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藏>正文

55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时间:2025-01-06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9分类:医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55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篇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书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作者:陈言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74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余绍兴辛巳。为叶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叙阴阳病脉证。次及所因之说。集注脉经。类分八十一门。方若干

道。题曰根据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书欲托贵人刊行。未几下世遂已。淳熙甲午。复与友人汤致德远。庆德夫。论及

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遂举脉经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以人迎

候外因。气口候内因。其不应人迎气口。皆不内外因。傥识三因。病无余蕴。故曰医事之要。无出

此也。因编集应用诸方。类分一百八十门。得方一千五十余道。题曰三因极一病

源论粹。或曰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何用此为。殊不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或诠次混淆。或附会杂揉。古文简脱。

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乖误。庸辈妄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

蹊径。为进学之 。使夫见月忘指可也。于是乎书。

\x青田鹤溪陈 言无择序\x

<目录>卷之一

<篇名>脉经序

属性:学医之道,须知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中复分为三,博

约之说,于斯见矣。脉为医门之先,虽流注一身,其理微妙,广大配天地,变化合阴阳,六

气纬虚,五行丽地,无不揆度。是以圣人示教,有精微气象之论;后贤述作,为《太素》《

难经》之文。仲景类集于前,叔和诠次于后,非不昭着。六朝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

元宾从而解之,遂使雪曲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于覆瓮,正道翳于 辞,良可叹息。

今乃料简要义,别白讨论,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列表里九道,以叙感伤病。六经不昧

,五脏昭然,识病推因,如指诸掌,类明条备,文略义详,倘能留神,则思过半矣。

<目录>卷之一

<篇名>学诊例

属性: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脉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智与神

会,则莫之敢违。

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

气治,短则气病也。

凡诊,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关前

一分,人命之主。

凡诊,须先识五脏六经本脉,然后方识病脉。岁主脏害,气候逆传,阴阳有时,与脉为

期,此之谓也。

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分相符;推说证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庶

可根据源治疗。

<目录>卷之一

<篇名>总论脉式

属性:《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

乃可诊有过之脉。或有作为,当停宁食顷,俟定乃诊,师亦如之。

释曰∶停宁俟定,即不拘于平旦。况仓卒病生,岂待平旦,学人知之。

《经》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

以参决死生之分。

释曰∶切脉动静者,以脉之潮会,必归于寸口。三部诊之,左关前一分为人迎,以候六

淫,为外所因;右关前一分为气口,以候七情,为内所因;推其所自,用背经常,为不内外

因。三因虽分,犹乃未备,是以前哲类分二十四字,所谓七表八里九道。七表者,浮芤滑实

弦紧洪;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者,细数动虚促结代革散。虽名状不同,证候差

别,皆以人迎、气口一分而推之,与三部相应而说证。故《脉赞》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而汉论亦曰∶人迎紧盛伤于寒。以此推明,

若人迎浮盛则伤风,虚弱沉细为暑湿,皆外所因;喜则散,怒则激,忧涩思结,悲紧恐沉惊

动,皆内所因。看与何部相应,即知何经何脏受病,方乃不失病机也。其如诊按表里,名义

情状,姑如后说。但《经》所述,谓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

病进。文藻虽雅,义理难寻,动静之辞,有博有约。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

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风湿寒热属于外

,虚实冷燥属于内,内外既分,三因颖别,学人宜详览,不可惮烦也。

《经》中所谓视精明者,盖五脏精明聚于目,精全则目明,神定则视审,审视不了,则

精明败矣;直视上视,眩瞑 瞑,皆可兼脉而论病状也。

所谓察五色者,乃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

青欲如苍玉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重泽,不欲如炭。五

色精败,寿不久矣。

所谓观五脏有余不足者,候之五声。五声者,脏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则气胜,中衰则

气弱。故声如从室中言者,是气之涩也;言微终日乃复言者,是气之夺也,谵妄不避善恶,

神明之乱也;郑声言意不相续,阴阳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所谓六腑强弱,以候形之盛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胸中之府,

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筋将惫

矣;骨者髓之府也,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仓廪不藏者,肠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

藏也。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此等证状,医者要门,在脉难明,惟证易辨。是故圣智备论垂

教,学人宜兼明之,不可忽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三部分位

属性:三部从鱼际至高骨得一寸,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中;寸后尺前名

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又云∶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六分为关分,

从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故三部共得一寸九分。

<目录>卷之一

<篇名>六经所属

属性:心部在左手寸口,属手少阴经,与小肠手太阳经合。

肝部在左手关上,属足厥阴经,与胆足少阳经合。

肾部在左手尺中,属足少阴经,与膀胱足太阳经合。

肺部在右手寸口,属手太阴经,与大肠手阳明经合。

脾部在右手关上,属足太阴经,与胃足阳明经合。

右肾在右手尺中,属手厥阴(心包)经,与三焦手少阳经合。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其直

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

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绕肩胛

,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

目兑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上 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

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复

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兑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却交出少

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兑 后;其支者,自兑 下大迎,合手少

阳,于 ,下交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

绕毛际,横入髀厌中;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太阳,出膝

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

者,从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

咙,挟舌本;其支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

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

下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

中,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

,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

,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肩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

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下入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

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

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

,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

气冲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裹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

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大指间,出其端。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内,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

其端;其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

循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

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

入耳中,却出,至目锐 。

<目录>卷之一

<篇名>五脏所属

属性: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 右关,外以候脾,内以候胃脘。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右尺,外以候心主,内以候腰。

释曰∶六脏,六腑,十二经络,候之无逾三部。要之,前布六经,乃候淫邪外入,自经

络而及于脏;后说六脏,乃候情意内郁,自脏腑出而应于经。内外所因,颖然明白,学诊之

道,当自此始。外因虽自经络而入,必及于脏,须识五脏部位;内因郁满于中,必应于经,

亦须徇经说证,不可偏局。故《经》云∶上竟上,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腰足中事也。不可

不通。

<目录>卷之一

<篇名>五脏本脉体

属性:人之脉者,乃血之隧道也,非气使则不能行,故血为脉,气为息,脉息之名,自是而分

。呼吸者,气之橐 ;动应者,血之波澜。其经以身寸度之,计十六丈二尺。一呼,脉

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则六动。一动一寸,故一息脉行六寸

,十息六尺,百息六丈,二百息十二丈,七十息四丈二尺,计二百七十息,漏水下二刻,尽

十六丈二尺,营周一身。百刻之中,得五十营。故曰,脉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也。

息者以呼吸定之,一日计一万三千五百息,呼吸进退,既迟于脉,故八息三分三毫三厘,方

行一寸,八十三息三分三毫行一尺,八百三十三息三分行一丈,八千三百三十三息行十丈,

余六丈二尺,计五千一百六十七息,通计一万三千五百息,方行尽十六丈二尺,经络气周于

一身,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者是也。脉属阴,阴行速,犹太阴一月一周天;息属阳,阳行迟

,犹太阳一岁一周天,如是则应天常度。故春肝脉弦细而长,夏心脉浮大而洪,长夏脾脉软

大而缓,秋肺脉浮涩而短,冬肾脉沉濡而滑。各以其时而候旺相休囚,脉息无不及太过之患

,故曰平人。平人常气禀于胃,必以胃气为本,取其资成也。合本脏气三分,微似弦洪缓涩

沉,则为平脉。若真脏脉见,则不佳矣。广如后说。

<目录>卷之一

<篇名>六经本脉体

属性:六经所以分手足阴阳者,以足为本,手为标。如足厥阴风木肝,与足少阳相火胆为表里

,同在一处;足太阴湿土脾,与足阳明燥金胃;足少阴君火肾,与足太阳寒水膀胱,皆相附

近。至于手三阴三阳,相去颇远。盖足阴阳本乎地,奠方有常;手阴阳法乎天,变化无定。

足为常度,手为揆度,体常尽变,故为奇度,奇常揆度,其道一也。足厥阴肝脉,在左关上

,弦细而长;足少阴肾脉,在左尺中,沉濡而滑;足太阴脾脉,在右关上,沉软而缓;足少

阳胆脉,在左关上,弦大而浮;足阳明胃脉,在右关上,浮长而涩;足太阳膀胱脉,在左尺

中,洪滑而长;手厥阴心主包络,在右尺中,沉弦而数;手少阴心脉,在左寸口,洪而微实

;手太阴肺脉,在右寸口,涩短而浮;手少阳三焦脉,在右尺中,洪散而急;手阳明大肠脉

,在右寸口,浮短而滑;手太阳小肠脉,在左寸口,洪大而紧。此手足阴阳六经脉体。及其

消息盈虚,则化理不住;运动密移,与天地参同。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

怒;四变之动,脉与之应者,乃气候之至脉也。故要论云∶厥阴之至其脉弦(一云沉短而数)

,少阴之至其脉钩(一云紧细而微),太阴之至其脉沉(一云紧大而长),少阳之至大而浮(一

云乍疏乍数乍短乍长),阳明之至短而涩(一云浮大而短),太阳之至大而长。本脉至脉,虽

识体状,又须推寻六气交变,南政北政,司天在泉,少阴之脉,应与不应。如要论所诠,乙

庚丙辛丁壬戊癸金水木火四运者,皆曰北政。少阴在泉,故寸不应。甲己土运,德流四政,

譬如巡狩而居南面北,谓之南政。少阴在天,故寸亦不应。若北政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

阴在泉,则左不应。若南政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

则见矣,此乃常度。合不应而响应,是谓太过;应而不应,是谓不及,皆为外淫所因。所以

欲知少阴应否者,以君火为万物资始,不可不知。此且以一岁而论之,若细推寻,当以日论

,精微之道,不可不知。若岁主脏害,自当揆度平治,不能反隅,则不复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五脏传变病脉

属性: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者,以候脏气郁发,与胃气兼并,过与不及,乘克传变也。以内气

郁发,食气入胃,淫精于脉,自胃口出,故候于气口。以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

,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胃气而至。邪气胜,胃气衰,故病甚;胃气绝,真脏独见,则死。

假如春肝脉,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气,曰死;若其乘克,春虽有胃气,而有

涩脉见,则秋必病;涩甚,则今病。夏心脉,洪多胃少,曰心病,但洪,无胃气,曰死;如

乘克见微沉,则冬病;沉甚,则今病。秋肺脉,涩多胃少,曰肺病;但涩,无胃气,曰死;

秋见洪,为夏病;洪甚,为今病。冬肾脉,沉多胃少,曰肾病;但沉,无胃气,曰死;冬见

濡,为长夏病,濡甚,为今病。

长夏脾脉,濡多胃少,曰脾病;但濡,无胃气,曰死;长夏

见弦脉,为春病;弦甚,为今病。

又如春肝脉,合弦细而长,太过则实强,令人善怒,忽忽眩冒癫疾;不及则微虚,令人

胸痛引背,两胁 满。夏心脉,合洪而微实,太过则来去皆盛,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

;不及则来不盛去反盛,令人烦心,上咳唾,下气泄。秋肺脉,合浮而短涩,太过则中坚傍

虚,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不及则毛而微,令人呼吸少气,上咯血,下喘声。冬肾脉,合

沉而紧实,太过则如弹石,令人解 ,脊脉痛,少气,不欲言;不及则其去如数,令人

心悬如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长夏脾脉,当沉而濡长,太过则如水之

流,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如乌之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太过不及,脉之大要,迫

近而微,不可失机。

又人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以养魂神意魄志,生怒喜思忧恐。故因怒则魂门弛张,木

气奋激,肺金乘之,脉必弦涩;因喜则神廷融泄,火气赫羲。肾水乘之,脉必沉散;因思则

意舍不宁,土气凝结,肝木乘之,脉必弦弱;因忧则魄户不闭,金气涩聚,心火乘之,脉必

洪短;因恐则志室不遂,水气旋却,脾土乘之,脉必沉缓。此盖五情动不以正,侮所不胜,

既不慕德,反谓能胜而乘之,侮反受邪,此之谓也。其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若其能所传授

,胜克流变,又当详而论之。故《经》曰∶五脏受气于其能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

生,死于其所不胜。如肝受气于心,传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于肺,

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于肝,

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则知肝死于肺,候于秋

,庚笃辛死,余皆仿此。又如甲乙主寅卯,丙丁主巳午,庚辛主申酉,壬癸主亥子,戊

己主辰戌丑未。一日一夜五分,则可以占死者之早暮,此病之次也;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

或其传化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怒喜思,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此五脏传变

之大要,学人幸留神焉。

<目录>卷之一

<篇名>六经中伤病脉

属性: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者,以候寒暑燥湿风热中伤于人,其邪咸自脉络而入,以迎纳之,

故曰人迎。前哲方论,谓太阳为诸阳主气,凡感外邪,例自太阳始,此考寻经意,似若不然

。风喜伤肝,寒喜伤肾,暑喜伤心包,湿喜伤脾,热伤心,燥伤肺,以暑热一气,燥湿同源

,故不别论。以类推之,风当自少阳入,湿当自阳明入,暑当自三焦入,寒却自太阳入。故

《经》曰∶阴为之主,阳与之正,别于阳者,知病从来,此之谓也。诸太阳伤寒,主左手尺

中与人迎皆浮紧而盛。浮者,足太阳脉也;紧者,伤寒脉也;盛者,病进也。其证头项强,

腰脊痛,无汗恶寒,不恶风。阳明伤湿,右手关上与人迎皆涩细而长。涩者,足阳明脉也

;细者,伤湿脉也;长者,病袭也。其证关节疼痛,重痹而弱,小便涩秘,大便飧泄。少

阳伤风,左手关上与人迎皆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阳脉也;浮者,伤风脉也;散者,病至也

。其证身热恶风,自汗项强,筋满。手少阳伤暑,右手尺中与人迎皆洪虚而数。洪者,手少

阳脉也;虚者,伤暑也;数者,病增也。其证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烦渴。足太阴伤

湿,右手关上与人迎皆濡细而沉。濡者,足太阴脉也;细者,湿脉也;沉者,病着也。其证

身重脚弱,关节烦疼,冷痹胀满。足少阴伤寒,左尺中与人迎皆沉紧而数。沉者,足少阴脉

也;紧者,寒脉也;数者,病传也。其证口燥舌干而渴,背恶寒,反发热倦怠。足厥阴伤风

,左关上与人迎皆弦弱而急。弦者,厥阴脉也;弱者,风脉也;急者,病变也。其证自汗恶

风而倦,小腹急痛。手厥阴心包伤暑,在右尺中与人迎皆沉弱而缓。沉者,心包脉也;弱者

,伤暑也;缓者,病倦也。其证往来寒热,状如 疟,烦渴眩晕,背寒面垢,此乃分布

六经,感伤外邪,除燥热外,叙此四气,以为宗兆。若其传变,自当根据六经别论所伤,随经

说证,对证施治。或燥热伤心肺,亦当根据经推明理例调治。如四气兼并,六经交错,亦当随

其脉证,审处别白,或先或后,或合或并,在络在经,入表入里,四时之动,脉与之应,气

候以时,自与脉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阴阳生,此

之谓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五用乖违病脉

属性:察脉必以人迎气口分内外所因者,乃学诊之要道也。所以《脉赞》云∶关前一分,人

命之主。然既有三因,固不可尽,详而考之,于理自备。且如疲极筋力,尽神度量,饮食饥

饱,叫呼走气,房室劳逸,及金疮 折,虎野狼毒虫,鬼疰客忤,畏压溺等,外非六淫,

内非七情,内外不收,必属不内不外。虽汉论曰∶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殊不

知饮食入胃,能助发宿蕴,其所以应于气口者,正由七情郁发,因食助见,本非宿食能应气

口。且如宿食脉,有浮大而微涩者,有数而滑实者。(在阴则涩,在阳则滑)宿食不化,脉则

沉紧;宿食成瘕,脉则沉重。此等名证,皆曰伤胃,胃何关于气口耶?其如疲极筋力,其脉

弦数而实。筋痛则动,皆伤肝也;凝思则滑,神耗则散,皆伤心也;弦诵耗气,脉濡而弱,

叫呼走气,脉散而急,皆伤肺也;房劳失精,两尺浮散,男子遗精,女子半产,弦大而革,

皆伤肾也。上件明文,气口何与?况脏寒蛔厥,脉自微浮,及为紧滑;胃虚不食,其脉必缓

,亦有微濡;五饮停伏,浮细而滑;久蓄沉积,沉细而软;形虚自汗,脉皆微濡;挥霍变乱

,脉自沉伏;僵仆坠下,脉则细滑; 折伤损,瘀血在内,疝瘕 癖,五内作痛,

脉皆弦紧;中寒 结,脉则迟涩;五积六聚,食饮痰气,伏留不散,隧道节滞,脉皆促

结;三消热中,尺中洪大;癫狂神乱,关上洪疾;气实脉沉,血实脉滑,气血相搏,脉亦沉

实。妇人妊娠,脉则和滑;遁尸尸疰,脉沉而不至寸,或三部紧急;鬼祟附着,脉两手乍大

乍小,乍短乍长。阳邪来见,脉则浮洪;阴邪来见,脉则沉紧。鬼疰客忤,三部皆滑,洪大

袅袅,沉沉泽泽,但与证不相符者,皆五尸鬼邪遁疰之所为也。如诊得此等脉证,虽与人

迎气口相应,亦当分数,推寻三因,交结四句,料简所谓单内单外,不内不外,亦内亦外,

亦不内外。脉理微妙,艺能难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之谓也。然形于朕兆,堕

于数义,未有不学而能者,未有学而不成者,学人宜留心焉。又如忽见异像,惊惑眩乱,脉

多失序;急虚卒中,五脏闭绝,脉不往来;譬如堕溺,脉不可察,与夫金疮 折,顿走

血气,脉亦无准。学人当看外证,不必拘脉。

<目录>卷之一

<篇名>脉偶名状

属性:浮者,按之不足,举之有余。与人迎相应,则风寒在经;与气口相应,则荣血虚损。

沉者,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与人迎相应,则寒伏阴经;与气口相应,则血凝腹脏。

迟者,应动极缓,按之尽牢。与人迎相应,则湿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

数者,去来促急,一息数至。与人迎相应,则风燥热烦;与气口相应,则阴虚阳盛。

虚者,迟大而软,按之豁然。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暑;与气口相应,则荣卫走本。

实者,按举有力,不疾不迟。与人迎相应,则风寒贯经;与气口相应,则气血壅脉。

缓者,浮大而软,去来微迟。与人迎相应,则风热入脏;与气口相应,则怒极伤筋。

紧者,动转无常,如纫单线。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寒;与气口相应,则脏腑作痛。

洪者,来之至大,去之且长。与人迎相应,则寒壅诸阳;与气口相应,则气攻百脉。

细者,指下寻之,来往如线。与人迎相应,则诸经中湿;与气口相应,则五脏凝涎。

滑者,往来流利,有如贯珠。与人迎相应,则风痰潮溢;与气口相应,则涎饮凝滞。

涩者,参伍不调,如雨沾沙。与人迎相应,则风湿寒痹;与气口相应,则津汗血枯。

弦者,端紧径急,如张弓弦。与人迎相应,则风走注痛;与气口相应,则饮积溢疼。

弱者,按之欲绝,轻软无力。与人迎相应,则风湿缓纵;与气口相应,则筋绝痿弛。

结者,往来迟缓,时止更来。与人迎相应,则阴散阳生;与气口相应,则积阻气节。

促者,往来急数,时止复来。与人迎相应,则痰壅阳经;与气口相应,则积留胃腑。

芤者,中空傍实,如按慈葱。与人迎相应,则邪壅吐衄;与气口相应,则荣虚妄行。

微者,极细而软,似有若无。与人迎相应,则风暑自汗;与气口相应,则微阳脱泄。

动者,在关如豆,厥厥不行。与人迎相应,则寒疼冷痛;与气口相应,则心惊胆寒。

伏者,沉隐不出,着骨乃得。与人迎相应,则寒湿痼闭;与气口相应,则凝思滞神。

长者,往来流利,出入三关。与人迎相应,则微邪自愈;与气口相应,则脏气平治。

短者,按举似数,不及本部。与人迎相应,则邪闭经脉;与气口相应,则积遏脏气。

濡者,按之不见,轻手乃得。与人迎相应,则寒湿散漫;与气口相应,则飧泄缓弱。

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与人迎相应,则中风着湿;与气口相应,则半产脱精。

散者,有阳无阴,按之满指。与人迎相应,则淫邪脱泄;与气口相应,则精血败耗。

代者,脏绝中止,余脏代动,无问内外所因,得此必死。

<目录>卷之一

<篇名>七表病脉

属性:浮为在表,为风(应人迎),为气(应气口),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痞,为喘,为

厥,为内结,为满不食。浮大为鼻塞,浮缓为不仁,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浮

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诸气,浮滑为饮、为走刺,浮细而滑为伤饮,浮滑疾紧为百

合病,浮数大便坚、小便数,浮紧为淋、为癃闭。

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大便出血,尺芤为下焦虚、小便出血。

滑为吐,为满,为咳,为热,为伏痰,为宿食,为蓄血,为经闭,为鬼疰,为血气俱实

。滑散为瘫缓,滑数为结热,滑实为胃热,和滑为妊娠,滑而大小不均必吐,为病进,为泄

利,滑而浮大,小腹痛,溺则阴中痛,大便亦然。

实为热,为呕,为痛,为气塞,为喘咳,为大便不禁。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热,为腰痛。

弦为寒,为痛,为饮,为疟,为水气,为中虚,为厥逆,为拘急,为寒癖。弦紧为恶寒

,为疝瘕,为癖,为瘀血;双弦胁急痛;弦而钩为胁下刺痛;弦长为积,随左右上下。

紧为寒,为痛(头骨肉等),为咳,为喘,为满。浮紧为肺有水,紧滑为蛔动,为宿食,

为吐逆,紧急为遁尸,紧数为寒热。

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洪实为癫,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洪大为

祟,洪浮为阳邪来见。

<目录>卷之一

<篇名>八里病脉

属性:微为虚,为弱,为衄,为呕,为泄,为亡汗,为拘急。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为在里,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 ,为瘕。沉弱为寒热,沉细为少气,臂

不能举,沉滑为风水、为下重,沉紧为上热下冷,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沉重而中散,

为寒食成瘕,沉重不至寸,徘徊绝者为遁尸,沉紧为悬饮,沉迟为痼冷,沉重为伤暑发热。

缓为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为不仁,为气不足,为眩晕。缓而滑为热

中,缓而迟为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血,为亡汗,为气不足,为逆冷,为下痢,为心痛。涩而紧为痹,为寒湿。

迟为寒,为痛。迟而涩为 瘕咽酸。

伏为霍乱,为疝瘕,为水气,为溏泄,为停痰,为宿食,为诸气上冲,为恶脓贯肌。

濡为虚,为痹,为自汗,为气弱,为下重。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为小便难。

弱为虚,为风热,为自汗。

<目录>卷之一

<篇名>九道病脉

属性:细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泄,为寒,为神劳,为忧伤过度,为腹

满。细而紧为 瘕积聚,为刺痛。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数为热,为虚,为吐,为痛,为烦渴,为烦满。

动为痛,为惊,为挛,为泄,为恐。

虚为寒,为虚,为脚弱,为食不消化,为伤暑。

促,经并无文。

释曰∶其促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脏热则脉数,以气血

痰饮留滞不行则止促,止促非恶脉也。

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

释曰∶气寒脉缓则为结,数则为促,虽缓数不同,结亦当如促脉分别可也。

散,经无文。

释曰∶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不仁,其脉

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革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

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皆危脉也。

代者,一脏绝,他脏代至。

释曰∶代,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

如前所例,皆本圣经,学人当熟读,令心开眼明,识取体状,然后交络互织,所谓六经

流注,五脏相传,各以部位推寻,使了然不昧。其如随病分门,诸脉证状,尤当参对审详之

。如是精诚,方可为医者之万分;不尔则倚傍圣教,欺罔贤良,为含灵之巨贼,幸宜勉旃。

<目录>卷之二

<篇名>太医习业

属性:国家以文武医入官,盖为养民设。未有不自学古而得之者,学古之道,虽别而同。为

儒必读五经三史,诸子百家,方称学人。医者之经,《素问》《灵枢》是也;史书,即诸家

本草是也;诸子,《难经》《甲乙》《太素》《中藏》是也;百家,《鬼遗》《龙树》《金

镞刺要》《铜人》《明堂》《幼幼新书》《产科保庆》等是也。儒者不读五经,何以明道德

性命,仁义礼乐;医不读《灵》《素》,何以知阴阳运变,德化政令。儒不读诸史,何以知

人材贤否,得失兴亡;医不读本草,何以知名德性味,养生延年。儒不读诸子,何以知崇正

卫教,学识醇疵;医不读《难》《素》,何以知神圣工巧,妙理奥义。儒不读百家,何以知

律历制度,休咎吉凶;医不读杂科,何以知脉穴骨空,奇病异证。然虽如是,犹未为博,况

经史之外,又有文海类集,如汉之班马,唐之韩柳,及我大宋,文物最盛,难以概举,医文

汉亦有张仲景华佗,唐则孙思邈王冰等,动辄千百卷,其如本朝《太平圣惠》《乘间集效》

《神功万全》《备见崇文》《名医别录》,岂特汗牛充栋而已哉?使学人一览无遗,博则博

矣,倘未能反约,则何以适从。予今所述,乃收拾诸经筋髓,其亦反约之道也。读医方者,

当推上圣养民设教为意,庶不负于先觉也。

<目录>卷之二

<篇名>五科凡例

属性:凡学医,必识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复分为三。故因

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故《经》曰∶有是脉而无是诊者,非也

。究明三因,内外不滥,参同脉证,尽善尽美。

凡学脉,须先识七表八里九道名体证状,了然分别,然后以关前一分应动相类,分别内

外及不内外。又须知二十四脉,以四脉为宗,所谓浮沉迟数,分风寒暑湿,虚实冷热,交结

诸脉,随部说证,不亦乎。

凡审病,须先识名,所谓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脏腑虚实,五劳六极,皆

内所因;其如金疮 折,虎野狼毒虫,涉不内外。更有三因备具,各有其名,所谓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学不可不备。

凡学审证,须知外病自经络入,随六经所出,井营输源经合各有穴道,起没流传,不可

不别。内病自五脏郁发,证候各有部分,溢出诸脉,各有去处。所谓上竟上,头项胸喉中事

也;下竟下,腹肚腰足中事也。

凡用药,须熟读本草,广看方书,雷公炮灸,随方过制,汗下补吐,轻重涩滑,燥润等

性,量病浅深,饮服多寡,五德五味,七情八反,升合分两,朝代不同,一一备学,将欲对

治,须识前后。故《经》曰∶先去新病,病当在后。

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

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金匮》之言,实为要道。《巢氏病源》,具列一千

八百余件,盖为示病名也,以此三条,病源都尽,不亦反约乎。

凡学医,既明五科,每科须识其要。脉有浮沉迟数,病有风劳气冷,证有虚实寒热,治

有汗下补吐,若于三因推明,外曰寒热风湿,内曰喜怒忧思,不内外曰劳逸作强,各有证候

,详而推之,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凡看古方类例,最是朝代沿革。升合分两差殊,若数味皆用分两,不足较也,第中间有

用升合枚数,大段不同。升斗秤尺,本自积黍,黍自不可见,度量衡卒亦难明。今以《钱谱

》推测,粗知梗概。

凡度者,分寸尺丈引。本以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观今之尺数等不同,如周尺长八尺,京尺长一尺六寸,淮尺长一尺二寸,乐尺长一尺二寸

五分,并以小尺为率,小尺既自三微起,却自可准。唐武德年,铸开元钱八分,当十二钱半

得一尺,排钱比之,十一个已及一尺,又不知唐用何尺。顾汉唐龠量,并用尺寸分布,尺寸

如是不齐,将何凭据,博古君子,必有说矣。

凡量者,龠合升斗斛。本以黄钟龠容十二铢,合龠为合,重二十四铢。今以钱准,则六

铢钱四个,比开元钱三个重,升斗斛皆累而成数。汉唐同用,至宋绍兴,升容千二百铢,则

古文六铢钱二百个,开元二百二十个,以绍兴一升得汉五升,其余私有,不足计也。

凡衡者,铢两斤钧石。亦以黄钟龠所容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

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每两则古文六铢钱四个、开元钱三个。至宋广秤,以开元钱十

个为两,今之三两,得汉唐十两明矣。《千金》《本草》,皆以古三两为今一两,以古三升

为今一升,诸药类例,尤为难辨。且如半夏一升准五两,不知用何升何两。此修合制度之要

务,不可不知。汉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孝文五年,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

铢,其文为半两,杂以铅铁锡,非淆杂为巧,则不得赢,而奸或盗,磨钱质取熔。有司言

钱轻重,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有质,令不得磨取熔。则知汉以二半两钱为两,重十铢明矣

,汉唐例以二十四铢为一两,抑未知修史人改作唐例,亦不可知。观《钱谱》汉无六铢钱,

至唐方有,今以五铢钱十六个,正得开元钱十个重。又以六铢钱十二个,正得开元钱九个重

。则知开元钱每个以重八铢。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为两,

似难考据,明食货者,必有说焉。

按药书,汉方汤液,大剂三十余两,小剂十有余两,用水六升或七升,多煎取二升三升

,并分三服。若以古龠量水七升,煎今之三十两,未淹得过;况散末药只服方寸刀圭匕,丸

子如梧桐子大,极至三十粒,汤液岂得如此悬绝。又如风引汤,一剂计五十五两,每两只用

三指撮,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温服一升。观其煮制,每只三指撮,未应料剂如此之多,此

又可疑也。今以臆说,汉方当用半两钱二枚为一两,且以术附汤方较,若用汉两计一百八十

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若分三服,已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若以唐方准计,三百三十

六铢,得开元钱四十二个重,每服计今之十四钱重,大略可知;若以开元钱准得一百单五个

重,分三服,每服计三十五钱重。此犹是小剂,况有大剂各件,两数之多者,未易概举。留

心此道,幸少详焉。

凡古书所诠,不出脉病证治四科,而撰述家有不知此,多致显晦,文义重复。要当以四

字类明之,四字者,即名体性用也。如脉,浮则为名,举有余按不足为体,为风为虚曰性,

可补可汗曰用;如病,太阳伤风为名,感已啬啬为体,恶风自汗为性,传变经络为用;如证

,太阳风证为名,头项疼腰脚痛为体,不与诸经滥为性,候其进退为用;如治,药桂则为名

,出处形色为体,德味备缺为性,汗下补吐为用。以此推之,读《脉经》,看病源,推方证

,节本草,皆用此法,无余蕴矣。

<目录>卷之二

<篇名>纪用备论

属性:夫阴阳运五气,行乎天地之间,则神明为之纪,故有德化政令变眚之异;物类禀五行,

孕于八方之内,则生灵赖其资,故有功能气味性用之殊。苟气运之失常,非药石则不疗,

所谓功夺造化,恩备裁成者,无逾于药石也。故敷和、彰显、溽蒸、清洁、凄 者,五气之

德也;安魂、育神、益气、定魄、守志者,百药之功也;生荣、蕃茂、丰备、紧敛、清谧者

,五气之化也;通润、悦怿、轻身、润泽、益精者,百药之能也;舒启、明曜、安静、劲切

、凝肃者,五气之政也;开明、利脉、滑肤、坚肌、强骨者,百药之气也。风热湿燥寒者,

五气之令也;酸苦甘辛咸者,百药之味也。顾兹气运,与万物虽种种不齐,其如成象效法

,无相夺伦;一一主对,若合符契。至于胜复盛衰,不能相多;往来升降,不能相无;故各

从其动而兴灾变,亦不相加也。于是有振发、销铄、骤注、肃杀、凛冽者,五气之变也;在

药则有收敛、干焦、甜缓、敛涩、滋滑者,百药之性也。散落、燔炳、霜溃、苍陨、冰雪者

,五气之眚也;在药则有鼽衄、溢汗、呕吐、涎涌、泄利者,百药之用也。德化者气之祥,

功能者药之良;政令者气之章,气味者药之芳。古之治法,遇岁主脏害,虽平治之不同,必

以所胜而命之,故《经》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平天气也;下淫于内,所胜治之,治地

气也。故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此之谓也。至

于折抑主客,郁发胜复,治之亦莫越于功能气味,盖从其德化政令之所为也。今则不然,惟

取其性用之所利,而治其灾变之所伤,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

之,收者散之,滑者涩之,涩者滑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 之,脆者柔之,衰

者补之,强者泻之。故略去功能气味,随其性用,以备治法之总目,合和修治之大纲,备御

灾变之要略尔。卫生明哲之士,当不拘于此也。夫五味各随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则脏气偏胜,偏胜则有偏害,偏害则致偏绝

,夭之由也。是以政理观化,药集商量。《服饵》云∶药不具五味五气,而久服之,虽且获

胜,久必暴夭,此之谓也。近世庸俗为治,使人单服附子,为害滋多,可不谨乎。

<目录>卷之二

<篇名>脏腑配天地论

属性:韩子曰∶形而上者谓之天,形而下者谓之地,介于其两间者谓之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莫不禀二气以成形。是以六气纬空,五行丽地,人则默而象之。故足厥阴肝居于巳,手厥

阴右肾居于亥,巳亥为天地之门户,故风木化焉。足少阴肾居于子,手少阴心居于午,子午

得天地之正中,故君火位焉。足太阴脾居于未,手太阴肺居于丑,丑未为归藏之标本,故湿

土守焉。足少阳胆居于寅,手少阳三焦居于申,寅申握生化之始终,故相火丽焉。足阳明胃

居于酉,手阳明大肠居于卯,卯酉为日月之道路,故燥金行焉。足太阳膀胱居于辰,手太阳

小肠居于戌,辰戌为七政之魁罡,故寒水注焉。此三才应奉,二气相须,不刊之说,如指诸

掌。至于五行六气,第相资生,亦莫不有自然之序。如厥阴风木生少阴君火,君火生太阴湿

土,湿土生少阳相火,相火生阳明燥金,燥金生太阳寒水,顺天道而右旋,所谓营运也。或

问君火生土,土复能生相火,火复生金,其义何在?此生成之道也。相火既已发焰,晕晕灰

灭,非土不成,未见虚空能聚火,金在矿,非火不能 出。所以《河图》火七居西室,金九

居南室,盖互显其成能也,若以一性而推之,无所不备。故木焚则为火,绞则为水;石击则

为火,熔则为水。洲澶之内,江河竞注;大海之中,火光常起,此皆性之本有也,又何疑土

中火、火中金。夫木火土金水,此乃常度,人皆知之;至于风暑湿燥寒,谓之揆度,鲜有能

明其状者。故以木比风,以火比暑,以土比湿,以金比燥,以水比寒,仍以上下二气而配手

足三阴三阳,则谓之奇度。又况五行各各不同,有正气,有太过,有不及。天地气化既然,

人之脏腑亦然,感而为病,或外邪,或本气,或禀赋,必当推类,随三度而调之。非究心明

道之士,孰能与此。

<目录>卷之二

<篇名>三因论

属性:夫人禀天地阴阳而生者,盖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以五脏五

腑而下应之。于是资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脉、四肢九窍、毛发齿牙唇舌,总而成体,外则气

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志意思,喜伤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

;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若将护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 生焉。病诊既成,

须寻所自,故前哲示教,谓之病源。《经》不云乎,治之极于二者因得之,闭户塞牖,系之

病者,数问其经,以从其意。是欲知致病之本也。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

,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野狼毒虫,金疮

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金匮》有言∶千般 难,不越三条,

以此详之,病源都尽。如欲救疗,就中寻其类例,别其三因,或内外兼并,***交错;推其

深浅,断其所因为病源,然后配合诸证,随因施治,药石针艾,无施不可。

<目录>卷之二

<篇名>外所因论

属性: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以暑热一气,燥湿同源,故《上经》收而为四,即冬伤

寒,春温病;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 疟;秋伤湿,冬咳嗽。此乃因四时而序者,若

其触冒,则四气皆能交结以病患。且如温病,憎寒发热,不特拘伤寒也,冒风暑湿,皆有是

证。但风散气,故有汗;暑消气,故倦怠;湿溢血,故重着。虽折伤诸证不同,经络传变咸

尔,不可不知。飧泄亦然。《经》曰∶寒甚为肠癖。又热湿久客肠胃,滑而下利,亦不止于

伤风; 疟诸证,亦以寒暑风湿互络而为病因,初不偏胜于暑也。咳论以微寒为咳,热在上

焦咳为肺痿,厉风所吹,声嘶发咳,岂独拘于湿也。由是观之,则知四气本乎六化,六化本

乎一气,以运变而分阴阳,反则为六淫。故《经》曰∶阴为之主,阳与之正。逆之则为病,

乃乱生化之常矣,常则天地四塞矣。治之必求其本,当随交络互织而推之。所谓风寒、风

温、风湿、寒湿、湿温,五者为并;风湿寒、风湿温,二者为合;乘前四单,共十一变,倘

有所伤,当如是而推之。又兼三阳经络亦有并合,能所简辨,甄别脉证,毫厘不滥,乃可论

治。非通明淫化邪正之精微,其孰能与于此。

<目录>卷之二

<篇名>叙中风论

属性:夫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顺则能生长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人或中邪风,鲜有不致毙

者。故入脏则难愈,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手脚瘫痪,涎潮昏塞,口眼 斜

,肌肤不仁,痹瘁挛僻。随其脏气,所为不同,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故

推为百病长。圣人先此以示教,太医编集,所以首论中风也。然四气皆能中人,在证亦有缓

纵、挛急、搐搦、痹瘁、奄忽不知人者,不可不以脉别。故论曰∶寒热诸痹所有证候,皆如

风状,须得脉别可也。要知脉浮则为风,紧则为寒,细则为湿,数则为热;外证走注自汗则

为风,疼痛无汗则为寒,缓弱热顽则为暑,停着肿满则为湿。随其并合,尤宜历辨,唯详其

所因,合以脉诊,在络在经,入腑入脏,根据而调之,乃可为治。

<目录>卷之二

<篇名>五脏中风证

属性:肝中风者,人迎并左关上脉浮而弦。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脏为肝。肝虚,喜中风

,为类相从,故脉应在左关。肝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苍,头目 ,左胁偏痛,嗜甘

,如阻妇状,筋急挛痹不伸,诊在目,其色青。

心中风者,人迎与左寸口脉洪而浮。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心虚,因中邪

风,乃子母相因,故脉应在左寸口。心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赤,翕翕发热,喑不能言,欲

饮食,食则呕,诊在舌,其色赤焦。

脾中风者,人迎与右关上脉浮而微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脾虚,因中

风邪为胜克,故脉应在右关上。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薄黄,四肢怠堕,皮肉 动

,发热短气,不欲饮食,嗜卧如醉人,诊在唇,其色黄。

肺中风者,人迎与右寸口脉浮涩而短。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脏为肺。肺虚,因中

邪风为乘克,故脉应在右手寸口。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皓然而白,口燥而喘,逆气肩息

,身重背痛,面胀肿,昼瘥暮甚,诊在鼻,其色白。

肾中风者,人迎与左尺中脉浮而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为肾。肾虚,因中邪

风,为母子相感,故脉应在左尺中。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如 ,面庞然浮肿,腰脊

痛引小腹,隐曲不利,昏寝汗愈多,志意惶惑,诊在耳,其色黑。

胃中风者,人迎与两关上脉并浮而大。六腑无中风论,惟胃有者,以胃为脏海,纳五味

以滋养五脏,虚而中邪风。故其状,额多汗,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则泄。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生姜生附汤

属性:治卒中风,涎潮昏塞不知人。并主瘀冷癖气,胸满呕沫,头痛,饮食不消。

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脐,切作八片)

上以水二碗,生姜一两切,同煎至一大盏,去滓,温冷服。一法,加沉香一钱。一法,

加辰砂末少匕。凡中风,无问冷热虚实,皆可服。盖此药能正气消痰,散风神效。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白散子

属性:治肝肾虚,为风所袭,卒中涎潮,昏塞不语,呕吐痰沫,头目眩晕,上实下虚

,真阳耗竭。兼治阴证伤寒,六脉沉伏,昏不知人。又治霍乱吐泻,饮食不进;及小便淋沥

不通,眼赤口疮,咽喉冷痛。

大附子(生去皮脐) 桂府滑石(各半两) 圆白半夏(汤洗二十一次,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姜七片,蜜半匙,煎七分,空腹冷服。霍乱,加藿香;小

便不利,加木通、灯芯、茅根煎。此药就有差互,亦无所苦。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红龙散

属性:治中风,开关窍。

朱砂(别研) 五灵脂(各半两) 茯神(去心中木) 萆 (各一两) 全蝎(半两) 脑麝(各一钱,别研)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先服此,次服神异温风丹。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神异温风丹

属性:治中风一切诸疾。

麻黄(五两,不去节,择净生用) 人参 白术 干姜(炮,各二两) 茯神 附子(炮,去皮

脐) 白胶香(别研) 甘草(炙,各两半) 乳香(别研) 全蝎(炒,各一两)

上将麻黄细锉,用水五升,熬去半,入蜜六两,又熬成膏,入前件药末,和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温酒下,日三服。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排风汤

属性:治风虚湿冷,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肝风发则面青心闷,吐逆呕

沫,胁满头眩,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蜷而卧;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

怒,目张呼唤;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颠倒,与亡人相随;

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俯

仰,冷痹骨疼。诸有此证,令人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服此汤安心定志,聪耳明目,

通脏腑。诸风疾悉主之。

白鲜皮 白术 芍药 桂心 芎 当归 杏仁(汤去皮尖) 防风(去叉) 甘草(炙,各

二两) 独活 麻黄(去节,汤) 茯苓(各三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服。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小续命汤

属性: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死。

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麻黄(去节汤) 防己(崔氏《外台》不用) 人参 黄芩 桂心 甘草(炙) 白芍药

芎(各一两) 杏仁(一两,汤去皮尖,炒)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防风(半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取汗,

随人虚实,与所中轻重。有人脚弱,服此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

以防喑。一云恍惚,加茯神、远志;骨节疼,有热,去附子、芍药。《古今录验》有白术

,无杏仁;《救急》无芎 、杏仁,止十味;《延年》无防风。一云遗失便利产后失血,并

老人小儿,用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一法,治或歌哭,或笑语,无所不及,用麻黄三两

,人参、桂枝、白术各二两,无防风、附子、生姜,有当归一两。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独活丹

属性: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 曳。

白芍药 栝蒌根 独活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匕,姜五片,水二盏,煎六分,去滓,入生葛汁一合,和匀服。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三黄汤

属性: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不欲饮食。兼治贼风、偏风

、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言。

麻黄(去节汤,一两一分) 黄 (半两) 黄芩(三分) 独活(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取汗为效。心热,加大黄半

两;胀满,加枳实一分;气逆,加人参三分;心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寒,加附子一枚,炮熟入。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小竹沥汤

属性:治中风涎潮,谵语昏塞,四肢缓纵不收。

秦艽(去苗土锉) 防风(去芦锉) 附子(炮去皮脐) 独活(锉,各一分)

上水四盏,煎二盏,入生地黄汁、竹沥各半盏,煎三五沸,去滓,分四服,不拘时热服

。病去,以它药扶持,未知再作。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烧竹沥法

属性:新竹截尺许长,用两砖对立,相去八寸,置竹在上,每截破作二片,仰安砖

上,急着火,砖外两头,各置碗以盛沥。沥尽,以绢滤澄清,夏秋须沉冷水中,防沥酸。大

热有风人,亦可单服,冷暖随人,勿过度,荆沥亦然。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独活散

属性:治男子妇人气虚感风,或惊恐相乘,肝胆受邪,使上气不守正位,致头招摇,

手足颤掉,渐成目昏。

独活 地骨皮 细辛 芎 菊花 防风(去叉) 甘草(炙)

上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盏半,煎一盏,去滓,取六厘清汁,入少竹沥,再煎,食后

温服,日两服。又法,不用独活,有旋复花。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雄朱丸

属性:治中风涎潮,咽膈作声,目瞑不开,口眼 斜,手足不随。但是一切风疾,并宜服之。

雄黄(别研) 辰砂 龙骨 麝香(各一钱,别研) 乌蛇(酒浸,炙去皮骨) 白僵蚕(生去

丝觜) 天南星(生) 白附子(生,各半两)

上为未,炼蜜丸,梧桐子大。如中风涎潮,牙关不开,先用大蒜一瓣,捣烂涂在两牙关

外腮上,用豆淋酒化一丸,揩牙龈上即开,续用薄荷酒化下一丸。如丈夫风气,妇人血气,

牙关紧急,只用豆淋酒化一丸揩牙;如头风目眩,暗风眼黑欹倒者,急嚼一二丸,薄荷汤下。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仁寿丸

属性:治肝肾气虚,风冷所中,筋脉 动,口眼 斜。常服补肝元,行荣卫,养气血。

附子(炮熟去皮脐,一两) 桂心 白茯苓 山茱萸 五味子 杜仲(去皮,姜制炒丝断)

续断 枸杞子 熟地黄(洗) 巴戟(去心) 菟丝子(酒浸湿,研) 防风(各半两) 牛膝(酒浸,二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温酒、盐汤食前任下。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铁弹丸

属性:治男子妇人一切风疾,无问远近,瘫痪中风,口眼 斜,言语謇涩,手足

曳,难以称举,或发搐 ,或如虫行,或失音不语,牙关紧急,脚不能行,身体顽麻,百

节疼痛,精神不爽,头虚烦闷,夜卧不安,多涎,胸膈不利,口干眼涩,多困少力,如破伤

风,身如角弓,口噤不开,作汗如油及洗,头风脑重,眉梁骨痛;卒中,不语迷闷;兼白癜

风,遍身瘾疹,鼻多清涕,耳作蝉鸣;小儿惊风,天吊搐搦;妇人血风,手足烦热,夜多虚

汗,头旋倒地,并皆治之。

白附子 没药(别研) 虎胫骨(酒浸一宿炙干) 全蝎 乌头(炮去皮尖) 麻黄(不去节)

自然铜(烧存性,醋浸一宿,各一两) 白花蛇(酒浸,半两) 辰砂(别研,一分) 五灵脂(一分)

木鳖子(二十个,去皮别研,不入罗) 脑麝(各一分,别研) 乳香(柳木捶研,一分)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用无灰酒一升,浸一丸,分二十服;伤风鼻塞,分三十服,空心

临卧各一服;大风五丸可安。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活络通经丸

属性:治半身不遂,口眼 斜,瘫痪诸风。通活经络,宣导凝滞。常服壮筋骨,

助血脉,起偏废之疾,其效如神。

川乌头(二两,一两生不去皮尖,一两炮去皮尖) 草乌(二两,制如上法) 木鳖子(三两三分,

别研) 斑蝥(百个,去头足并翅,醋煮香熟,焙干) 乌蛇(酒浸,去皮骨,焙) 白花蛇(酒

浸,去皮骨,焙) 好墨(火 ) 白胶香(各一两,别研) 当归(两半) 五灵脂(三两三分)

上为末,将木鳖子末醋研为膏,和黑豆末一斤,好醋拌,一两作十丸,以墨为衣。空心

食前温酒、盐汤嚼下一丸。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乌药顺气散

属性:治风气不顺,手脚偏枯,流注经络;并湿毒进袭,腿膝挛痹,筋骨疼痛。

乌药(去木) 麻黄(去节汤) 橘皮(各二两) 甘草(炙) 川芎 枳壳(麸炒去瓤) 桔梗

白僵蚕(炒去丝觜) 白芷(各一两) 白姜(炮,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七叶,煎七分,空心服。治气,去薄荷,

用枣子二枚同煎。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舒筋保安散

属性: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干湿香港脚;及湿滞经络,

久不能去。宣导诸气。

干木瓜(五两) 萆 五灵脂 牛膝(酒浸) 天麻 续断 白僵蚕(炒去丝) 松节 白芍

药乌药(去木) 威灵仙 黄 川当归 防风(去叉) 虎骨(各一两)

上用无灰酒一斗,浸上件药二十七日,紧封扎,日数足,取药焙干,捣为细末。每服二

钱,用浸药酒半盏调下,吃酒尽,用米汤调下。又方,添金毛狗脊一两,却将乳香、白胶香

各一两同研,入干药末内。

<目录>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松节散

属性:治风寒冷湿搏于筋骨,使筋挛掣痛,行步艰难;但是诸筋挛缩疼痛,悉主之。

茯神中心木(锉如米,一两) 乳香(一钱,研)

下载阅读全文

上一篇:557-华氏中藏经

下一篇:559-扁鹊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