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史藏>正文

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

时间:2024-12-01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9分类:史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 明 王世贞

  ●序

  ●卷一

  ○再上祖宗号

  嘉靖十八年,改上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尊号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加上皇考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尊号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按:世宗欲罢太宗之配天,而宗祀献皇於明堂以配上帝,故有所更置耳。

  ○天子别号

  正德五年,上自号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特给黄金印、白玉轴头诰命。嘉靖三十五年,恩封睿宗为三大金阙无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尊开真仁化大帝,献皇后为三天金阙无上玉堂总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母慈化天后孝烈方皇后为九天金阙玉堂辅圣天后掌仙妙化元君,上初封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加封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加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自是至四十五年,又不可胜纪矣。

  ○天子爵封

  离皇帝初渡江下太平,称行中书省马步水军大元帅,下建业,称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中书右丞相、吴国公,寻进吴王。皆诸将推,而以宋龙凤主命行之也。

  正德十三年七月,司礼监太监萧敬传奉圣旨:“近年以来,虏酋犯顺,屡害四方,兵戎废弛。其辽东、宣府、大同、延绥、陕西、宁夏、甘肃,尤为要任。今特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率六师,分布人马,或攻或守,即写各地方制敕与之,使其必扫腥膻,靖安民物。至於河南、山西东、北直隶,倘有小寇,亦各与敕书,使率各路人马剪削。”朱寿者,上所自命名也。寻如内阁、九卿、科道官於左顺门谕旨,皆泣谏,弗纳。八月,手敕吏部:“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领六师,扫除边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米五千石。吏部如敕谕奉行。”该尚书陆完等执奏,不听,仍批注于后军都督府带俸。十四年正月,手敕吏部:“镇国公朱寿特加太师。”又传旨谕吏部:“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朱寿,今往南北两直隶、山东泰安州等处尊奉圣像,供献香帛,祈福安民。”内阁、部院、科道、部属官极谏,不听。八月,传旨:“宁王宸濠,悖逆天道,谋为不轨,擅杀巡抚等官,烧毁府、县,荼毒生灵。传闻已至湖口,将犯南京。即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亲统各镇官军征剿。”又传旨:“联亲率六师,春天征讨,仍托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名号,还写制敕,便於行事。”

  ○三祖爵封

  高皇帝之曾祖四九公,宋龙凤九年赠资德大夫、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司空、吴国公,是曰懿祖,配侯氏赠公夫人;祖初一公,赠光禄大夫、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司徒、吴国公,是曰熙祖,配王氏赠公夫人;父五四公,讳世珍,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是曰仁祖,配陈氏赠公夫人。岂诸将臣上之而以宋龙凤之制行之耶?抑龙凤主来见策也?

  ○两宫并尊

  宪宗初,嫡母钱上徽号曰慈懿皇太后,生母周曰皇太后。钱太后崩,周太后始有圣慈仁寿之号。

  正德中,母后张已上徽号曰慈寿皇太后矣。嘉靖初加尊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称皇伯母,而圣母将称圣章皇太后。三年,加张太后尊号曰昭圣康惠慈寿,而蒋太后亦加号曰章圣慈仁,然尚有二字异也。十五年,昭圣加“恭安”二字於“康惠”上,而“章圣”加“康靖贞寿”於“慈仁下,遂并加八字,无别矣。

  隆庆六年,今上即位,上嫡母陈号曰仁圣皇太后,生母李号曰慈圣皇太后。而万历六年加“懿安”於“仁圣”上,加“昭文”於“慈圣”上。十一年,仁圣复加“康靖”二字,慈圣亦加“明肃”二字。盖不惟等重无别,而字义之微亦微轩轾矣。

  ○亲王赐道号

  ○亲王将兵

  国初,皇侄文正以总兵镇洪都,诸将悉听节制。后秦王征西虏,晋王、燕王征北虏,楚王、湘王征五开洞蛮,俱领敕为大将统兵,公侯皆听节制,有功。永乐元年初下京师,制高阳郡王高煦充征虏副将军,北平、开原诸卫及从征官军悉听节制。

  ○亲王授官

  国初,皇侄文正初为同佥书枢密院事,特拜大都督府大都督,秦王为宗人令,晋王、燕王为左右宗人正,周王、楚王为左右宗人,俱正一品。

  ○诸王公主初定岁禄

  ○亲王岁禄之异

  亲五岁禄万石。考宣德元年,周王岁禄加至二万石,以太宗母弟也。汉、赵二王又加至各三万石,以太宗亲子也。若代王六千石,唐王五千石,韩王三千石,伊王、辽王二千石,岷王一千五百石,肃王一千石,则以边饷之不继,或多赐庄田、草场以益之,非有隆杀也。

  ○亲王功赏之厚

  宗王以贤德维藩,不当有战功,而高帝则独重之。洪武中,秦、晋、燕数北征有功,赏最重,楚、湘次之。其可考者,晋、燕二府赐钞各一百万锭;楚王征云南阿鲁秃等处,赐秦马三千匹,黄牛二千头,牦牛一千头,羊九千只。

  ○亲王诞辰特颁

  ○亲王封国改建

  ○亲王降封

  永乐中,徐王允■降封瓯宁王,奉懿文皇太子祀。

  ○郡王同亲王

  高皇之世,皇侄文正以大都督总制南昌,摧陈友谅,后虽用骄僭致殒,而念亲念勋,上实不忘。故其子守谦虽封郡王,冠止七旒,禄止二千石,而特设内外承奉、长史等官,宫城庄田宗社之类,皆与亲王等。

  ○宗王献诗将赏

  ○夷王如亲王

  西虏如忠义王,北虏如太平王、如和宁王,皆待之以王号,取羁縻而已。独永乐哈密忠顺王筑城池,赐金印,复设长史、纪善、卫经历,以中国庶僚周安、刘行、韦思诚充之,则俨然亲王矣。哈密累建累废,后为土鲁番所并。虽以诏旨还王及印,微弱不振,终难复也。

  ○异姓追封王

  国朝推刘氏白马之约,於勋戚大臣无生封王者,惟赠典则有之,今记於左:

  滁阳王郭子兴以旧帅追封。杨王陈公以外大父追封,徐王马公以外父追封,俱无名。外高祖大王、外曾祖高王,俱无姓。陇西王李贞以姊夫及子文忠功追封。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定远王沐晟、河间王张玉,定兴王张辅、东平王朱能、宣平王朱永,以功追封。平阴王朱勇以死难追封。宁阳王张懋、定襄王朱希忠,以恩旧追封。

  以上庙像用七旒冠皮弁及诰命用宝轴金册。宁阳、定襄后以言者追论非例见褫。

  又洪武三年,大封勋臣,所谓生封公、死封王者,凡六人。其后李韩公善长、冯宋公胜皆以罪不得封。而封王者汤信公和、沐西平英也,沐定远晟、朱宣平永已不能无异议矣。朱平阴之死败绩,与丘淇公同,而得封王爵。至李陇西贞、张宁阳懋、朱定襄希忠,抑又异矣。

  ○异姓封王

  永乐末年,也先土干来归,赐姓名金忠,封忠勇王,奉朝请,其禄俸亻兼从,在公之下侯之上。然累加太保、太子太保等官,又在京及典兵出征,非四夷封爵比也。

  ○赠三代王

  洪武三年追封鄂国公遇春为开平王,十六年曹国公文忠为歧阳王,十八年魏国公达为中山王,二十五年西平侯英为黔宁王;俱追封其三代曾祖、祖、父为王。鄂、魏、曹以勋,西平兼以戚也。洪熙初,追封东平、河间亦三代王,后无之。

  ○再进公号

  吴元年,封中书左相国李善长宣国公,右相国徐达信国公。时上尚为吴王也。洪武三年,左丞相宣国公善长进封韩国公,禄四千石;右丞相信国公达进封魏国公,禄五千石。

  ○再易侯号

  预章侯胡廷瑞改封临川侯。

  ○父子易封

  ○遥授国公

  廖平章永安为张士诚所获,不屈,被囚,遥封楚国公。卒后改封郧,以避王封也。

  ○恩泽公

  高帝最重公封,下於王一等。其时独李曹公贞以尚主由恩亲侯进封,然与其子文忠同爵,不甚异也。至二十三年,都督佥事胡显以皇充妃从子侍楚王征蛮洞,功甚微,进封梁国,则甚异矣。永乐初,徐定公增寿以皇后弟输款被祸封,遂世袭。嘉靖初,张昌公鹤龄以太后兄推恩、郭翊公勋以督工进封,真阔异之典也。然昌、翊二国是流爵,非世袭。

  ○袭爵公侯赠王公

  袭爵公、侯、伯,非有奇功异能没不得追封王公侯,亦令甲也。宁阳王为英国公懋,平阴王为成国公勇,定襄王为成国公希忠。康蕲春铎之封蕲国,陈泰宁瀛之封宁国,宋西宁瑛之封郓国,吴恭顺瑾之封凉国,孙会昌继宗之封剡国,李忠宪贤之封丰国,蒋敏毅琬之封凉国,皆袭爵。内朱、陈、宋、吴四人,皆以死事,则宁阳、定襄,诚为旷典。而嗣侯得之,亦为异恩矣。

  ○文臣封爵

  按《大明律》:“文臣不许封公、侯。”又云:“其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元勋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例。”“谥”当作“赠”,疑误也。按:称“封侯谥公”,又云“不拘此例”,则侯似可封;然所谓生前云云,恐亦追封也。国初自李韩公后不复见,成化中欲进封王越,亦以此例而止。

  封公者,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以开国辅政功封。

  封伯者,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以辅政封,御史中丞城意伯刘其以筹策封,广东左布政使东莞伯何真以降附封。

  已上太祖时封,阶勋尚二品,而何公不言阶勋,顾岁禄至千五百石,已在一品上矣。

  已上太宗时封,勋阶皆正一品矣。

  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以平麓川封,礼部尚书兴济伯杨善、华盖殿大学士武功伯徐有贞以夺门封。

  已上英宗时封。

  都察院左都御史威宁伯王越以破虏封。

  已上宪宗时封。

  南京兵部尚书新建伯王守仁以擒叛王封,真人恭诚伯陶仲文以修药饵封。

  已上世宗时封。

  汪、刘、陶不世袭。刘卒后,其孙推恩封一辈,至曾孙於嘉靖中复封;何、杨传一代废;茹、徐传世指挥使,随革。今得世袭者,基、骥、宁仁而已。

  嘉靖初,修定策功,内阁大学士杨廷和、蒋冕、毛纪封伯爵,子孙世袭,固辞,而许廷和子孙世袭在京四品文职,冕等五品,俱不就。

  文臣支伯爵俸者:嘉靖中真人陶仲文以祈雨,少师嵩年八十加恩:隆庆初,少师徐阶十八年考满加恩,辞;万历中,少师张居正十五年满加恩,辞。按:嵩之伯爵俸,定议千二百石,又本色八分,折色二分,所以为优。若千石,则在正一品下,比之旧支正一品兼支尚书俸更薄矣。

  ○录军国重事

  洪武元年,李宣公善长、徐信公达、常鄂公遇春,於阶勋下带录军国重事,若因元之旧耳。三年,宣公进封韩,信公进封魏,改带参军国事;而同封李曹公文忠为同知军国事,冯宋公胜、邓卫公愈为同参军国事,盖不无少轩轾也。十年,信公汤和加设知军国事,颇重,以后不入衔。

  ○文职冒武号

  ○文武勋号之优

  勋号,在洪武者曰“开国辅运”,在永乐者曰“奉天靖难”,久之则曰“奉天翊卫”。或以祖勋而封后人者曰“钦承祖业”、其武职则曰“推诚宣力”,文职则曰“推诚守正”而已。惟张英公辅,初以“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为新城侯,洪熙给诰,以上公故特加“辅运”二字;《正统实录》成,加“佐理”二字,共得十二字。朱宣平永加“佐理”,与徐武功有贞加“奉天翊运推诚宣力守正”,得十字,而王靖远、杨光济因之;后王威宁、王新建亦因之。盖奄有文武之美,非故典也。嘉靖中,封常、李、邓、汤后四侯,诚意一伯,给本身诰券,只当称“钦承祖业”,不可言“开国”也。

  ○文臣赠爵

  赠公者:江西行省参政、姑熟郡公陶安,太子少师、荣国公姚广孝。

  赠侯者:知处州府、太原郡侯王道同,知南昌府、南阳郡侯叶琛,左司郎中、高阳郡侯许瑗。尚书、靖远侯王骥,兴济侯杨善,新建侯王守仁。

  赠伯者:吴王府参军、左司郎中、缙云伯胡深,中书参议、西河伯毛麟,临江同知、天水伯赵天麒,太子太师、汤阴伯郭资,少师、茌平伯吴中,太子太保、沐阳伯金濂。

  赠男者:中书都事、丹阳县男孙炎,中书郎中、当涂县男王恺。

  ○公世子

  ○上柱国

  《会典》称正一品阶勋云加授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疑止为赠设耳。李韩公、徐魏公、常鄂公初俱带“上柱国”,然阶不过银青荣禄大夫。盖因元之旧,官未定也。后常公物故,二公俱改“左柱国”。近夏少师言独得“上柱”,为一时旷典。然在隋初为从一品勋,而唐则四,实不为异也。乙丑年,加严嵩,辞以人臣无“上”,则夏公此官,固骖乘之祸耳。乙丑,少师徐阶以十五年满加,固辞。辛巳,少师张居正亦以十五年满加,亦辞,后卒以为赠。今按:“上柱国”一人,夏言;曾“上柱国”一人,张居正。

  ○左柱国

  左右柱国不见《会典》。洪武三年始封李、徐二公,加“左柱国”,自李曹公而下,俱“右柱国”,文臣则绝无及者。正德初,刘文靖健以顾命大臣得“左柱国”,继之者李文正东阳、杨文忠廷和、梁文康储、杨文襄一清,大概皆异典也。万历时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俱以九年满加“左柱”,共八人。正德末年,梁文康以次辅与杨文忠同得“左柱”,尤奇。今少师时行以六年满得之,俱奇。

  洪武三年大封,唯太师李韩公、太傅徐魏公称“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而已,常郑公茂、冯宋公胜、李曹公文忠、邓卫公愈皆以“荣禄右柱国”封,见“左”之不易得也。汤信公和由中山侯进封,得“光禄左柱”,而胡梁公显以王亲,亦滥竽焉。若傅颖公、蓝凉公之大勋,亦仍“荣禄右柱”而已。永乐初,李曹公景隆以降附加禄千石,为“光禄左柱”,而元勋如丘淇公福、朱成公能,下安南如张英公辅、沐黔公晟,皆“荣禄右柱”。至洪、宣中,英公以国史完,始进“光禄左柱”。成化末,太师张英公懋进“光禄左柱”,而朱保公永封国时,亦止以“光禄兼右柱”耳。以后如朱太师希忠之崇贵,亦止“特进柱国”。然则“左柱国”亦非人臣所易当也。

  ○左柱国不兼特进

  阶以“特进”为重,而勋尤以“左柱国”为崇。“特进”而止“柱国”者有之,未有“左柱国”而不带“特进”者也。嘉靖十五年,加武定侯“太师、左柱国”而不带“特进”,似不可晓。万历初,吏部拟加少师、江陵公亦如之,寻辞。

  ○文臣特进

  文臣非伯爵而阶“特进光禄大夫”者,亦不易得。今按:无“左柱国”者,刘文穆吉、严分宜嵩、徐文贞阶;带“左柱”者,刘文靖、李文正、杨文忠、杨文襄、梁文康、张江陵及申少师;带“上柱”者,夏文愍。前后十一人而已。

 ●卷二

  ○文臣加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

  高帝时,李韩公善长为太师,而徐魏公达为太傅,常开平遇春赠太保。已后绝不轻授,其重惜之意可知。仁宗始加张英公为太师。嗣后武臣得之不以为异。嘉靖禄,杨少师廷和一品十二年,又以辞伯爵,有进阶二级诏旨,特拜太傅,四辞而止。万历初,张文忠居正一加太傅,三辞而止,辛巳始拜命。壬午张进太师,十日卒。今按:太师二人,李善长、张居正;太傅一人,即张公。二公后皆削。

  ○勋臣太师

  三公虽并经邦,而太师尤重,非人臣所敢当。以徐中山之勋德,而加止太傅。去韩公几五十年,而有英国公张辅、嗣公张懋、保国公朱永、昌国公张鹤龄、定国公徐光祚、翊国公郭勋、成国公朱希忠,并韩公凡八人。郭加太师时尚侯爵,尤为异也。

  ○公孤真任

  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后,有上疏请设三公府,俾之坐论燮理。上欲从之,而未定也。考宣德三年,敕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吏部尚书蹇义,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保、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太子少傅、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杨荣。按:义等敕云:“卿等祗事祖宗,多历年所,嘉谟谠议,积勋勤诚。联嗣统以来,尤深赞辅,夙夜在念,图善始终。盖以卿春秋高,尚典繁剧,优老待贤,礼非攸当。况师保之重,寅亮为职,不烦庶政,乃副倚毗,可辍所务,朝夕在朕左右,相与讨论至理,共宁邦家,职名俸禄悉如旧。卿其专精神,审思虑,益致嘉猷,用称朕眷注老成至意。钦哉。”其辅敕云:“卿以亲以贤,祗事祖宗,多历年所,忠存社稷,功著国家。逮朕缵承大统,勤诚辅弼,元勋厚德,岿然于今。方当注倚之时,矧居燮理之任,不烦以政,乃理攸宜。可辍中军都督府事,职名傣禄悉如旧。朝夕在朕左右,相与究论军国重务,共安家邦。卿其专精神,明道德,益弘启沃之功,用臻治平之效。”盖真领公孤之职也。十年上崩,蹇、夏后先卒,而二杨还领阁务,寻复为虚衔,盖迄今云。又,永乐中,姚广孝以立东宫,自僧录左善世进太子少师,而无他兼职。又有敕云:卿资性笃实,学行老成,事朕藩邸,积有年岁。朕靖难之初,卿侍左右,谟谋弼赞,裨益良多。今建储嗣,简求良辅,以卿旧人,特授太子少师。夫太子,天下之本也,必赖启迪良正。辅成德器。仰尚勉尽厥职,副朕眷倚之重。钦哉。”以此考之,不兼它官,不领他职,亦真任也。

  ○四夷三公

  永乐中,也先土干来归,赐名金忠,洪熙元年加太子太保,宣德六年加太保,俱二俸兼支。又,永乐赐阿鲁台太师、中书右丞相、和宁王诰命,然亦因故号而称之耳。

  ○三孤兼东宫卑秩

  按:师、保兼东宫官,或带本秩,如少师兼太子太师之类;或以小兼大,如少保兼太子太傅之类,无大兼小者。唯宣德初,夏忠靖原吉以少保仍兼太子少傅,欲优以二俸故也。嘉靖初,杨文襄一清以少师兼太子太傅,亦官制一变也。席文襄公书尝言宜厘正,不报。

  ○公孤自相兼

  嘉靖中,京山侯崔元已加太傅,左都督陆炳已加太保,二公俱兼太子太傅。太保正一品阶矣。后以圣诞,前后元加少师、炳加少傅。元后同大学士嵩辞,得免;炳至终身称太保兼少傅。上时亦不安于心,有御札云“以公兼孤亦可”。

  ○公兼三孤及侯兼东宫三少

  国公自加三公外,有东宫三太而无三孤。万历,英国公张溶加少保,再加少傅。侯、伯兼公孤外,其于东宫有三太而无三少。天顺中,广宁侯刘安加兼太子少傅;隆庆中,恭顺侯吴继爵加兼太子少保。若洪武初李韩公兼太子少师、徐信公兼太子少傅、常鄂公太子少保,其时官制亦未定也。

  ○三少相兼

  嘉靖中,真人、礼部尚书陶仲文兼少师、少傅、少保。古今所未有。

  ○三品兼三少

  ○孤卿兼宫官

  洪熙中,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黄淮,例不兼宫臣。其自东宫三太、三少而进三孤者,则削其旧衔,如太子少傅杨荣、太子太傅胡氵荧、太子太保王直进少傅是也。故景泰以前,当以孤卿兼宫秩为异,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仅一人。

  ○孤卿不兼宫官

  自景泰备东宫三太,而三孤俱有两职。然成化初犹有不兼者,曰少保李贤、彭时。彭公没,绝响矣。故成化而后,当以不兼宫秩为异,曰少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张璁,亦仅一人。

  ○南部三孤

  南京大臣以三孤兼者,独少保、参赞机务、南京户部尚书黄福一人而已。若太子太保,则有四人:兵部乔宇、秦金,吏部王用宾,户部周经。

  ○节镇三孤

  ○尚书一品

  ○四辅官分四时

  ○一佩九印

  太宗初幸北京,官不必备,或以事谴,有一官署二三印者,惟夏忠靖原吉兼掌九卿印,各曹俱於朝房取裁,为一时盛事云。

  ○六卿两衔

  洪武二十四年,太子少保詹徽以吏部尚书正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嘉靖十四年,太子太保汪钅宏以吏部尚书正兼兵部尚书。二公俱绾二绶,更日治事。詹公同在洪武初以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承旨,亦两绶二职,以其俱三品也,故附记之。

  ○吏部尚书掌别部

  正德初,起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屠公氵庸以旧衔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隆庆末,起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杨公博以旧衔掌兵部事,然不预本部职任;十五年,起吏部尚书严清掌兵部,未上。

  ○别部尚书署吏兵部

  永乐以前无论已。宣德间,户部尚书师逵署吏部终身,辍本部事;工部尚书吴中署吏部,不辍本部事;嘉靖间,刑部尚书郑晓署兵部;万历间,兵部尚书方逢时署吏部。俱以候尚书未至也。又刑部尚书严清署吏部。

  ○六卿外署

  ○吏部尚书外迁

  洪武十三年以前,吏部尚书迁行省参政者,皆为迁也,盖尚书三品,而参政从二品耳。又有吏部尚书王兴福为西安知府,周时中为镇江知府,陈修为济南知府,李仁为青州知府,陈敬为礼部员外郎,崔善为宣化典史。

  ○吏部尚书改别部

  ○尚书兼九列

  王骥、程信以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石璞、赵荣以工部,王来以南京工部,兼亦如之。盖皆用军功也。按:理官非若宫秩可兼,又於品为三,无足荣者,盖二俸并支,优以岁禄耳。自程后绝不复有此加。又,洪熙初,礼部尚书吕震为太常寺卿,则兼事与禄也。

  ○南兼北衔

  正德初,王公轼以南大司徒兼北院副都,总师征蜀;嘉靖中,王公守仁以南大司马兼北院左都,讨岑猛;张公经以南大司马兼北院右都,平倭;至王公用宾以南太宰伯兼翰院学士。盖优礼儒臣之典也。

  ○北衔理南务

  嘉靖中,李默、王材;万历中,屠羲英,俱以太常寺卿掌南京国子监祭酒事。万历初,万士和以礼左侍管南礼右侍事,寻以左侍掌国子监;翁大立以兵左侍前后管南吏、刑二部右侍事。此皆以北衔理南务也。

  ○户部事禄之异

  宣德中,夏忠靖原吉为少保、太子少傅、户部尚书,然不治部事,而兼支尚书俸;郭忠襄资以太子太师起掌部事,然不带尚书衔。一时事也。

  ○一部二尚书

  ○参赞团营非兵部

  参赞守备机务非南京兵部者:户部尚书黄福、张凤,吏部尚书崔恭,察院右都御史张纯、王恕。南兵部而非尚书者:右侍郎徐琦。

  团营非兵部者: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马文升,右都御史郑晓,右佥都御史李燧;若王廷相、汪钅宏,虽以掌院兼之,然带兵部尚书衔。

  ○苏松江浙人户部带衔

  ○尊官掌九列

  ○内阁次序互异

  内阁五品时,不过文渊、翰林诸学士、庶子、谕德、中允为序耳。其诸殿次第,自正统时定,兼部衔次第自天顺始定。如杨荣以太子少傅、谨身位少保黄淮武英下;陈山无兼官,以谨身位少保黄淮、太子少保金幼孜武英下;少保黄淮、太子少保金幼孜,以户部尚书位少傅、兵部杨士奇下,金幼孜又以户部;杨溥无兼官,以礼部位工部杨荣下;王文以少保、吏部位户部陈循、工部高谷少保、太子太傅下。皆取所兼保、傅为次序也。张瑛以礼部、华盖殿位户部、谨身陈山下。此则以部分为次序也。

  ○掌文渊阁

  阁臣入阁,止云直文渊及辨事而已。惟徐有贞以武功伯兼华盖殿学,敕掌文渊阁事,遂以掌文渊阁入衔。武功败,李贤以右侍郎复拜吏书兼学士,奉旨亦掌文渊阁,然不入衔。

  ○阁臣不预事

  ○大学士非内阁

  洪武中,华盖等殿大学士刘仲质、邵质、余思诚、鲍恂、余铨、张长年、吴伯宗、朱善、宋讷、吴沈,其时原无内阁也。若洪熙时,文华殿大学士权谨及陈山教内竖,后皆非内阁臣矣。

  ○内阁兼掌部院

  正德初,大学士焦芳入阁,后又专铨柄,乞於阉入瑾,兼掌吏部。嘉靖中,大学士张璁兼掌都察院,方献夫兼长吏部。严嵩以上眷注及徐公阶以候尚书德,俱兼掌礼部。李公本出掌吏部。乙丑,大学士严公讷由吏部入,以候尚书朴,仍暂掌部事。隆庆庚午,大学士高公拱起掌吏部,赵公贞吉出兼掌都察院,俱免奏事承旨。内璁奉敕肃清百僚本事毕,恩奖加少保、武英殿学;拱绾绶历年,两司内外考察,至居首揆,尚握铨柄,出而启事,入而条旨,尤为异闻。

  ○内阁司考察

  嘉靖三十五年,吏部尚书李默得罪,内阁大学士李公本掌部事,分别尚书以下九卿、大小巡抚都御史作三等,其上、中等拟留,下等取上裁;复考察科道官应留、应去者以闻。天顺元年,特命大学士徐有贞考布政黄舆、高寅、王亮等,知府白仲贤、万安等,俱冠带闲住。

  ○南部入阁

  内阁由南部入者凡三人:杨文忠廷和,以南京户部;梁文康储、张文隐治,以南京吏部。俱尚书入。

  ○内阁出为六卿

  景泰六年,太子少师、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江渊为工部尚书,掌部事。嘉靖四年,少傅、大学士杨一清,起改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督三边;十八年,礼部尚书、大学士翟銮,起改兵部尚书、右都御史阅九边,充行边使。

  ○内阁出理南部

  宣德四年,华盖殿大学士张瑛以原官掌南京礼部,其官称礼部尚书,盖是时北为行在故也。

  ○致仕丁忧部臣入内阁

  万历十年,致仕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潘晟起家武英殿大学士;十二年,给假丁忧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锡爵起家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祖宗朝所未有也。

  ○阁臣外任

  ○辅宰臣督工

  阁臣于兴造工役规画则有之,未有躬履其事者,若史、礼二部臣则绝不之及矣。惟嘉靖九年建南北郊大工,少傅、大学士张孚敬知建造;少保、大学士桂萼,大学士翟銮,同知建造。十四年,少师、大学士孚敬,少保、大学士李时知建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汪钅宏,少保、礼部尚书夏言,同知建造。於工部为侵官,於阁臣为失职。

  ○内阁公侯审录

  ○内阁不由翰林

  其初不由翰林而后改翰林入阁者:解缙初为御史,黄淮初为中书舍人,杨士奇初为吴府审理副,胡俨初为桐城知县,金幼孜初为给事中,陈山、张瑛初为教官、给事中,袁宗皋初为长史,桂萼初为邢部主事,张孚敬初为南刑部主事,方献夫初为吏部员外郎,夏言初为行人、给事中。

  王毅愍、薛文清外,亦有异者,如江渊以刑部右侍郎,尹直以兵部左侍郎,徐有贞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许彬以太常卿。虽常为翰林,而所进阶序,亦未相应。

  ○殿阁二衔

  ○学士二衔

  ○内阁首臣复居次

  永乐四年,解缙罢,黄文简淮以右坊学居首,二岁而庶子胡文穆以学士兼左坊,淮遂居次。杨文敏荣,永乐十六年以文渊阁学居首,二十二年杨文贞为华盖,荣遂以谨身居次。梁文康储正德九年居首,累迁至华盖,十三年故相杨文忠复入,衔位同,而入阁在前,储遂居次。嘉靖二十三年,严分宜居首,累迁至谨身,二十五年,夏文愍以华盖复入,嵩遂居次。

  ○内阁兼官之异

  ○学士兼官之异

  正德中,学士靳贵左兼光禄寺卿。天顺复辟,凡景泰中东宫官左右春坊大学士吕原、倪谦,左庶子刘定之改通政司左右参议;左右庶子林文、李绍俱改尚宝司卿,仍兼讲读;谕德钱溥、洗马柯潜俱改尚宝司少卿;左右中允黄谏、万安、李泰改尚宝司丞,仍兼史官。亦时制之一变也。

  洪武,孔克表、王亻巽以翰林修撰兼编修;天顺,孔公恂以詹事府少詹事兼谕德。近乎叠床架屋矣。

  ○阁臣出使

  ○阁臣扈从

  永乐北征凡四:其前二,则胡文穆广以文渊阁学与杨文献荣、金文靖幼孜扈从;其后二,则杨、金二公俱以文渊阁学扈从。宣德征汉庶人一,杨少傅士奇、杨宫傅荣、金宫保幼孜、杨学士溥从巡;边二,其一则三杨与金,其一独三杨从。正统北征,曹学士鼐、张学士益从。正德征宁庶人,梁文康储、蒋文定冕从。嘉靖南幸承天,夏文愍言从。惟征汉庶人,有敕与蹇少师、夏少保同参预机务。

  ○赠官内闾吏部衔

  大臣殁,有赠官,独内阁大学士及吏部尚书不以加赠。如梁武之于朱异,宋神宗之於韩琦,非破例不可。惟景泰中赠侍郎曹鼐,嘉靖初赠左长史张景明,俱文渊阁大学士;赠左都御史宋景为太子少保、吏部尚书。

  ○各部尚书兼学士

  六部尚书非内阁而带学士者,惟礼部有之,然亦自桂、方二文襄起。盖上以“议礼”褒宠之,且示为入相之地耳,后遂为定制。今按:以吏部尚书带者,桂公萼、方公献夫、李公默、郭公朴、严公讷;以户部尚书带者,李公廷相;以工部尚书带者,温公仁和、董公份。自嘉靖丙戌后,礼部尚书不兼学士衔者,惟万公士和及今徐公学谟而已。

  ○二尚书任国子

  洪武中,起致仕刑部尚书李敬为国子祭酒,致仕试吏部尚书刘崧为司业。今人但知刘而不知李也。刘居官月余卒,李后坐事抵罪。成化初,亦以此例起礼部左侍郎李绍、少詹事兼学士柯潜。潜以丧服辞,与李俱不及任而卒。

●卷三

  ○文臣监修国史

  国朝修《实录》,例以内阁大臣总裁,而无勋上公一人监修。独高庙《实录》初以曹国公李景隆监修,户部尚书夏原吉副之;中用太子少师姚广孝及夏公;至嘉靖中,修《睿宗实录》,复用礼部尚书席公书、吏部尚书廖公纪。盖特典也。

  ○文臣知经筵

  故事,勋臣一人知经筵,内阁臣俱同知经筵。后至李文达贤,始以内阁首臣与勋臣俱知经筵。而刘文穆、刘文靖、杨文忠、徐文贞、张江陵及今申少师俱因之矣。夏贵溪、严分宜虽极贵宠,而上不御经筵,遂成阙事。

  ○勋臣从祀孔庙

  万历中,诏以新建伯王守仁从祀孔庙,时布衣胡居仁亦与焉,真非常之遇也。

  ○文臣配享

  高庙配享,不及文臣。洪熙中,以太子少师、赠少师姚恭靖公广孝配文皇帝。嘉靖中,以御史中丞、赠太师刘文成公基配高皇帝。姚至嘉靖中革,赐祀于大兴隆寺。

  ○藉田孤卿五推

  天子耕藉田,三公五推,九卿九推。今例以公侯兼三太者充之。张江陵以少师与五推,盖特恩,以为加太傅张本也。

  ○文职世文荫

  嘉靖元年,杨太师廷和、蒋少傅冕、毛少保纪以辞伯爵,费少保宏以辞荫锦衣指挥使,改荫锦衣指挥千户等官,复固辟。以兵部尚书彭泽言,荫杨公四品在京文职,蒋、毛五品,费七品,皆世袭。固辞,复不许。然四公迄无拜。

  ○侍郎非本曹

  ○巡抚非部院

  ○大将军

  ○挂两将军印

  ○副副将军

  洪武四年,徐魏公达北讨,李曹公文忠、冯宋公胜为左右副将军,邓卫公愈、汤中山和为左右副副将军。按:唐诸镇征黄巢,四面行营各设都统,而王晋公铎以上相临之为都都统。事相反而相类。

  ○外任下迁翰林

  ○翰林兼谏官

  洪武中,夏公原吉、范公显祖,以太子宾客兼治书侍御史。永乐丁未,李公准以太子宾客兼吏科都给事中。嘉靖庚戌,赵公贞吉以左春坊左谕德兼河南道御史,宣谕行营。己丑,夏公言以翰林院侍讲学士兼吏科都给事中。李以三品兼七品,尤异。国初,治书侍御史阶正四品,盖今佥都御史官也。

  ○翰林改给事中

  正统中,大学士金幼孜子翰林检讨达改给事中。成化中,翰林检讨李昊改南京礼科给事中。昊,忻王教授,王薨故也。

  ○翰林改御史

  ○翰林改教授

  永乐乙未进士第二人李贞、第三人陈景著,俱以翰林院编修九年A17当迁,改乡官便养。贞得高州府,景著得福州府,俱教授。遂以此官终其身。景著及第时仅十八,尤可惜也。又有钱唐王羽者,由太常少卿请便养,亦得杭州教授。正德中,援此例以授兴化养亲御史陈茂烈,固辞。

  ○状元谪任

  ○进士径授编检

  洪武十八年乙丑,授进士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建文庚辰,进士吴溥、杨荣、杨溥俱为编修。盖官制未定也。若正统己未,进士钱溥教内使,径授检讨。正德三年,径授二甲第一人焦黄中、三甲第一人胡缵宗为检讨。盖中人瑾变乱成法,且俗私其门客及乡人故也。

  ○首甲不授翰林

  ○给事御史互改

  ○布衣总裁国史

  永乐诏重修高庙《实录》,布衣陈济与学士解缙等为总裁,而礼部尚书李至刚及讲读以下仅为纂修官。

  ○布衣考试

  洪武四年京畿试,前元贡士鲍恂与学士宋濂等同为考试官。

  ○三布衣优礼

  国朝优礼处士与处士所以自处者,毋过于陈静诚遇、吴康斋与弼、武学士周文而已。陈在高帝初应聘,与参帷幄大计,再授翰林院学士,辞;授礼部侍郎、尚书,以至尚书、左丞,又辞,竟以处士卒,遣中官谕祭,官为赙葬。有子枋,以遇故特擢,累官至尚书。武在文庙初,以藩邸讲读之旧,驿召至京,赐袭衣、银带、鞍马,以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固辞,听以学士致仕,赐敕及白金文币酒饣气,驰驿归。吴在英庙时,遣行人赍敕及金币驿召引见,授左春坊左谕德,赐宴文华殿,内阁学士李贤侍,再赐金币羊酒,三辞,俱温音慰留。最后赐敕及银币,给月米,遣行人护归。其初聘敕曰:“朕承祖宗求贤图治,亦有年矣。永惟劳于求贤,然后成无为之治;乐于忘势,乃能致难进之贤。闻尔与弼,潜心经史,博洽古今,蕴经国之远猷,抱致君之宏略。尔乃嘉Т丘园,不求闻达。朕眷怀高谊,思访高贤,渴望来仪,以资启沃。今特遣行人曹隆往诣所居,征尔赴阙,仍赐礼币,以表至怀。尔其惠然就道,以副朕翘待之意。”赐归敕曰:“朕惟自古英君谊辟,莫不好求贤士,以臻治理。故服位以来,深思先务,莫急于此。闻尔与弼怀材抱道,嘉Т林泉。特遣行人赍捧书币,造庐征聘。尔乃惠然肯来,深慰朕怀。欲烦辅导东宫,特授春坊谕德,尔以衰老固辞,朕坚意不允。留之数月,病势不已,乃知本心非不欲仕,第以不能供职故耳。于是,特允所辞,且以嘉猷勖朕,足见忠爱之诚。仍遣行人送还故里,赐以银币,用表至怀。复命有司月给米二石,以资供膳。尔其优游桑梓,安身乐道,以度遐龄。倘精力未衰,尚其无忘纂述,以继前贤辅教垂世之意。”其初授官、赐银币辞疏,旨曰:“朝廷久闻高义,特用征聘。今惠远来,朕深嘉悦。然币以将诚,官以命德,礼非过也。不允所辞。”面见,谕曰:“重卿学行,特授官僚,烦辅太子。”再辞疏,旨曰:“朕知乃心不干仕进,故不烦以冗务。特处以宫僚之职,不必再辞。”三疏辞,旨曰:“固辞虽得难进之义,揆之中道,无乃过乎?欲观秘书,可勉就职。”观此二敕三旨一谕,虽内阁辅臣,其优礼远不能过也。

  ○编修主会试

  洪武戊辰,国史编修苏伯衡、李叔荆主会试。

  ○编修主乡试

  永乐癸未编修王达,戊子检讨王洪,甲午编修周述,正统丁卯检讨钱溥,成化乙酉编修彭华。俱主应天试。

  ○司直修撰主会试

  永乐己丑左司直郎徐善述,乙未翰林院修撰梁潜、王洪,景泰辛未修撰林文。主会试。

  ○待诏典籍纪善主会试

  洪武乙丑,翰林院待诏朱善、前翰林院典籍聂铉,丁丑,吉府纪善白信蹈。主会试。

  ○致仕官主试

  洪武乙丑,命前翰林院典籍聂铉主考会试。宣德癸丑,前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淮主考会试。聂,待选吏部;黄,以谢恩适至京敌也。然聂以卑官得之,其同试,乃有讲读以上者,尤为奇矣。

  ○非翰林官主试

  洪武三年主乡试者,御史中丞刘基、治书侍御史秦裕伯;丁丑主会试者,吉府纪善白信蹈;革除中,太常寺少卿高巽志主己卯、庚辰乡、会试。

  ○同考官尊于主考

  洪武丁丑,纪善白信蹈主会试,而同考则侍读张信、侍讲戴彝;正德丙辰,侍讲学士陈循主会试,而同考则太常少卿魏骥;景泰辛未,修撰林文主会试,而同考则侍讲刘俨、广东参政罗宗本。

  ○三伯读卷

  廷试读卷官,当以内阁及九卿、詹事、翰林学士为之。惟天顺丁丑,徐有贞以武功伯掌内阁,王骥以靖远伯掌兵部,杨善以兴济伯掌鸿胪寺,读卷居诸公首,亦时制之变也。成化中,王越以威宁伯兼宫保掌都察院,亦预读。

  ○异途官读卷

  又,正统中,左都御史杨善以守城生员,户部左侍郎掌光禄寺事柰亨以吏员,太常少卿程南云以习字生读卷,尤为奇事。亨序列内阁户部右侍郎兼学士陈循上。

  ○特赐出身

  宋制,大臣或有不由科第者,特赐于某人榜出身,或用累举恩赐第。国朝无之。唯永乐间,曲阜孔谔以举人至京中副榜第一人。谔,宣圣后。皇太子召见,特赐进士出身,授左春坊左中允,侍讲读。

  乡试不第而特许会试者,景泰中陈瑛、王伦也。会试不第而特赐廷试者,洪武中韩克忠等一榜进士也。会试不第,免廷试,特赐进士出身者,孔谔也。

  ○赠进士

  天顺七年,贡院灾,会试举人死于火者九十人。事闻,俱赠进士出身。

  ○一岁两状元

  洪武丁丑廷试,赐陈安阝、刘锷、尹昌隆及第。后以举人诉,复试,复取韩克忠、王恕、焦胜及第。凡二榜两状元,而二公官俱不显。

  ○连岁状元

  ○会试四主考

  天顺癸未,礼部左侍郎学士陈文、尚宝少卿兼修撰柯潜为考试官。贡院灾,以次年,改太常少卿学士彭时、侍读学士钱溥。

  ○丞相知贡举

  洪武三年应天乡试,特进右丞相汪广洋、左丞相胡惟庸知贡举,御史中丞刘基、治书侍御史秦裕伯主试,同考则侍读学士詹同、弘文馆学士睢稼、起居注乐韶凤、尚宝丞吴潜、国史编修宋濂。四年,仍乡试,主试兵部尚书吴琳、国子监司业宋濂。寻会试,知贡举仍广洋、惟庸。又设主文官,为礼部尚书陶凯、前翰林侍讲学士潘廷坚。考试,翰林侍读学士詹同、国子监司业宋濂等。

  ○知贡举官读卷

  礼部尚书知贡举,不得为读卷官。唯永乐中特诏尚书吕震,嘉靖中特诏书严嵩读卷。皆异数也。

  ○典史中会试

  曹文襄鼐,以太和典史运粮至京,乞会试,得第二人,廷试复为第一人,不十年遂登相位。后有刑部吏南昱、松陵驿丞郑温,然位不甚显。考《苏州志》,常熟黄钺叔杨亦以典史中会试。

  ○朱书黄榜

  永乐甲辰,上临轩策士,初以孙曰恭为第一,邢宽为第二。既而曰:“‘孙暴’不如邢宽。”遂擢宽第一,曰恭第三,仍朱书黄榜。一时以为盛事。

  ○同考试官作试录序

  洪武三年,《京畿乡试录序》出于国史院编修宋濂。四年,《京畿乡试录序》复出于濂。俱国子司业。是秋《会试录序》复出于濂。俱同考试官最后者,盖濂以文学见重故耳。嘉靖甲辰,主考礼部尚书学士张潮卒于试院,同考翰林修撰茅瓒为后序。甲子,应天主考中允孙世芳卒于试院,同考吏部蔡国珍为后序。

  ○一岁两考庶吉士

  ○冠带举人

  ○史官教庶吉士

  教习庶吉士,多用学士以上官,亦间有及讲读者。惟正统乙丑,初用编修赵恢,后用修撰王振。

  ○藩臬兼任

  成化中,湖广右布政使陶鲁兼广东按察副使;正德中,江西右布政使吴廷举兼本省按察副使;嘉靖中,山西右参政王轮兼按察佥事,山西右参政李蓁、江西右参政张景贤、浙江右参刘涛,俱兼按察副使。盖皆为兵备地方,有年劳或功赏故也。以吾吴兵备言之,山东右参政任环、湖广右参政王叔杲,俱兼按察佥事;湖广右参政汤宾兼按察副使。凡三人。近年以来,不可胜纪。襄阳兵备杨一魁则升右参政,无兼秩;吾苏松兵备冯叔吉、徐节、蹇达,则直为湖广按察使。万历十五年,有致《缙绅录》至者,阅之,为骇然。因记于此,亦时制一大变也。

  以右布政使掌按察司者,河南王体复。

  ○特莅乡土

  永乐中,西安人杨恭,自刑科给事中擢陕西右布政使;开封人许廓,以工部左侍郎、彰德人王彰以右都御史,俱巡抚河南;兖州人樊敬以右通政兼行军司马镇济宁。

  吴人陆公完,以逐流贼至吴,提督军务,抚臣俱听节制;闽人彭公泽,以平蜀寇,由关中进兵,后处置哈密事,复总甘肃诸镇军务;楚人陈公金,以姚源贼兼总七镇;浙人赵文华,以征倭提督;闵人张经、徽人胡宗宪,俱以备倭总督;山西人则少师太宰杨公博、少保大司马王公崇古,天津人右都御史刘公涛,真定人大司马梁公梦龙,俱以总督御虏;吾吴少司马刘公畿,亦以总督讨徽寇。俱莅本土。

  ○节制各省

  弘治以前,虽有大征,而文臣多系参赞;即有重寄,多是本省节制及随行官军而已。正德中,陆司马完、彭中丞泽,破山东、河南大盗,兼督二省、南北直隶、湖广;陈尚书金破东乡、姚源盗,总制江西、浙江、福建、湖广、南直隶等处;洪尚书钟破蓝、鄢盗,总制湖广郧阳、陕西、河南、四川等处。嘉靖中,平田州乱,王新建伯守仁总督广东、广西、江西、湖广诸处;拒北虏,翟尚书鹏总督宣大、辽蓟、北直隶、山西、河南等处;平江西寇,胡尚书宗宪总督两浙、南直隶、江西、福建诸处。俱听便宜行事,镇、巡等官俱听节制。

  ○两京文臣总督

  京营兵马,例以公、侯、伯总督,而文臣或提督,或协理。南京守备,例亦用公、侯、伯,而文臣称参赞。其奏疏行移坐次,皆出其下。惟景泰初,于肃愍谦以少保、大司马,称总督军务,列武靖侯石亨上;王忠毅以靖远伯、大司马,称总督机务,坐守备宁远伯任礼左。盖以二公望重,故优寄之,后不尔也。

  ○勋臣巡抚

  文臣称巡抚,而武臣、内臣称镇守,例也。独宣德中,少师隆平侯张信巡抚陕西,而嗣后都御史陈镒、王文,侍郎耿九畴,却称镇守。

  ○给事中巡抚

  锦衣一品

  锦衣典亲军,其后寄以<虎戋>察之柄,体势日重,然本非尊官也。故虽纪纲、门达、逯杲之宠寄横肆,然纲、达不过都指挥佥事,杲仅指挥同知而已。袁彬自都指挥出佥都府,方晋横玉。正德初,指挥高得材缘从父凤柄司礼,传升右都督,终以非例,于五府带俸。钱宁继踵此官,虽贵盛之极,而意犹歉之,请以都指挥理事。下兵部议,曲为谀解,遂成不疑,沿流至于陆、朱极矣。今考太保兼少傅者一人,陆炳。太保兼太子太傅一人,朱希孝。太子太傅一人,刘守有。左都督一人,钱宁。右都督一人,陈寅。都督同知一人,余荫。已上皆掌卫督行事官校者也。右都督一人,钱安。都督同知三人,袁天章、孙钰、杨俊士。已上同掌卫督捕者也。其它恩荫管事左右都督,如麦祥、高恕、黄浦之类,不可胜纪矣。

 ●卷四

  ○勋臣总省府台

  洪武中,诏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总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事。后命韩公专理台事,曹公亦出镇。

  ○勋戚理文职

  永乐初,以北京行部尚书缺,请特诏驸马都尉李让兼领,再命让领北平布政司事。又,洪武中,命汝南侯梅思祖掌云南布政司事,驸马都尉王恭兼福建行省参政。

  ○勋戚理太学

  洪武中,上以公侯子弟在大学者,多骄慢不习训,诏曹国公李文忠提督国子监。又,二十九年,署国子监学正吴启言:“国子师生,例以太学优劣分隶六堂。迩来皆无颛别,高下不分,无以激劝。宜考第如例。”上命魏国公徐辉祖率礼部、翰林院官诣监,考试诸生等第,吏部以次录用。

  ○文臣挂将军印

  正统中,王靖远骥以兵部尚书征湖贵苗,充征蛮将军。成化中,王威宁越以左都御史出征,充平胡将军;守大同,充征西前将军;改镇延绥,充靖虏副将军。俱挂印。

  ○文武二衔

  洪武初,张彪以统兵元帅兼知全州,王玉以副元帅兼州同知。吕兼明以义兵元帅兼知永康县。陈从贵以帐前总管兼知东阳县。王道同兼知永康县。胡深以右司郎中兼吴王府参军,总处州兵。汪广洋以左司郎中兼骁骑卫指挥。冯胜以右都督兼詹事府詹事。中书省参政邓愈兼佥行枢密院,又以征戍将军兼左谕德。征西将军汤和兼左谕德。华云龙以都督同知兼北平行省参政。丁玉以广西行省参政兼本卫指挥使。耿炳文以陕西行省参政兼秦王府武傅。曹兴才以山西行省参政兼领太原卫指挥事。郭云以南阳卫指挥使兼知南阳府。吕文燧以永康翼左副元帅兼知县。

  武臣赠官得师、傅者尤少。嘉靖中,梁震赠太保,岳懋赠少师,李涞、殷尚质、杨照、王治道赠少保;隆庆初,周尚文赠太傅。皆总兵也。万历初,朱希孝赠太傅,则锦衣也。

  ○文臣理武职

  天顺中,杨善以礼部尚书改掌左军都督府;成化中,王威宁越以左都御史改掌前军都督府,仍总五军营兵,提督团营操练。俱带伯爵。

  ○武臣理文职

  洪武中,大将军徐达以卫镇抚吴勉权大都路知府。又起用致仕百户杨山署掌芒部军民府。

  ○武臣改文

  永乐,百户刘泰改建宁府通判,至礼部员外郎。

  成化中,锦衣卫百户何瑾为尚宝司丞,府军前卫副千户于冕改兵部员外郎。

  ○文臣改武

  永乐初,燕府纪善李贤升都指挥佥事,保定府同知朱真升中卫指挥同知,杂造局大使宋得升羽林前卫指挥佥事,陵川训导刘泰升百户。

  宣德初,光禄寺卿胡荣、鸿胪序班孙愚,升都督佥事。兵部左侍郎张信改锦衣卫世袭指挥同知,后至四川都司都指挥使。鸿胪寺丞何敏升锦衣卫指挥佥事。

  正统工部主事吴贤改锦衣卫,世袭百户,后升千户。

  弘治中,鸿胪寺卿张峦为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中书舍人袁熹袭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进士梅纯袭孝陵卫指挥使,升中都副留守。又田州府知府岑猛降福建平海守左所百户。

  嘉靖初,鸿胪寺卿陈万言升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湖广右布政使掌永顺宣慰彭世麒升都指挥使,崇明知县吴大本仍袭原卫指挥使。

  隆庆中,两淮盐运司判官郑崇孝仍袭锦衣卫左所正千户。

  万历中,文思院副使王伟升锦衣卫指挥使,又州判官金丹升所镇抚,仕至都指挥佥事,世袭指挥同知。

  ○文臣国戚

  ○文武臣掌中外兵

  国朝之制,总禁兵者不得预外兵。惟嘉靖中,虏入寇,都御史杨恪愍公守谦自保定、咸宁侯,仇鸾自大同各入援,诏守谦提督中外诸军。已,鸾至,拜总督亦如之。又命文职三品、武职都督已下,悉听军法从事。杨仅数日遇祸,仇声势殊ピ灼,而祸尤惨。又,倭事起,南京兵部尚书张公经不妨参替机务,仍总督南直隶、浙江等处军务事,权亦类之,寻以明年下狱。

  ○勋戚大臣为指挥使

  洪武中,驸马都尉王克恭领福州卫指挥使,黄琛领淮安卫指挥使,靖海侯吴祯出领定辽卫指挥使。建文初,起在闲越隽侯俞通渊领豹韬卫指挥使。

  ○驸马伯二品

  国初,驸马都尉黄琛、王克恭《诰》称“镇国上将军”,忠勤伯汪广洋、诚意伯刘基《诰》称“资善大夫、护军。”以阶勋考之,盖正二品也。琛、克恭所尚主于上从姊,例当裁为仪宾,上不忍,故仍其号而下其阶。诚意岁禄二百四十石,仅视四品,所不可晓。

  ○指挥挂将军印

  洪武二十八年,命蕲州卫指挥佥事胡冕为征虏前将军,六安卫指挥同知宋晨,武昌、荆州二卫指挥佥事徐越、荣铸副之,讨郴、桂山贼。又于二年命潭州卫指挥同知丘广为总兵官,宝庆卫指挥佥事胡海、广西卫指挥佥事左君弼为左、右副总兵,讨左江上思州蛮。三十年,命湖广都指挥使齐让为平羌将军,蕲州卫指挥佥事胡冕、六安卫指挥佥事宋晨为左、右副总兵,讨古州蛮。按:齐让系都指挥,而丘广不挂印,差少异耳。然司卫官任大将,亦后代所无之典。

  ○驸马封侯

  洪武中,李贞封恩亲侯,以恩泽。建文中,驸马都尉李坚封滦城侯,以破燕功。永乐初,王宁封永春侯,以纳款功;袁容封广平侯、李让封富阳侯,以靖难功。嘉靖初。崔元封京山侯,以迎驾功。赠侯者,景泰初,井源以土木死事,赠钜鹿侯。

  ○驸马加公孤

  嘉靖中,崔元加太子太傅,再加少师、太保太傅;蔡震、谢诏俱加太子太保。

  ○驸马坐府典兵

  永乐间,驸马李让、袁容俱镇守北京,仍理行府都督事。王宁镇云南。沐昕初同襄城伯李隆守备南京,至正统间革,犹与赵辉俱掌南京都督府。自后所掌,惟宗人府及领侍卫将军,力士而已。又,宋琥、宋瑛相次挂平羌将军印,镇甘肃。

  ○驸马提学

  洪武十九年,敕驸马都尉梅殷提督山东学校,兼理地方事务。“朕观古之帝王,必赖贤才辅佐,以成治功。贤才之在天下,必待明师教育以成器。用尔驸马都尉梅殷,幼承家教,长能笃学,精通经史,颇有才华。虽乃武臣之裔,堪为文儒之宗。今特命汝提督山东学校,作养人才,兼理地方等处事务。汝惟钦承朕命,勿负所托。”

  ○外戚握兵政

  ○勋戚武臣直庐应制

  国家应制对易攵之作,惟属之词林,近臣虽九列不与。而嘉靖中顾独赐直庐,以居诸贵,往往勋戚武弁亦得参之。如醮词、门联以至表、启、歌颂之类,手无停笔,赏无虚日。今可纪者,勋臣:太师、太子太师、翊国公郭勋,太师兼太子太师、成国公朱希忠,太傅、太子太师、咸宁侯仇鸾;亲臣:太傅兼太子太傅、驸马都尉、京山侯崔元,驸马都尉邬景和,少保、太子太保、安平伯方承裕;武臣:太保兼少傅、左都督、掌锦衣卫陆炳,太保兼太子太傅、左都督掌锦衣卫朱希孝。后勋、鸾以它事败,景和不能其事,罢直。

  ○锦衣指挥侍经筵

  故事,以勋臣极尊一人知经筵,以次尊一人侍经筵。正统末,特诏锦衣指挥同知王山侍经筵。以太监振弟故也。

  ○武臣兼总团营厂卫

  正德十四年,左都督、平虏伯朱彬以提督团营总兵官兼督东厂及锦衣卫官校办事。团营,太监张永、谷大用主之。东厂,张锐主之。锦衣,朱宁主之。彬兼绾三务,中外大柄悉归之矣。彬扈行称提督赞画机密军务总兵官,仍督办事官校。不久亦败。

  ○内臣任文衔

  洪武置定远牧监,属太仆,以中官李善为监副,胡清、董良为御良。又,光禄寺卿而下用士人、内官、庖役相兼,散官照本行给授。永乐,命上林苑监署正至丞簿,悉内官文臣兼任。若外臣任内职,则前江彬督东厂也。

  ○外臣任内政官

  洪武初,杜安道以带刀宿卫授尚冠郎,迁御用监,令供奉司。今皆内臣职也。最后迁光禄寺卿。

  ○番将握兵

  祖宗时,番将有功,虽累封至侯、伯,不得掌五府、都司、卫所印及总兵镇守。或入奉朝请,或于各镇住牧。惟有征行,则遴所部精骑以从,或别将,则副大帅耳。天顺初,以恭顺侯吴瑾掌右军都督府,瑾故恭顺伯允诚即把都帖木儿孙也。广义伯吴琮镇宁夏,琮亦把都帖木儿孙也。东宁伯焦寿镇蓟州及甘肃,故指挥八思台孙也。右都督芮成镇四川,指挥孛罗子也。史以为番将握兵之始。自是而后,不可胜纪矣。

  ○土官升府部大臣

  ○内阁制敕两房极品

  制敕二房官,其职虽司典籍,具内外制草及誊写,然不过为大学士供笔砚役人而已,间取科甲一二充之。然外制之重者,别举翰林讲读以下司其事,固不得与也。故兼官至九列,其在科目者,则出而为卿佐。以艺选者,不过加服俸而已。惟武、世二庙,稍有逾等。至穆庙而始,复为限量。其至尚书者三人:礼部张骏,工部周惠畴,张文宪;至左侍郎者一人:礼部张电;右侍郎者二人:工部谈相、王槐。文宪官侍郎时,大学士李公本为少詹事;官尚书时,李公为侍郎。然供事如初。

  ○五孝子举

  洪武中,布衣李德成以孝子举为光禄寺署丞,迁陕西右参政,至右布政使。永乐中,权谨举官亦如之,迁文华殿大学士、通政司右参议。洪武末,张信举为尚宝司丞,迁少卿,至卿以终。永乐八年,总旗张法保圭刂肝疗祖母,旌擢如信。武宁人张仲贤圭刂肝疗祖母,旌如法保,擢鸿胪寺司仪署丞。

  ○尚书待诏

  嘉靖中,盛端明以太子少保、顾可学以太子太保,俱历礼、工二部尚书,食禄优饶,锡赉蕃庶。顾上疏乞奉朝请陪祭,遂获遣拜内殿三皇、五帝、先师孔子,复获撰《题名记》。

  ○题名记非翰林臣撰

  《进士题名记》,例以内阁大臣历年请撰者。惟嘉靖末,六记俱撰自内阁严公、李公,礼部徐公,詹府孙公外,上以命吏部左侍郎李公默。李非翰林臣,上意盖有深属也。而带俸尚书顾可学遂为《丁未题名记》,尤可骇。

  ○非二品银印

  武职:都督府、都指挥使司。文职:六部、都察院。凡二品以上,用三叠篆;挂印将军,柳叶篆,皆银印。独漕运总兵印同将军。顺、应天二府尹三品,得用银印。文渊阁五品,用银印,而差小,玉箸篆。

  ○二品麟玉

  衍圣公正二品,诰命例用犀轴,常服鹤袍犀带。宣德请给玉轴诰命,景泰赐麟袍玉带。自是以为常。其大朝会宴享,在左班一品之上。

  ○非翰林官谥文

  ○翰林不谥文

  翰林臣不谥“文”者:谨身殿大学士王毅愍公文,文渊阁大学士陈庄靖公文,文渊阁大学士袁荣襄公宗皋,侍讲刘忠愍公球,户部尚书、前中允、侍讲杨庄敏公鼎,礼部尚书、前庶子、侍讲盛荣简公端明,南京吏部尚书、前学士朱恭靖公希周。内刘重死事,袁由长史迁,盛以药饵召,陈、王以避名,朱以避父讳,杨公不知所以。

  ○谥不避名

  谥不避名者:金尚书忠谥忠襄,徐蔡公忠谥忠烈,于先王尊名之典不尽合也。林侍郎文俊谥文修,程侍郎文德谥文简,张太师居正父文明,今谥文忠,皆以不偏讳故。

  ○四品以下官得谥

  ○改谥

  ○四字谥

  真人、礼部尚书邵元节卒,特赐谥曰“文康荣靖。”真人陶仲文卒,又特谥“荣康惠肃”。古称“贞惠文子”,有三字者,今乃有四字,亦无前旷典。按:“邵初死,内阁拟二谥,御批俱用耳。见顾文康、夏桂洲诸公碑志可据。后至仲文,亦用邵例。至隆庆初,俱追夺。

  ○追谥三代

  开平王常遇春卒,上追赠其曾祖四三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中书平章政事,谥庄简;祖重五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少保、中书平章政事,谥安穆;父六六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谥靖懿。自唐、宋以来,未有谥及三代者,盖上是时念王功高,因循元制,故有此举耳。然谥以尊名,名尚未有,何所取尊?

  ○夫妻赠谥异典

  ○公主赐谥

  公主故无赐谥,惟仁庙以第四女早夭,而最钟爱,特谥德安公主。世宗朝,太师、翊国公郭勋承恩请追谥高祖母永嘉大长公主,特赐谥曰贞懿。

  ○夷狄赐谥

  ○与推升加秩

  弘治十三年,少保、太子太傅、兵部尚书马文升首推吏部,不点,特加少傅。正德六年,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杨一清首推内阁,不点,加少保、太子太保,仍荫子锦衣卫世袭千户。

  ○转官加宫秩

  秦司空金转南兵部,加太子太保;倪宗伯岳、梁太宰储、吴宗伯一鹏转南吏部,胡司寇世宁转左都,李太宰承勋改司寇,陶司空琰、江司徒东转南兵部,俱加太子太保。或以北之南似左,或以部分稍亚,故为加秩,慰籍之耳。李司寇承勋改兵书左,都理团营,特加太子太保,胡司寇世宁转兵书,亦加太子太保;赵文华自工部侍郎进尚书,特加太子太保;郭吏侍朴、袁吏侍炜由吏部侍郎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盖殊宠也。袁以礼书入阁,又特加太子太保。易户部,遽得秘殿,不一而足,尤为卓异。近马公自强由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入阁,亦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太学士。

  ○驸马录文荫

  驸马都尉裔孙人监读书者;李琦孙祯,成化二十三年送监;尹清孙衡,弘治十年送监;沐昕曾孙琚,弘治十一年送监。右皆乞恩得者。嗣后,两宫徽号诏赦内有录用一条,不可胜纪矣。

  ○乳母录文荫

  翊圣夫人刘氏男季通,天顺八年送翰林院习字,授中书舍人,累升太仆寺少卿。恭圣夫人男胡恭,成化二年送中书习字,授中书舍人,累升尚宝司卿

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