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史藏>正文

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

时间:2024-12-06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9分类:史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 宋 晁公武

  ●原序

  杜邺从张京兆之子学问,王粲为蔡中郎所奇,皆尽得其家书,故邺以多闻称而粲以博物显。下逮国朝,宋宣献公亦得毕文简,杨文庄家书,故所藏之富,与秘阁等,而常山公以赡博闻于时。夫世之书多矣,顾非一人之力所能聚;设令笃好而能聚之,亦老将至而耄且及,岂暇读哉!然则,二三子所以能博闻者,盖自少时已得先达所藏故也。公武家自文元公来,以翰墨为业者七世,故家多书,至于是正之功,世无与让焉。然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及兵戈之后,尺素不存也。公武仕宦连蹇,久益穷空,虽心志未衰,而无书可读,每恨之。南阳公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至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已。历二十馀年,所有甚富。既罢,载以舟,即庐山之下居焉。宿与公武厚。一日,贻书曰:“某老且死,有平生所藏书,甚秘惜之。顾子孙稚弱,不自树立。若其心爱名,则为贵者所夺;若其心好利,则为富者所售;恐不能保也。今举以付子,他日其间有好学者,归焉。不然,则子自取之。”公武惕然从其命。书凡五十箧,合吾家旧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指论之。岂敢效二三子之博闻,所期者不坠家声而已。书则固自若也。傥遇其子孙之贤者,当如约。

  绍兴二十一年元日,昭德晁公武序。

  ●卷一

  ◎易类

  △《王弼周易》十卷

  右上下经,魏尚书郎王弼辅嗣注。系辞、说卦、杂卦、序卦、弼之门人韩康伯注。又载弼所作略例,通十卷。《易》自商瞿受于孔子六传至田何而大兴,为施雠、孟喜、梁丘贺。其后焦赣、费直始显,而传受皆不明,由是分为三家。汉末,田、焦之学微绝,而费氏独存。其学无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经;凡以《彖》、《象》、《文言》等参入卦中者,皆祖费氏。东京荀、刘、马、郑皆传其学。王弼后出,或用郑说,则弼亦本费氏也。欧阳公见此,遂谓孔子古经已亡。按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说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然则古经何当亡哉!

  △《石经周易》十卷,《周易指略例》一卷

  △《周易正义》十四卷

  右唐国于祭酒孔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干叶、王谈、于志宁等同撰,苏德融、赵弘智覆审。序称:江南义疏有十馀家,辞尚虚诞,皆所不取。唯王弼之学,独冠古今,以弼为本,采诸说附益之。

  △《周易甘棠正义》三十卷

  右梁任正一撰。以孔颖运为本。“甘棠”云者,正一当为陕州司马,故名其书。

  △《易干凿度》二卷

  右旧题苍颉修古籀文,郑氏注。按唐《四库书目》有郑玄注《书》、《诗纬》,及有宋均注《易纬》,而无此书。其中多有不可晓者,独九宫之法颇明。昔通儒谓纬书伪起哀、平,光武既以谶立,故笃信之。陋儒阿世,学者甚众。郑玄、何休以之通经,曹褒以之定礼。历代革命之际,莫不引谶为符瑞,故桓谭、张衡之徒皆深疾之。自符坚之后,其学殆绝。就使其尚存,犹不足保,况此又非真也。

  △《坤凿度》二卷

  △《周易纬稽览图》二卷,《周易纬是类谋》一卷,《周易纬辨终备》一卷,《周易纬干元叙制记》一卷,《周易纬坤灵图》一卷,《易通卦验》二卷

  右汉郑玄注。按《隋志》有郑氏注《易纬》八卷,《唐志》有宋均注《易纬》九卷。李氏本注与《隋志》同,卷数与《唐志》同。家本盖出李氏,独不载《干凿度》二卷,而有《干元叙制》一卷。按《后汉》注《七纬》,名亦无《干元叙制》。

  △《卜子夏易》十卷

  右旧题卜子夏传。《汉艺文志》子夏书已亡,今此书约王弼注为之者,止《杂卦》。景迂云:“张弧伪作。”

  △《焦氏易林》十六卷

  右汉天水焦赣延寿传《易》于孟喜,行事见《儒林传》中,此其所著书也。费直题其前曰:“六十四卦变。”又唐王俞序。其书每卦变六十四,总四千九十六首,皆为韵语,与《左氏传》所载“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汉书》所载“大横庚庚,予为天王”之语绝相类,岂古之卜者,各有此等书耶?

  △《京房易传》四卷

  △《关子明易传》一卷

  右魏关朗撰。子明,朗字也。元魏太和末,王虬言于孝文,孝文召见之,着成《筮论》数十篇。唐赵蕤云:“恨书亡半,随文诠解,才十一篇而已。”李邯郸始着之目,云:“王通赞《易》,盖宗此也。”

  △《李氏集解》十卷

  △《周易口诀义》七卷

  右唐史证。钞《注》、《经籍考》卷二作六卷,盖从《崇文总目》。《崇文总目》郑一、《书录解题》卷一、《宋志》卷一、《四库总目》卷一着录《大典》辑本及今本俱作六卷。

  △《周易微指》三卷

  右唐陆希声撰。希声仁至右拾遗。大顺中,弃官居阳羡,自号君阳遁叟。着《传》十卷,别撰《易图》一,《指说》一,《释变》一,《微旨》一,通十卷。此《微旨》也,皆设问答。《崇文目》止有二篇。

  △《周易举正》三卷

  △《元命包》十卷

  右唐卫元嵩撰,苏源明传,李江注。坤为首,因八卦世变为六十四卦之次。又着《运蓍》、《说源》二篇。统言卦体,不列爻位,自云《周易》、《元包》,一也。

  △《周易开玄关》一卷

  右唐苏鹗撰。鹗自序云:“五代祖晋,官至吏部侍郎,学兼天人,尝着《八卦论》,为世所传,遭乱遗坠,而编简尚有存者,鹗乃略演其旨于此。”

  △《周易流演》五卷

  右唐成玄英撰。错综六十四卦,演九宫,以直年月日,推国家之吉凶。玄英,道士也,故《道藏》录之。或云释仁英撰。未知孰是。

  △《周易启源》十卷

  右蔡广成撰。李邯郸云唐人,田伟置于王昭素之下。今从李说。有《德恒》、《德言》、《德肤》、《德翰》四目,皆作问对。凡三十六篇。

  △《易论》三十三卷

  右皇朝王昭素撰。昭素居酸枣,太祖时,尝召令讲《易》。其书以《注》、《疏》异同,互相诘难,蔽以己意。昭素隐居求志,行义甚高,史臣以王烈、管宁比之。

  △《证坠简》一卷

  右皇朝天禧中毗陵从事建溪范谔昌撰。其书酷类郭京《举正》,如《震卦象辞》内云脱“不丧七鬯”四字,程正叔取之;《渐卦》“上六”,疑“陆”字误,胡翼之取之。自谓其学出于溢浦李处约、庐山许坚,意者岂果有师承,故程、胡有所取焉。

  △《胡先生易传》十卷

  右皇朝胡瑗撰。瑗,字翼之,泰州人。通经术乐律,教人有法,在湖州从其学者常数百人,成材而备朝廷器使者不可胜数。此解甚详,或云门人倪天隐所纂,非其自着,故序首称“先生曰”。

  △《邵古周易解》五卷

  右皇朝邵古天叟撰。古,雍之父也。世本范阳。治平初,卒于洛,年七十九。其学先正音文云。

  △《代渊易论》二十卷

  右皇朝代渊撰。《国史艺文志》有其目。

  △《周易述闻》一卷,《隐诀》一卷,《补解》一卷,《精微》三卷

  右皇朝皇甫泌撰。又有《纪师说》、《辩道》,通为八卷。

  △《邵康节皇极经世》十二卷

  右皇朝邵雍撰。雍,字尧夫,谥康节,隐居博学,尤精于《易》。世所谓其能穷作《易》之本原,前知来物。其始学之时,睡不施枕者至三十年。此书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起于尧即位之二十二年甲辰,终于周显德六年己未,编年纪兴亡治乱之事,以符其学。后又有《系述叙篇》其子伯温解。

  △《刘长民易》十五卷

  右皇朝刘牧长民撰。仁宗时言数者皆宗之。庆历初,吴秘献其书于朝,优诏奖之。田况为序。

  △《钩隐图》三卷

  右刘牧撰。皆《易》之数也。凡五十五图,并《遗事》九。有欧阳永叔序,而其文殊不类。

  △《郑扬庭用易传》十三卷

  △《徐庸易意蕴》一卷

  右皇朝徐庸撰。庸以《春秋》凡例,《易》亦有之,故着书九篇,号《意蕴凡例总论》。其学祖刘牧、陆重秉云。

  △《徂徕先生周易》五卷

  右皇朝石介守道撰。景迂云:“《易》古文十二篇,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直始。孔颖达云:‘王辅嗣又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则费氏初变古制时,犹若今《干》卦《彖》、《象》系卦之末欤?古经始变于费氏,卒大乱于王弼,惜哉!今学者曾不之知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干》悉属之于后者,让也。’呜呼,他人尚何责哉!”家本不见此文,岂介后觉其误改之欤?

  △《王逢易传》十卷

  右皇朝王逢撰。逢尝为国子直讲,其学宗王弼。

  △《温公易说》一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撰。杂解《易》义,无诠次,未成书也。

  △《周易圣断》七卷

  右皇朝鲜于亻先子骏撰。本之王弼、刘牧而时辩其非。且云众言淆乱,析诸圣,故名其篇曰《圣断》。

  △《宋咸易训》三卷

  右皇朝宋咸撰。咸自序云:“予既以补注《易》奏御,而男亿请馀义凡百馀篇端,因以《易训》名之。”盖言不敢以传世,特教其子而已。颇论陆希声、刘牧、鲜于亻先得失云。

  △《周易古经》二卷

  右皇朝吕大防微仲编。其序云:“《彖》、《象》所以为解经,始各为一书。弼专治《彖》、《象》,以为注,乃分于卦爻之下,学者于是始不见完经,而文辞次第贯穿之意,亦缺然不属。因按古文而正之。”凡十二篇,别无解释。

  △《东坡易传》十一卷

  右皇朝苏轼子瞻撰。自言其学出于父洵,且谓卦不可爻别而观之。其论卦,必先求其所齐之端,则六爻之义,未有不贯者,未尝凿而通也。东坡,其自号也。

  △《横渠易说》十卷

  右皇朝张载子厚撰。载居横渠,故以名其书。其解甚略,《系辞》差详。

  △《程氏易》十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撰。朱震言颐之学出于敦颐,敦颐得之于穆修,亦本于陈搏,与邵雍之学本同。然考正叔之解,不及象数,颇与胡翼相类。景迂有武平、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其后武平传其学于家,茂叔则授二程,与震之说不同。

  △《吕氏易章句》十卷

  右皇朝吕大临与叔撰。其解甚略,有《统论》数篇。

  △《干生归一图》二卷

  右皇朝石汝砺撰。先辨卦、彖、爻、象之别,后列数图,颇杂以释、老之说。

  △《王介甫易义》二十卷,《龚原注易》二十,《郑耿南仲注易》二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故绍圣后复有龚原、耿南仲注《易》,三书偕行于场屋。

  △《张弼易》十卷

  △《周易义海》一百卷

  右皇朝房审权撰。集郑玄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专明人事者为一编,或诸家说有异同,辄加评议附之篇末。

  △《晁以道古易》十二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以诸家《易》及许慎《说文》等九十五书,是正其文字,且依汉田何本,分《易经》上、下,并《十翼》,通为十二篇,以矫费氏、王弼之失。谓刘向尝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至蜀李撰又尝着古文《易》,遂名之曰《古易》。公讳某,字以道。昔班固自序其父祖事皆著名,袁种字其叔父曰丝,人皆不以为非。今录先世及诸父所著,若不识姓字,则后莫知其谁,非史之比,故不敢效孟坚,况非面斥,辄援袁种旧例云。馀皆仿此。

  △《晁以道太极传》六卷,《因说》一卷,《太极外传》一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其学本之邵尧夫,自云初学京房,后遇杨贤宝,得其传。初着《商瞿传》,亡之。建炎中,再作此书,时年七十一。

  △《朱子发易集传》十一卷,《易图》三卷,《业说》一卷

  右皇朝朱震子发撰。自谓其学以程颐为宗,和会邵雍、张载之论,合郑玄、王弼之学为一云。其书多采先儒之说以成,故曰《集传》,然颇舛误。

  △《先天易钤》、《太极宝局》二卷

  右皇朝牛师德撰。自云传邵雍之学于司马温公,而其说近于术数,未知其信然否。

  △《兼山易解》二卷

  右郭忠孝撰。忠孝字立之,河南人。颇明象数,自谓得李挺之《卦变论》于陈子惠,因亟读,有得焉。靖康中,持宪关右,死于难,故其书散落大半。

  ◎书类

  △《尚书》十三卷

  右本古文孔安国传五十九篇。安国取序一篇,分诸篇之首,更定五十八篇。晋之乱,欧阳、夏侯《尚书》并亡。晋梅赜始得此《传》,阙舜典一篇,乃以王肃注足成上之。齐建武中,吴姚方兴得之于大桁,比王注多二十八字。唐孝明不喜古文,以今文易之,又颇改其辞,如旧“无颇”,今改“无陂”之类是也。按安国既定古文,会有巫蛊事,不复以闻,藏于私家而已。是以郑康成注《礼记》,韦昭注《国语》,杜预注《左氏》,赵岐注《孟子》,遇引今《尚书》所有之文,皆曰“逸《书》”,盖未尝见古文故也。然尝以《礼记》校《说命》,《孟子》较《秦誓》,人义虽不远,而文不尽同。意者安国以隶古定时失之耳。

  △《石经尚书》十三卷

  △《尚书正义》二十卷

  △《古文尚书》十三卷

  右汉孔安国以隶古定五十九篇之书。盖以隶写籀,故谓之隶古。其书自汉迄唐,行于学官。明皇不喜古文,改从今文,由是古文遂绝。陆德明独存其一二于《释文》而已。皇朝吕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以校陆氏《释文》,虽小有┆同,而大体相类。观其作字奇古,非字书傅会穿凿者所能到,学者考之,可以知制字之本也。

  △《尚书大传》三卷

  右秦伏生胜撰,郑康成注。胜至汉孝文时,年且百岁,欧阳生、张生从学焉。音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差舛,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胜终之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阙,而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后刘向校书,得而上之。

  △《尚书解》十四卷

  右皇朝顾临、蒋之奇、姚辟、孔武仲、刘敞、王会之、周范、苏子才、朱正夫、吴孜所撰。后人集之为一编,然非完书也。

  △《胡翼之洪范解》一卷

  右皇朝胡瑗翼之撰。皆其门人所录,无诠次首尾。

  △《张晦之洪范解》一卷

  △《王氏洪范传》一卷

  △《杨元素书九意》一卷

  右皇朝杨绘元素撰。其序云:“《诗》、《书》、《春秋》同出于史,而仲尼或删或修,莫不有笔法焉。《诗》、《春秋》,先儒皆言之,《书》独无其法邪?故作《断尧》、《虞书》、《夏书》、《禅让》、《稽古》、《商书》、《周书》、《费誓》、《秦誓意》一九篇。

  △《苏明允洪范论图》一卷

  右皇朝苏洵明允撰。三《论》皆援《经》系传,斥末以归本;二《图》,一以指歆、向之谬,一以形其意。或云非洵作。

  △《孙莘老尚书解》十三卷

  △《新经尚书义》十三卷

  △《书义辨疑》一卷

  △《东坡书传》十三卷

  右皇朝苏子瞻撰。熙宁以后,专用王氏之说,进退多士,此书骇异其说为多。又以《胤征》为羿篡位时事,康王之诰为失礼,引《左氏》为证,与诸儒之说不同。

  △《颜吴范司马无逸说命解》三卷

  △《伊川书说》一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之门人记其师所谈四十馀篇。

  △《洪范会传》一卷

  △《书传》十三卷

  右皇朝吕大临与叔撰。

  ●卷二

  ◎诗类

  △《毛诗故训传》二十卷

  右古诗三千馀篇,

  △《石经毛诗》二十卷

  右伪蜀张绍文书。与《礼记》同时刻石。

  △《毛诗正义》四十卷

  右唐孔颖达等撰。据刘炫、刘焯疏为本,删其所烦而增其所简云。自晋室东迁,学有南北之异。南学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博,穷其枝叶。至颖达始着《义疏》,混南北之异,虽未必尽得圣人之意,而刑名度数亦已详矣。自兹以后,大而郊、社、宗庙,细而冠、婚、丧、祭,其仪法莫不本此。元丰以来,废而不行,甚无谓也。

  △《韩诗外传》十卷

  右汉韩婴撰。婴,燕人。其书《汉志》本十篇:《内传》四,《外传》六。隋止存《外传》,析十篇,其及经盖寡,而遗说往往见于他书,如“透迤”、“郁夷”之类,其义与《毛诗》不同。此书称《外传》,虽非其解经之深旨,然文辞清婉,有先秦风。

  △《诗谱》一卷

  右汉郑玄康成撰。欧阳永叔补其阙,遂成全书。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

  右吴陆玑撰。或题曰陆机,非也。玑仕至乌程令。

  △《欧阳诗本义》十五卷

  右皇朝欧阳修永叔撰。欧公解《诗》,毛、郑之说已善者,因之不改,至于质诸先圣则悖理,考于人情则不可行,然后易之,故所得比诸儒最多。但平日不信符命,尝着书以《周易》、《河图》、《洛书》为妖妄,今又以生民、玄鸟之诗为怪说。苏子瞻曰:“帝王之兴,其受命之符,卓然见于《诗》、《书》者多矣。《河图》、《洛书》、《玄鸟》、《生民》之诗,岂可谓之诬也哉!恨学者推之太详,流入谶纬,而后之君子亦矫枉过正,举从而废之,以为王莽、公孙述之流缘此作乱。使汉不失听,莽、述何自起?而归罪三代受命之符,亦过矣。”

  △《新经毛诗义》二十卷

  △《苏氏诗解》二十卷

  右皇朝苏辙子由撰。其说以《毛诗序》为卫宏作,非孔氏之旧,止存其首一言,馀皆删去。按司马迁曰:“周道缺而《关雎》作。”扬雄曰:“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与今《毛诗序》之意绝不同。则知《序》非孔氏之旧明矣。虽然,若去《序》不观,则《诗》之辞有溟氵幸而不可知者,不得不存其首之一言也。

  △《伊川诗说》二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门人记其师所谈之经也。

  △《毛诗辨疑》一卷

  右皇朝杨时中立撰。

  △《陈氏诗解》二十卷

  右皇朝陈少南撰。

  ◎礼类

  △《周礼》十二卷

  右郑玄注。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得《周官》,有五篇,失《冬官》一篇,乃募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其阙。至孝成时,刘歆校理秘书,始得序列,着于《录略》,为众儒排弃。歆独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永平时,杜子春初能通其读,郑众、郑兴、亦尝传受。玄皆引之,以参释异同云。大夫者,兴也,司徒者,众也。

  △《石经周礼》十二卷

  右伪蜀孙朋吉书。以监本是正其注,或羡或脱或不同至千数。

  △《仪礼》十七卷

  右郑氏注。两汉诸儒得古文《礼》,凡五十六篇。高堂生博《士礼》十七篇,为《礼仪》。《丧服传》一卷,子夏所为。其说曰:《周礼》为本,圣人体之;《仪礼》为末,圣人履之。为本则重者在前,故宗伯序五礼以吉、凶、宾、军、嘉为次,为末则轻者在前,故《礼仪》先冠、昏,后丧、祭。唐韩愈谓文王、周公法制粗在于是,恨不及其时,进退揖逊于其间云。

  △《礼记》二十卷

  右伪蜀张绍文所书。不载年月,经文不阙唐讳,当是孟知祥僭位之后也。首之以《月令》,题曰“御删定”,盖明皇也;“林甫等注”,盖李林甫也。其馀篇第仍旧。议者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毋不敬,一言足以蔽之,故先儒以为首,孝明肆情变乱,甚无谓也,其罪大矣。

  △《大戴礼记》十三卷

  右汉戴德纂。亦河间王所献百三十一篇,刘向校定,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德删其烦重,为八十五篇。今书止四十篇,其篇目自三十九篇始,无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六十一四篇,有两七十四,盖因旧缺录之。每卷称“今卷第几”,题曰“九江太守戴德撰”。按九江太守圣也,德为信都王太傅,盖后人误题。

  △《三礼义宗》三十卷

  右梁崔灵恩撰。灵恩,武城人。少笃学,尤精《礼》、《传》,归梁为博士,甚拙朴,及解析经理,尽极精致。正始之后,不尚经术,咸事虚谈,公卿士大夫盖取文具而已,而灵恩经明行修,制《义宗》、《诗》、《易》、《春秋》百馀卷,终桂州刺史。此书在唐一百五十篇,今存者一百二十七篇,凡两戴、王、郑异同,皆援引古谊,商略其可否,为礼学之最。

  △《周礼疏》十二卷

  △《仪礼疏》五十卷

  △《礼记疏》七十卷

  右唐孔颖达等贞观中奉诏撰。其序称: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门,王、郑两家同经而异注。爰从晋、宋,逮于周、隋,传《礼》业者,江左尤盛,其为义疏者甚多,唯皇甫侃、熊安生见于世,然皇氏为胜,今据以为本,其有不备,以熊氏补焉。

  △《礼记外传》四卷

  △《唐月令》一卷

  △《三礼图》二十卷

  右聂崇义周世宗时被旨纂辑,以郑康成、阮谌等六家图刊定。皇朝建隆二年奏之,赐紫绶犀带,奖其志学。窦俨为之序,有云:周世宗暨今皇帝,恢尧、舜之典则,总夏、商之礼文。命崇义着此书,不以世代迁改,有所抑扬,近古云。

  △《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明道中庸解》一卷

  △《芸阁礼记解》四卷

  右皇朝吕大临与叔撰。与叔师事程正叔,《礼》学甚精博,《中庸》、《大学》,尤所致意也。

  △《编礼》三卷

  右皇朝吕大临与叔编。以《士丧礼》为本,取《三礼》附之,自始死至祥练,各以类分。其施于后学甚悉。尚恨所编者五礼中特凶礼而已。

  △《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

  △《郊庙礼文》三十一卷

  右皇朝杨完撰。元丰初,以郊庙礼文讹舛,诏陈襄、李清臣、王存、黄履、何洵直、孙谔、杨完、就太常寺检讨历代沿革,以诏考其得失,又命陆佃、张ロ详定,后以前后尝进《礼文》,独令完编类,五年,成书奏御。其书虽援据广博,而杂出众手,前后屡见,繁猥为甚云。

  △《周礼义辨疑》一卷

  右皇朝杨时中立撰。

  △《晁以道中庸篇》一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虽程正叔亦然,故说是书皆穿凿而二之。于是本诸胡先生、司马温公、程明道、张横渠、王肃、郑玄作是传焉。

  △《游氏中庸解》一卷

  右皇朝游酢定夫撰。酢亦程正叔门人。

  △《杨中立中庸解》一卷

  右皇朝杨时中立撰。时载程正叔之言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盖亦犹王氏之说也。

  △《周公谥法》一卷

  右其序曰:“维周公旦、太公望相嗣王发,建功于牧野,及终将葬,乃制谥。”计一百九十馀条云。谥,《隋志》附于论语类中,今迁于此。

  △《春秋谥法》一卷

  右与《周公谥法》相类而小有异同。

  △《沈贺谥法》四卷

  右梁沈约撰,凡七百九十四条。贺琛又加妇人谥二百三十八条。

  △《集谥总录》一卷

  右皇朝孙纬撰。《春明退朝录》尝集类国朝谥几二百人。纬任宗正寺丞日,因宋氏之旧,纂元丰已后,遂得三百馀人。自宗室、宰相以下,分为九等。其序略云:有爵位已高当得谥而未闻者,若范质、吕馀庆、韩崇训、王博文、姜遵、王沔是也。

  △《太常礼书》一百五十卷

  ◎乐类

  △《乐府杂录》一卷

  △《声律要诀》十卷

  右唐上党郡司马田畴撰。畴序谓:“一切乐器,依律吕之声,皆须本月真响。若但执累黍之文,则律吕阴阳不复谐矣。故据经史参校短长为此书”云。

  △《羯鼓录》一卷

  右唐南卓撰。羯鼓本夷乐,列于九部,明皇始好之,故开元、天宝中盛行。卓所述多当时之曲。

  △《琵琶故事》一卷

  右未详何人所纂。

  △《教坊记》一卷

  右唐崔令钦撰。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鄙俗事,非有益于正乐也。

  △《补亡乐书》三卷

  右皇朝房庶撰。古律既亡,后世议乐者,纵黍为之则尺长,律管容黍为有馀,王朴是也;横黍为之则尺短,律管容黍为不足,胡瑗是也。故庶欲先以一千二百黍,纳之于律管中,黍尽乃得九十分,为黄锺之长。其说大要以律生尺耳。范蜀公本之以制雅乐。

  △《范蜀公乐书》一卷

  △《五音会元图》一卷

  右未知何人所撰。谓乐各有谱,但取筚篥谱为图,以七音十二律,使俗易晓。

  △《乐府诗集》一百卷

  右皇朝郭茂倩编次。取古今乐府,分十二门:郊庙歌辞十二,燕射歌辞三,鼓吹曲辞五,横吹曲辞五,相和歌辞十八,清商曲辞八,舞曲歌辞五,琴曲歌辞四,杂曲歌辞十八,近代歌辞四,杂谣歌辞七,新乐府词十一,通为百卷,包括传记、辞曲,略无遗轶。

  △《古乐府》十卷,并《乐府古题要解》二卷

  右唐吴兢纂。杂采汉、魏以来古乐府辞,凡十卷。又于传记洎诸家文集中采乐府所起本义,以释解古题云。

  △《玉台新咏》十卷

  右陈徐陵纂。唐李康成云:“昔陵在梁世,父子俱事东朝,特见优遇。时承华好文,雅尚宫体,故采西汉以来词人所著乐府艳诗,以备讽览。

  △《玉台后集》十卷

  右唐李康成采梁萧子范迄唐张赴二百九人所著乐府歌诗六百七十首,以续陵编。序谓“名登前集者,今并不录,惟庾信、徐陵仕周、陈,既为异代,理不可遗”云。

  △《大晟乐府推图》一卷

  右皇朝政和中,建大晟乐府,起黄锺于上躬之中指,弃塞古今诸儒异同之辨,此其谱也。

  △《琴筌》十卷

  右皇朝苟以道撰。记造琴法、弹琴诀并谱。

  ●卷三

  ◎春秋类

  △《春秋正经》十二卷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右晋杜预元凯集刘子骏、贾景伯父子、许惠卿、颖子严之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故题曰《春秋经传集解》。其发明甚多,古今称之,然其弊则弃《经》信《传》。如成公十三年麻隧之战,传载秦败绩,而《经》不书,以为晋直秦曲;则韩役书《战》,时公在师,复不须告;克获有功,亦无所讳:于《左传》之例皆不合,不曰《传》之谬而猥称“经文阙漏”,其尤甚者至如此。

  △《春秋公羊传》十二卷

  右戴宏序云:子夏传之公羊高,高传其子平,平传其子地,地传其子敢,敢传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弟子胡毋子都着以竹帛。其后,传董仲舒,以《公羊》显于朝。又四传至何休,为《经传集诂》,其书遂大传。郑玄曰“《公羊》善于谶”,休之注引谶最多。

  △《石经公羊传》十二卷

  右其后不载年月及所书人姓氏。案文不阙唐及伪蜀讳,可讳“恒”字,以故知刊石当在真宗以后,意者亦是田况也。

  △《春秋繁露》十七卷

  右汉董仲舒撰。史称仲舒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数十篇,十馀万言,皆传于后世。今溢而为八十二篇,又通名《繁露》,皆未详。《隋》、《唐》卷目与今同。但多讹舛。

  △《春秋释例》十五卷

  右晋杜预撰。凡四十部。集《左传》诸例及地名、谱第、历数,皆显其同异,从而释之,发明尤多。昔人称预为《左氏》忠臣,而预自以为有《传》癖,观此尤信。

  △《左氏膏肓》九卷

  右汉何休撰。休始答贾逵事,因记《左氏》之短。郑康成尝着《箴膏肓》,后人附之逐章之下。

  △《春秋正义》三十六卷

  右唐孔颖达撰。自杜预专治《左氏》学,其后沈文阿、苏宽、刘炫皆有义疏,而炫性矜伐,雅好非毁,规杜氏之失一百五十馀事,义特浅近,然比诸家犹有可观,今书据以为本,而以沈氏补其阙焉。

  △《春秋公羊疏》三十卷

  右不着撰人。李献民云徐彦撰,亦不详何代人也。《崇文总目》谓其“援证浅局,出于近世”。以何氏三科九旨为宗,本其说曰:“何氏之意,三科九旨,正是一事尔。总而言之,谓之三科;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传闻异辞,此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此三科九旨也。”

  右唐杨士勋撰。士勋官至国子四门助教。

  △《春秋摘微》四卷

  右唐卢仝撰。其解《经》不用《传》,然旨意甚疏。韩愈谓“《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盖宝录也。

  △《春秋微旨》六卷,《春秋辨疑》一卷

  右唐陆淳伯同撰。淳,纂《三传》不同,择其善者,质以啖助、赵匡之说。助,字叔佐,闽人。匡,字伯修,天水人。《微旨》自为序。公武尝学《春秋》,阅古今诸儒之说多矣。大抵啖、赵以前学者,皆颛门名家,苟有不通,宁言《经》误,其失也固陋;啖、赵以后学者,喜援《经》系《传》,其或未明,则恁私臆决,其失也穿凿。均之失圣人之旨而穿凿之害为甚。

  △《春秋纂例》十卷

  右唐陆淳撰。其序云:“啖氏制《统例》,分别疏通会其义,赵氏损益,多所发挥,今纂而合之,凡四十篇。

  △《春秋折衷论》三十卷

  △《春秋经社》六卷

  右皇朝孙觉撰。其学亦出于啖、赵,凡四十馀门。论议颇严。

  △《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

  右皇朝孙明复撰。史臣言明复治《春秋》,不取传、注,其言简而义详,着诸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治乱之迹,故得《经》之意为多。常秩则讥之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谓其失于刻也。胡安国亦以秩之言为然。

  △《春秋集传》十五卷

  右皇朝王沿撰。集三传解经之文。沿,字圣源,大名人。好《春秋》,所至以《春秋》断事。此书仁宗朝尝奏御,诏直昭文馆,后官至天章阁待制。

  △《春秋演圣统例》二十卷

  右皇朝丁副撰。田伟《书目》“副”作“嗣”,未知孰误。其序云:“《经》有例法,一家所至,较然重轻。杜预《释例》,专《左氏》而未该,唐陆淳《纂例》,虽举《经》而未备。”纤悉纟圭罗而咸在者,其唯此书乎?

  △《春秋权衡》十七卷,《春秋意林》二卷,《春秋刘氏传》十五卷

  右皇朝刘敞原父撰。《权衡》论《三传》之失,《意林》叙其解《经》之旨,刘氏传其所解《经》也。如“桓无王”、“季友卒”、“胥命”、“用郊”之类,皆古人所未言。

  △《黎氏春秋经解》十二卷

  右皇朝黎钅享希声撰。钅享,蜀人,欧阳公之客。名其书为《经解》者,言以《经》解《经》也。其后又为《统论》附焉。

  △《横渠春秋说》一卷

  右皇朝张载子厚撰。为门人杂说《春秋》。其书未成。

  △《颖滨春秋集传》十二卷

  右苏辙子由撰。大意以世人多师孙明复,不复信史,故尽弃《三传》,全以《左氏》为本,至其不能通者始取《二传》、啖、赵。自熙宁谪居高安,至元符初,十数年矣,暇日辄有改定,卜居龙川而书始成。

  △《刘质夫春秋》五卷

  右皇朝刘绚质夫撰。绚学于二程之门。伯淳尝语人曰:“他人之学,敏则有矣,未易保也。斯人之至,吾无疑焉。正叔亦曰:“游吾门者多矣,而信之笃、得之多、行之果、守之固,若子者几希”。有李参序。

  △《得法忘例论》三十卷

  右皇朝冯正符所撰。熙宁八年,何郯取其书奏之,而久之不报,意者王安石不喜《春秋》故也。其书例最详,悉务通经旨,不事浮辞。正符颇与邓绾、陈亨甫交私,后坐口语被斥。

  △《绎圣传》十二卷

  △《王氏春秋》十二卷

  右皇朝王当撰。当,眉山人。尝为《春秋列国诸臣传》十馀万言,今又释《春秋》,真可谓有志矣。

  △《冯氏春秋通解》十二卷

  △《春秋指南》十卷

  右吴园先生张根知常撰。以征伐会盟,年经而国纬。汪藻为之序。

  △《胡氏春秋传》三十卷

  △《春秋新说》十一卷

  △《四家春秋集解》二十五卷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

  右鲁左丘明撰,吴韦昭弘嗣集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四家说成此解,皇朝宋庠为《补音》三卷。班固《艺文志》有《国语》二十一篇,《隋志》云二十二卷,《唐志》云二十一卷。今书篇次与《汉志》同,盖历代儒者析简并篇,互有损益,不足疑也,要之《艺文志》审矣。陆淳谓“与《左传》文体不伦,定非一人所为,盖未必然。范宁云《左氏》艳而富”,韩愈云“《左氏》浮夸”,今观如此,信乎其富艳且浮夸也,非左氏而论证?柳宗元称《越语》尤奇骏,岂特《越》哉!自《楚》以下类如此。

  △《非国语》二卷

  右唐柳宗元子厚撰。序云:“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而其说多诬淫。惧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本诸理作《非国语》。”上卷三十一篇,下卷三十六篇。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

  右伪蜀冯继先撰。《左氏》所书人,不但称其名,或字,或号,或爵、谥,多互见,学者苦之。继先皆取以系之名下云。

  △《春秋列国诸臣传》五十一卷

  右皇朝王当撰。类《左氏》所载列国诸臣事,效司马迁为之传,凡一百三十有四人,系之以赞云。

  △《帝王历纪谱》三卷

  右题曰秦相荀卿撰。载周末列国世家,故一名《春秋公子血脉图》。颇多疏略,决非荀卿所著,且卿未尝相秦,岂世别有一荀卿邪?

  △《春秋机括》一卷

  右皇朝沈括存中撰《春秋》谱也。

  △《春秋世系》一卷

  右不着撰人姓名。谱《左氏》诸国君臣世系,独秦无世臣。

  △《春秋会义》二十六卷

  ◎孝经类

  △《唐明皇注孝经》一卷

  右汉初颜芝之子真献于朝,千八百七十二字。唐玄宗注。序称取王肃、刘邵、虞翻、韦昭、刘炫、陆澄六家说,约孔、郑旧义为之。何休称:“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信斯言也,则《孝经》乃孔子自著者也。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则非孔子所著明矣。详其文义,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也。柳宗元谓:“《论语》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参不然,盖曾子之徒乐正子春、子思相与为之耳。”余于《孝经》亦云。

  △《孝经正义》三卷

  △《王介甫孝经解》一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经》云“当不义,则子不可不诤于父”,而孟子猥曰父子之间不责善,夫岂然哉!今介甫因谓当不义则诤之,非责善也。噫,不为不义,即善也。阿其所好,以巧丰盛侮圣人之言至此,君子疾夫!佞者有以也。

  △《温公古文孝经指解》一卷

  右古文二十二章,与《尚书》同出于壁中,盖孔惠所藏者。与颜芝十八章大较相似,而析出三章,又有《闺门》一章,不同者四百有馀字。刘向校书,以十八章为定,故世不大传,独有孔安国注,今亡。然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推此言之,未必非真也。国朝司马文正公为之指解并音。

  △《范淳夫古文孝经说》一卷

  ●卷四

  ◎论语类

  △《何晏注论语》十卷

  右魏何晏集解。其序自云:据《鲁论》包咸、周氏、孔安国、马融、郑康成、陈群、王肃、周生烈八家之说,与孙邕、郑同、曹义、荀ダ,集诸家训解为之。按汉时《论语》凡有三,而《齐论》有《问王》、《知道》两篇,详其名,当是必论内圣之道、外王之业,未必非夫子之最致意者,不知何说,而张禹独遗之。禹身不知王凰之邪正,其不知此固宜,然势位足以轩轾一世,使斯文遂丧,惜哉!郑同名角先公讳,司马迁父名谈,以赵谈子为同子,故公武亦云。后仿此。

  △《石经论语》十卷

  右伪蜀张德钊书。阙唐讳,立石当在孟知祥未叛之前。其文脱两字,误一字,又《述而》第七“举一隅”下有“而示之”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又有“我”字,《为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后其食”,作“后食其禄”,与李鹗本不同者此也。

  △《皇侃论语疏》十卷

  △《论语正义》十卷

  △《韩李论语笔解》十卷

  右唐韩愈退之、李翱习之撰。前有秘书丞许勃序,云韩、李相与讲论,共成此书。按唐人通经者寡,独两公名冠一代,盖以此。然《四库》、《邯郸书目》皆无之,独《田氏书目》有韩愈《论语》十卷,《笔解》两卷。此书题曰《笔解》,而十卷亦不同。

  △《王令论语》十卷

  右皇朝王令逢原撰。解《尧曰篇》云:“四海不困穷,则天禄不永终矣。”王安石《书新义》取此。

  △《王介甫论语解》十卷,《王元泽口义》十卷,《陈用之论语》十卷

  △《东坡论语解》十卷

  右皇朝苏轼子瞻撰。子瞻没后,义有未安者,其弟子由尝辨正之。凡二十有七章。

  △《伊川论语说》十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之门人记其师所解《论语》也。不为文辞,直以俚语记之。

  △《范氏论语说》十卷

  △《谢显道论语解》十卷

  右皇朝谢显道撰。少尝师事程正叔。

  △《吕与叔论语解》十卷

  右皇朝吕大临撰。大临虽程正叔之徒,解经不尽用其师说。

  △《汪氏论语直解》十卷

  右皇朝汪革撰。革,字信民,抚州人。绍圣中试礼部,为天下第一。尝语人曰:“吾乡有二宰相,一为天下之福,一为天下之祸。”盖指晏元献、王荆公也。即此可见其解经渊源所自云。

  △《景迂论语讲义》十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多取古儒之说,以正近世之失。

  △《杨氏注论语》十卷

  右皇朝杨时中立撰。亦伊川门下士也。

  △《尹氏论语义》十卷

  △《孔子家语》十卷

  右魏王肃序注,凡四十四篇。刘向校录止二十七篇,后肃得此于孔子二十四世孙猛家。

  ◎经解类

  △《白虎通德论》十卷

  右后汉章帝会群臣于白虎殿,讲论《五经》同异,班固奉诏纂修。《隋志》通解群经者系之论语类,又别载《七纬》;《唐志》谶纬、经解二目;《崇文录》以纬书各附经末。今谶书盖鲜,而杂解《七经》系之《论语》为未安,故从《崇文录》,并谶纬,而经解之目,从《唐志》云。

  △《蔡邕独断》二卷

  △《六说》五卷

  右唐刘迅撰。迅着书以拟《六经》,此乃其叙篇。唯《易》阙而不言,故止五卷云。

  △《匡谬正俗》八卷

  右唐颜籀师古撰。以世俗之言多谬误,质诸经史,刊而正之。永徽中,其子扬庭上之。

  △《演圣通论》四十九卷

  右皇朝胡旦撰。论《六经》传注得失。《易》十六卷,《书》七卷,《诗》十卷,《礼记》十六卷,而《春秋论》别行。天圣中,尝献于朝,博辨精详,学者宗焉。

  △《七经小传》五卷

  △《三坟书》七卷

  右皇朝张商英天觉得之于北阳民家。《坟》皆古文而传乃隶书。所谓“三坟”者,山、气、形也。按《七略》不载《三坟》,《隋志》亦无之,世皆以为天觉伪撰,盖以比李筌《阴符经》云。

  △《六祖经要》四卷

  右皇朝任洙撰。洙自言受学于吕隐君,凡五十门皆数学也。

  ◎小学类

  △《尔雅》三卷

  右世传《释诂》,周公书也。仲尼、子夏、叔孙通、梁文增补之,晋郭璞注。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纵衡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而《艺文志》独以《尔雅》附孝经类,《经籍志》又以附论语类,皆非是。今依《四库书目》,置于小学之首。

  △《尔雅音略》三卷

  右伪蜀毋昭裔撰。《尔雅》旧有释智骞及陆元朗释文,昭商以一字有两音,有或音,后生疑于呼读,今释其文义最明者为定。

  △《尔雅疏》十卷

  △《小尔雅》一卷

  右孔氏古文也。见于孔鲋书。

  △《急就章》一卷

  右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游,元帝时为黄门令。书凡三十二章,杂记姓名、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自昔善小学者多书此,故有皇象、锺繇、卫夫人、王羲之所书传于世。

  △《方言》十三卷

  △《说文解字》三十卷

  右汉许慎纂,李阳冰刊定。伪唐徐铉再是正之,又增加其阙字。

  △《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右南唐徐锴撰。锴以许慎学绝,取其字分谱四声,殊便检阅,然不具载其解为可恨,颇意再编之。

  △《博雅》十卷

  右隋曹宪撰。魏张揖尝采《苍雅》遗文为书,名曰《广雅》。宪因揖之说,附以《音解》,避炀帝讳,更之为“博”云。后有张揖《表》。宪后事唐,太宗尝读书,有奇难字,辄遣使问宪,宪具为音注,援验详复,帝欢赏之。

  △《玉篇》三十卷

  △《广韵》五卷

  右隋陆法言撰。其后唐孙忄面加字,凡四万三千三百八十三。前有法言、长孙讷言、孙忄面三序。

  △《智永千字文》一卷

  右梁周兴嗣撰,释智永所书。

  △《经典释文》三十卷

  右唐陆德明撰。释《易》、《书》、《诗》、《三礼》、《三传》、《孝经》、《论语》、《尔雅》、《老》、《庄》,颇载古文及诸家同异。德明盖博极群书也。

  △《于禄字书》一卷

  右唐颜元孙纂。以经史所用为“正”,世所行为“俗”,二者之间为“通”,凡三体。

  △《林氏小说》三卷

  右唐林罕撰。凡五百四十一字。其说颇与许慎不同,而互有得失。邵必缘进《礼记石经》,陛对,仁宗顾问:“罕之书如何?”必曰:“虽有所长,而微好怪。《说文》归字从堆、从止、从帚,以堆为声,罕云从追,于声为近。此长于许氏矣。《说文》哭从<口口>、从狱省,罕乃云象犬嗥,此怪也。”有石刻在成都,公武尝从数友就观之,其解字殊可骇笑者,不疑好怪之论诚然。

  △《翰林禁经》八卷

  右唐李阳冰撰。论书势笔法所禁,故以名书。

  △《佩Δ》三卷

  右皇朝郭忠恕撰。上篇论古今传记、小学异同,极为辨博。

  △《墨薮》十卷

  右高阳许归与编。未详何代人。《李氏书目》止五卷,而梁武《评书》、王逸少《笔势论》皆别出。

  △《临池妙诀》三卷

  右未详撰人。后有江南李煜述书。

  △《群经音辨》七卷

  右皇朝贾昌朝撰。先是大臣稽古不过秦、汉,引经议政,盖自昌朝始。此书以古今多通借音诂,乃辨正之,凡五门。

  △《古文四声》五卷

  右皇朝夏竦撰。博采古文奇字,分四声编次,以便检寻。

  △《礼部韵略》五卷

  △《龙龛手镜》三卷

  右契丹僧行均撰。凡二万六千四百三十字,注十六万三千一百馀字。僧智光为之序,后题云“统和十五年丁酉”。按《纪年通谱》:耶律隆绪尝改元统和,丁酉,至道三年也。沈存中言:“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熙宁中,有人自契丹得此书,入傅钦之家。蒲传正帅浙西,取以刻板,其末题云‘重熙二年序’,蒲公削去之。”今本乃云统和,非重熙,岂存中不见旧题,妄记之邪?

  △《类篇》四十九篇

  △《集韵》十卷

  右皇朝丁度等撰。度与李淑、宋祁、郑戬、王洙、贾昌朝同定,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比旧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

  △《周越书苑》十五卷

  右皇朝周越撰。越以善书名世,天圣八年四月成此书奏御。故其序称“臣越、臣兄起”,于柳公权书,又云“亡兄”,间称名而不臣,似未精讨论也。

  △《唐藏经音义》四卷

  右未详撰人。分四声,以类相从。蜀中印本也。

  △《英公字源》一卷

  右皇朝释梦英撰。梦英通篆籀之学,书偏旁五百三十九字。郭忠恕云:按《说文字源》唯有五百四十部,子字合收在子部,今目录妄有更改;又《集解》中误收去部在注中;今点检偏旁,少晶、蕊、至、龟、弦五字,故知林氏虚诞误后进,其《小说》可焚。

  △《字说》二十卷

  △《唐氏字说解》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唐耜撰。绍圣以来,用《字说》程试诸生,解者甚众。耜集成此书,颇注其用事所出书,一时称之。耜知邛州日奏御。

  △《陆氏埤雅》二十卷

  右皇朝陆佃农师撰。书载虫鱼鸟兽草木名物,喜采俗说。然佃,王安石客也,而其学不专主王氏,亦似特立者。

  △《字说偏傍音释》一卷,《字说叠解备检》一卷

  右不见撰人姓名。梦英因书此以正之,柴禹锡为立石。

  △《复古编》三卷

  △《钟鼎篆韵》七卷

  △《淳化法帖》十卷

  右皇朝淳化中,出禁中所藏历代君臣书,命刊之板,后大臣二府皆以赐焉。欧阳公云:“往时禁中火焚其板。”或云:“尚在,但不赐尔。”

  △《武陵法帖》二十二卷

  右皇朝王若谷以《秘阁法帖》,合《潭》、《绛》、《临江》、《汝海》诸帖,参校有无,补其遗逸,成是书。鼎守张斛刊之石。

  △《法帖释文》十卷

  △《考古图》十卷

  右皇朝吕大临与叔撰。裒诸家所藏三代、秦、汉尊彝鼎敦之属,绘之于幅而辨论形制文字。

  △《锺鼎款识》二十卷

  右皇朝薛尚功编。《考古》、《博图》之类,然尤为详备。

  △《博古图》二十卷

  右皇朝王楚集三代、秦、汉彝器,绘其形范,辨其款识,增多吕氏《考古》十倍矣。

  △《切韵指玄论》三卷

  ●卷五

  史之类十有三:其一曰正史,二曰编年,三曰宝录,四曰杂史,五曰伪史,六曰史评,七曰职官,八曰仪注,九曰刑法,十曰地里,十一曰传记,十二曰谱牒,十三曰目录。合二百八十三部,七千三百八十八卷。后世述史者,其体有三:编年者,以事系月日而总之于年,盖本于左丘明;纪传者,分记君臣行事之终始,盖本于司马迁;宝录者,其名起于萧梁,至唐而盛,杂取两者之法而为之,以备史官采择而已,初无制作之意,不足道也。若编年、纪传,则各有所长,殆未易以优劣论。虽然,编年所载,于一国治乱之事为详;纪传所载,于一个善恶之迹为详,用此言之,编年似优,又其来最古。而人皆纪传便于披阅,独行于世,号为正史,不亦异乎!旧以职官、仪注等,凡史氏有取者,皆附之史,今从焉。

  ◎正史类

  △《史记》一百三十卷

  △《前汉》一百卷

  右后汉玄武司马班固续司马迁《史记》,撰十二帝纪,八年表,十本志,七十列传。起高祖,终于王莽之诛,二百三十年,凡八十馀万字。固既瘐死,书颇散乱,章帝令其妹曹世叔妻昭就东观缉校,内八《表》、《天文志》,皆其所补也。唐太子承干令颜师古考众说为之注。范晔讥固饰主阙,盖亦不然,其赞多微文,顾读者弗察耳。刘知几又诋其《古今人物表》无益于汉史。此论诚然,但非固之罪也。至谓受金鬻笔,固虽谄附匪人,亦何至是欤?然识者或以固书皆因司马迁、王商、扬雄、歆、向旧文润色,故其文章首尾皆善,而中间颇冗琐,良田商之才视数子微劣耳。固之自序称述者,亦谓有所本欤?

  △《后汉》九十卷,《志》三十卷

  右宋范晔撰。十帝纪,八十列传。唐高宗令章怀太子贤与刘讷言、革希元作注。初,晔令谢俨撰志,未成而晔伏诛,俨悉蜡以覆车。梁世刘昭得旧本,因补注三十卷。观晔《与甥侄书》叙其作书之意,称“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如此者”,又谓:“诸序论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往往不减《过秦篇》。常以比方班氏,非但不愧之而已。”其自负如此。然世多讥晔创为“皇后纪”,及采“风俗通”中王乔、《抱朴子》中左慈等诡谲事,列之于传,又赞辞佻巧,失史之体云。

  △《三国志》十五卷

  △《晋书》一百三十卷

  右唐房乔等撰。贞观中,以何法盛等十八家晋史未善诏乔与褚遂良、许敬宗再加撰次,乃据臧荣绪书增损之,后又命李淳风、李义府、李延寿等十三人分掌著述,敬播等四人考正类例。西晋四帝五十四年,东晋十一帝一百二年,又胡、羯、氏、羌、鲜卑割据中原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蜀十六国,共成帝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例出于播。《天文》、《律历》,淳风专之。乔以《宣》、《武纪》、《陆机》、《王羲之传论》,上所自为,故曰“制旨”,又总题“御撰”焉。按历代之史,惟《晋》丛冗最甚,可以无讥。至于取沈约诞诬之说,采《语要》、《世说》、《幽明录》、《搜神记》诡异谬妄之言,亦不可不辨。

  △《宋书》一百卷

  △《南齐书》五十九卷

  右梁萧子显撰。八纪,十一志,四十列传。初江淹已作十《志》,沈约又有《纪》,子显自表别修。然《天文》但纪灾祥,《州郡》不着户口,《祥瑞》多载图谶,表云:“天文事秘,户口不知,不敢私载。”曾子固谓子显于斯史,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之变尤多,而文比七史最下云。

  △《梁书》五十六卷

  右唐姚思廉撰。六本纪,五十列传。唐贞观三年,诏思廉同魏征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采谢吴等所记,以成此书。征惟着总论而已。

  △《陈书》三十六卷

  右唐姚思廉撰。六本纪,三十列传。其父察在陈,尝删撰梁、陈事,未成,陈亡。隋文帝问之,察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未讫而没。察且死,属思廉继其业。贞观中,与《梁书》同上之。其书世亦罕传,多脱误。

  △《后魏书》一百三十卷

  右北齐魏收撰。初,魏史官崔浩既诛,太和后,始有李彪、崔鸿等书。魏末,山伟、綦隽更主国书,二十馀年,事迹荡然,万不纪一。文宣时,始诏收撰次,成十二纪、十志、九十二列传,上之。悉焚旧书。多谄讳不平,受尔朱荣子金,故减其恶;夙有怨者,多没其善;党北朝,贬江左。时人嫉之,号为“秽史”。刘知几谓其生绝胤嗣,死逢剖斫,皆隐慝所致。后隋文帝命颜之推等别修,唐贞观中,陈叔达亦作《五代史》,皆不传,独收书在。皇朝命刘恕等校正。

  △《北齐书》五十卷

  右唐李百药撰。本纪八,列传四十二。百药父德林,在齐尝撰着纪传。贞观初,诏分修诸史。百药因父书续成以献。诸史称帝号,百药避唐朝名讳,不书“世祖”、“世宗”之类。

  △《周书》五十卷

  △《隋书》八十五卷

  右唐魏征等撰。纪五,列传五十五,长孙无忌等撰志三十。初,诏颜师古、孔颖达修述,征总其事,序、论皆征自作。后又诏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同修《五代史志》,无忌上之,诏编第入《隋书》,人亦号《五代史志》。《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淳风独作。

  △《唐书》二百卷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五代史记》七十五卷

  右皇朝欧阳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实,重加修定,藏于家。永叔没后,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刊行。《国史》称其可以继班固、刘向,人不以为过。特恨其《晋出帝论》,以为因濮园议而发云。

  △《三朝国史》一百五十卷

  △《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

  ◎编年类

  △《荀悦汉纪》三十卷

  右汉荀悦撰。班固作《汉书》,起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二世,二百四十二年,为纪、表、志、传,凡八十馀万言。献帝以其文繁,诏悦举要撮总,通比其事,列系年月,为纪三十篇,凡八万三千四百三十二字。辞约事该,时称嘉史。

  △《袁宏汉纪》三十卷

  △《唐历》四十卷

  右唐柳芳撰。初,肃宗诏芳缀辑吴兢书,其叙天宝后事不伦。上元中,芳谪黔中,会高力士同贬,因从力士质开元、天宝及禁中事,识其本末。时旧史已送官,不可追刊,乃推衍义类,仿编年法作此书。起隋义宁元年,迄大历十三年。或讥其不立褒贬义例而详于制度,然景迂生亟称之,以为《通鉴》多取焉。

  △《河洛行年记》十卷

  右唐刘仁轨撰。记唐初李密、王世充事。起大业十三年二月,迄武德四年七月秦王擒窦建德。第九卷述大业都城,第十卷载宫馆园囿。且云:“炀帝迁都之诏称务从节俭,观其宫室,穷极绮丽”云。

  △《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右唐温大雅撰。纪高祖建义,至受隋禅,用师符谶受命典册事。

  △《通历》十卷

  右唐马总撰。总纂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及删取秦、汉、三国、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元魏、北齐、后周、隋世纪兴灭,粗述其君贤否,取虞世南《略论》,分系于末,以见义焉。

  △《续通历》十卷

  右荆南孙光宪撰。辑唐洎五代事,以续马总《历》,参以黄巢、李茂真、刘守光、阿保机、吴、唐、闽、广、胡、越、两蜀事迹。太祖朝诏毁其书,以其所纪多非实也。

  △《帝王镜略》一卷

  右唐刘轲撰。自开辟迄唐初帝王世次,缀为四言,以训童蒙。伪蜀冯鉴续之,至唐末。

  △《五代通录》六十五卷

  右皇朝范质撰。五代《实录》共三百六十卷,质删其烦文,摭其要言,以成是书。自干化壬申至梁亡十二年间,简牍散亡,亦采当时制敕碑碣,以补其阙。

  △《运历图》六卷

  右皇朝龚颖撰。起于秦昭王灭周之岁乙巳,止于国朝雍禧丁亥,以历代兴亡大事附见其下。四年,献于朝,优诏奖之。欧阳公尝据之考正《集古目录》,称其精博。按《晋史》,张轨世袭凉州,但称愍帝建兴年号。其间唯张祚纂窃,改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始奉穆帝升平之朔,始末不闻有改元事。唯颖书载张实改元曰永安,张茂改元曰永元,张重华曰永乐,曰和平,张元龙曰太始,张天锡曰太清,张大豫曰凤凰,不知颖何所据而言然。或云出崔鸿《十六国春秋》,鸿书久不传于世,莫得而考焉。

  △《纪年通谱》十二卷

  △《编年通载》十五卷

  右皇朝张衡撰。衡观四部书至古今纂辑运历书十馀家,皆浅陋楦酿,无足细绎,乃编历代年号,贯以甲子,始于帝尧,讫于国朝治平丁未,质之经史,资以传记百家之书,圣贤勋德、奸雄纂窃及蛮夷盗贼,凡系于存亡纲纪之大者,无不详录。总三千四百年。且刊正谬误,如《史记》载舜年,《虞书》不同,《汉纪》载魏受汉禅,与《魏志受禅坛碑》各异之类。熙宁七年表献之。

  △《稽古录》二十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编。起自三皇,止皇朝英宗治平末。至周共和庚申,始为编年。

  △《编年纪事》十一卷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

  右皇朝治平中,司马光奉诏编集历代君臣事迹,许自辟官属,借以馆阁书籍,在外听以书局自随,至元丰七年,凡十七年始奏御

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