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兰丛诗话 [清]方世举
康熙末,留都下者十年,诸翰苑之初为布衣交者,不时过从,谈诗为事。汪武曹、何屺瞻不甚为诗,而特许语有根柢。末契少年舒张编修子展一一录之,以为《梁园诗话》。梁园者,水木清华,余寓居也。及雍正初南归,汪、何已先殁,舒亦旋以讣闻,不复知所录犹在人间否也?
余家传诗法多宗老杜。明初,先断事公殉建文之难,有绝命词五律二首,所谓“死岂论官卑”者,已是杜《初达行在》之沉痛。至先太仆公好为七律,全得《秋兴八首》之鸿音壮采。先宫詹公又集学杜之大成,晚而批杜,章法、句法、字法皆有指授。小子才薄力弱,不能专宗,老而自伤,终莫能一。望溪兄、宜田侄实确守之,兄以文胜而诗居功半,今藏於家;侄则表见於世矣。
古体皆有平仄,但非律体一定,无谱可言,惟熟读深思,乃自得之。赵秋谷宫坊笑人古诗不谐,不谐则读不便串,古有此謇涩无宫商之古诗乎?一篇之中,又当间用对句,李天生太史言之。对乃健举,如《古诗十九首》中“胡马嘶北风,越鸟巢南枝”是也。余推而求之,七古亦多,歌行尤甚。至若杜、韩二家,有通篇对待者,益见力量。
七古音节,李承六朝,杜逆汉、韩旁取《柏梁》、《黄庭》。譬之曲子,李南曲,杜、韩北曲。元、白又转而为南曲,日趋於熟,亦宜略变。然歌行终以此为圆美,吹竹弹丝,娇喉宛转,毕竟胜雷大使舞。
换韵,老杜甚少,往往一韵到底。太白则多,句数必匀,匀则不缓不迫,读之流利。元、白歌行,或一韵即换,未免气促,今读熟不觉耳。吾辈终当布置均平。
叶韵必不可用。不得其唇吻喉舌清浊高下,而惟韵书之附见者是从,徒见窘迫。於本韵中不得已而ㄎ扌奢以便棘手,曾何合於自然之古音乎?李间有之,杜则绝无,昌黎惟用之於四言。四言宜也,是仿《三百篇》。若他体用之,则龟兹王驴非驴、马非马矣。
古乐府必不可仿。李太白虽用其题,已自用意。杜则自为新题,自为新语;元、白、张、王因之。明末好袭之以为复古,腐烂不堪,臭厥载矣。李西涯虽间有可取,亦可不必。杜句“衣冠与世同”,可作诗诀。
唐之创律诗也,五言犹承齐、梁格诗而整饬其音调,七言则沈、宋新裁。其体最时,其格最下,然却最难,尺幅窄而束缚紧也。能不受其画地湿薪者,惟有老杜,法度整严而又宽舒,音容郁丽而又大雅,律之全体大用,金科玉律也。但初学不能骤得,且求唐人之次者以为导引。如白香山之疏以达,刘梦得之圜以闳,李义山之刻至,温飞卿之轻俊,此亦杜之四科也。宜田册子中未举香山,而言二刘,一长卿也。然长卿起结多有不逮。
五排六韵八韵,试帖功令耳。广而数十韵百韵,老杜作而元、白述。然老杜以五古之法行之,有峰峦,有波磔,如长江万里,鼓行中流,未几而九子出矣,又未几而五老来矣。元、白但平流徐进,案之不过拓开八句之起结项腹以为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耳。其长处铺陈足,而气亦足以副之,初学为宜。李义山五排在集中为第一,是乃学杜,虽峰峦波磔亦少,而非百韵长篇,其亦可也。
七排似起自老杜,此体尤难,过劲荡又不是律,过软款又不是排,与五排不同,句长气难贯也。
韩昌黎受刘贡父“以文为诗”之谤,所见亦是。但长篇大作,不知不觉,自入文体。汉之《卢江小吏》已传体矣,杜之《北征》序体,《八哀》状体,白之《游悟真寺》记体,张籍《祭退之》竟祭文体,而韩之《南山》又赋体,《与崔立之》又书体。他家尚多,不及遍举,安得同短篇结构乎?
韩诗不可专学。东坡云:“退之仙人也,游戏於斯文。”游戏三昧,何可易言?香山寄韩诗云:“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毕竟是高才而後能戏,亦始可戏。要之还要博学,博学不是獭祭,獭祭终有痕迹。手不释卷,日就月将,不待招呼而百灵奔赴矣。余家不蓄类书,不蓄《韵府》,刚制於己,使无可以望救,亦是一法。
《陆浑山火》诗不过秋烧耳,遂曼衍诡谲,说得上九霄而下九幽。玩结句自为一炙手可热之权门发,然终未考得其人。以诗而言,亦游戏已甚矣,但艺苑中亦不可少此一种瑰宝。先宫詹为门生子侄之为翰林者,选《玉堂诗脍》一书,又取《董生行》一首,而此诗亦不遗,却不加点,似默喻以审乎才学,以为取舍。
徐文长有云:“高、岑、王、孟固布帛菽粟,韩愈、孟郊、卢仝、李贺却是龙肝凤髓,能舍之耶?”此言当王、李盛行之时,真如清夜闻晨钟矣。余尝因此言,而效梁人锺嵘《诗品》,为四家品藻:韩如出土鼎彝,土花剥蚀,青绿斑斓;孟如海外奇南,枯槁根株,幽香缘结;卢如脱砂灵璧,不假追琢,秀润天成;李如起网珊瑚,临风欲老,映日澄鲜。此无关於专论大端之诗话,聊及之以资谈柄。
宫詹公尝问人:“汝辈作诗,今从何句作起?”此佛门棒喝。盖料皆先有项联,而後装头,此则非头矣。内而血脉,外而肢骸,全系乎首以领之,可不贯冒,可不自然耶?故必先得起句,却又非下笔即得之滑句。
押韵未有不取易者,如东韵之“中”,支韵之“诗”,灰韵之“来”,庚韵之“情”,皆似易而实难,往往如柳絮漂池,风又引去,须当如舂人下杵,脚脚著实。宜田尝举杜“江从灌口来”,晚唐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一“来”字见万里险急排荡之势。太白“落日故人情”,老杜“因见古人情”,以实字写虚神,有点晴欲飞之妙。又如义山“却话巴山夜雨时”,东坡“春在先生杖履中”,“时”字、“中”字皆有力。引证甚当,足解人颐。
古人用韵之不可解者,唐李贺,元萨都刺,近体皆古韵,今昔无议之者,特记之邂逅解人。
余尝觉文格前一代高一代,文心後一代进一代。香山云:“诗到元和体变新。”岂元和前腐臭耶?但日益求新耳。老杜自喜有云:“每於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然又云:“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则新必须稳。宜田册子中有言不可求冷癖事,不可用作态句,此便隐射著求新而不稳者。
宜田册子中,又有其别後自记者云:“诗有不必言悲而自悲者,如‘天清木叶闻’,‘秋パ醒更闻’之类,觉填注之为赘。有不必言景而景自呈者,如‘江山有巴蜀’,‘花下复清晨’之类,觉刻画之为劳。”
又云:“《三百篇》之五言,如‘艳妻煽方处’,句眼在‘煽’字,此少陵字法之祖。”余尝喜《考工记》每有一字而曲尽物理物情者,安得与宜田觌面缕指而共论之。
又云:“少陵《梦李白》诗,童而习之矣。及自作梦友诗,始益恍然於少陵语语是梦,非忆非怀。乃知读古人诗文以为能解,尚有欠体认者在。”
又云:“句法要分律绝。余尝为舟行诗,起句‘几层轻浪几层风’,自谓是绝句语,不合入律。”宜田此见,鞭心入微。
又云:“余尝举宫詹公批杜有云:‘是排句,不是律句。’分别安在?质诸息翁先生,先生曰:‘排句稍劲荡耳。’余曰:‘匪惟是,音节承递间读之,自不可易。’先生曰:‘子论更细。’”
老杜晚年七律,有自注时体、吴体、俳谐体。俳谐易知,时体、吴体不解。案之不过稍稍野朴,以“老树著花无丑枝”博趣,而辞气无所分别。当时皆未有此,何自而立名目?又杜所称赏之苏涣,据《唐书》有为“白跖”者,不知即此人否?其诗有古律二十馀首,不知即杜所称殷殷几席者否?其事其人皆不足以深究,其诗非古非律,不知何所据而创之?
晚唐体裁愈广,如杜牧之有五律,结而又结成十句;如义山又有七古似七律音调者,《偶成转韵七十二句》是也。
余於七律,取为杜氏四辅者分之,却皆不可专学。四人中刘梦得差可耳,伐毛洗髓不如白,镂金错采不如李,风流自赏不如温,却抄撮三家之长,骨肉亦停匀矣,中边亦俱到矣,不知者几以为可专学矣。然其气浮,其音靡,其熨贴近俗,其圆美近时,犹之子莫执中,执中无杜之权,亦与如白如李如温各偏一长者何异。
五七绝句,唐亦多变。李青莲、王龙标尚矣,杜独变巧而为拙,变俊而为伧,後惟孟郊法之。然伧中之俊,拙中之巧,亦非王、李辈所有。元、白清宛,宾客同之,小杜飘萧,义山刻至,皆自辟一宗。李贺又辟一宗。惟义山用力过深,似以律为绝,不能学,亦不必学。退之又创新,然而启宋矣。宋七绝多有独胜,王新城《池北偶谈》略采之,又由东坡开导也。
东坡亦未必逼真古人,却是妙绝时人。王荆公、欧阳子、梅都官工夫皆深於坡,而坡亭亭独上。
诗之有齐名者,幸也,亦不幸也。凡事与其同能,不如独胜。若元、白,若张、王,若温、李,若皮、陆,一见如伯谐、仲谐之不可辨,令子产“不同如面”之言或爽然;久对亦自有异,读者不可循名而不责实。张、王、皮、陆,其辨也微,在颦笑动静之间。元、白、温、李,则有显著,如元之《骓马歌》,白或未能;温之《苏武庙》,李恐不及。其无和,亦或不能和耶!
李贺、孟郊五言,造语有似子书者,有似《汉书律历志》者,皆安石碎金。
韩、孟联句,是六朝以来联句所无者,无篇不奇,无韵不险,无出不扼抑人,无对不抵当住,真是国手对局。然而难,若郾城军中与李正封联者,则平正可法。李贺有《昌谷》五古长篇,独作也,而造句与韩、孟《城南联句》同其险阻,无怪退之早已爱之访之矣。然万不可学。
杜五七律多有八句全对者,後学兴会所至,偶一为之,不可有心学,恐才小力薄,领衤会不清,收煞不住。
案《饮中八仙歌》是学谢混品目子弟五字韵语,又学《柏梁》七字音调,学古变化当如此。其命题亦自安稳,《新唐书》乃改为《饮八仙人》,语拙。宋祁好变旧文,而不成语者甚多,何怪乎欧公之於列传推之,名为让能而实畏同过也。
偶值春暖花开,思及宋子京得名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亦佳。但词则可用,字太尖。若诗,如老杜“九重春色醉仙桃”,略迹而会神,又追琢,又混成。“醉仙桃”不可解,亦正大必求解。晋人谓王导能作无理事,此亦无理诗也。
感怀诗必有点眼处,然有点眼不觉者。如白香山《故衫》七律,点眼在“吴郡”、“杭州”两地名。故衫本不足以作诗,作故衫诗,非古人裘敝履穿之意,盖慨身世耳。斥外以来,已迁忠州,苟邀眷顾,可以召还,乃忠州不已,又转杭州,杭州不已,又转苏州,是则衫为故物,而人亦故物矣。如此推求,乃得诗之神理。
施诸廊庙之诗,尤宜平易。如《早朝大明宫》,杜之“九重春色醉仙桃”,仙语也,却不如贾至、王维之稳。《敕赐百官樱桃》,亦惟王维合局。後来韩昌黎、张文昌亦有此题一律,则寒俭粗疏,似为长裙高屐,不屑循行逐队者,而宗庙会同,有此五服五章哉!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兰丛诗话 [清]方世举
康熙末,留都下者十年,诸翰苑之初为布衣交者,不时过从,谈诗为事。汪武曹、何屺瞻不甚为诗,而特许语有根柢。末契少年舒张编修子展一一录之,以为《梁园诗话》。梁园者,水木清华,余寓居也。及雍正初南归,汪、何已先殁,舒亦旋以讣闻,不复知所录犹在人间否也?
余家传诗法多宗老杜。明初,先断事公殉建文之难,有绝命词五律二首,所谓“死岂论官卑”者,已是杜《初达行在》之沉痛。至先太仆公好为七律,全得《秋兴八首》之鸿音壮采。先宫詹公又集学杜之大成,晚而批杜,章法、句法、字法皆有指授。小子才薄力弱,不能专宗,老而自伤,终莫能一。望溪兄、宜田侄实确守之,兄以文胜而诗居功半,今藏於家;侄则表见於世矣。
古体皆有平仄,但非律体一定,无谱可言,惟熟读深思,乃自得之。赵秋谷宫坊笑人古诗不谐,不谐则读不便串,古有此謇涩无宫商之古诗乎?一篇之中,又当间用对句,李天生太史言之。对乃健举,如《古诗十九首》中“胡马嘶北风,越鸟巢南枝”是也。余推而求之,七古亦多,歌行尤甚。至若杜、韩二家,有通篇对待者,益见力量。
七古音节,李承六朝,杜逆汉、韩旁取《柏梁》、《黄庭》。譬之曲子,李南曲,杜、韩北曲。元、白又转而为南曲,日趋於熟,亦宜略变。然歌行终以此为圆美,吹竹弹丝,娇喉宛转,毕竟胜雷大使舞。
换韵,老杜甚少,往往一韵到底。太白则多,句数必匀,匀则不缓不迫,读之流利。元、白歌行,或一韵即换,未免气促,今读熟不觉耳。吾辈终当布置均平。
叶韵必不可用。不得其唇吻喉舌清浊高下,而惟韵书之附见者是从,徒见窘迫。於本韵中不得已而ㄎ扌奢以便棘手,曾何合於自然之古音乎?李间有之,杜则绝无,昌黎惟用之於四言。四言宜也,是仿《三百篇》。若他体用之,则龟兹王驴非驴、马非马矣。
古乐府必不可仿。李太白虽用其题,已自用意。杜则自为新题,自为新语;元、白、张、王因之。明末好袭之以为复古,腐烂不堪,臭厥载矣。李西涯虽间有可取,亦可不必。杜句“衣冠与世同”,可作诗诀。
唐之创律诗也,五言犹承齐、梁格诗而整饬其音调,七言则沈、宋新裁。其体最时,其格最下,然却最难,尺幅窄而束缚紧也。能不受其画地湿薪者,惟有老杜,法度整严而又宽舒,音容郁丽而又大雅,律之全体大用,金科玉律也。但初学不能骤得,且求唐人之次者以为导引。如白香山之疏以达,刘梦得之圜以闳,李义山之刻至,温飞卿之轻俊,此亦杜之四科也。宜田册子中未举香山,而言二刘,一长卿也。然长卿起结多有不逮。
五排六韵八韵,试帖功令耳。广而数十韵百韵,老杜作而元、白述。然老杜以五古之法行之,有峰峦,有波磔,如长江万里,鼓行中流,未几而九子出矣,又未几而五老来矣。元、白但平流徐进,案之不过拓开八句之起结项腹以为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耳。其长处铺陈足,而气亦足以副之,初学为宜。李义山五排在集中为第一,是乃学杜,虽峰峦波磔亦少,而非百韵长篇,其亦可也。
七排似起自老杜,此体尤难,过劲荡又不是律,过软款又不是排,与五排不同,句长气难贯也。
韩昌黎受刘贡父“以文为诗”之谤,所见亦是。但长篇大作,不知不觉,自入文体。汉之《卢江小吏》已传体矣,杜之《北征》序体,《八哀》状体,白之《游悟真寺》记体,张籍《祭退之》竟祭文体,而韩之《南山》又赋体,《与崔立之》又书体。他家尚多,不及遍举,安得同短篇结构乎?
韩诗不可专学。东坡云:“退之仙人也,游戏於斯文。”游戏三昧,何可易言?香山寄韩诗云:“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毕竟是高才而後能戏,亦始可戏。要之还要博学,博学不是獭祭,獭祭终有痕迹。手不释卷,日就月将,不待招呼而百灵奔赴矣。余家不蓄类书,不蓄《韵府》,刚制於己,使无可以望救,亦是一法。
《陆浑山火》诗不过秋烧耳,遂曼衍诡谲,说得上九霄而下九幽。玩结句自为一炙手可热之权门发,然终未考得其人。以诗而言,亦游戏已甚矣,但艺苑中亦不可少此一种瑰宝。先宫詹为门生子侄之为翰林者,选《玉堂诗脍》一书,又取《董生行》一首,而此诗亦不遗,却不加点,似默喻以审乎才学,以为取舍。
徐文长有云:“高、岑、王、孟固布帛菽粟,韩愈、孟郊、卢仝、李贺却是龙肝凤髓,能舍之耶?”此言当王、李盛行之时,真如清夜闻晨钟矣。余尝因此言,而效梁人锺嵘《诗品》,为四家品藻:韩如出土鼎彝,土花剥蚀,青绿斑斓;孟如海外奇南,枯槁根株,幽香缘结;卢如脱砂灵璧,不假追琢,秀润天成;李如起网珊瑚,临风欲老,映日澄鲜。此无关於专论大端之诗话,聊及之以资谈柄。
宫詹公尝问人:“汝辈作诗,今从何句作起?”此佛门棒喝。盖料皆先有项联,而後装头,此则非头矣。内而血脉,外而肢骸,全系乎首以领之,可不贯冒,可不自然耶?故必先得起句,却又非下笔即得之滑句。
押韵未有不取易者,如东韵之“中”,支韵之“诗”,灰韵之“来”,庚韵之“情”,皆似易而实难,往往如柳絮漂池,风又引去,须当如舂人下杵,脚脚著实。宜田尝举杜“江从灌口来”,晚唐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一“来”字见万里险急排荡之势。太白“落日故人情”,老杜“因见古人情”,以实字写虚神,有点晴欲飞之妙。又如义山“却话巴山夜雨时”,东坡“春在先生杖履中”,“时”字、“中”字皆有力。引证甚当,足解人颐。
古人用韵之不可解者,唐李贺,元萨都刺,近体皆古韵,今昔无议之者,特记之邂逅解人。
余尝觉文格前一代高一代,文心後一代进一代。香山云:“诗到元和体变新。”岂元和前腐臭耶?但日益求新耳。老杜自喜有云:“每於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然又云:“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则新必须稳。宜田册子中有言不可求冷癖事,不可用作态句,此便隐射著求新而不稳者。
宜田册子中,又有其别後自记者云:“诗有不必言悲而自悲者,如‘天清木叶闻’,‘秋パ醒更闻’之类,觉填注之为赘。有不必言景而景自呈者,如‘江山有巴蜀’,‘花下复清晨’之类,觉刻画之为劳。”
又云:“《三百篇》之五言,如‘艳妻煽方处’,句眼在‘煽’字,此少陵字法之祖。”余尝喜《考工记》每有一字而曲尽物理物情者,安得与宜田觌面缕指而共论之。
又云:“少陵《梦李白》诗,童而习之矣。及自作梦友诗,始益恍然於少陵语语是梦,非忆非怀。乃知读古人诗文以为能解,尚有欠体认者在。”
又云:“句法要分律绝。余尝为舟行诗,起句‘几层轻浪几层风’,自谓是绝句语,不合入律。”宜田此见,鞭心入微。
又云:“余尝举宫詹公批杜有云:‘是排句,不是律句。’分别安在?质诸息翁先生,先生曰:‘排句稍劲荡耳。’余曰:‘匪惟是,音节承递间读之,自不可易。’先生曰:‘子论更细。’”
老杜晚年七律,有自注时体、吴体、俳谐体。俳谐易知,时体、吴体不解。案之不过稍稍野朴,以“老树著花无丑枝”博趣,而辞气无所分别。当时皆未有此,何自而立名目?又杜所称赏之苏涣,据《唐书》有为“白跖”者,不知即此人否?其诗有古律二十馀首,不知即杜所称殷殷几席者否?其事其人皆不足以深究,其诗非古非律,不知何所据而创之?
晚唐体裁愈广,如杜牧之有五律,结而又结成十句;如义山又有七古似七律音调者,《偶成转韵七十二句》是也。
余於七律,取为杜氏四辅者分之,却皆不可专学。四人中刘梦得差可耳,伐毛洗髓不如白,镂金错采不如李,风流自赏不如温,却抄撮三家之长,骨肉亦停匀矣,中边亦俱到矣,不知者几以为可专学矣。然其气浮,其音靡,其熨贴近俗,其圆美近时,犹之子莫执中,执中无杜之权,亦与如白如李如温各偏一长者何异。
五七绝句,唐亦多变。李青莲、王龙标尚矣,杜独变巧而为拙,变俊而为伧,後惟孟郊法之。然伧中之俊,拙中之巧,亦非王、李辈所有。元、白清宛,宾客同之,小杜飘萧,义山刻至,皆自辟一宗。李贺又辟一宗。惟义山用力过深,似以律为绝,不能学,亦不必学。退之又创新,然而启宋矣。宋七绝多有独胜,王新城《池北偶谈》略采之,又由东坡开导也。
东坡亦未必逼真古人,却是妙绝时人。王荆公、欧阳子、梅都官工夫皆深於坡,而坡亭亭独上。
诗之有齐名者,幸也,亦不幸也。凡事与其同能,不如独胜。若元、白,若张、王,若温、李,若皮、陆,一见如伯谐、仲谐之不可辨,令子产“不同如面”之言或爽然;久对亦自有异,读者不可循名而不责实。张、王、皮、陆,其辨也微,在颦笑动静之间。元、白、温、李,则有显著,如元之《骓马歌》,白或未能;温之《苏武庙》,李恐不及。其无和,亦或不能和耶!
李贺、孟郊五言,造语有似子书者,有似《汉书律历志》者,皆安石碎金。
韩、孟联句,是六朝以来联句所无者,无篇不奇,无韵不险,无出不扼抑人,无对不抵当住,真是国手对局。然而难,若郾城军中与李正封联者,则平正可法。李贺有《昌谷》五古长篇,独作也,而造句与韩、孟《城南联句》同其险阻,无怪退之早已爱之访之矣。然万不可学。
杜五七律多有八句全对者,後学兴会所至,偶一为之,不可有心学,恐才小力薄,领衤会不清,收煞不住。
案《饮中八仙歌》是学谢混品目子弟五字韵语,又学《柏梁》七字音调,学古变化当如此。其命题亦自安稳,《新唐书》乃改为《饮八仙人》,语拙。宋祁好变旧文,而不成语者甚多,何怪乎欧公之於列传推之,名为让能而实畏同过也。
偶值春暖花开,思及宋子京得名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亦佳。但词则可用,字太尖。若诗,如老杜“九重春色醉仙桃”,略迹而会神,又追琢,又混成。“醉仙桃”不可解,亦正大必求解。晋人谓王导能作无理事,此亦无理诗也。
感怀诗必有点眼处,然有点眼不觉者。如白香山《故衫》七律,点眼在“吴郡”、“杭州”两地名。故衫本不足以作诗,作故衫诗,非古人裘敝履穿之意,盖慨身世耳。斥外以来,已迁忠州,苟邀眷顾,可以召还,乃忠州不已,又转杭州,杭州不已,又转苏州,是则衫为故物,而人亦故物矣。如此推求,乃得诗之神理。
施诸廊庙之诗,尤宜平易。如《早朝大明宫》,杜之“九重春色醉仙桃”,仙语也,却不如贾至、王维之稳。《敕赐百官樱桃》,亦惟王维合局。後来韩昌黎、张文昌亦有此题一律,则寒俭粗疏,似为长裙高屐,不屑循行逐队者,而宗庙会同,有此五服五章哉!