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篇名>重订灵兰要览
书名:重订灵兰要览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原序
属性:医自轩岐重民生,谆谆问答,通天地之化,洞阴阳之理,比之典谟,更为穷颐,其慎重
若此
。故明于此道者,自周历汉、晋、唐、宋、金、元,着述可法者不过数十家,亦各有所长,
此道之难又
若此。然禀上资不得原委师承,终亦卤莽,昔扁鹊得禁方于长桑,太仓授诊奇于阳庆,葛洪
承秘术于郑隐,思邈得仙法于龙宫,元素之梦授李明之正传,朱丹溪之埽门于罗太无,王光
庵之启钥于戴元礼,故吴中医派,得其正脉。宇泰先生飞声翰苑,博综经史,少好方书,自
《素》、《难》、《金匮》、《甲乙》诸经,下逮诸子,莫不精探渊奥。其自叙云∶余发始燥,慕范
文
正公存心济物,立志甚切。携李孝廉谦所先生与先生同年惟契,谦所先生蜃川简肃公仲子,
英华伟量,敦好奇书。得先生医论,欲广济宇内,不秘帐中。每命诸英辈刊布未遑。宇泰先
生
尝云∶吴中自王光庵得元礼之秘,再传启东诸贤,医道大振。又云∶《丹溪纂要》诸书,非
丹溪手笔,谬于选择,爰命高生访求朱氏原本重订,斫轮游刃,莫不臻妙。此书若江海之波
澜
,山岳之岭峰,舟楫之帆樯,壁垒之标帜。其为证治诸书之选录,安可忽诸。又览先生发热
论云
∶《灵》、《素》、《甲乙》诸书,发热针法大妙,世医罕知所取。其五脏补泻之经络,用药可
代。余欲一一立方,但恐印定后人眼目,则知先生圆神,又出竿头矣。
\x携李殷仲春顿首序\x
<目录>卷上
<篇名>中风
属性:《素问・风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
,或为
偏枯,(滑云∶枯当作风。)或(当作均)。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
不知其
解,愿闻其说。岐伯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
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而不能食,
名曰
寒热。( 音突,忽忘也。又音退。栗,寒战也。)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
其人
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
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肉 (音忿真。)而有疡。卫
气
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即不仁也。疠者有(疑当作因)。荣气热 ,(腐同)。其气不清,故
使鼻柱坏
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滑云∶此当在上收假疠者上)。或曰名
寒热
。(五字疑衍。)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风者
为
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
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
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书云∶中右为真气已绝,较中左更深,余尝治右偏类中
数人,皆用养血祛风,佐以化痰利湿而愈。已于《治验录》详言之,参观即知。)则为内风
。新沐
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
其变化,乃
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当作皆)风气也。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
其病态。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书昼日则瘥,暮则甚。诊
在眉上
,其色白。(仲景云∶肺中风者,口燥而唾,身晕而重,冒而肿胀。)心风之状,多汗恶风,
焦绝
善怒哧,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仲景云∶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
起
,心中饥,食则呕。)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憎女子。诊在目
下,
其色青。(仲景云∶肝中风者,头目 ,反胁痛,常呕,令人嗜甘。)脾风之状,多汗恶风,
身体
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论在鼻上,其色黄。(仲景云∶脾中风者,翕翕发
热,形如醉人,肢中烦重,目皮 而短气。)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
能正立
,其色炱,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奇病论》云∶有庞然如水状,切其脉大紧,
身无
痛处,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对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不能食,善惊而心
气痿者死。)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
论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风日则痛
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
善渴
,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中风最宜辨闭脱二症,闭症宜开,脱症宜固,惟当辨其脉虚大以为别。至于闭症气塞,
亦有六脉俱绝者,不得以其无脉而误认为脱症也。
中风将发预防之方
黄 (蜜炙,五钱) 防风(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归身(酒洗,二
钱五分) 木通(二钱五分) 山栀(一钱) 甘草(五分) 红花(三分)。
脾胃虚弱,语言无力,再加人参三钱,干山药一钱五分,薏仁二钱,白术一钱
。内热加
山栀至二钱,仍多啖悉尼妙。渴加麦冬二钱五分,五味子五分。眩晕加明天麻一
钱。痰多而晕,更加旋复花五分;脚膝麻痹无力,加杜仲姜汁炒去丝,牛膝,酒浸,石
斛,酒浸,
各一钱五分。夜卧不安,或多惊恐,心神不宁,加炒酸枣仁,茯神各一钱五分。上用水
二钟,煎至一钟,入竹沥一杯,梨汁一匙,温服无时。
方书每以六经形证为定法,用小续命汤加减。岂不知《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善行
而数变,必审十二经见证,庶无实实虚虚之诮矣。
中风将发之前,未有不内热者。热极生风,能令母实,故先辈谓以火为本,以风为标,
治法先
以降心火为主,心火既降,肝木自平矣。此实则泄其子之法也。若作风治而以辛热之药疏之
者,固贻害不小,而调气一法,亦百无一验,明者更精思之。
《太平广记》载∶唐・梁新见一朝士诊之曰∶风疾已深,请速归去。其朝士复见 州马
医赵鄂,乃
复诊之,言疾危与梁说同矣。曰∶只有一法,请官人试吃消梨,不限多少,咀 不及,绞汁
而饮。到家旬日,惟吃消梨首爽矣。此亦降火除热之验也。《本草》云∶有士人病危,
诸治不应,遂就诊杨吉老。令服悉尼担余而瘳,与此朝士相仿佛。
卒中之初,有决不可吐者,有决不可进辛剂,即姜汤亦禁用者,不可不知。
今人治五脏气绝,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声如鼾,昔人所不治者,以大剂参、 浓汤
灌之,多
有得生者。可见世无不可医之证,而昔人徒认此证为有余,不知其不足,见投之以顺气疏风
之药,往往长逝。(顺气疏风而妄损元真,岂可不明辨以悟人哉。)遂目为气绝不治之候也。
则其他之为虚症,而为医所误,或幸而获痊,或不幸而毙者,可胜计哉。
每见时师初用八味顺气散,多不得效。(八味顺气散为治痰多实证之方,涉虚者是抱薪
救火。
今人不辨虚实,以为治风主剂,则遗误非浅,今特正之。)已而用二陈,四物,加胆星、天麻之类,自谓
稳当之极,可以久而奏功,而亦竟无一效,何也?盖妄以南星、半夏为化痰之药,当归、川芎为
生血之剂,而泥于成方,变通无法故也。正不知通血脉,助真元,非大剂人参不可,而有痰
者,惟
宜竹沥,少加姜汁佐之。不宜轻用燥剂。至于归、地甘粘,能滞脾气,使脾精不运,何以能
愈瘫
缓。岂若人参出阳入阴,少则留而多则宜无所不达哉?其能通血脉,虽明载《本草》,人谁
信之。
里中一老医,右手足废,不起于床者二年矣。人传其不起,过数月,遇诸途。讯之,曰
∶吾之病几
危矣,始服顺气行痰之药,了地无应验。薄暮神志辄昏,度不可支,令家人煎进十全大补汤
,即觉清
明。遂日服之,浃数月,能扶策而起,无何,又能拾策而步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吾
治其虚,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获全也。余曰∶有是哉,使进顺气疏风之药不辍者,
墓木
拱矣。然此犹拘于成方,不能因病而变通,随时而消息,故奏功稍迟。吾早为之,当不止是
也。姑书之以俟明者采焉。
此老始亦服顺气疏风,病延载余,继因病久年老气虚,试服补剂而有效。遂日进一帖,
沉若失,遂保其身。然亦不幸之幸,执方治病,病必殆是也。
<目录>卷上
<篇名>卒中
属性:凡卒中之时,不可惊惶搬搅,只掐其人中,徐徐以药灌之。
《儒门事亲》记一老人患头痛吐下,灸火后出门,见日而仆,家人欲揉扑之。戴人立止
曰∶
大不可搅。盖病患衰老涌泄,血脉易乱,身体内有灸火,外有太阳,是以跌仆。若又搅之,
便
不救矣。惟安神思待之以静,静便属水,自然无事。
古人治病,先审其用,次辨体质强弱,然后治之,如射之的。而市井佣工,何能梦见。
按∶卒中,大症也。聊聊数语,毋乃太简乎?世称卒中者,国中风时,如口眼 斜,半
身不遂者,
《内经》为偏枯。其左瘫右痪,及畏腿风,皆卒倒后邪浅之见证。其舌强不言,唇吻不收,
经称为痱病,即《千金》风懿之候,乃卒倒后邪深之见证。而东垣以中腑邪浅易治,中脏邪
深难治。今考楼英、孙一奎二家立法,分晰最善,乃明乎冒、伤、中三者,权轻重而用药,
其重
者,即太阳病、头项痛、腰脊强,治以桂枝汤。谓之伤风。其轻者,四时皆有,为感冒,即
冒风也
,治以九味羌活汤加柴胡,为各经活套法也。其极重者,即三阴中寒症,及六经卒中症,治
以辛热温中法也。
<目录>卷上
<篇名>疟
属性:凡病多能为寒热,但发作有期者,疟也。无定期者,诸病也。疟之为病,若邪浅则一日
一发,邪
深则间一日或二三日而一发,邪在阴阳之分,则日与夜各发,邪在阳分上半日发,邪在阴分
则
下半日发。有先寒后热者,先伤寒后伤风,名曰寒疟。有先热后寒者,先伤风而后伤寒,名
曰温疟。有但热不寒者,阴虚不能制阳,而阳气独发,名曰瘅疟。有但寒不热者,阳虚不能
制阴,而阴气独胜,名曰牝疟。至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弦
迟者温之,弦紧数清之,浮大吐之,浮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虚微无力为久病,
洪数无力与微皆虚也。(脉无力虚微,重按几无,皆正虚邪盛之候。)暑但热不寒,或热多寒
少
,面垢口渴,虽热退后而身常有汗,心热而烦,脉洪而虚。风则恶寒自汗,烦躁头疼,转而
为疟。风,阳气也,故先热而后寒。寒则恶寒而无汗,挛痛面惨,转而为疟。寒,阴气也,
故
先寒而后热。二症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体常自疼痛,常自畏风,宜以发
散
为主。湿则身体重,骨节痛,呕逆胀满,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食则若饥而不能食,
食
则中满,呕逆腹痛,因饮食无节,饥饱有伤得之。痰则发时痰涎上壅,兀兀欲吐,或时眩晕
,
兼平时有痰之人,一得疟即当以豁痰为主。古人云∶无痰不成疟故也。虚则久疟之后,表
里俱
虚,真元未复,疟虽暂止,小劳复来,名曰劳疟。大抵间作者多,日作者少。积则久疟不止
,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症癖,谓之疟母。大抵感暑邪为多,卫气与邪相并则病作,与邪相离
则病休。并于阴则寒已,离于阳则热止,至次日又集而并合,则复病也。其间日者,由邪气
内
薄五脏,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寒
多者,宜升其阳,使不并于阴,则寒自已。热者多,宜降其阴,使不并于阳,则热自已。寒
热交作者,
一升一降,而以渗利之药从中分之,使不交并,此秘诀也。暑热则清之,风寒则散之,湿则
燥之,有食消食,有痰行痰,虚者补之,有症癖者,以缓消之。不可急攻也。
辨症精详,分六气感伤而加减,启迪后进非浅。师其法者细心研究,则致病之源亦获矣
。
主方
柴胡一钱五分,升麻、葛根、羌活、防风各五分,
以上五味,俱甘辛气清,能升阳气使离于阴,而寒自已。知母一钱,石膏三钱,黄
芩枯
飘者五分,以上三味,母、芩味苦,石膏体重,俱性寒而下行,故能引阴气下降,使离于
阳
而热自已。猪苓一钱五分 分利阴阳,令不交并。穿山甲一钱,(此物能水能陆,故借
其
气引诸药出阴入阳,穿走经络,无不利道。)甘草五分。(调和诸药。尝闻一方士言,疟忌
甘草
,能助脾经湿热耳。)此余五六年前自制方也。寻常治人,只一服便止不复发,盖表里驱逐
其邪
,令无停留之处,故寒热立已,而他人得此方者,尚为方所泥,不能尽操纵变通之妙,时
或不
效。缘伏暑郁蒸,滞而为气,郁而为痰,皆为寒热之根,而此无利气行痰之药故也。今议加
姜制浓朴一钱以利气,三和曲一钱五分以行痰,更立加减法于后,治疟之法,尽于此矣
。
暑疟热多寒少者,减柴胡以下五味三分之二,母、芩、石膏倍原数用之。但热不寒者,去柴
胡以下
五味及山甲、猪苓,(即非寒热交并,只宜退热为主,故去此七味。)仍加粳米一勺,人参
一
钱五分。(石膏善泻胃气,故用粳米佐之,使胃气不受伤,人参亦此意。且热伤气,故用补
气之药为主。)此即白虎汤加人参也。煎药外仍宜进消暑丹一二百粒。以疏伏暑而行积痰。(
见
伤暑门。)暑病必自汗,其无汗者,乃当风取凉,闭汗不泄而致,宜芎苏散发之。(见伤寒门
。)
不可与白虎汤。风疟宜芎苏散,不必覆盖衣服,待其自然微微汗出,却以本方视寒热多少,
发作早晏,消息与之。盖为已自汗,不可更大发汗,故但微微取汗,去其寒邪而已。寒疟宜
芎苏散取汗,汗不出加麻黄一二钱以发之,发后不除,以本方消息与之。湿疟用除湿汤一剂
服,(见伤湿门。)却以本方消息与之。食疟宜于伤食门中消导之法,兼陈平饮、局方双饮子
、
清脾饮,俱可服。陈平饮乃二陈汤合平胃散也。凡虚人久疟脉弱,不能食者,慎勿用疟药,
每发五更以人参一两,生姜(一两),同煎连进二服,立止。
治疟之法,详于《内经》。今但言夏秋病疟,而不详明脉症,仅取升散之药五种,苦寒
之药三种
,虽王金坛得意之作,窃有异议,诚恐后进误会,不审病原,辄用其方,未必尽效。盖病有
万变,
未可执一也。谚云∶执方治病,病必殆是也。假如正气不能胜邪,若再升散殆矣。此方用在
初
期,固能逐邪外出,有升降阴阳之妙。若正虚久疟,用必增剧。余每用白蔻仁一钱易穿山
甲
,取其辛香,宣逐膈膜之壅蔽,流行荣卫,较原方尤效。用古方妙在化裁,未可拘执,则敏
捷矣
。余治久疟,审其所因,每以六八味加减,何人休疟为佐,详治验中。但师其法,不泥其方
。
<目录>卷上
<篇名>痰
属性:人身无痰,痰者津液所聚也。五谷入于胃,共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集于
胸中,出
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
注五
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书
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实则行,虚则聚,聚则为痰,散则
还
为津液气血。初非经络脏腑之中,别有邪气秽物,号称曰痰。(盖论痰者,当详痰之原。痰
即水
也,水即气之所化,故无病不关于气,无病而不有痰。痰之清者又为饮,乃火不化水者也。
)
以为身害。必先去之而后已者也。余幼喜唾痰,俞唾愈多,已而戒之。每喉间梗梗不可耐,
辄
呷白汤数口,咯退场门中,用舌搅研令碎,因而咽之百余。津液满口,即随鼻中吸气咽下,以
意送至丹田,默存少顷,咽间清泰矣。如未清,即再漱再咽,以化尽为度。方咯出时,其味
甚咸
,漱久则甘,世人乃谓瘀浊之物,无澄而复清之理,何其谬哉。吾尝渡河矣,见舟人掬浊流
而
入之瓮,掺入矾末数分,实时澄清,此可以悟治痰之法也。故上焦宗气不足,则痰聚胸膈,
喉间梗梗,鼻息喘短;中焦荣气不足,则血液为痰,或壅脉道,变幻不常。下焦卫气不足,
则势不悍疾,液随而滞四末分肉之间,麻木壅肿。治其本则补之宜先,治其标则化之有法
。略露端倪,以须颖者之自悟云。
痰由津液所凝,聚上中下三焦,荣气不足,壅塞脉道,变幻不测。王隐君有曰∶怪症奇
病,皆属于痰。善治者,调其荣卫,诸恙自瘳矣。
如稠而不清,宜用澄之之法。散而不收,宜用摄之之法。下虚上溢,宜用复之之法。上
壅下塞,宜用
坠之之法。何谓澄之之法?如白矾有却水之性,既能澄浊流,岂不足以清痰乎,然犹不可
多用
;至于杏仁亦能澄清,而济水之性清劲,能穴地伏流,煮而为胶,济水虽清劲,惟近世之
阿胶伪者日多,奈何?最能引痰下膈。体此用之。所谓澄之之法也。何谓摄之之法?如大肠
暴泄
脱气,及小便频数者,益智仁一味,(益智仁善调气摄涎,又能固脱,功效至捷。最能收功
。盖有
安三焦,调诸气,摄涎唾,而固脱滑之妙。故医方每以治多唾者,专取其辛而能摄,非但温
胃寒而
已。此所谓摄之之法也。何谓复之之法?肾间真气不能上升,则水火不交,水火不交,则气
不通
,而津液不注于肾,败浊而为痰。宜用八味丸,地黄、山药、山茱萸以补肾精,茯苓、泽泻
以利水
道,肉桂、附子以润肾燥。肉桂、附子热燥之药,何以能润?曰∶经不云乎,肾恶燥,急食
辛以润
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所谓复之之法也。此治肾虚寒痰之良法。何谓坠之之法?如痰
液
聚于咽膈之间,为嗽为喘、为膈为噎、为眩为晕,大便或时闭而不通,宜用养正丹、
灵砂丹,重剂以引之使不并,所谓坠之之法也。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
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湿者燥之,燥者濡之,急者
缓
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薄者劫之,开之发之,见于《素问・至真》,应变
不
穷,尤为治痰之要法。在圆机之士,熟察而妙用之,不可一途而取也。若乃虚症有痰,勿理
其
痰,但治其虚,虚者既复,则气血健畅,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今人乃谓补药能滞气而生痰
,此聋聩之言,流害无穷矣。
痰乃津液所结,固未可尽化,但使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在调血和气之要。丹阳贺鲁
庵,年七
十余,膈间有痰不快,饮食少思,初无大害,就医京口,投以越鞠丸、清气化痰丸,胸次稍
宽。日日吞之,遂不辍口。年余,困顿不堪,僦舟来访,问脉于余。则大肉已脱,两手脉如
游
丝
,太溪绝不至矣。见余有难色,因曰∶吾亦自分必死,但膈间胀满太甚,大便秘结不通,殊
以为苦,但得稍宽,即瞑目无憾也。固强余疏方,以至亲难辞,教用人参、白术之类,大剂
进之
,少顷如厕,下积痰升许,胸膈宽舒,更数日而殁。夫二丸乃时师常用之药,本欲舒郁,适
增
其痞,本欲清痰,反速其毙,岂不悖哉。明效若是,而病家乃无悔悟惩创之心,岂宿业已深
,大命垂绝,故天塞其衷,而使之决不可返耶。不然,何不论于理,而甘就屠戮者之众也。
过服辛散,正气暗受其戕。久则涸津液之源,气道塞其输机,遂致痰结日盛,胸腹愈胀
,大便久秘,遂至大命垂绝。呜呼!身无大病而喜服药者之殷鉴欤?
<目录>卷上
<篇名>喘
属性:经云∶秋脉者,肺也。秋脉不及则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其治法则
生脉散
之类是也。李明之云∶腹胀彭彭而喘,胸膈满,壅盛而上奔者,于症用药方中多加五味子,
人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如甚则交两手而瞀,其真气太虚也。若气短加黄 、
五味子、人参。气甚去五味子、人参,加黄芩、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仲景
治火逆上气,咽喉
不利,止逆下气,以麦门冬汤主之。用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四两,甘草
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经
云∶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火气咳喘。又∶热淫所胜,病寒热喘咳,宜以人参、
麦冬、五味子救肺,喘有虚实之分,须细辨之。生脉散乃热伤气虚而设。童便炒黄柏降火。
《本事方
》治咳嗽上喘急,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投新水调下一钱。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
不含。俱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乃人参之力也。楼全善治一妇人五十
余岁,
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如泉涌,身汗出如油,脉浮而洪,似命绝之状。速用麦门冬四
钱,人参二钱,五味子一钱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后痰亦渐少。更栝蒌仁、白
术、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服十帖而安。
喘而无汗烦躁,脉浮大者汗之。喘而有汗腹满,脉沉实者下之。喘有内外感伤之别
,外感烦躁无汗而喘者,宜汗。腹满有汗而喘,脉沉实者,宜下。仲景云∶上气喘而躁者,
属
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又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越
婢加半夏汤主之。(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一两,半
夏八两,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入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又云∶肺胀咳而
上气
,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主之。(肺胀,咳而上气者,水寒之标邪也
。治以
小青龙汤平其冲气。况方中安内攘外,各尽其妙。余仿其法,以治寒嗽,莫不有桴应鼓之效
也。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钱,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用
水一斗,先煮
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煎服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喘而
自汗,腹满便秘,气口脉大于人迎,下之无疑。外此则不宜轻下也,罗谦甫平气散可用。仲
景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木防己三两,石膏如鸡子大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以
水
六升,煮取二升,温分二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
茯苓芒硝汤主之,微利即愈。痰多者,亦气短而喘,须察其平昔,非因劳倦气脱之症而发,
脉浮
滑而大,咽喉不利,四七汤甚效。气郁痰凝,俗名梅核气是也。仲景治妇人胸中如有炙脔,
用
半夏浓朴汤,即此是也。如是风痰,可用千缗汤,半夏七个煨四片,破之。皂角去皮尖
二枚,甘草炙一寸,生姜如指大,水一碗煎,去半顿服。 又治因伤风而痰作喘
逆,
兀兀欲吐,恶心欲倒,如夏月有此症,为大热也。盖此症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黄连、
酒
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之,仍多饮
汤,服
毕少时,便以善膳压之,使不得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逆也。冲脉上干逆气
不
降之故。平居则气平和,动则气促而喘者,亦冲脉之火,宜用酒黄柏,酒知母之属。凡泻气
下
痰定喘之药,施之形实痰多者为妙。降气行痰之药,损人真元,正虚者宜审。若一切虚症,
及
脉浮大,按之而涩者,下之必死,须谨之。阴虚而喘,脉弱而涩,四肢寒者,去死不远,慎
勿下之。宜用人参、麦门冬、五味、当归、生地、童便、竹沥之属。《素问・逆调论》云∶
夫不得卧则喘
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汉防己、
茯苓之
属主之。又云∶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
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阳明径
道壅塞,则其气不能从道,故不卧矣)《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熟半夏、
橘红之属主之。
<目录>卷上
<篇名>泻
属性:泄泻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但大便泄水,并无努责后重者是也。脉细、皮寒、少气、
泻利、不食,为
五虚死。泄泻而犯五虚,中土已竭,危候也,参附汤尤不能挽,必加七味白术汤,可以追其
既失之脾阳,而固其元气,试之效捷。用人参附子之类救之,亦有得生者。脉缓、时小结,
或
微下留连者,皆可治。浮大洪数,或紧或弦急,皆难治。脉数疾为热,沉细为寒,虚豁为气
脱,涩
实为积滞,弦而迟者为气泄。心脉止者,为惊泄。湿则泻水,腹不痛。风则米谷不化而完出
。火
则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痰则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食则腹痛甚而泻,泻后
痛
减。肾虚则五更时便泻,常时则否。寒则腹中冷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不化。湿者
燥之,虚者补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有痰者行痰,有积者消积,气陷则升之,气脱则涩
之。主方∶白术,炒二钱,燥湿补脾,白茯苓,去粗皮,分水,白芍,炒,各一
钱五分,止
腹痛,又
能补脾而伐肝。陈皮、去白,一钱,行气。甘草,五分,炙,和中。如的系伤湿者,去
白术以
苍术代之,盖白主收敛,不若苍能发散也,仍加羌活一钱,风能胜湿。猪苓、泽泻各五分,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脾虚者加人参一钱,补脾气之要药。木香、砂仁各五分,脾
虚则气
不运,故以药之辛温行气而温中,以腐水谷也。仍服(戊癸丸),方见脾门。或将前方加莲肉
五
钱,陈糯米一合炒熟俱为末,加白砂糖,每朝空腹以白汤调服,其功尤捷。
肾虚者加破
故纸一钱五分,益肾气,肉豆蔻一钱,止虚泄。二药气味相合,能使脾肾之气交相通而
化水
谷。仍多服戊癸丸。热泻粪色赤黄,弹响作痛,***焦痛,粪出谷道如汤之热,烦渴,小便
不
利,宜以赤茯苓代白茯苓,用为君,盖赤火色,取其相入也。热既并入于大肠而作泻,今欲引
归前阴以分其势,故用为君。仍加猪苓、泽泻渗利之药(各五分)以佐之,又加茵陈、山栀仁各
五分,二味俱苦寒,俱能解邪热而利小便。兼进如金丸,方见后。痰泻加半夏曲一钱
五分
,行痰。用陈皮、白茯苓各二钱,治痰以行气为先,而茯苓能利水行津液故也。
虚者加人
参一钱,盖痰气多由脾虚不能运化也。用竹沥、姜汁一盏加入服之。
如体实能食者,不若加
元明粉一钱,就其势从大便去之,却服收涩之剂。食积泻多噫气如败卵臭,宜去白芍药,
加枳实、木香另磨,俱理气之药一钱,砂仁五分,仍看所伤之物而用药。如伤肉食者加
山
楂,伤米食者加神曲,伤面食者加萝卜子,伤酒者加干葛各一钱,伤蟹者加丁香五分,
仍进保和丸,方见伤食。酒积每晨起必泻,本方内加人参、干葛各一钱,白豆蔻仁、吴
茱萸各
五分。寒泻加人参一钱,熟附子、干葛各五分,阳气不足则寒,故用人参补气,姜,
附已
寒。
不能食者进八味丸。元是寒泻,因泻而寒燥引饮,转饮转泻者,去白芍药,加干姜、
黄连、人
参各一钱。干姜治初得之寒,黄连解添加之热,寒何由动,热泻久而虚,故有虚热也,须
用人参补之。此理中汤加黄连也,名连理汤,多有奇效。
有一等盛暑,又复内伤生冷,及热泻暑
泻,诸药不效者,疑似之间,尤宜用此。风泻完谷不化,丹溪以为脾虚,前已列脾虚一条,
若用
补脾药不效,盒饭治风。《素问》云∶久风入中为飧泄。又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而《
史记・仓公传》又名之为回风。足知完谷不化,(完谷不化乃回风之候,连理汤必佐羌防以
升
之,关窍通而伏风自去。)乃风症也。宜本方内以苍术代白术,加羌活、防风各一钱,(辛
温通关
窍而去风)升麻、柴胡各加五分,又经云∶清气在下,则飧泄。故以二药助甘辛之味引清
气
而上升。仍绝不与食一二日,泄当自止。暑月泄泻与热泻同,仍宜服六和汤,(方见暑门。)
并啖
浸冷西瓜数片。又有一种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宽,须臾又急,
气塞
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宜于本方内以苍术代白术、去白芍药
,
以其酸收故去之。加姜制浓朴、(结散气),大腹皮(主气攻心腹),各一钱,白蔻仁五分,
(辛温能
下气理中,)仍磨入木香汁服之。(木香治腹中气不转运,又火煨之,能实大肠。)如小便不
利,加猪
苓、泽泻各五分,并调进车前子散。如口渴引饮,加人参、麦冬各一钱,(二药何为能
生津而止
渴,盖脾气上升于肺,肺气下降,乃生津液,而二药能补脾肺故也)。升麻五分,(引清气上
朝于口。
)乌梅肉五个,(酸能止渴。)如久泻气脱加人参一钱,罂粟壳五个,(酸能止渴)。诃子
皮,(二药
俱酸涩,故能敛脱气而止泻)。肉豆蔻各一钱,木香,煨另磨。砂仁各五分,(肉蔻止
泄之要药
,涩以固脱,煨木香实大肠,砂仁理气。)泻久气必下陷,须用升举之药,加升麻、柴胡各
一
钱,羌活、防风各五分,(风药能鼓舞元气上升。)有久泻不止,及泻已愈而隔年及后期
复泻者,有积
故也。宜本方内加三棱(醋煮),莪术醋煮焙干,二药消积,各一钱。木香、砂仁各五
分,(理
气。)兼进保和丸。凡大便泄,服理中汤,小便不利,大便反泄,不知气化之过,本肺不传
化,以纯
热之药治之,是以转泄,少服则不泻,多服则愈热,所以不分,若以陈皮、青皮之类治之
则可。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
《儒门事亲》云;昔闻山东杨先生者,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患,与众人谈日
月星辰缠度,及风云雷雨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
人,先问其所好之
事。(良医治法变通化裁,出奇制胜,而愈其病。非拘执药饵一法,其用心智能,非庸工所
可揣
度。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笛笙不辍)。
按∶兹法匪直可以治泄,即七情虚劳之类亦
宜然
,是故枚生《七发》。楚太子闻吴客之辩,涩然汗出,霍然病已。虽是寓言,实有此理也。
第晓
日风云之变者,世已难其人,而况可求之庸医中乎。可叹!可叹!
《白云集》云;黄子浓者,
江西人
也,精医术。邻郡一富翁病泄泻弥年,礼致子浓诊疗,浃旬莫效。子浓曰∶予未得其说,求
归
一月。读《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运旋不息,故阁得地在中间,如人弄碗,只
运
动不住,故空中不坠,少有息则坠矣。因悟向者富翁之病,乃气不能举,为下脱也。又时持
水滴吸水,初以大指按滴上窍,则水满筒,放其按,则水下溜无余。乃豁然悟曰∶吾可以治
翁证矣。即治装往,翁家惊喜,至即为治艾灸百会穴,未三四十壮,泄泻止矣。
一人服内托药,大便大泄,小便秘,或用五苓散则全秘,与陈皮、茯苓气化则效。
一人病虚,服附子热药小便闭,诸药不效,惟得黄连、黄芩则效。
<目录>卷上
<篇名>水肿
属性:《既效方》云∶有人阴肿,医以赤玉涂之,令服八味丸而愈。若久病而阴肿,病已不可
救,
宜速灸水分穴。盖水分能分水谷,水谷不分故阴肿。不特阴肿,他处亦肿,尤宜急服禹余粮
丸。
《资生经》云∶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然灸水分则有效。(灸水分穴
为治
水肿至捷良法,)乃为要穴也。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不效,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
海穴,翌早视其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肿也。
《儒门事亲》云∶一男子目下肿、如卧蚕状,戴人曰∶目之下,阴也。水亦阴也。臀以
为水之主
,其肿至于目下固也。此由房室交接之时,劳汗遇风,风入皮腠,皮腠得寒则闭,风不能出
,与水俱行。(经云∶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仲景名之曰风水。)故病如是,不禁房室则死
。
赵以德云∶嘉定沈氏,年十八,患胸腹身面俱肿,医治半月余不效。余诊其脉,六部俱
不出,
用紫苏、桔梗之类煎服一盏,胸有微汗,再服则身尽汗,其六部和平之脉皆出,一二日其
脉悉平。
<目录>卷上
<篇名>鼓胀
属性:《九灵山房集》云∶钟女病腹胀如鼓,四肢骨立,医或以为孕、为虫、为瘵也。项彦章
诊其
脉告曰∶此气薄血室。钟曰∶服芎、归辈积岁月,非血药乎?彦章曰∶失于顺气也。夫气道
也,
血水也,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矣。经曰∶气血同出而异名,故治血必先顺其
气,俾经坠得通,而后血可行。气为血帅,气行而血亦行,专治其血,无益矣。乃以苏合香
丸投
之。三日而腰作痛,彦章曰∶血欲行矣,急治芒硝、大黄峻逐之,下污血累累如瓜者,可数
十枚
,应手而愈。彦章所以知钟女之病者,以脉弦滑而且数。弦者气结,滑者血聚实邪也。故
气行而大下之瘳。
<目录>卷上
<篇名>胀
属性:赵以德云∶松江一男子年三十余,胸腹胀大,发烦躁渴,面赤不得卧而足冷。余以
其人
素饮酒,必酒后入内,夺于所用,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上逆,逆则阴气在上,是生 胀。
浊气在上,清气在下,则生 胀。其上焦之阳,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于上,故发烦躁。
此因
邪从下上而盛于上者也。于是用吴茱萸、附子、人参辈,以退阴逆水邪;冷冻饮料之,以解上焦
之浮热,
入咽觉胸中顿爽,少时腹中气转如牛吼,泄气七次,明日其证愈矣。《范氏方》云∶凡腹胀
经久,忽泻数升,昼夜不止,服药不效,乃为气脱。宜用益智仁煎浓汤服之立愈。
<目录>卷上
<篇名>脾胃
属性:今人只知脾胃虚则当补,补之不应,则补其母,如是足矣。而不知更有妙处,补肾是也
。赵养葵云∶补脾不若补肾,果肾虚,命火微弱,用八味丸为要方,许叔微之二神丸法亦妙
。脾土
克肾水不相为用,如何反补其所胜以滋肝木,曰∶不然,此其妙正在相克处也。五行以
相克为用,所以《尚书》大禹谟说个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此圣人立言之妙,其说长甚。
今
且以水与土言之,水不得土,何处发出,何处安着,土不得水,却是一个燥坌,物事如何
生出,万物以水土相滋,动植化生,此造化相克之妙,而医家所以谓脾为太阴湿土,湿之一
字,分明土
全赖水为用也。故曰补脾必先补肾。至于肾精不足,则又须补之以味,故古人又谓补肾不
若补脾。二言各有妙理,不可偏废也。
《本事方》云∶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效。余授二神丸方服之,顿能进食,此病
不可全
作脾气治。盖肾气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饮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
力,
终日米不能熟,其何能化。黄鲁直尝记服菟丝子,淘净酒浸曝干,日挑数匙,以酒下之,十
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亦知此理也。
《岩氏济生方》云∶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
脾土,
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以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食不消,大腑溏泄。古
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盛,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上
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
按∶许岩之说,皆与余说冥合。然却不知水土相滋之妙,故犹谆谆以火为言,是混水火
为一途
也。薛氏云∶余尝病脾胃,服补药及针灸脾俞等穴,不应,几殆。吾乡卢丹谷先生令余服八
味丸
,饮食果进,三料而平。余兄年逾四十,貌丰气弱,遇风则眩,劳则口苦生疮,胸尝有痰,
目尝
赤涩。又一人脾虚发肿,皆以八味丸服之而愈。此皆补肾之明验也。杨仁斋医学,恐当在丹
溪之右。有云∶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其见亦及此。
<目录>卷上
<篇名>伤食
属性:《肘后》辨脾胃所伤变易形法∶凡诸脾脉,微洪伤苦涩物,经云∶咸胜苦。微涩伤辣
辛物,经云∶苦胜辛。微滑伤腥咸物,经云∶甘胜咸。洪缓伤甜烂物,经云∶酸胜甘。弦紧
伤酸硬物,经云∶辛胜酸。微弦伤冷硬物,经云∶温以克之。微迟伤冷痰积恶物
,经云∶温胃化痰。饮食过多,胀痞不下,寻常率以破气之药投之。(伤食恶食,必有噫腐
吞酸
之候。)是食物既伤之前,药剂又攻之于后,脾气安得而健畅也。必须以平补之药为主,佐
以他药,一升一降,使脾肾交通,而水火既济,自然腐化矣。
<目录>卷上
<篇名>积聚
属性:治积之法,理气为先,气既升降,津液流畅,积聚何由而生。丹溪乃谓气无形而不能
作块成
聚,只一消痰破血为主误矣。天地间有形之物,每自无中生,何止积聚也。戴复庵以一味
大七气汤,(调气和血,使其升降自如,津液周流,灌溉脏腑,无滞窒则积聚不攻而自化
矣。)治一
切积聚,其知此道欤。肝积肥气,用前汤煎熟待冷,却以铁器烧通红,以药淋之,乘热服。
肺积息
贲,用前汤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各五分。心积伏梁,用前汤加石菖蒲半夏各五分
。脾之积痞气,用前汤下红丸子。肾之积奔豚,用前汤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五分。
<目录>卷上
<篇名>诸气
属性:今人治一切气疾,止知求之脾肺,而不知求之肾,所以鲜效。夫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
之本,十
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房劳过度,或禀受素弱,肾经不足,气无管束,遂多
郁滞
,是生诸疾。(诸气 郁,皆属于肺。气主煦之,若郁结不舒,气机凝滞,血亦因之痹塞,
则诸
病生矣,故百病皆生于郁,是其明证)。医者以为是当理气,壳朴、香附、乌药之类,杂然
而前陈,
而气愈不可理矣。宣之泄之,以快药下之,而人之死者过半矣。于是医之中见稍高者,以为
脾虚不能运化精微之故,而从事于补脾。然仅可以苟延岁月,而多至于因循蹉跎而不救。此
不知补肾之过也。宜以破故纸、茴香子、葫芦巴之类主之。气药内须兼用和血之药佐之,盖
未有气滞而血能和者,血不和则气益滞矣。
<目录>卷上
<篇名>诸血证
属性:撄宁生《卮言》云∶古人言诸见血非寒证,皆以血为热迫,遂至妄行,然皆复有所挟也
。或
挟风,或挟湿,或挟气。又有因药石而发者,其本皆热,上中下治各有所宜,在上则栀子、
黄芩、黄连、芍药、犀角、蒲黄,而济以牡丹皮、生地黄之类。古人云∶有冒风寒,正以阳
明火邪为风所
扇,而血为之动,中间有桂,取其能伐木也。若苍术、地榆、白芍药之类,而济以火剂,大
肠血以手
阳明火邪为风为湿也,治以火剂风剂,风能胜湿也,如黄连、黄芩、芍药、柏皮、荆芥、防
风、羌活之
类,兼用鸡冠花,则又述类之义也。血溢血泄诸蓄妄症,其始也,余率以桃仁、大黄行血破
瘀之剂
,以折其锐气。(凡初期骤然吐血,亟宜快药下之,折其锐气。若日久正气已虚,法当调摄
。
仲景云∶亡血虚家,不可下是也。)而后区别治之。虽往往获中,然犹不得其所以然也。后来
四
明,遇故人苏伊芳举曰∶吾乡有善医者,忘其姓字,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
血复下
,虚何以当,则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积,则以妄为常,曷以洁之。且去者自去
,生者自生,何虚之有?余闻之愕然曰∶名言也。昔之疑,今而后释之矣。
又云∶妇人之于血
也,经水蓄则为胞胎,蓄者自蓄,生者自生,及其产育为恶露,则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
蕴而为乳,则无腹下漏而为月矣,失血为血家妄逆,产乳妇人常事,其去其生,则一同也。
失
血家须用下剂破血,盖施之于蓄妄之初,亡血虚家不可下,盖戒之于亡失之后。又云∶惊而
动血者,属心。怒而动血者,属肝。忧而动血者,属肺。思而动血者,属脾。劳而动血者,
属肾。又云
∶吐血,则足阳明随经上行,渗溢胃脘而为之也。小便血,足太阳随经入膀胱也。又云∶大
便前后
下血,便前由手阳明随经下行,渗入大肠,传于广肠而下者也。
便后由足阳明随经入胃,(阴络伤
血内溢)。淫溢而下者也。古人所谓近血远血是也。又云∶咯血为病最重,(咯血乃虚劳之渐
,
其症最危。)且难治者,以肺手太阴之经,气多血少。又肺者金象,为清肃之藏,今为火所
制,迫
而上行,以为咯血,逆之甚矣。上气见血,下病闻音,谓喘而咯血且痰咳嗽也。又云∶从高
坠下,惊仆击搏,流滞恶血,皆从中风论,终归于厥阴。此海藏之说。盖厥阴多血,其化风
木,是以然也。有形当从血诊,无形当从常治,夏仲庸因蹈海惊悸,心为不宁,是为无形
,从
风家治之而愈。又云∶唾血责在下焦阳火煎迫击为之也。(唾血属肾虚火炎。)肾主唾,为足
少阴
,少血多气,故其症亦为难治。又有所谓肠风藏毒者,肠风则足阳明积热,久而为风,风有
所以动之也。脏毒则足太阴积热,久而生湿,从而下流也。风则阳受之,湿则阴受之。曹
氏
《必用方》云∶吐血须用干姜、甘草作汤与服,或四物理中汤亦可。如此无不愈者,若服生
地黄、竹茹、藕汁,去生便远。
<目录>卷上
<篇名>出血不止
属性:《九灵山房集》云∶湖心寺僧履者,一日偶搔 (音国,曲脚也。)中疥,忽自血出,
如涌泉。(肌衄者,《内经》名之血汗是也。《集验方》用黄芩渍水擦之,屡试良方也。)
竟日不止。疡
医治疗勿效。邀吕元膺往视,履时已困极,无气可语,及持其脉,惟尺部如蛛丝,他部皆无
。
即告之曰∶夫脉气血之先也,今血妄溢,故荣气暴衰,然两尺尚可按,惟当益营以泻其阴
火,乃作四神汤加荆芥穗、防风,不间晨夜并进,明日脉渐出,更服十全大补汤,一剂遂痊
。
<目录>卷上
<篇名>呕血
属性:宜降气,不宜降火。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引其气而使之下,即以水克火之理,是降气
即所以
降火也。若用苦寒之药以降火,火万无降理,盖炎上作苦,苦先入心,故芩、连之苦,本助
火入
心经之药,而名为降火者,徒以其寒耳。寒能凝血,苦能伤胃,是非但不能抑上升之气,而
使之
平行,横溢之血,而使之归源,害且有不可胜言也,可不戒哉。宜行血不宜止血,凡呕血之
症,
其始也,未有不病胸胁痛者,盖由平日起居失节,致血停瘀之久,不能归源,满而溢焉。遂
发为
呕,殆非一日之积矣,使其流行宣畅,散行百脉,又何呕之有。故凡治呕血之症,必须用行
血
之药,宣其余滞,而推陈以致新焉,血既流行,胃脘清楚,自不出矣。是行之乃所以止之也
,
医往往拘泥犀角地黄汤等,过于凉血,虽间或止之,其后常患胸胁大痛,肿满等症,以致不
起。
盖血得凉则陈者不行,新者不生,瘀物愈积,而真元愈削故也。况血不可止,而强欲止之奚
得乎。
恙由郁久化火,外袭暑热,故倾盆呕出,危殆已极。诸药不受,余曾治一妇,危在顷刻
,因思诸
药皆苦寒,是以投以即呕,借用八汁饮,冀其甘寒可以入胃清上,血止再商,投之果应。
方载《治验录》,参观可也。
宜补肝不宜伐肝。肝藏血,血阴物也,阴难成而易亏,又肝为东方木,于时为春,为发
生之
脏,宜滋养而不宜克伐,先医谓肝无补法,大谬论也。失血之后,肝藏空虚,汲汲焉实之
不暇,
而敢以纤毫平肝之药伐之哉,往往见其治疝胀诸症,谓为肝火有余,而用平肝之药,以致爪
青
囊缩而不起者,则肝之不可伐也,亦明矣。
余外兄虞检庵病呕血,医欲用降火平肝止血之药
,
而余贻尺牍止之,奈虽用余言,从事于补,而时止时作,大率吐后新血既生,四五日还复吐
出
,迁延岁月,忽得散脉,知决不可为矣。更数日卒。盖自得病以来,未尝瞑目而卧也,肝为
藏
血之脏,故人卧则血归肝,今肝脏虚极,不足以摄血,而荣卫之气,亦不复行于表分,故不
复瞑
目而卧,则血无所归矣。血无所归,故积久而复吐出,自然之理也。余一时思不及此,心常
缺
然,岁己卯秋,始晤缪仲淳于白下,相得甚欢,忽谓余曰,补血须用酸枣仁。余洒然有省,
嗟
乎,一人之心思有限,而病态无穷,非博览而约取,舍己而从人,即精如卢扁,不能无失也
。而况资庸智喑,学俭识寡者乎,既用自箴,因书之以诏来者。
庸俗每言伐肝,贻害匪浅,往往延成痼疾,殒身者有之。第未明肝为藏血之脏,人卧血
归于肝,
若肝虚不足以摄血,故目不瞑,若用补血养肝,血有所归,如茯神、龙眼肉、酸枣仁等,随
症择用,所以医贵博览约取,虚心研究,以匡其不逮。
<目录>卷上
<篇名>眩晕
属性:《北梦琐言》云∶有少年苦眩晕眼花,常见一镜子。赵卿诊之曰∶来晨以鱼 奉候,及
期延
于内,从容久饥,候客退,方得交接。俄而台上施一瓯芥醋,更无他味,少年饥甚,闻芥醋
香
,迳啜之,逡巡再啜,遂觉胸中豁然,眼花得见。卿云∶君吃鱼 太多,故权诳而愈其疾。
古名医治病,必详其原,随病化裁,出奇制胜,以冀必效。近世稍有微名,一切书籍,
置之高阁
,自以为得轩歧真传,若是者,误人匪浅。午夜扪心,能无愧乎,余虽昏耄,仍不敢掉以轻
心,若应一诊,归必记病源,参稽古籍,所以慎之也。
<目录>卷上
<篇名>头痛
属性:东垣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所以头痛皆
用风药治
之。总其大体而言之也。然患痛人血必不活,而风药最能燥血,故有愈治而愈甚者,此其要
尤在养血,不可不审也。一人寒月往返燕京,感受风寒,遂得头痛,数月不愈。一切头风药
无
所不服,厥痛愈甚,肢体瘦削,扶策踵门求余方药。余思此症明是外邪,缘何解散不效,语
不
云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本因血虚而风热入之,今又疏泄不已,乌乎能愈也。又闻
之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用当归生血活血,用木通通利关窍血脉,以行当归之力,问渠能酒
乎,曰∶能而且多。近为医戒之不敢饮,因今用斗酒,入二药其中,浸三昼夜,重汤煮熟,
乘热
饮之至醉。则去枕而卧,卧起其痛如失。所以用酒者,欲二药之性上升于头也。至醉乃卧者
,醉则浃肌肤,沦骨髓,药力方到。卧则血有所归,其神安也。有志活人者,推此用之,思
过半矣
。火郁于上而痛者,经云∶火淫所胜,民病头痛,治以寒剂,宜酒芩、石膏之类治之,又不
可
泥于此法也。又一方∶用当归二钱,川芎二钱,连翘二钱,熟地二钱,水煎六分
去
渣,以龙脑薄荷二钱,置碗底,将药乘滚冲下,鼻吸其气,俟温即服。服即安卧,其效甚速
。然此亦为血虚者设耳。
头痛六经各有见证,如太阳头痛,上至巅顶项强,腰脊必痛。阳明痛在额前,必目珠
亦痛,
便秘口渴。少阳痛在头角,口苦咽干目眩是也。太少两阴,若有痰气壅塞,清阳不升,头亦
为之痛。挟六淫之所干,所血之盛衰,皆能致痛也。
<目录>卷上
<篇名>脑痛
属性:脑者,髓之海也。髓不足则脑为之痛,宜茸珠丹之类治之。若用风药,久之必死。脑
为元神之府,稍受微邪,即现不支之态。《内经》谓之真头痛,旦发夕死,虽进茸珠
丹,恐亦无济于事矣。
<目录>卷上
<篇名>牙疼
属性:牙疼以平胃散入梅花片脑少许,研匀擦之立效。(有胃热肾虚之因,分辨明晰,庶免遗
误。平胃加片脑,仅散湿热而已。)
<目录>卷上
<篇名>心痛
属性:《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阴维行诸阴而主荣,荣为血,血属心,故苦心痛也。洁
古云∶其治在足少阳二阴交。仲景太阴证则理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
四逆吴茱萸汤。
阴维为病苦心痛,若手足厥逆,危候也。
<目录>卷下
<篇名>目痛
属性:目赤肿痛,人知降火而不知活血,所以不得力,只用四物汤,内地黄用生,芍药用赤,
加酒蒸大
黄,赤茯苓、薄荷叶治之甚妙,此戴复庵法。又云∶早晨盐汤下养正丹二三十粒。又云∶若
眼赤
久而不愈,用诸眼药不效,早用苏子降气汤下黑铅丹,临卧则以消风散下三黄丸,日中则以
酒调黑神散,此数药不独治久赤眼,诸眼皆治之。
降火必兼活血,发前人所未发。若不活血,寒仍凝涩,火何由而降。气血流通,火亦随
之而降矣。
<目录>卷下
<篇名>口糜
属性:经云∶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宜以清凉之剂利小便,用五苓、导赤散
,却合
服之神效。又云∶少阳之火气内发热,上为口糜。则又当用苦寒之剂也。
如二法不效,则宜炮姜之类反佐之。
<目录>卷下
<篇名>身重
属性:身重之症,时师止知燥湿,而不知补虚。《素问・示从容论》篇。历言肝虚、肾虚、脾
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足知身重乃虚症也。宜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消息与之。正所虚则
邪易侵感,治标不治本,非法也。
<目录>卷下
<篇名>胁痛
属性:《九灵山房集》云∶昔钟姓者一男子,病胁痛,众医以为痈也。设诸香、姜、桂之属益
甚。
项彦章
诊其脉告曰∶此肾邪病,法当先温利而后补之,投神保丸,下黑溲痛止。即令更服神芎丸。
若疑其太过。彦章曰∶向用神保丸,以肾邪透膜,非全蝎不能导引,然巴豆性热,非得芒硝
、
大黄荡涤
之,后遇热必再作,乃大泄数次病已。项彦章所以知男子之病,以阳脉弦,阴脉微涩,弦者
痛也
,涩者,肾邪有余也。肾邪上薄于胁不能下,且肾恶燥,热方发之,非得利不愈,经曰∶痛
随利
减,殆谓此也。房劳过度,肾虚羸怯之人,胸胁之间,每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约,气虚
不能生
血之故。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既虚则鲜有不滞者。所
以作痛,宜用破故纸之类补肾,芎、归之类和血,若作寻常胁痛治,则殆矣。
当辨左右气血而施治,痛在左,肝火挟气也。痛在右,脾火挟痰食也。治从润肺柔肝,
而得捷效,乃肝移邪于肺之明证也。
<目录>卷下
<篇名>腰痛
属性:腰者,肾之所附,肾气虚而邪客之,则能作痛。邪者,风热湿燥寒也,大抵寒湿多而风
热少,有
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风伤肾而痛,其脉必带浮,或左或
右,痛无常处
,牵引两足,宜五积散。每服加防风五分,或加全蝎三个尤好,小续命汤、独活寄生汤,皆
可选用
,仍合三仙丹。杜仲姜汁炒研末,每一钱空心温酒调服,名杜仲酒,治肾气腰痛,兼治风冷
为患。
伤湿而痛,如坐水中,盖肾属水,久坐水湿处,或为两露所着,湿流入足太阳经,以致腰痛
,其
脉必带缓,遇天阴或久坐必发,身体必带迟重,宜渗湿汤主之。不效。宜肾着汤,或生附汤
。
感寒而痛者,腰间如水,其脉必紧,见热则减,见寒则增,宜五积散去桔梗,加吴茱萸五分
,
或姜附汤
加辣桂、杜仲主之。伤热而痛者,脉必洪数而滑,发渴便闭,宜甘豆汤加续断、天麻。间服
败毒散
,若因挫闪,或 扑伤损而痛者,宜乳香趁痛散,及黑神散,和复元通气散,酒调下。不效
,则必有恶
血停滞,宜先用酒调服苏合香丸,以五积散加大黄五分,苏木五分,当归倍元散。若因劳役
负重
而痛,宜用和气散,或普贤正气散。杨仁斋云∶劳力而痛,宜十补汤下青娥丸。瘀血为痛,
其脉必
涩,转侧若锥刀之刺,大便黑,小便赤或黑,日轻夜重,名沥血腰痛。宜苏沉麝香丸,及桃
仁酒调
黑神散,或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枳壳、乌药之属。丹溪用补阴丸中加桃仁、红花主之。气
滞而痛,其脉
必沉,若郁闷而不伸,宜人参顺气散,乌药顺气散加五加皮、木香、甘草少许,煎汤调下
。痰注而痛,其脉必滑或伏,宜二陈汤加南星、香附、枳壳主之。大抵诸腰痛皆起于肾
虚,既挟邪气,则须除其邪,如无外邪积滞而自痛,则惟补肾而已
。腰肢
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洪或细而皆无力。(脉细便清为阳虚,重按必沉而无力。)
是其候也。亦分寒热二症。脉细而无力,怯怯短气,小便清利,是为阳虚。宜肾气丸、
茴香丸,并戴复庵法,以大
建中汤加
川椒十粒,下腰肾丸,及生料鹿茸丸之类,仍以猪腰切作薄片,勿令断,层层掺炒茴香末,
湿纸
裹煨熟,细嚼酒下,此所以补阳之不足也。脉洪大而无力,(脉洪大无力为阴虚。其小便必
黄赤。)
小便黄赤,虚火时炎,是为阴虚。东垣所谓膏粱之人,久服汤药,醉以入房,损其真气,则
肾气
热,肾气热则腰脊痛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发为骨痿。宜六味地黄丸、滋肾丸、封髓丹之
类,治阴之不足也。
杨仁斋云∶经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审如是,则病在少阴,
必究其受病之源而处之为得。虽然,宗筋聚于阴器,胀者肾之同系也。五脏皆取气于谷,脾
者,肾之仓廪也。郁怒伤肝,则诸经纵弛,忧思伤脾,则胃气不行,二者皆能为腰痛之寇,
故并
及之。郁怒伤肝,发为腰痛,宜调肝散主之。忧思伤脾,发为腰痛,宜沉香降气汤,和调气
散,姜枣煎主
之。又有沮挫失志伤肾而痛者,和剂七气汤,多加白茯苓,少加沉香、乳香主之。《保命集
》云∶煨
肾丸,治肝肾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