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篇名>本草蒙筌
书名:本草蒙筌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目录>总论
<篇名>出产择地土
内容: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
一方地土出方药也。摄生之
士,宁几求真,多惮远路艰难,惟采近产充代。殊不知一种之药,远
者,亦有不可代用者。可代
者,以功力缓紧略殊,倘倍加犹足去病
。不可代者,因气味纯驳大异,若妄饵反致损人。故《本经》谓参、耆虽种异治同,而芎、
归则殊种各治足征矣。他如齐州半夏,华阴细辛,银夏柴胡,甘肃枸杞;茅山玄胡索、苍术
,怀庆干山药、地黄;歙白术,绵黄耆,上党参,交趾桂。每擅名因地,故以地冠名。地胜
药灵,视斯益信。又宜山谷者,难混家园所栽,芍药、牡丹皮为然;或宜家园者,勿杂山谷
自产,菊花、桑根皮是尔。云在泽取滋润,泽傍匪止泽兰叶也;云在石求清洁,石上岂特石
菖蒲乎?东壁土及各样土至微,用亦据理;千里水并诸般水极广,烹必合宜。总不悖于《图
经》,才有益于药剂。《书》曰∶慎厥始,图厥终。此之谓夫。
<目录>总论
<篇名>收采按时月
内容:草木根梢,收采惟宜秋末、春初。春初则津润始萌,未充枝叶;秋末则气汁下降,悉归
本根。今即事验之。春宁宜
早,秋宁宜迟,尤尽善也。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
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
采新生力倍。入药诚妙,治病方灵。其诸玉、石、禽、兽、虫鱼,或取无时,或收按节,亦
有深义。匪为虚文,并各遵
依,毋恣
孟浪。
<目录>总论
<篇名>藏留防耗坏
内容:凡药藏贮,宜常提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
当春夏多雨水浸淫,临夜晚
或鼠虫吃耗。心力弗惮,岁月堪延。见雨久着火频烘,遇晴明向日旋曝。粗糙悬架上,细腻
贮坛中。人参须和细辛,冰
片必同灯草。(《本经》云∶和糯米炭相思子同藏,亦不耗蚀。)麝香宜蛇皮裹,硼砂共绿豆
收。生姜择老砂藏,山药候干
灰窖。沉香、真檀香甚烈,包纸须重;茧水、腊雪水至灵,埋阱宜久。类推隅反,不在悉陈。
庶分两不致耗轻,抑气味
尽得完具。辛烈者免走泄,甘美者无蛀伤。陈者新鲜,润者干燥。用斯主治,何虑不灵。
<目录>总论
<篇名>贸易辨假真
内容:医药贸易,多在市家。辨认未精,差错难免。谚云∶卖药者两只眼,用药者一只眼,服
药者全无眼,非虚语也。许
多欺罔,略举数端。钟乳令白醋煎,细辛使直水渍,当归酒洒取润,枸杞蜜伴为甜,螵蛸胶
于桑枝,蜈蚣朱其足赤。此
将歹作好,仍以假乱真。荠 指人参,木
香捣,荔枝搀,霍香采,茄
叶杂。研石膏和轻粉,收苦薏当菊花。姜黄言郁金,土当称独滑。小半夏煮黄为玄胡索,嫩
松梢盐润为肉苁蓉。(金莲草
根盐润亦能假充。)草豆蔻将草仁充,南木香以西呆抵。煮鸡子及鲭鱼枕造琥珀,熬广胶入
荞麦面(炒黑)作阿胶。枇杷
蕊代款冬,驴脚骨捏虎骨。松脂搅麒麟竭,番硝插龙脑香。桑根白皮,株干者岂真;牡丹根
皮,枝梗者安是。如斯之类,
巧诈百般。明者竟叱其非,庸下甘受其侮。本资却病,反致杀人。虽上天责报于冥冥中,然
仓卒不能察实,或误归咎于
用药者之错,亦常有也。此诚大关紧要,非比小节寻常。务考究精详,辩认的实,修
庶免乖违。
<目录>总论
<篇名>咀片分根梢
内容:古人口咬碎,故称 咀。今以刀代之,惟凭锉用。犹曰咀片,不忘本源。诸药锉时,须
要得
法。或微水渗,或略火烘。湿者候干,坚者待润,才无碎末,片片薄匀。状与花瓣相侔,合
成方剂起眼。仍忌锉多留久,恐走气味不灵。旋锉应人,速能求效。根梢各治,尤勿混淆。
生苗向上者为根,气脉行上;入土垂下者为梢,气脉下行。中截为身,气脉中守。上焦病者
用根;中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盖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
<目录>总论
<篇名>制造资水火
内容: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有 、有炮、有炙、
有
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
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二者。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
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
,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
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大概具陈,初学熟玩。
<目录>总论
<篇名>治疗用气味
内容:治疗贵方药合宜,方药在气味善用。气者,天也。气有四∶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天之
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
地也。味有六∶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有使气
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
者,有先使气后使味者,有先使味后使气者,不可一例而拘。有一药两味,或三味者;有一
药一气,或二气者。热者多,
寒者少,寒不为之寒;寒者多,热者少,热不为之热。或寒热各半而成温,或温多而成热,
或凉多而成寒,不可一途而
取。又或寒热各半,昼服之,则从热之属而升;夜服之,则从寒之属而降。至于晴日则从热,
阴雨则从寒。所从求类,
变化犹不一也。仍升而使之降,须其抑也;沉
甘缓也,其行之也上。苦泻
也,其行之也下。
酸收也,其性缩。咸软也,其性舒。上下、舒缩、横直之不同如此,合而用之,其相应也。
正犹鼓掌成声,沃水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间也。有志活人者,宜于是而取法。
<目录>总论
<篇名>药剂别君臣
内容:诸药合成方剂,分两各有重轻。重者主病以为君,轻者为臣而佐助。立方之法,仿此才
灵。
往往明医,不逾矩度。如解利伤风,风宜辛散,则以防风味辛者为君,白术、甘草为佐;若
解利伤寒,寒宜甘发,又以甘草味甘者为主,防风、白术为臣。 疟寒热往来,君柴胡、葛
根,而佐陈皮、白术;血痢腹痛不已,君芍药、甘草,而佐当归、木香。大便泻频,茯苓、
炒白术为主,芍药、甘草佐之;下焦湿盛,防己、草龙胆为主,苍术、黄 佐之。眼暴赤肿
,黄芩、黄连君也,佐以防风、当归;小便不利,黄 、知母君也,佐以茯苓、泽泻。诸疮
疹金银花为主,多热佐栀子、连翘,多湿佐防风、苍术;诸咳嗽五味子为主,有痰佐陈皮、
半夏,有喘佐紫菀、阿胶。如是多般,难悉援引,惟陈大要,余可例推。又况本草各条,亦
以君臣例载。各虽无异,义实不同。彼则以养命之药为君,养性之药为臣,治病之药为使。
优劣匀分,万世之定规也;此则以主病之药为君,佐君之药为臣,应臣之药为使。重轻互举
,一时之权宜也。万世定规者,虽前圣复起,犹述旧弗违;一时权宜者,固后学当宗,贵通
变无泥。医家活法,观此可知。
<目录>总论
<篇名>四气
内容:凡称气者,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是药之性。且如鹅条中云∶白鹅脂性冷,不可言
其气
冷也。况自有药性,论其四气,则是香臭腥臊,故不可以寒热温凉配之。如蒜、阿魏、鲍鱼
、汗袜,则其气臭;鸡、鱼、鸭、蛇,则其气腥;狐狸肾、白马茎、近阴处、人中白,则其
气臊;沉、檀、脑、麝,则其气香。如此方可以气言之。其古本序例中,并各条内气字,恐
或后世误书,当改为性字,于义方允,仍寒热温凉四性。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此四者,如
辛之属,则有硝石、石膏、干姜、桂、附、半夏、细辛、薄荷、荆芥之类;甘之属,则有滑
石、凝水石、饧饴、酒、枣、参、耆、甘草、干葛、粳米之类;苦之属,则有大黄、枳实、
浓朴、酒、糯米、白术、麻黄、竹茹、栀子之类;咸之属,则有泽泻、犀角、阳起石、皂荚
、文蛤、白华、水蛭、牡蛎之类;酸之属,则有商陆、苦酒、硫黄、乌梅、五味子、木瓜、
芍药之类。此虽不足以尽举,大抵五味之中,皆有四者也。
<目录>总论
<篇名>五味
内容:天地既判,生万物者惟五气耳!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不可穷已。故
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
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可用
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
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中气所生,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
故苦可以养气;脉软则和,
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
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软,
收之而后可散。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病矣。治疾者,不通乎此,
而能已人之疾者,吾未之
信焉。
<目录>总论
<篇名>七情
内容:有单行者,不与诸药共剂,而独能攻补也,如方书所载独参汤、独桔汤之类是尔。有相
须者
,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有相使者,能为使卒,引达诸经也。此二者不必同类,如和羹调
食,鱼肉、葱豉各有宜,合共相宜发足尔。有相恶者,彼有毒而我恶之也。有相畏者,我有
能而彼畏之也。此二者不深为害,盖我虽恶彼,彼无忿心,彼之畏我,我能制伏。如牛黄恶
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黄耆畏防风,而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之类是尔。有相反者,两相
仇隙,必不可使和合也。如画家用雌黄胡粉相近便自黯,妒粉得雌则黑黄,雌得粉亦变之类
是尔。有相杀者,中彼药毒,用此即能杀除也。如中蛇虺毒,必用雄黄;中雄黄毒,必用防
己之类是尔。凡此七情共剂可否,一览即了然也。或云药有五味,以通五脏。肝藏魂而有怒
,一也;肺藏魄而有忧,二也;心藏神而有喜,三也;脾藏意与智而有思,五也;肾藏精与
志而有恐,七也。五味以治五脏,通有七情也。
<目录>总论
<篇名>七方
内容:大;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
其用有二∶一则病有兼证,邪气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之,宜此大方之类是也。二则治肾、
肝在下而远者,宜分两多而顿服之是也。
小∶君一、臣二、佐四,制之小也。
其用有二∶一则病无兼证,邪气专一,不可以多味治之,宜此小方之类是也。二则治心、肺
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少而频服之是也。
缓∶治主当缓,补上治上,制以缓。凡表里汗下,皆有所当缓。缓则气味薄,薄者则频
而
少服也。
其用有五∶有甘以缓之为缓方者,盖糖、蜜、枣、葵、甘草之类,取其恋膈故也。有丸
以缓之为缓方者,盖丸比汤、
散药力行迟故也。有品味群众之缓方者,盖药味众多,各不能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
者,盖药无毒,则攻自缓也。
有气味薄之缓方者,盖气药味薄,则
急∶治客当急,补下治下,制以急。凡表里汗下,皆有所当急,急则气味浓,浓者则顿
而多服也。
其用有四∶有热盛攻下之急方者,谓热燥、前后闭结、谵忘狂越,宜急攻下之类是也。
有风淫疏涤之急方者,谓中
风口噤不省人事,宜急疏涤之类是也。有药毒治病之急方者,盖药有毒,攻击自速,服后上
涌下泻,夺其病之大势者是
也。有气味浓之急方者,盖药气味浓,则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近者奇之,下者奇之。凡阳分者,皆为之奇也。
其用有二∶有药味单行之奇方者,谓独参汤之类是也。有病近宜用奇方者,谓君一、臣二,
君二、臣三。数合于阳也,故宜下之,不宜汗也。(王安导曰∶奇方力寡而微,凡下宜奇者,
谓下本易行,故宜之。偶则药毒,内攻太过也。)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远者偶之,汗者偶之。凡在阴分者,皆为之偶也。
其用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者,谓沉附汤之类是也。有两方相合之偶方者,谓胃苓汤
之类
是也。有病远而宜用偶方者,谓君二、臣四,君四、臣六。数合于阴也,故宜汗之,不宜下
也。(王安导曰∶偶方力齐而大,凡汗宜偶者,谓汗或难出,故宜之。奇则药气外发,不足
也。)
奇与偶有味之奇偶,有数之奇偶,并当察之,则不失其寒温矣。
天之阳分为奇,假令升麻汤,升而不降也,亦谓之奇,以其在天之分也。
汗从九地之下,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无以至地,非温无以至天,故用苦温之剂,从九地之
下,发至九天之上,故为之偶。
地之阴分为偶,假令调胃承气汤,降而不升也,亦谓之偶,以其在地之分也。
下从九天之上,假令自天而降地,非辛无以至天,非凉无以至地,故用辛凉之剂,从九
天之
上,引至地之下,故为之奇。
复∶奇之不去,复以偶;偶之不去,复以奇,故曰复。复者,再也,重也。洁
古云∶十补一泻,数泻一补,所以使不失通塞之道也。
其用有二∶有二、三方相合之为复方者,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之类是也。有分两匀同之为
复方
者,如胃风汤,各等分之类是也。又曰重复之复,二三方相合而用也。反复之复,谓奇之不
去,则偶之是也。
<目录>总论
<篇名>十剂
内容:宣∶可去壅,姜、橘之属是也。故郁壅不散,宜宣剂以散之。有积痰上壅,有积瘀上壅,
有
积食上壅,有积饮上壅。(宣,涌吐之剂也。经曰∶高者因而越之。又曰∶木郁则达之。以
病在上,而涌吐之也。若瓜蒂散、姜盐汤、人参芦、藜芦之属。)
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故留滞不行,宜通剂以行之。(此中有发汗证。)痹
留也
(通,疏通之剂也。如小便滞而不通,宜通草、琥珀、海金砂之属。月经滞而不通,红花、
桃仁、五灵脂之属。凡诸通
窍亦然。)
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鹿肉亦可。)故羸弱不足,宜补剂以扶之。有气弱,
有血弱、有气血俱弱。(补,
滋补之剂也。不足为虚,经云∶虚则补之。如气虚用四君子汤,
血虚用四物,气、血俱虚用八珍、十全大补之属。又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盖药味酸、
苦、甘、辛、咸各补其脏,故此为云。虽然善摄生者,使病去而进以五谷,此尤得补之要也
。)
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故闭结有余,宜泻剂以下之。有闭在表,有闭在里,
有
也。有余为实,经曰∶实则泻之,实则散之。如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之属。)
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故涩则气着,宜滑剂以利之。有经涩,有小便
涩,有大便涩。(滑,滑利之
剂也。《周礼》曰∶滑以养窍。如大便结燥、小便淋涩,用火麻仁
之属。)
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故滑则气脱,宜涩剂以收之。前脱者遗尿,后脱者
遗屎
。阳脱者自汗,阴脱者失精失血。(涩,收敛之剂也。如大便频泻,宜肉豆蔻、诃子之属。
小水勤通,宜桑螵蛸、益智之属,冷汗不禁,宜黄耆、麻黄根之属。精遗不固,宜龙骨、
牡蛎之属。血崩不止,宜地榆、阿胶之属。
燥∶可去湿,桑根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绿豆亦可。)故湿则为重,宜燥剂以除之。
有湿
在上,有湿在中,有湿在下,有湿在经,有湿在皮,有湿在里。(燥,除湿之剂也。如夹食
致泻,停饮成痰,宜白术、苍术、茯苓、半夏之属。肢体浮肿,胸腹胀满,宜桑白皮、大
腹皮、赤小豆之属。又沉寒痼冷,吐利腥秽,宜高良姜、附子、川椒之属。非积寒冷之症
,不可用也。
湿∶可去枯,紫石英、白石英之属是也。故枯则为燥,宜湿剂以润之。有减气而枯,有
减血
而枯。(湿,润燥之剂也。与滑虽类,略有不同。经曰∶辛以润之,盖辛能散气,能化液故
也。若夫硝石性虽咸,本属真阴之水,诚润燥之要药。人有枯涸皴竭之病,匪独金化为然,
亦有火化乘之,非湿剂莫能愈也。
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故怯则气浮,宜重剂以镇之。神志失守,惊悸不宁。
(重,镇固之剂也。如小儿
急惊,心神昏冒,宜金银箔、朱砂丸之属。伤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宜赤石脂、
禹余粮汤之属。
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故实而气蕴,宜轻剂以扬之。腠理闭闷,噎塞中蕴。
(轻,散扬之剂也。如寒邪
客于皮肤,头疼身热无汗,宜麻黄汤、升麻葛根汤之属。)
<目录>总论
<篇名>五用
内容:汤∶煎成清液也。补须要熟,利不嫌生。并生较定水数,煎蚀多寡之不同耳。去暴病用
之,
取其易升、易散、易行经络。故曰∶汤者,荡也。
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
,加蜜煎。止痛,加醋煎。凡诸补汤,渣滓两剂并合,加原水数复煎,待熟饮之,亦敌一剂
新药。其发表、攻里二者,惟煎头药取效,不必煎渣也,从缓从急之不同故尔。
膏∶熬成稠膏也。药分两须多,水煎熬宜久。渣滓复煎数次,绞聚浓汁,以熬成尔。去
久病用之,取其如饴,力大
滋补胶固,故曰∶膏者,胶也。
可服之膏,或水、或酒随熬,滓犹酒煮饮之。可摩之膏、或油、或醋随熬,滓宜捣敷患
处。此盖兼尽药力也。
散∶研成细末也。宜旋制合,不堪久留,恐走泄气味,服之无效尔。去急病用之,不循
经络,只去胃中及脏腑之积,
故曰∶散者,散也。
气味浓者,白汤调服。气味薄者,煎熟和滓服。
丸∶作成圆粒也。治下焦疾者,如梧桐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
米粒大。因病不能速去,取
其舒缓,逐旋成功,故曰∶丸者,缓也。
用水丸者,或蒸饼作稀糊丸者,取至易化,而治上焦也。用稠面糊丸者,或饭糊丸者,
取略迟化,能达中焦也。或
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犯半夏、南星。欲去湿痰者,以生姜自然汁作稀糊为丸,亦
取其易化也。神曲糊丸者,
取其消食。山药糊丸者,取其止涩。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蜡丸者,取其难化,
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
备,直过膈而作效也。
渍酒;渍煮酒药也。药须细锉,绢袋盛之,入酒罐密封。如常法煮熟,地埋日久,气烈
味浓。蚤晚频吞,经络速达。
或攻或补,并着奇功。滓漉出曝干,微捣末别渍。力虽稍缓,服
弃。补虚损证,宜少饮旋取
效;攻风湿证,宜多饮速取效。
<目录>总论
<篇名>修合条例
内容:古人方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云一升,即今之大白盏也。云两铢者,六铢为一分,
即今
二钱半。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即今之二两。云一两,即今之六钱半。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
取不
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如***子者,准三
细麻
也。如胡豆者,即今之青斑豆也,以二***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如大豆者,以二
小豆准之。如梧桐子者,以二大豆准之。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
此为
准。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
凡汤中用芒硝、饴糖、阿胶,须候汤熟,绞净清汁,方纳于内,再上火两三沸,烊尽乃
服。
凡汤中加酒、醋、童便、竹沥、姜汁,亦候汤熟,绞汁盏内,加入便服。
凡汤中用沉香、木香、乳香、没药,一切香窜药味,须研细末,待汤熟,先倾汁小盏内
调服
讫,然后尽饮。
凡丸散药亦先咀细片曝燥,才依方派轻重。称净分两和匀,共磨研细末。其天门冬、地
黄辈
,湿润难干者,冬春略增蚀数,捣膏搀入。夏秋亦同。众药曝燥磨之。
凡筛丸药末,用重密绢令细。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其丸药中,有各研磨者,虽已筛
细,
和诸药末,又必重复筛过,庶色理和同为佳。
凡丸药用蜜,每药末一斤,则用蜜十二两。文火煎炼,掠去沸沫,令色焦黄,滴水成珠
为度
,再加清水四两和匀。如此丸成,庶可爆干,经久不烂。
凡药末入蜜和匀,须令力士于石舂内杵捣千百,自然软熟,容易丸成。不然,或散或粘,
在
手弗妙。一应作糊合者,亦仿此式勿违。
凡通大便丸药,或有巴豆,或加硝、黄丸成者,必用川蜡熔化为衣,取其过膈不化,能
达
下焦,脾胃免伤,诚为良法。倘人体气壮实,毋以此拘。
凡丸药,或用朱砂末、或用金银箔为衣饰者,必须丸成乘湿粘上。
<目录>总论
<篇名>服饵先后
内容:凡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
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在上者,不厌频而少;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
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目录>总论
<篇名>各经主治引使
内容:治寒∶肝(气,吴茱萸。血,当归。)心(气,桂心。血同。)脾(气,吴茱萸。血同。)
肺(气,麻黄。血,
干姜。)肾(气,细辛。血,附子。)胆(气,生姜。血,芎 。)大肠(气,白芷。血,秦
艽。)小肠(气,茴香。
血,玄胡。)三焦(气,黑附子。血,芎 。)膀胱(气,麻黄。血,桂枝。)包络(气,附
子。血,芎 。)
治热∶肝(气,柴胡。血,黄芩。)心(气,麦门冬。血,黄连。)脾(气,白芍药。血,
石膏。血,栀子。)肾(气,玄参。血,黄 。)胆(气,连翘。血,柴胡。)胃(气,葛根。
血,大黄。)三焦
(气,连翘。血,地骨皮。)膀胱(气,滑石。血
小肠(气,赤茯苓。血,
木通。)包络(气,麦
治劳∶肝(当归、柴胡。)心(生地黄、黄连。)脾(白芍药、木瓜。)
瘵热∶肺(桑白皮、石膏。)肾(生地黄、知母。)胆(柴胡、栝蒌。)胃(石膏、硝。)
三焦(石膏、竹叶。)膀胱(滑石、泽泻。)大肠(大黄、硝。)小肠(赤茯苓、木通。)
治风∶肝(芎 。)心(细辛。)脾(升麻。)肺(防风。)肾(独滑。)胃(升麻。)三焦
(黄耆。)膀
胱(羌滑。)大肠(白芷。)小肠( 本。)包络(芎 。)
治湿∶肝(白术。)心(黄连)。脾(白术。)肺(桑白皮。)肾(泽泻。)胃(白术。)
焦(陈皮。)膀胱
(茵陈。)大肠(秦艽。)小肠(车前。)包络(茗。)
治燥∶肝(当归。)心(麦门冬。)脾(麻仁。)肺(杏仁。)肾(柏子仁。)三焦(山药
膀胱(茴香。)大
肠(硝石。)小肠(茴香。)包络(桃仁。)
<目录>总论
<篇名>用药法象
内容:形 金木水火土 真假 轻枯虚薄缓浅假,宜治上。
色 青赤黄白黑 深浅 重润实浓急深真,宜治下。
性 寒湿温凉平 急缓 其中平者宜治中,余随脏。
味 辛酸咸苦甘 浓薄 腑所宜处。
体 虚实轻重平 枯润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人参
内容:\r潞州人参\pj15.bmp\r
\r威胜军人参\pj16.bmp\r
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也,阳中微阴。无毒。东北境域有,阴湿山
谷生。(详载下文。)《高丽(国名)志》赞云∶三桠五叶,(初生小者,一桠五叶,年久渐生
三桠叶,并生于桠之端也。)背阳向阴;欲来求我, (音假)树相寻。(其树类梧桐,大叶
蔽日阴浓,故多生树底。)种类略殊,形色弗一。\x紫团参\x紫大稍扁,出潞州紫团山;(属
山西。)\x白条参\x(俗呼
羊角参。)白坚且圆,出边外百济国。(今臣属高丽。)\x黄参\x生辽东(边戌地名。)上党,
(古郡名,在冀州西南。)黄
润有须梢纤长。\x高丽参\x(俗呼鞑参。)近紫体虚,\x新罗\x(国名)\x参\x亚黄味薄。
并堪生治,须别粗良。独黄
参功效易臻,人衔走气息自若。(《唐本注》云∶凡试上党参,令一人衔之,一人不衔,同走
二里许,不衔者必喘,衔者
气息自若。此为异也。)肖人形神具,(如人形双手足者,神力具全,最为难得,而人参之名,
亦因相类着也。)类鸡腿力
洪。(雷公云∶凡使大块,类鸡腿者良。)轻匏取春间,因汁升萌芽抽梗∶(春参无力,虽
一两,不如秋参一钱。)重实
采秋后,得汁降结晕成胶。布金井玉阑,入方剂极品。和细辛留久不蛀,(每参一斤和细辛
一两,封固磁罐中,永不蛀坏。)
去芦梗咀薄才煎。反藜芦,
人宜少投。(丹溪云∶肥白气
虚,苍黑气实,然考医案中证虚色苍黑者,亦每多用。此云其常,犹当应其变也。)健脉理
中,生津止渴。开心益志,明
目轻身。却惊悸,除梦邪,消胸胁逆满;养精神,安魂魄,苏心腹鼓疼。肠胃积冷温平,霍
乱吐泻止息。定喘嗽,通畅
血脉,泻阴火。(阴虚生内热尔。一说∶阳气下陷阴分,而生热也。丹溪言∶补阴火者,非
补助火邪。正谓虚火可补,
火反治,补中有泻意也。今恐读者不能解悟,认假为真,故直书,与下文相实,使毋惑云。)
滋补元阳。洁古云∶补上焦
元气,而泻脾、肺、胃中火邪,升麻为引;补下焦元气,而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使。东垣曰∶
人参、黄耆、甘草三味,
退虚火圣药也。丹溪治外感挟内伤证,但气虚热甚者,必与黄耆同用,托住正气。仍恐性缓,
不能速达,少加附子,资
其健悍之性,以助成功。是知火与元阳,势不两立。一胜一负,辄用匡扶。经曰∶邪所凑,
正必虚是尔。\x芦\x发吐痰
沫善驱,味总甘和缓不峻。虚羸(音雷)老弱,膈壅煎宜。《衍义》亦云∶难服
可代。
(谟)按∶《集要》注曰∶肺受寒邪,短气少气,虚喘宜用。肺受火邪,喘嗽及阴虚火
动劳嗽
手太阴而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王氏此言,乃述海藏肺寒用人参,肺热用沙参。及后
好事者,假名东垣,辑成括
曰∶肺寒则可服,肺热还伤肺。(东垣既
遗辙,亦引寒热。对云∶安
知寒热之中,犹有虚实之别也。肺中实热,忌之固宜。肺中虚热,用之何害!况丹溪云∶虚
火可补,参
曰∶龙火反治。夫龙火者,乃空中龙雷之火,即虚火也。在人身,虽指下焦相火为云,然而
上下同法。肺中虚火,亦相
侔焉。此火非水可扑,每当浓阴骤雨之时,火焰愈炽,或击碎木石,或烧毁房屋,燔灼酷烈
之势,诚不可抗。太阳一照,
火自消弥。可见人身虚火,无问上中下三焦之殊。但证有见于外,必非寒凉助水之药可制,
务资此甘温补阳之剂补足元
阳,则火自退尔。补中兼泻,泻中有补,正经所谓甘温能除大热是也。矧斯议者
,匪特丹溪独知,如前洁古、东垣俱谓能泻火者,亦因洞烛此理,辄言之真切,用之的确如
山石而不移焉。王氏弗知参能泻火之邪,反畏补火为忌。惟引寒热,不辩实虚,妄着示人,
深可哂也。大抵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虽阴虚火动、
劳嗽吐血、病久元气虚甚者,但恐不能抵当其补,非谓不可补尔。苟以王氏之言为拘,则前
王氏生者,亦何屡用而不忌
乎?如张仲景治亡血脉虚,非不知火动也,用此而补,谓气虚血弱,补气则血自生,阴生于
阳,甘能生血故也。葛可久
治痨瘵大吐血后,亦非不知由火载血上也。用此一味煎调,而名命曰独参汤。盖以血脱,须
先益其气尔。丹溪治劳嗽火
盛之邪,制琼玉膏,以之为君;或此单熬,亦曰人参膏类。服后肺火反除、嗽病渐愈者,又
非虚火可补、龙火反治之验
欤!抑不特此而已,古方书云∶诸痛不宜服参耆,此亦指暴病气实者而言,若
何尝拘于此耶!东垣治中
汤同干姜用,治腹痛吐逆者,亦谓里虚则痛,补不足也。是以医家临病用药,贵在察证虚实
为先,当减当加,自合矩度。
匪但病者不惧夭枉之殃,而在己亦得以免杀人不用刀之咎矣。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黄耆
内容:\r黄耆\pj17.bmp\r
味甘,气微温。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有三品,治无两般。
\x木耆\x茎短理横,功力殊劣;(此为下品。)缺岁多收倍用,煎服亦宜。(《本经》不
载州土,必出
如 之贱,自产谷田,凶年多收,亦可代粮也。)\x水耆\x生白水、赤水二乡
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
\x绵耆\x出山西沁州绵上,(乡名有巡检司。)此品极佳。(此为上品。)咸因地产佥名,总
待秋采入药。久留易蛀,勤曝
难侵。务选单服不歧,直如
箭干,皮色褐润,肉白心黄,折柔软类绵,嚼甘甜近蜜。如斯应病,获效如神。市多采苜蓿
根假充,谓之土黄耆媒利。殊不知此坚脆(音翠)味苦,能令人瘦;耆柔软味甘,易致人肥。
每被乱真,尤宜细认。夫耆者,恶白鲜、龟甲,制去头、刮皮。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
入手少阳,入足太阴。主丈夫小儿五劳七伤,骨蒸体瘦,消渴腹痛,泻痢肠风;治女子妇人
月候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益元阳,泻阴火。扶危济弱,略亚人参。温分
肉而充皮肤,肥腠理以司开阖。固盗汗自汗,无汗则发,有汗则止;托阴疮癞疮,排脓止痛
,长肉生肌。外行皮毛,中补脾胃。下治伤寒,尺脉不至。是上中下、内外、三焦药也。性
畏防风,而防风能制黄耆,
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故二味世多相须而用。《衍
之功,药中呼为羊肉。久服勿
已,耐老延年。
(谟)按∶参耆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耆兼
补卫气
实表。所补既略差异,共剂岂可等分!务尊专能,用为君主。君药宜重,臣辅减轻。君胜
乎臣,天下方治。臣强于主,国祚渐危。此理势自然,药剂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如患
内伤,脾胃衰弱,饮食怕进,怠惰嗜眠,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及夫胀满痞塞,力乏形羸,
脉息虚微,精神短少等证,治之悉宜补中益气,当以人参加重为君,黄耆减轻为臣。若系表
虚,腠理不固,自汗盗汗,渐致亡阳,并诸溃疡,多耗脓血,婴儿痘疹,未灌全浆,一切阴
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实卫护荣,须让黄耆倍用为主,人参少入为辅焉。是故治病在药,用
药由人。切勿索骥按图,务须活泼泼地。先正尝曰∶医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
而用。又云∶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佐之以热则
热,佐之以寒则寒。如补中益气汤,虽加当归,当归血药也,因势寡,则被参耆所据,故专
益气佥名;又当归补血汤,纵倍黄耆,黄耆气药也,为性缓,亦随当归所引,惟以补血标首
。佐肉桂附子少热,八味丸云然;加黄 知母微寒,补阴丸是尔。举隅而反,触类而推。则
方药之应乎病机,病机之合乎方药。总在君臣佐使之弗失,才致轻重缓急之适中。时医不以
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变合宜者,正犹学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甘草
内容:\r甘草\pj18.bmp\r
味甘,气平。生寒炙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产陕西川谷,逢秋后采根。因
味甘甜,故名甘草。忌猪肉,恶远志。反甘遂、海藻及大戟、芫花。入太阴、少阴、厥阴足
经,用白术、干漆、苦参引使。生泻火,炙温中。\x梢\x去尿管涩痛,\x节\x消痈疽 肿。
\x子\x除胸热,三者宜生。
身选壮大横纹,刮皮生炙随用。悬痈单服即散,(凡毒生阴囊后、***前,
横纹者五钱,酒煎服下即散。)
咽痛旋咽能除。同桔梗,治肺痿脓血齐来;同生姜,止下痢亦白杂至。小儿初生,加黄连煎
汤,拭口有益;饮馔中毒,
伴黑豆煮汁,
肌,长肌肉,健脾胃,补三
焦。止渴除烦,养血下气。解百药毒免害,和诸药性杜争。后人尊之,称为国老。又因性缓,
能解诸急。故热药用之缓
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如附子理中,用者恐僭诸上;调胃承气,用者恐速于下。是皆缓之,
非谓和也。小柴胡汤有柴
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内加同煎,此却调和相协,非谓缓焉。凤髓丹中又为补剂,
虽缓肾湿,实益元阳。
经云∶以甘补之,以甘缓之,以甘泻之,悉可征矣。中满证恐甘能作胀,切禁莫加;下
焦药因性缓难达,务宜少用。凡诸呕吐,亦忌煎尝。久服轻身,延年耐老。
(谟)按∶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泻,辛横行而散,甘上行而发,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
坚。甘草味之极甘,当云上
发可也。《本草》反言下气何耶?盖甘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
补有泻。居中之道,具尽故尔。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白术
内容:\r荆门军术\pj19.bmp\r
\r石州术\pj20.bmp\r
味苦、甘、辛,气温。味浓气薄,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x浙术\x(俗呼云头
术。)
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滋溉;\x歙术\x,(俗呼狗头术。)产深谷,虽瘦小,得土气充盈。
(宁
国、池州、昌化产者,并与歙类,境界相邻故也。)采根秋月俱同,制度烘曝却异。浙者大
块旋曝,每润滞油多;歙者薄片顿烘,竟干燥白甚。凡用惟白为胜,仍觅歙者尤优。咀后人
乳汁润之,制其性也;润过陈壁土和炒,窃彼气焉。(取向东陈年壁土研细,和炒褐色
,筛去土用之。此因脾土受伤,故窃真土气以补助尔。若非脾病不必拘此制。)入心脾胃三
焦四经,须侠防风地榆引使。除湿益燥,缓脾生津。驱胃脘食积痰涎,消脐腹水肿胀满。止
呕逆霍乱,补劳倦内伤。手足懒举贪眠,多服益善;饮食怕进发热,倍用正宜。间发 (音
皆)疟殊功,(两日发者。)卒暴注泻立效。(水泻不禁者。)或四制研散敛汗,(出东垣方。)
或单味粥丸调脾。(出丹溪方。)奔豚积忌煎,因常闭气;痈疽毒禁用,为多生脓。治皮毛间
风,利腰脐间血。故止而皮毛,中而心胸,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又无汗则发,
有汗则止,与黄耆同功。同枳实为消痞方,助黄芩乃安胎剂。哮喘误服,壅窒难当。又种色
苍,乃名\x苍术\x。出茅山,(属直隶,句容县。)第一,择洁实尤良。刮净粗皮,泔渍炒
燥。
(米泔渍一伏时,咀片炒燥。)亦防风地榆使引,入足经阳明太阴。消痰结窠囊,去胸中窄
狭。治身面大风,风眩头痛甚
捷;辟山岚瘴气,瘟疫时气尤灵。暖胃安胎,宽中进食。驱 癖气块,止心腹胀疼。因气辛
烈窜冲,发汗除上焦湿,其
功最优。若补中焦除湿,而力甚不及于白也。仍与黄 同煎,(即二妙散。)健行下焦湿热。
《神农经》曰∶必欲长生,当
服山精。即此是矣。二术所忌,雀蛤李桃。
(谟)按∶术虽二种,补脾燥湿,功用皆同。但白者补性多,且有敛汗之效;苍者治性
多,惟
专发汗之能。凡入剂中,不可代用。然白术既燥,《本经》又谓生津何也?盖脾恶湿,脾湿
既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津液之府,气化出焉。今用白术以燥其湿,则气
得周流,而津液亦随气化而生矣。他如茯苓亦系渗湿之药,谓之能生津者,义与此同。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生干地黄
内容:\r冀州地黄\pj21.bmp\r
\r沂州地黄\pj22.bmp\r
\x一名 。\x
味苦、甘,气寒。气薄味浓,沉也,阴也,阴中之阳。无毒。秋深汁
降,根实采收。日干者平,火干者温。蒸干者温补,生干者平宣。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
悬隔。江浙种者,(多种肥壤。)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力微;怀庆(郡名,属河南。)生者,
(多生深谷。)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力大。用试寸水,分别三名。浮者天黄,沉者地黄,
半浮沉者人黄。惟地黄独优取
服,余二者并劣检除。畏芜荑,恶贝母,忌三白。咀犯铁器肾消,(竹刀切碎。)食同萝卜发
皓。得麦门冬善为引导,拌
姜汁炒不泥膈痰。(凡饮酒人服此,
必依制之,酒病多痰,恐滞膈作胀满也。)如上达补头脑虚,或外行润皮肤燥。必资酒浸,
方促效臻。入手少阴及手太阳。
凉心火血热,俾去眼疮;泻脾土湿热,使长肌肉。骨蒸劳热可退,五心烦热堪驱。止血溢吐
衄单方,疗伤折金疮要药。
又治妇人月经闭绝,产后血上
攻心。妊娠下血漏胎,崩中下血不止。患人脉洪多热,加用何妨;倘或脾胃有寒,切宜斟酌
。\x花\x名\x地髓\x,服可延年;\x实\x研水调,效与根等。酒润蒸黑,名\x熟地黄\x。
性微温稍除寒气,入
手足少厥阴经。大补血衰,倍滋肾水。增气力,明耳目,填骨髓,益真阴。伤寒后,胫股最
痛者殊功;新产后,脐腹急痛者立效。乌髭黑发,悦色驻颜。仲景制八味丸为君,取天下所
生之源,专补肾中元气;(天一生水,故人元气属肾主之。)东垣立四物汤作主,演癸乙同归
一治,兼疗藏血之经。(癸水属肾,乙木属肝,肝为血海,故云藏血经也。)久久服之,明目
益寿。
(谟)按∶丹溪云∶气病补血,虽不中病亦无害也。读之不能无疑焉。夫补血药剂,无
逾地黄、当归,若服过多,
其性缠滞,每于胃气亦有亏尔。尝见胃虚气弱,不能营运,血越上窍者,用此合成四物汤,
以为凉血补血之剂。多服调
治,反致胸膈痞闷,饮食少进,上吐下泻,气喘呕血,日渐危迫,去死几近。此皆因血药伤
其冲和胃气,安得谓无害耶?
大抵血虚固不可专补其气,而气虚亦不可过补其血。所贵认证的真,最剂佐助,庶几不失于
偏损也。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当归
内容:\r文州当归\pj23.bmp\r
\r滁州当归\pj24.bmp\r
味甘、辛,气温。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也,阳中微阴。无毒。生秦蜀两邦,(秦
属陕西,蜀属四川。)有大小二种。大叶者名\x马尾当归\x,黄白气香肥润;(此为上品,
市多以
低假酒晒润充卖,不可不察。)小叶者名\x蚕头当归\x,质黑气薄坚枯。(此为下品,不堪
入药。
)一说∶川归力刚可攻,秦归力柔堪补。凡觅拯病,优劣当分。畏姜藻蒲蒙,(生姜、海藻、
菖蒲、牡蒙。)恶 茹湿面。芦苗去净,醇酒制精。行表洗片时,行上渍一宿。体肥痰盛,
姜汁渍宜。曝干 咀,治血必用。东垣云∶头止血上行,身养血中守,尾破血下流,全活血
不走。易老云∶入手少阴,以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肝藏血也。
若和剂在人参、黄耆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从桂附茱萸则热,从芒硝大
黄则寒。《别说》又云∶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因名曰当归。逐跌打血凝,并热痢刮疼滞住
肠胃内;主咳逆气上,及温疟寒热泥在皮肤中;女人胎产诸虚,男子劳伤不足;眼疾齿疾痛
难忍,痈疮金疮肌不生;中风挛蜷,中恶昏乱;崩带湛漏,燥涩焦枯;并急用之,不可缺也
。又同芎 上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肝木,故亦血药主之。甚滑大便,泻者须忌。
(谟)按∶《正传》云∶当归能逐瘀血、生新血,使血脉通畅与气并行,周流不息,因
以为号。然而中半以上,气脉
上行,天气主之;中半以下,气脉下行,地气主之;身则独守乎中而不行也。人身之法象亦
犹是焉。故瘀血在上焦,与
上焦之血少,则用上截之头;瘀血在下焦,与下焦之血少,则用下截之尾;若欲行中焦瘀血,
与补中焦血虚,则用中截
之身。匪独当归为然,他如黄芩、防风、桔梗、柴胡亦皆然也。观此一说,较前东垣虽殊,
思亦近理不妄。采附篇末,
凭人所宗。
又按∶经云∶主咳逆上气。议者以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气也?殊不知当归非独主血,
味兼
辛散,乃为血中气药。况咳逆上气,非止一端,亦有阴虚,阳无所附,以致然者。今用血药
补阴,与阳齐等,则血和而气降矣。《本经》所谓义或由斯。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牛膝
内容:\r牛膝\pj25.bmp\r
味苦、酸,气平。无毒。忌牛肉,畏白前。所恶之药有三,萤火陆英龟甲。地产尚怀
庆,(注前。)种类有雌雄。\x雌牛膝\x节细,茎青根短,坚脆无力;\x雄牛膝\x节大,茎
紫根长,
柔润有功。秋后采根,曝干待用。去蚀烂黑黯,选肥壮鲜明。因与牛膝同形,人故假此为誉
。凡入药剂,酒渍 咀。善理一身虚羸,能助十二经脉。主手足寒湿痿痹,大筋拘挛;理膀
胱气化迟难,小便短少。补中续绝,益阴壮阳。填髓除腰膝酸疼,滑血滋须发乌黑。竹木刺
入肉,嚼烂浓罨;老疟久弗痊,单煎连服。卒得不识恶毒,捣生根敷上即差;尿管涩痛
几危,煮浓酒饮下立愈。治女人血症血瘕,月水行迟;疗产妇血晕血虚,儿枕痛甚。同麝香
堕胎甚捷,(牡牛膝一两、麝香一钱,捣细,熔蜡搓成长条,插***内即堕。)引诸药下走如
奔。故凡病在腰腿 踝之间,必兼用之而勿缺也。亦宜久服,耐老轻身。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黄精
内容:\r洪州黄精\pj26.bmp\r
\r相州黄精\pj27.bmp\r
味甘,气平。无毒。山谷上肥俱出,茅山嵩山独良。茎类桃枝脆柔,一枝单长;叶如
竹叶略短,两叶对生。(一说∶其叶偏生不相对者为偏精,叶相对者为正精,正精功力尤胜
。又华陀漆叶青粘散云∶青粘即黄精之正叶者,未审的否?)花开似赤豆花,实结若白黍米。
(亦有不结实者。)并堪服饵,(《抱朴子》云∶服花胜实,服实胜根,但花难得,生花一斛
只
干得一二升,非大有役力者不能办也。)勿厌采收。冬月挖根,嫩姜仿佛。仙家称名黄精,
俗
呼为野生姜也。洗净九蒸九曝代粮,可过凶年。因味甘甜,又名米 。入药疗病,生者亦宜
。
钩吻略同,切勿误用。安五脏六腑,补五劳七伤。除风湿,壮元阳,健脾胃,润心肺。旋服
年久,方获奇功。耐老不饥,轻身延寿。小儿羸瘦,多啖弥佳。
(谟)按∶《博物志》曰∶太阳之草名黄精,饵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钩吻,食之入
口立死
。夫钩吻,野葛之别名也。人但言钩吻杀人,并无敢食之者,何尝信黄精延寿,而饵之不厌
者耶?《本经》注中载古一婢,逃入深山,得黄精饵之,日间不饥,久渐轻身,飞越山顶
,莫有能追之者,此亦非虚诬也。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远志
内容:\r泗州远志\pj28.bmp\r
\r威胜军远志\pj29.bmp\r
味苦,气温。无毒。茎类麻黄而青,兖州(郡名)泰山(并属山东。)俱有。根名远志,
四月采收。用宜去骨取皮,甘草汤渍一宿。(因苦下行,以甘缓之,使上发也。)漉向日曝,
干入剂煎。畏真珠、藜芦、蛴螬,宜冬葵、茯苓、龙骨。雄附(雄黄、附子。)大毒,亦能
杀除。益精壮阳,强志倍力。
辟邪气,去邪梦,定心气,安心神。增益智慧不忘,和悦颜色耐老。仍利九窍,亦补中伤。
咳逆能驱,惊悸可止。治小
儿惊痫客忤,疗妇人血禁失音。
\x小草\x
禁虚损梦魇精遗。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石菖蒲
内容:\r石菖蒲\pj30.bmp\r
味辛、甘,气温。无毒。池郡(属南直隶。)最多,各处亦有。生石涧中为美,一寸
九节方灵。拣去露根,(埋土者堪用,露出者去之。)勿犯铁器。入药捣碎,使宜秦艽。恶地
胆、麻黄,忌饴糖、羊肉。主手足湿痹,可使屈伸;贴发背痈疽,能消肿毒。下气除烦闷,
杀虫愈疥疮。消目翳,去头风。开心洞达出音声,益智慧通窍虚灵。劫耳聋耳鸣,禁尿遗尿
数。腹痛或走者易效,胎动欲产者即安。鬼击懵死难苏,急灌生汁;温疟积热不解,宜浴浓
汤。单味入酒煎,疗血海败,并产后下血不止;细末铺席卧,治遍身毒,及不痒发痛疮疡。
多服聪明不忘,久服延年耐老。
(谟)按∶生石涧而叶细嫩者,名菖蒲,根小节稠,味甚辛烈,堪收入药,通窍开心;
种池塘
而叶粗长者,名菖阳,根大节疏,味兼和淡,惟取作饯,餍酒点茶。故古方中但用此味,特
加石字于上,示其所优,使人之不误取也。匪特菖蒲为然,他如栀子、茨菇,每加山字,亦
此意尔。药必求真,服才获效。《本经》注下载∶原有服石菖蒲一十三年,身生长毛,冬袒
不冷,日诵万语,牢记常全。今读书士,亦或取和远志为丸,朝夕吞服。盖因目击其说,欲
假以开聪明、益智慧之一助也。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天门冬
内容:\r兖州天门冬\pj31.bmp\r
\r温州天门冬\pj32.bmp\r
味苦、甘,气平、大寒。气薄味浓,沉也,阴也,阳中之阴。无毒。山谷俱有,夏
秋采根。蒸烂去皮去心,曝干旋咀旋用。(咀久易生霉垢,则黑黯不明亮也。)畏曾青,忌鲤
鱼。倘误食中毒,取浮萍解之。使宜贝母地黄,经人手肺足肾。疗风淫湿痹,补虚损劳伤。
杀三虫,去伏尸且强骨髓;润五脏,悦颜色尤养肌肤。解渴除烦,消痰住嗽。保肺气不被热
扰,通肾气能除热淋。止血溢妄行,润粪燥闭结。同参耆煎服,定虚喘促神方;和姜蜜熬膏
,(天门冬自然汁三碗,蜜一碗,姜汁半碗,共和匀熬膏。)破顽痰癖劫剂。单用研末调酒,
久久益气延年。肺痿肺痈,亦堪调治。盖因苦泄滞血,甘助元气,寒去肺热,此三者天门冬
之功焉。虚热人加用正宜,虚寒者切禁莫服,因专泄不能专收故尔。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麦门冬
内容:\r随州麦门冬\pj33.bmp\r
\r睦州麦门冬\pj34.bmp\r
味甘、微苦,气平,微寒。降也,阳中微阴。无毒。阔 平堤,土肥则产。叶类莎
草长秀,根如麦颗连珠,故因名麦门冬也。畏苦参、青 、木耳,恶苦 、苦瓠、款冬。去
心用不令人烦,择肥大方获效速。地黄车前为使,入手太阴少阴。治肺伏火邪,及肺痿脓吐
腥臭;补心劳伤损,并心血错经妄行。益精强阴,驱烦解渴。心腹结气能散,肠胃伤饱可消
。美颜色,悦肌肤,止呕吐,愈痿蹙。(音促。)去心下支满,退虚热客邪。经枯乳汁不行,
堪资作引;肺燥咳声连发,须使为君。加五味、人参三者同煎,名生脉散。子专补元气,与
地黄、阿胶、麻仁共用,能润经益血,复脉通心。按∶《本经》多治脾胃脏腑,后用者专疗
心肺两经。久服轻身,不饥不老。
(谟)按∶天、麦门冬并入手太阴经,而能驱烦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实亦有偏
胜也。
麦门冬兼行手少阴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复走足少阴肾
,屡屡滋肾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气,故消痰殊功。盖痰系津液凝成,肾司津液者也,燥盛则
凝,润多则化。天门冬润剂,且复走肾经。津液纵凝,亦能化解。麦门冬虽药剂滋润则一,
奈经络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胜于麦门冬;下而消痰,必让于天门冬尔。先哲亦曰∶痰
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观之,则天门冬
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标。匪但与麦门冬殊,亦与半夏异也。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五味子
内容:\r五味子\pj35.bmp\r
味酸,气温。气轻味浓,降也,阳中微阴。无毒。江北最多,江南亦有。春生苗茎
渐蔓高木引长。叶发似杏
叶尖圆,花开若莲化黄白。秋初结实,丛缀茎端。粒圆紫不异樱珠,核扁红俨若猪肾。采收
日曝,膏润难干。南北各有
所长,藏留切勿相混。风寒咳嗽
\x南五味\x为奇,虚损劳伤\x北五味\x最妙。恶萎蕤,胜乌头。以苁蓉为使,入肺肾二经。
收敛
之水。生津止渴,益气强阴。驱烦热,补元阳。解酒毒,壮筋骨。霍乱泻痢可止
,水肿腹胀能消。冬月咳嗽肺寒,加干姜煎汤治效;夏季神力困乏,同参耆麦柏(人参、
黄耆
然
住其邪。)恐致虚热以为殃。盖因皮甘、肉酸、核中辛苦,俱兼咸味,故名曰五味子。《本经》
只云酸者,本为五行先也。
宜预捣碎,(则五味具。)方后投煎。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菟丝子
内容:\r菟丝子\pj36.bmp\r
味辛、甘,气平。无毒。朝鲜(国名)多产,冤句(属山东兖州府。)独佳。蔓延草木
之间,无根假气而出。实如蚕子,秋采阴干。色黄细者名\x赤纲\x,色浅大者名\x菟 \x。
种类虽二
,功效并同。先用水洗去砂,次以酒渍杵烂。捏成薄饼,向日曝干。研末为丸,不堪煎液。
益气强力,补髓添精。虚寒膝冷腰疼,正宜多服;鬼交梦遗精泄,勿厌频吞。肥健肌肤,坚
强筋骨。服之久久,明目延年。\x茎叶\x煎汤,小儿可浴。解热毒痱疹,散痒塌痘疮。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灵芝草
内容:\r赤芝\pj37.bmp\r
\r玄芝\pj38.bmp\r
\r紫芝\pj39.bmp\r
色分六品,味应五行。气禀俱平,服饵无毒。\x青芝\x如翠羽(一名龙芝。)应木味酸,
产泰山专补肝气。兴仁恕
强志,明眼目安魂。\x赤芝\x如珊瑚(一名珊芝。)应火味苦,产衡山善养心神。增智慧不
忘,开胸膈除结。\x白芝\x
截肪可比,(一名玉芝。)味辛应金。华山生,益肺定魄,止咳逆,润皮毛。\x黑芝\x泽漆
堪伦,(一名玄芝。)味咸应水。
常山出,益肾驱癃,利二便,通九窍。\x黄芝\x与黄金类,(一名金芝。)嵩岳山多。
\x紫芝\x与紫衣同,(一名木
高夏山有。并味甘应土,咸逐邪益脾。坚骨健筋,悦颜驻色。六芝俱主祥瑞,夜视光
烧不焦,藏不朽。久服延
寿,常带辟兵。世所难求,医绝不用。但附其说,俾识其详。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甘菊花
内容:\r衡州菊花\pj40.bmp\r
\r齐州菊花\pj41.bmp\r
味甘、微苦,气平、寒。属土与金,有水火,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类颜
色多品,应候黄小为良。(《月令》云∶菊有黄花是也。余色不入药。)山野间,味苦茎青、
名苦薏勿用;(苦薏花亦黄色,但气薄味苦,入药反损尔。)家园内味甘茎紫,谓甘菊堪收。
苦者胃气反伤,甘者阴血兼补。为使一味,宜桑白皮。驱头风止头痛晕眩,清头脑第一;养
眼血收眼泪翳膜,明眼目无双。共葛花煎汤,变老人皓白成乌;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
醒。散湿痹去皮肤死肌,安肠胃除胸膈烦热。利一身血气,逐四肢游风。腰痛陶陶,亦堪主
治。久服弗已,轻身延年。捣\x根叶\x取汁顿尝,(夏秋采叶,冬春采根。)救疔肿垂死即
活。
(谟)按∶《月令》于桃、于桐,但言花而不言色,独于菊曰黄花,取其得时之正,况
当其候
,田野山侧盛开,满眼皆黄花也。《月令》所取,不无意焉。入药用黄,盖本诸此。又考根
、苗、花、叶,亦可共剂成方。三月上寅日采苗,六月上寅日采叶,九月上寅日采花,十二
月上
寅日采根。并阴干百日,各等分称匀。择成日制之,捣千杵为末。用蜜炼熟,豆大丸成。酒
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泽,一年发白变乌,二年齿落更生,三年貌如童子。至贱之
草,而有至大之功。特附其详,以为老者益寿之一助尔。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薏苡仁
内容:\r薏苡仁\pj42.bmp\r
味甘,气微寒。无毒。近道俱出,真定(郡名,属北直隶。)者良。多生旷野泽中,
茎高三四尺许。叶类垂黍,花开浅黄。结实而名薏珠,小儿每穿为戏。医家采用,舂壳取仁
。
或和诸药煎汤,(炒熟微研入之。)或搀粳米煮粥。(薏苡仁粒硬,须先煮半熟,才搀粳米同
煮,粥方稠粘。)专疗湿痹,且治肺痈。筋急拘挛,屈伸不便者最效;(此湿痹证。)咳嗽涕
唾,脓血并出者极佳。(此肺痈证。)除筋骨邪入作疼,消皮肤水溢发肿。利肠胃,主渴消。
久服益气轻身,多服开胃进食。但此药力和缓,凡用之时,须当倍于他药尔。若挖\x根\x
煮汁,
可攻蛔堕胎。肺痈服之,亦臻神效。
(谟)按∶《衍义》云∶《本经》谓主筋急拘挛,须分两等,大筋缩短,拘急不伸,此是
因热
拘挛,故此可用;倘若因寒筋急,不可用也。又云∶受湿者亦令筋缓。再按丹溪曰∶寒则筋
急,热则筋缩。急因于坚强,缩因于短促。若受湿则弛,弛因于宽长。然寒于湿未尝不挟热
,而三者又未始不因于湿。薏苡仁去湿要药也。二家之说,实有不同。以《衍义》言观之,
则筋病因热可用,因寒不可用。以丹溪言观之,则筋病因寒、因热、因湿皆可用也。盖寒而
留久,亦变为热。况外寒湿与热皆由内湿启之,方能成病。(内湿病酒面为多,鱼肉继以成
之。若甘滑、陈久烧炙、辛香、干硬皆致湿之因,宜戒之。)谓之曰∶三者未始不因于湿
,是诚盲者日月,聋者雷霆欤。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薯蓣
内容:\r明州薯蓣\pj43.bmp\r
\r永康军薯蓣\pj44.bmp\r
(即山药,又名山芋。) 味甘,气温、平。无毒。南北州郡俱产,惟怀庆者独良。秋
采
曝干,灰藏不蛀。(柴灰同藏罐内,则不蛀坏。)性恶甘遂,共剂不宜。使天麦门冬紫芝,入
手足太阴两脏。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益气力润泽皮肤,长肌肉坚强筋骨。除寒热邪气
,烦热兼除;却头面游风,风眩总却。羸瘦堪补,肿硬能消。开心孔聪明,涩精管泄滑。理
脾伤止泻,参苓白术散频加;逐腰痛强阴,六味地黄丸当用。捣筛为\x粉\x,作糊甚粘。
久服不饥,延年耐老。
(谟)按∶山药能消肿硬,因能益气补中故尔。经曰∶虚之所在,邪必凑之。着而不去,
其病为实。非肿硬之谓乎?
故补其气,则邪滞自不容不行。丹溪云∶补阳气生者,能消肿硬,正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石斛
内容:\r温州石斛\pj45.bmp\r
\r春州石斛\pj46.bmp\r
味甘,气平。无毒。多产六安,(州名,属南直隶。)亦生两广。(广东、广西。)茎
小有节,色黄类金。世人每以金钗石斛为云,盖亦取其象也。其种有二,细认略殊。生溪石
上者名\x石斛\x,折之似有肉中实;生栎木上者名\x木斛\x,折之如麦秆中虚。石斛有效
难寻,木斛无功易得。卖家多
采易者代充,不可不预防尔。恶凝水石巴豆,畏白僵蚕雷丸。以酒浸蒸,方宜入剂,却惊定
志,益精强阴。壮筋骨,补
虚羸,健脚膝,驱冷痹。皮外邪热堪逐,胃中虚火能除。浓肠胃轻身,长肌肉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