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篇名>诸病源候论
书名:诸病源候论
作者:巢元方
朝代:隋
年份:公元614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臣闻人之生也,陶六气之和,而过则为诊;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则能全。
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别五声五色之变,揆盈虚于表里,审躁静于性韵,达其消息,谨其攻
疗,兹所以辅含灵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国家丕冒万宇,交修庶职。执技服于官守,宽疾存乎政典。皇上秉灵图而迪成宪,奉母
仪而隆至化。明烛幽隐,惠绥动植。悯斯民之 苦,伫嘉医之拯济。且念幅员之辽邈,闾巷
之穷厄,肄业之士,罕尽精良;传方之家,颇承疑舛。四种之书或阙,七年之习未周,以彼
粗工,肆其亿度,夭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HT 怛,或怀重慎,以为昔之上手,效应参神
,前五日而逆知,经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详密乎?
盖诊候之教,肇自轩祖;中古以降,论著弥繁。思索其精,博利族众,乃下明诏,畴咨
旧闻,上稽圣经,旁摭奇道,发延阁之秘蕴,敕中尚而雠对。《诸病源候论》者,隋大业中
太医巢元方等奉诏所作也。会粹群说,沈研精理,形脉之证,罔不该集。明居处、爱欲、风
湿之所感,示针 、挢引、汤熨之所宜。诚术艺之楷模,而诊察之津涉。监署课试,固
常用此。乃命与《难经》《素问》图镂方版,传布海内。洪惟祖宗之训,务惟存育之惠。补
《农经》之阙漏,班禁方于遐迩。逮今搜采,益穷元本,方论之要殚矣,师药之功备矣。将
使后学优而柔之,视色毫而靡愆,应心手而胥验。大哉!昧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忧
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弭兹札瘥,跻之仁寿,上圣爱人之旨,不其笃欤。
翰林医官副使赵拱等参校既终,缮录以献,爰俾近着,为之题辞。顾惟空疏,莫探秘赜
。徒以述善诱之深意,用劝方来;杨勤恤之至仁,式昭大庇云尔。谨序。
\x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玉清昭应宫判官中散大夫尚书左司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x
\x判馆事上护军常山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宋绶奉敕撰\x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一、中风候
属性: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者,人中少
死病;不从其乡来者,人中多死病。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
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若唇或青或黑
,或白或黄,此是心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皆不可复治,五六日而死。
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唇青面黄者可治,急灸肝俞
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是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脾中风,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壮;若手足青者,不可复治
肾中风,踞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可治,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
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
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旁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急灸
肺俞百壮;若色黄者,为肺已伤,化为血,不可复治。其人当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
,如此数日而死。
诊其脉,虚弱者,亦风也;缓大者,亦风也;浮虚者,亦风也;滑散者,亦风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风候
属性:风邪之气,若先中于阴,病发于五脏者,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
言。发汗身软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汗
不出,体直者,七日死。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三、风口噤候
属性:诸阳经筋,皆在于头。手三阳之筋,并结入颔颊;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
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
诊其脉迟者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四、风舌强不得语候
属性: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五、风失音不语候
属性: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户;舌者,声之机;唇者,声之扇。风寒客
于会厌之间,故卒然无音。皆由风邪所伤,故谓风失音不语。
《养生方》云∶醉卧当风,使人发喑。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六、贼风候
属性:贼风者,谓冬至之日,有疾风从南方来,名曰虚风。此风至能伤害于人,故言贼风也。
其伤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转动,痛处体卒无热。伤风冷则骨解深痛,按之乃应骨
痛也。但觉身内索索冷,欲得热物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久不去,重遇冷气相搏,乃结
成瘰 及偏枯;遇风热气相搏,乃变附骨疽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七、风痉候
属性:风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体痉直者,
死也。由风邪伤于太阳经,复遇寒湿,则发痉也。
诊其脉,策策如弦,直上下者,风痉脉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八、风角弓反张候
属性: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九、风口候
属性: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 僻,言语不正,而目不
能平视。
诊其脉,浮而迟者可治。
《养生方》云∶夜卧,当耳勿得有孔,风入耳中,喜令口 。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十、柔风候
属性:血气俱虚,风邪并入,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柔风之状,四肢不能收,里
急不能仰。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十一、风痱候
属性: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随者,风痱也。时能言者可治,不
能言者不可治。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十二、风退候
属性:风 退者,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是也
。由皮肉虚弱,不胜四时之虚风,故令风邪侵于分肉之间,流于血脉之内使之然也。经久不
瘥,即变成水病。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十三、风偏枯候
属性: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
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
,言不变,智不乱是也。邪初在分腠之间,宜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诊其胃脉沉大,心脉小牢急,皆为偏枯。男子则发左,女子则发右。若不喑,舌转者可治,
三十日起。其年未满二十者,三岁死。又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足太阳经虚者,则病恶风偏枯
,此由愁思所致,忧虑所为。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疝、大风、偏枯、诸
又云∶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又云∶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暝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
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又云∶正住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又云∶一足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欹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互二七,去脊
风冷、偏枯不通润。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十四、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
属性: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春遇痹,为筋痹,则筋屈,邪客关机,则使筋挛。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阴,肝之经也。肝通主诸筋,王在春。其经络虚
,遇风邪则伤于筋,使四肢拘挛,不得屈伸。
诊其脉,急细如弦者,筋急足挛也。若筋屈不已,又遇于邪,则移变入肝。其病状,夜
卧则惊,小便数。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手前后递互拓,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
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膊前后欹侧,柔膊二七。
去膊井冷血。筋急,渐渐如消。
又云∶两手抱左膝,伸腰,鼻纳气七息,展右足,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萎。
又云∶两手抱右膝着膺,除下重难屈伸。
又云∶踞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右足着外。除难
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又云∶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势,一手向下如捺物,极势,上下来
去,换易四七。去膊内风,两膊井内冷血,两掖筋脉挛急。
又云∶踞坐,伸左脚,两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
伸拜起,胫中疼痹。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十五、风身体手足不随候
属性:风身体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
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为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
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而
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机关缓纵,故令身体手足不随也。
诊脾脉缓者,为风痿,四肢不用。又心脉、肾脉俱至,则难以言,九窍不通,四肢不举
。肾脉来多,即死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振两臀
者,更互 ,犹言厥,九通中间,偃伏皆为之,名虾蟆行气,久行不已,愈臀痛
劳倦,风气不随,不觉痛痒,作种种形状。
又云∶偃卧,合两膝,布两足,伸腰,口纳气,振腹自极七息。除壮热疼痛,两胫不随
又云∶治四肢疼闷及不随,腹内积气,床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三寸
,握固。握固者,以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指,相去五寸
,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泉。漱醴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齿
,然后咽唾,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
吐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
之,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鱼肥
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恚,悉不得辄行气。惟须向晓清静时行气,大佳,能愈万病。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十六、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候
属性: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其三气时来,亦有偏多偏少。而风湿之气偏多者,名风湿痹也。
人腠理虚者,则由风湿气伤之,搏于血气,血气不行,则不宣,真邪相击,在于肌肉之间,
故其肌肤尽痛。然诸阳之经,宣行阳气,通于身体,风湿之气客在肌肤,初始为痹。若伤诸
阳之经,阳气行则迟缓,而机关弛纵,筋脉不收摄,故风湿痹而复身体手足不随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十七、风痹手足不随候
属性: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风痹之状,肌肤尽痛。诸阳之经,尽起于手足,
而循行于身体。风寒之客肌肤,初始为痹,后伤阳经,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气相搏,血气
行则迟缓,使机关驰纵,故风痹而复手足不随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
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十八、风半身不随候
属性:风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
为血气,润养身体。脾胃既弱,水谷之精润养不周,致血气偏虚,而为风邪所侵,故半身不
随也。
诊其寸口沉细,名曰阳内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臂偏不举。
又寸口偏绝者,则偏不随;其两手尽绝者,不可治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十九、偏风候
属性: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人体有偏虚者,风邪乘虚而伤之,故为偏风也。其状,
或不知痛痒,或缓纵,或痹痛是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手长舒,令掌仰,一手捉颏,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
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膊内冷
注,偏风。
又云∶一足踏地,一手向后长舒努之,一手捉涌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时极势。左右
易,俱二七。治上下偏风、阴气不和。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风曳候
属性:风 曳者,肢体弛缓不收摄也。人以胃气养于肌肉经络也。胃若衰损,其气不实,
经脉虚,则筋肉懈惰,故风邪搏于筋而使 曳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一、风不仁候
属性: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隔
衣是也。
诊其寸口脉缓,则皮肤不仁。不仁,脉虚数者生,牢急疾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赤松子曰∶偃卧,展两胫、两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纳气
,自极七息。除死肌、不仁、足寒。
又云∶展两足,上。除不仁、胫寒之疾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二、风湿痹候
属性: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浓,或肌肉酸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湿气多而
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
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随。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任臂,不息十二通。愈足湿痹不任行,腰脊痹痛。又正卧,叠
两手着背下,伸两脚,不息十二通,愈足湿痹,不任行,腰脊痛痹。有偏患者,患左压右足
,患右压左足。久行,手亦如足用行,满十方止。
又云∶以手摩腹,从足至头,正卧,蜷臂导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闭气不息十
二通,以治痹湿不可任,腰脊痛。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三、风湿候
属性: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风者,八方之虚风;湿者,水湿之蒸气也。若地下
湿,复少霜雪,其山水气蒸,兼值暖, 退人腠理开,便受风湿。其状,令人懈惰,精
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入脏则喑哑,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成香港脚。其
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真诰》云∶栉头理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四、风痹候
属性: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浓,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
受风邪也。病在阳曰风,在阴曰痹;阴阳俱病,曰风痹。其以春遇痹为筋痹,则筋屈。筋痹
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肝。其状∶夜卧则惊,饮多,小便数。夏遇痹者为脉痹,则血凝不
流,令人萎黄。脉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心。其状∶心下鼓,气暴上逆,喘不通,嗌干
喜噫。长夏遇痹者为肌痹,在肉则不仁。肌痹不已,复遇邪者,则移入脾。其状∶四肢懈惰
,发咳呕汁。秋遇痹者为皮痹,则皮肤无所知。皮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肺,其状,
气奔痛。冬遇痹者为骨痹,则骨重不可举,不随而痛。骨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肾,
其状喜胀。
诊其脉大而涩者,为痹;脉来急者,为痹。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
后。
《养生方》云∶因汗入水,即成骨痹。
又云∶忍尿不便,膝冷成痹。
又云∶大汗勿偏脱衣,喜偏风半身不随。
《养生经要集》云∶大汗急敷粉,着汗湿衣,令人得疮,大小便不利。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
厥痹;三曰两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体痹。
又云∶偃卧,合两膝头,翻两足,伸腰,口纳气,胀腹自极七息。除痹痛热痛、两胫不
随。
又云∶踞坐,伸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引两手布两膝。除痹呕。
又云∶偃卧,端展两手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痹
,厥逆。
又云∶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大风、偏枯、诸痹。
又云∶左右手夹据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窍。
又云∶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久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又云∶踞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右足着外。除难
屈伸拜起、胫中疼痛痹。
又云∶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
又云∶凡人常觉脊背皆倔强而闷,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头
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
。若无病患,常欲得日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
、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尽除。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五、血痹候
属性: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其状,形体
如被微风所吹。此由忧乐之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肤腠开,为风邪所
侵也。诊其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血痹也。宜可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六、风惊邪候
属性:风惊邪者,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心为手少阴之经,心气虚,则风邪乘虚伤其经
,入舍于心,故为风惊邪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七、风惊悸候
属性: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腑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
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其状,目精不转,而不能呼。
诊其脉,动而弱者,惊悸也。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八、风惊恐候
属性:风惊恐者,由体虚受风,入乘脏腑。其状,如人将捕之。心虚则惊,肝虚则恐。足厥阴
为肝之经,与胆合;足少阳为胆之经,主决断众事。心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
乘,恐如人捕之。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九、风惊候
属性:风惊者,由体虚,心气不足,为风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虚,虚则血
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乘,故惊不安定,名为风惊。
诊其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养生方》云∶精藏于玉房,交接太数,则失精。失精者,令人怅怅,心常惊悸。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历节风候
属性: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
风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
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一、风身体疼痛候
属性:风身体疼痛者,风湿搏于阳气故也。阳气虚者,腠理易开,而为风湿所折,使阳气不得
发泄,而与风湿相搏于分肉之间,相击,故疼痛也。
诊其脉,浮而紧者,则身体疼痛。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二、风入腹拘急切痛候
属性:风入腹拘急切痛者,是体虚受风冷,风冷客于三焦,经于脏腑,寒热交争,故心腹拘急
切痛。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三、风经五脏恍惚候
属性:五脏处于内,而气行于外。脏气实者,邪不能伤;虚则外气不足,风邪乘之。然五脏,
心为神,肝为魂,肺为魄,脾为意,肾为志。若风气经之,是邪干于正,故令恍惚。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四、刺风候
属性:刺风者,由体虚肤腠开,为风所侵也。其状,风邪走遍于身,而皮肤淫跃。邪气与正气
交争,风邪击搏,如锥刀所刺,故名刺风也。
《养生方》云∶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物,亦成刺风。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五、蛊风候
属性:蛊风者,由体虚受风,其风在于皮肤,淫淫跃跃,若画若刺,一身尽痛,侵伤气血。其
动作状如蛊毒,故名蛊风也。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六、风冷候
属性:风冷者,由脏腑虚,血气不足,受风冷之气。血气得温则宜流,冷则凝涩,然风之伤人
,有冷有热。若挟冷者,冷折于气血,使人面青心闷,呕逆吐沫,四肢痛冷,故谓之风冷。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如丁字样,转身倚势,并
手尽急回,左右迭互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又云∶蹲坐,身正头平,叉手安颏下,头不动,两肘向上振摇,上下来去七七。亦持手
三七,放纵身心。去乳房风冷肿闷、鱼寸不调、日日损。
又云∶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始屈一足,安膝下,长
舒一足,仰足趾向上使急,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前,头向上努挽,一时各各取势,
来去二七,迭互亦然。去脚疼,腰膊冷、血冷、风痹、日日渐损。
又云∶长舒足,肚腹着席,安徐看气向下,知有去处,然始着两手掌拓席,努使臂直,
散脊背气向下,渐渐尽势,来去二七。除脏腑内宿冷,脉急,腰膊风冷。
又云∶欲以闭气出汗,拳手屈膝侧卧,闭气自极,欲息气定,复闭气,如此汗出乃止。
复转卧,以下居上,复闭气如前,汗大出乃止。此主治身中有风寒。欲治股胫手臂痛法∶屈
一胫一臂,伸所病者,正偃卧,以鼻引气,令腹满,以意推之,想气行至上,温热,即愈。
又云∶肚腹着席,长舒一足向后,急努足指,一手舒向前尽势,将一手向背上挽足倒极
势,头仰蹙背,使急。先用手足斜长舒者,两向自相挽急,始屈手足共头,一时取势。常记
动手足,先后交番,上下来去二七,左右亦然。去背项腰膝膊井风冷疼闷、脊里倔强。
又云∶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损
腹肚冷风宿气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不下。
又云∶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趾相对,足跟外扒。坐上,欲
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足指外扒,坐上。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款便,坐上。待共两坐相
似不痛,始双竖足跟向上,坐上,足趾并反向外。每坐常学。去膀胱内冷,膝冷,两足冷疼
,上气、腰痛,尽自消适。
又云∶长舒一足,一脚屈,两手挽膝三里,努膝向前,身却挽,一时取势,气内散消,
如似骨解。迭互换足,各别三七,渐渐去膊脊冷风冷血,筋急。
又云∶两手向后,倒挽两足,极势。头仰,足指向外努之,缓急来去七,始手向前直舒
,足自摇,膝不动,手足各二七。去脊腰闷风冷。
又云∶身平正,舒两手向后,极势,屈肘向后空捺,四七。转腰,垂手向下,手掌四面
转之。去臂内筋急。
又云∶两手长舒,合掌向下,手高举与膊齐,极势,使膊闷痛,然始上下摇之
二七。手下至髀还,上下缓急。轻手前后散振,双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七。去膊内
风冷疼,日消散。
又云∶两手掌倒拓两膊井前,极势,上下傍两掖,急努振摇,来去三七,竟。手不
移处,努向两肘向上急热,上下振摇二七,欲得拳两手七,因相将三七。去项膊筋脉
急劳。一手屈拳向后左,一手捉肘头,向内挽之,上下一时尽势。屈手散放,舒指三,方转
手,皆极势四七。调肘膊骨筋急强。两手拓,向上极势,上下来去三七。手不动,将两
肘向上,极势七。不动手肘臂,侧身极势,左右回三七。去颈骨冷气风急。前一十二件有此
法,能使气人行之,须在疾中可量。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七、风热候
属性: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上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
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候之三日内及五日内
,目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黄脓涕,如弹丸大,从口鼻内出,为善也。若不出,则
伤肺,变咳嗽唾脓血也。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八、风气候
属性:风气者,由气虚受风故也。肺主气,气之所行,循经络,荣脏腑,而气虚则受风。风之
伤气,有冷有热,冷则厥逆,热则烦惋。其因风所为,故名风气。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手前拓使急,一手发乳房,向后急挽之,不得努用力气,心
开下散,迭互相换手,三七,始将两手攀膝头,急捉,身向后极势,三七。去腕闷疼,风府
、云门气散。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九、风冷失声候
属性:风冷失声者,由风冷之气,客于会厌,伤于悬痈之所为也。声气通发,事因关户。会厌
是音声之户,悬痈是音声之关。风冷客于关户之间,所以失声也。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四十、中冷声嘶候
属性:中冷声嘶者,风冷伤于肺之所为也。肺主气,五脏同受气于肺,而五脏有五声,皆禀气
而通之。气为阳,若温暖则阳气和宣,其声通畅。风冷为阴,阴邪搏于阳气,使气道不调流
,所以声嘶也。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四十一、头面风候
属性:头面风者,是体虚,诸阳经脉为风所乘也。诸阳经脉,上走于头面,运动劳役,阳气发
泄,腠理开而受风,谓之首风。病状,头面多汗,恶风,病甚则头痛。又,新沐中风,则为
首风。又,新沐头未干,不可以卧,使头重身热,反得风则烦闷。
诊其脉,寸口阴阳表里互相乘。如风在首,久不瘥,则风入脑,变为头眩。其汤熨针石
,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饱食仰卧,久成气病头风。
又云∶饱食沐发,作头风。
又云∶夏不用露面卧,露下堕面上,令面皮浓,喜成癣。一云作面风。
又云∶人常须日已没食讫,食讫即更不须饮酒,终天不干呕。诸热食腻物,不饮冷醋浆
,喜失声失咽。热食枕手卧,久成头风目涩。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手拓颐,向上极势,一手向后长舒急努,四方显手掌,一时
俱极势,四七。左右换手皆然。拓颐,手两向共头欹侧,转身二七。去臂膊风、头风,
眠睡。
又云∶解发,东向坐,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以手复捋头五,通脉
也。治头风,令发不白。
又云∶端坐伸腰,左右倾侧,闭目,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止。除头风。
又云∶头痛,以鼻纳气,徐吐出气,三十过休。
又云∶抱两膝,自弃于地,不息八通。治胸中上至头诸病,耳目鼻喉痛。
又云∶欲治头痛,偃卧闭气,令鼻极乃息,汗出乃止。
又云∶叉两手头后,极势,振摇二七,手掌翻覆安之七,头欲得向后仰之,一时一势
,欲得倚斜四角,急挽之,三七。去头掖膊肘风。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四十二、风头眩候
属性: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血气
与脉并于上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
目系急故成眩也。
诊其脉,洪大而长者,风眩。又得阳维浮者,暂起目眩也。风眩久不瘥,则变为癫疾。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手抱右膝,着膺,除风眩。
又云∶以两手承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元。愈头眩风癫。坐地,舒两脚,以绳绊
之,大绳绊讫,拖辘轳上来下去,以两手挽绳,使脚上头下,使离地,自极十二通。愈
头眩风癫。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堕落。
又云∶一手长舒,令掌仰;一手捉颐,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
,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膊内冷注、偏风。
又云∶凡人常觉脊背倔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头左右
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住,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
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
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众病尽除。
又云∶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手项上。治久寒不能自温,耳不
闻声。
又云∶脚着项上,不息十二通,愈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病。久行即成法
,法身五六,不能变也。
又云∶低头,不息六通。治耳聋、目癫眩、咽喉不利。
又云∶伏,前,侧牢,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随左右聋伏,并两膝,耳着地,牢,强
意多用力至大极。愈耳聋目眩病。久行不已,耳闻十方,亦能倒头,则不眩也。八件有此术
,亦在病疾难为。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四十三、风癫候
属性:风癫者,由血气虚,邪入于阴经故也。人有血气少,则心虚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
为风邪所伤,故邪入于阴,则为癫疾。又人在胎,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癫。其发
则仆地,吐涎沫,无所觉是也。原其癫病,皆由风邪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
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夫人见十步直墙,勿顺墙而卧,风利吹人,必发癫痫及体重。人卧春夏
向东,秋冬向西,此是常法。
《养生方・导引法》云∶还向反望,不息七通。治咳逆、胸中病、寒热癫疾、喉不利、
咽干咽寒。
又云∶以两手承辘轳倒悬,令脚反在上元。愈头眩风癫。坐地,舒两脚,以绳绊
之,以大绳绊讫,拖辘轳上来下去,以两手挽绳,使脚上头下,使离地,自极十二通。
愈头眩风癫。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坠落。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四十四、五癫病候
属性:五癫者,一曰阳癫,发如死人,遗尿,食顷乃解;二曰阴癫,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
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强,羊鸣,食顷方解。由热作汗出当风
,因房室过度,醉饮,令心意逼迫,短气脉悸得之;四曰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头,
湿结,脑沸未止得之;五曰马癫,发作时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体皆热。
诊其脉,心脉微涩,并脾脉紧而疾者,为癫脉也。肾脉急甚,为骨癫疾。脉洪大而长者
,癫疾;脉浮大附阴者,癫疾;脉来牢者,癫疾。三部脉紧急者可治;发则仆地,吐沫无知
,若强 ,起如狂,及遗粪者,难治。脉虚则可治,实则死。脉紧弦实牢者生,脉沉细
小者死。脉搏大滑,久久自已。其脉沉小急疾,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四十五、风狂病候
属性: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风邪入血,使人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若一实一虚,则
令血气相并。气并于阳,则为狂发,或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是也。又肝藏魂,悲哀动中
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明,不敢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瘁色夭,死于秋。
皆由血气虚,受风邪,致令阴阳气相并所致,故名风狂。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四十六、风邪候
属性:风邪者,谓风气伤于人也。人以身内血气为正,外风气为邪。若其居处失宜,饮食不节
,致腑脏内损,血气外虚,则为风邪所伤。故病有五邪∶一曰中风,二曰伤暑,三曰饮食劳
倦,四曰中寒,五曰中湿。其为病不同。
风邪者,发则不自觉知,狂惑妄言,悲喜无度是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生宣导
,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
,先须暖足,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如得左回右转,三七。和气如用,要用
身内一百一十三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动脉摇筋,气血布泽,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
和气在用,头动转摇振,手气向上,心气则下,分明知去知来。莫问平手、倚腰,转身、摩
气,屈 回动,尽,心气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气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
气乱。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四十七、鬼邪候
属性: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昏乱,或喜怒
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持针置发中,入病者门,取坍岸水
,以三尺新白布覆之,横刀膝上,呼病者前,矜庄观视病者语言颜色。应对不精明,乃以含
水之。勿令病者起,复低头视,满三 后熟拭之。若病困劣昏冥,无令强起
,就视之,昏冥遂不知人,不肯语,以指弹其额,近发际,曰∶欲愈乎?犹不肯语,便
弹之二七,曰∶愈。愈即就鬼,受以情实。
若脉来迟伏,或如鸡啄,或去,此邪物也。若脉来弱,绵绵迟伏,或绵绵不知度数,而
颜色不变,此邪病也。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脉。两手脉浮之细微,绵绵不可知,
俱有阴脉,亦细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也。此家曾有病痱风死,苦恍惚,亡人为祸也。
脉来洪大弱者,社祟。脉来沉沉涩涩,四肢重,土祟。脉来如飘风,从阴 阳,风邪也
。一来调,一来速,鬼邪也。脉有表无里,邪之祟上得鬼病也。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
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
微,死不治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上清真人诀》曰∶夜行常琢齿,杀鬼邪。
又云∶封君达常乘青牛,鲁女生常乘驳牛;孟子绰常乘驳马;尹公度常乘青骡。时人莫
知其名字为谁,故曰∶欲得不死,当问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驳牛为上,青牛次之,驳马又
次之。三色者,顺生之气也。故云青牛者,乃柏木之精;驳牛者,古之神示之先;驳马者,
乃神龙之祖也。云道士乘此以行于路,百物之恶精、疫气之疠鬼,长摄之焉。
《养生方・导引法》云∶仙经治百病之道,叩齿二七过,辄咽气二七过。如此三百通乃
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蛊伏尸皆去;面体光泽。
又,《无生经》曰∶治百病、邪鬼、蛊毒,当正偃卧,闭目闭气,内视丹田,以鼻徐徐
纳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声,令入多出少,以微为之。故存视五脏,各如其
形色,又存胃中,令鲜明洁白如素。为之倦极,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体。汗不出而
倦者,亦可止。明日复为之。
又当存作大雷电,隆隆鬼鬼,走入腹中;为之不止,病自除矣。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四十八、鬼魅候
属性: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寐喜魇,
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四十九、恶风须眉堕落候
属性:大风病,须眉堕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或因汗出入水得之,或冷水入肌体得之;或饮
酒卧湿地得之;或当风冲坐卧树下及湿草上得之;或体痒搔之,渐渐生疮,经年不瘥,即成
风疾。八方之风,皆能为邪。邪客于经络,久而不去,与血气相干,则使荣卫不和,淫邪散
溢,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须眉落。
西北方干为老公,名曰金风,一曰黑风,二曰旋风,三曰 风,其状似疾。此风奄
奄忽忽,不觉得时,以经七年,眉睫堕落。
东风震为长男,名曰青风,一曰终风,二曰冲风,三曰行龙风,其状似疾。此风手脚生
疮,来去有时,朝发夕发,以经五年,眉睫堕落。
东北方艮为小男,名曰石风,一曰春风,二曰游风,三曰乱风,其状似疾。此风体肉顽
,斑白如癞,以经十年,眉睫堕落。
北风坎为中男,名曰水风,一曰面风,二曰瓦风,三曰敖风,其状似疾。春秋生疮,淫
淫习习,类如虫行,走作无常,以经十年,眉睫堕落。
西南方坤为老母,名曰穴风,一曰吟风,二曰胪风,三曰脑风,其状似疾。不觉痛痒,
体不生疮,真似白癞,以经十年,眉睫堕落。
东南方巽为长女,名曰角风,一曰因风,二曰历节风,三曰膀胱风,其状似疾。以此风
有虫三色,头赤腹白尾黑,以经三年,眉睫堕落,虫出可治。
南方离为中女,名曰赤风,一曰水风,二曰摇风,三曰奸风,其状似疾。此风身体游游
奕奕,心不肯定,肉色变异,以经十年,眉睫堕落。
西方兑为少女,名曰淫风,一曰缺风,二曰明风,三曰青风,其状似疾。此风已经百日
,体内蒸热,眉发堕落。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五十、恶风候
属性:凡风病,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一曰黄风,二曰青风,三
曰赤风,四曰白风,五曰黑风。凡人身中有八万尸虫,共成人身。若无八万尸虫,人身不成
不立。复有诸恶横病,诸风生害于人身,所谓五种风生五种虫,能害于人。黑风生黑虫,黄
风生黄虫,青风生青虫,赤风生赤虫,白风生白虫。此五种风,皆是恶风,能坏人身,名曰
疾风。入五脏,即与脏食。人虫生,其虫无量,在人身中,乃入骨髓,来去无碍。若食人肝
,眉睫堕落;食人肺,鼻柱崩倒;食人脾,语声变散;食人肾,耳鸣啾啾,或如雷声;食人
心,心不受触而死。
脉来徐去疾,上虚下实,此为恶风。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五十一、风瘙隐轸生疮候
属性: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轸。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
则成疮。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五十二、风瘙身体隐轸候
属性: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轸。若赤轸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
成赤轸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灭也。白轸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白轸
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灭,着衣身暖亦瘥也。
脉浮而洪,浮即为风,洪则为气强。风气相搏,隐轸,身体为痒。
《养生方》云∶汗出不可露卧及浴,使人身振、寒热、风轸。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五十三、风瘙痒候
属性: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五十四、风身体如虫行候
属性:夫人虚,风邪中于荣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五十五、风痒候
属性:邪气客于肌肉,则令肌肉虚,真气散去,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闭毫毛。淫邪与卫气
相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则表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凡痹之类,逢热则痒,
逢寒则痛。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五十六、风瘰候
属性: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瘰。状如麻豆,甚
者渐大,搔之成疮。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五十七、诸癞候
属性:凡癞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得之。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
垂丝,或隐轸辄赤黑。此皆为疾始起,便急治之,断米谷肴 ,专食胡麻松术辈,最善也。
夫病之生,多从风起,当时微发,不将为害。初入皮肤里,不能自觉。或流通四肢,潜
于经脉,或在五脏,乍寒乍热,纵横脾肾,蔽诸毛腠理,壅塞难通,因兹气血精髓乖离,久
而不治,令人顽痹;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疼,针灸不痛;或在面目,习习奕奕;或在胸
颈,状如虫行;或身体遍痒,搔之生疮;或身面肿,痛彻骨髓;或顽如钱大,状如蚝毒;或
如梳,或如手,锥刺不痛;或青赤黄黑,犹如腐木之形;或痛无常处!流移非一;或如酸枣
,或如悬铃;或似绳缚,拘急难以俯仰,手足不能摇动,眼目流肿,内外生疮,小便赤黄,
尿有余沥,面无颜色,恍惚多忘。其间变状多端。
毒虫若食人肝者,眉睫堕落。食人肺,鼻柱崩倒,或鼻生 肉,孔气不通。若食人脾,
语声变散。若食人肾,耳鸣啾啾,或如雷鼓之音。若食人筋脉,肢节堕落。若食人皮肉,顽
痹不觉痛痒,或如针锥所刺,名曰刺风。若虫乘风走于皮肉,犹若外有虫行。复有食人皮肉
,彻外从头面即起为 肉,如桃核、小枣。从头面起者,名曰顺风;病从两脚起者,名曰逆
风。令人多疮,犹如癣疥,或如鱼鳞,或痒或痛,黄水流出。初起之时,或如榆荚,或如钱
孔,或青或白,或黑或黄,变异无定,或起或灭。此等皆病之兆状。
又云∶风起之由,皆是冷热交通,流于五脏,彻入骨中。虚风因湿,和合虫生,便即作
患。论其所犯,多因用力过度,饮食相违,行房太过,毛孔既开,冷热风入五脏,积于寒热
,寒热之风,交过通彻,流行诸脉,急者即患,缓者稍远。所食秽杂肉,虫生日久,冷热至
甚暴,虫遂多,食人五脏骨髓,及于皮肉筋节,久久皆令坏散,名曰癞风。若其欲治,先与
雷丸等散,服之出虫。见其虫形,青赤黑黄白等诸色之虫,与药治者,无有不瘥。
然癞名不一。木癞者,初得先当落眉睫,面目痒,如复生疮,三年成大患。急治之愈,
不治患成。火癞者,如火烧疮,或断人支节,七年落眉睫。急治可愈,八年成疾难治。金癞
者,是天所为也,负功德祟,初得眉落,三年食鼻,鼻柱崩倒,叵治,良医能愈。土癞者,
身体块磊,如鸡子弹丸许。此病宜急治之,六年便成大患,十五年不可治。水癞者,先得水
病,因即留停,风触发动,落人眉须。不急治之,经年病成。蟋蟀癞者,虫如蟋蟀,在人身
体内,百节头皆欲血出。三年叵治。面癞者,虫如面,举体艾白,难治;熏药可愈,多年叵
治。雨癞者,斑驳或白或赤。眉须堕落,亦可治;多年难治。麻癞者,状似癣瘙,身体狂痒
。十年成大患,可急治之,愈。风癞者,风从体入,或手足刺疮,风冷痹痴。不治,二十年
后便成大患,宜急治之。 癞者,得之身体沉重,状似风癞。积久成大患,速治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