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藏>正文

281-疡科纲要

时间:2024-12-29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238分类:医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281-疡科纲要

<篇名>疡科纲要

书名:疡科纲要

作者:张山雷

朝代:民国初年

年份:公元1912-至今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一节・论阴证阳证

属性:疡科辨证,首重阴阳。然阴阳二字,所包者广,不仅以热证为阳、寒证为阴,红肿 起

为阳、平塌坚硬为阴也。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俨俨然以痈疽二字判分阴阳,谓高突红

肿者为痈,为阳证;坚块不红者为疽,为阴证。世之治外科者多宗之。虽曰借此字面以示区

别尚无不可,然顾其名必思其义。一字之确诂,必须切合训诂本旨,而后名正言顺,可为后

学法守。其亦知痈疽二字之本义乎。痈者壅也,疽者沮也,阻也,皆为气血壅闭,遏止不行

之意。本是外疡笼统之名词,无所轩轻于其间,何尝有一阴一阳之辨别。岂可自我作古,强

为分析,而谓古人制字,当如吾意,独具见解。此土豪劣绅,武断乡曲之故智,大不可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不问阴阳,统称痈疽,最是通论。凡古书之外疡名词,或称某痈,

或称某疽,皆当认为笼统之辞,断不可误信王氏之说,而执痈疽二字妄为分别。惟阴阳二证

虽无代表之字面,而未尝无界限之可言,但取义亦非一端,必须融会贯通,悟彻至理,而

后见微知着,直决无疑。

有可以经络之部位分阴阳者,如头面为阳、背后为阴,股外为阳、股内为阴之类是也。

有可以人体之向背分阴阳者,如面前及脑腹之部多阳证,脑后及腰背之部多阴证是也。古者

圣人南面而立,向阳而治。故面前属于阳,背后属于阴,确有至理。

有可以病因之寒热虚实分阴阳者。如热病皆阳证,寒病皆阴证;实病多阳证,虚病多阴

证是也。有可以病势之迟速分阴阳者。其来也疾,三日五日而其形已巨者,皆阳证;其来也

缓,旬日匝月而无甚变迁者,多阴证是也。有可以病形之浅深分阳阴者。发于肤表之间,不

着筋骨而肢体之运动自如者,皆阳证;发于肌肉之理,推筋着骨,而身躯之动作不便者,皆

阴证是也。有可以肿势之坚软分阴阳者。如其肿坚凝,按之如石者,多阴证;其肿虽巨,按

之软和者,多阳证是也。有可以痛势之缓急分阴阳者。如暴戾迅速,掣痛猛烈者多阳证;顽

木不仁,痛反和缓,或但觉酸楚牵强,意不作痛者,多阴证是也。乃或者必以 赤高肿为阳

,漫肿不红为阴,但就表面言之,似亦未尝不确。不知疡患皮肤殷红者,其病最浅,仅在腠

理之间,所以肤表易于变色。如暑月热疖痱疹癣疥之类,皆非外疡重要之病。或则肌肉柔软

之部,如 内、腋下、股阴、 中诸处,乃其人之骨小肉脆,肌肤柔白者,生疡往往发红。

发红肿者。如脑疽、背疽,病在太阳寒水之经,脉多细小,舌必白腻,均是阴证之确候,而

外形亦或高突发红。则以此病初起,必先发见黍米一粒,头白根坚,病即在于肌肤之间,故

能皮肤变色。此红肿不足以概阳证之确据也。若夫疡发于肌肉之里,去皮毛尚远,则内纵成

脓,而肤表必不改色。或肩背肌肤致密之处及其人之色苍皮老者,发疡虽浅,色亦不变。又

何得因其不红,而概谓之为阴证。要之,见证论证,分别阴阳,务必审察其人之气体虚实及

病源浅深,而始有定论。望色辨脉,兼验舌苔,能从大处着想,则为阴为阳,属虚属实,辨

之甚易。若仅以所患之地位为据,已非通人之论。而顾拘拘于方寸间之形色,亦只见其目光

之短浅,究竟于病情病理,两无当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二节・论肿

属性:外疡情势皮相者,恒以发肿之大小缓急辨别轻重而已。然其实不可以外形论也。要在视

其病源之浅深缓急及部位之虚实险夷为主义。故有发肿甚巨,其势可畏,而治疗得宜,功成

反掌者。亦有坚块尚小,貌若易疗,而费尽手续,始终不应者。此非医家之技术有良莠,诚

以受病之源,万有不齐,切不可以一例观也。若但以外形论之,大率肿在皮肤之表,肌肉之

中,虽有大疡,尚多易治。若在筋骨之间,大节之界,起病虽微,亦多难疗。凡外疡之浅者

,肿必高突而根围收束,不甚平塌者,最是佳象。若散漫不聚,毫无畔岸者,则多棘手。而

其深者,初发时,但酸痛不仁,甚者且微酸而不痛,然皮肉如故,无所谓肿硬坚块也。至数

日而重按之,始觉其中有僵硬之处,然后渐以延开,其势日巨,而尚无高突形象。其皮肤之

色泽如故,其肤表之肌肉亦如故,此附骨大疽发肿之次序,病家恒不自知为疡证者也。若以

肿势之已发现者言之,则坚肿而四围分明者,其证顺;坚硬而畔岸散漫者,其证重。非毒势

之不聚,即元气之不充也。若坚肿大痛,按之四围皆硬,而其中有一点独软者,则内已成脓

矣。亦有软肿散漫,杳无边际,其人但苦其重而不作痛,则气血大衰,断非佳状。此证甚有

成脓而始终不痛者,盖其人正不胜邪,神经之知觉不灵,邪正已不能相争,所以毫不知痛,

最为败象。又有病起皮肤间,一粒如黍上有白头(吾吴俗语,谓之毒 子。其形如暑天痱

化,必不甚小,此脑疽、背疽、腹皮痈及疔毒等诸大疡之肿势也。若头面额颅,颐颊口唇间

见此黍粒,而或为麻木,或为痒痛者,则尤为疔毒之重候。初起亦不肿,至其渐形肿硬,而

***轩然作矣。若头面漫肿,无此黍粒,其肿或坚或软,或亦作痛作痒,顷刻而起,其势甚

速。或有寒热,或无寒热,则大头疫也。此证病家必以为外疡,而疡科或且不识,妄用刀针

敷药,误人最多。实则风邪袭六阳之络,疏表立验。古所谓头面肿为风者,此病是也。又古

有脚肿为湿之语,亦是确论。但辨其寒湿与湿热而已。如其红肿光亮,皆属湿火。若但肿而

不红,则湿盛也。果属寒湿,肿必不坚,脉必迟涩,舌必白腻。古人之治香港脚,恒用温燥,

皆专为寒湿立法。然大江以南,湿与热并,凡肿处坚硬者,其湿最易化热,非可与古书作一

例论矣。肿疡大旨,不过如斯。

若至溃后,则脓毒必求其爽利,自然肿处渐消,庶为顺境。脓不爽,则肿不能退。若脓

已畅达,而肿犹坚硬,则脓水浓浓者,为毒未净,为实证;脓水清澈者,为正不足,为虚证

。辨别治之,无余蕴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三节・论痛

属性:外疡之患,最普通者,惟肿与痛二者而已。顾肿之情势,即各不同。而痛之源流,亦非

一致。故泛言之,则外疡之发,无非气血之壅滞,古人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其大要也

。而细辨之,则种种***,各有原由。故有先肿而后痛者,有先痛而后肿者;有但痛而不肿

者,有但肿而不痛者;有肿渐坚巨而渐觉痛者,有肿常绵软而不甚痛者;有内欲酿脓而始作

痛者,有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有痛发数处,同时并作者;有走痛无定,莫可指认者;有痛

在肌肉之间者,有痛在筋骨之里者;有痛势大剧,片刻不休者;有痛势和缓,时而间甚者,

有隐隐作痛,手掌抚摩,而自觉愉快者,有频频作痛,手指按之,而竟如刀刺者;有肿已蔓

延甚巨,而其痛仅在一处者;有肿渐散漫广阔,而肿处无不大痛者;有形块日久,不甚高突

,而坚硬不移,按之酸痛,尚不大痛者;有坚块既久,初不膨胀,而忽然 发,有时抽

掣,

缓者;有溃后脓流不畅而痛不减者;有腐肉未脱而痛不休者;有脓血太多而痛转盛者;有腐

烂甚巨而始终不大痛者,有腐烂渐久,而先痛忽不痛者。情状固万有不齐,证势即因之大异

。或为顺,或为逆,或则渐臻佳境,或则陷入危途。或貌视之虽属可危,而其实易疗;或观

其状似无大害,而其实难瘳。所以有痛势大炽而应手成功者,亦有痛势和平而卒归不治者。

盖病源有深浅,形证有险夷。或病本剧也,而治之如法,尚可转败为功;或病似轻也,而根

蒂已深,究竟百无一效。苟非识之既确,辨之能详,所见既多,阅历有素,奚以见微知着,

洞察源流,而先事预防,死机立断乎?

试就肿痛之各有不同者而分析言之。要皆有理可求,有源可溯,非臆说也。凡先肿后痛

者,其病浅。外疡之常态,而亦外疡之轻恙也。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非附骨着节之大证

(穿骨、穿踝、骨槽,如附骨疽,环跳疽,皆是,)即流痰流注内痈之属也(痈、肚痈、肠痈

等皆

内脓

疡之正。肉腐成脓,理无不痛也。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多难挽救也

。痛发数处,同时并起,或先后相继,更迭递传者,时邪之流注也;痛常走窜,忽彼忽此,

或竟无定处,莫能指认者,风胜之行痹也。痛在肌肉之间者,其病必浅,虽有大证,当无大

变;痛在筋骨之里者,其患已深,治之不早,必多幻象。痛势大剧,片刻不休,其脓已成也

。痛势和缓,有时间甚,脓犹未聚也。其隐隐作痛而喜抚摩者,病虽未剧,脓虽未成,然病

发于阴,深藏不露,断非轻恙不可忽视;其频频作痛,无时或休,而不可手按者,内已成脓

,是宜针之使溃也。凡肿势漫延而痛在一处者,脓毒有定,其形虽巨,可以冀其聚而不散;

若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者,毒邪四散,其势方张,苟非治疗得宜,鲜不毒延四窜矣。形块日

久,不甚高突,坚硬不移,酸而不痛者,瘰 结痰痞积之流,蒂固根深,非可猝拔。若坚块

既久,初不 发,而忽然膨胀时觉掣痛者,乳岩石疽失荣之证;郁之日深,势且迸裂矣

。若

吉,不痛则凶。此性命呼吸之机也。而昧者反以不痛为苟安,则谬矣。肿势既束而痛反剧者

,毒已成熟,由深而浅,此内脓已聚之征也。而俗人或以大痛为可骇,则惑矣。溃后脓泄而

痛随缓者,疡之常,毒已达,势已衰,浪静波平,安澜之朕兆也。溃后脓泄而痛不减者,疡

之变,非手术不精、脓流不畅,即余毒尚炽、死灰复燃也。溃后毒未尽而痛不衰者,恶毒不

脱,新肌不生。

毒重者,化毒为先。正衰者,补正宜亟。溃后脓过多而痛转盛者,攻孔既巨,调复需时

,余毒未消,则宜清理。正气若馁,端赖扶持矣。腐烂既巨而始终不甚痛者,惟湿疡为然。

皮肤之病,湿重热轻,如 疮之类有之,则宜清燥。而脑背疽之元气式微者,亦间有之,则

非温补托毒,鲜不败矣。腐烂渐大,而先痛后不痛者,如其调治得宜,恶腐渐净,是邪之退

,正之充,庶几顺境。抑或腐未去,新未生,而忽然顽木痛痒不知,则为内陷,危殆近矣。

痛,虽若相安无事,而盘踞要害,痼疾难疗。乳岩石疽 疡之属(其尤厉者),而附骨流痰之

之不当,即手术之粗疏,或外治之药,不合机宜。此皆医师之不良,有以贻害。而自然之坏

证,尚是无多。操司命之权者,尚其明辨笃行而弗致遗人夭殃,绝人长命,则庶几矣。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四节・论痒

属性:外疡发痒,其最普通者,皮肤病为独多,如疥癣、游风、湿注、湿 、黄水疮、血风疮

等。其最着者,而溯其原因,则不外乎风燥与湿热二者而已。风性善行。袭入肌肤,则走窜

四注,故恒遍体痒搔,淫淫然如虫虱之游行于肌表。惟风胜则燥,虽搔破血溢,而随破

随收

龄痧疹冒风,恒发痧疮(兰 土语,谓之麻风疥。痧疮二字,乃吾吴俗之通称),频年累月

,不

湿生热,蕴热生虫,其痒尤烈,而浸淫四窜,黄水频流,最易蚀腐,且多传染,此湿淫为病

。凡游风、 疮、黄水脓窠诸疮,且痒且腐,愈腐而愈痒。此痒之属于湿热者,又其一也。

若肿疡则恒无发痒之例。即偶有之,在上部者,必兼风化;在下部者,必兼湿化。帷疔疮大

肿之时毒势未达,脓犹未成,颇有肌里作痒,淫溢四散者。此则疔毒之走散,最为危候。苟

非收束其根围,透达其脓毒,惟恐毒陷内攻,为祸甚速,是发痒之最忌者。而脑背疽之漫肿

无垠,脓不畅达,有时发痒者,为害亦同也。若溃疡流脓已畅,而四围余肿未消,亦有时

微微作痒。此肿势渐化、气血流通之朕兆,是为佳象。亦有腐肉已脱,新肌盎然,皮肉间

时作微痒,亦是除旧布新,气血贯注之故。但必以轻微淡远隐隐流布,方是渐入佳境。抑

或既溃之余,始尚相安,而忽尔奇痒难忍,则非外风之侵袭,即是湿热之郁蒸,肿势必随

之而更盛。是又当见景生情,随机应变。必不可固执一见,谓溃疡之发痒,定当作欲愈观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五节・论酸楚不痛

属性:外疡之初,有但觉酸楚而不痛者,大率皆劳力伤经,及寒邪深入。或体质薄弱,血气俱

衰。或骤丧真元,房帏不谨,阴虚受寒,皆阴证也。皆大证之发于骨节,或且伤及内藏者也

。劳力伤经者,任重致远,筋力既疲,因而气滞血凝,停顿不前,其患多发于手足大节,如

肩、肘、腕,膝、 、环跳,跨阴等部。其始则经脉不舒,或酸或掣,治之于早

络应手成功。或更循其经脉,针刺以流通之,为效尤捷。逮迁延日久,酸者作痛,肿势有加

,而为害巨矣(手腕、足踝、环跳诸部之疡,酸楚尤甚,且有肿形已巨,而仍大酸不痛者,

痛。若郁久化热,则痛多而 发矣。体弱者,真阴忒微,阳气亦馁,脏腑之盖□既□,营卫

之布□难周,或为腰疽,或为肾俞,或为虚损流痰,虽已有形而多不痛。此无他,正不胜邪

、无相争之力耳。盖疡之为痛,皆正气与邪气搏战之故。若正气既不能敌,则逆来顺受,痛

于何有。凡骨小肉脆者,多有此证。治之及早,能投滋补,或有一线之生机,否则怯瘵之始

基、疮痨之正轨也。甚且有外证未溃,而大命先倾者,复何论其溃后之成绩耶。不仅者,闺

房戕贼,欲后感寒,肾阴之根本久虚,肌表之卫阳必弱。况当百脉偾张之会,气血奔驰之时

,腠理皆疏,感受外寒,更是易易。而直入经络,深及骨髓,或为腰膝酸软,痿弱不仁,或

为环跳股阴,经制牵强。驯致经络短缩,漫肿坚凝。而皆酸楚者多,剧痛者少,亦是正不敌

邪,无力争胜之候。凡附骨、环跳、鹤膝、腰髀等证,酸在骨节间者,苟非其先天之不足,

即皆由房室之耗伤也。如其人体质犹强,而及早治疗,则温经宣络,合以滋养,亦多有效。

若素禀不坚,而复迁延渐久,邪势既张,正气更惫,则必不治。凡此皆疡患之多酸少痛者,

总之皆是重证。往往病者初不介意,不早调治,而浅者视之,又复不能洞烛病情,迁延坐误

,即其后再遇明者,亦终无法外之法,挽此沉 ,殊可慨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六节・论顽木不痛

属性:痈疽为患,痛者其常,不痛者其偶。如皮肤之病,暑热之疡,间有不痛者,则本非大证

,无害其不作痛也。若夫肿势猖狂,非不坚巨,而反觉顽木不仁,不痛不痒,则苟非大毒,

可以劫制神经,使失知觉,何以致此。所以顽肿木肿之证,其为害必较之大痛者倍而有余。

如疔疮之猛厉者,始发黍米之粒,而坚肿随之,顷刻四溢。患者但觉肌肤之呆滞不灵,而无

所谓痛也。此帷头、面、额、颅、耳前、唇、颌诸疔有之。迁延不治,曾不崇朝而毒已内攻

,胸满恶心,神思昏愦。若非急急大剂清解,势多不救。此顽木不痛之属于急证者一也。又

有顽痼之病,初发坚块,附筋着骨,并不痛痒,为日虽多,而情势如故,其在外之肌肉皮色

亦如故,甚至有经年累月而不改其常者。在病者且毫不介意,以为相安已久,不复为患。然

偶有感触,而形块乃巨,于是有始作一抽之痛者,则大证已成,变动乃速。此惟石疽乳岩,

有此奇变,而证已不可为矣。此顽木不痛之属于缓证者又其一也。此外有皮肤之疡,腐溃日

久,时而稍稍收敛,时而渐渐化开,反复频仍,几更寒暑,流水不彻,痛痒俱忘。此则久烂

之余,其肌肉之神经已死,而皮肤之颜色黯然,津液干枯,有如槁木,则亦顽梗无知,搔爬

不觉,虽似习惯自然,不为大患,然而脂膏已耗,痊愈无期。此惟久溃疮疡,失于调治,致

成坏证。在贫劳劳力之人,往往有之。又梅疮、结毒治不得法,亦必如此。此皆久腐之余,

调理失宜,迁延岁月,气血不流,每令四围未腐,肌肤渐为顽木。则其后虽或治之合宜,幸

得收敛,而其肌肉亦必痛痒不关,如非己有;抑且皮色斑驳,按之木强。此即局部神经失其

功用,不能恢复使然。要皆久败之疮疡,非寻常之轨范已。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七节・论肿疡辨脓之法

属性:肿疡当成溃之期,肌腠之内,必先蒸酿成脓。其发之最浅者,形块高耸,根围收束,不

问其肤色之红与不红,可一望而知其已成。以针决之,脓泄病去,不三五日而收全功。此有

脓无脓之最易辨者,然皆极小极轻之恙。如暑月之热疖等,纵不医药,亦必自愈,不可以痈

疽论也。疡之巨者,其发必深,漫肿无垠,必不高耸,必不变色,内虽有脓,而尚在肌肉之

底。如肿势胖大,若肥人体丰,及股臀肉浓之部位,往往脓成于一二寸之里,而皮里之肌肉

仍如故。昧者不察,谬以为犹可消散,则内脓愈攻愈巨,外不达而内溃日深,酿成坏证,以

致不可收拾者,所见甚多。皆不能早知其有脓,而贻祸无穷,殊堪浩叹。辨之之法,漫肿不

束,按之皆坚,痛势未甚者,脓未成也。若按之已痛,而以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最盛者,其

中必已成脓,但深在肉里,未便即动刀针,多血多痛。在膏粱之体,柔弱之人,亦且望而生

畏,则外必以围药束其四周,而内服透达之剂提脓外达。一二日而其肿较高,其脓较浅,再

按之而指下已软,可以奏刀矣。若漫肿坚巨,以指端按之,四围坚硬,而中有软陷者,脓成

而尚在浅处者也。或肿势散开,延及盈尺,按之皆坚,而以两指距离一二寸,彼此迭按,坚

肿之下,隐隐软陷者,亦深处之已成脓者也。若至漫肿 起,皮肤绷急,甚至光亮,则

不必

者,惟气虚发肿为然,必非外疡。外疡之肿,坚硬者多,按之必无凹形。若按之随指陷下,

而放手即起,则惟内有多脓,攻孔极巨,而又极浅者为然。即上所谓皮肤光亮,一望可知者

,又何取手指下之辨别。若内有大脓,而外面未腐之皮肉尚有三五分浓者,则必按之不陷,

亦不随手而起,何可概以为脓必未成。有谓按之皮肤热者为有脓,皮肤不热者为无脓。然肌

肤之小疖,其发浅,虽未成脓,而肤亦热;肉里之大痈,其发深,虽已有脓而肤必不热。且

有谓漫肿无垠,以湿纸贴之,有一处先干,则其处有脓者,皆是痴人说梦,并未亲自经验,

而妄作理想之欺人语(寿颐按∶为此说者,其意盖谓内已成脓,皮肤必热,故湿纸当先干。

究竟脓之成不成,全不关系于皮之热不热,直是生平未尝见过疡病,最是可笑。)惟劳力之

人,

不甚高突者,则必以指尖细按,果有一点已软,即为成脓之证。又有腹部空软之地,内发肠

痈,肿必不高,形亦不巨,内虽成脓,而指下殊难分辨。若重按之则腹部本软,随手下陷,

是其常态。然即有坚块,果能以指尖于成块处,细细体会,自能得心应手。此必临证渐多,

阅历有得,方能洞见隔垣。初非率尔操觚,心粗气浮者,所能仓卒论断。但腹内生痈,辨脓

虽难,而尤不可不辨之于早。盖疡生臂、 、臀、腿等处坚实部位,脓成三五日而不能

早决

,势必内溃日甚,不幸而穿肠或破内膜,即为坏证。医者之决断少迟,即病患性命出入之界

。胡可不慎之又慎,明辨秋毫。总之,胸腹、胁肋、腋下、腰间、背部等之痈疽,苟已有脓

,则早一日泄毒,即少一步内攻。若不能决之于先,以致穿膜入内,卒于不治者,无一非医

家耽误之咎。一念及此,而始知最难辨别之病,即最易杀人之机,是不可畏其难而置之不问

者也。又有背疽、脑疽、腹皮痈三大证,初起皮肤一粒,渐以根围坚肿,而肿处发现几点白

腐,其脓自外酿成,与他证之脓成皮里者,显然不同。此则内以托毒外出为主,而外敷提脓

拔毒,非精良之药不为功。苟得脓毒透达,即可十全无憾。又头面之疔毒,亦间有先起一点

白粒,脓成自外者,则外治之药,与脑背疽同。而内服宜重用清解,只求疔头腐肉,化脓脱

落,而大功告成(腹皮痈之治法与疔疮同,亦以清解为主。与脑背疽之宜用温经托毒法者大

异。)此又同是成脓,而来源去委之别开生面者矣。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八节・论脓之色泽形质

属性:疡患成脓,污秽之质,恶臭之气,好洁者望望然去之,惟恐或浼,似不必形诸楮墨,辨

其色相矣。虽然察色辨证,四诊之要,惟脓与水,皆血肉所蕴酿,可以验体质之盛衰,决病

情之夷险。阅历有得,一望可知,又安能置之弗谈,颟顸从事。故以脓之形质言之,则宜稠

不宜清。稠浓者,其人之元气必充;淡薄者,其人之本真必弱。惟脓成于内,日久不泄,攻

孔深巨,蕴酿多时,则其质多不稠浓。决而去之,如水直流,色泽不晦,气臭不恶,尚是正

宗,未为败象。其孔深脓多者,中必间以腐肉,累累如猪脂之筋膜,如腐渣之成团,则即其

肌肉间之血络筋膜,腐化不尽,随流而去也。凡大证溃决之后,二三日间,必常流清淡之脓

,甚者亦间有腐肉自出(如腐肉形巨,塞住决口,则脓水不畅,而肿不消,痛不减,必当设

言之,攻孔虽巨,成脓虽多,决溃之余,痛除毒泄。胃旺能食者,往往不旬日而收全绩。其

经旬累日而不愈者,多是失治之坏证,未必皆其证之不易治也。)如其乍溃之时,脓本无多

,而竟清澈如水,或浊腻晦黯,如黑豆汁,如污泥浆,则必气血久衰,正气不敌,无力化脓

。参之其人形色,无不形容枯槁,色脱肉消,脉细而微。如其胃气尚佳,可投滋补,或能冀

其转败为功。抑或有邪未清,或胃纳亦惫,碍难补益,则虽有卢扁,亦难挽回元气于无何有

之乡

浊稠浓,而色泽鲜明者,气火有余,宜投清理。即或脓质不稠,色白或黄,纯净莹洁者,亦

必顺证。若脓色如青如绿,稀薄不浓者,则蕴之多日,蒸酿而质薄者也。其有脓中兼以瘀血

,色紫成块,则血络亦腐,血自络出。积而成瘀也。有脓中杂见鲜血者,即络中之血与脓俱

泄也。若脓血不分,形色不纯者,已有正虚邪盛之虑。若脓血不稠,色杂不一,或淡白如粉

浆,或污浊如秽水,则正气不充,不能托毒透泄之象。日久迁延,多有变幻。而甚者则紫黯

晦滞,如降香之磨汁,杂以污泥;如腐败之猪肝,捶为烂酱;或且气则腥秽恶臭,色则黑白

难名,如井底之淤泥,如沟中之积污,是脓是血,是水是浆,不可方物者,则正气不存,血

肉之质,已为异物,皆不治之证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九节・论溃疡之水

属性:溃疡流水,凡皮肤之病,皆湿盛也。如疥疮、天泡疮、黄水疮之属,奇痒异常,皆有水

无脓,皆湿热之淫溢于肌腠者也。其水黄浊而粘,其毒甚炽,最易浸淫四窜,不独一人之身

沾染此水,随即发粒痒搔,即他人沾之,亦易传染。而湿盛之人,感触其气,亦即同病,此

湿疥、天泡疮等证,所以为流行病之一类。世俗之人,望而却步,诚非无因,是为疡疮水毒

之滋蔓者。此外如游风湿注,湿 湿癣,旋耳疮、燕窝疮、阴 疮、肾囊风、坐板疮诸

证,

脓毒已泄,余肿未消,亦必化水外溢,而后肿势渐退,则其水不粘,或作淡黄色,或竟清沏

如泉,渐渐从疮口溢出。必俟水尽复见稠脓,而始痊愈。则凡情势较巨,内攻较深者,无不

有此一候。然为日无几,至多不过四、五日,而新肌渐满。是溃疡顺境,流水之必不为害者

。若溃已有日,其脓清澈不稠,或仅见黄水,或竟流清水,绵延渐久,是其人正气不充,滋

养力薄,必以养胃健脾,助其生化之源,庶乎水尽见脓,肌肉渐能填满。否则水愈多而正愈

伤,殊非佳境。凡普通疡患,恒以溃脓为顺,流水为逆,职是故也。别有足部之疡,积湿蕴

热,忽发红肿,情势坚巨,浮红光亮,按之随指陷下,一时不能即起。此证湿火若盛,化腐

最易,即是阳发大毒,俗名水疔。宜于未腐之先,以铍针于光亮之处,刺八、九针或十数针

盛之证,臂 手背,亦间有之,惟发于足跗两胫者最多,故俗有手发背、脚发背之名。

有湿香港脚者,又不时频发,皆宜针之(此病吾吴俗名流火,湿热俱盛,每易腐烂,即所谓流

久,水色淡黄,日久则为深黄,为青绿,粘稠异常,有如鸡卵之白。此水流尽,调治较易。

此内溃成水之又一种也。若夫疔毒不聚,有水无脓,及脑疽、背疽,化脓不成,仅有黄水隐

隐,则肿必大坚,毒易内陷,是为险证。苟非调治有方,使大毒化脓透达,颇有大命之厄。

余如瘰 顽疮,时而有脓,时而流水,则亦以见脓为顺,见水为逆。流脓可冀成功,流水必

难收效。而石疽、失荣、乳癖、乳岩胀裂之后,时而有水,时而有血,以及坏证之败浆,血

水污浊,色晦臭腥者,则皆百无一治。此又疡患流水者之最恶候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十节・论溃疡之血

属性:疮疡溃后,亦有偶尔见血之证,辨其形色,溯其源流,为因为果,有可得而言者。在刀

针初动之时,脓随血溢,血色鲜明,其血从皮肉之针口而来,非脓中之本兼有鲜血也(此惟

,血本易溢,而啼哭则火升气升,且挟心肝两经忿怒之火,故其血更多。凡暑天热疖,小儿

最多,用针必须俟其皮薄脓多为佳。早针则血多脓少,未必尽善。)有劳力伤经之疡,则其

溢,其血较多,是宜罨其针口以止之。盖本是络中流动之血,不宜听其横溢者也。亦有溃疡

太巨,并其大络化腐,则一经震动,鲜血直流。泄之不宜,止之不易。此宜令其安睡勿动,

而以手术其大络,则血能止。有溃后脓色不纯,与血混合,不白不赤,作桃花色者,则元气

不足,血随腐溢,最宜清养。若至元气已败,则溃后脓不成脓,血不成血,污浊垢腻,是败

浆之不可救药者也。别有血瘤,不宜妄针。若不知而误针之,其血不止,最易偾事。亦有溃

疡初本无血,忽然鲜血喷溢者,或则动作过度,震伤大络,苟能静摄,亦尚无伤。或则大怒

伤肝,血随气涌,凉血清肝,亦易有效。此外有血箭,有血痣,有肌衄,有大衄,皆血之无

故自溢者,虽非痈疽之类,而皆是外证,治疡者亦不可不知。要之无故血溢,皆由气火奔腾

,以致血络迸裂。是宜大剂清心肝之火,镇而抑之,庶几龙相安潜,而汹涌波涛,于以大定

。诚非杯水车薪,所能救此燎原之祸者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十一节・论疡科之外感六淫

属性:风火暑湿燥寒,天之气也。人在气交之中,强者弗能为害,弱者即留而为病。此五运六

气之交乘,宜乎外感之病为独多。治内科学人,无不知时病为一大纲,而外疡亦何莫不然。

诚以气化之偏,时邪之胜,其袭入经络脏腑者,则为内病,而袭于肌腠筋肉者,即发外疡。

殊途同归,理无二致。而谓治外疡者,可不与时推移,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耶。试以诸疡

之系于六气者,约略言之,则头面疮疡,发颐时毒,腮颧颔颊诸痈,牙槽骨槽诸肿,皆风淫

所胜也。诸疔暴肿,阳发大痈,咽喉口舌诸疳, 肉翻花诸候,皆火淫所胜也。而长夏郁蒸

,秋阳酷烈,暑湿热三气之中,疡患尤多,则热淫所胜。流金铄石之时,血肉之躯蕴毒,成

痈酿脓作腐,尤其易易。况乎地气溽润,天气炎 ,湿热互蒸,疮痍满目,比屋皆然,

故也。惟燥令既行,气候凝肃,疡患独少。而津枯液耗者,每有肌肤皴揭,血燥风生之患,

则又皮肤病之因于燥淫者也。若夫寒淫所胜,气滞血凝,则又有附着骨节之大疽,及寒袭经

络之脑背疽,皆宜温经宣络,以化寒邪者。林屋山人阳和一汤,若为是证而设,最为合辙。

独惜其所着之全生集,乃反以通治乳疽乳岩,骨槽瘰 ,则皆有肝胆经之郁热伏藏者。率尔

操觚,贻祸巨矣。要之凡治疡患,苟有六淫为病,必先撤其外淫之邪,而痈肿乃有消散之望

。所以疮疡大证,时邪流注,多有寒热缠绵,数日不解,而疡肿随以发现者,苟非寒止热除

,不独已发之痈肿必不能退,亦且继续而生,纠缠不已。此非深明乎内科理法,泄化其在经

络之感邪,则疮证全无把握。必至外邪俱解,身热已清,舌苔不浊,胃纳加餐,及不治疡而

疡亦自已。若专科家惟以外治为能事,则病虽不重,而亦多变幻无穷。此亦疡患中之最多数

,而必不能专治其外疡者也。迨脓溃之后,其毒已泄,以身热自止为顺。盖外疡得脓,犹如

伤寒得汗,汗后而热不已者,是坏伤寒。即脓后而热不已者,为坏疡病。于此而补偏救弊,

随证斡旋,则无一不以内证为主,殊非笔墨之所能曲尽其微者矣。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一节・诸脉总论

属性:脉学渊微,非悟彻神化之机,必不能心与神归,见微知着。初非仅仅于浮、沉、迟、数

、大、小、滑、涩之间,辨其迹象而已。可谓尽诊察之能事,得脉理之精神者也。然为初学

言之,亦不能不先迹象而遽谈化境,惟能审其真理,观其会通,乃有得心应手之妙,而拘拘

于古人之成说无当焉。所以古今医学诸家,据脉辨证,未尝不极其详备。形描摹形迹者,有

时而失之呆滞;高谈玄理者,有时而失之凿空。且有自古相承,久经定论,而一按其实在之

情形,反觉不能切合病机者,则理想之辞,拘泥太甚,而不自知其不适于实用也。如必详析

辨论,求其坐可言而立可行,未免梗塞难终,言之辞费。此非自为专书,不能详尽。寿颐不

揣愚陋,辑有《脉学正义》一篇,尚能阐发一二,以补古人所未及。然大率皆为内科言之,

于外疡不能兼及。兹为疡科计,则证发于外,而脉见于里,亦自有彼此附应,历验不爽之理

。姑就各种脉象之切合于外疡者,详其形态,溯其源流,以定吉凶,以别疑似。颇觉世传治

疡诸书,容有未尽明言其底蕴者,虽曰信手拈来,不无挂漏,或有一得之见,即在此中。请

举所知,以告同嗜。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二节・浮沉之脉

属性:浮沉者,脉之浅深也。脉显在上,轻手可得,谓之浮。脉隐在下,重手始得,谓之沉。

以禀赋言之,则体质壮盛,气血充实者,其脉有余,轻按易得,有似于浮;体质孱弱,气血

衰微者,其脉不及,轻取不见,有似于沉。以形质言之,则瘦人肉少,寸口 瘠者,脉道

之脉皆细软,必近于沉。以天时言之,则春生夏长,气泄于外,脉亦为之浮显;秋收冬藏,

气敛于中,脉亦为之沉着。以人事言之,则劳力奔走,饮醇酒之余,气血奋张,其脉无不浮

露;而凝默寡言,安居静坐之候,情志泰然,其脉无不沉静。此皆恒常之脉象,各随其人之

气体动静,而相与推移。窃谓凡二十八种脉象无一不当作如是观,必不能仓猝下指,而即知

其若者主某病,若者主某病者也。即以病脉之属于浮沉者而言,昔人每谓浮脉主表属腑属阳

,沉脉主里属脏属阴。约略读之,鲜不谓此以表里内外阴阳,分别论证,必无不妥。抑知浮

主表而沉主里,亦尚是理想之论断,笼统之泛辞,已不能切中病情,确合事理。而浮脉属阳

,沉脉属阴,浮脉主腑,沉脉主脏,则颇有语病,未可拘执矣。盖浮脉之可以诊得表病者,

惟表邪最盛时为然;而外感之轻者,脉必不浮。若夫身热甚厉之病,脉必洪大滑数,以其热

势方张,所以亦见浮象。此则气火俱盛而轻按即得,虽似于浮,实非浮脉之正旨。病此者表

里俱热,必不当以其脉之浮,而只知其为表病也。又风热之外感者,其脉浮,是为浮脉主表

之一证。然肝阳恣肆,为眩晕,为头痛者,气火升腾,其脉亦浮。则病本内因,亦非表证矣

。若谓浮脉属阳,而沉脉属阴,亦只可以论其常。若阴盛于内,阳格于外,则脉且浮大,而

重按无根,岂得概谓之阳证。又热结于里,气道不通,则脉亦沉着而凝涩不流,岂得概以为

阴证。至谓浮主腑病,沉主脏病,则宋金以前本无是说,而自明季以来,编入四言脉诀,几

于无人不读。(四言脉诀,本宋人崔氏所着,而明人多有改本,浮脉主表属腑之说,尚非崔

脏之表。若以全体言之,腑亦深藏于里,安得谬以为在表。岂可误认此表之一字,而竟谓病

在腑者,其脉当浮。假使腑病可作表病,而脉为之浮,则经络之病,肌肉之病,皮毛之病,

其脉又当若何。此理之必不可通,而亦事之万不能有者。然今之医者,多读脉诀,固无不知

有浮脉主表,属腑属阳之八字,可见俗书误人真是不小。究之浮脉主表,沉脉主里,尚是含

混言之,或无不可,若必谓浮主腑病,沉主脏病,胶执太甚,最是不通。

颐谓古今脉书,所称某脉主某病者,无不有是有非,得失互见。学人必须自具见解,识

透真理,方不为古人所愚。

兹姑就浮沉一条,聊申是说,以为举一反三之计。只欲借以纠正世俗通行之误,非好与

古人作无端之辨难也。若以浮沉二脉之属于外疡者言之,则肿疡脉浮,惟上焦风热诸证有之

。如发颐、 腮、耳门牙槽诸痈,病本在表,而又属风邪热毒,蕴于上部,其脉无不浮数滑

疾。有痰宜泄,有热宜清,亦不得以其脉浮属表,而但与疏风解表,反令气火越浮,疡患益

炽。若时邪袭于经络而发流注,则寒热交炽,表邪全盛之时,其脉亦必浮数。此则解表消肿

,双方并进,而表邪得泄,肿疡自化。若疡已成脓,其毒全盛而未泄,脉亦应之为浮数,为

滑大,则决去其脓毒而脉自静。若溃后脓泄而脉仍浮者,苟非外感之未尽,即防续发之成脓

。若感邪既化,疡无续发,而尚见脉浮,则正气散耗,非吉症也。若肿疡脉沉,则惟附骨大

疽、 癖积聚之证,寒凝络窒、气血壅塞者偶有之。其毒甚深,其势固结,而脉为之沉凝不

显,决非轻恙。苟不急与宣通,以疏达其凝结,必不易治。而寻常肌肉之痈肿,经络之疮疡

,于脉必无沉法。若夫痈疽既溃,脓毒已泄,气血疏通,更无脉沉之理。如或有之,则其气

犹结,其血犹凝,亦非佳象。总之,疡患为肌肉之病,虽曰痛则不通,脉必不宜过于浮露。

然壅者不化,结者不开,脉常沉涩不起,而治之不应,其为害又当何如耶。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三节・迟数之脉

属性:迟数者,脉之缓急也。气火甚盛,脉来急疾,一息六七至者为数,属阳属热多实证。气

血衰微,脉来怠缓,一息二三至者为迟,属阴属寒多虚证。虽间亦有中气不充,脉形虚数,

实积凝结,脉道迟滞者,而以寻常脉理言之,固数主有余,迟主不及也。是以肿疡脉数,皆

为病邪之有余,其势方张,其毒方盛,脉象应之,必兼数疾。或为身热,则数大而洪,或已

酿脓,则紧数而实,脉病相合,是为常态。若在既溃之后,其毒已泄,脉以安静为吉。如仍

数疾不减,则身热之未净,余毒之未化也。初溃得之,尚无大害,化邪解热,即可向安。若

其迁延既久,正气日馁,邪气不衰,而脉数不退,或数大而中空,或细数而急疾,形神必惫

,真元消亡,斯为坏证矣。肿疡脉迟,多属正气之不及,脉病不符,甚非佳象。此惟于虚弱

之体偶见之,而寻常之疡,所不应有者也。惟附骨环跳诸证,病因虚寒,初起酸疼经缩,脉

象应之,沉迟为正。温养舒经,其毒自化。若脑疽、背疽,寒邪在经,迟脉亦为正应。温经

宣托,收效亦佳。苟非此证,则阳病阴脉,宜求其故矣。若在溃后,邪势已衰,脉迟虽似相

宜,如果形证皆顺,养胃调元,是为正治。抑或神疲气馁,则余毒未净,而真元欲漓,脉至

无神,亦非吉象。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四节・大小之脉

属性:(洪细附见)

大小者,脉之形体也。气血有余,指下壮盛,是之谓大。大而有力,则谓之洪。气血不

及,指下一线,则谓之小,亦谓之细。(大之与洪,一是形式之粗壮,一是气势之勇悍,形

能分析为二,故古人皆合为一。)平人之脉,或大或小,大率皆其人之禀赋使然,初不以有

疡气滞血凝,其病属实,其脉宜大而不宜小。然所患苟非坚巨,或其人素禀脉小者,则小而

有神,亦何往而非佳象。若大而有力,坚硬搏指,洪而气悍,汹涌奔腾,邪势太甚,非吉证

矣。溃疡气泄血耗,其病属虚,其脉宜小而不宜大。然所耗或尚无多,及其人身躯雄伟者,

则大而有神,正是病魔退舍之机,元气未亏之兆。若脉小形 ,外疡难敛,尤可虑也。惟肿

疡势盛之时,而其脉过于小弱不起,则正不胜邪,斯为危候。若大毒既泄之后,而其脉或豁

大无根,则元气已漓,无非败象。是皆当以形证与脉神参互考订,而孰吉孰凶,自有定论。

万不能于指下求其形似,而即以为凭脉辨证之要诀,尽在此中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五节・滑涩之脉

属性:滑涩者,脉之气势也。气旺血旺,其脉流利,是之谓滑。气少血少,其脉凝滞,是之谓

涩。凡痈疽当肿势坚硬之时,脉多涩滞,则气有所聚,血有所凝,蒂固根深,蟠结不化,是

其征也。而湿邪袭于经络,及湿痰蒙蔽中州,胃呆脑痞者,其脉无不涩滞。此皆实邪窒塞,

气行因而不利。治以疏通宣泄,则涩脉自起。若疡已酿脓,则气血相搏,其势方张,脉象应

之必多滑数。故肿疡已成未成之机,即可以脉之滑涩决之。涩则内尚无脓,犹可消散;滑则

脓已蒸酿,无不外溃矣。若痈疽即溃,则气结已通,血滞已泄,脉以滑利为顺,涩滞为逆。

盖脉滑者,其正气之充,清养化邪,调复必易。惟滑而大者,余焰方张,尚非正轨。而脉涩

者则血液已耗,神色必疲。滋养扶元,所不可缓。若更涩而小弱,色夺形 ,尤其可虑。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六节・长短之脉

属性:长短者,脉之部位也。气血有余,指下势盛,尺寸皆溢,是谓之长。气血不足,指下势

促,尺寸不及,是谓之短。故脉长者,恒兼洪大滑疾;脉短者,恒兼虚弱细微。此多属于其

人禀赋,而凭脉辨证,即随之以决虚实焉。

长短二脉,合寸关尺三部而言。长者寸尺皆过于本位,短者寸尺皆不及本位,是以关部

无所谓长短之象。昔人每谓关不诊短,以寸关尺三部,本是一线贯注,不能离异,故有寸不

至关为阳绝,尺不至关为阴绝之说。然则关部即不当有短脉,亦必不能以长脉论矣。又阳气

上盛之病,脉长于寸,即短于尺;相火下盛之病,脉长于尺,即短于寸,则所谓上鱼入尺之

脉。偏盛于上者,必短于下;偏盛于下者,必短于上,与专论长短之合寸尺而言者不同。凡

病而得长脉,若非其人之体质素强,则病魔之势焰方张也,或虚阳之浮露于外也。若更长而

不实,长而无神,则形似有余,而其实不及,非佳兆矣。凡病而得短脉,若非其人之体质素

弱,则气血之俱衰也。否则实邪凝结于中,而气道不舒也。若复短而无神,形气俱馁,更难

图矣。故肿疡脉长,无非阳邪之势盛;而肿疡脉短,则为大毒之坚凝。若在溃后,脓毒已泄

,气血已伤,于脉宜敛,则短者似尚合宜,长者必多变幻。苟非毒邪之不减,即其元气之外

浮,所谓证虚脉实,皆当顾虑。惟脉短终是正气不周,津液既耗,而脉应之。滋液养阴,是

为正治。若其短涩无神,则真阴欲竭,亦自可危。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七节・虚实之脉

属性:虚实者,亦脉学之纲领也。三部九候,力量有余,皆可谓之实;三部九候,力量不及,

皆可谓之虚。则凡言实者,可该弦劲洪紧诸脉;而凡言虚者,可该微弱迟软诸脉。初非专以

虚之与实,指定一种形象之名称。而昔人每以浮而无力为虚,欲以别于沉而无力之弱脉;以

沉而有力为实,欲以别于浮而有力之革脉。细分畛域,虽亦不为无理。寿颐窃谓虚实二字之

本义,不当如是。岂中候沉候之无力者,必不可以言虚,而浮按中按之有力者,必不可以言

实耶。顾名思义,当亦恍然。所以诊得实脉,苟非体质之壮盛,必其病势之有余。然坚实太

过,搏指不挠,则邪势方张,已失冲和之性。诊得虚脉,或为禀赋之素弱,无非元气之不充

,而虚弱已甚,指下无神,则根本欲漓,几等尸居余气。故肿疡脉虚虽曰病有余而脉不及,

然苟非大证,而其人形神未馁,则微见虚软,未必遽为大害。惟疡患甚巨,而脉来虚弱已甚

者,是为脉证相反,必多不治。而肿疡脉实,虽曰病是实邪,脉证相合,然果坚劲异常,则

大毒盘踞,蒂固根深,宁不可虑。溃疡脉虚,是为气血乍泄,于法为顺。然必风波大定,余

浪不兴,清养扶持,始登彼岸。如其恶腐未脱,毒焰未衰,而脉已虚软不起,惟恐正气难扶

,同归于尽。若溃疡脉实,必其余毒尚盛,气血未和,如脓泄太多,脉反坚实者,必难善后

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八节・弦紧革牢之脉

属性:弦者,脉之刚劲有力,端直而长者也,为肝阳之自旺,为痰饮之郁结。紧者,脉之固定

坚直,应指不挠者也,为寒邪之外束,为实邪之内凝。《素问》有脉实坚之说。《伤寒论・

平脉篇》∶寒则牢坚。《脉经》引之作寒则紧弦,是紧脉亦可谓之坚脉,皆以形容其指下有

力耳。叔和以紧脉为转索无常,非是。盖紧即有力不散,亦与虚实之实脉相近。革者,浮候

之坚大有力;牢者,沉候之坚大有力。一为孤阳之浮越于外,一为阴寒之凝结于中。脉理主

病,适得其反,而情势之坚固有力则一。此四者,皆脉象之属于实者也。疡患得此,无非病

势方张,其毒甚盛,可从上条实脉之例求之。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九节・软弱微散之脉

属性:软弱者,脉之应指无力者也。昔人每谓浮细无力为软,沉细无力为弱,分为二种。颐谓

软与弱,按其字义本难区别,若即以一浮一沉定为二候,但据脉之部位而言固无不可。然论

其所主之病,则固同是气血之不足耳。似不如浑融言之,较为圆相。《千金翼》始有濡脉一

条,而后之言脉者,几以濡脉软脉,别为两类。考《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

招,《脉经》引之则作濡软。盖濡即软字变体,最古只有 字,后乃作 ,俗则作

之字,汉人隶书亦多从需,二字音读虽各不同,而字形字义皆近,遂至不可复正。所以《

内经》脉 之 ,后人竟作脉濡,实非濡湿濡滞之濡字。寿颐言脉,有 无濡

微脉者,即软之尤甚者也。若更涣散不收,指下似有如无,则为散脉。此四者,皆脉象

之属于虚者。

以言外疡,则未溃属实,软弱之脉,皆非所宜。然在病势不重,疡患不巨者,偶见软弱

,亦未必遽呈败象。若在即溃之后,其正已伤,脉形软弱,尤为合辙。惟微脉则无力太甚,

未免元气不支。散脉则散漫不收,多是本实之先拨,无论肿疡溃疡,都无吉象。是皆当从上

条虚脉之例以求之,亦可举一反三者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节・缓脉

属性:缓脉,本有二义。一为和缓之缓,则一息四至,胃气之正,所谓不大不小,不刚不柔,

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无病之脉,当如是也。一为怠缓之缓,则濡滞不前,湿阻中州者有

之,而湿流关节者亦有之。故疡病而得和缓之脉,即合中和之气,无论已溃未溃,无非泰境

。而得怠缓之脉者,亦无往而非湿邪之留着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一节・芤脉

属性:芤者,脉之中空者也,是为失血之候。盖血液既泄,脉道不充,有如葱管,凡失血家往

往见之,固非昔贤之空言也。

而疡病在未溃之时,于法当无芤象;如果有之,则其人平时之亡血者也。若在溃后,则

脓血大泄,时亦偶一遇之。然苟非大证日久,脓去甚多者,亦不恒有此脉。补养滋填,势不

可缓。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二节・动脉

属性:动者,脉之一粒突起,如珠如豆,厥厥动摇者也。于法主痛。盖痛则气滞,着而不行,

脉道不能条达,因而凝聚一处,如珠动摇。此虽不恒有之脉象,虽阅历多者,固时一见之。

(《素问》谓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亦气血初凝,脉行不畅之理。诊妊脉者,亦

为此。否则痛盛气结,而脉应之。是皆当从事于宣通疏泄,而求其气机之条畅者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三节・伏脉

属性:伏者,脉之沉伏不见者也。轻按不得,必极重按之,而始一应指。苟非病邪之深邃,则

阴寒之凝固也。否则大痛气结,而脉为之阻也。故以外疡言之,病在肌肉,于脉必不当伏。

如果有之,则附骨大疽,盘根错节,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而大毒酿脓,病势极炽之时,亦

偶一见之,则痛极不通,脉涩已甚,即沉伏不见。如在溃后,则其毒已泄,其气已通,更不

当再有伏藏之脉。尚亦见之,则其毒固结,不以脓成而稍减其势,其凶何如。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四节・促脉

属性:促脉,自叔和编《伤寒论》之辨脉法,及其自着之《脉经》,皆与结脉对待成文,以促

为数中之一止,结为迟中之一止。而后之言脉者多宗之。颐谓促字本义,短也,速也。仲师

本论言促脉者四条,殊无歇止之意。而于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一条,明明以结脉

与代脉对举。结为无定之歇止,代为有定之歇止,并未言及促脉,则促非歇止,自可于言外

得之。高阳生《脉诀》谓促脉并居寸口,盖独盛于寸部之脉。主病为上焦有结,故脉为之促

,颇与促字短速之义相合。杨仁斋等诸家皆承用是说,以视叔和数中一止之解,较为圆通,

且于本论促脉四条,无不可通。盖惟阳盛于上,结涩不通,于脉应之,短而且速。临证治验

,确然可征。叔和以其既短且速,急迫之态有似于不能联属之象,因以偶然一止引申其义。

似其立说之初,用意亦不甚相远,但后之读者,仅知有歇止一层,而忘其短速之象,遂与古

人命名本旨,毫厘千里。(乾隆时日本丹波元简《脉学辑要》亦主此说,引证尚为明晰。)

以内科为病言之,则阳升头面,气结胸中,或痰聚上脘者,其脉皆独盛于寸。促速不舒

,是其明证。以外科言之,则上部实热,壅而为疡者,亦当有此脉象。丹波氏谓独盛于寸,

与溢出上鱼之脉相似,故其《脉学辑要》促脉条中,附以溢上鱼际之脉。寿颐则谓上溢者,

主阳升巅顶,故脉溢出寸部之上。而促主阳盛上焦,尚在寸脉本部,情势亦自不同,是当分

别观之。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五节・结代之脉

属性:结代皆歇止之脉。结为无定之止,尚是气血失调,偶然停顿;代为有定之止,竟是脏气

缺陷,习为故常。所以代生结生,显然有别。然即以内科言之,老人气血既衰,循行不及,

即见代脉,亦未必遽是死征。苟其颐养得宜,尚可绵延岁月。但终是不足之征兆,残龄风烛

刻刻可虞耳。

以言疡证,则肿疡虽皆壅塞不通,惟皮肉经络之病,苟非大证,必不当有结代之脉。而

内痈固结,及痛势极炽者,偶一见之。是当解结定痛,方能脉复即安。久见结代,必非佳兆

。若溃后则闭者已泄,滞者已通,脉道周流当无结塞。如其有之,则真元不续,恐难为力矣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六节・上鱼入尺

属性:上焦气火沸腾,脉必应之而上溢,甚者且弦出寸口,直上鱼际。此心肝阳盛者有之。其

证为眩晕头痛,直达顶巅,或且冲激脑经,昏瞀无识。而疡家实火证亦有此脉,头面疔毒,

时一见之。下元相火不藏,脉必应之而下盛,甚者且垂入尺中,搏劲有力。此肝肾火炽者有

之。于内证为强阳不痿,为阴挺顽痛,为阴汗湿痒,皆龙相之横逆莫制者也。于疡家亦主二

阴毒火诸恙,如急性子痈,如湿热外痔及便毒 疽之势焰方张时,恒有此垂长之脉。而足

水疔,阳发大毒,顷刻化腐者,亦时一见之。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篇名>第一节・总论

属性:疡家药剂,必随其人之寒热虚实,七情六淫,气血痰湿诸证而调剂之。故临证处方,无

论外形如何,要必以内证为之主。此疡医之最上乘也。苟能精明乎内科治理,而出其余绪,

以治外疡,虽有大证,亦多应手得效。试观近今内科名手,本非治外专家,而偶治外疡,亦

复时有奇效,此事实之有可考者,而亦事理之最可信者,且亦天下之良医所公认者也。惟是

疡之为病,甚繁赜矣。即其外候之变迁,亦复层出不穷,步骤次序,必不可紊。设非专心致

志,研究一番,纵使长于内科,理法深邃,而移以治疡,即能大致楚楚,然细缄密缕,必有

不逮;则按之实际,亦不能按部就班,铢两悉称。盖治疡大旨,虽无不以内证为权衡,而对

于外证,如消毒止痛,去腐生新之类,必须有二三味合宜之药,为之导引,而后内外各如其

分。否则全无关系,又安能收复杯取效之应。况乎所发部位,各有分野;分经论治,尤不可

笼统含糊,浮泛不切。而世俗所传外科各书,且有百病通治之煎方,宁不隐约模糊,长如黑

暗地狱。如通行之仙方活命饮、神授卫生汤等方,凡是疡医家言,无不列之首简,谓为能治

一切痈疽,退毒定痛,如何神效云云。试为考其实在作用,庞杂无纪,既无法律可言,又安

有效验可望。盖凡是一病,虽曰自有对病应验之药;然同此一病,而温凉寒热,虚实轻重,

始传末传,亦复各各不同,已无预定一方可以通治之理。而乃曰古有成方,且可通治上下大

小一切痈疽,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自治至终,无不合辙。揆之情理,其谬何如。须知见证

治证,随宜加浮芜杂,无一是处。而乃大张其名,眩人耳目,一则曰仙方,再则曰仙授,自

诩神通,适以彰其妄诞而已。今试以仙方活命饮一方论之。药用乳香、没药、赤芍、甘草节

、归尾、穿山甲、皂角刺、银花、白芷、陈皮、花粉、贝母、防风十三味。乳香、没药固世

俗所谓止痛之套药也,其性粘韧,能合金刃创口,外敷止血定痛,最有神验;又可研敷作外

疡生肌长绞肉子药。此乳没两味之第一功用也。又其气芳香,能舒肝胃之气,则内服以治肝

心隐痛,亦或有效。古人之用以止痛者如此。然其质是树胶,一入煎剂,粘稠凝腻,其臭反

恶,难于入口,即令勉强吞咽,亦必惹胃泛恶,甚者则吐。古人用此二味,皆入丸散,未见

有作汤饮者。《本草纲目》所引诸方,尚皆如此。而后之俗医,乃以止痛二字乱入煎方。姑

无论其有无效力,而令病者饮此浊胶,徒犯肠胃,亦已太酷。盖俗医只知人云亦云,并未深

明古人用药有法。若令医家亲啜一匙,吾知其亦必愁眉闭目而不能下咽。甘草能治外疡,乃

甘为土之正味,百毒入土而化,故甘草能消外科之毒。然甘者必腻,若湿病痰病得之,必满

必呕。古人成方,虽多以甘草调和诸药,而今人则用之甚少,诚有见于此中弊窦。况在外疡

,湿痰为病最多。故患疡者,舌苔多浓浊粘腻,甘味皆是禁药,况大甘大腻如国老乎。又俗

医每谓甘草节专治疡患,其说不知何本。考李氏濒湖《本草纲目》引书最博,辨药极详,于

甘草有梢有头,而独无节。可知明代尚无此谬说。今就药肆中持甘草观之,长者尺余,两端

如一,其节安在。而俗医处方,竟大书特书曰甘草节若干,岂非以盲引盲之故态。(或谓甘

,故专治疡。其说颇似有理,然细思之,终觉可哂。)赤芍、归尾破血活血,惟是血瘀者可

在肉里,早用刀针,大是痛苦,不得已而用此二物,使之向外面皮肤透达,俾得从速用针,

可免内攻化巨,亦是避重就轻之法;若内脓未成,犹可消散,而妄用之,适以助其成脓外溃

,则小病化大,而大病可危。病者何辜。与医何仇?而必令其惨痛号呼,脓血横决,何其忍

耶。陈皮、贝母惟上部热痰为患,如发颐痰核之类宜之。白芷芳香上行,可散头面之风;防

风辛温,以散寒风,为百药长,而风热已大非所宜。若在温热湿热诸病,岂非鸩毒。银花、

花粉则清凉之味,宜于温热而寒证所忌。似此温凉并进,糅杂成方,而曰治一切痈疽,无论

阴阳,宁非大谬。又《王氏全生集》有小金丹、醒消丸等方,颇为时俗所尚,然亦无通治百

病之理。而近更有所谓六神丸者,以珠黄、脑麝、蟾酥、腰黄六物为方,以百草霜为衣,价

值兼金,可为贵重。而按之药性病情,亦非外疡有效之药。乃俗人不察,群认为治疡必效之

神丹,甚至医林亦推重之,不从效力上着想,而惟以重价为佳,徒耗病家资财。庸陋之尤,

更是可笑。寿颐秉师门家法,参以生平阅历,颇觉一病有一病之方剂,尚必随其人之气体,

而相与变迁,已非板方所能必效,更安有预备数方,可以泛应曲当之理。但分证言之,亦未

尝无门径之可寻。用是撮其大旨,分门别类,列举各法,姑示涯略。虽曰东鳞西爪,必不能

曲尽精微,要之门径既清,则临时制裁,自能变化。较之从事于古方之浑漠无垠,不分虚实

,不辨温凉者,不啻指南有针,导之觉路矣。至于外治各药,退毒围毒,温散凉散,提毒消

毒,止痛止血,收湿止痒,去腐生新诸法咸备,与内服煎剂,各收效果。更不可泛泛不切,

敷衍了事。考之古书,成方千万,可供实用者,竟百不得一,甚者且贻误无穷。不能照书配

用,幸图一效。要知事倍功半,既不当以临床为练习之场。如果以药试人,且不啻借病患作

习射之鹄。爰以师门心法暨半生经验各药别为一章,并录于篇。务使一方有一方之效力,俾

同学人习此一编,而随宜施治,绰有余裕,借以利济苍生,拯其疾苦,鲰生事业,差足自豪

。若夫内服煎剂,分证治疗,则各有攸宜,不能泛然立方,仍蹈通套之陋。因别采疡科治案

,辑为平议一编。庶几是是非非,具有经纬;治疡一门,无余蕴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篇名>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

属性: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病者不以为功

,医者亦可省许多手续。此良医之用心,而亦治医之最上乘也。惟是消肿之法,最为细密。

一病有一病之来源,七情六淫,三因各异。若不能于病之本探其源而治之,则断无消散之希

望。而或者乃仅仅于部位上形色上求之,抑末矣。如病本外因,则风寒暑湿之侵淫,既各随

其感触而成疡患。如病本内因,则气血痰郁之壅滞,亦流注于经隧而发大痈。故凡退肿消毒

之大法,以治外感,则有风者疏其风,有热者清其热,有湿有寒者理其湿、祛其寒。以治内

伤,则

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