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史藏>正文

河朔访古记-元-纳新

时间:2024-11-28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8分类:史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河朔访古记-元-纳新

河朔访古记 元 纳新

●卷上

栾城县。春秋晋靖公孙宾食邑,宾因以栾为氏。西汉为关县,即今治也。东汉为栾城县,故城在赵州西北十六里,今曰轮城是也。晋省,后魏复置,隋置栾州,寻废。唐改栾氏,属赵州,后属真定。宋为栾城,金因之,国朝为真定路属县。

中山府城。占中山,唐尧始封此,《禹贡》为冀州之域,春秋,鲜虞国也。初为中山,魏并之,秦为上谷、巨鹿二郡地。汉置中山国,治卢奴。后燕慕容垂都此,北魏为中山郡,隋为博陵郡,寻改高阳。唐为定州,又复改博陵郡,升义武军。宋改定武军,升中山府中山郡。金仍为中山府,国朝因之为中山府,隶真定路,领县三:曰安喜,为附郭县,曰新乐,曰无极。

安喜县。春秋,鲜虞之地。战国为中山,魏文侯使乐羊取之,以封太子。至汉为卢奴、苦陉二县之地。东汉为汉昌县,魏改魏昌。元魏立安州,寻改定州。北齐迁安喜于今治。隋废安喜,属博陵郡,寻置鲜虞县。唐复为安喜,宋、金因之。国朝以安喜为中山府,倚郭县兼理城中。

赵州城中,《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属恒山、巨鹿二郡地。晋为赵国,北魏赵郡,兼置殷州,理象城。北齐为赵州,隋改栾州,寻为赵郡。唐复为栾州,寻改赵州,又为赵郡,属河北道。宋初仍为赵州,崇宁中升庆源军,寻升庆源府。金天德三年,改沃州,因与赵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义云。国朝复为赵州,隶真定路,领县七:曰平棘,为附郭县,曰宁晋,曰临城,曰高邑,曰柏乡,曰隆平,曰赞皇。

平棘县。汉初属常山郡,后置宋子县。晋属赵国,后魏为赵郡,治所复置宋子县。隋自象城移赵州治此,改置平棘县。唐、宋、金皆因之。国朝为赵州属县,倚郭县兼理城中。

管仲曰:“高阝邑之黍。”春秋,纳荀卿于柏人,鄙为晋邑。柏乡,即柏人,今治即高阝邑也,汉属巨鹿郡。高祖八年,次柏人赵相贯高谋杀上,上心动,问县名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去,弗宿,即此地也。光武即位于县之五成陌干秋亭,更名高邑,为冀州刺史治所。魏改陌仁,隋置柏乡县于彭水之阴,即今治也。唐因之,属赵州,天宝改尧山县。宋省柏乡入高邑,而存尧山。金复为柏乡,属沃州。国朝因之,为赵州属县云。

元氏县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龙山。《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折若飞龙之状,故云。”山阳有龙首峰,高二百丈,上有立石数茎,望之若龙骨也。峰东北五里,又有狮子峰,高五百丈,若狮子蹲踞。又有熊耳峰,高五百丈。又有玉石峰、螺峰、南北天井,皆西北最高之峰,各以其形相类而名也。又有石人峰,在东南隅,三石相向屹立,各高三四丈,俨如人形。又有孩儿、华盖二峰名。仙人台,则在螺峰之西,怪石相承如台故云,山绝顶有二塔。狮子峰后数百步,有白云洞,世传张果老所居。又有龙井,而水帘在龙泉之上,垂二丈许,虽祁寒不冻,大旱,祷辄应云。

十万垒。赵州平棘县南五里,安济桥南,有壁垒曰十万,今俗呼为“西壁营”。昔汉安帝永初元年,以邓骘、任尚讨羌,无功而还,后羌遂侵河内,赵、魏,民惊恐。北军中侯,宋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垒六百十有六所,此即一也。今河羌人居之。

真一泉。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极甘美,曰“真一泉”。金章宗尝取惠山泉与此水较之,其味大胜,章宗因曰:“真一润二。”遂以名其泉云。

卢水。中山府城濠,水流入城中,为卢水。《水经注》曰:“卢奴城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有余步,水黑色,俗名黑水池。或曰黑水,曰卢不流,曰奴故,曰卢奴云。”自(原本缺一字)至燕,皆引氵寇水入城。今水窦既毁,地道亦绝,惟池水流出城外,潭积微涨滑滑,东北流注于氵寇水也。

陉邑县。故城安喜东南五十里,本赵之陉城也。《史记》曰:“田叔赵,陉城人也。”汉为苦陉县,属中山国,章帝改汉昌。魏改魏昌,北齐废。隋置隋昌,属博陵郡。唐改唐昌,属定州,天宝间,改陉邑。至宋康初,省入安喜,迄今为墟市。民居甚众,豪商大贾皆集焉。市衢之西,有西门豹之庙,此即《史记》所谓陈余游苦陉,得富人公乘氏女所也。

新城。在县北三十里。曰新城镇,即古新市县也,为白狄鲜虞之国。汉为中山属县,王莽曰平乐县也。《赵记》曰:“新市县有蔺相如、廉颇、李牧三将之宅。故其城势作成三曲,西北避相如宅,东北避颇宅,东南避牧宅。”又云:“相如祖茔皆在城中。”今为新市乡新城镇,居民数百家,为墟市。十二月,夜宿镇上苏氏逆旅,是夜大雪。

九门故城(董氏族附)。藁城县西北三十里,荒城一区,盖战国时赵邑。本有九室居之,武灵正改曰九门。《史记》“王出九门,如野台,以望齐巾山之境”是也。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汉为县,今为九门镇,野台在城侧,俗呼为“寒台”云。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其龙虎卫上将军俊帅孤军内附,灭金之役,战死黄河之上,谥“忠烈”。其子文炳忠献公,受知世祖,身兼左辖佥枢之职,讨灭宋国,事载信史。次文用,为翰林承旨,谥“忠穆”。次文忠,佥枢密院,谥“忠贞”。其孙上选陕西平章,谥“忠宣”。子孙清显,世罕及之者(内翰元文敏公明善,撰公家传赞曰:“或曰为将三世,其后受其不祥。董氏贵显四世,子孙数千百人。或曰活一人者,必有后。龙虎公、忠显公为大将,不妄杀,滨死而生之者,无虑数十万人。其诸以是为德与后。台臣上章,累请援史张功臣例,进封王爵,子孙辞不受,盖以满盈为诫也。余尝过其第中,见其冠盖蝉联,子孙皆清修好学而有承平公子之风。”观乎此,清河元公之言益信)。

南栾故城(千金渠附)。柏乡县南千山、言山二山之西也,俗呼为“南陵城”。《十三州志》曰:“昔陈公子完,避乱奔齐,桓公以此封之。”汉武帝封赵敬肃王子它,为南栾侯,即工莽之富平也。《左氏传》曰:“齐国,夏伐晋,取栾。”其后南徙,故曰南栾云。城西有千金渠,唐开元中,县令王佐所浚以疏积潦,其堰则谓之“万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帑藏之巨盈库也,上作双门而无枨臬通过而已。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盖国朝与宋约同灭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归宋,人民则国朝尽迁于此,故汴梁、郑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遗风焉。

藁城县西二十五里,故城东高台三所,圮址尚存,郭况故台也。今台傍有三村落:一曰台西,一曰故城,一曰内族,此即郭后所居也。昔光武击王郎,至真定过此,因纳郭氏为后。今台三所作南、西、北三面。北台之上建卢郎神庙,不知何神庙,东向,神像具唐服,民至今祀之。今真定平山县东,有绵蔓故城,即光武所封况之侯国也。

安喜县东南三十里荒台一所,曰鸡鸣台。世传,汉世祖自蓟而南,于此舍宿,其地洼下,遂筑此台,鸡鸣□□□以名云。

赵州城中,州衙南,皇华驿之东,有望汉台。此即东汉耿纯所筑,以望东武之所也,岁久摧圮。宋大观四年,知军州事刘戒,惜其遗迹湮没,乃筑而新之。其高七寻,其基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广六十尺,仍构屋以覆之,命州判官赵徽之撰《望汉台铭》,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赵温谔碑楼下。望汉台但一荒丘耳。

赵州城西门外,平棘县境,有永通桥,俗谓之“小石桥”。方之南桥,差小而石工之制华丽尤精。清波二水合流桥下,此则金明昌间,赵人裒钱而建也。建桥碑文,中宪大夫致仕王革撰。桥左复有小碣,刻桥之图,金儒题咏并刻于下。

徐童树。在元氏县封龙山修真观。四周多徐童树,树类梧桐,香气时袭人,其子可以染碧,移植他所,则辄死,俗呼为“徐童华”。世谓北岳徐真君登仙于此,记云:“骆元素遇一老人,得药十粒,且告曰:‘服此则不饥。吾本姓徐氏,字元英,新受长桑君牒,为北岳长史。’言既,化童子乘白云而去,因以名云。”

中山府学讲堂前,有雪浪石,承以丈八芙蓉石盆。盆口镌苏文忠公《雪浪石铭》,其石纹作波涛痕,复有若卧牛立凤之状者。昔苏公守定日,甚爱此石,构小室置之,榜曰“雪浪斋”云。西庑下一碑,图石之形,并刻其铭于右学中。又有唐王维画竹碑二通,一黑一白,世谓“阴阳竹”也。

开元寺。在真定路城中,鼓角门天禄坊西,此即张五村故地也。寺内三门石柱刻曰:“大历十二年,藁城主簿李宿撰《解惠寺三门楼赞》云:‘后魏兴和二年,建寺曰净观,至隋开皇十一年,改曰解惠,后复改,开元寺。寺有千石钟,声闻数百里,今为官府昏晓之警钟。楼拱间有赵闲闲所遗墨迹。正殿皆石栏环绕,镌刻花木、禽兽、人物极为工致纤巧。寺复有转藏经碑,乃梁王承规集王右军书也,妙绝当世。复有封居赋小篆千文碑,在寺中。’”

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东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妙。寺乃临济祖庭,其灵塔,则金世宗所建也。昔,临济和尚结茅于此,尝与木塔、河阳二师围炉而坐,木塔曰:“摇铃普化,果是凡是圣?”普化适至,揭帘而入,“汝谓我是凡是圣?”临济大喝一声,普化作偈曰:“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济小厮儿,倒具一双眼。”世传本寺,赵王熔所赐墨君和故宅也。

中山府城中,天宁寺后,有小寺,世传慕容垂之后宫也。其妃以诬被杀,冤血溅砌石,石白血殷,渍而不灭,每雨过,其色愈鲜。余尝考《北史》,垂妃无它被杀者,惟段氏谏垂废太子宝,垂不听,宝深衔之,及即位,令自杀,疑此即段氏之血也。

栾武子庙。栾城县西四里,彪冢村高丘一所,曰“栾武台”,台有庙,曰“栾武祠”,此即栾伯书之庙也。书谥曰“武”,故云。庙西南有一冢,曰“彪冢”,俗传武子猎于此,射一彪,死葬于此焉。

中山府文庙西,宋丞相魏忠献王、韩公琦祠堂存焉。琦为帅,有惠政,州人为立祠,祠下有碑一通,其略曰:“仁宗朝,出知定州。时州兵不治,将为乱,及至,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横不知教者,斩之。有死于战敌者,赏其家,其孤儿使继衣廪。乃考古兵法,列方、圆、锐三阵,亲教习之。由是定兵强劲可用,号称雄镇,声振契丹”云。

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宝臣纪功碑一通。其碑极高大,永泰二年立。《类要》云:“李宝臣纪功二碑,一在真定府治东三十步,即此碑也;一在府西一十步,大历三年立。今在居民房屋土底,常有人掘见”云。

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复有钜碑埋土中,止露碑首,长及丈五。题曰:“王武俊碑,贞元五年立。”文字皆不可考。《类要》云:“王武俊碑,去真定府治东门二十步。”即此碑也。

真定路府学尊经阁下,有刘法《墨史图》石刻,及杨秘监《邦基画》,及金诸贤诗,极精妙也。旧在墨史堂,今龛阁壁云。

唐恒州刺史陶云碑。在真定路府治庑下,有唐恒州刺史陶云碑一通,字为行草书,笔势遒劲,而不著书者姓名。其文,则唐申州录事张义感所撰。其略曰:“云,字大举,河南伊阙人。高宗时,为恒州刺史”。其碑则永淳三年立也。昔宋欧阳文忠公为河北转运使,至真定,见碑仆府门外,半埋土中,命工掘出,立于庑下云。

三公神庙碑(白石神君、无极山二汉碑附)。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今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封龙山颂碑一通,汉三公山碑一通。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坛侧又有唐三公山碑一通。八都者,总望八山而祭于此。明帝永平中幸此,诏复租税六年,劳来县吏下及走卒皆蒙恩赐。其后,章帝北巡,又幸元氏,祀光武于县堂,祀明帝于始主堂,皆奏乐焉。白石神君碑、无极山碑,二汉刻,皆在封龙山下。

唐卢舍那珉像碑(铁塔附)。元氏县城中开元寺,有唐蔡有邻隶书卢舍那珉像一通。欧阳文忠公曰:“唐世能名八分者四家,韩择木、史维则世传颇多,而李潮及有邻特为难得。庆历中,昭文韩公始得此本,有邻小字尤佳,若《石经藏赞》、《崔潭龟诗》,与三代鼎彝何异也。”又云:“其碑石刻,在中山府城中,盖传闻之误耳。”开元寺内西北院中,有生铁塔,高四五丈,其制亦机巧。

定武兰亭石刻。旧在中山府库中,为天下名本,今埋没不知所在。昔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惟此本乃率更令欧阳询所拓也。上命刻石留禁中,以他本赐外臣,一时贵尚摹拓,惟禁中石奉独完善。至五代石敬瑭弃中国,而契丹耶律德光,自中原辇宝货图书还,北至杀虎林而死,永康立,其国交兵,遂弃石而归。庆历中,李学究者得之,韩忠献婿始以墨本出示韩公,索其石观,李遂瘗地中,李死,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每本必千钱,由是好事稍稍得之。后李负官缗无偿,时宋景文公祁守定武,以公帑金代李输之。取石,匣藏于库,非故旧不得□。熙宁间,薛师正守是邦,求者沓至,薛恶其摹打之声,乃刻别本于外,以遗求者,然此郡已有二刻真赝矣。其子绍彭摹他石以易元刻。暗以自别,遂于古刻“湍”、“流”、“带”、“右”、“天”五字,各刻损二笔为记。或谓古迹“仰”字如针眼,“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又云字微带肉,此为唐刻本也。大观中,徽宗诏取此石于薛氏家,其子嗣昌进纳御府,上命龛置宣和殿。靖康,金入汴京,其石不知所存。云金以红毯辇归金,东南诸刻无能仿佛者。天台桑泽乡世昌编《兰亭博议》一书甚详。

赵州城东北三十里,平棘县境上,古宋子城,城中有汉耿球碑一通,作汉隶,盖耿纯宋子人也。城西有耿乡,汉光武封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至今民多姓耿,皆纯之后也。宋子故城,即秦高渐离,匿作宋子而歌之所也。按卫恒《四体书势》曰:“钜鹿宋子城耿球碑,师宜官书,袁术立球纯之后”云。

徐整碑。在柏乡县西南七十里。柏乡故城之西门内,汉柏人令徐君碑一通。君名整,桓帝时为柏人令,有惠政,民怀之,为立碑。此即高祖动心不宿之地也。

柏乡县城中通衢,居民檐下,柏乡尉兰君碑一通。君名俨,字望之,唐会昌间,尉柏乡有遗爱民伐石立碑,潞州进士张环制文。将树碑时,皇叔观察使完颜从郁适朝京还,因题诗一章于碑后,曰:“卿材皆愿识将军,事简将军少出巡。白酒不沽谁犯禁,黄鸡无祸得司晨。问耆抚幼非干举,止社停巫岂慢神。数尺去思碑上语,后官知劝可书绅。”乡人并刻其诗于碑后。

藁城县城中文庙内,有汉藁长蔡湛碑一通,光和四年立,并碑阴全。庐陵欧阳文忠曰:“天章阁待制杨畋尝谓余言,汉时隶书在者,此最为佳,畋自言平生学此字也。”藁城县九门城中,有隋九门令钳耳府君碑,不载书撰名字。碑首题云:“大隋恒山郡九门令钳耳清德之颂。”君名彻,华阴朝邑人,本周王子晋之后,避地西戎,世为君长,因以地为姓。曾祖静,魏冯翊太守,祖朗,成集二州刺史。父康,周荆、安、宁、邓四州总管,别驾龙门二郡守。字画遒劲,非欧、虞不能及也。

九门城中,有隋李康城清德颂碑一通,不著书撰名氏。文为声偶,而字画奇古可爱。康,陇西狄道人也。碑首题曰:“大隋冠军将军、大中都督、恒州九门县令陇西李君清德之颂。”字多讹阙,其后曰:“十一年,岁在辛亥,大将军在酉二月癸丑,朔十二日甲子建。”年上二字磨灭不可识。按:隋开皇十一年,岁在辛亥,其二字乃开皇也。大将军在酉之说,出于阴阳家,前史不载,而见此并记之。

藁城县九门城西,浮图碑一通,题云:“九门县合乡城人等,为国建浮图之碑。唐应诏四科举董行文撰文,清河传节得书。唐高宗上元三年,岁在丙子,建浮图,在智短寺。”寺今亦废久矣。

冯乐陵。在新乐县东北二十里,即汉冯昭仪之墓也。昔昭仪,随其子中山孝王兴就国,王为母筑宫于乐里以居之。乐里,即今新乐城也。昭仪在元帝之时,有当熊之功,成帝优异之,赐御服、鼓吹、卤簿,名其居曰“乐里”。既终,敕葬乐里东北,因名其墓曰“冯乐陵”云。十二月(原本缺二字)早,自新乐县起,午前至冯乐陵午饭遂至荒陵,眺望而去。午后,雪复大作。

汉中山王陵。安喜县东,唐河西北有二坟,即汉中山哀王、宪王之陵,世讹为“二女陵”,非也。哀王乃孝王之孙,康王之子,《寰宇记》曰:“氵寇水,又名唐河,自唐县界流入,东注京丘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宪王二陵。”又闻中山怀王、顺王、夷王数陵,在安喜县境内,今皆不可考矣。

李左车墓。赵州城西七里,清水之曲,有高冢一所,世传为李左车之墓。冢上今为佛地,中有一井可汲,余无考者。冢上但有元魏景明二年所立,兖州刺史李使君碑一通而已。

栾城县西陲,有村曰“陈居”,陈余墓在焉。此余游赵日所居,死归葬此。

栾城县城东,石栏桥东二里,有冢极高,为汉蒲关侯柴武之墓也。隋开皇间,武有远孙为浮屠氏,曰英师,并葬于冢侧,今台冢亦汉制也。冢旁有台头寺,俗讹为“柴世宗墓”,非也。近冢曰柴村,即武族之所居也。

真定之西关外,社坛西北隅,城濠之外,真定县境上,也有褚先生墓。墓下小碣一通,其略曰:“先生褚氏,讳承亮,字茂先。宋宣和二年擢第,调易州户曹,会金皇子郎君破真定,拘境内旧进士七十三人,赴安国寺试策。策曰:‘以上皇不道,少主失信。’举人希旨,极口诋毁。先生离席揖主文刘侍中曰:‘君父之过,岂臣子所当言耶?’长揖而出场屋,刘为之动容。比揭榜,先生被黜,余悉放第。状元许必辈自号七十二贤。榜时,人谓先生曰:‘有德先生。’朝廷重其名,命知藁城,漫一应之,寻解印去,年七十终。弟子周伯禄等百余人,因私谥曰‘元贞先生’”云。十二月早,谒拜墓下。

真定县北十五里,大安乡曹家疃道左,墓碑题曰:“元故佥浙东海左道肃政廉访司事甄君之墓。”墓前一碑,中奉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赵郡苏天爵撰文,国子司业王理书,翰林直学士谢端篆。碑略曰:“君讳世良,字贤卿。世为真定人,年四十余,始游江南,试吏四明,擢浙东西宪掾,进南台察院。受知文皇帝,寻贡中台,除广西廉访知事,迁帅府都事。际遇今上于潜邸,比绍大统,召君入朝,台臣奏为山南经历,上不允,改通政都事,寻拜监察御史,出佥浙东宪。至元元年九月十八日,卒于金华官舍,年六十八。君任广西,调护圣躬,夙夜无懈。尝书‘贤卿’二字赐之。及迁浙东,又赐缗钱五千贯,其恩眷类此。子二人,曰英,曰蒙”云。盖君之在四明也,与先君子最厚善,每过余家,喜余诵读,语人曰:“此子可教也。”今予自海上归南阳,将上京师,道出镇阳,窃幸拜君之墓。呜呼!二十年之间,见君之穷达生死,而予栖迟草莱,年益迈而学益荒,负君知人之鉴矣。

藁城县东南二十里,倪家庄侧,有唐倪若水墓。庄多姓倪氏,皆若水子孙也。若水,字子泉,擢进士,开元初,为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出为汴州刺史,政清静,兴州县学,风化大行,未几,入为户部侍郎,复右丞卒。

藁城县二十里新兴村,滹南王先生墓在焉。先生讳若虚,字从之。金进士及第,仕至翰林学士。国初遁此,自号“滹南遗老”,笃志经学,尤长于经义,南北师尊之以为法。后登太山,端坐而逝,归葬于此。有《慵轩集》及《经史诸书辨疑》行世。墓前碑,则元遗山所撰也。有司今立祠县学以祀云。

●卷中

彰德路城中,宋隶安阳县。国朝置录事司以领之。城之外,仍属安阳县。城郭周十九里,总管府录事司治,及安阳县治皆在城内焉。

安阳县。春秋为戏阳,战国为魏宁新中邑。秦更名安阳,汉废,以其地入荡阴,属河内郡。魏并入邺,晋置安阳,属魏郡。后周移相州及邺县于安阳故城,治此。隋复曰安阳,寻改尧城,属魏郡。唐以安阳为相州治,改尧城曰永定。宋改永定为永和,寻省入安阳,及省邺县,分其地半入焉。宋、金皆曰安阳县,国朝因之为彰德路倚郭县。

临漳县。本汉邺县地,晋建兴二年,以愍帝讳改名临漳。东魏孝静,置邺县于今邺镇,又别置临漳县。周武帝平齐,自邺城移县于今治,仍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隶相州,十年,分县地置长乐县,大业十年,始筑县城。暨唐及宋、金皆为临漳县。国朝因之,为彰德路属县云。

林州。汉置隆虑县,东汉改隆为林。隋析置湛阳县,后改置岩州,金为林州。国朝至元二年,复为县,又并辅岩入焉,未几复为州,割辅岩入安阳,仍以州隶彰德路。

安阳桥。在安阳县北五里,桥下即洹水也。洹水出上党洹氏县洹山,山在长子县,东过隆虑县北,黄水注之。又东北出山连,迳殷墟东北,过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迳安阳故城东,过内黄县,北入于白沟云。《春秋左氏传》言:“声伯梦涉洹水。”杜预注曰:“洹水,出汲郡林虑县。”李宗谔以此说为然,遂言洹水源出林虑西北,平地涌出,初甚微细,东流九十里至安阳县界,泉脉渐大,又曲而东北,入大名府洹水县界。今按《水经》所言,洹氏在泽州高平县西,并无洹水。盖县邑迁改不常,故郦元所记有异同耳。余尝观许敬宗论《禹贡》:“道氵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荣。”其说甚详。盖天下之水,无有不发源于山,其有自平地出者,皆γ流再发也。且济水之源出王屋山之颠,γ流至平地,再出,即今济源县济渎庙泉是也。今李宗谔第见洹水初起林虑,遂以《水经》所记为异,殊不知林虑乃γ流再发也。吕忱《字林》、许慎《说文》皆云:“洹水,出晋鲁之间。”又言:“林虑黄水,发源神困之山谷,东流至谷口,潜入于地下,东北十里复出于柳渚。”然则,洹水γ流至林虑再出,盖可信矣。

荡水。出汤阴县西石尚山(案:《太平寰宇记》作牟山),东流经县故城,县因水以取名。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唐贞观元年,改为汤水,以其水微温也。

宜师沟。在汤阴县西南三十五里宜师站。又,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又有宜师桥在站侧。

邺宫。元帝禅晋,晋常馆帝于此。光熙元年夏五月,马牧帅汲桑叛,败魏郡太守冯嵩,遂陷邺城,烧宫,旬月烟焰不灭。曹魏之殿阁,盖于此时尽矣。至石勒,将营邺宫,以廷尉续咸、尚书令徐光切谏而止。后因霖雨,中山西北,暴水漂巨木百余万株,集于堂阳,勒大悦,谓公卿曰:“诸君知此非为灾也,天意欲吾营邺宫耳。”于是,令都水使者张渐、少府任汪等监营,勒亲授规矩而建焉。

华林苑。在临漳县邺城东二里,苑后即南邺城之西也。按:石虎时,有沙门吴进言:“赵运将衰,晋当复兴,宜役晋人以压其气。”虎于是使尚书张群,发近郡男女十六万,车万乘,运土筑华林苑。周回数十里,及筑长墙数十里。赵揽等上疏切谏,虎大怒,曰:“墙朝成夕坏,吾无恨矣!”乃从张群,以烛夜作起三观,四门通漳水,皆设铁扉,暴风大雨,死者数万人。又凿北城,引水于华林园,城崩压死百余人。虎于苑中植人间名果,作虾蟆车箱,阔一丈,深一丈,合土载花木,所植无不荣茂。至高齐武成间,增饰华林苑,若神仙所居,改曰“仙都苑”。苑中封土为岳,皆隔水相望,分流为四渎,因为四海。汇为大池曰“大海”,海中置龙舟六艘,其行舟处,可廿五里。又为殿十二间于海中,五岳各有楼、观、堂、殿,四海中亦有宫殿、洲浦。其最知名者,则北岳之飞鸾殿、北海之密作堂也。飞鸾殿十六间,以青石为基,珉石为础,镌刻莲花,内垂五色珠帘,缘以麒麟锦,楹柱皆金龙盘绕,以七宝饰之。柱上悬镜,又用孔雀、翡翠、山鸡、白鹭毛当镜,作七宝金凤,高一尺七寸,口衔金铃,光彩夺目,人不能久视也。密作堂,周回廿四架,以大船浮之,以水为激轮。堂为三层:下层刻木人七,弹筝、琵琶、箜篌、胡鼓、铜钹、拍板、弄盘等,衣以锦绣,进退俯仰莫不中节;中层刻木僧七人,一僧置香奁,立东南角,一僧执香炉,立东北角,五僧左转行道至香奁所,以手拈香,至香炉所,其僧授香炉于行道僧,僧以香置炉中,遂至佛前作礼,礼毕整衣而行,周而复始,与人无异;上层作佛堂,旁列菩萨、卫士,帐上作飞仙右转,又刻紫云左转,往来交错,终日不绝。皆黄门侍郎,博陵崔士顺所制,奇巧机妙,自古罕有。其苑中楼、观、山、池、台、殿,自周乎齐之后,皆废毁矣。今其基址询之故老,犹能记其万一。余以记载可考者,录叙如右。

彰德路总管府治后花圃,曰康乐园。昔宋至和中,韩魏公以武康之节归,典乡郡,因辟牙城作甲仗库,以备不虞,遂大修亭池,名曰康乐园,取斯民共乐康时之义故云。魏公自为记,书而刻诸昼锦堂上。园中旧有七堂曰:昼锦、燕申、自公、荣归、忘机、大悲、凉堂。又有八亭曰:御书、红芳、求已、迎合、狎鸥、观鱼、曲水、广春。又有休逸、飞仙二亭。故老相传,黄堂厅事,肇启建于节度韩重ど。宋太宗归自河东,视其厅曰:“朕之所居,亦不过也。”上欲留宿,重ど奏曰:“臣以一方之力,积岁成此,今陛下居一夕,即虚之矣,不免劳民重建,乞赐守臣,岂胜荣幸?”上乃命设幄宿于厅下而去。至魏公大加完饰,郡廨园亭,雄壮华丽甲于河朔。又传:休逸堂,魏公取邺城冰井台四铁梁为柱,初铁梁弃邺台岁久,光莹无藓剥,人以为神物,诃护不敢动,及以为堂柱,群疑始定。今园亭废毁,皆不可考,惟飞仙台基,在府治敏功堂后,今构观音堂其上。台北十余步,逾小巷,后园有休逸堂基,面山。亭基,金节度完颜熙载作养素楼其上,今废,其碑尚存,其余则不可知矣。昼锦堂记碑,今移至魏公祠堂云。公有《康乐园诗》曰:“名园初辟至和中,思与康时共乐同。一纪年光虽易老,万家春色且无穷。归来敢炫吾乡胜,到此须知旧邺荣。病守纵疲犹强葺,欲随民适醉东风。”十二月,余至彰德府治,后因游康乐园,今皆菜畦麦陇,可考者惟休逸台荒基,余皆不复辨矣。

缑山书院。彰德路城南门,大街道左,高绰门榜,曰杜文献公缑山书院。讳英,字文玉,信安人也。避乱居雒阳,谋隐缑山,故以此自号云。甲辰间,尼玛哈行省征至彰德,辟为谏议官,不就。遂隐居教授,日与王鹿庵、刘神川倡和为乐。中统元年,世祖闻其贤,命为大名等路提举学校官,年七十卒,葬安阳县西十里王裕村。今其孙秉彝,字德常,以乡贡进士,积官中书左司郎中,请建书院。因赠资德大夫、翰林学士、魏郡公,谥“文献”,设缑山书院,列于学官云。

凉马台。汤阴县北十二里有台,高三十尺,周回五百步,曰凉马台。按:《邺中记》曰:“后赵石虎所筑。建武六年,虎都邺,洗马于洹水,筑此台以凉马,故以名”云。

观音禅院(八角井附)。彰德路城中丰安坊,有寺曰观音禅院。唐天禧二年所建,寺有八角井。父老相传,井中尝有云气如虹,众谓有宝,探之,其深不可测。郡人周邯,得昆仑奴,善入井,曰水精,使之入井底,良久,出曰:“一黄龙,抱数颗月明大珠熟睡。”水精惊,亦病死。初,州城在井北,避洹水泛溢南徙,乃包此井于城中云。

隋龙兴寺碑。在彰德路北关外,古寺坊东,龙兴寺寺前,丰碑一通,是为隋龙兴寺。范阳张庭圭,八分书,其文则相州刺史越王撰。盖所谓“信行禅师传法碑”也。

陶唐庙,在安阳县西北六十里乞伏村。庙有金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赵秉文所撰碑一通,并书篆额。后铭曰:“鬼神睢盱,伏羲受图,人文权舆,彝伦既叙,五谷既敷。唐文焕乎披昏,挟涂药民之愚。有典有谟,位非我娱,万民其孥,丹朱其疏,陆水其都,人蛊其居。吁嗟!都俞思渐,于肤今其已夫。祝焉忽诸,道祠路隅,田妇耕夫,或祝或巫,白马同车,清风肃如,神来有无,清漳之墟,岁熟万区,神游藐姑,明昌有道,千载同符,击壤康衢,走不知乎今世陶唐氏之民欤?”

魏武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回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十二月,余登铜爵台,西望荒郊烟树,永宁寺僧指示余曰:“此曹公之西陵也。”

曹操疑冢。在滏阳县南二十里,曰讲武城,壁垒犹在。又有高台一所,曰将台。城外高丘七十二所,参错布置,累然相望,世云“曹操疑冢”。初,操之葬,以惑后人,不致发掘故也。冢间有曹公庙殿,屋甚华丽。庙北,一高丘之前,巨碑一通,螭首龟蚨,齐忠王之碑,姜一芝所撰云。西望西陵不十余里,烟树历历可见。十二月,余按辔其间,自午抵暮,纵横出入墓中,不知所向,噫!何其用心之诈也?使操能见武侯八阵图,则有愧多矣。

安阳县东四十里,永和镇城西二百步,汉栾巴庙在焉。范蔚宗《汉书》:“栾巴,魏郡内黄人也。好道而性质直,顺帝世累迁为太守,后为尚书,以上书极谏起宪陵,侵毁小民坟冢,下狱禁锢还家。及陈蕃、窦武辅政,召拜议郎,蕃、武被诛,巴复上书极理其冤。帝怒,下诏切责,收付廷尉,巴自杀,遂归葬,而邑人于此立庙”云。墓在镇东南二十六里,周回一百步,高二丈云。

临漳县南,邺镇西北五里,紫陌侧,晋高僧佛图澄墓在焉。澄,天竺人,俗姓帛氏。永嘉年,来洛阳,虽未尝读儒家书,与一时学士辨论,无能屈者。澄身长八尺,腹旁一窍,常以絮塞,夜欲读书,则拔其絮,窍中光出,照于一室。又常至水际,引肠涤之还内腹中。善诵神咒,役鬼神,以麻油杂燕支涂掌上,则洞见千里外事,令斋戒者皆得见之。又能听铃音以言吉凶,无不验。石勒兵屯葛陂,大杀沙门,澄匿勒大将郭黑略家,黑略言于勒,召试道术,取钵水咒之,生青莲花,勒由是信之。勒之获段末波,擒刘曜,皆先验澄之铃音也。至石虎,倾心敬事,使衣绫锦,乘雕舆,太子常侍皆举辇扶翼升殿,主者唱大和尚,群臣皆起,以彰其尊。后,虎大飨太武殿,澄吟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坏人衣乎!”虎发殿石视之,果有棘生焉。澄意本在冉闵,小字棘奴也。澄还寺,独语曰:“得三年乎?”自答“不得”。又曰:“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自答“不得。”遂不复言。谓弟子曰:“戊申祸乱渐萌,己酉石氏当灭,吾及其未乱,先化去矣。”遣人与虎辞,虎诣寺见澄,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非所能延。今意未尽者,以国家心存佛理,崇显寺庙,宜享休祉。奈何布政猛烈,终无福祉,若降心易虑,惠此下民,则国祚延长,道俗庆赖,殁无恨矣。”虎知必逝,悲恸呜咽,即命于漳水西紫陌,凿圹营寿藏。十二月八日,澄卒于邺宫寺,是岁,晋永和四年也。后有沙门雍州来,称见澄西入关,虎发圹视之,惟一石。虎恶之曰:“石者,朕也,葬我而去,吾将死矣。”明年,虎果死。

汤阴县北十里,有古垒,南北斜长五里,父老云:唐九节度师营垒也。垒东北有万人冢,即九节度溃兵之遗骸。乃节度使薛嵩掩骨作此大冢,命幕府御史陆长源撰记刻碑,立冢上云。

●卷下

河南郡部河南府路。《禹贡》:豫州之域。周武王定鼎于郏辱阝,则今王城也。成王卜氵厘水东,涧水西,即今府城也。秦置三川郡,谓大河、伊、洛三川也。项羽以瑕丘、申阳为河南,至汉为河南郡。光武都洛阳,魏置司州袭都于此。西晋亦都洛,魏孝武自此迁都长安。东魏改洛州,周大象间,为东京,置洛阳郡。隋为洛州,大业间迁都于此,改曰豫州,寻为河南郡。唐复为洛州,号曰东都。五代梁改西京,宋为西京河南府,金改曰金昌府全胜军。国朝改曰河南府路,领州一曰陕州。陕州统县四:曰洛阳、曰偃师、曰登封、曰巩(谨按《元史?地理志》当作“领州一,县八。县曰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县、孟津、新安、偃师。州曰陕州。陕州统四县:曰陕县、灵宝、阌乡、渑池。”)

洛阳县。周之下都,是为成周也。汉为河南郡,治曰平阴县。东汉改洛阳县,晋曰金墉城。唐曰来庭县,神龙初,仍改洛阳,宋、金因之。国朝为河南府路,附郭县。

应天禅院。在河南府城东北市坊火烧街,即太祖降生甲马营故基也。大中祥符九年,西京应天院太祖神御殿成,为屋九百九十一区,命宰相向敏中为奉安圣容礼仪,使入内都知张景管句奉迎,敕谏议大夫戚纶告永昌陵。

上清宫。在洛阳县西北北邙山之西,唐老子庙,乾封赐额曰“元元皇帝庙”。开元末,西北别建元元观,复改曰“上清宫”。宫壁有吴道子画神尧、太宗、中宗、睿宗、元宗五帝御容。又有《元宗斋宫诗》碑。朱温废为老子庙,后唐庄宗复为上清宫云。杜少陵有《冬日洛城谒元皇帝庙诗》,即其宫也。牛口谷、榆窠园皆在宫之相近云。庙壁龛杜甫五言古诗一首,唐陆肱所书碑也。

嵩阳宫。在登封县北五里,本汉武帝宫也。后魏建精忠观,隋改上阳观,唐武后改嵩阳宫,大中祥符二年,改天封观,后复为嵩阳宫。宫有汉武帝御井、古柏二株,荫数百步,武后皆封五品大夫,世称大小将军云。宫前圣德感应颂碑一通,唐徐浩书。殿东柱刻曰:“国子博士韩愈与著作郎樊宗师、处士卢仝、道士赵元遇,元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题。”

崇福宫。在登封县东北四里,乃占太乙之所治也。宫后有太乙殿,殿后有太乙泉云。至宋章圣朝,合州进木文丈人,其事甚怪,比至京,木中人呼万岁者三。诏赐崇福宫安奉,故李チ方叔有诗曰:“真人友造化,故与物为一。持此诚与神,可贯金与石。何为辄入木,厌世未肯出。衣冠俨如生,隐若顾陆笔。”

测影台。在登封县东南二十五里,天中乡告成镇,周公测影台石迹存焉。告成即古嵩州阳城之墟,是为天地之中也。台高一丈二尺,周十六步,可容八席,《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建王国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唐开元十一年,诏太史监南宫说,以石立表。宋太中三年,汜水令李偃重建,增崇七尺。国朝至元十六年,太史令郭守敬奏设监候官十有四员,分道测景。十八年,奉敕于古台之北筑台,高二十六尺,中树仪表,上为四铜环,规制极精致。命有司营廨舍门庑,又于古台新台南,建周公之庙以祀之。其碑则河南宪史李用中撰文也。台西则天中观云。

嵩山中岳庙。在登封县东一十二里,曰中岳庙。殿屋宏丽,垛楼四阙,角复道联属,拟于宫庭。三门之下,二卫神皆铁铸,极雄伟。两庑碑石森列,皆国朝代祀者所立也。又有唐碑一通,韦行俭所撰。宋碑三通,卢多逊、王曾、陈知微所撰。国朝修庙碑一通,则卢陵欧阳元撰也。庙西又有镇皇庙云。中岳之神,今封为“中天大宁崇圣帝”。

中岳中天崇圣帝庙。在登封县。按:中岳,唐武太后垂拱四年,改嵩山为神岳,加岳神为太师,使持节仲岳大都督封中天王,禁断刍牧。万岁登封元年,尊为神岳中天黄帝,天灵妃为天中黄后,后罢之。明皇天宝五载,封中天王。至宋大中祥符四年,号中岳崇圣帝。贞明后,乾兴元年,改显明皇后,唐开元八年建。考唐制:每岁土王,河南尹奉诏祀岳。至宋亦知府往祠,庆历后,通判摄事。今在县东北九里。按:其神性慈,传五戒,不享荤辛。庙始在东南岭上,今庙之东。后魏太武帝大安中,徙于神盖山,在今庙之北。至宋大武,方移于此。庙南有双石,阙外石人一对,阙上多记刻,后汉安帝元初年建。

汉光武帝原陵。在临平亭南,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西望平阴,去洛阳东南十里(按《帝王世纪》,作十五里)。

汉明帝显节陵。在洛阳县东南三十七里,故富寿亭也。陵周三十丈二尺,无周垣,行马四出,在殿北,提封田七十四顷。

汉章帝敬陵。《帝王世纪》曰:“在洛阳县东南三十九里,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钟ね皆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按《河南志》,作提封田二十顷五十五亩)。

和帝慎陵。在洛阳县东南四十一里。陵周三百八十步,高十丈。

顺帝宪陵。在洛阳县西十五里。陵周三百步,高八丈四尺,北邙山下,制度并同前,但钟ね在司马门内,寝殿园省寺吏舍在殿东,提封田四十八顷十九亩三十步。

魏明帝高平陵。在洛阳县东南四十里大石山,即万安山也。

宋太祖永昌陵。在芝田西四十里,陪葬子孙十五坟。

宋太宗永熙陵。在芝田西南四十里,皇堂深百尺,方广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置守陵五百人,陪葬子孙凡八坟。

真宗永定陵。在芝田北五里,皇堂深八十一尺,上方百四十尺。

仁宗永昭陵。在芝田北十二里。初崩,发诸路卒四万六千七百八十人,修奉山陵。

英宗永厚陵。南至定陵七里一百三十步,东至昭陵九十步。

神宗永裕陵。在永厚陵之西。

哲宗永泰陵。在裕陵东北。

汉刘宽墓。在洛阳上东门外。墓南二碑,汉隶,蔡邕所书。碑首题曰:“汉太尉、车骑将军、特进逯乡侯刘公碑。”其一碑,门生殷包等所立,碑阴刻:“赠物绿含玉、落星锦之类。”一碑故吏李谏所立也,碑阴刻故吏乡里名氏云。二碑所载,与《汉书》同,但迁官次序颇略异耳。宽以汉中平二年卒,至唐咸亨元年,其裔孙胡城公爽,以碑岁久皆仆于野,为再立之,并记其世序云。呜呼!前世士大夫世家著之谱牒,故自中平至于咸亨,四百余年而爽能知世次之详也。今之谱学亡矣,虽名臣巨族,未有家谱。然而俗尚苟简废失者,岂止家谱而已哉!

杜氏坟。在巩县西五十二里首阳山东。唐杜审言,及于闲、孙甫三世墓,皆在焉。

邵康节先生之墓。在洛阳县南,伊阙西南九里,曰辛店,伊水西也。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河朔访古记 元 纳新

●卷上

栾城县。春秋晋靖公孙宾食邑,宾因以栾为氏。西汉为关县,即今治也。东汉为栾城县,故城在赵州西北十六里,今曰轮城是也。晋省,后魏复置,隋置栾州,寻废。唐改栾氏,属赵州,后属真定。宋为栾城,金因之,国朝为真定路属县。

中山府城。占中山,唐尧始封此,《禹贡》为冀州之域,春秋,鲜虞国也。初为中山,魏并之,秦为上谷、巨鹿二郡地。汉置中山国,治卢奴。后燕慕容垂都此,北魏为中山郡,隋为博陵郡,寻改高阳。唐为定州,又复改博陵郡,升义武军。宋改定武军,升中山府中山郡。金仍为中山府,国朝因之为中山府,隶真定路,领县三:曰安喜,为附郭县,曰新乐,曰无极。

安喜县。春秋,鲜虞之地。战国为中山,魏文侯使乐羊取之,以封太子。至汉为卢奴、苦陉二县之地。东汉为汉昌县,魏改魏昌。元魏立安州,寻改定州。北齐迁安喜于今治。隋废安喜,属博陵郡,寻置鲜虞县。唐复为安喜,宋、金因之。国朝以安喜为中山府,倚郭县兼理城中。

赵州城中,《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属恒山、巨鹿二郡地。晋为赵国,北魏赵郡,兼置殷州,理象城。北齐为赵州,隋改栾州,寻为赵郡。唐复为栾州,寻改赵州,又为赵郡,属河北道。宋初仍为赵州,崇宁中升庆源军,寻升庆源府。金天德三年,改沃州,因与赵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义云。国朝复为赵州,隶真定路,领县七:曰平棘,为附郭县,曰宁晋,曰临城,曰高邑,曰柏乡,曰隆平,曰赞皇。

平棘县。汉初属常山郡,后置宋子县。晋属赵国,后魏为赵郡,治所复置宋子县。隋自象城移赵州治此,改置平棘县。唐、宋、金皆因之。国朝为赵州属县,倚郭县兼理城中。

管仲曰:“高阝邑之黍。”春秋,纳荀卿于柏人,鄙为晋邑。柏乡,即柏人,今治即高阝邑也,汉属巨鹿郡。高祖八年,次柏人赵相贯高谋杀上,上心动,问县名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去,弗宿,即此地也。光武即位于县之五成陌干秋亭,更名高邑,为冀州刺史治所。魏改陌仁,隋置柏乡县于彭水之阴,即今治也。唐因之,属赵州,天宝改尧山县。宋省柏乡入高邑,而存尧山。金复为柏乡,属沃州。国朝因之,为赵州属县云。

元氏县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龙山。《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折若飞龙之状,故云。”山阳有龙首峰,高二百丈,上有立石数茎,望之若龙骨也。峰东北五里,又有狮子峰,高五百丈,若狮子蹲踞。又有熊耳峰,高五百丈。又有玉石峰、螺峰、南北天井,皆西北最高之峰,各以其形相类而名也。又有石人峰,在东南隅,三石相向屹立,各高三四丈,俨如人形。又有孩儿、华盖二峰名。仙人台,则在螺峰之西,怪石相承如台故云,山绝顶有二塔。狮子峰后数百步,有白云洞,世传张果老所居。又有龙井,而水帘在龙泉之上,垂二丈许,虽祁寒不冻,大旱,祷辄应云。

十万垒。赵州平棘县南五里,安济桥南,有壁垒曰十万,今俗呼为“西壁营”。昔汉安帝永初元年,以邓骘、任尚讨羌,无功而还,后羌遂侵河内,赵、魏,民惊恐。北军中侯,宋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垒六百十有六所,此即一也。今河羌人居之。

真一泉。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极甘美,曰“真一泉”。金章宗尝取惠山泉与此水较之,其味大胜,章宗因曰:“真一润二。”遂以名其泉云。

卢水。中山府城濠,水流入城中,为卢水。《水经注》曰:“卢奴城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有余步,水黑色,俗名黑水池。或曰黑水,曰卢不流,曰奴故,曰卢奴云。”自(原本缺一字)至燕,皆引氵寇水入城。今水窦既毁,地道亦绝,惟池水流出城外,潭积微涨滑滑,东北流注于氵寇水也。

陉邑县。故城安喜东南五十里,本赵之陉城也。《史记》曰:“田叔赵,陉城人也。”汉为苦陉县,属中山国,章帝改汉昌。魏改魏昌,北齐废。隋置隋昌,属博陵郡。唐改唐昌,属定州,天宝间,改陉邑。至宋康初,省入安喜,迄今为墟市。民居甚众,豪商大贾皆集焉。市衢之西,有西门豹之庙,此即《史记》所谓陈余游苦陉,得富人公乘氏女所也。

新城。在县北三十里。曰新城镇,即古新市县也,为白狄鲜虞之国。汉为中山属县,王莽曰平乐县也。《赵记》曰:“新市县有蔺相如、廉颇、李牧三将之宅。故其城势作成三曲,西北避相如宅,东北避颇宅,东南避牧宅。”又云:“相如祖茔皆在城中。”今为新市乡新城镇,居民数百家,为墟市。十二月,夜宿镇上苏氏逆旅,是夜大雪。

九门故城(董氏族附)。藁城县西北三十里,荒城一区,盖战国时赵邑。本有九室居之,武灵正改曰九门。《史记》“王出九门,如野台,以望齐巾山之境”是也。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汉为县,今为九门镇,野台在城侧,俗呼为“寒台”云。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其龙虎卫上将军俊帅孤军内附,灭金之役,战死黄河之上,谥“忠烈”。其子文炳忠献公,受知世祖,身兼左辖佥枢之职,讨灭宋国,事载信史。次文用,为翰林承旨,谥“忠穆”。次文忠,佥枢密院,谥“忠贞”。其孙上选陕西平章,谥“忠宣”。子孙清显,世罕及之者(内翰元文敏公明善,撰公家传赞曰:“或曰为将三世,其后受其不祥。董氏贵显四世,子孙数千百人。或曰活一人者,必有后。龙虎公、忠显公为大将,不妄杀,滨死而生之者,无虑数十万人。其诸以是为德与后。台臣上章,累请援史张功臣例,进封王爵,子孙辞不受,盖以满盈为诫也。余尝过其第中,见其冠盖蝉联,子孙皆清修好学而有承平公子之风。”观乎此,清河元公之言益信)。

南栾故城(千金渠附)。柏乡县南千山、言山二山之西也,俗呼为“南陵城”。《十三州志》曰:“昔陈公子完,避乱奔齐,桓公以此封之。”汉武帝封赵敬肃王子它,为南栾侯,即工莽之富平也。《左氏传》曰:“齐国,夏伐晋,取栾。”其后南徙,故曰南栾云。城西有千金渠,唐开元中,县令王佐所浚以疏积潦,其堰则谓之“万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帑藏之巨盈库也,上作双门而无枨臬通过而已。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盖国朝与宋约同灭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归宋,人民则国朝尽迁于此,故汴梁、郑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遗风焉。

藁城县西二十五里,故城东高台三所,圮址尚存,郭况故台也。今台傍有三村落:一曰台西,一曰故城,一曰内族,此即郭后所居也。昔光武击王郎,至真定过此,因纳郭氏为后。今台三所作南、西、北三面。北台之上建卢郎神庙,不知何神庙,东向,神像具唐服,民至今祀之。今真定平山县东,有绵蔓故城,即光武所封况之侯国也。

安喜县东南三十里荒台一所,曰鸡鸣台。世传,汉世祖自蓟而南,于此舍宿,其地洼下,遂筑此台,鸡鸣□□□以名云。

赵州城中,州衙南,皇华驿之东,有望汉台。此即东汉耿纯所筑,以望东武之所也,岁久摧圮。宋大观四年,知军州事刘戒,惜其遗迹湮没,乃筑而新之。其高七寻,其基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广六十尺,仍构屋以覆之,命州判官赵徽之撰《望汉台铭》,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赵温谔碑楼下。望汉台但一荒丘耳。

赵州城西门外,平棘县境,有永通桥,俗谓之“小石桥”。方之南桥,差小而石工之制华丽尤精。清波二水合流桥下,此则金明昌间,赵人裒钱而建也。建桥碑文,中宪大夫致仕王革撰。桥左复有小碣,刻桥之图,金儒题咏并刻于下。

徐童树。在元氏县封龙山修真观。四周多徐童树,树类梧桐,香气时袭人,其子可以染碧,移植他所,则辄死,俗呼为“徐童华”。世谓北岳徐真君登仙于此,记云:“骆元素遇一老人,得药十粒,且告曰:‘服此则不饥。吾本姓徐氏,字元英,新受长桑君牒,为北岳长史。’言既,化童子乘白云而去,因以名云。”

中山府学讲堂前,有雪浪石,承以丈八芙蓉石盆。盆口镌苏文忠公《雪浪石铭》,其石纹作波涛痕,复有若卧牛立凤之状者。昔苏公守定日,甚爱此石,构小室置之,榜曰“雪浪斋”云。西庑下一碑,图石之形,并刻其铭于右学中。又有唐王维画竹碑二通,一黑一白,世谓“阴阳竹”也。

开元寺。在真定路城中,鼓角门天禄坊西,此即张五村故地也。寺内三门石柱刻曰:“大历十二年,藁城主簿李宿撰《解惠寺三门楼赞》云:‘后魏兴和二年,建寺曰净观,至隋开皇十一年,改曰解惠,后复改,开元寺。寺有千石钟,声闻数百里,今为官府昏晓之警钟。楼拱间有赵闲闲所遗墨迹。正殿皆石栏环绕,镌刻花木、禽兽、人物极为工致纤巧。寺复有转藏经碑,乃梁王承规集王右军书也,妙绝当世。复有封居赋小篆千文碑,在寺中。’”

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东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妙。寺乃临济祖庭,其灵塔,则金世宗所建也。昔,临济和尚结茅于此,尝与木塔、河阳二师围炉而坐,木塔曰:“摇铃普化,果是凡是圣?”普化适至,揭帘而入,“汝谓我是凡是圣?”临济大喝一声,普化作偈曰:“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济小厮儿,倒具一双眼。”世传本寺,赵王熔所赐墨君和故宅也。

中山府城中,天宁寺后,有小寺,世传慕容垂之后宫也。其妃以诬被杀,冤血溅砌石,石白血殷,渍而不灭,每雨过,其色愈鲜。余尝考《北史》,垂妃无它被杀者,惟段氏谏垂废太子宝,垂不听,宝深衔之,及即位,令自杀,疑此即段氏之血也。

栾武子庙。栾城县西四里,彪冢村高丘一所,曰“栾武台”,台有庙,曰“栾武祠”,此即栾伯书之庙也。书谥曰“武”,故云。庙西南有一冢,曰“彪冢”,俗传武子猎于此,射一彪,死葬于此焉。

中山府文庙西,宋丞相魏忠献王、韩公琦祠堂存焉。琦为帅,有惠政,州人为立祠,祠下有碑一通,其略曰:“仁宗朝,出知定州。时州兵不治,将为乱,及至,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横不知教者,斩之。有死于战敌者,赏其家,其孤儿使继衣廪。乃考古兵法,列方、圆、锐三阵,亲教习之。由是定兵强劲可用,号称雄镇,声振契丹”云。

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宝臣纪功碑一通。其碑极高大,永泰二年立。《类要》云:“李宝臣纪功二碑,一在真定府治东三十步,即此碑也;一在府西一十步,大历三年立。今在居民房屋土底,常有人掘见”云。

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复有钜碑埋土中,止露碑首,长及丈五。题曰:“王武俊碑,贞元五年立。”文字皆不可考。《类要》云:“王武俊碑,去真定府治东门二十步。”即此碑也。

真定路府学尊经阁下,有刘法《墨史图》石刻,及杨秘监《邦基画》,及金诸贤诗,极精妙也。旧在墨史堂,今龛阁壁云。

唐恒州刺史陶云碑。在真定路府治庑下,有唐恒州刺史陶云碑一通,字为行草书,笔势遒劲,而不著书者姓名。其文,则唐申州录事张义感所撰。其略曰:“云,字大举,河南伊阙人。高宗时,为恒州刺史”。其碑则永淳三年立也。昔宋欧阳文忠公为河北转运使,至真定,见碑仆府门外,半埋土中,命工掘出,立于庑下云。

三公神庙碑(白石神君、无极山二汉碑附)。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今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封龙山颂碑一通,汉三公山碑一通。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坛侧又有唐三公山碑一通。八都者,总望八山而祭于此。明帝永平中幸此,诏复租税六年,劳来县吏下及走卒皆蒙恩赐。其后,章帝北巡,又幸元氏,祀光武于县堂,祀明帝于始主堂,皆奏乐焉。白石神君碑、无极山碑,二汉刻,皆在封龙山下。

唐卢舍那珉像碑(铁塔附)。元氏县城中开元寺,有唐蔡有邻隶书卢舍那珉像一通。欧阳文忠公曰:“唐世能名八分者四家,韩择木、史维则世传颇多,而李潮及有邻特为难得。庆历中,昭文韩公始得此本,有邻小字尤佳,若《石经藏赞》、《崔潭龟诗》,与三代鼎彝何异也。”又云:“其碑石刻,在中山府城中,盖传闻之误耳。”开元寺内西北院中,有生铁塔,高四五丈,其制亦机巧。

定武兰亭石刻。旧在中山府库中,为天下名本,今埋没不知所在。昔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惟此本乃率更令欧阳询所拓也。上命刻石留禁中,以他本赐外臣,一时贵尚摹拓,惟禁中石奉独完善。至五代石敬瑭弃中国,而契丹耶律德光,自中原辇宝货图书还,北至杀虎林而死,永康立,其国交兵,遂弃石而归。庆历中,李学究者得之,韩忠献婿始以墨本出示韩公,索其石观,李遂瘗地中,李死,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每本必千钱,由是好事稍稍得之。后李负官缗无偿,时宋景文公祁守定武,以公帑金代李输之。取石,匣藏于库,非故旧不得□。熙宁间,薛师正守是邦,求者沓至,薛恶其摹打之声,乃刻别本于外,以遗求者,然此郡已有二刻真赝矣。其子绍彭摹他石以易元刻。暗以自别,遂于古刻“湍”、“流”、“带”、“右”、“天”五字,各刻损二笔为记。或谓古迹“仰”字如针眼,“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又云字微带肉,此为唐刻本也。大观中,徽宗诏取此石于薛氏家,其子嗣昌进纳御府,上命龛置宣和殿。靖康,金入汴京,其石不知所存。云金以红毯辇归金,东南诸刻无能仿佛者。天台桑泽乡世昌编《兰亭博议》一书甚详。

赵州城东北三十里,平棘县境上,古宋子城,城中有汉耿球碑一通,作汉隶,盖耿纯宋子人也。城西有耿乡,汉光武封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至今民多姓耿,皆纯之后也。宋子故城,即秦高渐离,匿作宋子而歌之所也。按卫恒《四体书势》曰:“钜鹿宋子城耿球碑,师宜官书,袁术立球纯之后”云。

徐整碑。在柏乡县西南七十里。柏乡故城之西门内,汉柏人令徐君碑一通。君名整,桓帝时为柏人令,有惠政,民怀之,为立碑。此即高祖动心不宿之地也。

柏乡县城中通衢,居民檐下,柏乡尉兰君碑一通。君名俨,字望之,唐会昌间,尉柏乡有遗爱民伐石立碑,潞州进士张环制文。将树碑时,皇叔观察使完颜从郁适朝京还,因题诗一章于碑后,曰:“卿材皆愿识将军,事简将军少出巡。白酒不沽谁犯禁,黄鸡无祸得司晨。问耆抚幼非干举,止社停巫岂慢神。数尺去思碑上语,后官知劝可书绅。”乡人并刻其诗于碑后。

藁城县城中文庙内,有汉藁长蔡湛碑一通,光和四年立,并碑阴全。庐陵欧阳文忠曰:“天章阁待制杨畋尝谓余言,汉时隶书在者,此最为佳,畋自言平生学此字也。”藁城县九门城中,有隋九门令钳耳府君碑,不载书撰名字。碑首题云:“大隋恒山郡九门令钳耳清德之颂。”君名彻,华阴朝邑人,本周王子晋之后,避地西戎,世为君长,因以地为姓。曾祖静,魏冯翊太守,祖朗,成集二州刺史。父康,周荆、安、宁、邓四州总管,别驾龙门二郡守。字画遒劲,非欧、虞不能及也。

九门城中,有隋李康城清德颂碑一通,不著书撰名氏。文为声偶,而字画奇古可爱。康,陇西狄道人也。碑首题曰:“大隋冠军将军、大中都督、恒州九门县令陇西李君清德之颂。”字多讹阙,其后曰:“十一年,岁在辛亥,大将军在酉二月癸丑,朔十二日甲子建。”年上二字磨灭不可识。按:隋开皇十一年,岁在辛亥,其二字乃开皇也。大将军在酉之说,出于阴阳家,前史不载,而见此并记之。

藁城县九门城西,浮图碑一通,题云:“九门县合乡城人等,为国建浮图之碑。唐应诏四科举董行文撰文,清河传节得书。唐高宗上元三年,岁在丙子,建浮图,在智短寺。”寺今亦废久矣。

冯乐陵。在新乐县东北二十里,即汉冯昭仪之墓也。昔昭仪,随其子中山孝王兴就国,王为母筑宫于乐里以居之。乐里,即今新乐城也。昭仪在元帝之时,有当熊之功,成帝优异之,赐御服、鼓吹、卤簿,名其居曰“乐里”。既终,敕葬乐里东北,因名其墓曰“冯乐陵”云。十二月(原本缺二字)早,自新乐县起,午前至冯乐陵午饭遂至荒陵,眺望而去。午后,雪复大作。

汉中山王陵。安喜县东,唐河西北有二坟,即汉中山哀王、宪王之陵,世讹为“二女陵”,非也。哀王乃孝王之孙,康王之子,《寰宇记》曰:“氵寇水,又名唐河,自唐县界流入,东注京丘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宪王二陵。”又闻中山怀王、顺王、夷王数陵,在安喜县境内,今皆不可考矣。

李左车墓。赵州城西七里,清水之曲,有高冢一所,世传为李左车之墓。冢上今为佛地,中有一井可汲,余无考者。冢上但有元魏景明二年所立,兖州刺史李使君碑一通而已。

栾城县西陲,有村曰“陈居”,陈余墓在焉。此余游赵日所居,死归葬此。

栾城县城东,石栏桥东二里,有冢极高,为汉蒲关侯柴武之墓也。隋开皇间,武有远孙为浮屠氏,曰英师,并葬于冢侧,今台冢亦汉制也。冢旁有台头寺,俗讹为“柴世宗墓”,非也。近冢曰柴村,即武族之所居也。

真定之西关外,社坛西北隅,城濠之外,真定县境上,也有褚先生墓。墓下小碣一通,其略曰:“先生褚氏,讳承亮,字茂先。宋宣和二年擢第,调易州户曹,会金皇子郎君破真定,拘境内旧进士七十三人,赴安国寺试策。策曰:‘以上皇不道,少主失信。’举人希旨,极口诋毁。先生离席揖主文刘侍中曰:‘君父之过,岂臣子所当言耶?’长揖而出场屋,刘为之动容。比揭榜,先生被黜,余悉放第。状元许必辈自号七十二贤。榜时,人谓先生曰:‘有德先生。’朝廷重其名,命知藁城,漫一应之,寻解印去,年七十终。弟子周伯禄等百余人,因私谥曰‘元贞先生’”云。十二月早,谒拜墓下。

真定县北十五里,大安乡曹家疃道左,墓碑题曰:“元故佥浙东海左道肃政廉访司事甄君之墓。”墓前一碑,中奉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赵郡苏天爵撰文,国子司业王理书,翰林直

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