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药师经疏
药师经疏
性三主□□□□□□五问答分别。第一释名。言净土者。净谓□□□□地谓诸净人所居□故名为净土。或出即净故名净土。然此净□有其二种。一者色净所居宫殿众妙七宝所严饰故。二功德净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心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大门。如是等德不可具说。今此净土具说两法以为净土。第二出体。有其二义。一种数差别。二依种出体。言种数者。如成唯识净土差别有其四种。一法体性土。谓二空理是诸法性法性即土名法性土。二自受用土。谓遍法界七宝妙色及诸功德为受用土。三他用土。谓诸如来为十地上诸菩萨众所现色等。四变化土。谓诸如来为化地前所变净土。若广分别如成唯识第十。及佛地论第七卷说。言出体者。法性净土法数门中真如为体。三科出体非蕴所摄处界门中法处法界以为自性。唯是意识所缘境故。或可通六种无为为性。五种无为皆依真如假建立故。自受用土。百法门中六十法以为体性。所谓眼等八种净识相应二十一心所有法。谓五遍行五各别境及善十一十一种色及二十种不相应法。除异生性及不和合无想定天六种无为。然六无为有其二种。一依法性建立六种法性五□。二净八识所摄六种六种皆是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及变化土。乃法出体应知亦尔。而差别者自受用土真实功德为体。余之二土皆是变化。三科出体。若妙色土即用色蕴少色香味触四处四界一分为性。通摄功德为净者。即用五蕴及十二处十八界法以为体性。如理应思。第三主众差别者。如成唯识第十卷说。佛有四种。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当功德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处故此自性身。依自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拣唯有其主而无眷属。二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此身还依自受用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自受用身常依此土。亦唯有佛无诸徒众。唯佛自利善所生故。三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他受用土以此为主。十地菩萨以为眷属。四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此化净土以化身佛以为其主。菩萨二乘及诸异生以为眷属。第四形量大小者。一自性身土。离色相故不可说有形量大小而随相说无量无边故。成唯识第十卷云。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二自受用身及其净土形量无边。无边善根之所生故。是故经云。圆圆无际其量难测。三他受用身。及其净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身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前后改转。若变化身依变化土。或依秽土。随其根机大小不定。五问答分别。问异生二乘生净土不。若言生者如何摄大乘云。若称佛名生净土者是别时意。又解深密及瑜伽论问。何等人不生净土。答异生二乘若言不生者。如阿弥陀等经说。若一日乃至七日。心不乱者即生净土。解云。此义极难。西国诸师两说不同。一云。异生及二乘不生净土故。摄大乘云。生净土者约别时意。由此念佛有初因缘数数修习。乃至十地方得生彼故。诸经说生净土者。约别时说。又深密说。二乘异生不生净土。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一云净土有其四种。法性净土是真如故不可说言。生与不生绝诸相故。自受用土。唯佛与佛乃得生彼。他受用者唯是十地菩萨生处。其变化土异生二乘地前菩萨。皆能往生。而摄大乘及瑜伽论说不生者。约他受用说不说化土。问极乐国土四种土中何土所摄。解云。西方自有两释。一云。他受用身。有分限故。一云。极乐有其二种。一他受用。唯是地上菩萨生处二变化土。即是已生地前菩萨皆得往生。
经。于其国中至正法之藏 四明持法有二。菩萨摩诃萨者菩萨如前。释摩诃萨者。翻为大觉士。佛地第二云。菩萨有三大士名摩诃萨。一者数大以无量故。二者德大谓住大乘游大乘等。三者业大谓息众生诸苦恼故。利乐有情。是菩萨业。由斯三义名摩诃萨。一名日光。二名月光者。宋本云。一名日耀。二名月净。唐本云。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国中尊胜上首。犹如□土慈氏妙吉祥等。
经。是故至彼佛国土 五劝物愿生。言信心者。杂集第一云。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乐。欲所依为业。谓于实有体起忍可行信。于实有德起清净行信。于实有能起希望行信。谓我有力能得能成。云何善男子善女人 照明菩萨方便经说能化恶有善上下无怨。无彼无此名善男子。若能慈念养育群生如母养子。贞洁远色无男女相名善女人。
经。尔时至不欲分施 第四答闻。经除障文分为五。一治多贪。二治破戒。三治妒忌。四治离隙。五治不定。就初文中文分为六。一他求吝惜。二不济亲因。三乘业受生。四闻名往救。五咸蒙愿遂。六好惠无疲。就初文中文分为二分。一辨贪痴。二辨嗔恚。此则初也。不识善恶者是总多贪无厌者贪是欲于他财惜是吝于己物。四分律说。有一比丘。池边习定池龙敬德以身绕之。比丘心恶欲令龙去。方便说偈。从索珠云。光耀摩尼宝璎珞庄严身。若能施我者是名为善亲。池龙悭惜说偈答云。我爱摩尼宝过汝比丘身。我终不施汝任汝不相亲。佛因此事复说偈云。多贪人所恶数乞朋友乖比丘乞龙珠一去不复回故知贪惜能舍亲友故。天请问经云。悭贪舍亲友即其义也。又由护惜不行惠施。又由贪故。唯欲他财所生之处。贫穷之少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善知识无亲友人。又花严论第四卷云。贤圣作是说贪嫉最苦器。见于乞求者其心则恼浊。恼浊刹那中则能作鄙漏愚痴悭不施以种贫穷本。又贪者杂集第一云。谓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不知布施者不识行善因。及施果报者不识行善。因能感善果。愚痴无智者显前不识善恶。以愚痴无智故不识善恶。杂集论云。愚痴即是无明。无明者三界无智为体。杂染生起不依为业。阙于信根者。显前不知布施。及施果报不信者。杂集云。谓愚分于诸善法心不忍信以不清净心不希望为体。懈怠所依为业。聚财护惜不欲分施者显前多贪无厌。
经。此等众生至如割身肉 二辩嗔恚设不获已而行施时。谓诸有力强逼令施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经。复有无量至及余乞人 二不济亲姻悭者。杂集云。耽著利养于资生具贪以一分以吝为体。不舍所依为业。不舍者由悭吝故非所用。具亦恒积聚。谓自身不受用。不济亲属及来乞者。
经。此等众生至畜生道 三乘业受生 问人间命终生饿鬼道者有何相貌。答大威德陀罗尼经第二卷云。其人临终有十种相。一转舌向上及舐下唇。二身体热恼求欲得水。三论说饮食而但口张。四眼目青色如孔雀顶。五瞳人干燥。六故粪失尿。七右脚先冷。八口言烧我。九右手作拳。十如是悭贪诸遍患故。不舍施故而取命终生饿鬼道中。问生畜生道有何相貌。答彼经中说有五种相。一于妻子所爱心所牵。二手足指等悉皆卷缩。三腹上行出。四作白羊鸣。五口中沫出。临命终时。此五相现。当知决定生畜生道 问造何业故生二趣中。答以悭贪故生饿鬼中。以愚痴故生畜生中 问何故不生地狱中。答不起重嗔损恼他故不生地狱中。
经。由昔人间至暂得现前 四闻名往救。谓昔在人间曾得暂闻药师佛号。后遇恶友造无施业。虽生恶趣由同佛名种子力故。还得忆念药师如来。
经。即于至人道 五咸蒙愿遂由念佛力故便舍恶趣生天人中 问暂念佛名有何胜利乃拔如是鬼畜重殃。答那先比丘经说。如人在世百年为恶。临命终时闻佛名者。如放小石水中即没。若持大石置于船上即浮不没。虽一生作恶。以一时中闻佛名故尚不受苦。况当专念更复受彼饿鬼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