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篇名>重订广温热论
书名:重订广温热论
作者:何廉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绪言
属性:考上元县志∶戴天章,字麟郊,邑庠生;少师林青雷,习举子业,好学强记,所读经史,能通部逆背,
如瓶泻水;壮为文,干禄不足,于是求有用之学;自天官、地理、算数、射弋,以及书、画、琴、棋之类,
无不探微极要;尤精医理,博览深思,活人无算,谢之金、挥不受,四方淹雅名流至,必下榻请教。课诸子,
督以勤苦力学;晚号北山,学人称北山先生。长子瀚,字巨川;雍正元年,癸卯一甲第二人,覃恩,敕赠文
林郎、翰林院编修;乾隆辛卯,孙翼子官御史,再遇覃恩,赠如其官。乃孙谏议公祖启曰∶先大父北山先生,
以通儒邃医学,所论著伤寒、杂病诸书,及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凡十数种;皆先世父雪村先生行楷细
字,录存于家。近坊中有瘟疫明辨四卷,祖启购阅之,即先大父存存书屋广瘟疫论也。虽易其名,未曾改窜其
文,不知何误刻为歙县郑某之书∶在先大父固不争此,子孙见之,不容不正。因出存存书屋原本,较而刻之,
以纠伪传、而广先德。观此二则,想见其为人,惜不得见其全书而卒读耳!
己酉春,南京濮凤笙君,邮寄广温热论抄本一册,嘱予校勘付印,余因诊务忙,任事多,日不暇给,暂置
高阁;嗣为濮君驰书屡促之,不获已,勉承其乏,将原书一一浏览,始知其书即戴氏广瘟疫论∶而陆氏九芝为
之删订,改定其名曰广温热论者也。见其论温热症甚精,论温热病中种种发现之症尤极明晰,洵当今最有实用
之书。
故陆氏九芝原序云∶北山此书,以温热与伤寒辩,条分缕晰,逐病疏明,伤寒之治,不混于温热;温热之
治,不混于伤
寒;诚于秦越人四曰热病、五曰温病之异于二曰伤寒者,分疆划界,不得飞越一步矣。然其书明是论温热,
而其书名则曰广瘟疫;篇中或称疫疠,或称时疫,或单称疫,一若自忘其为论温热者。是伤寒之与温热,北山
能辩之,而温热之与瘟疫,北山亦混之矣。余爱其论之精,而惜其名之误,乃于凡所称时行疫疠者,悉改之曰温
热,或曰伏邪。其开首云∶世之治伤寒者,每误以温热治之,治温热者,又误以伤寒治之。四语则余所缀也,
有此一提,而所以作书之意,乃先于卷端揭清∶即为之改题曰广温热论。则此书实足为温热病正法眼藏矣!其
言如此。
然余细玩原书,见其于湿温、燥热二症,言之甚略,尚少发明,即用药选方,亦多未尽善处,此非余一人
之偏见也。试述陆氏九芝原评曰∶此书明辨温热与伤寒,朗若列眉,实足为度世金针。而温热与瘟疫,仍混同
无别,因为之改正其文;命儿子润庠手录之,然屡次删改,而终不能惬意也。次述邴氏味清原评曰∶此书各论,
均有至理;即当在伤寒论中选方,乃见大家作用;惜多采后人夹杂之方,未免有悖经旨,且既知不可用辛温,
而总不出羌活汤、败毒散之范围;将经方辛凉之法弃而不用,先生殆亦趋时太甚耳。又次述李氏鹤访新评曰∶
此书未将风温、湿温、春温、冬温等厘清,而概称时行,未免含混∶至列大青龙九味羌活,沿古治温病之方,
则尤疏矣。夫温热病,热从内发,岂可用大青龙中麻、桂,猛发其汗耶?若九味羌活汤,皆一派辛燥雄烈,夹
入生地,引邪入阴,真杂而不精之方也。
合三说以观之,北山此书,虽经陆氏删定,而终不能惬心贵当者,九芝先生自认之。而列方之纯杂互收,
邴、李二家已发其蒙。故余不揣 昧,爰为悉心重订;将原书缺者补之,讹者
删之;更择古今历代名医之良方,而为余所历验不爽者,补入其间。务使后之阅者,知此书专为伏气温热而设,
非为新感温暑而言,辨症精、用药当,庶几与戴氏结撰之精心,陆氏删订之苦心,心心相印,永垂久远,而余
心始慊。呜呼!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世之博雅君子,应亦谅我苦衷乎。
\x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月望,何炳元廉臣识于越中之宣化坊。\x
<目录>第一卷
<篇名>温热总论
属性:世之治伤寒者,每误以温热治之,而治温热者,又误以伤寒治之,此辨之不明也。即明其为温热病矣,
而又有新感、伏气之不同。前哲发明新感温热者,如叶氏香岩之论温二十则、陈氏平伯之风温病篇、吴氏鞠通
之温病条辨、张氏凤逵之治暑全书,立说非不精详,然皆为新感温暑而设,非为伏气温热而言,即江本载薛生
白湿温病篇,亦属暑湿相搏之一种。他如张石顽伤寒绪论、周禹载温热暑疫全书、陈素中寒温条辨,虽辨明伏
气温热,惜皆语焉而不详。以予所见,专论伏气温热能各症精详者,自北山此书始。兹先述其总论,存其精而
补其缺,约十有三。
<目录>第一卷\温热总论
<篇名>论温热四时皆有(添加)
属性:温热,伏气病也,通称伏邪。病之作,往往因新感而发,所谓新邪引动伏邪也。因风邪引动而发者,曰风温,
或曰风火。因寒邪引动而发者,曰冷温,或曰客寒包火。因暑邪引动而发者,曰暑温,或曰暑热。因湿邪引
动而发者,曰湿温,或曰湿遏
热伏。若兼秽毒者,曰温毒;其症有二∶一为风温时毒,一为湿温时毒。此以兼症别其病名也。其发于春者,
曰春温,或曰春时晚发。发于夏者,曰夏温,或曰热病。发于秋者,曰秋温,或曰秋时晚发,或曰伏暑。发于
冬者,曰冬温,或曰伏暑、冬发。此以时令别其病名也。其病萌于春,盛于夏,极于秋,衰于冬,间亦有盛发
于春冬者,然总以盛发于夏秋为多。
何则?春冬空气清洁,轻气多而炭气少,故其为病亦清邪多而浊邪少。除新感症外,即有因伏邪而病,纯
热无寒者,但为温病而已;兼寒者,但为冷温而已;兼风者,但为风温而已。虽间有时行温毒,然亦以风毒居多,
夏秋空气最浊,水土郁蒸之气,每被日光吸引而蒸发,发于首夏者曰霉雨蒸,发于仲秋者曰桂花蒸;其为病也,
皆水土秽气杂合而成,人但以暑湿赅其病之本,贪凉饮冷赅其病之标。而不知夏秋水土郁蒸,湿中有热,热中
有湿,浊热粘腻,化生霉菌,故谓之湿温,亦谓之湿热,西医谓之霉毒瓦斯;害人最广,变症最繁,较之风温、
冷温、暑温、三症,尤多而难治。
英医合信氏云∶空气干热不伤人,惟湿热最伤人,因低洼地土,或蕴有死水之潜热,或积有腐烂之草木
(此即水土秽气化生霉菌之原因),后得六十度热表之日光,接连晒之,其霉毒瓦斯乃勃发。故在东南热地,夏秋
之交,其毒尤甚,可见湿温、湿热为有形粘腻之邪,西医不为无见。呜呼!人在气交之中,一身生气,终日与
秽气相争战,实则与微生物相争战,不知不觉中伏许多危险之机,可不惊且惧哉!
<目录>第一卷\温热总论
<篇名>论温热五种辨法
属性:\x一、辨气\x 风寒之气,从外收敛入内,病无蒸气触人,间有作蒸气者,必待数日后,转入阳明府症之时。温热
及湿
温症,其气从中蒸达于外,病即有蒸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以人身脏腑、气血、津液,得寒
气则内敛,得火气则上炎。温热,火气也,人受之,自脏腑蒸出于肌表。气血津液,逢蒸而败,因败而溢,溢
出有盛衰,充达有远近,非鼻观精者,不能辨之;辨之既明,治之毋惑,知为温热,而非伤寒。则凡于头痛、
发热诸表症,不得误用辛温发散;于诸里症当清当下者,亦不得迟回瞻顾矣。
\x二、辨色\x 风寒主收敛,敛则结,面色多绷结光而洁,温热主蒸散,散则缓,面色多松缓而垢晦。人受蒸
气,则津液上溢于面,头目之间多垢滞,或如油腻,或如烟熏,望之可憎者,皆温热之色也。一见此色,虽头
痛发热,即不得用辛热发散;一见舌黄烦渴诸里症,即宜攻下,不可拘于下不厌迟之说。
\x三、辨舌\x 风寒在表,舌多无苔,即有白苔,亦薄而滑;渐传入里,方由白而黄,转燥而黑。温热一见
头痛发热,舌上便有白苔,且浓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或兼二三色,或白苔即燥。又有至黑不燥,则
以兼湿挟痰之故∶然必按之粗涩,或兼有朱点,有罅纹,不可误认为里寒阴结也。治温热者,能先于表症辨之,
不能辛温发散;一见里症,即用清凉攻下,斯得之矣。
\x四、辨神\x 风寒之中人,令人心知所苦而神自清,如头痛寒热之类,皆自知之;至传里入胃,如或有神
昏、谵语之时。缘风寒为病,其气不昏而神清。温热初起,便令人神情异常而不知所苦,大概烦躁者居多,甚
或如痴如醉,搅乱惊悸。及问其何所苦,则不自知。即问有神清而能自知者,亦多梦寐不安,闭目若有所见,
此即谵语之根也。或亦以始初不急从凉散,迁延时日,故使然耳。
\x五、辨脉\x 温热之脉,传变后与风寒颇同,初起时与风
寒迥别;风寒从皮毛而入,一二日脉多浮,或兼紧、兼缓、兼洪,无不浮者,传里始不见浮脉,然其至数,亦
清楚而不模糊。温热从中道而出,一二日脉多沉,迨自里出表,脉始不沉而数,或兼弦,或兼大,然总不浮,
其至数则模糊而不清楚。凡初起脉沉迟,勿认作阴症;沉者邪在里,迟者邪在脏也,脉象同于阴寒,而气色、
舌苔、神情,根据前诸法辨之,自有不同者。或数而无力,亦勿作虚视,因其热蒸气散,脉自不能鼓指,但当解
热,不当补气,受病之因各殊,故同脉而异断。
<目录>第一卷\温热总论
<篇名>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属性:\x一、辨其气之异\x 风主疏泄,寒主凝涩,二气虽有不同,然初皆冷而不热,其中人也郁而不宣,方其初
受在表,自宜温散;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苏羌饮等方,皆散寒之剂,非解热之剂也。温热由伏气而成,
热而不冷,其伤人也,立蒸而腐败,初起即宜凉解;栀豉汤、葛根芩连汤、麻杏石甘汤、黄芩汤、葳蕤汤、六
神通解散等方,皆解热之剂,非散寒之剂也。以解热之剂治风寒,轻则寒中呕利,重则阳陷厥逆;以散寒之剂
治温热,轻则衄渴谵妄,重则枯竭亡阴。此气之不可不辨也。
\x二、辨其受之异\x 风寒从表入里,自皮毛而肌腠、而筋骨、而胸膈胃肠,一层渐深一层,不能越此入彼,
故汗不厌早,下不厌迟,为散为和,浅深毫不可紊。以其气皆属冷,必待寒化为热,邪敛入内,方可攻下凉解,
否则虚其里气,反引表邪内陷,而成结胸、痞、痢诸症。湿温从膜原而发,温热从血络而发,先踞膜络之中,
必内溃而后变九传,由里出表,虽出表而里未必全无邪恋,经过之半表,亦未必不为邪伤,故下不厌早,汗不厌
迟,为和为解,浅深必不可拘。以其气皆属热,热能作蒸,不必郁变,而此蒸即带彼热,未出表而误温之,
始则引热毒燎
原,而为斑、衄、狂、喘;未传则伤真阴,为枯槁、沉昏、厥逆、诸危候矣!(邴味清评∶此论深有见识。)
\x三、辨其传经之异\x 温热传经,与风寒不同。风寒从表入里,故必从太阳而阳明,而少阳,而入胃。若
温热则邪从中道,而或表或里,惟视人何经之强弱为传变。故伏邪之发,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有但
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偏胜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里三
焦齐发者,此为九传。医必先明九传之理由,而后能治伏邪。试言其要。风寒从表入里,必待渐次闭郁而传变,
故在表时不必兼见里症,入里后不必复见表症。温热本从里出表,故见表症时,未有不兼见一二里症者,亦未
有不兼见一二半表半里症者。且温热属蒸气,表而里,里而表,原是不常,有里症下之而其邪不尽,仍可出表
者;有谵妄昏沉之后,病愈数日,复见头痛发热,复从汗解者。此所谓表而再表,风寒必无是也。更有下症全
具,用下药后,里气通而表亦达,头痛发热,得汗而解,胸闷心烦,暂从疹斑而解,移时复见舌黑心闷,腹痛
谵妄,仍待大下而后愈者,此所谓里而再里,风寒必无是也。若夫表里分传、三焦齐发之症,风寒十无一二,
温热十有六七,但据传经之专、杂为辨。初起专见一经症者属风寒,初起杂见二三经症者属温热,日久而渐传
者属风寒,一日骤传一二经或二三经者属温热。则虽病有变态,而风寒不混于温热,温热不混于风寒,施治自
无误矣。
<目录>第一卷\温热总论
<篇名>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添加)
属性:新感温热,邪从上受,必先由气分陷入血分,里症皆表症侵入于内也。伏气温热,邪从里发,必先由血
分转入气分,表症皆里症浮越于外也。新感轻而易治,伏气重而难疗,此
其大要也。
谓予不信,请述陆氏九芝评孟英之言曰∶仲景所论温热是伏气,天士所论温热是外感,故以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揭之篇首,以自别异,果如其说,则所称温热者,即俗所谓小风温、小风热,如目
赤、颐肿、喉梗,牙痛之类,却只须辛凉轻剂,其病立愈。更述薛瘦吟之言曰∶凡病内无伏气,纵感风、寒、
暑、湿之邪,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但伏气有二∶伤寒伏气,即春温夏热病也;伤暑伏气,即秋
温冬温病也。邪伏既久,血气必伤,故治法与伤寒、伤暑正法大异;且其气血亦钝而不灵,故灵其气机,清其
血热,为治伏邪第一要义。第其间所伏之邪,有微甚、有浅深,人之性质,有阴阳、有强弱,故就中又有轻重
之分焉。医必识得伏气,方不至见病治病,能握机于病象之先,然非熟于亢害承制之理,亦岂能测未来之病乎?
然非谓司天运气也,雨 寒燠,在在留心,久当自悟耳。
由是观之,同一温热症,而新感之与伏气病所之浅深不同,病情之轻重不同,病机之安危不同,故其疗法
亦因之而不同。
<目录>第一卷\温热总论
<篇名>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
属性:凡伏气温热,皆是伏火,虽其初感受之气有伤寒、伤暑之不同,而潜伏既久,蕴酿蒸变,超时而发,无一
不同归火化。中医所谓伏火症,即西医所谓内炎症也。王秉衡曰∶风寒暑湿,悉能化火,血气郁蒸,无不生火,
所以人之火症独多焉。朱心农曰∶东南方天气多热,地气多湿,最多湿温、湿热之症,正伤寒症极少,即云冬
月多正伤寒症,亦不尽然。历症以来,恒见大江以南,每逢冬令太温,一遇感冒,表分虽有外
寒,内则竟多伏火,悉以伏火治之,丝毫不爽。故魏柳州曰∶壮火为万病之贼。嘉约翰曰∶炎症为百病之源。
中医西医,其揆一也。虽然,同一伏火,而湿火与燥火,判然不同。以治燥火之法治湿火,则湿愈遏,而热愈
伏;势必为痞满,为呕呃,为形寒热不扬,为肠鸣泄泻,甚则蒙闭清窍、谵语神昏、自汗肢厥,或口噤不语,
或手足拘挛。以治湿火之法治燥火,则以燥济燥,犹拨火使扬,势必为灼热、为消渴、为热盛昏狂、为风动痉
厥,甚则鼻煽音哑,舌卷囊缩,阴竭阳越,内闭外脱。是以对症发药,必据湿火、燥火之现症为凭,分际自清,
误治自少。
<目录>第一卷\温热总论
<篇名>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
属性:试先论湿火之症治。凡湿火症,发于夏至以前者为湿温,夏至以后者,为湿热,发于霜降立冬后者为伏暑
挟湿;其邪必伏于膜原,内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拯华注∶膜原,即统腹膜空隙之处,外通肌肤,内近胃肠,
上连胸膈,下包内肾膀胱,中有夹缝,最易藏邪。邪伏于此,症必胸腹热甚,按之灼手,小便黄赤浊热者,职
是之故,故凡湿热内伏之邪,必由膜原达外。)其人中气实,而热重于湿者,则发于阳明胃肠;中气虚,而湿
重于热者,则发于太阴肺脾。初起邪在气分,当分别湿多热多。
湿多者,湿重于热也。其病多发于太阴肺脾,其舌苔必白腻,或白滑而浓,或白苔带灰,兼粘腻浮滑,或
白带黑点而粘腻,或兼黑纹而粘腻,甚或舌苔满布,浓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
匀。神多沉困嗜睡,症必凛凛恶寒。甚而足冷,头目胀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
节肌肉疼而且烦,腿足痛而且酸;胸膈痞满,渴不引饮,或竟不渴;午后寒热,状若阴虚;小便短涩黄热,大便
溏而不爽,甚或水泻。治法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
之气,肺气化,则脾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宜用藿朴夏苓汤,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启上闸,开支
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若兼神烦而昏者,此由湿热郁蒸过极,内蒙清窍;前辛淡法,去蔻仁、浓朴,加细辛二三分,白芥子钱许,
辛润行水开闭∶再加芦根一二两,滑石四五钱,轻清甘淡,泄热导湿,蒙闭即开,屡验不爽。
若兼大便不利者,此由湿阻气滞,或夹痰涎,前辛淡法,去藿朴、豆豉,重用栝蒌仁、薤白、小枳实等味,
或重用紫菀、苏子(捣)、郁李仁等品。此皆味辛质滑,流利气机,气机一开,大便自解,即汗亦自出,随症均
可加入。
其有湿遏热伏,走入肌肉,发为阴黄,黄而昏暗,如熏黄色,而无烦渴热象;或渐次化热,舌苔黄滑,口干
而不多饮。其未化火者,宜苦辛淡温法,如茵陈胃苓汤、茵陈五苓散,加除疸丸之类;已化火者,宜苦辛淡清法,
如清热渗湿汤、黄连温胆汤、藿香左金汤,重加茵陈及栀柏、绛矾丸之类。若误以脘痞等症为食滞,而消之、
下之,则脾阳下陷,湿浊内渍,转成洞泄、胀满诸病矣。
其有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手扪之糙,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溲不利,或赤而短,此湿热内
结于脾,而成湿霍乱也。如舌苔白腻者,宜辛开温化法,如蚕矢汤、燃照汤之类;舌苔黄滑者,宜辛开清解法,
如藿香左金汤、连朴饮之类;夹食加楂、曲、青皮之类。总之,湿遏热伏,其热从湿中来,只要宣通气分,气分
湿走,热自止矣。全在初起一二日,藿、朴、豆豉,疏中解表,使湿邪从皮腠而排泄;白蔻、四苓,芳淡渗湿,
使湿邪从内肾膀胱而排泄。汗利兼行,自然湿开热透,表里双解,而伏邪自去矣。虽然,湿热自内而出,恒结于
中焦,而成痞满,必有痰食错杂其间,前辛淡法中,痰郁加星香导痰丸,食滞加沉香百消曲,又生莱菔汁最妙,既开湿
火之郁闭,亦消痰食之停留,随症均可加入。
热多者,热重于湿也。其病多发于阳明胃肠,热结在里,由中蒸上。此时气分邪热,郁遏灼津,尚未郁结
血分。其舌苔必黄腻,舌之边尖红紫欠津,或底白罩黄、混浊不清,或纯黄少白,或黄色燥刺,或苔白底绛,
或黄中带黑、浮滑粘腻,或白苔渐黄而灰黑。伏邪重者,苔亦浓而且满,板贴不松,脉息数滞不调;症必神烦
口渴,渴不引饮,甚则耳聋干呕,面色红黄黑混,口气秽浊。余则前论诸症,或现或不现,但必胸腹热满,按
之灼手,甚或按之作痛。宜用枳实、栀、豉合小陷胸汤,加连翘、茵陈之清芬,青子芩(姜水炒)、木通之苦
辛,内通外达,表里两彻,使伏邪从汗利而双解。渐欲化燥,渴甚脉大,气粗而逆者,重加石膏、知母,清肺
气而滋化源;惟芦根、灯心尤宜多用(先煎代水),轻清甘淡,泄热化湿,下行从膀胱而解,外达从白 而解,
或斑疹齐发而解。
至于传变,凡胃家湿热,郁蒸肺气,致肺气不能敷布水精,外达下行,必见烦渴、多汗、斑疹、停饮、发
黄等症。
如热汗时出,大渴引饮,轻者用芦根饮子,加花粉、知母之类;重者用白虎汤,加鲜竹叶、鲜枇杷叶之类,
清肺气,泄胃热,虚者加西洋参,或珠几参。盖湿热一症,肃肺清胃,如溽暑炎蒸,凉风骤起,顷刻湿收热退,
如登清凉界中矣。
其有邪走皮肤发疹,邪走肌肉发斑,隐隐不现者,用杏仁、牛蒡、木贼草、栝蒌皮、川贝、银花、连翘、
鲜竹叶、通草、紫草、丹皮之类,辛凉开达,轻清透络。最忌辛燥升散,如藿香、浓朴、半夏、升麻、柴胡、
川芎、葛根、苏叶、荆芥之类。斑疹已出,热重者,用白虎汤,酌加元参、银花、
芦根、紫花地丁,以解毒而宣化之。
其饮停胸膈者,必见胸膈满痛、心烦干呕、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症。斯时须辨舌苔,如舌苔白腻,则属
饮重,热因饮郁而陷,宜辛淡化饮;辛能行水,辛润又不烁津,二陈加芥子最妙。重者加细辛二三分尤妙,
再加淡渗如滑石、通草、茯苓、猪苓、泽泻、苡仁之类,或用五苓散,加清淡如滑石、淡竹叶、芦根之类。如
饮热并重,湿热与气液互结,舌苔黄腻,宜苦辛通降,佐以淡渗,如小陷胸汤,加枳实、浓朴、浙苓、广皮之
类,半夏泻心汤去参、草、大枣,以姜汁炒芩、连代干姜,均加滑石、通草、竹沥、姜汁等味,清化湿热、以
通利之。便闭者,必有粘涎浊饮,互结胃肠,再加控涎丹四五分,以洗涤之。
其有湿热瘀遏肌肉,发为阳黄,黄而鲜明,如橘皮色,宜苦辛佐淡渗,茵陈五苓散加栀柏伐木丸,以通泄
之。
如湿热郁遏肝胆经脉,耳聋干呕者,宜用连茹橘半汤,加条芩、胆草、石菖蒲等,苦辛开泄;胁痛及欲痉
者,重加羚角、石决明、海蛤壳、童便等,以咸降之,既能泄肝,又能化湿,两不相悖。
即邪传心经,神昏 烦,亦须辨舌苔。如舌苔黄腻,仍属气分湿热、内蒙包络清窍,与前同一病因,宜用
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大枣、参、草,加竹沥、姜汁;或用昌阳泻心汤,辛润以达之,苦寒以降
之,清淡以泄之,使湿热浊邪无地自容,其闭自开。极重者,再加太乙紫金丹。如昏蒙而厥者,可加厥症返魂
丹。
又有神昏 烦,舌苔黄燥黑燥而有质地,此胃肠实邪,浊气壅闭。清气因之亦闭,宜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
急下其邪,以决壅闭。阴虚者,加鲜生地、元参、芦根、鲜冬瓜子等轻利滑利之品,滋燥养阴足矣;若阴柔滋
腻药多,虽用大黄,
亦恐不解,是滋阴转致伤阴也。如舌苔黄浓而滑,脉息沉数,中脘按之微痛不硬,大便不解,此粘腻湿热与有
形渣滓相搏,按之不硬,多败酱色溏粪,宜用小陷胸汤合朴黄丸,或枳实导滞丸等,缓化而行;重者合神芎导
水丸或陆氏润字丸等,磨荡而行。设使大剂攻下,走而不守,则必宿垢不行,反行稀水,徒伤正气,变成坏症。
若舌苔黄如沉香色,或黄黑而燥,脉沉实而小,甚者沉微似伏,四肢发厥,或渴喜热饮,此皆湿热食滞,
互结胃肠,里气不通之象,酌用三承气汤。当脐及小腹按痛,邪在小肠∶胃脘下口及脐两旁按痛,邪在大肠;
热结旁流,按之硬痛,必有燥矢;均宜调胃承气汤,咸苦下之。脘腹均按痛,痞满燥实坚悉具──痞满为湿热
气结,燥实坚为燥矢,甚则上蒸心包,下烁肝肾,烦躁谵语,舌卷囊缩,宜大承气汤加犀、连急下之。阴伤者,
加鲜生地、元参、知母、川柏之类足矣。盖速下其邪,即所以存津液也。
少腹按痛,大便色黑如漆,反觉易行,若其人喜笑若狂,是肠胃蓄血,上干包络;小便色黑自利,是膀胱
蓄血;均宜桃仁承气汤急下之,或合犀角鲜地黄汤以清包络。发黄、小便不利、腹满者,茵陈蒿汤缓下之。
其间有气虚甚而邪实者,宜参黄汤,阴亏甚而邪实者,宜千金生地黄汤去芒硝,或养荣承气汤缓下之。即虚极
不任下者,宜用雪羹加鲜生地汁、鲜冬瓜汁、元参、栝蒌仁、蜂蜜、梨汁、稍加姜汁之类,咸滑以去着,辛润
以清燥。慎勿当下不下,徒用滋腻,俾邪无出路,转致伤阴;亦勿迟回顾虑,致令失下。虚人尤不可失,失则
邪愈盛,正愈衰,后即欲下,而不可得矣。
更有湿热化燥,伤及肾阴,旦慧夕剧,面少华色,或邪伤肝之经脉,发痉发厥,审其有热无结,则又惟有
酌用阿胶
鸡子黄汤,养阴熄风而已。
其或病中遗滑,湿热袭入精窍,小便涩痛者,导赤散合加味虎杖散,一面养阴通窍,一面化湿泄热,其症
自愈,或用猪苓汤合 鼠矢散亦效,切忌用止涩药以强止之。
至于伏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气,与湿气蕴伏膜原,至秋后而发者是也。内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又
曰∶逆夏气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此即经论伏暑晚发之明文也。就余所验,发于处暑以后
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发于霜降后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重而难治。其伏邪往往因新邪而发,如
叶氏云∶伏暑内发,新凉外束。确多是症。初起恶寒发热,午后较重,状似疟疾而不分明;继而但热不寒,
热甚于夜,恶心胸闷,口干不喜饮,至晨得汗,身热稍退,而胸腹之热不除,日日如是,往往五七候始解,治法
须辨其舌。
舌苔白腻而浓,或中虽黄黑,而边仍白滑,膜原湿遏热伏也。宜用新定达原饮,加藿香、青蒿,达膜原而
解外邪。外邪解,而热不罢,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即伏邪发现矣。苔必转黄而糙,或黄浓而腻。症必胸腹
痞满,按之软而作痛;大便或秘或溏,或虽解不多,或虽多而仍觉不爽;小便必赤涩,或黄浊。此由浊热粘腻之
伏邪与肠中糟粕相搏,必积有溏酱粪。宜用加味小陷胸汤加陆氏润字丸缓通之,或加枳实导滞丸缓下之,往往
服二三钱大解一次,再服再解,不服不解。如此服五六次,行五六次,而伏邪始尽。若里邪已尽,而热仍不退
者,审其舌无多苔,或苔薄而无质地,即邪少虚多,阴虚火旺矣,则一以育阴养液、整肃余热为主,如甘露饮
去熟地,加西洋参、蔗浆、梨汁之类。若虚甚而神气消索,一无实热现象者,甘凉犹不中的,宜用甘平温润之
剂,如参麦六味、加减复脉之类,频进而垫
托之;切勿见其无速效,而中途易法,致今不救。余每见伏邪因中无砥柱,内含空虚,乘虚内陷,得育阴垫托,
从中下焦血分复还气分,于胸腹、缺盆、肩、颈、肘、臂等部位,发白 而解;若枯白无水,则又为阴涸之象,
症多不治。
舌绛干光,或鲜红起刺,症若闷瞀厥逆,日轻夜重,烦躁不宁,左脉弦数者,必邪伏血分,深入阴经也,
病多凶变。挽救之法,须审其火重而便通者宜清,石氏犀角地黄汤主之。兼神昏蒙闭者,重加瓜霜紫雪丹,
以宣心脑之络热。火重而便闭者宜下,拔萃犀角地黄汤主之。兼风动痉厥者,重加羚羊角、龙胆草、清童便,
以熄肝胆之风火。大势瘥后,一以育阴潜阳为主,三甲复脉汤加减,或以叶氏加减复脉汤育阴垫托,往往有从
里达表,舌起白苔,伏邪由汗而解。将欲汗时,脉必浮缓,苔必宣松。汗解后,白舌苔有即退者,有迟一二日
始退者,必得苔净、脉静、身凉,舌之两旁再生薄白新苔,方为邪尽。
如伏暑初起,有因秋燥及冬温时气,触引而发者,舌多燥白,或望之似润,扪之仍糙,症兼咳吐粘痰,胸
部串痛,唇干齿燥,或咽干喉痛,当先以邵氏热郁汤,辛凉轻润,以宣解上焦之新邪,余可仍仿前法酌用之。
至于伏暑兼寒而化疟,挟滞而化痢,参看温热兼症疗法门可也,兹不赘。以上皆湿火症国中,未传变之大要也,
余症详本书温热各论中。
<目录>第一卷\温热总论
<篇名>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
属性:次论燥火之症治。易曰∶火就燥,燥万物者莫 乎火。沈尧峰曰∶温热二症,火气兼燥。薛瘦吟曰∶温热
之邪,皆从燥化,其为病也,多燥而少湿。有热而无寒,故只须以中焦津液为主,而清解络热为要。由是观之,
非特风温、暑温、伏暑、温毒之伏火症,火易就燥,即冷温、湿温之兼寒兼湿,
而寒郁之久,必从火化。湿郁之极,必兼燥化也。其病四时皆有,而深秋初冬为尤甚。其邪必伏于血络,内
经所谓内舍于营是也。大凡肝络郁而相火劫液,液结化燥者,火盛则发于少阳胆经,风动则发于厥阴肝经;
心络郁而君火烁阴,阴虚化燥者,上蒸则发于太阴肺经,下烁则发于少阴肾经。而无不累及阳明胃腑者,以
胃主一身之津液也(拯华注∶西医云肠胃消化器为一身之津液路)。初起邪在血分,当分别实火、虚燥。
实火从伏邪入血,血郁化火,火就燥而来,病势较湿火症尤急而重,用药必不可轻。如发自少阳胆经者,
必相火炽而营分大热,首犯胃经血分,其舌色必鲜红起刺;或鲜红而舌根强硬;或纯红而有小黑点;或纯红而
有深红星,间有红点如虫碎之状者;或纯红而苔粘有裂纹,如人字、川字、爻字不等,或裂纹如直槽者。脉息
弦滑而盛躁,或右大而左弦数。神多烦躁,甚或如醉如狂,搅乱惊窜。色必面赤如朱,目白均现红丝。症必壮
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目眩耳聋,口苦干呕,胸腹热甚,按之灼手,热汗时出;甚或发疹发斑,小便短数赤
热,大便燥结。治法宜清解胆火之郁,救胃液之燥,以预防肝经风动。先用犀地桑丹汤清营透络,俾伏邪从
斑疹而解,或从战汗而解;若斑疹及战汗出后,伏火犹炽,则用犀连承气汤合更衣丸急下之,使伏火从大便而
解。亦有火毒内结,清透之而斑疹不显,反从下后而斑疹始发透者。或有透发不应,只用清火解毒,如犀羚白
虎汤加金汁、白颈蚯蚓、甘萝根汁,斑疹反大透,而伏火始解。解后,用千金生地黄煎。清余火而复胃液。若
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用竹叶石膏汤加鲜竹茹、鲜茅根、青蔗浆,配姜汁数点,和胃气而复清津。
如发自厥阴肝经者,必肝火炽而内风扇动,最伤胃家津液,其舌色焦紫起刺如杨梅,或舌苔两旁有红紫点,或舌紫
而无苔有点,或舌红无苔而胶干,或泛涨而似胶非胶,或无液而干粘带涩。脉多弦紧搏数,神多昏沉蒙闭,或
如痴如醉,尸厥不语。症必热深厥深,咽干舌燥,头面动摇,口噤齿 ,腿脚挛急,时发螈 ;甚或睾丸上升,
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或肠燥拘急,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蜷曲难伸;冲任脉失营养,当脐上下左
右,按之坚硬,动跃震手;虚里穴及心房亦必动跃异常。治法宜急救血液之燥,熄风火之亢,以预防阴竭阳越。
急用犀羚二鲜汤或滋液救焚汤,重加瓜霜紫雪丹,先清其神而熄风;继用龙胆泻肝汤或平阳清里汤,咸苦寒降,
以泻火;终用阿胶鸡子黄汤或三甲复脉汤,滋阴液以镇肝阳。
虚燥从伏邪伤阴,阴虚生火,火就燥而成。病势较实火症似缓实重,用药必贵乎补。如发于太阴肺经者,
必君火被内风相煽,蒸肺津而消胃液。其舌必嫩红而干,或绛底浮白,舌形胖嫩,甚或舌苔红中有白糜点。脉
多右浮大无力,左弦数无力,甚则细劲。神多困倦,或反烦躁。症多头昏心悸,咽干喉燥,气喘咳逆;或干咳
无痰,即有稀痰,亦粘着喉间,咯吐不爽;或痰中间有红丝红点,睡时不能仰卧,仰卧即气逆而咳,咳则心
下煽动,或只能侧卧一边,翻身则咳不休;朝凉暮热,少气薄力。治法宜清金制木,保肺和胃为首要,如清燥
救肺汤加岩制川贝,葛氏保和汤加润肺悉尼膏之类,以润燥而止咳。若燥回咳减,而发热不休者,则以青蒿鳖
甲煎合顾氏清金散,以退阴分伏热,而平其气咳。大势轻减后,当以顾氏保阴煎善其后。
如发自少阴肾经者,必君火与真水不交,水愈亏则火愈旺。其舌多嫩红而燥,或舌心虽黑无甚苔垢,或舌
本枯而不甚赤。脉多右大无力,左弦细数,甚或沉细涩数,或浮大革数。神多虚烦,甚或惊悸,或极疲倦。症多
梦遗精滑,或梦与鬼交,潮湿盗汗,平旦病减,午后病增,口干舌燥,颧红
唇赤,五心烦热,腰 足冷,甚或骨痿于床,气浮而咳,或气喘而促,或头晕咽病;大便多秘,或反溏滑;小
便短数,溺有余沥,或精随溺而带出。治法宜滋阴润燥,交济心肾为首要,周氏新加六味汤主之,间有可用六
味加犀角汤者。若济君火,则加枸杞、元参;若输肺金,则加生麦散;火甚者,加黄柏、龟板,或专用丹溪大
补阴丸滋阴潜阳,以苦寒培生气而坚阴,较六味地黄汤更优;如小便清和,无痰气者,只须专意滋肾,张氏左
归饮多服为佳。以上皆燥火症实与虚传变之大要也,余症亦详本书温热各论中。
总之,湿火、燥火症治最要厘清,惟湿去燥来、燥又夹湿之际,最难调治,稍一偏胜,则非液涸,即气滞
矣,临症者不可不细参也。
<目录>第一卷\温热总论
<篇名>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
属性:自吴氏温病条辨、王氏温热经纬二书行世,而医家始知伤寒自伤寒,温热自温热,然皆言新感温暑居多,
而于伏气温热之理由,尚未发明尽致。兹将历代前哲言伏气温热之因、症、脉、治,一一详述于后。
\x黄帝内经曰∶\x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尺肤热甚,脉盛躁者,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有病温者,汗出
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故病温,虚甚死。经又曰∶冬伤于寒,
春生瘅热。热病,太阳之脉,色荣颧骨,……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少阳之脉,色荣颊前,……与
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热病七八日,动喘而弦
者,急刺之。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半日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出,
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
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
可治。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躁甚,而不得汗者,
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而静者生。凡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
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大出,呕,下血者死;六曰
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
齿噤 也。此九者,不可刺也。当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廉按∶此二句实治温热之总诀)。此
轩岐之论温热也。
\x秦越人难经曰∶\x湿温、温病、热病,……其所苦各不同。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温病之脉,
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又曰∶……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廉按∶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枕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此谓八会,为当时治热病者取穴用针之法)。此扁鹊之论温热也。
\x张长沙伤寒论\x(张石顽云∶仲景温病、热病诸例,向来混入伤寒六经例中,致使后世有以黄芩白虎汤误
治伤寒者,有以黄芩白虎证误呼伤寒者;良由混次不分,以致蒙昧千古。今将温热诸条,另析此篇,俾学人知
伤寒论自有温热症治也。)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
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
火者,微
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
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廉按∶陆氏云∶心中懊 三句,语意当在汗下温针之上。)若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
小便故也。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
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廉按∶陆氏云∶白虎
汤主之,语意在汗下之上。)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
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口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
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上三阳发温热例)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
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喉中痛,虽尔,今复下利。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少
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汤。(以上少阴发温热例)(廉按∶张石顽曰∶温热自里达表,故三阳合病最多。
发于三阳者易治,发于三阴者难治。然发于三阴者,必有所因,或因冷酒伤脾,或因郁怒伤肝,或因***伤肾,
皆元气先伤,伏邪乘虚而发,设用甘温调补,岂不助邪转炽;若行苦寒峻攻,真元立致消亡,虽长沙复起,恐
难为力矣。)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廉按∶丹田有热是伏邪,胸中有寒是新感寒湿,
此湿痹之偏于热者,即是湿遏热伏之一证。但头汗出,亦是湿热上蒸,惟背强欲得被复向火,确是新感寒湿。
然必兼一身尽痛,关节烦疼。若纯是寒湿,误下必下利不止而死矣。实因湿未化燥,热未成实,医者下之太早,
故哕而胸满,小便不利矣。张氏石顽主用黄连汤和解其上下之寒热,却是湿温救误之良法,故余仿其例,引为
长沙论湿温之症。)此仲景之论温热也。
\x王氏伤寒例曰∶\x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
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若更感
异气,变为他病者(廉按∶异气者,谓伏邪将发未发之际,又感别异之时气,引发伏邪而出也),当根据两感症
病而治之。如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
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瘟气,变为温疫。此叔和之
论温热也。
\x巢氏诸病源候论曰∶\x……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热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有冬月触冒寒毒,伏至
春暖始发病
者;有冬月天时温暖,人感其气,未即发病,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发泄,至夏遇热,温毒始发者。皆
由表里受邪,经络损伤,脏腑俱病也。其候多端,姑言其要∶
(一)温病发斑候∶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温毒发出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纹
也。
(二)温病烦候∶此由阴气少,阳气多,故身热而烦。其毒瓦斯在于心府而烦者,则令人闷而欲呕;若其胃
内有燥粪而烦者,则谬语而绕脐痛也。
(三)温病狂言候∶邪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阳盛故妄言骂詈,不避亲
戚,大热遍身,狂言而妄闻视也。
(四)温病嗽候∶邪热客于胸府,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上乘于肺,故令嗽。
(五)温病呕候∶胃中有热,谷气入胃,与热相并,气逆则呕;或吐下后,饮水多,胃虚冷,亦为呕也。
(六)温病哕侯∶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气虚冷,亦令致哕。
(七)温病渴候∶热气入于肾谖,肾脏恶燥,热盛则肾燥,肾燥则渴引饮。
(八)温病变成黄候∶发汗不解,温毒瓦斯瘀结在胃,小便为之不利,故变成黄。身如金色。
(九)温毒咽痛候∶热毒在于胸府,……上攻咽喉,故痛,或生疮。
(十)温病毒攻眼候∶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上冲于目,故赤痛,重者生疮翳也。
(十一)温病衄候∶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
(十二)温病吐血候∶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血积,故吐血。
(十三)温病下利候∶风热入于肠胃,故令洞泄;若挟毒,则下黄赤汁及脓血。
(十四)温病脓血利候∶热毒甚者,伤于肠胃,故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此由温毒瓦斯盛故也。
(十五)温病大便不通候∶脾胃有积热,发汗太过,则津液少,使胃干,结热在内,故大便不通。
(十六)温病小便不通候∶发汗后,津液少,膀胱有结热,……故小便不通。
(十七)温病下部疮候∶热攻肠胃,毒瓦斯既盛,谷气渐衰,故三虫动作,食人五脏,故下部生疮,重者肛
烂。
(十八)温病劳复候∶为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更生于热,热气还入经络,复成病也。
故凡梳头洗浴诸劳事等,皆须慎之。
(十九)温病食复候∶凡得温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犬、猪、羊肉,并肠、血、及肥鱼、
炙脂、腻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则不可复救。又禁食饼饵炙脍,枣栗诸生果,难消物,则不能消化,停积在于
肠胃,便胀满结实,大小便不通,因更发热,复成病也。
(二十)温病阴阳易候∶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温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因得病者,名为阴阳易
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其妇人得病虽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
者,名阴易。……其病之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举,眼中生眯,四肢拘急,小腹 痛,手足拳,皆即死。其
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气血虚,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气力
转少,着床不能摇动,起居仰人,或引岁月方死。
(二十一)温病交接劳复候∶病虽瘥,阴阳未和,因早犯房室,令人阴肿缩入腹,腹 痛,名为交接之劳复
也。
(二十二)温病瘥后诸病候∶其人先有宿疾,或患虚劳风冷,积聚寒疝等疾,因温热病发汗、吐、下之后,
热邪虽退,而血气损伤,腑脏皆虚,故因兹而生诸病。
(二十三)热病烦候∶此由阳胜于阴,热气独盛,痞结于脏,则三焦隔绝,故身热而烦。
(二十四)热病 疮候∶此由表虚里实,热气盛则发疮,重者周布遍身,若疮色赤头白,则毒轻;色紫黑,
则毒重。其形如登豆,故名登豆疮。
(二十五)热病斑疮候∶夫病在表,或未发汗,或已发汗、吐、下后,表证未解,毒瓦斯不散,烦热而渴,
渴而不能饮,表虚里实,故身体发斑如锦纹。
(二十六)热病热疮候∶表有风湿与热气相搏,则身体生疮痒痛而脓汁出,甚者一瘥一剧。
(二十七)热病口疮候∶此由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
(二十八)热病咽喉疮候∶上实下虚,热气内盛,熏于咽喉,故生疮。
(二十九)热病大便不通候∶病经发汗,汗出多,则津液少,津液少,则胃干,结热在胃,故大便不通。
又有腑脏自生于热者,此由三焦痞隔,脾胃不和,蓄热在内,亦大便不通也。
(三十)热病小便不通候∶热在膀胱,流于小肠,热盛则脾胃干,津液少,故小便不通。
(三十一)热病下利候∶热气攻于肠胃,胃虚则下赤黄汁,挟毒则成脓血。
(三十二)热病 候∶热气攻于肠胃,则谷气衰,所以三虫动作,食人五脏,及下部,重者肛烂见腑脏。
(三十三)热病毒攻眼候∶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则上冲于目,重者生疮翳及赤白膜也。
(三十四)热病毒攻手足候,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今毒瓦斯从腑脏而出,循于经络,攻于
手足,故手足指皆肿赤 痛。
(三十五)热病呕候∶胃内有热,则谷气不和,新谷入胃,与热气相搏,胃气不平,故呕。或吐下已后,
脏虚亦令呕也。
(三十六)热病哕候∶伏热在胃,则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已后,饮水多,胃内虚冷,
亦令哕也。
(三十七)热病口干候∶此由五脏有虚热,脾胃不和,津液竭少。故口干。
(三十八)热病衄候∶心脏伤热所为也,……肺开窍于鼻,邪热与血气并,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
(三十九)热病劳复候∶夫热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
故复病也。
(四十)热病后沉滞候∶凡病新瘥后,食猪肉及羊血、肥鱼、脂腻等,必大下利,医所不能复治也,必至
于死。若食饼饵、粢饴哺炙脍、枣栗诸果物,及坚牢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结热复病,还以药
下之。此元方之论温热也。
\x孙氏千金方曰∶\x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默默但欲眠,下之者,则
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谵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葳蕤汤。又治
温热病方十∶
(一)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栀子、豆豉、柴胡、
鲜生地、大青、芒硝、
白术、桂心、生姜、石膏。)
(二)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强直方。(元参、细辛、栀子、黄芩、
升麻、芒硝、石膏、竹叶、车前草。)
(三)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安,惊动方,(大青、黄芩、栀子、知母、芒硝、麻黄、元参、石膏、
生葛根、生地黄。)
(四)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
栀子、寒水石、元参。)
(五)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方。(麻黄、栀子、紫菀、大青、元参、葛根、桂
心、甘草、杏仁、前胡、石膏。)
(六)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方。(茵陈、栀子、芒硝、苦参、生葛、鲜生地、石
膏、葱白、豆豉。)
(七)治温毒攻胃,下黄赤汁,及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方。(栀子、豆豉、薤白。)
(八)治温病后劳复,或食或饮,或动作方。(栀子、豆豉、石膏、鼠屎。)
(九)治温病后,食太饱不消,劳复脉实者方。(栀子、豆豉、鼠屎、大黄。)
(十)治温病后,劳复,气欲绝方。(麦冬、甘草、大枣、竹叶、粳米。)
又曰∶凡热病新瘥后,食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气虚冷,
大利难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复危,皆难救也。热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故凡温热病新瘥后,
但得食糜粥,宁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之也。引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
兔鹿肉不可食,猪狗肉亦然。又当静卧,慎
勿早起梳头洗面,非但体劳。亦不可多言语,用心使意劳烦。凡此皆令人劳复。余劳尚可,女劳则死,当吐舌
数寸,或吐涎而死。故温病新瘥,未满百日,气力不平复,而犯房室,名为阴阳易之病,皆难治多死。此思邈之
论温热也。
\x王氏外台秘要曰∶\x……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外寒内热者,或已下之,余热未尽者,
或热病自得利,有虚热烦渴者,宜服古今录验知母解肌汤。或已下及自得下,虚热未歇者,除麻黄,加知母葛
根。病热未除,因而梦泄者,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二钱,则止。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
至夏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而咳心闷,呕吐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宜
服古今录验漏芦橘皮汤,得下为佳。下后余症未除,更服葛根橘皮汤。温毒发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
死一生,宜服备急黑奴丸。若渴,但与水,须臾当寒,寒讫便汗,则解。日移五丈不觉,更服一丸。此疗六日
胸中当大热,口噤,名坏病,医所不疗,服此丸多瘥。若但温毒发斑,宜服肘后黑膏,使毒从皮中出,则愈。
温病有热,饮水暴冷而呃者,宜服短剧茅根汤,枇杷叶饮子亦效,茅根橘皮汤尤佳。肺腑脏热,暴气斑点,宜
服删繁香豉汤。温毒病吐下后,有余热而渴,宜服深师芍药汤。此 孙之论温热也。
\x朱氏类证活人书云∶\x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其脉浮紧者,此名温病也。病由冬伤于寒,伏至
夏至以前,发为温病,盖因春温暖之气而发也。治法解肌汤最良。热多者,烦渴发热,不恶寒,或虚烦,并竹
叶石膏汤次第服之。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默默但欲眠,此名风温
也。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即发风温。主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当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
阴,不可发汗。发汗即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若惊痫,目乱无精。疗之者复发其汗,如此死者,医杀
之也。治法宜葳蕤汤。若身灼热者,知母干葛汤;渴甚者,栝蒌根汤;脉浮身重汗出者,汉防己汤。两胫逆冷,
满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此名湿温也。病由湿热相薄,则发湿温。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
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出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 。如此死者,医杀之也。白虎加苍
术汤主之。初春病患肌肉发斑瘾疹如锦纹,而咳心闷,但呕清汁,此名温毒也。温毒发斑者,冬时触冒疹毒,
至春始发。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温暖,人感乖戾
之气,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发,则肌肉斑烂瘾疹如锦纹,而咳心
闷,但呕清汁,葛根橘皮汤主之,黄连橘皮汤尤佳。病患先热后寒,尺寸脉俱盛,此名温疟也,白虎加桂枝汤
主之。久不愈者,服疟母煎丸,当自愈。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者,此名热病也。病由
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为热病。治法桂枝石膏汤主之,栀子升麻汤亦可选用。此奉议之论温热也。
\x刘河间伤寒六书云∶\x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凡表里俱热之症,或半在表,或半
在里,汗之不可,吐之又不可,法当和解;用凉膈、天水二散合服,水煎解之。或表热多、里热少,天水一,凉
膈半;或里热多、表热少,凉膈一,天水半,合和解之。若仍不能退其热者,用黄连解毒汤,直清里热。热势
更甚者,大柴胡合大承气汤下之,双除表里之热,大柴胡合三一承气汤亦佳。下症未全,不可下者,用白虎汤,
或知母石膏汤。其症初起,有暴发而为热者,病在心肺,宜用局方雄黄解毒丸。有里病积热者,病在肾肝,宜用局方妙
香
丸。如上焦热而烦者,宜用牛黄散。但上焦热,无他症者,宜用桔梗汤。中焦有湿热,不能食而热者,脾虚也,
宜以藿、朴、白术、陈皮之类治之。中焦有实热,能食而热者,胃实也,宜以栀子黄芩汤或三黄丸之类治之。
脏腑热极,大便闭结者,宜用大黄牵牛散。若病久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肠 下血,骨蒸痿
弱,四肢无力,不能运动者,此久热骨蒸也,病在下焦肝肾,宜养血益阴,热能自退,当归、生地合钱氏地黄
丸之类。如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宜用牛黄膏以宣解之。如阳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此阳有余,阴不足,
宜用当归承气汤下之。若两胁肋热,或一身夜热,或日晡肌热者,皆为血热也,四顺饮子主之,若小便闭而不
通,脐下状如复碗,痛闷不可忍者,乃肠胃干涸,膻中气不下,三焦气不化也,宜用八正散加沉香、木香,令
气通达,小便自通。此守真之论温热也。
\x李氏此事难知云∶\x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
得之。无水则春木无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邪
之所感,浅者其病轻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难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此东垣之论温热也。
\x朱氏脉因证治云∶\x因房劳辛苦之过,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触冒冬时杀厉之气,严寒之毒,中而即病,
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皆热不得发泄,郁蒸于内,遇感而发,
虽曰伤寒,实为热病,死症甚多。
(一)温病二三日,体热腹满头痛,饮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二)温病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劲,十二日死。
(三)温病八九日,头身不痛,目不赤,身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之不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
死。
(四)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五)温病厥汗出,肾脉强急者生,虚缓者死。
(六)温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
(七)热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暴燥焦黑,脉反细弱、或代者死。
(八)热病得汗,脉躁者死,脉转大者死。
(九)热病七八日,脉不躁,喘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不汗者四日死。
(十)热病脉涩小疾,腹满膨胀,身热不得大小便死。
(十一)热病脉浮大绝,喘而短气,大衄不止,腹中疼死。
(十二)热病脉浮洪,肠鸣腹满,四肢清,注泄死。
(十三)热病脉绝动疾,便血,夺形肉,身热甚死。
(十四)热病脉小疾,咳喘眩悸,夺形肉,身热死。
(十五)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视不见者死。
(十六)热病脉转小,身热甚死。
(十七)热病脉转小,身热甚,咳而便血,目陷妄言,循衣缝,躁扰不卧死。
(十八)热病呕血,咳而烦满,身黄腹胀,泄不止,脉绝死。
(十九)热病螈 ,狂走不能食,腹满,胸痛引腰脊,呕血死。
(二十)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死。
(二十一)热病在肾,口干渴,舌燥黄赤,日夜饮水不知,腹大胀尚饮,目无精光者死。
(二十二)热病喘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言,名肺绝死,丁日死(后仿此)。
(二十三)热病头痛,呕宿汗,呕逆吐血,水浆不入口,狂妄,腹大满,名脾绝死。
(二十四)热病烦满骨痛,嗌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笑而哭,名心绝死。
(二十五)热病僵卧,足不安地,呕血,血妄行,遗屎溺,名肝绝死。
(二十六)热病喘悸吐逆,骨痛短气,目视不明,汗如珠,名肾绝死,此丹溪之论温热也。
\x王氏溯洄集云∶\x伤寒,以病因而为病名∶温病、热病,以天时与病形而为病名。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
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必用也。温病、热
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伏热自内而达于外,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