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春明退朝录 宋 宋敏求
●卷上
熙宁三年,予以谏议大夫奉朝请,每退食,观唐人洎本朝名辈撰著以补史遗者,因纂所闻见继之。先庐在春明里,题为《春明退朝录》云。十一月晦,常山宋敏求述。
国朝宰相:赵令、卢相、文潞公四十三登庸,寇莱公四十四,王沂公四十五,贾魏公四十八。
枢密副使:赵令三十九,寇莱公三十一,晏元献公三十五,韩魏公三十六。
参知政事:苏侍郎易简三十六,王沂公三十九。
知制诰:苏侍郎二十六,王沂公二十七,卢相、杨文公、晏元献公、宣献公、今宣徽使王公拱辰皆二十八,夏文庄三十。
学士:苏侍郎二十八,晏元献公、宣徽王公皆三十,宣献公三十五,王沂公、李邯郸皆三十六,杨文公、钱子飞皆三十七,卢相、今参政王禹玉皆三十八。
吴正肃言:律令有“丁推”,推字不通少壮之意,当是“丁稚”。唐以大帝讳避之,损其点画云。
真宗朝,岁时始赐饮于宰相第,大两省、待制以上赴,林尚书特以谏议大夫为三司副使亦预焉,既而并诸副使,遂以为常。王太尉主会,唯用太官之膳,少加堂餐。自丁晋公助以家馔,至今踵之。
天圣七年,玉清宫灾,遂罢辅臣为宫观使,而景灵、会灵、祥源三宫观以学士、舍人管句。康定元年,李康靖公罢参知政事,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会灵观,自后学士皆为提举。至和初,晏元献公以旧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万龄(避家讳也)观,而武臣今致政李少师端愿为观察使,止得管句祥源观,自陈於枢府宗衮(宋元宪也,谢眺谓谢安为宗衮),乃加以都管句,今朝官亦云提举,非故事也。
宗衮尝言:“《律》云‘可从而违,堪供而阙’,亚《六经》之文也。”
宋景文言:“人之属文,自稳当字,第初思之未至也。”又曰:“为文是静中一业尔。”
本朝置枢密使、副,或置知枢密院、同知院,然使与知院不并置也。熙宁元年,文潞公、吕宣徽为使,而润州陈丞相自越州召为知院。前一岁,陈丞相为副使,位在吕公之上故也。
国初,范鲁公、王祁公、魏仆射三相罢,赵令独相,始置参知政事。自是一相或二相,至咸平中,始有吕文穆、李文靖、向文简三相。又至至和中,文潞公、刘丞相、富郑公三相。
太平兴国四年,石元懿始以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八年,张司空齐贤、王公沔并以谏议大夫同签书枢密院事。景德三年,马正惠以检校太傅、韩公崇训以检校太保并签书枢密院事。治平二年,今郭宣徽为同签书院事。
文臣为枢密使,皆带检校太尉、太傅兼本官。乾兴元年,钱文僖以兵部尚书为枢密使,不带检校官,有司之失也。
赵德明归款,真宗赐以宗姓,然不附属籍。晁文元草制云:“奕世荷殿邦之德,举宗联命氏之荣。”宝元二年,元昊叛,诏削属籍,非也。
唐太宗自撰《郑元成碑》,德宗亦撰《段秀实碑》。
国朝历三师、三公者,太祖即位,天雄节度符魏王彦卿,自守太尉为太师;定难节度、西平王李中令彝兴,自守太傅为太尉;荆南节度、南平王高中令保融,自守太保为太傅。
赵令以司徒、太保、侍中在中书,以太保、中书令留守西京,又以太师西京养疾。王文正以司空、司徒、太保在中书,以太尉罢为玉清昭应宫使。
范鲁公以司徒在中书,王祁公、薛文惠、吕文穆并以司空在中书,丁晋公、冯魏公、王冀公并以司空、司徒在中书,韩魏公以司空在中书、司徒为节度侍中,曹襄悼、文潞公并以司空为枢密使侍中,吕文靖罢相,以司徒监修国史,曾鲁公以司空为节度侍中。
国朝宰相为仆射,魏公仁浦、赵令、薛文惠、沈恭惠、宋惠安、李文正、吕文穆、吕正惠、李文靖、张司空、王文正、向文简、王冀公、寇莱公、吕许公、王沂公、贾魏公、陈恭公、韩魏公、文潞公、富郑公、曾鲁公二十二人,枢相为仆射,陈文忠、曹襄悼、张荣僖、王康靖四人,枢密使为仆射,石元懿一人。
列圣神御殿,始咸平初,真宗令供奉僧元蔼写太宗圣容于启圣院,后玉清昭应宫范金祖宗像,余多塑像。其殿名,在京曰:庆基(奉先禅院,奉宣祖)、开先(太平兴国寺,奉太祖)、二圣(玉清昭应宫,奉太祖,太宗同殿,见上)、永隆(启圣院,奉太宗,见上)、安圣(玉清昭应宫,以下并奉真宗)、奉真(景灵宫)、崇真(慈孝寺)、延圣(万龄观)、永崇(崇先观)、孝严(景灵宫,奉仁宗)、英德(景灵宫,奉英宗)。在外曰:章武(杨州建隆寺,以下奉太祖)、兴元(西京应天院)、端命(滁州)、帝华(西京应天院,以下奉太宗)、统平(太原府)、昭孝(西京应天院,以下奉真宗)、信武(澶州)、集真(华阴云台观)。又凤翔太平宫有祖宗神御殿,南京鸿庆宫有三圣神御殿,西京永安县会圣宫有五圣神御殿,今京师定力院有太祖御像(国初待诏王蔼画)。诸后影殿,曰:重徽(奉先禅院,奉明德太后,章穆皇后同殿)、彰德(慈孝寺,奉章献太后)、广孝(景灵宫,奉章懿太后)、庆爱(万龄观,奉章惠太后)。
开宝八年十一月,江南平留,汴水以待李国主舟行。盛寒,河流浅涸,诏所在为坝闸,潴水以过舟。官吏击冻督役稍稽,则皆何校,甚者劾皋,以次被罚,州县官降敕而杖之者,凡十余人。
宗室谥:恭裕(申王德文)、康孝(南阳郡王惟吉)、安懿(濮王)、孝定(相王允弼)、荣易(定王允良)、恭肃(广平郡王德隆)、思恪(永嘉郡王允迪)、懿恭(平阳郡王允升)、僖简(信安郡王允宁)、康简(广陵郡王德雍、循国公承庆)、和懿(定安郡王承简)、恭僖(舒国公承蕴)、僖靖(同安郡王惟正)、僖穆(丹阳郡王守节)、安僖(荣王从式、楚国公从信)、安简(信都郡王德彝)、安恭(博平郡王允初)、慈惠(申国公德恭)、僖安(楚国公守巽)、和惠(河东郡王承衍)、惠恪(楚国公从古)、僖温(遂宁郡王承范)、良静(魏国公宗懿)、恭简(韩国公宗礼)、良(祁国公宗述、吉国公克绍)、昭裕(遂国公宗颜)、修孝(南康郡王世永)、恭静(乐平郡王承亮)、康僖(光国公克广)、荣僖(陈国公承锡)、恭(昌国公世滋)。
枢密使谥:元靖(李公崇矩)、景襄(楚公昭辅)、元懿(石仆射熙载)、恭懿(王公继英)、文庄(高公若讷)、宣简(田公况)、惠穆(吕公公弼)。
枢密使相谥:武惠(曹侍中彬)、文忠(陈仆射尧叟)、襄悼(曹侍中利用)、荣僖(张侍中耆)、文僖(钱公惟演,思改)、恭毅(杨公崇勋,恭密改)、文康(王相晦叔)、康靖(王侍中贻永)、文庄(夏郑公竦)、武恭(王公德用)。
外戚谥:武懿(刘公通)、康怀(刘从德)、安僖(曹公纪)、恭怀(曹公传)、景思(张尧封)。
内臣谥:忠肃(刘承规)、安简(王承勋)、僖靖(蓝继宗)、安恪(卢守勤)、僖恭(王惟忠)、安僖(岑守素)、僖良(皇甫继明)、良恪(张永知)、荣恪(蓝元用)、忠安(张惟吉)、僖勤(史崇信、石全育)、僖恪(刘从愿、邓保吉)、威勤(麦允信)、僖安(王守忠)。
任恭惠与吕许公同年进士,而同为博士。恭惠登枢,年耆康强。许公时尚为相,尝所叹羡,询其服饵之法,恭惠谢曰:“不晓养生之术,但中年因读《文选》有所悟尔,谓‘石韫玉以山辉,水含珠而川媚’也。”许公深以为然。
父子掌诰,国初至熙宁元年,凡九家:李文正(昌武,正字犯仁宗嫌名)、王兵部(文正)、王惠献(安简)、晁文元(文庄)、钱希白(修懿)、梁翰林(庄肃)、吕文靖(仲裕)、宣献公(敏求)、苏仪甫(子容)。
咸平六年,并三部为三司使,官轻则为权使公事。庆历中,叶翰林道卿再总计,止云“权使”,盖中书误也。其后遂分权使与使公事为两等。
舍人院每知制诰上事,必设紫褥于庭,面北拜厅,阁长立褥之东北隅,谓之“压角”。宗衮作《掖垣丛志)而不解其事。按唐旧书亦无闻焉,惟裴廷裕《正陵遗事》云:“舍人上事,知印宰相当压角。”则其礼相传自唐也。予为舍人日,邵兴宗入院,不疑为阁长压角,时议美之。
太平兴国中,始置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延梵学僧翻译新经。始以光禄卿汤公悦、兵部员外郎张公洎润色之,后赵文定、杨文公、晁文庄、李尚书维,皆为译经润文官。天禧中,宰相丁晋公始为使。天圣三年,又以宰相王冀公为使,自后元宰继领之,然降麻不入衔。又以参政、枢密为润文,其事浸重。每岁诞节,必进新经,前两月,二府皆集,以观翻译,谓之“开堂”,亦唐之清流尽在也。前一月,译经使、润文官又集,以进新经,谓之“闲堂”。庆历三年,吕许公罢相,以司徒为译经润文使,明年致仕,章郇公代之,自后降麻入衔。
宗衮尝曰:“残人矜才,逆诈恃明,吾终身不为也。”亦繇唐相崔涣曰:“抑人以远谤,吾所不为。”
予治平初,同判尚书礼部,掌诸处纳到废印极多,率皆无用。按唐旧说,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南宫舍人”,百日内须知制诰。王元之《与宋给事诗》云:“须知百日掌丝纶。”又谓员外郎为“瑞锦窠”。员外郎厅前有大石,诸州府送到废印,皆于石上碎之。又图写祥瑞,亦员外郎厅所掌。令狐楚元和初任礼部员外郎,有诗曰:“移石几回敲废印,开箱何处送新图”是也。今之废印,宜准故事碎之。
唐内人墓,谓之“宫人斜”,四仲遣使者祭之。(见唐人文集)
京师街衢置鼓于小楼之上,以警昏晓。太宗时命张公洎制坊名,列牌于楼上。按唐马周始建议置冬冬鼓,惟两京有之,后北都亦有冬冬鼓,是则京都之制也。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
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而礼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缛,别建礼仪院,辅臣主判,而两制为知院。天禧末,罢知院。天圣中,省礼仪院。而寺与礼院事旧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并兼礼仪事。近有至六七人者。按唐太常置卿一员,少卿二员,博士四员。祥符中,置博士二员,后加至四员。今若置判寺一员,同判寺二员,则合唐之卿数矣(天圣元年,改同判院为同知院,即博士也)。
开宝二年,李文正(正字犯仁宗嫌名)以中书舍人、卢相以知制诰,并命直学士院。六年,知制诰张公澹直学士院。太平兴国元年,汤率更悦、徐骑省铉直学士院,王梓州克正、张侍郎洎直舍人院,四人公皆江南文士也。至熙宁二年,复置旧官。
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正字犯宣祖庙讳)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赵令初拜,止独相,领集贤殿大学士,续兼修国史。久之,方迁昭文馆。薛文惠与沈恭惠并相,薛自参政领监修,拜相仍旧,而沈领集贤。毕文简与寇忠愍并相,而毕领监修,寇领集贤。王太尉独相,亦止领集贤。近时王章惠、庞庄敏初拜及独相,悉兼昭文、修史二职,非旧制也。
太祖、太宗时,文臣为使相,惟赵令一人。真宗时,寇莱公、王冀公二人,节度使李南阳一人。乾兴后,难遽数矣。
唐文武参用,袁滋自尚书右丞出华州刺史,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如是者数人。本朝颇循其制,工部侍郎王公明兼黄州刺史,给事中乔公维岳换海州刺史,三司使、尚书左丞李公士衡换同州观察使,学士承旨、刑部尚书李公维换相州观察使,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陈公尧咨换宿州观察使。如钱邓州及庆历初韩、范、庞、王四公,皆换观察使,以用兵擢之也。龙图阁直学士马公季良换秦州防御使,非美迁也。
武臣换文资者,太宗时,白州刺史钱昱换秘书监,迁工部侍郎,复换观察使。
真宗优待王冀公,景德中,罢参知政事,始置资政殿学士以命之。宰相寇莱公颇抑之,令班翰林之下,乃命为大学士。冀公请铸印,不许,遂领尚书都省,以都省自有印也。
唐姚南仲不历尚书、侍郎,而入省便为仆射。近世郑文肃、刘丞相、张尚书方平、王宣徽拱辰、滕侍读甫,皆不历郎中、员外,而便为谏议大夫,吕给事惠卿、邓中丞润甫亦然。
迩英阁,讲讽之所也。阁后有隆儒殿,在丛竹中,制度特小。王原叔久在讲筵而身品短,同列戏之曰:“宜为隆儒殿学士。”
孙之翰言:太祖一日召对赵中令,出取幽州图以示之。赵令详观,称叹曰:“是必曹翰所为也。”帝曰:“何以知之?”普对:“方今将帅材谋无出于翰,此图非翰,他人不可为也。翰往,必可得幽州。然既得幽州,陛下遣何人代翰?”帝默然,持图归内。
杜甫终於耒阳,藁葬之。至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元微之为志。而郑刑部文宝谪官衡州,有《经耒阳杜子美墓诗》,岂但为志而不克迁,或已迁而故冢尚存耶?
唐官有定员,阙则补之。后唐长兴二年,诏诸州得替节度、防御、团练使、刺史,并令随常朝官逐日立班。二年,敕免常朝,令五日赴起居。国初尚多前资官,今《阁门仪制》尚有见任、前任节度、防御、团练使。
建隆至天禧,每朝廷大礼,二府必进宫。天圣二年南郊,吕许公恳言之,乃止。自是加恩而已。
每大礼,两府加恩,功臣、阶勋、食邑、实封,内得三种;学士至待制,大两省得阶勋而下二种,大卿监至少卿监一种,得加食邑;郎中而下至朝、京官一种,阶勋而已。
凡加食邑,宰相千户,实封四百户;余降麻官,食邑七百户,实封三百户;直学士以上,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舍人、待制、散尚书至少卿监以上,食邑三百户,实封一百户。
凡食邑三百户,封县开国男,五百户封子,七百户封伯,千户封郡侯,二千户封公,千五百户以上始加实封。
唐大帝时,始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时中书令、侍中皆正三品,大历中并升为二品。晋天福五年,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国初,枢密使吴廷祚以父讳璋,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用升品也。
每南郊大礼,循唐制命五使:宰相为大礼使,学士为礼仪使、卤簿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知开封府为桥道顿递使。而礼仪使本太常卿事。尚书兵部主字图,卤簿使是其职也。仪仗使排列之,而卤簿使督摄之,其职事颇相通。真宗时,东封西祀,奉祀皆辅臣为五使,南郊则用学士而下。仁宗藉田,恭谢大飨明堂,袷飨、上大飨,并循真庙之制。
●卷中
予尝判官告院、知制诰,时又提举兵、吏、司封,官告院而不白司勋,恐遗之也。凡文臣及节度观察防团刺史、诸司使副、内殿承制崇班,皆用吏部印。管军至军校环卫官,用兵部印。封爵命妇用司封印。加勋用司勋印。
凡封赠父祖为降麻官,用白背五色绫纸,法锦衤票、大牙轴,余虽极品,止给大绫纸,法锦衤票、大牙轴。
凡朝士,父在,经大礼推恩得致仕官,不给奉。父任升朝官以上致仕,自得奉。旧制,若因其子更加秩,则不给奉。
凡宰相、使相,母封国太夫人,妻封国夫人。枢密使、副使、参知政事、尚书、节度使,母封郡太夫人,妻封郡夫人(枢密、参政母,经南郊封国大夫人)。直学士以上给谏、大卿监、观察使,母封郡太君,妻封郡君(旧制,学士官至谏议大夫以上,方得郡封,天禧中,诏改之)。少卿监、防团以下至升朝官,母封县太君,妻封县君。
唐制,宰相不兼尚书左、右丞,盖仆射常为宰相,而丞辖留省中领事。元和中,韦贯之为右丞、平章事,不久而迁中书侍郎。又仆射、给谏,皆不为致仕官。然杨于陵为左仆射致仕。(本朝沈相伦亦以仆射致仕)
唐节度使除仆射、尚书侍郎,谓之“纳节”,皆不降麻,止舍人院出制。天禧中,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除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先公在西阁当制。至和中,韩魏公自武康军节度使除工部尚书、三司使,降麻,非故事也。
秘府有唐孟诜家祭礼、孙氏《仲飨仪》数种,大抵以士人家用台卓享祀,类几筵,乃是凶祭;其四仲吉祭,当用平面毡条屏风而已。
天圣中修《国史》,王安简、谢阳夏、李邯郸、黄唐卿为编修官,安简神情冲澹,唐卿刻意篇什,谢、李尝戏为句曰:“王貌闲如鹤,黄吟苦似猿。”
天圣中,钱文僖留守西都,而应天院有三圣御像,去府仅十里,朔望集众官朝拜,未晓而往,朝拜毕,三杯而退。文僖戏为句曰:“正好睡时行十里,不交谈处饮三杯。”又有人送驴肉,复曰:“厅前捉到须依法,合内盛来定付厨。”
宗衮尝赏黄子温诗。子温名孝恭,天圣八年登进士第,为大理寺丞,失官。其从兄子思亦善诗,《咏怀》曰:“日者未知裴令贵,世人争笑祢生狂。”《重午》曰:“风檐燕引五六子,露井榴开三四花。”子思名孝先,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终太常博士。
尊号起于唐,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后明皇称开元神武皇帝,自后率如之。陆贽尝以谏德宗。宗衮著《尊号录》一篇,系以赞云:“损之又损,天下归仁。”盖托讽焉。上即位,群臣凡再上尊号,率不许。
李尚书维有三兄,文靖丞相,贽尚书虞部员外郎,源太子中舍,皆五十八而终。尚书亦是岁大病,恳言于朝,乃罢翰林学士,换集贤院学士,出知许州。王给事博文与其子景彝皆贰枢,然并逾月而终。
欧阳少师言:为河北都转运使,冬月,按部至沧、景,间于野亭,夜半闻车旗兵马之声,几达旦不绝。问宿彼处人,云:“此海神移徙,五七年间一有之。”
致政王侍郎子融言,天圣中,归其乡里青州时,滕给事涉为守。盛冬浓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状,以纸摹之,其家尚余数幅。
凡节度州为三品,刺史州为五品。唐内臣为中尉,惟赠大都督。国初,曹翰以观察使判颍州,是以四品临五品州也。品同为“知”,隔品为“判”。自后惟辅臣、宣徽使、太子太保、仆射为判,余并为知州。
参知政事父见其进拜者,卢朱崖、吴正肃与尚书张公安道;枢副,陈尧叟、张文孝、吴文肃。由登用而朝廷多峻加其父恩命。
唐时,黄河不闻有决溢之患。《唐书》惟载薛平为郑滑节度使,始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才二里许。平按求故道,出黎阳西南,因命其从事裴弘泰往请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弘正许之。乃籍民田所当者,易以他地,疏导二十里,以杀水悍,还ヂ田七百顷于河南,自是滑人无患。此外无所纪。盖河朔地,天宝后久属蕃臣,而事不闻朝廷也。汴河亦不闻疏通之事,惟《郑畋集》载为相时,汴河淀塞,请令河阳节度使于汴河口开导,仍令宣武、感化节度使严帖州县,封闭公私斗门。感化即徐州也。
唐在京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参。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参。三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又参。(王沂公家一本云:四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再参)其长上、折冲、果毅,若文武散官五品以上直诸司及长上者,各准职事参。其洪(正字犯宣祖庙讳)文馆及国子监博士、学生每季参,若雨雪沾服失容及泥潦,并停。(以上唐《仪制令》)凡京百司有常参官,谓五品以上职事官,八品以上供奉官。(以上《唐六典》)正(正字犯仁宗嫌名)元二年,敕文官充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武官充禁军职事,并不常朝参。其在三馆等诸职掌者,并朝参讫,各归所务。是年,御史中丞窦参奏:“常参文武官,准令每日参,自艰难以来,遂许分日,待戎事稍平,即依常式。其武官,准令五品以上每月六参,三品以上更加三参。顷并停废,今请准令却复旧仪。”十三年,御史台奏:“诸司常参,文官隔假三日以上,并以横行参假。其武班,每月先配九参、六参(九参谓一月九次,六参谓一月六次)。今后每经三节假满,纵不是本配入日,并依文官例,横行参假。”(以上《唐会要》)后唐同光二年,四方馆奏:“今后除随驾将校及外方进奉专使,文武两班三品以上官,可于内殿对见,其余并诣正衙。”从之。天成元年,御札赐文武百僚每日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每月塑望日赐廊下食。唐室承平时,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自乾符乱离罢之。惟月旦入阁日赐食。明宗即位,谏官请文武百僚五日一起居,见帝于便殿。李琪以为非故事,以五日为繁,请每月朔望日入阁,赐廊下食,罢五日起居之仪。至是宣旨朔望入阁外,五日一起居,以为常。天成元年,敕今后若遇不坐正殿日,未御内殿前,便令阁门使宣不坐放朝,班退。是年,御史台奏:“凡新除官及差使者,合于正衙谢辞。每遇内殿起居日,百官不于正衙叙班,其差使及新除官辞谢,不令参谢。每内殿起居日,百僚先叙班于文明殿庭,候辞谢官退,则班入内殿。”从之。晋天福二年,中书门下奏:“在内廷诸司使等,每除正官,请令赴正衙谢后,不赴常朝。其京官未升朝官,祗赴朔望朝参。”从之。(以上《五代会要》)国朝,诸在京文武升朝官,每日朝,其有制免常朝者,五日一参起居(国朝令文)。按唐制,文武职事官并赴常参,武班五日一参,又有三日一参(五日参并朔望为六参,三日参乃九参)。所谓常参官,未有无职事者,由后唐同光中,乃分常朝、内殿,凡随驾将校、外方进奉使、文武三品以上官,即于内殿对见,其余并诣正衙。至天成初,诏文武百官每日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其趋朝官,遇宣不坐,放朝,各退归司。本朝视朝之制:文德殿曰外朝,凡不厘务朝臣,日赴,是谓“常朝”;垂拱殿曰内殿,宰臣枢密使以下要近职事者,并武班,日赴,是谓“常起居”;每五日,文武朝臣厘务、令厘务并赴内朝,谓之“百官大起居”。是则奉朝之制自为三等。盖天子坐朝,莫先于正衙殿。于礼,群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唐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厘务者,谓之常参)
吏部流内铨,每除官皆云权、判,正衙谢,复正谢前殿,引选人谢辞,徭唐以来,谓之“对扬”。判铨与选人同入起居毕,判铨于殿廷近北西向立,选人谢辞讫,出。判铨官亦谢而出。近止令选人门谢辞,判铨不复入。
唐制,兼官三品得赠官,如韩文公曾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终吏部侍郎,而赠礼部尚书是也。又观察使多赠两省侍郎,以就三品得谥。国初以来,惟正官三品方得谥,兼官赠三品不得之。真宗命陈彭年详定。遂诏:“文武官至尚书、节度使卒,许辍朝,赠至正三品,许请谥。”而史失其传。宝元中,光禄卿知河阳郑立卒而辍朝,非故事也。
上元然镫,或云沿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梁简文帝有《列镫赋》。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镫诗》。唐明皇先天中,东都设镫,文宗开成中,建镫迎三宫太后,是则唐以前岁不常设。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元二节,而初元游观之盛,冠于前代。
唐曲江,开元、天宝中,旁有殿宇,安史乱后尽圯废。文宗览杜甫诗云:“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因建紫云楼、落霞亭,岁时赐宴。又诏百司于两岸建亭馆。太宗于西郊凿金明池,中有台榭,以阅水戏,而士人游观无存泊之所,若两岸如唐制设亭,即逾曲江之盛也。
太宗时,建东太一宫于苏邸,遂列十殿,而五福、君綦二太一处前殿,冠通天冠,服绛纱袍,余皆道冠霓衣。天圣中,建西太一宫,前殿处五福、君綦、大游三太一,亦用通天、绛纱之制,余亦道冠霓衣。熙宁五年,建中太一宫,内侍主塑像,乃请下礼院议十太一冠服。礼院乃具两状,一如东西二宫之制,一请尽服通天、绛纱。会有言亳州太清官有唐太一塑像,上遣中使视之,乃尽服王者衣冠。遂诏如亳州之制。
孟州汜水县有武牢关城,城内有山数峰,一峰上有唐昭武庙。按李德裕《会昌一品集》载,昭武庙乃神尧、太宗塑像。今殿内有二人立,而以冠传付之貌。或云失二帝塑像,而但存侍者故也。
李文正公罢相为仆射,奉朝请,居城东北隅昭庆坊,去禁门辽远,每五鼓则兴,置《白居易集》数册于荼镣中,至安远门仗舍,然烛观之,俟启钥,则赴朝。雍熙二年三月,诏:中书申后两棒鼓出,枢密院申后四棒鼓出。
开宝六年六月,敕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于都堂与宰臣赵普同议公事。是月,又敕中书门下押班、知印及祠祭行香,今后宜令宰臣赵普与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轮知。既而复有厘革。
雍熙四年,文德殿前始置参政砖位,在宰相之后。至道中,寇莱公为参知政事,复与宰相轮日知印、正衙押班,其砖位遂与中书门下一班,书敕齐列衔,街衢并马,宰相、使相上事,并有公事,并升都堂。及莱公罢,遂诏只令宰臣押班、知印,参政止得轮祠祭行香,正衙砖位次宰臣之下立,凡有公事并与宰臣同升都堂,如宰臣、使相上事,即不得升。
景德四年六月,敕臣僚自外到阙及在京主执,如有公事,并日逐于巳时以前,中书、密院聚厅相见。其后复分厅见客。庆历八年禁止之,如景德之制。
●卷下
京城士人,旧通用青绢凉伞。大中祥符五年九月,惟许亲王用之,余并禁止。六年六月,始许中书、枢密院依旧用伞出入。
唐成都府有散花楼,河中有薰风楼、绿莎厅,扬州有赏心亭,郑州有夕阳楼,润州有千岩楼。今皆易其名,或不复见。
王祁公家有晋诸贤墨迹,唐相王广津所宝有永存珍秘图刻,阎立本画《老子西升经》、唐人画《锁谏图》;王冀公家褚遂良书唐太宗《帝京篇》、《太宗见禄东赞步辇图》;钱文僖家书画最多,有《大令黄庭经》、李邕《杂迹》;钱宣靖家王维《草堂图》;周安惠家献之《洛神赋》;苏侍郎家《魏郑公谏太宗图》;楚枢密有江都王《马》;王尚书仲仪有《回文织锦图》。(以上皆录见者)
杨州后土庙有琼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即李卫公所谓玉蕊花也。旧不可移徙,今京师亦有之。
近人有收《汉祖过沛图》者,画迹颇佳,而有僧为观者所指,翌日,并加僧以幅巾。
贾直孺在翰林,建言,皇子不当为检校师傅,乃诏止除检校太尉。
宗衮言,世传魏钟徭《表》云:“疠愤怒之众”。疠非可通勉励之意,恐古人借使,又疑其误。
宰相三入者,赵中令太祖朝初相,太宗朝两入;吕文穆太宗朝再相,真宗朝一入;吕许公、张邓公仁宗朝皆三入。
学士三入,李文正、刘中山子仪(中山三入,《玉堂集》云:三入翰林皆待诏,杨昭度宣召入院,其举自代,皆宣献公)、宋景文、范景仁四人,李邯郸五入,而一不拜。
建隆三年十二月,班簿二百二十四员:文班一百五十四人,内南班一百一十人,两省二十七人,学士三人,留司十人;武班七十四人,内留司一十一人。
梁开平二年南郊,执仪仗兵士二千九百七十人。建隆四年郊,兵部执仪仗兵士一万三千六十人,太常寺鼓吹等二千六百四人、太仆寺推驾兵士六百八十二人、六军执擎人员兵士五百五十二人、左右金吾街仗各一百五十二人、左金吾仗三百五十八人、右金吾仗三百五十九人、殿中省押番人员并执擎兵士共五百三十一人、司天台一百六十二人、八司都四千三百七十三人、合兵部二万七千四百三十三人。
又曰:近朝皇太后、皇后皆有印篆。文曰:“皇太后之印”、“皇后之印”。故事,二宫立,各有宫名,长秋、长乐、长信之类是也,宜以宫名为文。至尊之位,亦不合言印,当云“某宫之宝”。
又曰:近世诸王公主制中,称皇子、皇弟、皇女,疑“皇”字相承为例,止合云第几子、第几弟、第几女云。
又曰:江南有国时,田每十亩蠲一亩半,以充瘠薄。
又曰:罚俸例,一品八贯,二品六贯,三品五贯,四品三贯五百,五品三贯,六品二贯,七品一贯七百五十,八品一贯三百,九品一贯五十。
又曰:上古以来,逐朝历名,黄帝起元用《辛卯历》,颛帝用《乙卯历》,虞用《戊午历》,夏用《丙寅历》,成汤用《甲寅历》,周用《丁巳历》,鲁用《庚子历》,秦用《乙卯历》,汉用《太初历》、《四分历》、《三统历》,魏用《黄初历》、《景初历》,晋用《元(正字犯圣祖名)始历》、《合元历》、《万分历》,宋用《大明历》、《元嘉历》,齐用《天保历》、《同章历》、《正象历》,后魏用《兴和历》、《正元历》、《正象历》,梁用《大同历》、《乾象历》、《永昌历》,后周用《天和历》、《丙寅历》、《明元(正字犯圣祖名)历》,隋用《甲子历》、《开皇历》、《皇极历》、《大业历》,唐用《戊寅历》、《麟德历》、《神龙历》、《大衍历》、《元和观象历》、《长庆宣明历》、《宝应历》、《正元历》、《景福崇元(正字犯圣祖名)历》,晋天福用《调元历》,周显德用《钦天历》云。本朝太祖用《应天历》,太宗用《乾元历》,真宗用《宜天历》,仁宗用《崇天历》,英宗用《明天历》,已而复用《崇天历》。
忠懿钱尚父,自国初至归朝,其贡奉之物,著录行于时。今大宴所施涂金银花凤狻猊、压舞茵蛮人及银装龙凤鼓,皆其所进也。凡献银、绢、绫、锦、乳香、金器、玳瑁、宝器、通天带之外,其银香、龙香、象、狮子、鹤、鹿、孔雀,每只皆千余两,又有香囊、酒瓮诸什器,莫能悉数。祥符、天圣经火,多燕去,今太常有银饰鼓十枚尚存。
外臣除节度使,景德前,止舍人院作制,杨文公《外制集》议:潘罗支、厮铎督朔方军节度,数制是也。其后遂学士院降麻,如大礼加恩,在将相后数日方下,然不锁院,不宣麻。近年遂同将相例,锁院告廷矣。
交州进奉使,旧多遣兵马使,或摄管内刺史,或静海节度宾幕之职。及其归,多加检校官,或就迁其职,如行军司马、副使之类。近皆自称王官,又亦以王官命之。
尚书省旧制,尚书侍郎郎官,不得著ヒ鞋过都堂门。唐兵部、吏部侍郎郎官选限内不朝。今审官东西院、三班院皆预内朝,而流内铨止趋五日起居,疑循旧制也。
丁晋公、冯魏公位三公、侍中,而未尝冠貂蝉。杜祁公相甫百日,当庆历四年郊祠,貂冠公衮,又升辂奉册,改谥诸后。
杜祁公罢相知兖州,寓北郊佛寺,以待兖州接人,逾再浃日。会宗衮自汶阳召还,过其寺,造谒,而杜公曰:“处此几与在中书日同矣,旦莫北去,欲识壁云郭汾阳曾留此。”盖自戏其居位不久也。
杜祁公休退,居南都,客至无不见,止服衫帽,尝曰:“七十致政,可用高士服乎?”
李西枢宪成为知制诰,尚衣绯,出守荆南,召为学士,阁门举例赐金带,而不可加于绯衣,乃并赐三品服。太宗命制球路笏带赐辅臣,后虽罢免亦服焉。赵文定罢参知政事,顷之,除景灵宫副使,赐以御仙带。自后罢宰相仍服笏带,罢参枢皆止服御仙带。
江南有清辉殿学士,张公洎为之。蜀有丽文殿学士,韩昭为之。今契丹有乾文阁待制。
祖宗朝,使相、节度使未尝有领京师官局者,其奉朝请,必改他官,多为东宫三少、上将军、统军。赵中令以使相自河阳还,除太子少保。至明道中,钱相始为景灵宫使。治平中,武康节度李公端愿始为醴泉观使。
太祖时,大卿监卒,皆辍朝一日。景德以前,文武官赠三品,皆不得谥,曾任三品官乃得谥。真宗大中祥符中,命陈文僖公彭年重定,以正三品尚书、节度使卒,始辍朝。赠尚书、节度使,许定谥。自后遵用其制,而《日历》、《实录》、《国史》皆遗其事。
唐王及善曰:“中书令可一日不见天子乎?”太祖开宝元年,以中外无事,始诏旬假日不坐。然其日辅臣犹对于后殿,问圣体而退。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旬假,是日太宗犹对辅臣,至夕帝崩。李南阳永熙挽词曰:“朝冯玉几言犹在,夜启金滕事已非。”时称佳作。至真宗时,旬假辅臣始不入。宝元中,西事方兴,假日视事。庆历初,乃如旧。
唐白文公自勒文集,成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皆写本,寄藏庐山东林寺,又藏龙门香山寺。高骈镇淮南,寄语江西廉使,取《东林集》而有之。《香山集》经乱亦不复存。其后履道宅为普明僧院。后唐明宗子秦王从荣,又写本置院之经藏,今本是也。后人亦补东林所藏,皆篇目次第非真,与今吴、蜀摹版无异。
夏郑公为宣徽使、忠武军节度使,自河中府徙判蔡州,道经许昌,时李邯郸为守,乃徙居他所,空使宅以待之。夏公以为知体。
凡公家文书之槁,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今秘府有梁朝宣底三卷,即正(正字犯仁宗嫌名)明中崇政院书也。检,即州县通称焉。
祖宗时,宰相罢免,唯赵令得使相,余多本官归班,参、枢亦然。天禧中,张文节始以侍读学士知南京,天圣中,王文康以资政殿学士知陕州,自庆历后,解罢率皆得职焉。
文穆王冀公,天圣初,再为相,既拜命谢恩,即请诣景灵宫奉真殿朝谢真宗皇帝。冀公仍以五百千建道场,托先公为斋文,其略曰:“奉讳之初,谢病于外,临西宫而莫及,企南狩以方遥。”失其本,余不尽记。自后二府初拜恩入谢,即诣景灵宫,盖踵冀公故事也。
凡拜职入谢,多有对赐,拜官加勋封谢恩,虽二府亦无有。景德初,王冀公以参知政事判大名府召还,加邑封。时契丹方讲好,真宗欲重其事,冀公入谢,特命以衣带鞍马赐之。自后二府转官、加阶勋、封邑入谢,并有对赐。
太尉旧在三师之下,徭唐以来,以上公为重。李光弼自司空为太尉,薨,赠太保。郭子仪自司徒为太尉,薨,赠太师。李德裕自司徒为太尉,皆以超拜。李载义自司徒为太保,王智兴自司徒为太傅,二人卒,俱赠太尉。是以上公宠待宗臣,余虽有功可迁保、傅,而掌武之尊不可得也。五代至国初,节度使皆自检校太傅迁太尉,太尉迁太师,然无升秩明文。
唐明皇以诸王从学,名集贤院学士徐坚等讨集故事兼前世文辞,撰《初学记》。刘中山公子仪爱其书,曰:“非止初学,可为终身记”。
二府旧以官相压,李文正自文明殿学士、工部尚书为参知政事,而宋惠安公乃自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迁刑部尚书,居其上。至祥符末,王沂公与张文节公同参知政事,王转给事中,张转工部侍郎,而班沂公下,意颇不悦。乃复还贰卿之命,止以旧官优加阶、邑。自后第以先后入为次序。
太宗诏诸儒编故事一千卷,曰《太平总类》;文章一千卷,曰《文苑英华》;小说五百卷,曰《太平广记》;医方一千卷,曰《神医普救》。《总类》成,帝日览三卷,一年而读周,赐名曰《太平御览》。又诏翰林承旨苏公易简、道士韩德纯、僧赞宁集三教圣贤事迹,各五十卷。书成,命赞宁为首坐,其书不传。真宗诏诸儒编君臣事迹一千卷,曰《册府元龟》,不欲以后妃妇人等事厕其间,别纂《彤管懿范》七十卷。又命陈文僖公裒历代帝王文章为《宸章集》,二十五卷。复集妇人文章为十五卷,亦世不传。
枢密院问降宣故事,具典故申院。按,今有梁朝宣底二卷,载朱梁正(正字犯仁宗嫌名)明三年、四年事,每事下有月日,云“臣李振宣”,或除官、差官,或宣事于方镇等处,其间有云:“宣头”、“宣命”、“宣旨”者。梁朝以枢密院为宗政院,始置使以大臣领之,任以政事。正(正字犯仁宗嫌名)明年是李振为使。当时以宣传上旨,故名之曰“宣”。而枢密院所出文字之名也,似欲与中书“敕”并行。虽无所明见,疑降宣始自朱梁之时。晋天福五年,改枢密院承旨为承宣,亦似相合。其底,乃底本也。系日月姓名者,此所以为底。闻今尚仍旧名。(熙宁七年六月十三日)
本朝两省清望官、尚书省郎官,并出入重戴。祖宗时,两制亦同之。王黄州罢翰林,《滁州谢上表》云“臣头有重戴,身被朝章”,是也。其后,祥符、天禧间,两制并彻去之,非故事也。
祖宗时未有磨勘,每遇郊祀等恩,皆转官,未满二载者不转官,例加五阶。王黄州自知制诰,未有勋便加柱国,在滁州为散郎,自承奉郎加朝散大夫阶。
至道二年十一月,司天冬官正杨文镒建言:历日六十甲子外,更留二十年。太宗以谓“支干相承,虽止于六十,本命之外,却从一岁起首,并不见当生纪年。若存两周甲子,共成上寿之数,使期颐之人,犹见本年号。”令司天议之。司天请如上旨,印造新历颁行,可之。
本朝之制,凡霈宥,大赦、曲赦、德音三种,自分等差。宗衮言:德音非可名制书,乃臣下奉行制书之名。天子自谓“德音”,非也。予按唐《常衮集》,赦令一门,总谓之“德音”,盖得之矣。
唐《日历》正(正字犯仁宗嫌名)观十年十月,诏始用黄麻纸写诏敕。又曰:上元三年闰三月戊子敕:“制敕施行,既为永式,比用白纸,多有虫蠹,自今已后,尚书省颁下诸司、及州下县,宜并用黄纸。”(《魏志》:刘放、孙资劝明帝召司马宣王,帝纳其言。即以黄纸令放作诏。)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春明退朝录 宋 宋敏求
●卷上
熙宁三年,予以谏议大夫奉朝请,每退食,观唐人洎本朝名辈撰著以补史遗者,因纂所闻见继之。先庐在春明里,题为《春明退朝录》云。十一月晦,常山宋敏求述。
国朝宰相:赵令、卢相、文潞公四十三登庸,寇莱公四十四,王沂公四十五,贾魏公四十八。
枢密副使:赵令三十九,寇莱公三十一,晏元献公三十五,韩魏公三十六。
参知政事:苏侍郎易简三十六,王沂公三十九。
知制诰:苏侍郎二十六,王沂公二十七,卢相、杨文公、晏元献公、宣献公、今宣徽使王公拱辰皆二十八,夏文庄三十。
学士:苏侍郎二十八,晏元献公、宣徽王公皆三十,宣献公三十五,王沂公、李邯郸皆三十六,杨文公、钱子飞皆三十七,卢相、今参政王禹玉皆三十八。
吴正肃言:律令有“丁推”,推字不通少壮之意,当是“丁稚”。唐以大帝讳避之,损其点画云。
真宗朝,岁时始赐饮于宰相第,大两省、待制以上赴,林尚书特以谏议大夫为三司副使亦预焉,既而并诸副使,遂以为常。王太尉主会,唯用太官之膳,少加堂餐。自丁晋公助以家馔,至今踵之。
天圣七年,玉清宫灾,遂罢辅臣为宫观使,而景灵、会灵、祥源三宫观以学士、舍人管句。康定元年,李康靖公罢参知政事,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会灵观,自后学士皆为提举。至和初,晏元献公以旧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万龄(避家讳也)观,而武臣今致政李少师端愿为观察使,止得管句祥源观,自陈於枢府宗衮(宋元宪也,谢眺谓谢安为宗衮),乃加以都管句,今朝官亦云提举,非故事也。
宗衮尝言:“《律》云‘可从而违,堪供而阙’,亚《六经》之文也。”
宋景文言:“人之属文,自稳当字,第初思之未至也。”又曰:“为文是静中一业尔。”
本朝置枢密使、副,或置知枢密院、同知院,然使与知院不并置也。熙宁元年,文潞公、吕宣徽为使,而润州陈丞相自越州召为知院。前一岁,陈丞相为副使,位在吕公之上故也。
国初,范鲁公、王祁公、魏仆射三相罢,赵令独相,始置参知政事。自是一相或二相,至咸平中,始有吕文穆、李文靖、向文简三相。又至至和中,文潞公、刘丞相、富郑公三相。
太平兴国四年,石元懿始以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八年,张司空齐贤、王公沔并以谏议大夫同签书枢密院事。景德三年,马正惠以检校太傅、韩公崇训以检校太保并签书枢密院事。治平二年,今郭宣徽为同签书院事。
文臣为枢密使,皆带检校太尉、太傅兼本官。乾兴元年,钱文僖以兵部尚书为枢密使,不带检校官,有司之失也。
赵德明归款,真宗赐以宗姓,然不附属籍。晁文元草制云:“奕世荷殿邦之德,举宗联命氏之荣。”宝元二年,元昊叛,诏削属籍,非也。
唐太宗自撰《郑元成碑》,德宗亦撰《段秀实碑》。
国朝历三师、三公者,太祖即位,天雄节度符魏王彦卿,自守太尉为太师;定难节度、西平王李中令彝兴,自守太傅为太尉;荆南节度、南平王高中令保融,自守太保为太傅。
赵令以司徒、太保、侍中在中书,以太保、中书令留守西京,又以太师西京养疾。王文正以司空、司徒、太保在中书,以太尉罢为玉清昭应宫使。
范鲁公以司徒在中书,王祁公、薛文惠、吕文穆并以司空在中书,丁晋公、冯魏公、王冀公并以司空、司徒在中书,韩魏公以司空在中书、司徒为节度侍中,曹襄悼、文潞公并以司空为枢密使侍中,吕文靖罢相,以司徒监修国史,曾鲁公以司空为节度侍中。
国朝宰相为仆射,魏公仁浦、赵令、薛文惠、沈恭惠、宋惠安、李文正、吕文穆、吕正惠、李文靖、张司空、王文正、向文简、王冀公、寇莱公、吕许公、王沂公、贾魏公、陈恭公、韩魏公、文潞公、富郑公、曾鲁公二十二人,枢相为仆射,陈文忠、曹襄悼、张荣僖、王康靖四人,枢密使为仆射,石元懿一人。
列圣神御殿,始咸平初,真宗令供奉僧元蔼写太宗圣容于启圣院,后玉清昭应宫范金祖宗像,余多塑像。其殿名,在京曰:庆基(奉先禅院,奉宣祖)、开先(太平兴国寺,奉太祖)、二圣(玉清昭应宫,奉太祖,太宗同殿,见上)、永隆(启圣院,奉太宗,见上)、安圣(玉清昭应宫,以下并奉真宗)、奉真(景灵宫)、崇真(慈孝寺)、延圣(万龄观)、永崇(崇先观)、孝严(景灵宫,奉仁宗)、英德(景灵宫,奉英宗)。在外曰:章武(杨州建隆寺,以下奉太祖)、兴元(西京应天院)、端命(滁州)、帝华(西京应天院,以下奉太宗)、统平(太原府)、昭孝(西京应天院,以下奉真宗)、信武(澶州)、集真(华阴云台观)。又凤翔太平宫有祖宗神御殿,南京鸿庆宫有三圣神御殿,西京永安县会圣宫有五圣神御殿,今京师定力院有太祖御像(国初待诏王蔼画)。诸后影殿,曰:重徽(奉先禅院,奉明德太后,章穆皇后同殿)、彰德(慈孝寺,奉章献太后)、广孝(景灵宫,奉章懿太后)、庆爱(万龄观,奉章惠太后)。
开宝八年十一月,江南平留,汴水以待李国主舟行。盛寒,河流浅涸,诏所在为坝闸,潴水以过舟。官吏击冻督役稍稽,则皆何校,甚者劾皋,以次被罚,州县官降敕而杖之者,凡十余人。
宗室谥:恭裕(申王德文)、康孝(南阳郡王惟吉)、安懿(濮王)、孝定(相王允弼)、荣易(定王允良)、恭肃(广平郡王德隆)、思恪(永嘉郡王允迪)、懿恭(平阳郡王允升)、僖简(信安郡王允宁)、康简(广陵郡王德雍、循国公承庆)、和懿(定安郡王承简)、恭僖(舒国公承蕴)、僖靖(同安郡王惟正)、僖穆(丹阳郡王守节)、安僖(荣王从式、楚国公从信)、安简(信都郡王德彝)、安恭(博平郡王允初)、慈惠(申国公德恭)、僖安(楚国公守巽)、和惠(河东郡王承衍)、惠恪(楚国公从古)、僖温(遂宁郡王承范)、良静(魏国公宗懿)、恭简(韩国公宗礼)、良(祁国公宗述、吉国公克绍)、昭裕(遂国公宗颜)、修孝(南康郡王世永)、恭静(乐平郡王承亮)、康僖(光国公克广)、荣僖(陈国公承锡)、恭(昌国公世滋)。
枢密使谥:元靖(李公崇矩)、景襄(楚公昭辅)、元懿(石仆射熙载)、恭懿(王公继英)、文庄(高公若讷)、宣简(田公况)、惠穆(吕公公弼)。
枢密使相谥:武惠(曹侍中彬)、文忠(陈仆射尧叟)、襄悼(曹侍中利用)、荣僖(张侍中耆)、文僖(钱公惟演,思改)、恭毅(杨公崇勋,恭密改)、文康(王相晦叔)、康靖(王侍中贻永)、文庄(夏郑公竦)、武恭(王公德用)。
外戚谥:武懿(刘公通)、康怀(刘从德)、安僖(曹公纪)、恭怀(曹公传)、景思(张尧封)。
内臣谥:忠肃(刘承规)、安简(王承勋)、僖靖(蓝继宗)、安恪(卢守勤)、僖恭(王惟忠)、安僖(岑守素)、僖良(皇甫继明)、良恪(张永知)、荣恪(蓝元用)、忠安(张惟吉)、僖勤(史崇信、石全育)、僖恪(刘从愿、邓保吉)、威勤(麦允信)、僖安(王守忠)。
任恭惠与吕许公同年进士,而同为博士。恭惠登枢,年耆康强。许公时尚为相,尝所叹羡,询其服饵之法,恭惠谢曰:“不晓养生之术,但中年因读《文选》有所悟尔,谓‘石韫玉以山辉,水含珠而川媚’也。”许公深以为然。
父子掌诰,国初至熙宁元年,凡九家:李文正(昌武,正字犯仁宗嫌名)、王兵部(文正)、王惠献(安简)、晁文元(文庄)、钱希白(修懿)、梁翰林(庄肃)、吕文靖(仲裕)、宣献公(敏求)、苏仪甫(子容)。
咸平六年,并三部为三司使,官轻则为权使公事。庆历中,叶翰林道卿再总计,止云“权使”,盖中书误也。其后遂分权使与使公事为两等。
舍人院每知制诰上事,必设紫褥于庭,面北拜厅,阁长立褥之东北隅,谓之“压角”。宗衮作《掖垣丛志)而不解其事。按唐旧书亦无闻焉,惟裴廷裕《正陵遗事》云:“舍人上事,知印宰相当压角。”则其礼相传自唐也。予为舍人日,邵兴宗入院,不疑为阁长压角,时议美之。
太平兴国中,始置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延梵学僧翻译新经。始以光禄卿汤公悦、兵部员外郎张公洎润色之,后赵文定、杨文公、晁文庄、李尚书维,皆为译经润文官。天禧中,宰相丁晋公始为使。天圣三年,又以宰相王冀公为使,自后元宰继领之,然降麻不入衔。又以参政、枢密为润文,其事浸重。每岁诞节,必进新经,前两月,二府皆集,以观翻译,谓之“开堂”,亦唐之清流尽在也。前一月,译经使、润文官又集,以进新经,谓之“闲堂”。庆历三年,吕许公罢相,以司徒为译经润文使,明年致仕,章郇公代之,自后降麻入衔。
宗衮尝曰:“残人矜才,逆诈恃明,吾终身不为也。”亦繇唐相崔涣曰:“抑人以远谤,吾所不为。”
予治平初,同判尚书礼部,掌诸处纳到废印极多,率皆无用。按唐旧说,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南宫舍人”,百日内须知制诰。王元之《与宋给事诗》云:“须知百日掌丝纶。”又谓员外郎为“瑞锦窠”。员外郎厅前有大石,诸州府送到废印,皆于石上碎之。又图写祥瑞,亦员外郎厅所掌。令狐楚元和初任礼部员外郎,有诗曰:“移石几回敲废印,开箱何处送新图”是也。今之废印,宜准故事碎之。
唐内人墓,谓之“宫人斜”,四仲遣使者祭之。(见唐人文集)
京师街衢置鼓于小楼之上,以警昏晓。太宗时命张公洎制坊名,列牌于楼上。按唐马周始建议置冬冬鼓,惟两京有之,后北都亦有冬冬鼓,是则京都之制也。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
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而礼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缛,别建礼仪院,辅臣主判,而两制为知院。天禧末,罢知院。天圣中,省礼仪院。而寺与礼院事旧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并兼礼仪事。近有至六七人者。按唐太常置卿一员,少卿二员,博士四员。祥符中,置博士二员,后加至四员。今若置判寺一员,同判寺二员,则合唐之卿数矣(天圣元年,改同判院为同知院,即博士也)。
开宝二年,李文正(正字犯仁宗嫌名)以中书舍人、卢相以知制诰,并命直学士院。六年,知制诰张公澹直学士院。太平兴国元年,汤率更悦、徐骑省铉直学士院,王梓州克正、张侍郎洎直舍人院,四人公皆江南文士也。至熙宁二年,复置旧官。
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正字犯宣祖庙讳)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赵令初拜,止独相,领集贤殿大学士,续兼修国史。久之,方迁昭文馆。薛文惠与沈恭惠并相,薛自参政领监修,拜相仍旧,而沈领集贤。毕文简与寇忠愍并相,而毕领监修,寇领集贤。王太尉独相,亦止领集贤。近时王章惠、庞庄敏初拜及独相,悉兼昭文、修史二职,非旧制也。
太祖、太宗时,文臣为使相,惟赵令一人。真宗时,寇莱公、王冀公二人,节度使李南阳一人。乾兴后,难遽数矣。
唐文武参用,袁滋自尚书右丞出华州刺史,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如是者数人。本朝颇循其制,工部侍郎王公明兼黄州刺史,给事中乔公维岳换海州刺史,三司使、尚书左丞李公士衡换同州观察使,学士承旨、刑部尚书李公维换相州观察使,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陈公尧咨换宿州观察使。如钱邓州及庆历初韩、范、庞、王四公,皆换观察使,以用兵擢之也。龙图阁直学士马公季良换秦州防御使,非美迁也。
武臣换文资者,太宗时,白州刺史钱昱换秘书监,迁工部侍郎,复换观察使。
真宗优待王冀公,景德中,罢参知政事,始置资政殿学士以命之。宰相寇莱公颇抑之,令班翰林之下,乃命为大学士。冀公请铸印,不许,遂领尚书都省,以都省自有印也。
唐姚南仲不历尚书、侍郎,而入省便为仆射。近世郑文肃、刘丞相、张尚书方平、王宣徽拱辰、滕侍读甫,皆不历郎中、员外,而便为谏议大夫,吕给事惠卿、邓中丞润甫亦然。
迩英阁,讲讽之所也。阁后有隆儒殿,在丛竹中,制度特小。王原叔久在讲筵而身品短,同列戏之曰:“宜为隆儒殿学士。”
孙之翰言:太祖一日召对赵中令,出取幽州图以示之。赵令详观,称叹曰:“是必曹翰所为也。”帝曰:“何以知之?”普对:“方今将帅材谋无出于翰,此图非翰,他人不可为也。翰往,必可得幽州。然既得幽州,陛下遣何人代翰?”帝默然,持图归内。
杜甫终於耒阳,藁葬之。至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元微之为志。而郑刑部文宝谪官衡州,有《经耒阳杜子美墓诗》,岂但为志而不克迁,或已迁而故冢尚存耶?
唐官有定员,阙则补之。后唐长兴二年,诏诸州得替节度、防御、团练使、刺史,并令随常朝官逐日立班。二年,敕免常朝,令五日赴起居。国初尚多前资官,今《阁门仪制》尚有见任、前任节度、防御、团练使。
建隆至天禧,每朝廷大礼,二府必进宫。天圣二年南郊,吕许公恳言之,乃止。自是加恩而已。
每大礼,两府加恩,功臣、阶勋、食邑、实封,内得三种;学士至待制,大两省得阶勋而下二种,大卿监至少卿监一种,得加食邑;郎中而下至朝、京官一种,阶勋而已。
凡加食邑,宰相千户,实封四百户;余降麻官,食邑七百户,实封三百户;直学士以上,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舍人、待制、散尚书至少卿监以上,食邑三百户,实封一百户。
凡食邑三百户,封县开国男,五百户封子,七百户封伯,千户封郡侯,二千户封公,千五百户以上始加实封。
唐大帝时,始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时中书令、侍中皆正三品,大历中并升为二品。晋天福五年,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国初,枢密使吴廷祚以父讳璋,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用升品也。
每南郊大礼,循唐制命五使:宰相为大礼使,学士为礼仪使、卤簿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知开封府为桥道顿递使。而礼仪使本太常卿事。尚书兵部主字图,卤簿使是其职也。仪仗使排列之,而卤簿使督摄之,其职事颇相通。真宗时,东封西祀,奉祀皆辅臣为五使,南郊则用学士而下。仁宗藉田,恭谢大飨明堂,袷飨、上大飨,并循真庙之制。
●卷中
予尝判官告院、知制诰,时又提举兵、吏、司封,官告院而不白司勋,恐遗之也。凡文臣及节度观察防团刺史、诸司使副、内殿承制崇班,皆用吏部印。管军至军校环卫官,用兵部印。封爵命妇用司封印。加勋用司勋印。
凡封赠父祖为降麻官,用白背五色绫纸,法锦衤票、大牙轴,余虽极品,止给大绫纸,法锦衤票、大牙轴。
凡朝士,父在,经大礼推恩得致仕官,不给奉。父任升朝官以上致仕,自得奉。旧制,若因其子更加秩,则不给奉。
凡宰相、使相,母封国太夫人,妻封国夫人。枢密使、副使、参知政事、尚书、节度使,母封郡太夫人,妻封郡夫人(枢密、参政母,经南郊封国大夫人)。直学士以上给谏、大卿监、观察使,母封郡太君,妻封郡君(旧制,学士官至谏议大夫以上,方得郡封,天禧中,诏改之)。少卿监、防团以下至升朝官,母封县太君,妻封县君。
唐制,宰相不兼尚书左、右丞,盖仆射常为宰相,而丞辖留省中领事。元和中,韦贯之为右丞、平章事,不久而迁中书侍郎。又仆射、给谏,皆不为致仕官。然杨于陵为左仆射致仕。(本朝沈相伦亦以仆射致仕)
唐节度使除仆射、尚书侍郎,谓之“纳节”,皆不降麻,止舍人院出制。天禧中,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除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先公在西阁当制。至和中,韩魏公自武康军节度使除工部尚书、三司使,降麻,非故事也。
秘府有唐孟诜家祭礼、孙氏《仲飨仪》数种,大抵以士人家用台卓享祀,类几筵,乃是凶祭;其四仲吉祭,当用平面毡条屏风而已。
天圣中修《国史》,王安简、谢阳夏、李邯郸、黄唐卿为编修官,安简神情冲澹,唐卿刻意篇什,谢、李尝戏为句曰:“王貌闲如鹤,黄吟苦似猿。”
天圣中,钱文僖留守西都,而应天院有三圣御像,去府仅十里,朔望集众官朝拜,未晓而往,朝拜毕,三杯而退。文僖戏为句曰:“正好睡时行十里,不交谈处饮三杯。”又有人送驴肉,复曰:“厅前捉到须依法,合内盛来定付厨。”
宗衮尝赏黄子温诗。子温名孝恭,天圣八年登进士第,为大理寺丞,失官。其从兄子思亦善诗,《咏怀》曰:“日者未知裴令贵,世人争笑祢生狂。”《重午》曰:“风檐燕引五六子,露井榴开三四花。”子思名孝先,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终太常博士。
尊号起于唐,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后明皇称开元神武皇帝,自后率如之。陆贽尝以谏德宗。宗衮著《尊号录》一篇,系以赞云:“损之又损,天下归仁。”盖托讽焉。上即位,群臣凡再上尊号,率不许。
李尚书维有三兄,文靖丞相,贽尚书虞部员外郎,源太子中舍,皆五十八而终。尚书亦是岁大病,恳言于朝,乃罢翰林学士,换集贤院学士,出知许州。王给事博文与其子景彝皆贰枢,然并逾月而终。
欧阳少师言:为河北都转运使,冬月,按部至沧、景,间于野亭,夜半闻车旗兵马之声,几达旦不绝。问宿彼处人,云:“此海神移徙,五七年间一有之。”
致政王侍郎子融言,天圣中,归其乡里青州时,滕给事涉为守。盛冬浓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状,以纸摹之,其家尚余数幅。
凡节度州为三品,刺史州为五品。唐内臣为中尉,惟赠大都督。国初,曹翰以观察使判颍州,是以四品临五品州也。品同为“知”,隔品为“判”。自后惟辅臣、宣徽使、太子太保、仆射为判,余并为知州。
参知政事父见其进拜者,卢朱崖、吴正肃与尚书张公安道;枢副,陈尧叟、张文孝、吴文肃。由登用而朝廷多峻加其父恩命。
唐时,黄河不闻有决溢之患。《唐书》惟载薛平为郑滑节度使,始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才二里许。平按求故道,出黎阳西南,因命其从事裴弘泰往请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弘正许之。乃籍民田所当者,易以他地,疏导二十里,以杀水悍,还ヂ田七百顷于河南,自是滑人无患。此外无所纪。盖河朔地,天宝后久属蕃臣,而事不闻朝廷也。汴河亦不闻疏通之事,惟《郑畋集》载为相时,汴河淀塞,请令河阳节度使于汴河口开导,仍令宣武、感化节度使严帖州县,封闭公私斗门。感化即徐州也。
唐在京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参。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参。三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又参。(王沂公家一本云:四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再参)其长上、折冲、果毅,若文武散官五品以上直诸司及长上者,各准职事参。其洪(正字犯宣祖庙讳)文馆及国子监博士、学生每季参,若雨雪沾服失容及泥潦,并停。(以上唐《仪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