》中所引,
乃此物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龙芮
内容:石龙芮,今有两种。水生者叶光而末圆,地生者其叶毛而末锐。入药用水生者,陆生者
亦谓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麻子
内容:麻子,海东来者最大如莲实。出柘萝岛,其次上郡北地所出。大如大豆,亦善,其余皆
下材。用时去壳,其法取麻子帛包,沸汤中浸,候汤冷,乃取悬井中,勿令着水。明日日中
曝干,就新瓦上,轻 ,其壳悉解,簸扬取肉,粒粒皆完。
<目录>卷第一
<篇名>灸二十二种骨蒸法
内容:崔丞相灸劳法,《外台秘要》、《崔相家传方》及《王宝臣经验方》,悉编载,然皆差误
毗陵郡有石刻最详。余取诸本参校,成此一书,比古方极为委曲。依此治人,未尝不验,
一灸而愈。予在宜城,久病虚羸,用此而愈。
<目录>卷第一
<篇名>唐中书侍郎崔知悌序
内容:夫含灵受气,禀之于五行。摄生乖理,降之以六疾。若《歧黄广记》,《蔚有旧经》。攻
灸兼行,显著斯术。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谓 ,亦称复连,亦曰无辜。丈夫以癖气为
根,妇人以血气为本。无问长少,多染此病。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其为状也,发干而耸,
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多者乃至五六。或夜卧盗汗,梦与鬼交。虽目
视分明,而四肢无力,且上气食少,渐就沉羸。纵延日时,终于 尽。余昔忝洛州司马,尝
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瘥者数逾二百。至于狸骨獭肝,徒闻曩说,金牙铜鼻,罕见其能,
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单攻骨蒸。又别疗气疗风,或瘴或劳,或邪或癖,或患状既广。
灸活者不可具述,略陈梗概。又恐传受讹谬,以误将来。今故具图形状,庶令览者易悉,使
所在流布。颇用家藏,未暇外请名医,傍求上药,还魂返魄,何难之有?遇斯疾可不务乎。
<目录>卷第一
<篇名>取穴法
内容:先定穴,令患人平身立正,取一细绳KT 之,勿令展缩,顺脚底贴肉坚踏之。男左女
右,其绳前头与大拇指端齐,后头令当脚根中心,向后引绳,循脚肚贴肉直上,至曲 中大
横纹截断。又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绳
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处。
当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头
至吻,却拘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止。如此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来脊骨上
墨点处。横量取平,勿令高下,绳子先中折,当中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以绳子上墨
点,正压脊骨上墨点为正。两头取中,勿令高下,于绳子两头,以白圈记,白圈是灸穴也。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与鸠尾齐。鸠尾是心岐
骨,人有无心岐骨者。至从胸前两岐头下量取一寸,即是鸠尾也。即双截断,却背翻绳头向
项后,以绳子中停取心正,令当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夹项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
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其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墨点横量如法。绳子
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是灸穴处。
以上是第二次点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灸,日别各七壮。至第二穴,壮累灸至一百,或
一百五十壮为妙。候灸疮欲瘥,又依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上下竖点,
令
以上是第三次点两穴,谓之四花穴。灸两穴各百壮,三次共六穴。各取离日量度,度讫,
即下火。唯须三月三日艾最佳。病瘥百日内,忌饮食房室,安心静处将息。若一月后觉未瘥,
复初穴上再灸。
一胞蒸(小便赤黄) 二玉房蒸(男遗尿失精,女月漏不调) 三脑蒸(头眩热闷) 四
髓蒸(觉髓沸热) 五骨蒸(齿黑) 六筋蒸(甲焦) 七血蒸(发焦) 八脉蒸(急缓不
调) 九肝蒸(或时眼前昏暗) 十心蒸(舌焦或疮或时胸满) 十一脾蒸(唇焦坼或口
疮) 十二肺蒸(口干生疮) 十三肾蒸(耳干焦) 十四膀胱蒸(右耳焦) 十五胆蒸(眼
目失光) 十六胃蒸(舌下痛) 十七小肠蒸(下沥不禁) 十八大肠蒸(右鼻孔痛) 十
九二焦蒸(乍寒乍热) 二十肉蒸(别人觉热自觉冷寒) 二十一皮蒸(皮生粟起) 二十
二气蒸(遍身壮热不自安息)
<目录>卷第一
<篇名>用尺寸取穴法
内容:凡孔穴尺寸,皆随人身形大小,须男左女右。量手指中一节,两横纹中心,为一寸中。
<目录>卷第一
<篇名>艾炷大小法
内容:凡艾炷,须令脚跟足三分。若不足三分,恐覆孔穴。不备穴中经脉,火气不行,即不能
抽邪
<目录>卷第一
<篇名>取艾法
内容:端午日,日未出,于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辄拮之以灸,殊有效。幼时见一书云尔,忘
其为何书也。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苟以意命之而已,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何疑
耶?
<目录>卷第一
<篇名>用火法
内容:黄帝曰∶松柏柿桑枣榆柳竹等依火用灸,必害肌血,慎不可用。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
或水晶镜子于日得者,太阳火为妙。天阴,则以槐木取火亦良,灸后宜服治劳地黄丸。
<目录>卷第一
<篇名>具方
内容:生地黄汁 青蒿汁 薄荷汁 童便 好酒(以上各二升煎成膏入) 柴胡(去头) 鳖
甲(醋炙) 秦艽(各一两) 朱砂 麝香(各半两研)
上五味为末,入前膏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酒下,切忌生冷毒物。
<目录>卷第二
<篇名>论风病
内容:王游元龙言∶《钱子飞治大风方》极验。尝以施人。一日梦人自云,天使以此病患。君
违天怒,若施不已,君当得此病。药不能救,子飞惧,遂不施。仆以为天之所病不可疗耶,
则药不应服有效。药有效者,则是天不能病。当是病之祟,畏是药而假天以禁人尔。晋侯之
病为二竖子。飞赤丸亦先见于梦,盖有或使之者。子飞不察,为鬼所胁。若予则不然,苟病
者得愈。愿代其苦,家有此方,能下腹中秽恶。在黄州试之,病良已,后当常以施人。
<目录>卷第二
<篇名>治风气四神丹
内容:熟干地黄 元参 当归 羌活(各等分)
上捣为末,蜜和丸,梧桐子大,空心酒服,丸数随宜。《列仙传》有山图者,入山采药
折足,仙人教服此四物而愈。因久服,遂度世。顷余以问名医康师孟。师孟大异之云,医家
用此多矣。然未有专用此四物如此方者,师孟遂名之曰四神丹。洛下公卿士庶争饵之,百病
皆愈。药性中和,可常服。大略补虚益血,治风气,亦可名草还丹。己卯十一月,东坡居士
儋耳书
<目录>卷第二
<篇名>四味天麻煎方
内容:世传四味五两天麻煎方。盖古方,本以四时加减,但传药料耳。春肝旺多风,故倍天麻;
夏伏阴,故倍乌头;秋多利下,故倍地榆;冬伏阳,故倍元参。当去皮生用,治之方,捣乌
头无复毒。此常服不独去病。乃保真延年,与仲景八味丸并驱矣。
<目录>卷第二
<篇名>木香散
内容:治偏风瘫痪,香港脚等疾。
羌活(一两) 麻黄(去节水煮少时去沫二两) 防风(三分) 木香 槟榔 附子(炮
去皮) 白术 川乌头(炮去皮) 草豆蔻(和皮用) 陈橘皮 牛膝(酒浸一宿) 杏仁
(生去皮尖) 当归(酒浸一宿)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川芎 官桂(不得见火各半
两)
上十八味,锉如麻豆,每服一两,水一碗,姜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得七分温服。大
肠不通,加大黄末,每服一钱。以老少加减。如久不通,加至三五钱不害。心腹胀,加葶苈
并滑石末,每服各一钱,滑石汤送下。如上膈壅滞痰嗽气急,加半夏升麻天门冬知母末,各
二钱同煎。其药滓两合为一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盏,服此药。福唐陈氏者,鬻以自给,
郡人极神之。人未有得其方者,一日为其亲戚攘得与予。予作官处,即合以施人。如法煮服,
以
<目录>卷第二
<篇名>左经丸
内容:治筋骨诸疾。手足不随不能行步运动。
草乌(肉白者生去皮脐) 木鳖子(去壳别研) 白胶香 五灵脂(各三两半) 当归
(一两)
上为末,用黑豆去皮,生杵粉一斤,醋煮糊为丸,如鸡实大。每服一丸,酒磨下。筋骨
疾,但不曾针灸伤筋络者,四五丸必效。予邻里胡生者,一女子腕软不能行立已数年,生因
游净因佛寺,与僧言。有一僧云能治,出囊中丸十枚,以四枚与生曰∶服此可瘥。生如其言
与服,女子遂能立。生再求药于院,僧曰非有爱也,欲留以自备。必欲之,须合一料。生与
钱一千,辞不受。止留百钱,后数日得药,并余钱悉归之。同院僧佐其理药,乃剽得此方。
予至嘉兴,有一里巷儿,年十余岁,两足不能行。以一丸分三服服之,尽四五丸遂能行。自
此大为人所知,其效甚着。此药能通营卫,导经络,专治心肾肝三经。服后小便少淋沥,乃
其验也。
<目录>卷第二
<篇名>烧肝散
内容:治三十六种风。二十四般冷,五劳七伤,一切痢疾,脾胃久虚,不思饮食,四肢无力,
起止甚难,小便赤涩,累年口疮,久医不瘥,但依此法服之必愈。
茵陈 犀角 石斛 柴胡 芍药 白术(以上各半两) 干姜 防风 桔梗 紫参 人
参胡椒 官桂(去皮) 白芜荑 吴茱萸(以上各一两)
上共十五味同为末,以羊肝一具。如无,即 猪肝代之,分作三分,净去血脉脂膜,细
切,用末五钱,葱白一茎,细切相和。以湿纸三五重裹之,掘地坑,内以火,烧令香熟,早
晨生姜汤嚼下,大 冷劳,不过三服见效。庐州刁参军,病泄痢日久,黑瘦如墨,万法不瘥。
服此一二服,下墨汁遂安。
<目录>卷第二
<篇名>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