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藏>正文

212-外科枢要

时间:2024-12-27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13分类:医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212-外科枢要

<篇名>外科枢要

书名:外科枢要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往余少时,获交于立斋薛先生,尝与余通书,所手钞笥袭者亡算,时时窃好之,弗置也

。嘉

所为诸疡书甚具。凡病癃肿、痈疽、挛 、 疠,经先生延医,亡不立已。然卒因疡死,故

人多訾先生,以为执泥补法,不知合变,嗟乎!冤哉其言之也。始余识先生时,妇病肿疡濒

死,先生竟活之,语在医案中。当是时,诸医抱药囊环立,咸愕吐舌,不敢出一语,而先生

率意信手,日剂一二,不动声色,坐而收功,如充国金城之兵,方略豫定,其正翕张,动中

成算,即是以例。先生之医,殆所谓神解者,而世乃以执泥訾之,岂非贵耳贱目者众邪!语

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必若所云,是越人至今存,而轩、岐不古也,嘻!亦 矣。昔扬

子云作《太玄法言》,桓谭以为必传,且谓世人亲见子云,故轻其书。当时博闻如刘歆,亦

恐后人用覆酱瓿。然则世之所为訾先生,亡乃类是也乎。乃余则以为医顾业精否耳。业诚精

矣,当必有排众说而独是之者,一时知不知亡论也。先生没诸版刻,渐次流散,余悉为购得

之。而先生从子师颜,复手《外科枢要》一编示余,盖不独补诸刻之所未备而立,凡举要深

,足为疡家指南,因属雠订并刻之。余固亲见先生者,方愧不能为先生之桓谭,而师颜之克

世家学,则刘歆之虑吾知其免矣。夫先生诸他著作,世多有其书,不论所为,序本枢要论所

\x隆庆辛未夏五既望, 李沈启原道卿撰。\x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属性:浮脉之诊,浮于指下,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状如太过,瞥瞥然见于皮毛间

。其主表症,或为风,或为虚。浮大而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热也。而反

恶寒者,疮疽之谓也。

洪脉之诊,似浮而大,按举之则泛泛然满三部,其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其主血实

积热疮肿。论曰∶脉洪大者,疮疽之病进也。如疮疽结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之后,脉见洪大

则难治。若自利者,不可救也。

滑脉之诊,实大相兼,往来流利如珠,按之则累累然滑也。其主或为热,或为虚,此阳

脉也。疮疽之病,脓未溃者,宜内消也。脓溃之后,宜托里也。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数脉之诊,按之则呼吸之间,动及六至,其状似滑而数也。若浮而数则表热,沉而数则

里热也。又曰∶诸数为热。仲景云∶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云∶肺脉俱数,则生疮也。诊

诸疮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

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主气实而血虚,有表无里,

疮肿脓溃之后,而烦痛尚未痊退,诊其脉,洪滑粗散者难治,以其正气虚,邪气实也。又曰∶肢

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浮散者也。

长脉之诊,按之则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其主阳气有余也。伤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长

而缓者,胃脉也,百病皆愈,谓之长者,则易治也。

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其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

,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故也。

牢脉之诊,按之则实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坚之意。若瘰 结肿,诊得牢脉者,不可内

实脉之诊,按举有力而类结,曰实。经曰∶邪气胜则实。久病虚人,得此最忌。疮疽之

人,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为弦。如按弦而不移,紧如切绳而转动,以此为异

。春脉浮弦而平,不时见则为饮为痛,主寒主虚。疮疽论曰∶内寒外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其主切痛积癖。凡疮肿得之,气血沉涩也,

涩脉之诊,按之则散而复来,举之则细而不足,脉涩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

短脉之诊,按举则不及本位。《内经》曰∶短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诸病脉短者,皆

难治。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脉之诊,按之则萦萦如蛛丝而欲绝,举之如无而似有,细而微,其正亡阳衰也。疮肿

之病,脉来细而沉,时值者,里虚而欲变症也。

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而极微,其主虚也。真气复者生,邪气胜者危。疮肿溃后,脉微

而匀,举自瘥也。

迟脉之诊,按举来迟,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状似缓而稍迟,痼疾得之则善,新疾得

之则正气虚惫。疮肿得之,溃后自痊也。

缓脉之诊,按之似迟,而稍 于迟。仲景云∶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涩,阴阳同等

,谓之长缓。脉见长缓,百疾自瘳。凡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易愈,以其脉病相应,是有胃气

沉脉之诊,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如烂绵,其主邪气在脏也。水气得之则逆,此阴脉也。

伏脉之诊,比沉不同,伏于筋下,推筋而后见。与沉相类,而邪气益深矣。

虚脉之诊,按之不足,极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

阳气不足也。疮肿脉虚,宜托里和气养血也。

软脉之诊,按之则如帛在水中,极软而沉细,亦谓之软,其主胃气弱。疮肿得之,宜补

弱脉之诊,似软而极微,来微而似有。仲景云∶微弱之脉,绵绵如泻漆之绝,其主血气

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沉迟濡弱,皆宜托里。

促脉之诊,按之则去数,来时一止而复来。仲景云∶阳盛则促,主热蓄于里也,下之则

和。疮肿脉促,亦宜下之。

结脉之诊,按之则往来迟缓,时一止而复来。仲景云∶阴盛则结。经曰∶促结则生,代

代脉之诊,其止有常数而不忒,如十动一止,虽数十次皆见于十动之后;如二十动一止

十次皆见于二十动之后。代者气衰也,诸病见之不祥。凡疮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见

动脉之诊,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动摇者是也。《脉经》曰∶阴阳相搏

,故谓之动。动于阳,则阳气虚而发厥,动于阴,则阴气虚而发热,是阳生于尺而动于寸,阴生

于寸而动于尺,不可不辨也。

谨按∶脉者,人身之造化,病机之外见,医家之准绳,不可不精究而熟察。至于太溪、

冲阳,又为诊法之要,生死之机也。故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是气者,人之根本。寸口脉平而

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难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

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是脉有根本,人有元气也。夫人受气于谷,乃传于脏腑,

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周流一身,昼夜各有常

度,其不相应者病也。病至于甚,脉道乃乖抑。尝治雀啄屋漏之类,若因药饵克伐所致,急

用参、 、归、术、姜、附之剂,多有复生者,不可遂弃而不治也。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属性:疮疡之症,有五善,有七恶。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夫善者∶动息自宁,饮食

知味,便利调匀,脓溃肿消,水鲜不臭,神彩精明,语声清朗,体气和平是也,此属腑症,病微

邪浅,更能慎起居,节饮食,勿药自愈。恶者∶乃五脏亏损之症,多因元气虚弱,或因脓水

出多,气血亏损;或因汗下失宜,荣卫消铄;或因寒凉克伐,气血不足;或因峻厉之剂,胃

气受伤;以致真气虚而邪气实,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法当纯补胃气,多有可生。不可因其

恶,遂弃而不治。若大渴发热,或泄泻淋闭者,邪火内淫,一恶也,竹叶黄 汤。

气血俱虚,八珍汤,加黄 、麦门、五味

、山茱萸;如不应,佐以加减八味丸煎服。脓血既泄,肿毒尤甚,脓色败臭者,胃气虚而火

盛,二恶也,人参黄 汤;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

睛青赤,瞳子上视者,肝肾阴虚而目系急,三恶也,六味丸料加炒山栀、麦门、五味;如不

应,用八珍汤加炒山栀、麦门、五味。喘粗气短,恍惚嗜卧者,脾肺虚火,四恶也,六君加

大枣、生姜;如不应,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心火刑克肺金,人参平肺散。阴火伤肺

,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肾亏损,五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

、山药、五味;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

知味者,胃气虚弱,六恶也,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如不应,急加附子。声嘶色败,唇鼻

青赤,面目四肢浮肿者,脾肺俱虚,七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大枣、生姜;如不应,用六君子

汤加炮姜;更不应,急加附子,或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炮姜。腹痛泄泻,咳逆昏愦者,阳

气虚,寒气内淫之恶症,急用托里温中汤,复用六君子汤加附子,或加姜、桂温补。此七恶

之治法者也。此外更有溃后发热,恶寒作渴;或怔忡惊悸,寤寐不宁,牙关紧急;或头目赤

痛,自汗盗汗,寒战切牙,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身热恶衣,欲投于水,其脉浮

大,按之微细,衣浓仍寒,此血气虚极,传变之恶症也。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痢肠鸣

,饮食而入,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症也。若有汗而不恶寒,或无汗而恶寒,

口噤足冷,腰背反张,颈项劲强,此血气虚极,变痉之恶症也,急用参、 、归、术、附子

救之,间有可生者。大抵虚中见恶症者,难治。实症无恶候者,易治。宋时齐院令虽尝纂其

状,而未具其因。皇明陶节庵,虽各立一方,亦简而未悉,余故补其缺云。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属性:疮疡之作,皆由膏粱浓味,醇酒炙爆,房劳过度,七情郁火,阴虚阳 ,精虚气节,命

门火衰,不能生土;荣卫虚弱,外邪所袭,气血受伤而为患。当审其经络受证,标本缓急以治之

。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气又虚者,必先

于治本,而兼以治标。大要肿高 痛,脓水稠粘者,元气未损也,治之则易。漫肿微痛,脓

水清稀者,元气虚弱也,治之则难。不肿不痛,或漫肿黯黑不溃者,元气虚甚,治之尤难者

也。主治之法,若肿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解之,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用托

里散;如不应,加姜、桂。若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汤。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

四君加归、 、肉桂。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四君加芍药、木香。恶寒憎寒,阳气虚

也,十全大补加姜、桂。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六君加

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六味丸料加五味子。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

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门、五味。欲呕少食,脾胃虚也,人参理中汤。腹痛

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小腹痞,足胫肿,脾肾虚也,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山

药、肉桂。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前药加桂、附。热渴淋秘,肾虚阴火也,加减八味丸。

喘嗽淋秘,肺肾虚火也,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大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肿溃,惟当先

补胃气,或疑参 满中,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所补不偿所损。又有泥于气质素实,或

有痰,不服补剂者,多致有误。殊不知疮疡之作,缘阴阳亏损,其脓既泄,气血愈虚,岂有

不宜补者哉!故丹溪先生云∶但见肿痛,参之脉症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属性:疮疡之症,毒瓦斯已成者,宜用托里以速其脓。脓成者,当验其生熟深浅而针之。若肿高

而软

按方痛者,脓深也。按之而不复起者,脓未成也。按之而复起者,脓已成也。脓生而用针,

气血既泄,脓又难成。若脓熟而不针,腐溃益深,疮口难敛。若疮深而针浅,内脓不出,外

血反泄。若疮浅而针深,内脓虽出,良肉受伤。若元气虚弱,必先补而后针,其脓一出,诸

症自退。若脓出而反痛,或烦躁呕逆,皆由胃气亏损,宜急补之。若背疮热毒炽盛,中央肉

黯,内用托里,壮其脾胃;外用乌金膏,涂于黯处,其赤处渐高,黯处渐低,至六七日间,

赤黯分界,自有裂纹,如刀划然,黯肉渐溃矣,当用 针利剪,徐徐去之,须使不知疼痛,

不见鲜血为妙。虽有裂纹,脓未流利,及脓水虽出而仍痛者,皆未通于内,并用针于纹中引之。

患于背胛之间,肉腐脓出,肿痛仍作,此内有毒筋间隔脓未通耳,尤宜引之。若元气虚弱,

误服克伐,患处不痛,或肉将死,急温补脾胃,亦有生者。后须纯补之药,庶可收敛。若妄

用刀针,去肉出血,则气无所根据附,气血愈虚,元气愈伤矣,何以生肌收敛乎?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属性:疮疡作呕,不可泥于毒瓦斯内攻,而概用败毒等药。如热甚 痛,邪气实也,仙方活命饮

解之。作脓 痛,胃气虚也,托里消毒散补之。脓熟胀痛,气血虚也,先用托里散,后用针

以泄

食而呕者,托里益中汤。中虚寒淫而呕者,托里温中汤。肝木乘脾土而呕者,托里抑青汤。

胃脘停痰而呕者,托里清中汤。脾虚自病而呕者,托里益黄汤。郁结伤脾而呕者,托里越鞠

汤。若不详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药,则肿者不能溃,溃者不能敛矣。丹溪虽曰∶肿疡时呕

,当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溃疡时呕,当作阴虚补之。殊不知此大概言之耳,即《内经》诸痛痒疮

,皆属心火之意。况今之热毒内攻而呕者寡,脾胃虚寒而呕者多,岂可执前圣之言,而药今

\x治验\x

进士张德泓背疽,微肿微赤,饮食少思,余用六君等药,脓成而溃;再用大补阳气之类

,肉

胃气虚惫,非疮毒也。彼云∶果因侵晨登厕,闻秽气始作,信夫,先生胃虚之说也。用托补

一男子腹患痈,肿硬不溃,乃阳气虚弱;呕吐少食,乃胃气虚寒;法当温补脾胃。假如

肿赤

胃气,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者,虽肿疡,犹当助胃壮气。彼不信,仍服攻伐药,而果殁。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属性:仲景先生治伤寒,有汗、吐、下三法。东垣先生治疮疡,有疏通、托里、和荣卫三法。

用之得宜,厥疾瘳矣。假如疮疡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沉而实,其邪在内,当先疏其内以下

之。 肿作痛,便利调和,脉浮而洪,其邪在表,当先托其里以汗之。元戎云∶荣卫充满,

抑遏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荣卫虚弱壅滞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

又东垣先生云∶疮疡虽面赤伏热,不得攻里,里虚则下利。仲景先生云∶疮家虽身体疼痛,

不可发汗,汗之则发痉。苟不详审,妄为汗下,以致血气亏损,毒反延陷,少壮者难以溃敛

,老弱者多致不救。

\x治验\x

给事钱南郭,患腹痈已成,余用托里之药,渐起发,彼惑于众论,用行气破血,以图内

消。形体甚倦,饮食益少,患处顿陷,色黯坚硬,按之不痛,余用大补之剂,色赤肿起,脓熟针

之;再用托里,肿硬渐消而愈。

一男子腹内作痛,腹外微肿,或用药汗之,外无形色,脉数无力,此元气亏损,毒不能

外起。遂与参、 、归、术之类,数剂渐发于外;又数剂脓成,而欲针之;惑于人言,用大黄、

白芷、穿山甲之类,引脓从便出,以致水泻不止,患处平陷,自汗盗汗,发热作渴不食,仍

用前药加半夏、陈皮、姜、桂四剂,形气渐复;又数剂,针去其脓;仍用补剂,喜年幼未婚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属性:《内经》云∶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六腑不和,留结为痈。又云∶形伤痛,气伤肿。此

则脏腑不和,疮发于外也。明矣!涂贴寒凉,岂能调和脏腑,宣通气血耶。设使肿痛热渴,脉滑

数而有力,属纯阳,宜内用济阴丹,外用益阳散,则热毒自解,瘀滞自散。若似肿非肿,似

痛非痛,似溃不溃,似赤不赤,脉洪数而无力,属半阳半阴,宜内用冲和汤,外用阴阳散,

则气血自和,瘀滞自消。若微肿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坚硬不溃,脉洪大,按之微细软弱,

属纯阴,宜内服回阳汤,外敷抑阴散,则脾胃自健,阳气自回。丹溪先生云∶敷贴之剂,应

酬轻小热症耳,若不辨其阴症阳症之所由分,而妄敷寒凉之剂,迷塞腠理,凝滞气血,毒反

内攻而肉反死矣。况运气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散,瘀肉得寒而不溃,新肉得寒而不生

\x治验\x

阁老翟石门子,耳下作痛,内服外敷,皆寒凉败毒,更加肿痛,项间肿硬,肉色如故,

内连胸。余适考满到京,邀视之。虽肿坚而脉滑数,此脓内溃也,虽足三阳,热毒之症,为寒

凉凝结,不能外溃,先用六君子、补中益气各二剂,谓补脾胃,升发阳气,患处亦软,针出

瘀脓甚多,仍服至数剂而愈。

地官李北川腿患痈,内外用败毒寒凉,因痛极,刺出瘀脓,方知为痈。疮口开张,肉紫

冷陷,外无肿势,此阳气虚寒而不能收敛,用豆豉饼、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饮食进而患

处暖;再以十全大补汤,元气复而疮口愈。

一男子腿肿一块,经年不消,饮食少思,强食则胀,或作泻,日渐消瘦,两尺脉微细,

此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以八味丸治之,饮食渐进,肿患亦消。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属性:疮疡之作,由六淫七情所伤。其痛疏也,因气血凝滞所致。假如热毒在内,便秘而作痛

者,内疏黄连汤导之。热毒炽盛, 肿而作痛者,黄连解毒散治之。不应,仙方活命饮解之。瘀

血凝滞而作痛者,乳香定痛散和之。作脓而痛者,托里消毒散排之。脓胀而痛者,针之。

脓溃而痛者补之。若因气虚而痛,四君加归、 。血虚而痛,四物加参、 。肾虚而痛,六

味地黄丸。口干作渴,小便频数者,加减八味丸。此皆止痛之法也。丹溪先生云∶脓出而反

痛,此为虚也,宜补之。秽气所触者,和解之。风寒所逼者,温散之。若泥用乳、没,斯执

\x治验\x

鸿胪苏龙溪,小腹内肿胀作痛,大小便秘结,作渴饮冷,脉洪数而实,用黄连解毒二剂

,肿痛顿止,二便调和,用活命饮而全愈。

一儒者臀患痈,肿 痛甚,用活命饮、隔蒜灸而消。后因饮食劳倦,肿痛恶寒,发热头

疼,用补中益气汤,频用葱熨法,两月余而消。

一妇人胁下作痛,色赤寒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以清肝火而愈。但经行之后

,患

胆草、芎、归主之。若久而脾胃虚弱,用补中益气为主。若兼气郁伤脾而患,间以归脾汤。

若朝凉暮热,饮食少思,须以逍遥散为主。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属性:夫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敛者,气血之所使。但当纯补脾胃,不宜泛敷生肌之剂。夫

疮不生肌而色赤甚者,血热也,四物加山栀、连翘。色白而无神者,气虚也,四君加当归、黄

。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脓水清稀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食少体倦,

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烦热作渴,饮食如常,胃火也,竹叶黄 汤;不应,竹叶石膏汤。

热渴而小便频数,肾水虚也,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若败肉去后,新肉微赤,四沿白膜者

,此胃中生气也,但用四君子汤以培补之,则不日而敛。若妄用生肌之药,余毒未尽,而反

益甚耳。殊不知疮疡之作,由胃气不调;疮疡之溃,由胃气腐化;疮疡之敛,由胃气荣养

。东垣先生云∶胃乃生发之源,为人身之本。丹溪先生亦谓∶治疮疡,当助胃壮气,使根本

坚固。诚哉是言也,可不慎欤。

\x治验\x

银台郑敬斋腿患痈,疮口不敛。余考绩到京,请治者,皆用十宣散之类。云旬日收敛,

至今未

脾胃,不数日而疮敛矣。

昆庠王子大背患疽,年余疮口少许不敛。色黯陷下,面色痿黄,形气怯弱,脉浮缓而

涩,此脾肺气虚也,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少许,数剂而元气渐复;却去附子,又三十余剂全愈,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去腐肉(十)

属性:疮疡之症,脓成者,当辨其生熟浅深。肉死者,当验其腐溃连脱。丹溪先生云∶痈疽因

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壮气为主,使根本坚固,而行经活血佐之,令其内消。余尝治脉症虚

弱者,用托里之药,则气血壮而肉不死。脉证实热者,用清热之剂,则毒瓦斯退而肉自生。凡

疮聚于筋

何死肉之有。若不大痛,或不痛,或不赤,或内脓不溃,或外肉不腐,乃气血虚弱,宜用桑

枝灸及十全大补加姜、桂,壮其阳气,则四畔即消,疮头即腐,其毒自解,又何待于针割

!若脾胃虚弱,饮食少思,用六君倍加白术,壮其荣气,则肌肉受毒者自活,已死者自溃,

已溃者自敛。若初起,或因克伐,或犯房事,以致色黯而不痛者,乃阳气脱陷,变为阴症,

急用参附汤,温补回阳,亦有可生。

\x治验\x

吴庠史邦直之内,仲夏患背疽,死肉不溃,发热痛甚,作呕少食,口干饮汤,脉洪大,

按之如无,此内真寒而外假热,当舍时从症,先用六君加炮姜、肉桂,四剂饮食顿进,诸症顿退

;复用十全大补汤仍加姜,桂之类,五十余剂而死肉溃;又五十余剂而新肉生。斯人气血充

盛,而疮易起易敛,使医者逆知,预为托里,必无此患。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属性:疮疡之症,当察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假如肿痛热渴,大便秘结

者,邪在内也,疏通之。肿 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发散之。 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

,和解之。微肿微痛而不作脓者,气血虚也,补托之。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而不溃

者,气血虚甚也,峻补之。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者,阳气虚寒也,温补

之。若泥其未溃,而概用败毒,复损脾胃,不惟肿者不能成脓,而溃者亦难收敛。七恶之症

蜂起,多致不救。丹溪先生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欲用大黄,宁无孟浪

之非。溃疡内外皆虚,宜以托里补接为主,如欲用香散,未免虚虚之失,治者审之。

\x治验\x

一男子不慎房劳,背胛肿高三寸许,阔径尺余,自汗盗汗,内热发热,口干饮汤,脉浮

大,按之弱涩,此精虚气节为患,用十全大补加麦门、五味、山茱、山药,四剂诸症悉退。因余

他往,别用流气饮一剂,虚症悉具,肿硬如石,余仍以前药,六剂而愈。

一儒者背肿一块,按之则软,肉色如故,饮食如常,劳则吐痰体倦,此脾气虚而痰滞,

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少加羌活,外用阴阳散,以姜汁调搽而消。后因劳,头晕作呕,仍以

前药去羌活加生姜、蔓荆子而愈。

昆庠马进伯母,左胛连胁作痛,遣人索治。余意此郁怒伤肝脾,用六君加桔梗、枳壳、

柴胡、升麻。彼别用疮药益甚,始请治。其脉右关弦长,按之软弱,左关弦洪,按之涩滞,乃脾

土不及,肝木太过。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也,遂用前药四剂,脉症悉退;再加芎、归全愈

。此等症,误用行气败毒,破血导痰,以致不起者多矣。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属性:针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尻神,逐日人神。而其穴有禁针禁灸之论,犯

之者,其病难瘳,理固然也。但疮疡气血已伤,肌肉已坏,宜迎而夺之,顺而取之,非平人针灸

之比,何忌之有。《外科精义》云∶疮疡之症,毒瓦斯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反攻于内,

内既消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危恶之发于致命之所,祸在反掌。腹痈囊痈,二便不通,

胸腹胀闷,唇疔喉痹,咽喉肿塞,其祸尤速,患者审之。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属性:疮疡阳气脱陷,或因克伐之剂,或因脓血大泄,或因吐泻之后,或因误而入房。若发热

头痛,小便淋涩,或滑数便血,目赤烦喘,自汗发热,气短头晕,体倦热渴,意欲饮水投水,恶

寒憎寒,身热恶衣,扬手掷足,汗出如水,腰背反张,掷声不绝,此无根虚火之假热症。若

畏寒头痛,咳逆呕吐,耳 目蒙,小便遗难,泻利肠鸣,里急腹痛,玉茎短缩,冷汗时出,

牙齿浮痛,肢体麻痹,或厥冷身痛,或咬舌啮唇,舌根强硬,此阳气脱陷之真寒症。皆勿论

其脉,勿论其疮,但见一二,急用参附汤补之,多有复生者。大凡溃后劳役,元气亏损,或

梦遗精脱,或滑数便血,或外邪乘之,或误用寒凉,气血脱陷而致斯症,治以前药,亦有复

\x治验\x

内翰杨皋湖,孟夏患背疽,服克伐之剂,二旬余矣,漫肿坚硬,重如负石,隔蒜灸五十

余壮

食;仍用前药,作大剂,加附子、姜、桂;又不应,遂以参、 各一斤,归、术、陈皮各半

斤,附子一两,煎服三日而尽,流涎顿止,腐肉顿溃,饮食顿进;再用姜、桂等药托里健脾

,腐脱而疮愈矣。

少参史南湖之内,夏患疽,不起发,脉大而无力,发热作渴,自汗盗汗,用参、 大补

之剂

术、当归、茯苓、陈皮,计斤许,加附子五钱,水煎二钟作一服,诸症顿退,脉息顿复。翌

日疮起而溃,仍用前药四剂后,日用托里药,调理两月余而消。

逊妇卧床十三年矣,嘉靖癸卯遭回禄,益加忧郁,甲辰三月,右肩下发一块, 肿如瓯

中赤外白,先用凉药一剂,不解,次用十宣散四剂,加痛略红。迎徐南楼视之,连投参、 、丁

、桂、防、芷之剂,脓溃。徐云∶无恙矣。辞后,眩晕呕逆,恶寒战栗,项陷脓清。偶检翁

《外科发挥》,至发背门云∶若初起一头如黍,不肿不赤,烦躁便秘,四五日间,生头不计

其数,疮口各如含一粟,名曰“莲房发”云云。始骇为恶症,治法虽详,不谙于行,迎翁至

诊云∶辛凉解散,气血两虚者忌之,连投参、 、归、术、地黄、姜、附大剂,肿高脓稠,

兼衽乌金膏。数日果腐落筋如脂膜者数片,人参每服加至八钱,日进二服,逾两月平复。立

斋翁术之渊薮,他医孰能知之!病妇非翁,必误入鬼录矣。谨附此以告后人,毋为时医之误

,当知翁术之奇,布在方策,德泽普济,与天地同悠久矣。晚生陈逊顿首识。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属性:疮疡发热烦躁,或出血过多,或溃脓大泄,或汗多亡阳,或下多亡阴,以致阴血耗散,

阳无所根据,浮散于肌表之间,而非火也。若发热无寐,血虚也,用圣愈汤。兼汗不止,气虚也,

急用独参汤。发热烦躁,肉 筋惕,气血虚也,用八珍汤。大渴面赤,脉洪大而虚,阴虚发

热也,用当归补血汤。肢体微热,烦燥面赤,脉沉而微,阴盛发躁也,用四君加姜、附。东

垣云∶昼发热而夜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安静而夜发热,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如昼夜俱发热者,重阳无阴也,当峻补其阴。故王太仆云∶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

也,当治其心;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

水也,当助其肾。故心盛则生热,肾盛则生寒,肾虚则寒动于中,心虚则热收于内。又热不

胜寒,是无火也。寒不胜热,是无水也。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无热,责其无火;热

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弱。治者当深味之。

\x治验\x

操江都宪伍松月背疮愈后,大热,误为热火,用苦寒药一钟,寒热益甚,欲冷水浴身,

脉浮大,按之全无。余曰∶此阳气虚浮于肌表,无根之火也,急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剂,即愈。

春元沈震川之内,暑月面生痤疖,乘凉入风,面目浮肿。越二日,左臂肿痛,瘾疹如丹

,背胁髀股等处,发肿块三四,肉色不红,痛甚昼夜呼号,寒热往来,饮食不思,服活命饮,及

行气败毒之剂。其势愈炽,肝脉浮涩,脾脉弦弱,此属二经荣气不行,风邪乘虚流注经络为

患。先以八珍加黄 、柴胡、青皮数剂,肿处渐渐红 ;又以十全大补加金银花、白芷、龙

胆草、贝母,十余剂,胁腿二处,溃脓碗许,余块渐平;仍服十全大补汤,调理月余而安。

向使专于祛风攻毒,鲜不败事矣。

一儒者患流注,发热作渴,头痛自汗,脉洪大,按之无力,此气血虚寒也,用十全大补

加麦门、五味治之,其症益甚;仍用前药加附子一钱,四剂诸症悉退;却去附子,加肉桂二十余

剂,气血渐复;又因劳心,发热恶寒,饮食减少,

此脾胃复伤,元气下陷,用补中益气加附子一钱,二剂热止食进,仍用

大补元气而安。后因考试不利,怀抱不舒,更兼劳役,饮食日少,形气日衰,吐痰作渴,头

痛恶寒,或热来复去,或不时而动,仍用补中益气数剂,诸症渐愈,元气渐复,乃去附子,

再加肉桂五分,百余剂而愈。

一男子背疮不敛,小便赤涩, 肿发热,口干体倦,脉洪数而无力,用参、 、归、术

、熟地、芎、芍、陈皮、麦门、五味、炙草、肉桂,以补元气,引火归经,脉症益甚,此药力未

能及也;再剂顿退,却去肉桂,又数剂而愈。此症因前失补元气故耳。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属性:人身血气有虚实,疮疡所发有轻重,治疗之法有攻补。元戎云∶若人气血壅盛,荣卫充

满,抑遏不行,腐化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若人饮食少思,精神衰弱,荣卫短涩,

寒搏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丹溪先生云∶肿疡内外皆虚,宜以补接行散为主。大

抵用药之法,如执权衡,当察病势轻重,邪蓄表里,疮毒肿溃,元气虚实。若不详究其因,

率尔投治,实实虚虚,七恶之祸不能免矣,治者审之。

\x治验\x

吴庠盛原博掌后患疔,红丝至腕,恶寒发热,势属表症,与夺命丹一服,红丝顿消;又

用和解之剂,大势已退。彼别服败毒药,发热口干,红丝仍见,脉浮大而虚,此气血受伤而然,

以补中益气汤主之而愈。盖夺命败毒,性尤猛烈,疮邪已散而复用之,是诛伐太过,失《内

一儒者元气素弱,余补其气血,出脓而愈。后因劳役,疮痕作痒,乃别服败毒药一剂,

以致

,灌服而苏。

一男子患疔,服夺命丹,汗不止而疮不痛,热不止而便不利,此汗多亡阳,毒瓦斯盛而真

气伤矣,用参、 、归、术、芍药、防风、五味,二剂诸症悉愈,惟以小便不利为忧。余曰∶汗

出不宜利小便,汗既止,阳气复而自利矣。仍用前药,去防风,加麦门,倍用当归、黄 ,

四剂便行,疮溃而愈。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属性: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若肿赤烦躁,发热引冷,便秘作渴,脉洪数实,是其常

也;虽在严寒之时,必用大苦寒之剂,以泻热毒。若脉细皮寒,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

,手足逆冷,是变常也;虽在盛暑之时,必用大辛温之剂,以助阳气。《内经》曰∶用寒远

寒,用热远热。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必从其症。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属性:东垣先生云∶疮疡热毒深固,呕 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大便秘结,

此毒在脏,宜疏通之。故曰∶疏通其内,以绝其源。又曰∶疮疡及诸病面赤,虽伏火热,不得妄

攻其里,而阳气拂郁,邪气在经,宜发表以去之。故曰∶火郁则发之。凡大便不通,饮食虽

多,肚腹不胀,切不可通。若腹痞胀而不通者,乃直肠干涸也,宜用猪胆汁导之。若肠胃气

虚,血涸而不通者,宜用十全大补汤培补之。若疮症属阳,或因入房伤肾而不通者,宜用前

汤加姜、附回阳,多有得生者。经云∶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溃

疡有此,因气血亏损,肠胃干涸,当大补为善。设若不审虚实,而一于疏利者,鲜有不误。

\x治验\x

舍亲居宾鸥,仲夏患发背,黯肿尺余,皆有小头,如铺黍状四日矣,此真气虚而邪气实

,遂隔蒜灸,服活命饮二剂,其邪顿退;乃纯补其真,又将生脉散以代茶饮,疮邪大退。余因他

往三日,复视之,饮食不入,中央肉死,大便秘结,小便赤浊,余曰∶中央肉死,毒瓦斯盛而

脾气虚也;大便不通,肠虚而不能传送;小便赤浊,脾虚而火下陷;治亦难矣。彼始云∶莫

非间断补药之过。余曰∶然。乃急用六君子加当归、柴胡、升麻,饮食渐进,大便自通;外

用乌金膏,涂中央三寸许,四围红肿渐消,中央黑腐渐去,乃敷当归膏,及地黄丸,与前

药间服,将百剂而愈。

一男子腿患痈,因服克伐,亏损元气,不能成脓,余为托里而溃,大补而敛,但大便结

燥,用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而润,月余仍结。惑于人言,乃服润肠丸,而泻不止。余用补中

益气,送四神丸,数服而止。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属性:疮疡大便泄泻,或因寒凉克伐,脾气亏损;或因脾气虚弱,食不克化;或因脾虚下陷,

不能升举;或因命门火衰,不能生土;或因肾经虚弱,不能禁止;或因脾肾虚寒,不能司职。所

主之法∶若寒凉伤脾,用六君加木香、砂仁,送二神丸。脾虚下陷,用补中益气,送二神丸

。命门火衰,用八味丸料,送四神丸。肾虚不禁,用姜附汤,加吴茱萸、五味。脾肾虚寒,

用参附汤送四神丸。《病机》云∶脉沉而细,身不动作,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

,姜附汤主之。身重,四肢不举者,参附汤主之。仲景先生云∶下利肠鸣,当温之。脉迟紧

,痛未止,当温之。大孔痛,当温之。心痛,当救里,可与理中、附子、四逆辈。《精要》

云∶痈疽呕泻,肾脉虚者,不治。此发《内经》之微旨也。凡此实难治之症,如按前法治之

,多有可生者。

\x治验\x

御医王彭峰之内,年逾四十,背疽不起发,泄泻作呕,食少厥逆,脉息如无,属阳气虚

寒,用大补剂,加附子、姜、桂。不应,再加附子二剂,泻愈甚;更以大附子、姜、桂各三钱,

参、 、归、术各五钱,作一剂,腹内始热,呕泻乃止,手足渐温,脉息遂复;更用大补而

溃,再用托里而敛。十年后,仍患脾胃虚寒殁。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属性:疮疡,小便淋漓频数,或茎中涩者,肾经亏损之恶症也,宜用加减八味丸,以补阴。足

胫逆冷者,宜用八味丸,以补阳。若小便频而黄者,宜用四物汤加麦门、参、术、五味,以滋肺

肾。若小便短而少者,宜用补中益气加山药、麦门、五味,以补脾肺。若热结膀胱而不利者

,宜用五淋散,以清热。若脾气燥而不能化者,宜用黄芩清肺饮,以滋阴。若膀胱阴虚,阳

无以生者,宜用六味丸。若膀胱阳虚,阴无以化者,宜用滋肾丸。肾虚之患,多传此症,非

滋化源不救。若用黄柏、知母,反泻其阳,以速其危。若老人阴痿思色,精内败,茎中痛而

不利者,用加减八味丸加车前、牛膝。不应,更加附子,多有复生者。若精已竭而复耗之,

大小便中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牵痛,以前药加附子,亦有复生者。王太仆云∶无阴

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当滋其化源,苟专用淡渗,复损真阴,乃速其危也。

\x治验\x

职坊王的塘背疽溃后,小便淋漓,或时自遗,作渴引饮,烦热不寐,疮口 赤,时或如

灼,时或便遗。余曰∶此肾虚之恶症,用加减八味丸加麦门,数剂而痊。

太守朱阳山患背疽,漫肿色黯,微痛作渴,疮头数十。左尺洪数,按之无力,此肾虚

之症,

气。喜其未用败毒之药,元气未损,故数日脓出肉腐而愈。

驾部林汝玉冬不衣绵,作渴饮冷,每自喜壮实,晒余衣绵,诊其脉,数大无力。余曰∶

至火

芩、连,加参、术、茯苓,二十余剂,及前丸半斤许,渴减六七,背热亦退。至夏背发一疽

,纯用托里之剂而敛。

封君袁怀雪,背疽发热作渴,脉数无力,用四物加黄柏、知母、玄参、山栀、连翘、五

味、麦门、银花,背疽渐退;又加白芷、参、 ,腐肉尽溃。因停药且劳,热渴仍作,乃以参、

、归、芷、炙草、山药、山茱、茯苓、泽泻、肉桂而愈;又以六味丸及十全大补而敛。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作渴(二十)

属性:疮疡作渴,若 痛发热,便利调和者,上焦热也,用竹叶石膏汤。肿痛发热,大便秘涩

者,五内热也,用四顺清凉饮。 肿痛甚者,热毒蕴结也,用仙方活命饮。漫肿微痛者,气血虚

壅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胃火消烁而津液短少者,用竹叶黄 汤。若因胃气虚而不能生津

液者,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胃气伤而内亡津液者,用七味白术散。若因肾水干涸作渴,或口

黄干硬,小便数而疽生者,尤其恶也。苟能逆知其因,预服加减八味丸、补中益气汤,以

滋化源,可免后患。

<目录>卷一

<篇名>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属性:疮疡出血,因五脏之气亏损,虚火动而错经妄行也,当求其经,审其因而治之。若肝热

而血

,四物、炒连、丹皮、芩、术。脾虚热而不能统血者,四君、炒栀、丹皮。若脾经郁结,用

归脾汤加五味子。脾肺气虚,用补中益气加五味子。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阴火动,用六

味丸加五味子。大凡失血过多,见发热作渴等症,勿论其脉,急用独参汤以补气。经云∶血

生于气。苟非参、 、归、术,甘温等剂,以生心肝之血,决不能愈。若发热脉大者,不治

。凡患血症,皆当以犀角地黄汤为主。

\x治验\x

翰林屠渐山年四十,患湿毒疮疾,误用轻粉之剂,亏损元气,久不能愈。一日将晡之际

,诊之肝脉急洪,数而有力。余曰∶何肝脉之如此。侵晨疮出黯血三四碗,体倦自汗,虽甚可畏

,所喜血黯而脉静。余曰∶此轻粉之热,血受其毒而妄行,轻粉之毒,亦得以泄,邪气去而

真气虚也,当急用独参汤主之。余重其为人,体恤甚笃,但惑于他言不果,致邪气连绵不已

一男子背疮出血,烦躁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此血脱发躁,用当归补血汤,二剂少

愈;又以八珍汤加黄 、山栀,数剂全愈。

一妇人溃后,吐鲜血三碗许,余用独参汤而血止,用四君、熟地、芎、归而疮愈。此血

脱补气,阳生阴长之理也。若用凉血降火沉阴之剂,脾胃生气复伤,不惟血不归源,而死无疑矣。

一老妇手大指患疔,为人针破出鲜血,手背俱肿,半体皆痛,神思昏愦五日矣,用活命

饮,

出毒水;又各一剂,赤肿渐溃;又用托里药而瘥。

南仪部贺朝卿,升山西少参,别时,余见其唇鼻青黑,且时搔背,问其故?曰∶有一小

疮耳。余视之,果疽也,此脾胃败坏,为不治之症。余素与善,悲其途次不便殡殓,遂托其僚友

张东沙辈,强留之,勉与大补,但出紫血,虚极也。或谓毒炽不能为脓,乃服攻毒药一钟,

以致呕逆脉脱,果卒于南都。

佥宪张碧崖腰患疽,醉而入房,脉洪数,两尺更大,余辞不治,将发舟,其子强留,顷

间吐臭血五六碗,余意此肾经虚火,而血妄行,血必从齿缝出,将合肉桂等补肾制火之药,各用

罐别煎熟听用,血止拭齿视之果然。遂合一钟,冷服之,热渴顿止,少顷,温服一钟,脉细

欲说,气息奄奄,得药则脉少复,良久仍脱。其子疑内有脓欲刺之,余曰∶必无。乃以鹅翎

管衽内,果如余言。次日脉脱,脚寒至膝,腹内如冰,急用六君加姜、附,腹始温,脓始溃

,疮口将完。彼因侍者皆爱外家,又患小便不通,此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精内败不出而

然耳,用加减八味丸料加参、 、白术一剂,小便虽愈,疮口不敛而殁。

<目录>卷二

<篇名>论脑疽(一)

属性:脑疽属膀胱经积热,或湿热上涌,或阴虚火炽,或肾水亏损,***消涸。初起肿赤痛甚

,烦渴饮冷,脉洪数而有力,乃湿热上涌,当用黄连消毒散,并隔蒜灸以除湿热。漫肿微痛,渴

不饮冷,脉洪数而无力,乃阴虚火炽,当用六味丸,及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若口舌干燥

,小便频数,或淋漓作痛,及肾水亏损,急用加减八味丸,及前汤,以固根本,引火归经。

若不成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 。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十全大补汤。

若色黯不溃,或溃而不敛,乃***消涸,名曰“脑烁”,为不治。若攻补得宜,亦有可愈。

治者审焉!

\x治验\x

一妇人患前症,口干舌燥,内服清暑,外敷寒凉,色黯不 ,胸中气噎,此因内寒而外

假热也。彼疑素有痰火,不欲温补。余以参、 各五钱,姜、桂各二钱,一剂顿然溃,又用大补

一妇人冬间患此,肿痛热渴,余用清热消毒药,溃之而愈。次年三月,其舌肿大,遍身

发疔如葡萄,不计其数,手足尤多,乃脾胃受毒也。先各刺出黑血,随服夺命丹七粒,出臭汗,

疮热益甚,便秘二日,与大黄、芩、连,各三钱,升麻、白芷、山栀、薄荷、连翘,各二钱

,生甘草一钱,水煎三五沸,服之。大小便出臭血甚多,***稍退,乃磨入犀角汁再服,舌

本及齿缝出臭血,诸毒乃消,更以犀角地黄汤而愈。

<目录>卷二

<篇名>论耳疮(二)

属性:耳疮属手少阳三焦经,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肝经燥火风热,或肾经虚火等因。若

发热

热作痛,属肝经风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若内热口干,属肾经虚火,用加味地黄

丸;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余当随症治之。

\x治验\x

文选姚海山耳根赤肿,寒热作痛,此属三焦风热也。但中气素虚,以补中益气,加山栀

、炒黄芩、牛蒡子,治之而愈。

一儒者因怒,耳内作痛出水,或用祛风之剂,筋挛作痛,肢体如束,此肝火伤血也,

用六味丸料,数服而愈。

举人毛石峰子年二十,耳内出水,或作痛年余矣,脉洪数,左尺益甚,此属肝肾二经虚

热也,用加减八味丸料,一剂而愈。

一男子每入房,耳内或作痒,或出水,常以银簪探入,甚喜阴凉,此属肾经虚热也,用

加减八味丸而愈。

一妇人因怒发热,每经行即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以手按之,痛稍止。怒则胸胁乳房

胀肿,或寒热往来,或小便频数,或小腹胀闷,此皆属肝火血虚也。先用栀子清肝散二剂,又用

加味逍遥散数剂,诸症悉退;又以补中益气加五味而全愈。

一妇人经行后,因怒气劳役,发热寒热,耳内作痛,余以经行为血虚,用八珍汤加柴胡

。怒气为肝火,用加味逍遥散。劳役为气伤,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而愈。

一妇人耳内作痛,或肿 ,寒热发热,面色素青黄,经行则变赤。余以为怒气伤肝,郁

结伤脾。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妇人耳内肿痛,寒热口苦,耳内出水, 连颈项,饮食少思,此肝火甚而伤脾也。用

小柴胡汤加山栀、牡丹皮稍愈,用加味逍遥散,及八珍汤加柴胡、山栀、丹皮,调补肝脾而

一孀妇,或耳内外作痛,或项侧结核,内热晡热,月经不调,唾痰少食,胸膈不利。余

太卿魏庄渠,癸卯仲冬,耳内作痛,左尺洪大而涩。余曰∶此肾水枯竭,不能生肝木,

当滋

明年季春十八日,复请治。昏愦不语,顺耳之分已有脓矣,且卵缩便数,方信余言,求治。

辞不克,用六味丸料一钟,***舒出,

小便十减六七,神思顿醒。余曰∶若砭脓出,庶延数日,

为立嗣之计,否则脓从耳出,死立待矣,或谓不砭可

生者。余因辞归,翌日,果耳内出脓,至二十一日,己未火日而卒。

宪副姜时川,癸卯冬,右手寸口浮数而有痰,口内若有疮然。余曰∶此胃火传于肺也,

,慎起居,以御之。甲辰秋,尺脉洪数而无力。余曰∶此肺金不能生肾水,无根之火上炎也

。宜静调养,滋化源以治之。彼云∶今喉耳不时燥痛,肢体不时发热。果是无根之火,殒无

疑矣。后会刘古峡云∶姜公之病,已如尊料。遂拉同往视,喉果肿溃,脉愈洪大,又误以为

疮毒,而投苦寒之剂。卒于仲冬二十八日,乃药之促其亡也,否则尚能延至仲夏。

<目录>卷二

<篇名>论鬓疽(三)

属性:(男妇同用)

鬓疽∶属肝胆二经怒火,或风热血虚所致。若发热作渴者,用柴胡清肝散。肿 痛甚者

,用仙方活命饮。若大势已退,余毒未散,用参、 、归、术为主,佐以川芎、白芷、金银花,

以速其脓。脓成,仍用参、 之类,托而溃之。若欲其生肌收敛,肾虚者六味丸;血虚者,

四物加参、 ;或血燥,或水不能生木者,用四物汤、六味地黄丸;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

。皆当滋其化源为善。

\x治验\x

侍御朱南皋,患前症。肿痛发热,日晡尤甚,此肝胆二经,血虚火燥也,用四物汤加玄

参、柴胡、桔梗、炙草,治之而愈。又因劳役发热,畏寒,作渴,自汗,用补中益气汤去柴、升

,加五味、麦门、炮姜而瘥。

州守胡廷器年七十,患前症。肿 作痛,头目俱胀,此肾水不足,肝胆火盛而血燥也。

用六味丸料,四剂疮头出水而愈。后因调养失宜,仍肿痛发热喘渴,脉洪大而虚,此脾胃之气伤

也,用补中益气,以补脾胃;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肝肾而痊。

<目录>卷二

<篇名>论瘰(四)

属性:(妇人症见《妇人良方》,小儿症见《保婴粹要》)

夫瘰 之病,属三焦肝、胆二经怒火风热血燥,或肝肾二经精血亏损,虚火内动,或恚

怒气逆

候多生于耳前后项腋间,结聚成核,初觉憎寒恶热,咽项强痛。若寒热 痛者,此肝火风热

而气病也,用小柴胡汤,以清肝火;并服加味四物汤,以养肝血。若寒热既止,而核不消散

者,此肝经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遥散,以清肝火;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若肿高而稍软,面

水淋漓,肌体羸瘦者,必纯补之剂,庶可收敛,否则变为九 。《内经》曰∶陷脉为 ,

留连肉腠。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饼、琥珀膏,以驱散寒邪,补接阳气;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

丸,以滋肾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者。大抵肝胆部分结核,不问大小,其脉左关弦

紧,左尺洪数者,乃肾水不能生肝木,以致肝火燥而筋挛。须用前药,以滋化源,是治其本

也。《外台秘要》云∶肝肾虚热则生 。《病机》云∶瘰 不系膏粱丹毒火热之变,因虚

劳气郁所致。止宜补形气,调经脉,其疮自消散,盖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详脉证、经

络受病之异者,下之则犯经禁、病禁、虚虚之祸,如指诸掌。若脉洪大,元气虚败,为不治

。若面 白为金克木,亦不治。若眼内赤脉贯瞳人,见几条则几年死,使不从本而治,妄用

伐肝之剂,则误矣。盖伐肝则脾土先伤,脾伤则损五脏之源矣。可不慎哉!

\x治验\x

阁老杨石斋子年十七,发热作渴,日晡颊赤,左关赤脉大而浮。此肝肾阴虚,用补阴八

珍汤

主,佐以芍药、熟地、麦门、五味,脓水稠而肌肉生;更服必效散一剂, 毒去而疮口敛

容台张美之善怒,孟春患此,或用伐肝之剂,不愈。余以为肝血不足,用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至季冬而愈。

一儒者愈后,体瘦发热,昼夜无定。此足三阴气血俱虚,用八珍加麦门、五味,二十余

剂;又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及六味丸而愈。

儒者杨泽之,缺盆间结一核。余谓∶此肝火血燥而筋挛,法当滋肾水,生肝血。彼反用

行气化痰,外敷南星、商陆,益大如碗。余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肾水;间用芦荟丸

,以清肝火。年余,元气复而消。

儒者张子容,素善怒,患此久而不愈。疮出鲜血,左关弦洪,重按如无,此肝火动而血

妄行,症属气血俱虚。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用六味丸,以滋肝肾而愈。

一男子颈间结核大溃。一妇人左眉及发际结核。并用栀子清肝散、海藻散坚丸,以清肝

火养肝血益元气而愈。此症亦有大如升斗者,亦治以前药可愈。

陆子温两耳下肿硬,用伐肝软坚之剂益甚。其脉左关弦紧,左尺洪数,此肾水亏损而筋

挛也,当生肺金,滋肾水,则肝得血而筋自舒矣。彼不悟,仍服前药,竟致不起。

<目录>卷二

<篇名>论时毒(五)

属性:夫时毒者,为四时邪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

头,或结核有根,寒热头痛,恍惚不宁,状如伤寒,五七日之间,亦能杀人,治宜精辨之。若脉

浮数者,邪在表也,用葛根牛蒡子汤、解毒升麻汤之类以发之。脉沉涩者,邪在里也,用栀

子仁汤、大黄汤之类以下之。表里俱病者,犀角升麻汤。甚者,砭出恶血,并用通气散,

鼻内取嚏,以泄其毒,十日外自消。若搐药不嚏者,不可治之。如嚏出脓血者,治之必愈。

至七八日之间,大小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黄 散,此病若五日以前,精

神昏乱,咽喉秘塞,语声不出,头面赤肿,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凶荒劳役患之,安里为

主,用普济消毒饮最善。然而此症有阴有阳,有可汗,有可下,若误认为热毒而用药,则谬

\x治验\x

少宰李蒲汀,用发散之药,托损元气,患处不消,体倦恶寒,食少口干,余用益气汤加

桔梗,及托里消毒散,而愈。

秋官陈同野,元气素弱,脉微细而伏,此形病俱虚也。用参、术、芎、归、陈皮、柴胡

、升麻、炙草,以升举阳气;用牛蒡、玄参、连翘、桔梗,以解热毒,二剂肿顿消,而脉亦复矣

。苟以脉微细为属阴,以肿赤为属阳而药之,鲜有不误者。

一妇人溃后,肿赤不消,食少体倦,脓清色白,乃脾肺气虚也。先用六君加桔梗、芎、

归,后用益气汤加桔梗而敛。

春官袁谷虚之妹,表散过度,肿硬不食,脉浮大,按之而短,此真气绝也。辞不治,后

<目录>卷二

<篇名>论腮(六)

属性:腮属足阳明胃经,或外因风热所乘,或内因积热所致。若肿痛寒热者,白芷胃风汤。

内热肿痛者,升麻黄连汤。外肿作痛,内热口干者,犀角升麻汤。内伤寒凉,不能消溃者,补中

益气汤。发热作渴,大便秘结者,加味清凉饮。表里俱解而仍肿痛者,欲作脓也,托里散。

若饮食少思,胃气虚弱也,六君子汤。肢体倦怠,阳气虚弱也,补中益气汤。脓毒既溃,肿

痛不减,热毒未解也,托里消毒散。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人参内托散。发热晡热,阴血

虚也,八珍汤。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十全大补汤。若肿 痛连耳下者,属手足少阳经,

当清肝火。若连颐及耳后者,属足少阴经虚火,当补肾水。患此而有不治者,多泥风热,执

用克伐之药耳。

\x治验\x

地官陈用之,服发散之剂,寒热已退,肿痛不消。此血凝滞而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

而脓

上舍卢懋树,两尺脉数,症属肾经不足,误服消毒之剂,致损元气而不能愈,余用补中

益气、六味丸料,服之而痊。

上舍熊栋卿,颐后患之。脓清体瘦,遗精盗汗,晡热口渴,痰气上涌,久而不愈。脉洪

大,按之微细,属肾经亏损所致。遂用加减八味丸料并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妇人素内热,因怒,耳下至颈,肿痛寒热。此肝胆经火燥而血虚,用柴胡栀子散,而

肿痛消;用加味逍遥散而寒热退;用八珍汤加丹皮而内热止。

<目录>卷二

<篇名>论发背(七)

属性:(男妇同用)

发背属膀胱督脉经,或阴虚火盛,或醇酒浓味,或郁怒房劳所致。若肿赤痛甚,脉洪数

而有力,热毒之症也,为易治。漫肿微痛,色黯作渴,脉洪数而无力,阴虚之症也,为难治。不

痛不肿,或漫肿色黯,脉微细,阳气虚甚也,尤为难治。若肿 作痛,寒热作渴,饮食如常

,此形气病气俱有余也,先用仙方活命饮,后用托里消毒散解之。漫肿微痛,或色不赤,饮

食少思,此形气病气俱不足也,用托里散调补之。不作脓,或脓成不溃,阳气虚也,托里散倍

加肉桂、参、 。脓出而反痛,或脓清稀,气血俱虚也,八珍汤。恶寒形寒,或不收敛,阳

气虚也,十全大补汤。晡热内热,或不收敛,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作呕欲呕,或不收

敛,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食少体倦,或不收敛,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

肉赤而不敛,血热也,四物加山栀、连翘。肉白而不敛,脾虚也,四君加酒炒芍药、木香。

小便频数者,肾阴亏损也,加减八味丸。若初患未发出,而寒热疼痛,作渴饮冷,此邪气内

蕴也,仙方活命饮。口干饮热,漫肿微痛,此元气内虚也,托里消毒散。饮食少思,肢体倦

怠,脾胃虚弱也,六君子汤;如未应,加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气盛,真气虚,而不能发

出也,在于旬余之间见之。若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不腐溃,用托里散;如不应,急温补

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气虚而不能腐溃也,在于二旬之间见之。若已腐溃,用托里以生肌;

如不应,急温补脾胃。其有死者,乃脾气虚而不能收敛也,在于月余见之。此三证,虽不见于

经籍,余尝治而历验者。

\x治验\x

都宪周弘冈,背患疽,肿而不溃,脉大而浮,此阳气虚弱,而邪气壅滞也。用托里散,

倍用

愈。若以为热毒,而用寒药,则误矣。

太仆王的塘,初起因大劳,又用十宣散之类,加烦渴内热,脉大无力。此阳气自伤,不

能升举,下陷于阴分,而为内热也。余以补中益气,加酒炒芍药、麦门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上舍张克恭患此,内服外敷皆寒凉败毒,遍身作痛,欲呕少食,晡热内热,恶寒畏寒。

余曰∶遍身作痛,荣卫虚而不能营于肉里也。欲呕少食,脾胃虚寒,而不能消化饮食也。内热晡

热,阴血内虚,而阳气陷于阴分也。恶寒畏寒,阳气虚弱,而不能卫于肌肤也。此皆由脾胃

之气不足所致。遂用补中益气汤,诸症渐退;更以十全大补汤,腐肉渐溃;又用六君子汤,

加芎、归,肌肉顿生而愈。

府庠鼓碧溪患腰疽,服寒凉败毒之药,色黯不痛,疮头如铺黍,背重不能安寝,耳聩目

白,面色无神,小便频涩,作渴迷闷,气粗短促,脉浮数,重按如无。余先用滋肾水之药一剂,

少顷便利渴止,背即轻爽;乃砭去瘀血,以艾半斤许,明灸患处;外敷乌金膏,内服参、

、归、术、肉桂等药。至数剂,元气稍复。自疑肉桂辛热,一日不用,手足并冷,大便不禁

。仍加肉桂及补骨脂二钱,肉豆蔻一钱,大便如常,其肉渐溃;更用当归膏以生肌肉,八珍

汤以补气血而愈。

儒者周雨峰,怀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脉弦洪,脾脉浮大,按之微细。以补中益气汤加

桔梗、贝母,少用金银花、白芷,二剂肝脉顿退,脾脉顿复。乃以活命饮二剂,脓溃肿消,肝脉

仍弦,此毒虽去,而胃气复伤,仍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而愈。

上舍蔡东之患此,余用托里之药而溃,疮口尚未全敛,时值仲冬,兼咳嗽。余曰∶疮口

未敛,脾气虚也。咳嗽不止,肺气虚也。法当补其母。一日与其同宴,见忌羊肉。余曰∶补可以

去弱,人参、羊肉之类是也,最宜食之。遂每日不撤,旬余而疮敛,嗽亦顿愈矣。

宪副屠九峰,孟春患此,色黯漫肿,作渴便数,尺脉洪数。此肾水干涸,当没于火旺之

际。不信,更用苦寒之药,复伤元气,以促其殁。

京兆柴黼庵仲夏患之,色黯微肿,发

下载阅读全文

上一篇:中本起经--

下一篇:213-杂病心法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